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安迪·沃霍尔
/
[美] 帕特·哈克特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POPism
译者: 寇淮禹
出版年: 2014-8-10
页数: 427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64908461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POPism
译者: 寇淮禹
出版年: 2014-8-10
页数: 427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64908461
内容简介 · · · · · ·
波普艺术,迷幻药,鲍勃·迪伦,地下电影制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文化风暴以纽约为中心爆发开来,横扫了整个六零年代,当时处于这场风暴之眼的人便是安迪·沃霍尔。他的工作室,那个以 “工厂”之名为人所知的曼哈顿敞间,正是整个六十年代文化圈的枢纽。在这里,他不仅创作出了定义 波普艺术的汤罐头和众多文化偶像的大幅画像,还拍摄出《切尔西女孩》及其他沃霍尔经典;从卢·里德和“地下丝绒”到伊迪·塞奇威克,那个年代每一个人的身影都在这里出现;沃霍尔自己亦置身其中,旁观着那段不可思议的时光。《波普主义》以幽默坦率的爆料,为那改变世界的十年留下了一份终极的内幕记录。
波普主义的创作者
· · · · · ·
-
安迪·沃霍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 1928 - 1987),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也是电影制片人、导演、作家,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其代表作包括《玛丽莲·梦露》、《金宝汤罐头》等画作今天在全世界已经随处可见。同样广为人知的是他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初 设立的工作室 “工厂”,堪称整个60年代流行文化圈的一大枢纽。1987年2月22日,58岁的沃霍尔死于一次外科手术。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好莱坞的日子,我一直在想他们在电影里处理性爱场面的那种傻了吧唧的不真实的做法。毕竟,在早期的好莱坞电影里是有性爱和裸露的——比如说《高潮》(Ecstasy)里的海迪·拉马尔(Hedy Lamarr)——但是继而他们就意识到他们在白白浪费资源,他们本该在不景气的时候才用这招来撩拨观众的。好比说,他们应该每十年在银幕上多露一点儿或者多说一句之前没用过的脏话,这样就能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保证票房气势如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次都露完。但是当外国电影和地下电影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好莱坞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他们本来想利用每一寸肌肤赚钱,让人们再多等个二十年才能看到全裸体。所以好莱坞开始声称他们要“捍卫公共道德”,而实情是他们一直以来都指着跳一个漫长的脱衣舞赚大钱而现在却不得不在仓促之间脱个精光,这让他们很恼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6页 -
This is my personal view of the Pop phenomenon in New York in the 1960s. It's a look back at what life was like then for my friends and me - at the paintings, movies, fashions, music, at the superstars and the relationships that made up the scene at our Manhattan loft, the place known as the Factory.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波普主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波普主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通过“安迪·沃霍尔”了解一个真实的波普主义
让我们大多数人认识波普主义的标志性作品是玛丽莲·梦露的那张重复的彩色照片,但是大家对波普主义的认识好像还是很模糊,没有清晰的概念。 今天这本由波普主义的倡导者和领袖以及商业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朋友帕特·哈克特合著的《波普主义》,为我们展示了波普主义从产...
(展开)

波普主义,这一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发扬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厂”
波普主义,是一种对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是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艺术家应该自由的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它甚至把城市的废弃物作为了作品材料,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在形式上开了“...
(展开)

精英主义都是可笑的神秘感 我们才是上流社会本身
一,抖音的出现 不就是印证了沃霍尔所言的“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吗。这种彻底的反精英理念,在这几年的中国开始显现。 技术的革新包括了4G、5G的进步,以及拍摄设备的平民化。 教育的革新,就是教育普及,收到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交通的发达,让我们去大城市开眼界变得...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Penguin Classics (2007)8.8分 51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8.0分 54人读过
-
Mariner Books (2006)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Mariner Books (1990)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2014华文电影图书 (妖灵妖)
- 2014年购书目录(二) (思郁)
- 作家、艺术家如何论文学和艺术? (剧旁)
- 预购 (张熊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8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波普主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不众乐 2017-10-06 15:59:01
一段私人史:率真、执着、浪漫又迷茫。
1 有用 佐爷灵魂贩卖馆 2015-03-31 12:59:48
静静合上28万字的书本,再看一遍安迪与伊迪笑靥如花的脸,这是“工厂”最美好的1965年!
0 有用 外外 2015-01-11 13:55:25
极其有趣
12 有用 小瓜 2016-01-25 00:41:13
2016年第4弹。比那本所谓唯一自传的《波普启示录》更逻辑清晰也更有感情。他是纪录癖,他记录下了一个疯狂但迷人的年代。一个没有美图秀秀、人人还不是十五分钟名人的时代。
5 有用 贵屿 2016-10-22 18:12:57
安迪沃尔的冷漠而执着让人着迷,可是其招领下的一代年轻男女没有他深刻而节制的智慧,肆意妄为绽放自我后很少能够回归俗常而平静的生活,放纵的虚浮之后还是无法解脱的现实的沉重,整本书读完,对波普的理解深刻了好多,但也感觉曾经那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解放自我的时代里,有着让人无所适从的慌乱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