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短评

热门
  • 8 #1748 2020-05-20 11:30:25

    巫鸿的“建筑与图像程序”在中古佛教美术研究中的延伸。在“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下立足于建筑,以五台山神圣性的赋予、神圣地理学的建构为中心,展开对政治宗教与物质表现、建筑与自然、具体与象征的辩证考察。本书可与魏斌的研究对读,魏的研究游于山外的政治纠葛,本书则求索于山中的人造景观。 山岳无疑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突破点,作者对五台山中对寺院有着精彩的论述,但对石窟及刻经的意义阐释并不很令人满意。作者假定建筑的意义逐渐超越自然山岳,但实际是否符合单线式发展还有待商榷。同时,五台山作为佛教在地化的重要一环,其中的表现及意义,也值得进一步考察。 “建筑与图像程序”这一方法同样值得反思。将遗存的“碎片”组合为“程序”,易于陷入一厢情愿,程序越是精致华丽,便越是要警惕。执着于聚合,反而会失却对冲突之处的关注。

  • 7 Advenue 2016-10-10 05:17:46

    作者試圖通過contextualization的方法,將sacred的概念重新理解成為一個被"constructed and contested by various influxes"的結果,從而在"sociopolitical and historical"的角度來看待sacrality,而這樣被重新詮釋的神聖性允許建築作為其建構的一部分的這樣一種理解。後半部分更相是從建築史轉向藝術史,討論space, place, building的totality如何實現五台山這樣一個空間,地點和建築的整體在圖像和文學層面上的再現。前半部分論點並沒有太多新意,後半部分一些論點又太藝術史地極端,作者或許也還在摸索如何在其中找到一個醇厚的平和點。

  • 5 芦笋 2017-02-13 08:03:23

    唐朝的五台山成为圣山的过程。由于材料限制,主要建立在文本上的艺术史研究(或者说基于文本再现建筑的很好尝试,连图都给你画出来)。选择了三个案例作为叙述的重点,其中对于金阁寺三层的再现与阐释最为精彩(其结论和Steinhardt所写应县木塔造像布局类似,均为曼荼羅,只是种类不同)。第二章对于北魏佛教入山的概括也很有帮助。个人觉得Lin是相当有前途的学者,持续关注。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