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70周年。十月革命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改天换地的革命,不仅在当时震
撼了全世界,至今,十月革命道路的历史命运依然振荡人心。
在二十世纪,苏联出现了和将面临着两次大转折。十月革命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机勃勃地创造精神,
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真正民主进步的广阔道路,这是世界历史上最
具创意的尖端思想大作。第二次大转折将是苏联的全面和根本性
的改革,它在实质上是与十月革命道路接轨,并在现实创造中使
其大放异彩。前者是“硬件"革命,后者是"软件"革命;前者是根
本性的突破,后者是关键性的变革。
二十年代的苏维埃俄国实施了两种经济体制,即国内战争时
期的绝对高度集中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对分散的模式。前者是在特
定条件下的驱使;后者内含巨大的生命力,并在历史的征途上闪
现了金色的光辉。新经济政策纵然是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失
误、失策、失控,酿成全国1,160万职工中有160万人失业,占全国
35%的农户陷入困境。工农状况波及人心浮动。龟缩在各个角落
里的反动分子乘机毒化與论,迷途的青年则搞以自我为中心的放
主义。粮食收购危机使党内斗争愈演愈烈,其结局在实际上錄
止了新经济政策。
在三十年代,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导性聚化,形成了人所
共知的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时期,苏联取得了
重大的成就,特别是广大人民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伟大卫国战争
的胜利。然而,在当时功勋光环掩映下的却是结构性的弊端。斯
大林时期,苏联在“超越阶段”理论的驱动下,以“政治冲击”的方
式推进集中化,每三、五年出现一次社会振荡,约8年得来一次
"斯大林刹车”(卫国战争除外)。自上而下的纵向经济结构是官僚
主义的温床。个人决定一切和臃肿低效的机构更多的是磨灭着广
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这是苏联最大的战略性失策。
五十年代中期,苏联经济社会问题堆积如山,但庞大僵硬的
机体已运转不灵。由此导出赫鲁晓夫1956年改革,他直观体察了
经济管理过分集中和严重的官僚主义,未经细密地权衡便使改革
出台,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的高度混乱。然而赫鲁晓夫开掘了苏联
改革的潜流。他用不慎重和东奔西突的办法,一度唤起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激情和希望。但他只是以一种行政指令代替另一种行政
指令,在原体制大院内转一圈。经过令人激愤的小迂回,他自己
也回到了个人崇拜的老路,人民群众的激情一闪而失。勃列日涅
夫执政后,1965年通过决议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他约用13
年修补经济社会的振荡面,继而提出加速科技进步,实施生产集
约化方针等。但他主要是用集中行政方法管理经济,并排斥市场
调节作用。勃列日涅夫把自己塑成偶像,官僚主义愈演愈烈,公
民思维僵化,社会欠缺生机,在人们沉闷中,他在原体制大院内
又来个小迂回。
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转,致使社会中正
在积聚危机因素,并演化成障碍机制,官僚主义就是它的主要力
量。它的源头要追溯到个人迷信时期,六、七十年代则更加在滋
生中膨胀。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农业依然在困境之中,社会危机
现象日渐滋生。现实在呼唤变革。
面对新技术革命的紧迫而尖锐的挑战,安德罗波夫提出了改
革的蓝图,但他壮志未酬,便撒手人间。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
开始为改革注入活力。他提出要对苏联进行全面和根本的改革。
他刚执政3年,国内顿时活跃,并引起国际性的瞩目。苏共二十
七大为苏联第二次大转折拉开了序幕。这是一次特殊的革命。
软件革命势必要制导反向运转,求索战略变位,力求国家战
略取向与世界走势同步,这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社会工程。硬件
革命的敌人在对面,软件革命的对象则在自己堡全内部;对手越
近风险越大,交手越快危险越多,当然机会也寓于风险之中。纵
然改革逆流翻滚,但全面改革终究是大势所趋。
从现在起,到二十一世纪初,世界将处于重大的变革之中,它
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是涉及全局的关键性时期。在世界性大变革
中,苏联的演进具有典型意义。为此,本书对苏联国策问题进行
了多面体的探讨。
作者在苏联问题研究中,得到了吉林大学的多方面支持和美
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g)的通力
协助。在美国二年期间,斯泰罗教授(Prof.Theofanis G.Stavrou)
的学识对作者受益非浅。北京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历史系
资料室、苏联研究所情报资料研究室、政治学系资料室、哲学系
资料室、经济管理学院资料室、法律系资料室以及美国明尼苏达
大学威尔逊图书馆和该校农学院图书馆等曾予以周到入微的帮
助。特别是该课题的研究参考并吸收了国内外诸多专家的研究成
果。作为拙作《国际战略学》的系列研究之一,该课题的研究,得
到了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资助。作者对多方的
支持与协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尽管做了较大的努力,终究因学识有限,书中缺点、错
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专家指正。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