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
原作名: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译者: 陈联营
出版年: 2014-4
页数: 276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娜·阿伦特作品
ISBN: 9787208121164
内容简介 · · · · · ·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的政治与道德的重大议题,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静之概念分析与思辨的热情,因而带有相当大的思想激励。
作者简介 · · · · · ·
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1906—1975)
德裔美籍哲学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理论家、思想家,与西蒙娜•波伏娃、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曾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芝加哥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一生致力于考察现代社会中的政治问题和人的政治行动,并对美国政治现实和犹太问题有着大量极富原创性的洞见。
主要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共和的危机》《犹太文集》《心智生活》《康德政治哲学讲稿》等。
杰罗姆•科恩(Jerome Kohn)
New School 阿伦特研究中心主任,阿伦特和布鲁歇尔夫妇遗稿保存人,曾长期担任阿伦特助手。
目录 · · · · · ·
编者导言(杰罗姆•科恩)
文本说明(杰罗姆•科恩)
序言
◎第一编:责任
独裁统治下的个人责任
论道德哲学的若干问题
集体责任
思考与道德关切——致W.H.奥登
◎第二编:判断
反思小石城事件
《上帝的代理人》: 因沉默而有罪?
审判奥斯维辛
报应降临
译名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反抗“平庸之恶”"试读 · · · · · ·
四 一个人在阅读这份审判记录时,必须牢记一点,即奥斯维辛是为了那种行政性屠杀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屠杀活动将要根据最严格的法律和规章来实施。这些法律和规章是由那些掌控政策问题的凶手制定下来的,而不管怎样,看来他们要排除——可能他们就是打算要排除——所有个体的自发性。对数百万人的灭绝被精确计划,它就像一台机器那样运作:来自欧洲各地的囚徒;站台上的筛选,以及接下来...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反抗“平庸之恶”"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反抗“平庸之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9 条 )


译者访谈:过去并没有死去,用过去照亮未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身处21世纪的我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四周的电网、毒气杀人浴室和堆积如山的尸体,古拉格群岛上的隔离审查、强制劳动和非正常死亡,还能有多少清晰的记忆?我们该如何去面对纳粹统治下的种族大屠杀,斯大林统治下的大清洗等“极端的恶”;以及现代官僚机器中的“零件”们所犯下... (展开)> 更多书评 39篇
论坛 · · · · · ·
居然没有涨价 | 来自沐沅步步 | 12 回应 | 2023-01-18 16:51:22 |
“共通感”vs“常识” | 来自To the stars | 2022-08-29 13:30:52 | |
翻译如何? | 来自果然 | 4 回应 | 2021-11-25 21:02:11 |
为众抱薪者,毙其于风雪又能怎样 | 来自Kong | 2020-02-07 18:13:40 | |
大陆版有删减吗? | 来自卜客思 | 2020-01-08 17:26:5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Schocken (2005)9.5分 18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8.8分 454人读过
-
左岸文化 (2008)8.8分 62人读过
-
左岸文化 (2016)9.0分 1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二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4(上) (ICE CHAN)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72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反抗“平庸之恶”的评论:
feed: rss 2.0
64 有用 孟冬 2018-05-20 21:32:30
一个普通人何以会犯下绝对之恶?对审判纳粹将领艾希曼的反思,阿伦特提出了恶的平庸性。她认为一个不会思考的人轻易就能接受一套套规则和制度,从而树立盲目的信念和绝对的服从,这样的人很少思索自己在做什么。如纳粹罪犯抗议说他们没有自发行恶,只是在服从命令,但这恰恰是不会思考的人犯下的最大的恶。与绝对邪恶的人不同,普通人因为缺乏思考更有可能像艾希曼一样做出无限的恶。阿伦特激励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思考,这种思考并不... 一个普通人何以会犯下绝对之恶?对审判纳粹将领艾希曼的反思,阿伦特提出了恶的平庸性。她认为一个不会思考的人轻易就能接受一套套规则和制度,从而树立盲目的信念和绝对的服从,这样的人很少思索自己在做什么。如纳粹罪犯抗议说他们没有自发行恶,只是在服从命令,但这恰恰是不会思考的人犯下的最大的恶。与绝对邪恶的人不同,普通人因为缺乏思考更有可能像艾希曼一样做出无限的恶。阿伦特激励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思考,这种思考并不是人在渴求知识时的思维活动,而是分别善恶、辨识美丑的那种能力。思考属于每个人,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思考是自我反思,是柏拉图的“我与我自己之间的无声对话”,思考意味着意志对一切既存标准和规则的审视。人只有在思考活动中形成人格,成为独立个体,保持思考的能力,才不会因为无思而被其他人所做的和所信奉的裹挟。 (展开)
6 有用 坐忘 2015-02-03 22:44:07
1.译文晦涩 2.以前没觉得汉娜这么啰嗦 3.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热衷于对意志思辨的研究,语言不严谨,道不可说END
189 有用 李桃杏子 2014-07-30 17:55:15
对中国的年轻读者而言,当下正是该仔细读阿伦特的时候啊
3 有用 我见青山多妩媚 2019-05-26 13:27:13
作为20世纪的三大女性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对比桑塔格和波伏娃,真是最理性,文笔最冷峻,就如杀人不见血的刀锋,读她的文字有一种凉飕飕的寒意。《艾尔曼在耶路撒冷》的艾尔曼在平庸之恶的理论中其实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这些共谋实施极权主义的“艾尔曼们”,与党派与国家与所谓服从的法律权力重压下没有关系,想起《钢琴家》的纳粹军官韦恩和辛德勒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还有纳粹分子约翰·拉贝拯救... 作为20世纪的三大女性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对比桑塔格和波伏娃,真是最理性,文笔最冷峻,就如杀人不见血的刀锋,读她的文字有一种凉飕飕的寒意。《艾尔曼在耶路撒冷》的艾尔曼在平庸之恶的理论中其实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这些共谋实施极权主义的“艾尔曼们”,与党派与国家与所谓服从的法律权力重压下没有关系,想起《钢琴家》的纳粹军官韦恩和辛德勒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还有纳粹分子约翰·拉贝拯救中国的难民们......但也有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助长罪恶滋生的土壤的成分,因为无知,因为不愿意思考的平庸,最终自以为是的正确,比如《朗读者》里面的汉娜“尽职尽责”地将犹太儿童关入毒气室......不知不觉中暴露出人性的弱点。 阿伦特的价值在于给我来了一场温斯顿精神洗礼。 (展开)
2 有用 七七|烂柯人bot 2014-04-11 09:50:04
上编虽有重复,但是近乎哲学的思考让观点也更为深刻;下编就是一些政治社会问题批判了
0 有用 三爷 2023-05-28 14:16:11 广东
最大的恶常是无名之人犯下的,恶是无思而非愚蠢。常常思考同样的业务同样的资源,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成功而有的人却失败了,大概是因为“人格”不同。而人格永远无法写在deck上。
0 有用 雪山白鳳凰 2023-05-24 23:28:03 云南
這是散文不是論文。思想水平不如她本人的《人的境況》,落到陳嘉映之流了。阿倫特下次不要寫了。倫理學收尾03
0 有用 一只丁 2023-05-21 22:21:01 山东
可能因为是演讲合集吧,感觉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又有一种老师絮絮叨叨上政治课的氛围,讲政治太宏大,讲哲学又太浅显,不过关于苏格拉底部分“二而一”的理论对个人来说还是非常有启发的。
1 有用 旭淦 2023-05-04 10:52:24 河北
阿伦特看来“服从”的含义隐射在宗教和家长权威中,但是我们在政治权力和部队中也能切实的感觉到这种含义范畴,前者在于意识形态打造的社会生活秩序,后者在于意识形态下的国防武装秩序。 苏格拉底相信大众(谈话、产婆术、大众都有思考能力),柏拉图相信哲学家(理想国、法律、专属的思考能力),苏格拉底相信语言链接的逻辑铁律,柏拉图不相信流动语言,而相信永恒理念。 对于阿伦特来说,记忆是在时间中安身立命的根基,与自... 阿伦特看来“服从”的含义隐射在宗教和家长权威中,但是我们在政治权力和部队中也能切实的感觉到这种含义范畴,前者在于意识形态打造的社会生活秩序,后者在于意识形态下的国防武装秩序。 苏格拉底相信大众(谈话、产婆术、大众都有思考能力),柏拉图相信哲学家(理想国、法律、专属的思考能力),苏格拉底相信语言链接的逻辑铁律,柏拉图不相信流动语言,而相信永恒理念。 对于阿伦特来说,记忆是在时间中安身立命的根基,与自我对话的思考是远离孤独的方式,自我反省是一种独在,也是避免“行不义”的自我约束。“与世界相矛盾比与自己相矛盾更好”。思考时我独在,行动时与许多人在一起,但是阿伦特的假设中那个共在的自我是一种先验良知,当个体信仰和价值观都倾向非常态道德时,这种自我的责任约束可能向道德反方向扩大。 (展开)
0 有用 惟淮 2023-04-29 16:38:03 陕西
为了自由,恰当地记录人类中的杰出之士和卑劣之徒,这正是共和国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