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另面 短评

热门 最新
  • 32 道理大抵都听过 2014-07-22 10:40:02

    这简直比推理小说还好看!晚清督抚对京城的情报工作如此细致,以往政治史学界关注不足哇……

  • 24 大熊 2014-04-27 19:32:47

    这本书从撰作来看,当然是好书,从装订印刷来看,真他妈烂书,茅老师怎么让汉唐阳光出,上海古籍怎么出这种烂书,字小得没法卒读,注小得看不到,行距还那么大,做书做成这样,好去撞墙了。

  • 16 小凯曦光 2015-03-16 16:45:56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死的够冤的,本来是张之洞心腹,本来和康有为瓜葛不多,本来政变前些日子就要回老家了。

  • 11 白鹇 2014-03-27 14:01:37

    张之洞戊戌变法期间的情报网络(杨锐、赵凤昌、梁鼎芬等人),以及提供情报者的招募、如何给予报酬这部分最精彩。

  • 3 熊罴精的奥德赛 2014-04-08 12:38:35

    机缘,变局,言语。

  • 2 伊卡洛斯 2016-07-11 22:53:54

    历史没有如果,也容不下太多假设;先人著述罕有探讨真相,多为斗争需要。

  • 2 Raindog 2014-04-03 00:06:34

    不好读,不易懂,了不起。

  • 3 陈美芳˙Ꙫ˙ 2015-02-22 09:20:50

    把康梁的变法还原成张陈的变法。

  • 1 休·D·天然兽 2015-12-13 13:22:16

    张之洞“配得上”陈恭禄对他的评价。可开选修课。

  • 2 炎仌 2014-04-14 21:30:47

    至少读三遍

  • 2 微子 2016-06-06 22:55:39

    颇有趣的读书笔记。

  • 2 saidelizi 2014-04-25 11:51:29

    中午吃饭时突然想到了,这本书可以叫做“张之洞集团在京情报搜集渠道和传输网络研究”,张的情报网络极有可能在诸督抚中独树一帜,和张的性格旨趣有很大关系,其他督抚获取情报的手段和广布的网络都很难超越张(正因为张的情报网张开的大,利用的手段先进,布置严密,也才有这么多片段信息可以留存下来),也许李鸿章的风格就没有张这么细密,李可能更愿意将事情全权托付给手下做,这样也较容易做出成绩,而张事事即使是最喜小的地方都要自己亲力亲为,文字重于实际,也就很难做出好的成绩,书中各种报纸兴办失败的案例就和张的这个风格有关,当然张自己一直关注的事情还是做得不错。至于其他清流一派的大臣,如翁,如孙,如徐,可能更只是简单的书信交往了,艺术、装B成分更多,翁如果像张一样如此频繁的通过电报手段布置情报获取任务,早被慈禧给废了

  • 1 lachie 2015-07-24 21:55:34

    有点意思,但普通人读这样的史太累了。引证太多,顾不上看,和天朝的崩溃一毛一样

  • 1 Abbie 2022-06-21 13:35:52

    主要人物的分歧点: 1.在康有为和张之洞的心里,学术的重要性有着本质的差别。在康有为看来,学术是为现实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是实现“变法维新”的思想工具,儒学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在张之洞心里,学术是一种类似于信仰的存在。 2.追本溯源:在学术思想上,张之洞是那个时代非常标准的文人,恪守儒家的传统。他的人生也一直因此而获益。不同于康有为和科举较了二十多年的劲,张之洞的科举之路极其平顺。他十五岁中举,成绩在他考试的顺天府名列第一;二十六岁中进士,名列全国第三。从这以后,他平均每隔几个月就升一次官,在仕途上高歌猛进,一路做到了湖广总督。纵观张之洞的人生,坚持儒家正统的学说不只是他学术上的追求,更是他官场上的护身符。像康有为那样随意地解读儒家经典,在张之洞看来,当然是非常荒唐的。

  • 1 嘉黎敦 2022-09-13 23:49:58 北京

    谁料电报这一人类通讯划时代发明竟给晚清官场提供了如此精彩而暗潮汹涌的舞台!掩卷戏言:张之洞可谓洋务运动的「道成肉身」,本书述及的大小电报也将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1.把电报这一 「夷之长技」用到极致,专款建立遍及京津沪个人情报网络,(处女座)宅在武昌而尽知天下事,在前现代社会形成资讯层面的「降维打击」;2.与康有为初龃龉自学术,俄而视之为死敌,「平等、平权,一万年做不到」——洋务搞得再花哨,内心也绝对是前现代儒家正统的旧官僚立场;3.人物群像: 杨锐无辜罹难,黄遵宪远见卓识(和张最终BE真令人叹息不已!),陈宝箴德才兼备(戊戌政变无辜受害,至死忧国毫无怨言),刘鹗为财胆大包天(罪有应得),李提摩太洋和尚脑洞大开(洋顾问全接管WTF,被看穿没人搭理)…真的太好看!

  • 1 浪漫主义接班人 2023-07-02 18:38:32 山东

    断断续续把关注的章节读完了,最大一点体会就是信息的重要性,凭海量信息指导自己的方向行动并不断根据新掌握的情况修正之,从古至今,皆然。

  • 0 八月槎 2014-09-23 10:24:28

    四星给的是图书品质,推荐阅读真是不能。因为这实打实的笔记,真是很难啃。佩服汉唐阳光的文案功夫。

  • 1 临渊 2018-07-13 16:05:42

    考证太多,不成体系,论文般琐碎,读起来远不如天朝的崩溃。不过看看张之洞的往来书信,能更直观的了解当时的思想、形势,其中不乏拍案叫绝的史诗。

  • 1 亢龙无悔 2019-02-03 16:36:14

    正如作者意图,这只是历史的另面,虽然茅海建这些年挖掘戊戌变法颇深,但张之洞等人立场也不一定就值得肯定,尽管他们记录了一些真相,历史永远是旋涡,尤其在重大事件的节点上

  • 1 密涅瓦的猫头鹰 2020-07-16 12:09:07

    张黄交恶一段颇为生动。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