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4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TOP100 (451½°F™)
- 坐拥书城7 (严杰夫)
- 清代民国 (伯鹩氏)
- 需要留意之書目 (楓岫主人)
- 10 (达哒)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2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从理学到伦理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半解斋 2022-11-08 11:21:21 广东
材料可以更丰富一些,论证稍微有点虚,但问题很有启发。
0 有用 y 2022-04-08 04:31:58
只是一般梳理,对这个问题没有自己的conceptual认识,From Virtue to Morality这个 很好,怎么不讲讲?
0 有用 擗踊临水 2015-04-13 10:24:28
这种伦理学的转变,是当今一味恢复儒学的学者应当注意的。至少他暴露了儒学在面对现代化时的欠缺;亚洲重回世界的视野,其导因决不能简单归之儒学复兴。实践与理论有着固有鸿沟,传统儒学社会固然积累了很多政治、社会实践的指挥;但这绝不意味着本体论系统的儒学在现代性社会具有合法性。
0 有用 Balthazar 2021-03-01 12:03:48
确实如诸多评语多言,真正有价值、与题目切合的只有上篇的倒数几章,而讨论还未展开就结束了,未免有些遗憾。另外一个问题就在于讨论前史时过于忽略了支流旁径:固然讨论理学家的专著是一个进口,但仅从教典本身无法窥见实际的面貌,更忽视了许多讨论,例如关于“公德”问题,其实晚明时期关于“私情”、“欲望”与“公众”(而这一部分可能更多集中于非专门研究理学的普通文人士大夫,集中于序跋之中)三者之间已经展开过讨论了,... 确实如诸多评语多言,真正有价值、与题目切合的只有上篇的倒数几章,而讨论还未展开就结束了,未免有些遗憾。另外一个问题就在于讨论前史时过于忽略了支流旁径:固然讨论理学家的专著是一个进口,但仅从教典本身无法窥见实际的面貌,更忽视了许多讨论,例如关于“公德”问题,其实晚明时期关于“私情”、“欲望”与“公众”(而这一部分可能更多集中于非专门研究理学的普通文人士大夫,集中于序跋之中)三者之间已经展开过讨论了,而这一部分本可以同梁启超等人的伦理学作一比较。不过考虑到本书的方法论倾向于描述而非解释,似乎这种写法就是不可能的了……不过如果能换一种方式,本书的阅读体验会更有趣,更深刻。 (展开)
1 有用 沐浴经年 2015-12-03 16:16:44
如作者所说,这本书多描述、少解释,以期较真实地呈现近代道德思维的递嬗。(P172)不得不说,清末民初的制度转型的同时,是思维、观念的转变,二者相辅相成。考察晚晴以降的制度变迁,不得不对思维递嬗进行考察,这正是本书对于我的价值。
0 有用 半解斋 2022-11-08 11:21:21 广东
材料可以更丰富一些,论证稍微有点虚,但问题很有启发。
0 有用 沙鸥馆客 2022-07-18 15:09:37
不够尽兴
0 有用 y 2022-04-08 04:31:58
只是一般梳理,对这个问题没有自己的conceptual认识,From Virtue to Morality这个 很好,怎么不讲讲?
0 有用 中关村村花🌸 2021-05-10 09:58:36
很好看!文风颇似王神(所以台湾学者/余英时学生都有着相似的面孔吗😂 理学道德观的建立是层累地堆积成的 其中贯穿着权力的争斗聚散;每一时代的思想有上层/下层之分 可比之布罗代尔的三时段 清代正统理学虽有被汉学遮蔽之势 但思想下层仍是前者绝对称霸的领域;“有意识的向善”“祛除形上学的伦理观”“迈向以权利为基底的伦理”是传统理学蜕化为近代伦理学的特色。作者希望通过唤回儒学中的“礼”为其在当代社会觅得合法... 很好看!文风颇似王神(所以台湾学者/余英时学生都有着相似的面孔吗😂 理学道德观的建立是层累地堆积成的 其中贯穿着权力的争斗聚散;每一时代的思想有上层/下层之分 可比之布罗代尔的三时段 清代正统理学虽有被汉学遮蔽之势 但思想下层仍是前者绝对称霸的领域;“有意识的向善”“祛除形上学的伦理观”“迈向以权利为基底的伦理”是传统理学蜕化为近代伦理学的特色。作者希望通过唤回儒学中的“礼”为其在当代社会觅得合法性 因之褒扬荀子、力辩儒家可为儒教 此番论述基于学理虽也有说服力 但心理上却难免时代措置之感😓条分缕析的论述方式不免让人想到朱维铮 但后者力在批判推倒 前者却意在反思后还魂 作者仅着眼精英人物的论述梳理从理学到伦理学的演变 但这一问题似可包容更多 (展开)
0 有用 Balthazar 2021-03-01 12:03:48
确实如诸多评语多言,真正有价值、与题目切合的只有上篇的倒数几章,而讨论还未展开就结束了,未免有些遗憾。另外一个问题就在于讨论前史时过于忽略了支流旁径:固然讨论理学家的专著是一个进口,但仅从教典本身无法窥见实际的面貌,更忽视了许多讨论,例如关于“公德”问题,其实晚明时期关于“私情”、“欲望”与“公众”(而这一部分可能更多集中于非专门研究理学的普通文人士大夫,集中于序跋之中)三者之间已经展开过讨论了,... 确实如诸多评语多言,真正有价值、与题目切合的只有上篇的倒数几章,而讨论还未展开就结束了,未免有些遗憾。另外一个问题就在于讨论前史时过于忽略了支流旁径:固然讨论理学家的专著是一个进口,但仅从教典本身无法窥见实际的面貌,更忽视了许多讨论,例如关于“公德”问题,其实晚明时期关于“私情”、“欲望”与“公众”(而这一部分可能更多集中于非专门研究理学的普通文人士大夫,集中于序跋之中)三者之间已经展开过讨论了,而这一部分本可以同梁启超等人的伦理学作一比较。不过考虑到本书的方法论倾向于描述而非解释,似乎这种写法就是不可能的了……不过如果能换一种方式,本书的阅读体验会更有趣,更深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