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亲历金融衍生品世界
译者: 张振华
出版年: 2014-1
页数: 296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1455059
内容简介 · · · · · ·
金融衍生品让普通投资者、公司避险者、政府监管者一头雾水,却为金融行业带来滚滚财源。
本书作者在全球金融衍生品世界摸爬滚打了30多年,将行业内幕、亲身经历悉数奉上。自出版以来,因其内部人的视角、风趣辛辣的文笔以及成功预见金融危机而成为国际畅销书。读者一边看得妙趣横生,一边收获丰富的金融知识,顺便还过把金融界的瘾。
不论您是卖方,
还是买方,
都能在阅读中产生
“难得好书”的感慨。
作者简介 · · · · · ·
萨蒂亚吉特•达斯
Satyajit Das
国际著名的金融衍生品专家。他在全球货币市场中打拼了30多年,曾供职于花旗银行、美林集团以及TNT集团投资部。他还是一位知名顾问,为世界各地的银行、投资者、公司和央行提供建议。
达斯撰写了许多有关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的书籍,这些著作受到了广泛好评。其中,《交易员、枪和钞票》堪称代表作。该书于2006年首度出版,2010年再铸辉煌,成为国际畅销书。早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他就在《交易员、枪和钞票》一书和名为“即将来临的信贷崩溃”系列演讲中深刻剖析了现行世界金融体系的结构和风险,并指出危机不可避免。历史证实了他的预言。
目录 · · · · · ·
序幕 / 1
第1章 金融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衍生品的鼓吹者 / 15
学生时代 / 17
面对一群中国人 / 18
衍生工具的产生 / 19
投注点 / 21
隐秘的潜台词 / 22
杠杆下的投机 / 23
暗度陈仓 / 26
如火如荼的互换交易 / 27
黄金时代,比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少50个基点 / 29
仓库 / 32
连环杀戮 / 34
禁果 / 35
推理逻辑 / 40
第2章 美丽的谎言:卖方的故事 / 41
微笑,然后拨号 / 43
市场行情 / 44
粗劣的交易 / 47
分析一下 / 49
阶级斗争 / 51
越权行为 / 53
封建王国 / 53
野蛮战争 / 54
黄金法则 / 55
业务模式 / 56
媒介即信息 / 59
枷锁 / 60
小报文化 / 60
招摇的高薪 / 61
种族清洗 / 62
海外业务 / 63
西方不亮,东方亮 / 64
翻,不如不翻 / 65
生命中的一天 / 66
第3章 真实的谎言:买方的故事 / 69
酒足饭饱 / 70
高危行业 / 71
神奇的国度 / 73
带状套期保值还是叠状套期保值 / 76
我也一样 / 78
“财术”或被剥光的新娘 / 78
宝洁公司里的赌博 / 81
图巴斯,宝贝 / 83
策马特的土地公公和比利时的牙医 / 85
死亡互换 / 86
投资风格 / 88
阿尔法、贝塔、泽塔 / 90
关注相对表现 / 92
一切都是代理 / 93
别具一格的销售说辞 / 94
第4章 有钱都好谈,贪婪失复来 / 97
金钱测不准理论 / 98
收费站 / 99
占座 / 101
有效市场 / 101
在平台上 / 103
赌马风波 / 104
黑天鹅和黑绵羊 / 105
交易大厅 / 105
秘密情报 / 107
操纵市场 / 108
德尔菲的先知 / 109
空手套白狼 / 111
金钱本色 / 112
备用金 / 113
错中错 / 114
黑洞 / 115
数字到底是什么 / 118
永远也不嫌多 / 119
如果你能得到,这自然是好工作 / 120
危险公爵 / 121
第5章 完美风暴:数字的风险管理 / 123
休克疗法 / 124
风险啊! / 125
从各个角度看风险 / 126
风险关天 / 127
安慰剂效应 / 129
那些怀疑者 / 131
风险崇拜 / 132
到最后 / 134
运作方式 / 136
秘密交易员的生意 / 137
让好时光继续 / 137
完美风暴 / 138
天气预报 / 139
曲终人散 / 140
中位数风险 / 141
极限运动 / 142
第6章 超级模型:衍生算法 / 145
下海 / 146
尖端科技 / 148
文化斗争 / 149
传送带 / 150
杂活 / 151
大剧院 / 153
探寻 / 153
创世纪 / 155
福音 / 157
希腊字母的悲剧 / 160
模型失灵 / 160
犯罪现场见证1:1987年,“噢,老弟!” / 162
犯罪现场见证2: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 / 163
犯罪现场见证3:1998年,英国论磅买 / 164
犯罪现场见证4:1998年,亚洲狂热 / 166
模型攀比 / 167
遗漏的变量偏差 / 168
第7章 无国界的游戏:结构化产品的反转世界 / 171
乐观的投资者 / 173
最好的时代……最差的时代 / 174
驱鬼人 / 175
不是我的错,先生 / 176
冰火两重天 / 176
人格分裂 / 179
高尔夫假期 / 181
洪水 / 182
权力属于人民 / 183
回收垃圾债券 / 186
六个一包 / 188
不留一个活口 / 190
普通嫌疑犯 / 192
第8章 股票和股票等价物:衍生产品的不平等 / 195
十亿美元宝贝 / 196
自我套利 / 199
和他人对赌 / 200
收购 / 201
股票回购 / 202
谁在愚弄谁 / 203
剥离可转债 / 205
智慧之言 / 206
乌龙球 / 209
课税时间 / 211
基金时代 / 212
第9章 该赞美的时候就赞美:信用违约互换和债务
抵押证券的乐趣 / 215
信用战争 / 216
信用顿悟 / 217
第一个信用衍生产品 / 219
远程信用 / 220
张冠李戴 / 222
小道消息 / 224
保证交付 / 225
重重重重组:CDS结巴了 / 227
你拉我推之外 / 228
模仿和奉承 / 229
份额战争 / 232
这个牛! / 233
绝好的想法 / 235
套利时代 / 236
宿醉 / 236
不明基金债券 / 237
带希腊字母的极客 / 238
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谎言 / 240
俄罗斯套娃 / 241
黑洞 / 243
结语 信贷紧缩:金融市场新动向 / 245
尾声 / 264
注释 / 278
译后记 / 282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People frequently spend excessive time on small decisions and an inadequate amount on large decisions. The time taken on a decision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money spent.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4页 -
In fact, banking strategy is very clear. There is a golden rule - if you make gold then you can make the rules.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交易员、枪和钞票"的人也喜欢 · · · · · ·
交易员、枪和钞票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交易员、枪和钞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想了解衍生品交易者必读

不谈数学的衍生品新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From FTChinese Author: Gillian Tett, 2006-05-11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04313 几年前,当我在日本做财经记者时,参加了一个向非银行界人士解释“衍生品如何运作”的培训研讨会。但是,会议开始时的几分钟就把我弄糊涂了:一位银行家上来就兴高采... (展开)>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这章描绘了衍生品交易商内部的众生相,不过写得有些混乱。 1、“美丽的谎言”就是我们愿意相信的谎言。我们明知道它们是假的,但周围的一切让我们愿意相信它们是真的: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衍生产品行业里这样的谎言俯拾皆是。 2、销售:衍生品的特性异于一般的产品,销售过程很复杂。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销售人员的业余,“如果别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交易员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3、交易:“帮我们找个运气好的家伙。越...
2016-06-20 19:52 1人喜欢
这章描绘了衍生品交易商内部的众生相,不过写得有些混乱。 1、“美丽的谎言”就是我们愿意相信的谎言。我们明知道它们是假的,但周围的一切让我们愿意相信它们是真的: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衍生产品行业里这样的谎言俯拾皆是。 2、销售:衍生品的特性异于一般的产品,销售过程很复杂。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销售人员的业余,“如果别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交易员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3、交易:“帮我们找个运气好的家伙。越走运的人越好。” 4、研究:研究是一种娱乐活动。分析师是一种受过训练的动物,专门从事表演。 5、斗争:前中后台的相互指责,部门之间业务重叠导致的相互竞争。 6、战略:银行业的战略非常明确。大家都遵守这一条黄金法则:谁赚得多,谁说了算。 7、分工:欧美和拉美裔员工负责销售和建构,而印度、中国和东欧员工负责交易和建模,英美员工负责管理。 8、残酷:“我们在一个残酷、朝不保夕的行业里讨生活。”
回应 2016-06-20 19:52 -
1、巴菲特与格林斯潘的辩论 2003年,沃伦·巴菲特公开宣称了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担忧,并将衍生工具定义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艾伦·格林斯潘是为衍生工具辩论的主角。“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融衍生品的迅猛发展和壮大可以说是金融界至今为止最重大的事件。随着21世纪的到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重新审视一下,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否跟上不断发展的业务活动,能否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并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他们的风险管...
2016-06-19 13:30
1、巴菲特与格林斯潘的辩论 2003年,沃伦·巴菲特公开宣称了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担忧,并将衍生工具定义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艾伦·格林斯潘是为衍生工具辩论的主角。“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融衍生品的迅猛发展和壮大可以说是金融界至今为止最重大的事件。随着21世纪的到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重新审视一下,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否跟上不断发展的业务活动,能否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并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够做到这点的话,我可以肯定市场参与者会进一步依靠衍生品来分散风险,并且加速财富创造的进程。” 2、场外市场的时代来临 19世纪开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经营以农贸产品为标的的期货(本质上属于远期合约)。客户多是地道的农民、农贸产品收购者和谷类经销商。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金融产品的期货(比如外汇和利率产品)开始在场内交易。股票期权上市并交易,但规模不大。70年代末发生了一场重大突破,出现了互换市场。场外市场的时代到来了。这是衍生品黄金时代的来临。 互换的诞生,让大银行和证券公司成了衍生品交易的主角,他们开始积极鼓吹衍生品场外交易。一个对价格变化进行投机的庞大系统开启了。 1981年,外币互换出现了实质性突破。在所罗门兄弟的安排下,世界银行和IBM完成了一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外汇互换。 80年代中期以后,衍生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交易商单纯的撮合交易利润空间变窄,交易商开始开发多种多样复杂的结构化衍生工具,成为衍生品交易的直接对手,承担更多地风险敞口。 到80年代末,对模型和衍生产品非理性的信和狂热已经深入人心。 3、逆向浮动利率债券:债券还是衍生品? 逆向浮动利率债券主要投资者是货币基金或者个人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在既有监管条件下是不能投资衍生品的。逆向浮动利率债券就是名为债券,实质却是衍生品。 不带杠杆的逆向浮动利率债券
逆向浮动利率债券带杠杆的浮动利率债券:调整LIBOR 的倍数 营销策略:在出售逆向浮动利率债券时,强调首期利率很高。如果以后的LIBOR一致保持低位,那就一切顺利;但如果利率上升,那么投资者的汇报率就会降低。如果市场利率达到17.25%,那么投资者的汇报率就是0。那么就向投资者强调投资者的本金是安全的。 4、后续 (1)2008年,格林斯潘在金融危机的国会听证会上承认了自己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反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做法存在“部分错误”。“美联储直到2005年仍不知道次贷市场的规模,而金融机构也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尽其所能地保护股东利益。” (2)国内券商已经开始学习逆向浮动利率债券的精髓,目前券商柜台市场发行的收益凭证已经在固定收益产品中嵌入期权。当然,在向你推销的时候,你听到的可能是“这款产品的最高收益可以达到……,而且本金绝对安全”,其他的就得靠自己辨别了。
回应 2016-06-19 13:30 -
最近买了不少书都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这个出版社出版了相当多经典的经济学金融学著作。正式阅读之前,看到书名《交易员、枪和钞票》我很纳闷这里的“枪”是指什么,“交易员”和“钞票”很好理解,一般这两个词都是连着用的。书中在序幕的最后对“枪”有一个很清晰的阐释“再也找不到比衍生工具更具杀伤力的金融武器了——它们就是交易的重型机枪”。 1、序幕 20世纪90年代,亚洲是成为“最佳新兴市场”,大量外国资本涌入。英...
2016-06-18 14:10
最近买了不少书都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这个出版社出版了相当多经典的经济学金融学著作。正式阅读之前,看到书名《交易员、枪和钞票》我很纳闷这里的“枪”是指什么,“交易员”和“钞票”很好理解,一般这两个词都是连着用的。书中在序幕的最后对“枪”有一个很清晰的阐释“再也找不到比衍生工具更具杀伤力的金融武器了——它们就是交易的重型机枪”。 1、序幕 20世纪90年代,亚洲是成为“最佳新兴市场”,大量外国资本涌入。英美等国的大银行也把复杂的衍生产品带到了亚洲。故事就是围绕着一家名为OCM主营面条生产的的印尼企业与某交易商的衍生品交易展开。 交易过程: 第一笔交易:外汇互换。将印尼卢比贷款换成美元贷款。 第二笔交易:延期重置互换。第一笔互换交易OCM向交易商支付的美元利息,利率(LIBOR)提前设定,每个月设定一次,在延期重置互换下,利率在每6个月的月末设定(LIBOR-40bp)。交易商在美元利率变化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终止了本交易。 第三笔交易:双倍扩充互换。OCM在5年内以固定利率用美元支付利息。如果美元利率上涨,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美元利率下行,头寸变为原来的两倍。相当于OCM卖出了以美元利率为标的的期权和以卢比/美元汇率为标的的期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资本开始大规模撤出亚洲。卢比兑美元汇率急速下跌,由2000:1一路跌到12000:1。同时,美联储降息,美元利率下降。 第四笔交易:原协议全部被取消,签订新的互换协议。3年期,OCM每月支付固定金额的美元利息,金额为400万美元。交易商向OCM支付一定金额,金额计算公式为:Max[o,NP*{7(LIBOR^2*1/LIBOR)-(LIBOR^4*LIBOR^-3)]}*当月天数/360],其中NP=6亿美元,LIBOR=6月期的美元LIBOR利率。把上述复杂的方程约分简化之后等于0。 此外,交易商还有权单方面将合同期限再延长3年,最长可到30年。 我的理解:第一笔交易赌的就是卢比兑美元汇率的走势,在亚洲经济一片繁荣的场景下,卢比兑美元汇率不断走强,第一笔互换交易把卢比贷款转换成美元贷款,对OCM而言还是有利可图的。但是交易商从伦敦来雅加达不是送钱来的,通过简单的互换交易让对衍生品一无所知的OCM尝到了点甜头之后,逐步引入到复杂交易的圈套中。第二笔交易相当于OCM卖了一个期权给交易商,在市场变化对自己不利的情形下,有权终止交易。 真正的好戏,在第三笔交易,这个时候交易商应该已经预计到了金融危机的到来,签订一笔互换协议,把OCM支付的美元利率固定在高位,再向OCM买入一个美元利率看涨期权,如果美元利率上涨,立即行权,把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如果卢比利率保持不变,美元利率越低,美元兑卢比的远期汇率就越高,在美元利率走低的情况下,名义本金变为原来的两倍的话,相当于交易商支付给OCM的卢比就越少,而OCM支付的美元就越多,也就相当于OCM卖出一个卢比兑美元汇率的看跌期权。无论美元利率、汇率如何变化,交易商都稳赚不赔。 交易商的无耻在第四笔交易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OCM 濒临破产的情况下,互换交易面临清算(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已经达到交易商的清算标准),交易员们又通过第四笔交易,把债务期限延长。 衍生品交易就是这么有威力,OCM本来是想贪点小便宜(经济泡沫带来的本国汇率走强,在主业之外,搞点外汇交易),却不曾想被交易商一步步引入到复杂的衍生品交易中,莫名其妙地就背上了累累负债。
回应 2016-06-18 14:10
-
最近买了不少书都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这个出版社出版了相当多经典的经济学金融学著作。正式阅读之前,看到书名《交易员、枪和钞票》我很纳闷这里的“枪”是指什么,“交易员”和“钞票”很好理解,一般这两个词都是连着用的。书中在序幕的最后对“枪”有一个很清晰的阐释“再也找不到比衍生工具更具杀伤力的金融武器了——它们就是交易的重型机枪”。 1、序幕 20世纪90年代,亚洲是成为“最佳新兴市场”,大量外国资本涌入。英...
2016-06-18 14:10
最近买了不少书都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这个出版社出版了相当多经典的经济学金融学著作。正式阅读之前,看到书名《交易员、枪和钞票》我很纳闷这里的“枪”是指什么,“交易员”和“钞票”很好理解,一般这两个词都是连着用的。书中在序幕的最后对“枪”有一个很清晰的阐释“再也找不到比衍生工具更具杀伤力的金融武器了——它们就是交易的重型机枪”。 1、序幕 20世纪90年代,亚洲是成为“最佳新兴市场”,大量外国资本涌入。英美等国的大银行也把复杂的衍生产品带到了亚洲。故事就是围绕着一家名为OCM主营面条生产的的印尼企业与某交易商的衍生品交易展开。 交易过程: 第一笔交易:外汇互换。将印尼卢比贷款换成美元贷款。 第二笔交易:延期重置互换。第一笔互换交易OCM向交易商支付的美元利息,利率(LIBOR)提前设定,每个月设定一次,在延期重置互换下,利率在每6个月的月末设定(LIBOR-40bp)。交易商在美元利率变化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终止了本交易。 第三笔交易:双倍扩充互换。OCM在5年内以固定利率用美元支付利息。如果美元利率上涨,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美元利率下行,头寸变为原来的两倍。相当于OCM卖出了以美元利率为标的的期权和以卢比/美元汇率为标的的期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资本开始大规模撤出亚洲。卢比兑美元汇率急速下跌,由2000:1一路跌到12000:1。同时,美联储降息,美元利率下降。 第四笔交易:原协议全部被取消,签订新的互换协议。3年期,OCM每月支付固定金额的美元利息,金额为400万美元。交易商向OCM支付一定金额,金额计算公式为:Max[o,NP*{7(LIBOR^2*1/LIBOR)-(LIBOR^4*LIBOR^-3)]}*当月天数/360],其中NP=6亿美元,LIBOR=6月期的美元LIBOR利率。把上述复杂的方程约分简化之后等于0。 此外,交易商还有权单方面将合同期限再延长3年,最长可到30年。 我的理解:第一笔交易赌的就是卢比兑美元汇率的走势,在亚洲经济一片繁荣的场景下,卢比兑美元汇率不断走强,第一笔互换交易把卢比贷款转换成美元贷款,对OCM而言还是有利可图的。但是交易商从伦敦来雅加达不是送钱来的,通过简单的互换交易让对衍生品一无所知的OCM尝到了点甜头之后,逐步引入到复杂交易的圈套中。第二笔交易相当于OCM卖了一个期权给交易商,在市场变化对自己不利的情形下,有权终止交易。 真正的好戏,在第三笔交易,这个时候交易商应该已经预计到了金融危机的到来,签订一笔互换协议,把OCM支付的美元利率固定在高位,再向OCM买入一个美元利率看涨期权,如果美元利率上涨,立即行权,把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如果卢比利率保持不变,美元利率越低,美元兑卢比的远期汇率就越高,在美元利率走低的情况下,名义本金变为原来的两倍的话,相当于交易商支付给OCM的卢比就越少,而OCM支付的美元就越多,也就相当于OCM卖出一个卢比兑美元汇率的看跌期权。无论美元利率、汇率如何变化,交易商都稳赚不赔。 交易商的无耻在第四笔交易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OCM 濒临破产的情况下,互换交易面临清算(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已经达到交易商的清算标准),交易员们又通过第四笔交易,把债务期限延长。 衍生品交易就是这么有威力,OCM本来是想贪点小便宜(经济泡沫带来的本国汇率走强,在主业之外,搞点外汇交易),却不曾想被交易商一步步引入到复杂的衍生品交易中,莫名其妙地就背上了累累负债。
回应 2016-06-18 14:10 -
1、巴菲特与格林斯潘的辩论 2003年,沃伦·巴菲特公开宣称了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担忧,并将衍生工具定义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艾伦·格林斯潘是为衍生工具辩论的主角。“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融衍生品的迅猛发展和壮大可以说是金融界至今为止最重大的事件。随着21世纪的到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重新审视一下,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否跟上不断发展的业务活动,能否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并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他们的风险管...
2016-06-19 13:30
1、巴菲特与格林斯潘的辩论 2003年,沃伦·巴菲特公开宣称了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担忧,并将衍生工具定义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艾伦·格林斯潘是为衍生工具辩论的主角。“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融衍生品的迅猛发展和壮大可以说是金融界至今为止最重大的事件。随着21世纪的到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重新审视一下,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否跟上不断发展的业务活动,能否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并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够做到这点的话,我可以肯定市场参与者会进一步依靠衍生品来分散风险,并且加速财富创造的进程。” 2、场外市场的时代来临 19世纪开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经营以农贸产品为标的的期货(本质上属于远期合约)。客户多是地道的农民、农贸产品收购者和谷类经销商。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金融产品的期货(比如外汇和利率产品)开始在场内交易。股票期权上市并交易,但规模不大。70年代末发生了一场重大突破,出现了互换市场。场外市场的时代到来了。这是衍生品黄金时代的来临。 互换的诞生,让大银行和证券公司成了衍生品交易的主角,他们开始积极鼓吹衍生品场外交易。一个对价格变化进行投机的庞大系统开启了。 1981年,外币互换出现了实质性突破。在所罗门兄弟的安排下,世界银行和IBM完成了一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外汇互换。 80年代中期以后,衍生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交易商单纯的撮合交易利润空间变窄,交易商开始开发多种多样复杂的结构化衍生工具,成为衍生品交易的直接对手,承担更多地风险敞口。 到80年代末,对模型和衍生产品非理性的信和狂热已经深入人心。 3、逆向浮动利率债券:债券还是衍生品? 逆向浮动利率债券主要投资者是货币基金或者个人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在既有监管条件下是不能投资衍生品的。逆向浮动利率债券就是名为债券,实质却是衍生品。 不带杠杆的逆向浮动利率债券
逆向浮动利率债券带杠杆的浮动利率债券:调整LIBOR 的倍数 营销策略:在出售逆向浮动利率债券时,强调首期利率很高。如果以后的LIBOR一致保持低位,那就一切顺利;但如果利率上升,那么投资者的汇报率就会降低。如果市场利率达到17.25%,那么投资者的汇报率就是0。那么就向投资者强调投资者的本金是安全的。 4、后续 (1)2008年,格林斯潘在金融危机的国会听证会上承认了自己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反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做法存在“部分错误”。“美联储直到2005年仍不知道次贷市场的规模,而金融机构也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尽其所能地保护股东利益。” (2)国内券商已经开始学习逆向浮动利率债券的精髓,目前券商柜台市场发行的收益凭证已经在固定收益产品中嵌入期权。当然,在向你推销的时候,你听到的可能是“这款产品的最高收益可以达到……,而且本金绝对安全”,其他的就得靠自己辨别了。
回应 2016-06-19 13:30 -
这章描绘了衍生品交易商内部的众生相,不过写得有些混乱。 1、“美丽的谎言”就是我们愿意相信的谎言。我们明知道它们是假的,但周围的一切让我们愿意相信它们是真的: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衍生产品行业里这样的谎言俯拾皆是。 2、销售:衍生品的特性异于一般的产品,销售过程很复杂。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销售人员的业余,“如果别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交易员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3、交易:“帮我们找个运气好的家伙。越...
2016-06-20 19:52 1人喜欢
这章描绘了衍生品交易商内部的众生相,不过写得有些混乱。 1、“美丽的谎言”就是我们愿意相信的谎言。我们明知道它们是假的,但周围的一切让我们愿意相信它们是真的: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衍生产品行业里这样的谎言俯拾皆是。 2、销售:衍生品的特性异于一般的产品,销售过程很复杂。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销售人员的业余,“如果别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交易员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3、交易:“帮我们找个运气好的家伙。越走运的人越好。” 4、研究:研究是一种娱乐活动。分析师是一种受过训练的动物,专门从事表演。 5、斗争:前中后台的相互指责,部门之间业务重叠导致的相互竞争。 6、战略:银行业的战略非常明确。大家都遵守这一条黄金法则:谁赚得多,谁说了算。 7、分工:欧美和拉美裔员工负责销售和建构,而印度、中国和东欧员工负责交易和建模,英美员工负责管理。 8、残酷:“我们在一个残酷、朝不保夕的行业里讨生活。”
回应 2016-06-20 19:52
-
这章描绘了衍生品交易商内部的众生相,不过写得有些混乱。 1、“美丽的谎言”就是我们愿意相信的谎言。我们明知道它们是假的,但周围的一切让我们愿意相信它们是真的: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衍生产品行业里这样的谎言俯拾皆是。 2、销售:衍生品的特性异于一般的产品,销售过程很复杂。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销售人员的业余,“如果别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交易员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3、交易:“帮我们找个运气好的家伙。越...
2016-06-20 19:52 1人喜欢
这章描绘了衍生品交易商内部的众生相,不过写得有些混乱。 1、“美丽的谎言”就是我们愿意相信的谎言。我们明知道它们是假的,但周围的一切让我们愿意相信它们是真的: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衍生产品行业里这样的谎言俯拾皆是。 2、销售:衍生品的特性异于一般的产品,销售过程很复杂。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销售人员的业余,“如果别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交易员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3、交易:“帮我们找个运气好的家伙。越走运的人越好。” 4、研究:研究是一种娱乐活动。分析师是一种受过训练的动物,专门从事表演。 5、斗争:前中后台的相互指责,部门之间业务重叠导致的相互竞争。 6、战略:银行业的战略非常明确。大家都遵守这一条黄金法则:谁赚得多,谁说了算。 7、分工:欧美和拉美裔员工负责销售和建构,而印度、中国和东欧员工负责交易和建模,英美员工负责管理。 8、残酷:“我们在一个残酷、朝不保夕的行业里讨生活。”
回应 2016-06-20 19:52 -
1、巴菲特与格林斯潘的辩论 2003年,沃伦·巴菲特公开宣称了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担忧,并将衍生工具定义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艾伦·格林斯潘是为衍生工具辩论的主角。“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融衍生品的迅猛发展和壮大可以说是金融界至今为止最重大的事件。随着21世纪的到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重新审视一下,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否跟上不断发展的业务活动,能否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并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他们的风险管...
2016-06-19 13:30
1、巴菲特与格林斯潘的辩论 2003年,沃伦·巴菲特公开宣称了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担忧,并将衍生工具定义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艾伦·格林斯潘是为衍生工具辩论的主角。“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融衍生品的迅猛发展和壮大可以说是金融界至今为止最重大的事件。随着21世纪的到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重新审视一下,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否跟上不断发展的业务活动,能否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并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够做到这点的话,我可以肯定市场参与者会进一步依靠衍生品来分散风险,并且加速财富创造的进程。” 2、场外市场的时代来临 19世纪开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经营以农贸产品为标的的期货(本质上属于远期合约)。客户多是地道的农民、农贸产品收购者和谷类经销商。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金融产品的期货(比如外汇和利率产品)开始在场内交易。股票期权上市并交易,但规模不大。70年代末发生了一场重大突破,出现了互换市场。场外市场的时代到来了。这是衍生品黄金时代的来临。 互换的诞生,让大银行和证券公司成了衍生品交易的主角,他们开始积极鼓吹衍生品场外交易。一个对价格变化进行投机的庞大系统开启了。 1981年,外币互换出现了实质性突破。在所罗门兄弟的安排下,世界银行和IBM完成了一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外汇互换。 80年代中期以后,衍生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交易商单纯的撮合交易利润空间变窄,交易商开始开发多种多样复杂的结构化衍生工具,成为衍生品交易的直接对手,承担更多地风险敞口。 到80年代末,对模型和衍生产品非理性的信和狂热已经深入人心。 3、逆向浮动利率债券:债券还是衍生品? 逆向浮动利率债券主要投资者是货币基金或者个人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在既有监管条件下是不能投资衍生品的。逆向浮动利率债券就是名为债券,实质却是衍生品。 不带杠杆的逆向浮动利率债券
逆向浮动利率债券带杠杆的浮动利率债券:调整LIBOR 的倍数 营销策略:在出售逆向浮动利率债券时,强调首期利率很高。如果以后的LIBOR一致保持低位,那就一切顺利;但如果利率上升,那么投资者的汇报率就会降低。如果市场利率达到17.25%,那么投资者的汇报率就是0。那么就向投资者强调投资者的本金是安全的。 4、后续 (1)2008年,格林斯潘在金融危机的国会听证会上承认了自己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反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做法存在“部分错误”。“美联储直到2005年仍不知道次贷市场的规模,而金融机构也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尽其所能地保护股东利益。” (2)国内券商已经开始学习逆向浮动利率债券的精髓,目前券商柜台市场发行的收益凭证已经在固定收益产品中嵌入期权。当然,在向你推销的时候,你听到的可能是“这款产品的最高收益可以达到……,而且本金绝对安全”,其他的就得靠自己辨别了。
回应 2016-06-19 13:30 -
最近买了不少书都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这个出版社出版了相当多经典的经济学金融学著作。正式阅读之前,看到书名《交易员、枪和钞票》我很纳闷这里的“枪”是指什么,“交易员”和“钞票”很好理解,一般这两个词都是连着用的。书中在序幕的最后对“枪”有一个很清晰的阐释“再也找不到比衍生工具更具杀伤力的金融武器了——它们就是交易的重型机枪”。 1、序幕 20世纪90年代,亚洲是成为“最佳新兴市场”,大量外国资本涌入。英...
2016-06-18 14:10
最近买了不少书都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这个出版社出版了相当多经典的经济学金融学著作。正式阅读之前,看到书名《交易员、枪和钞票》我很纳闷这里的“枪”是指什么,“交易员”和“钞票”很好理解,一般这两个词都是连着用的。书中在序幕的最后对“枪”有一个很清晰的阐释“再也找不到比衍生工具更具杀伤力的金融武器了——它们就是交易的重型机枪”。 1、序幕 20世纪90年代,亚洲是成为“最佳新兴市场”,大量外国资本涌入。英美等国的大银行也把复杂的衍生产品带到了亚洲。故事就是围绕着一家名为OCM主营面条生产的的印尼企业与某交易商的衍生品交易展开。 交易过程: 第一笔交易:外汇互换。将印尼卢比贷款换成美元贷款。 第二笔交易:延期重置互换。第一笔互换交易OCM向交易商支付的美元利息,利率(LIBOR)提前设定,每个月设定一次,在延期重置互换下,利率在每6个月的月末设定(LIBOR-40bp)。交易商在美元利率变化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终止了本交易。 第三笔交易:双倍扩充互换。OCM在5年内以固定利率用美元支付利息。如果美元利率上涨,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美元利率下行,头寸变为原来的两倍。相当于OCM卖出了以美元利率为标的的期权和以卢比/美元汇率为标的的期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资本开始大规模撤出亚洲。卢比兑美元汇率急速下跌,由2000:1一路跌到12000:1。同时,美联储降息,美元利率下降。 第四笔交易:原协议全部被取消,签订新的互换协议。3年期,OCM每月支付固定金额的美元利息,金额为400万美元。交易商向OCM支付一定金额,金额计算公式为:Max[o,NP*{7(LIBOR^2*1/LIBOR)-(LIBOR^4*LIBOR^-3)]}*当月天数/360],其中NP=6亿美元,LIBOR=6月期的美元LIBOR利率。把上述复杂的方程约分简化之后等于0。 此外,交易商还有权单方面将合同期限再延长3年,最长可到30年。 我的理解:第一笔交易赌的就是卢比兑美元汇率的走势,在亚洲经济一片繁荣的场景下,卢比兑美元汇率不断走强,第一笔互换交易把卢比贷款转换成美元贷款,对OCM而言还是有利可图的。但是交易商从伦敦来雅加达不是送钱来的,通过简单的互换交易让对衍生品一无所知的OCM尝到了点甜头之后,逐步引入到复杂交易的圈套中。第二笔交易相当于OCM卖了一个期权给交易商,在市场变化对自己不利的情形下,有权终止交易。 真正的好戏,在第三笔交易,这个时候交易商应该已经预计到了金融危机的到来,签订一笔互换协议,把OCM支付的美元利率固定在高位,再向OCM买入一个美元利率看涨期权,如果美元利率上涨,立即行权,把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如果卢比利率保持不变,美元利率越低,美元兑卢比的远期汇率就越高,在美元利率走低的情况下,名义本金变为原来的两倍的话,相当于交易商支付给OCM的卢比就越少,而OCM支付的美元就越多,也就相当于OCM卖出一个卢比兑美元汇率的看跌期权。无论美元利率、汇率如何变化,交易商都稳赚不赔。 交易商的无耻在第四笔交易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OCM 濒临破产的情况下,互换交易面临清算(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已经达到交易商的清算标准),交易员们又通过第四笔交易,把债务期限延长。 衍生品交易就是这么有威力,OCM本来是想贪点小便宜(经济泡沫带来的本国汇率走强,在主业之外,搞点外汇交易),却不曾想被交易商一步步引入到复杂的衍生品交易中,莫名其妙地就背上了累累负债。
回应 2016-06-18 14:1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8.0分 97人读过
-
FT Press (2006)8.5分 32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交易员、枪和钞票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在我身旁 2018-09-20
这本书原文很值得一读,中文翻译翻的跟屎一样,很多原则性错误,连数字也常常翻译错误,100M是一亿,好吗?所幸手边就有英文原著,每当我觉得看不懂的时候,就只能去翻原文了。
0 有用 roger_yang 2015-01-14
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未知的未知。衍生品交易的饕餮盛宴,无知无畏的投资者为了虚幻的收益成为了贪婪的交易商,银行,投行的猎物。语言风趣尖刻,值得一读。
0 有用 jessieyannnnn 2015-03-19
fascinating reading & gorgeous game
0 有用 麦小孩 2015-09-28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感觉这本书很无趣
0 有用 Breach 2018-08-26
可读性强~
1 有用 在我身旁 2018-09-20
这本书原文很值得一读,中文翻译翻的跟屎一样,很多原则性错误,连数字也常常翻译错误,100M是一亿,好吗?所幸手边就有英文原著,每当我觉得看不懂的时候,就只能去翻原文了。
0 有用 Breach 2018-08-26
可读性强~
0 有用 iamkivi 2018-03-21
补录:衍生品核心是来骗的
0 有用 麦小孩 2015-09-28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感觉这本书很无趣
0 有用 jessieyannnnn 2015-03-19
fascinating reading & gorgeous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