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那晚,我窝在沙发上花了4小时看完了这篇137000字的小说。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前几日回顾了世界名著司汤达的《红与黑》以及三四个月前夜黑风高时分看了一下所谓的畅销小说《无声的证词》带给我无比惊悚心惊肉跳体验之后,已经有好久不看小说了。倒不是说小说这种体裁形式不好,而是因为随着年纪略长,对于某个历史年代或者某个场景虚构的情节,人物的刻画,心理的描写以及揭示的一些背后的玄机或者道理已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去揣测和体味,相反对于宗教哲学,心理学,历史,社会,经济,人物传记一些能够和现实生活、心灵体验相交的文字会偏爱一些。当然,小说并不完全仅仅是我在上面所总结的那样局限,譬如前几日朋友圈里大家赞颂的《百年孤独》一样,是一代大师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的魔幻文字,别有一番风趣。
言归正传,说说这本《因为是医生》。本书作者是80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临床医生陈罡。和作家六六所写的医生题材的小说《医术》不同,蹲点体验生活和医生浸淫在医院摸爬滚打的视角,在对医生责任,医患关系的理解方面是有分别的。六六在呈现题材时,更多的是将体验中的一些小情节放在预设的框架中予以体现,为了完整和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主题而作。而本篇小说不同,可以说是小说与报告文学的掺杂体,章节分布并没有多少关联性,更多的是以自己在当内科住院医生诊治病患时的经历,一个个案例连接起来,所以读起来,更有代入感,也更容易相信对方只是在给读者叙述他所经历的事,历历在目,颗粒度很细,而且也很专业。在我的视野里,任何想要描述细致的东西,必须是钻研许久的,所以当作者本身能够通过多年的学术历练和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对医者的身份、行为有深刻体会之后,并能够以细腻的笔触写出来,这样的文字必然是别人无法替代的。陈罡医生采用小说这种生动富于表现力的形式来讲述疾病的诊疗思路、医患沟通、医生工作状态、心理活动,在当今的医生题材小说里是鲜见的,作为协和医院的大夫,处理的疑难杂症也会更多,所以在本文中读者也会看到非常多的专业名词,可喜的是,作者将这些名词做了很精妙的解释,读起来并不觉得深奥,反而在阅读中加深了对于一些疾病的理解,因此,我认为,如果将疾病普及能够以这种形式表现,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把医院那些事儿能够还原得更加真实,更具感染力。作者的文风很有东野圭吾的感觉,文字鲜加雕琢,叙事简练,对于医患关系的描述比较写实。我是一个比较容易被感动的人,作者并没有蓄意煽情,但是读到一些细节,还是会有些感动。也许只是因为医院本身就是一个和生死相关的地方,正如作者所说“欢喜,期待,感激,希望,失望,绝望,破涕而笑,喜极而泣,对生的渴求,对死的畏惧,对生命的领悟……所有的一切,每天都在这里上演。”在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误解,大家总是在感叹医生态度不好,或者短时间把自己打发,收红包等负面信息。虽然我还没有到经常往医院跑的年纪,但通过带妈妈看病,我也确实体会到了在北京看病真的难。但我想说,其实看病难更多的是我国医疗体制、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以及老百姓对于看病的一些基础常识的缺失导致的,譬如小说中提到的一个患者来北京旅游一趟,挂了协和一个号就是随便去看看,这样一种浪费资源的心态不敢苟同。我有一位同学是医生,从她的身上我读出了敬业、敬责和悲悯心,所以理解万岁,看到小说中年轻大夫对生命的敬畏和执着,甚为感动。就像看电影不能过度剧透一样,我不愿意再对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进行描述,医者仁心,患者同心,多一分理解和敬重,对生命多一份敬畏而不是强求更好。
文中引用了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而出于总总原因和局限性,更多的是学会安慰病人,坚持经常安慰病人,是一个大课题,很见功力!但愿在心灵医治方面我们的医生朋友更多地去修炼修为。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不仅仅是亮晃晃的手术刀。很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段新鲜的旅程。当然也有一些不足,毕竟作者不是专业作家出生,年轻,阅历有限,但是我想百花齐放的文学创作是受人欢迎的,期待他的成长,期待他之后的作品。而作为我也要好好学习,做好时间管理,也许也能够把一些理念,一些情怀集结成文字,送给自己,分享他人。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