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冒犯观众的笔记(6)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塞壬 (fade out)

    归结起来便是“爱与自由的悖论”。这里的“爱”,不是爱情,而是牺牲之爱,舍我之爱,类似十字架上的耶稣之爱。不同的是:耶稣为彼岸的天国而牺牲,鲁迅为地上的天国而舍我——他太爱那些无依的灵魂,放不下弱者的眼泪,他希望自己加入的战斗能给他们现实的超度和安慰。因此,“眼泪”是这部剧作的核心词。但先生的经验和理性尚未认识到:凡以“地上天国”之名建造的,莫不是人间地狱;崇高的牺牲者托举起来的不是众生的自由,...

    2016-04-30 19:44:27

  • 慕月 (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他似乎本能地懂得,中心之处是巨大的残暴与空虚,唯有在世界的边角,才存在着自由、柔弱与美的精神。是美,使他得救,使他即便像野人一样被世人驱赶时,仍能想到敦煌飞天的衣袂,和诗词韵律的流淌。

    2015-06-17 00:30:17   1人喜欢

  • 吴 刚 (不持有,能持否?)

    在中国,米沃什常被读解为一位反抗专制的异端诗人。是的,这一点有其诗为证:“在畏惧和颤栗中,我想我会完成我的生命,/只当我促使自己提出公开的自白书,/揭露我自己和我这时代的羞耻:/我们被允许以侏儒和恶魔的口舌尖叫,/而真纯和宽宏的话却被禁止;/在如此严峻的惩罚下,谁敢说出一个字,/谁就自认为是一个失踪的人。”(诗:《使命》)但是人们往往忽略,这一身份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他宁愿其暗自存在而并非如标签...

    2016-05-21 18:24:09

  • 慕月 (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哈罗德·布鲁姆说过一段著名的话:“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的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却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但经典艺术家并不因此是被动的,他的“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的作品,对人类而言乃是...

    2015-06-26 00:40:48

  • 慕月 (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北岛90年代以后的诗,的确与早期有极大不同。技艺更圆熟,声音更内敛,是他独自的低语,有时似自己对镜交谈。寂静与孤独时而对他构成威胁和敌意…90年代以后的北岛不再易懂,在多年的海外漂泊中,在对母语环境的疏离与反观中,北岛变成了一个更为内在的诗人。他不再是伤痕累累的雕像般的“我们”,他只成为了他自己。

    2015-06-17 00:07:24

  • 慕月 (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曾经觉得王朔挺逗的,可是和王小波比起来,他顶多就是一撒娇不停肩膀柔嫩需要呵护的小老弟。王小波不同。这位仁兄肩膀宽,有担待,虽是满脸坏笑,却内心温醇。我们猜,他大概是因为害怕过于受人尊敬,才那么不正经的。

    2015-06-17 00:01:40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必须冒犯观众

>必须冒犯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