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原作名: Blur:How to Know What's True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译者: 陆佳怡 / 孙志刚 / 刘海龙
出版年: 2014-3-1
页数: 237
定价: 3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018665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资深记者写给普通公民的新闻消费指南。
在网络时代,面对脱口秀评论者和自媒体的众声喧哗,网站无休止的链接和添加,“真实的新闻”是否已经死亡?旧的权威已被推翻,新的权威正在被创造,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但是寻找真实、可靠的信息,仍然是新闻媒介最重要的目标。同 时,这也是新闻消费者的目标。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谣传,哪些信息、观点是可信的呢?本书旨在回答上述诸多疑问,探讨信息文化正在发生着何种改变。它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了一种路径导航——用六步质疑法分辨谣传,获得事实的真相。
[学界业界推荐]
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难。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时代了,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看起来,民众似乎掌握着前所未有的新闻控制权,但这也意味着民众自身...
本书是资深记者写给普通公民的新闻消费指南。
在网络时代,面对脱口秀评论者和自媒体的众声喧哗,网站无休止的链接和添加,“真实的新闻”是否已经死亡?旧的权威已被推翻,新的权威正在被创造,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但是寻找真实、可靠的信息,仍然是新闻媒介最重要的目标。同 时,这也是新闻消费者的目标。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谣传,哪些信息、观点是可信的呢?本书旨在回答上述诸多疑问,探讨信息文化正在发生着何种改变。它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了一种路径导航——用六步质疑法分辨谣传,获得事实的真相。
[学界业界推荐]
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难。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时代了,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看起来,民众似乎掌握着前所未有的新闻控制权,但这也意味着民众自身必须拥有把握这种控制的能力。为了辨别真相,也是为了避免被操纵,“新闻素养”就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责任教授 陈力丹
中国进入平面、电视、互联、移动互联四大介质并存交融的全媒体年代。不管是平面的黄昏还是电视的衰落还是网络的分化,都不能阻挡一个时代的来临:受众掌握信息接收和发布权力。……中国经济社会透明度整体偏低,以至于谣言丛生,信号沦为噪声,即使媒体专业人士,也难免被诱惑和绑架。《真相》一书的价值在于立足全媒体时代,努力寻求一种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建构一种透过喧嚣、管制、利益的丛林,获得事实的能力。当然,这需要您本身拥有良知和常识。
——知名时评人、《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 石述思
两个具有开创精神的记者有力地证明,当千变万化的信息迎面扑来,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掌握促使伟大记者前进的怀疑精神。恰逢新闻业经历大变革之际,这本引人入胜、简明扼要的书告诉公民如何发现虚构的事实,分辨利益集团新闻中的中立信源,以及从句法上检验新闻。
——《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 迪恩•巴奎特
真相的创作者
· · · · · ·
-
刘海龙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在50年的职业生涯中,比尔•科瓦奇曾担任《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亚特兰大宪章报》主编,以及哈佛大学尼曼基金协会项目负责人。他是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的创始主席和卓越新闻项目的高级顾问。
做过30多年记者的汤姆•罗森斯蒂尔曾担任《新闻周刊》首席国会特派员,《洛杉矶时报》和微软全国广播公司《与布莱恩•威廉姆斯一起看新闻》的媒体评论员。著有《我们中断了这个新闻节目》。罗森斯蒂尔是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的副主席和卓越新闻项目的负责人。
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还合著过另外两本书:获得2002年哈佛大学金匠奖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和《扭曲的速度》。
目录 · · · · · ·
第二章 我们曾经历过
第三章 怀疑性认知方法:确证技术
第四章 完整性:有什么,少什么?
第五章 信源:这是从哪儿来的?
第六章 证据与确证式新闻
· · · · · · (更多)
第二章 我们曾经历过
第三章 怀疑性认知方法:确证技术
第四章 完整性:有什么,少什么?
第五章 信源:这是从哪儿来的?
第六章 证据与确证式新闻
第七章 断言,肯定:证据何在?
第八章 如何找到真正重要的新闻
第九章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下一代新闻业
尾 声 新的认知方法
· · · · · · (收起)
喜欢读"真相"的人也喜欢 · · · · · ·
真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豆瓣app | 来自Lucky | 2020-03-12 19:27:52 | |
出版者说 | 来自周粥粥 | 8 回应 | 2014-08-02 21:45:54 |
关于澎湃和《真相》 | 来自周粥粥 | 2014-07-23 09:24:14 | |
欢迎大家参加“寻找《真相》”微博活动 | 来自周粥粥 | 2014-03-26 16:26:15 | |
“马航”事件中,国内外媒体对“真相”的探求,都... | 来自周粥粥 | 2014-03-26 10:46: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1)暂无评分 18人读过
-
Bloomsbury USA (201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欺人与自欺 (在网上看风景)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传播学类概论类书籍 (IVAN)
- 数字时代的科技与传播 (林村河畔)
- 2014年购书目录(一)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真相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豆友2865892 2016-04-01 00:00:59
这是作者作为资深人士给开放发达国家公民写的新闻指南,但是呢,我们生活在中国,嗯,有老大哥的地方
2 有用 ChrisKirk 2019-12-20 17:22:48
借用胡翼青语,本书“像极了一本公众媒介素养手册,但实际上它又像是一本记者报道手册”。作者在简述新闻发展时指出,新闻不仅是记者权力不断让度的过程,更是随着技术发展扩张着“事实和信仰之间的矛盾”;在提及广播时作者指出,广播在诞生伊始带有福音布道的神圣意味,而广播又催生了小报和评论,有趣。也正如胡翼青所说,李杜的思想纠缠明显影响着书写基调,作者试图在李杜间开辟出中间地带,借助技术发展将两人的思想“融合”... 借用胡翼青语,本书“像极了一本公众媒介素养手册,但实际上它又像是一本记者报道手册”。作者在简述新闻发展时指出,新闻不仅是记者权力不断让度的过程,更是随着技术发展扩张着“事实和信仰之间的矛盾”;在提及广播时作者指出,广播在诞生伊始带有福音布道的神圣意味,而广播又催生了小报和评论,有趣。也正如胡翼青所说,李杜的思想纠缠明显影响着书写基调,作者试图在李杜间开辟出中间地带,借助技术发展将两人的思想“融合”在新媒体内,但李杜的思想不兼容与其说是技术原因,倒不如说是对受众的情感色彩的审慎,尽管媒体始终是新技术的“吃螃蟹的人”,但技术从来不是解决媒体矛盾的方法。如今,事实与信仰仍然在撕扯真相,“后真相”时代真相又不断被解构,真相“是暂时的,又是经验性的”,最后的结论似乎也就蒙上了一层悲观色彩。 (展开)
0 有用 东经102 2014-06-07 07:53:19
跟《十大原则》配套,思路一脉相承,不过没《原则》有说服力,下一代新闻业有点乌托邦,针对消费者的思路有太多的精英情结。还是很能学界或业界人士的情结,最有价值的还是提出了与之前稍显弱智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同的思路。
0 有用 曾于里 2017-03-01 10:26:00
2.27-3.5 每周一书
2 有用 Lecia 2014-05-29 00:55:16
略显啰嗦,感觉和他们上一本比没那么精准犀利了
0 有用 观山 2024-09-10 15:35:08 湖南
传播学阅读书籍
0 有用 willette_x 2024-09-02 14:03:23 美国
对于信息过载的不适以及焦虑于真相缺失,实际上是并没有适应新的获取方法。要从聆听演讲向集体讨论转变。
0 有用 洋柿紫 2024-08-06 11:02:54 北京
两星半,翻译感觉很不专业,行文不是很流畅,读着费劲。内容上来看,不知道这本书的受众到底是谁, 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没有被科普到有用的东西,感觉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行文的逻辑性也不够好叙述性文字过多,没什么干货,主要看看标题和加粗字就行了,核心观点就是作为读者要注意新闻的信源是否可信,是否有证据支撑,作为记者要有道德操守慎重输出。没什么原创性的具有启发的观点知识密度也不够,没必要特意阅读
0 有用 BlackRabbit 2024-06-12 03:10:38 北京
一本讲人话还有意思的消闲新传读物,偶尔能给你抛个金句。作为一本写给大众的书,算是难得啦。
0 有用 O Lucky Man! 2024-05-06 14:31:44 四川
公民媒介素养。很实用的工具书,如果在网络信息中无法自拔,掌握一些带有反身性的方法也是很有用的。很适合给学生们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