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都是吃饱 “撑”的
生活中常常听人们讲“吃饱撑的”,但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认真体会过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现代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吃得越来越好,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旦习惯吃到“撑”,就会有疾病找上你。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打招呼时最常说的客套话,足以说明人们对吃的重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宴会亲友,“吃”都成了大家共同的默契。
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能和“吃”沾上关系。可是,如果问一下身边的人,肯定十有八九都有吃得“憨撑饱胀”的经历,甚至还有人表示,几乎每天都有吃太撑的时候。
现代人基本上不可能没有吃的,因为从古到今,已经从食物严重不足过渡到食物比较丰盛的时代了。
我小时候在农村,那真是挺穷的,有时候一段时间之内可能会没有粮食吃,比如到某个季节,玉米没有上,稻子也没完全成熟,而且上一年的粮食也吃完了,怎么办?就得靠国家的供应(国家会补助一些粮食给我们这些贫困的山区,我们家属于下放到农村比较穷的那一类)。而且,当时劳动力也弱,有时候产量也不行,地里面半熟不熟的瓜啊、豆啊,都还不能吃。所以,那时候大家一般都是饿过来的。
如今时代好了,市场上有这么多主食、副食可供大家选择,人们天天有的吃、顿顿吃得好,反而得病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开玩笑地说:“一边在餐馆排队吃饭,一边在医院等待挂号。”
可以说,现在人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吃不起、吃不上,而
是吃太饱撑的,比如:
肥胖。现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容易消化,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会导致一系列富贵病。
胃病。吃得过饱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时间长了,还可能患上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癌症。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使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老年痴呆。日本有关专家发现,大约有 30%~40% 的老年痴呆患者,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骨质疏松。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症几率会大大提高。
神经衰弱。晚餐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因少食而造成的常见疾病,如果长期饮食不注意,还会带来很多并发症,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儿童、老人、女性、职场人士、商务人士很可能会成为多吃
的受害者。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一边督促孩子不停地吃,一边又嫌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女性朋友们一边高喊口号: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一边在吃力地减肥;孩子们一边拼
命地给老人夹菜,一边又唠叨老年人反应慢;商务和职场人士一边在酒桌应酬上满脸堆笑,一边又在家里喝中药调理……
生活中的这些场景都实实在在地警醒我们:“吃饱撑的!”
当然,这只是食物过饱本身给人体带来的疾病,还有一些外在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所需的食物量都在市场供应的合理范围内,那么市场上所能提供的食物量可能会远远大于需求甚至还有富余;如果每个人都吃得过饱、过量,就可能导致市场供应不足,而不足就会催生出市场上各种不安全的食品(因为市场要不断满足我们过剩的需求)。
我们吃的水果、蔬菜是不是还有本身的味道?
我们吃的饭菜能不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我们吃的食物会不会有损于身体健康?
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可能很多人会无奈地说:“市场环境就这样,不吃也不行啊?”可是,当外部环境暂时没有改善的时候,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少吃一点,让身体少一点毒
害和污染,多一点清洁。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适度减少食量,对身体的健康、长寿都非常有益。谚语说得好:“吃饭省一口,活到九十九。”俗话也说:“有钱难买老来瘦。”都不是没有道理。而且调查
资料显示,体形肥胖的老年人要比身体偏瘦者寿命短 3~5 岁;90 岁以上的老人中,80% 都有少食的习惯。这些“经验”和数据都告诉了我们少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我虽然强调饮食过饱对身体的伤害,提倡少食对健康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饮食可以无限制地节制,而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把握好度,顺其自然,因为只有自然的才是合理的(具体方法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讲述)。
所以,当我们饮食过量吃撑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一个自我调节意识,否则引来疾病,可就得不偿失了。
吃多“不自知”是致病根源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就是“认识自己,让自己明了。”可是,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我们却常常忘记自己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所以,很多人吃多了不自知,或是吃多了撑出病来不自知,这些都是致病的根源。
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吃撑了会得病,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未必人人都能控制得住自己的食量,因为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会吃多。因为不自知,我们的食量已经超过了身体本身需要的范围,也因为不自知,当我们吃饱撑出病来时,自己还经常不觉察。
我们常常被各种经验和习惯所束缚,却越来越忽略了自然这个大前提的存在。对于不少人来说,饮食量的多少也和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有的人贪吃、多吃并不总是因为饥饿,而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这些人在就餐时,吃得时间过长、速度过快,对饱腹感觉反应相对迟钝,不知不觉就吃了过多的食物,很容易造成过度饮食。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具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理本能,这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慧与智同步发展的天赐机缘,可是我们在做“社会人”的同时却常常忘记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慧性存在。不得不说,人类对自己的了解真的太少了,也太过于自信了。
动物因为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强,所以他们可以靠自身的能力去适应自然的任何环境并且做出敏锐的反应,比如当地震到来时,已经拥有高科技的人类经常后知后觉,而有的动物却比我们早一步有感应:鱼跃出鱼池,狗开始乱叫……
动物的神奇判知能力那么强,我们身为万物之灵,难道还不如动物吗?在历史的进化中,人如果真不如动物的话,又怎么可能在那么严酷的生存环境中生存下来?其实,远古时代的
人对外界的依赖性比较小,受干扰的程度也很小,所以饿了就摘几个野果吃,虽然过着餐风饮露的生活,但整个身体却非常通透,各方面知觉都特别灵敏。只是,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膨胀,我们的敏感性、判断性和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却越来越差。应该说,当人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的时候,内在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
当人们在饮食的时候丧失知觉,就很容易吃多,而多吃就会让身体接收更多复杂的信息和能量,反过来也会蒙蔽我们先天具有的感知能力、判知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健康十分不利。
我的一位朋友,她公公是个大胖子,平时饭量就特别大,还尤其爱吃肉、喝酒,现在有糖尿病、高血压,据说去医院看了好几次,吃了不少药,也花了不少钱,还是没怎么好转。我的这位朋友就经常劝他说:“少吃点吧,吃多了不消化,积攒在身体里都是毒素……”每次她公公就说:“我这辈子就好这口,我也没觉得自己吃多啊,再说了,我这生病也未必和吃饭有关系,病人不是更要吃好一点吗?”后来,我朋友无奈地说:“有时候我真是不能再多说什么了,不然还以为我这当儿媳妇的不想给他吃呢,但是吃多了确实是对身体不好啊,
只是我们和他说了,他也没那个意识……”
吃多了撑出病很可怕,吃多了“不自知”更可怕,因为是致病的根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他的很多努力也只是表面功夫。经常听说人们得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癌症
等,难道这些疾病不能提前扼杀在摇篮里?事实是,平常人们总觉得自己能吃能喝,身体好着呢,所以,没有去医院检查的意识,也感知不到身体的“变化”,却不知长期饱食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另外,即使检查出疾病,也只是惯性地想着怎么科学地吃,让自己补充更多营养。其实这都是“不自知”的表现,看来我们对自身健康的觉察力并不敏锐。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愚昧。”1993 年 WHO(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指出:“大约 20 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死亡方式将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因为“不自知”,我们调动本身自然属性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控制食量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弱,所以吃多了容易生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热衷于吸取高蛋白、高脂肪等高热能的饮食,殊不知,这种饮食方法不但不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反而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为防止疾病的发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自觉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否则,一旦在生活中长期处于“不自知”的状态,就会让人变复工麻木不仁。比如我们在和整个社会产生连接的时候,把自己完全定位为社会人了,大家不管去哪里,都掏名片介绍自己是什么董、什么总;每天早上一起来,脑子里就开始盘算:今天开什么总的会,开什么董的会,要跟什么董交流,什么总交流,要谈什么生意,或者开什么团队会;到中午又无意识地被各种事务推着向前:开始应酬,吃东西,怎么吃,哪里吃,吃什么,请谁吃,一直忙忙忙,停不下来;晚上回去,陪家人和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最后躺在床上,想想,我今天什么做好了,明天又要做什么。脑子一直在想,一天都停不下来,意识中就没有自然人的那点东西了。这样,一天的流程机械性地进行下来,身心俱疲。
也许有人疑惑了:“不自知”是致病的根源,可是谁又能告诉我科学的吃法呢?给我提个科学的依据出来。我一直觉得所谓的证据其实是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提炼、加工和总结整理的结果,但是科学远远滞后于自然。人的健康必须符合自然大道,只有保持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和谐性才是真正的科学。所以,我经常感应身体之外的和谐,加强生命的修炼,不断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身体的知觉,而不是没事拿起书养养生,或者简单地进行饮食搭配。我把养身和修炼融合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体会真正的“天人合一”。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调动起本身的自然属性,提高“自知”的能力,从根本上遏制病源。否则,像有些人开玩笑说的:“用生命中 1/4 的时间维持生命,3/4 的时间维持医生的生计。”就不划算了。
管不住 嘴,迈不开腿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锲而不舍地减肥,却经常反弹;他极力控制饮食,但总被美食诱惑;他血压、血脂都不太正常,但就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其实不饿,我就是嘴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多人都说我胖了,但我就是各种馋,控制不住食量。所以现在去逛街根本买不到能穿的衣服,上一次街受一次打击。”年轻女孩这样说。
“哪个宿舍的人床头还不储备点零食啥的,有时候明明计划是一周的‘食物’却经常两天就搞定了,放在那就想吃。”在校学生这样说。
“老公常常开玩笑说我:‘你看别人至少还能看出个曲线,你整个身体像个圆柱。’唉,这几年我的体重是一路飙升啊!我常常想,我的股票啥时能像我的体重一样我就发了,我的体重能像我的股票一样那就完美了,可惜啊,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中年妇人这样说。
“‘三高’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但有时候出去应酬或聚会,免不了吸烟、饮酒、大吃大喝,归根结底啊,还是自控能力太差了。”职场及商务人士这样说。
……
也许,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因为发胖而苦恼,因为吃多了身体不舒服,因为管不住嘴而生病。虽然有的人说自己吃多是因为“嘴馋”,但我一直觉得人管不住嘴有两个原因:
一是贪,再一个就是被美食本身的口感诱惑。
有的人看到自己没吃过的东西总想去多吃一些,多占有一些,这就是贪。以前就听人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她说自己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牙疼,8 岁那年她跟着家人去城里的大姑家,大姑很热情地拿出很多新鲜水果和各式糖果。她当时一看,好多东西都没吃过,尤其是那些漂亮的糖果,她在农村见都没见过,她一连吃了十几颗,走的时候还带了不少,结果没过几天牙就疼得不得了,在床上不停地打滚……
后来,她说那时年龄小容易被诱惑是一方面,但根本上还是自己太贪心。可能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贪”,或者也认识不到“贪欲”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影响,但正是因为“贪”
可能导致多食,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它并且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克制。
还有的人在美食面前经常丧失抵抗力,看到自己喜欢吃的,就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尽管明明不感到饥饿,但因为美味在前,仍然忍不住想要吃多点,有时候吃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味儿了,但因为闻着香,结果嘴一馋又吃多了。在传统观念里,人们总觉得:好吃你就多吃点。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人们长期固有的一种饮食现象,可是如果在食物面前“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的话,身体就要“吃亏”了。
我最开始引导小儿子“少食”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是在生活中对他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次,他暑假在家里练习焖米饭,在淘米的时候倒了好多米粒在池子里,然后他就跟我说:
“老爸,我一倒它们自己全出去了。”我说:“是它们掌控你,还是你掌控它们?”他想了想不说话。中午吃饭时候,他一口气吃了两大碗,然后摸着圆滚滚的肚子说:“哎呀,今天的菜太可口了,我好像吃撑了,怎么办哪?”我说:“嘴巴长在你身上,是你控制它呢,还是它控制你?”他眼珠子转了转,想了一会儿不作声。然后,我又和他说:“自控力怎么提高啊?先从控制自己的嘴巴开始,咱得有‘想吃就吃,想不吃就不吃’的能力啊,不然人要被外部因素控制了还了得!”他嘿嘿地笑了笑,马上放下筷子站了起来,说:“好,不吃了,现在是吃多了难受,我要再吃的话估计要难——受——死——了。”
所以,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长期以来,家里人也都渐渐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了健康大家尽量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如果在生活中碰到有人来问我:“盛老师,你们一家人是怎么做到‘少食’的?”我都会说:“让自己少食的因素太多了,但起码我们要能做到:先管住自己的嘴,然后尽可能影响你身边的人……”
很多病都是吃饱“撑”的
|
> 去少食健康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活动预告】来,一起踏上真正的品质生活(豆友83785090)
健康减肥 不食不如少食(小雨)
先管住自己的嘴,然后尽可能影响自己身边的人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