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的原文摘录

  • 朱温权力的显著特点是他逐渐建立的方式,和最终确立的时间。没有戏剧性的胜利、与安禄山或黄巢并无可比之处。唐王朝政府用尽全力,通过分割藩镇来遏制有权势的节度使,所以朱温并未得到广泛的支持,他只能在节度使体制下前行,这一体制削弱了现存的中央政府,导致了他和其他节度使能够平行发展各自权力,不过这也限制了他们权势的扩张,作为王朝腹地的藩镇节度使,朱温没有安宁的边界。他下得不在各个方向上作战,而且除非其邻藩联合来战,不然能不能公开地表现出野心。他首先建立一支军队去“占领”相邻的藩镇,然后在自己推荐的“节度使”之下组织防御,而不必抛却作为一个朝廷选任的节度使为国守土的外衣。这是一件缓慢的事情、需要在藩镇结构内进行许多调整。 (查看原文)
    寒鲲 4赞 2017-05-20 11:07:58
    —— 引自第65页
  • 梁朝在10世纪从未被视为正统 (legitimate)——唐室的“中兴”(restoration)声讨了朱温的悖逆,史家也在官方记载中抹掉了这个王朝。因此许多历仕后唐及其后诸朝的官僚都情愿忘记曾从事于“伪”(false)朝的经历,因为有些人已于923年十月被惩处。此外,大部分死于梁朝的人都有显达的儿孙眷属,他们都不愿使他们的家族长期与伪朝勾结。 (查看原文)
    大中祥符九年 3回复 3赞 2024-05-06 20:39:4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梁朝与唐室中兴 907-926
  • 唐朝最后二十年内,数位行伍出身的节度使试图依靠武力营造一个新的权威来源。最大的赢家是宣武节度使朱温,他最终创建了一个新王朝。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较低,传统史家常视之为奸雄,因其篡夺了悠久而卓著的唐朝皇统。不过近些年他因另一些原因被指责,其罪过在于882年背叛黄巢,投降官军。 (查看原文)
    大中祥符九年 3回复 2赞 2024-05-06 18:45:46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中央权力的发展 883-907
  • 第五位皇帝玄宗 (查看原文)
    張仙人 1回复 2014-05-14 20:38:46
    —— 引自第3页
  • 他们(藩帅)之间不断的战争和纵横术的施用,使得独立藩镇的数量逐步减少。到904年,在长江以北有八位节度使掌控了不止一个藩镇,其他还有四人依然是独立的。在这些年中,皇帝只是个形式上的标志,例如为进攻另一个节度使提供借口,或者巩固新征服藩镇之节帅的归附;有时朝廷也会被要求安排休战或谈判,从而为上述行动争取时间。 (查看原文)
    寒鲲 1赞 2017-05-20 11:04:05
    —— 引自第44页
  • 尽管梁朝皇帝没能制服各边镇,但对付河南道藩镇却颇有进展,这显然是一个“帝国”略有所得之处。事实上,很多事情朱温在唐亡前几年就做好了。尽管如此,在河南道的进展的确是作为皇帝的朱友贞,为后来数朝的中央集权所作出的主要贡献。通过整合河南道的藩镇,他为冒险进入其他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坚实的基地。 (查看原文)
    寒鲲 1赞 2017-05-20 11:22:14
    —— 引自第127页
  • 755年唐朝中央权力遭受重创,再也没能恢复元气,979年宋朝凭借强大的中央集权而完成重新统一后,统治了比唐朝更为广袤的疆域 (查看原文)
    sindwerra 1赞 2018-05-03 22:26:34
    —— 引自第4页
  • 我对中国史最初的兴趣是在近代。我曾为那些在1911年清朝灭亡后割据中国长达数十年的军阀所吸引。饶有兴味的是,当时中国的精英,无论武人、官僚还是知识分子,一致认为他们应当投身到中国的重新统一之中去。四十年间,他们努力投身于这项事业,并且很多人准备以自我牺牲来换取版图混一。他们的所书、所言无不提醒着中国人,乱离之世多在分裂之时;特别是3世纪汉代之后和9世纪唐朝以后的割据状态,后者则是“天下”最后一次以同样的方式分裂。于是我要问,何以那种特殊形式的统一在此之后会实现?(P2) (查看原文)
    cc修文 1赞 2022-06-13 07:30:52
    —— 引自章节:2007年版序
  • 五代变革所带来的中央政府之延续,并非由于摈弃节度使体制、恢复唐廷旧章,而是吸收了节度使体制本身的基本特征。这种发展,首先是因为契丹入侵之前的五代帝王本身都是掌权的节度使,从而把藩镇统治中他们自认为有用的方面带入新的朝廷。并且,帝王们也能够在朝廷中创造出新的权力中心,并把其他藩镇的文、武成员吸收进来,从而形成两个主要特点:节度使的亲随通过“内诸司使”(Palace Commissions)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侍卫亲军(Emperor's Personal Army)效忠皇帝,一如衙兵(governor's private army)效忠节度使。(P3) (查看原文)
    cc修文 1赞 2022-06-13 07:30: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引言
  • 这种不满情绪并不局限于军队的下层,879年,荆南节度使所给出的关于不歼灭叛军的理由,反映了高层军官不满情绪的程度。这位节度使的原话,据史载为:“国家喜负人,有急侧抚存将士,不爱官赏,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对于朝廷来说,更为关键的是官军将领本身的态度。刘巨容感受到了“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当他决定放黄巢渡过长江,并在880年七月抵达准河时,所有有效的阻挡付诸东流。(P13) (查看原文)
    cc修文 1赞 2022-06-13 07:30:5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藩帅与唐廷 883-904
  • 朱温权力的显著特点是他逐渐建立的方式,和最终确立的时间。没有戏剧性的胜利,与安禄山或黄巢并无可比之处。唐王朝政府用尽全力,通过分割藩镇来遏制有权势的节度使,所以朱温并未得到广泛的支持,他只能在节度使体制下前行。这一体制削弱了现存的中央政府,导致了他和其他节度使能够平行发展各自权力。不过这也限制了他们权势的扩张。作为王朝腹地的藩镇节度使,朱温没有安宁的边界。他不得不在各个方向上作战,而且除非其邻藩联合来战,不然他不能公开地表现出野心。他首先建立一支军队去“占领”相邻的藩镇,然后在自己推荐的“节度使”之下组织防御,而不必抛却作为一个朝廷选任的节度使为国守土的外衣。这是一件缓慢的事情,需要在藩镇结构内进行许多调整。(P55) (查看原文)
    cc修文 1赞 2022-06-13 07:30:5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中央权力的发展 883-907
  • 五代经常被指为一个“武人政治”(military men's politics)的时代。关于这点的一个显著迹像已在后梁内朝官中显现,许多财政和行政官署中由武将取代文臣的事例也已被提及。不过这些官员仍能履行职责,且他们握有的权力并未依赖于武力。虽然他们还要挂着与十六卫(Sixteen Imperial Guards)有关的军事头衔,但大都为毫无军政影响力的虚衔。他们是朱温真正信任的人,由于信任而使之行使权力。他们的“政治”(politics)并非“武人”(military men)的,而仅仅是“内臣”(innerofficial)的。这种“政治”并非禁军将领所能为之。(P89) 很明显,梁朝的“武人政治”并非来源于禁军。仅有的身为武人握有权力者并不在京城,而是在藩镇中。朱温有足够的先见之明不让军队的权力在京城发展,但他没能遏制自己派往边境的武人壮大权力。这些边镇节度使对朝廷形成了真正的威胁,并持续了数十年之久。(P91) 当传统的唐代权力集团部分地被取代时,梁廷中的新焦点就明晰起来了。不过关于梁末帝的十年统治,当时的史家给我们在史料上造成了一个重大缺漏。这一缺漏使我们很难论定梁廷权力的要素。同时,文官们对自身举动的缄默,和后世史家倾向于口诛笔伐导致梁亡的外戚,这些都遮蔽了西汉以来首个平民统治集团中所发生之变革的重要性。更甚者,梁朝之后的唐室“中兴”(923-926)清算了梁朝皇帝的所作所为。这自然遮蔽掉了一项事实:903-923年的二十年间里,大量依靠资产和战绩而非血统或文化掌权的汉人藩帅家族,主导了这个王朝。(P91) (查看原文)
    cc修文 1赞 2022-06-13 07:30:5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梁朝与唐室中兴 907-926
  • 中央权力之最重要的发展在于,以“国兵”(army of thestate)为代价的皇帝的“私兵”(private army)之兴起。这种发展起源于李嗣源所制定的一个政策,此人能够成功地当上皇帝,部分由于其前任皇帝无法控制禁军,部分也在于其自身对掌控藩镇“牙军”(governor's guards)的经验。其军事政策的原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让京畿之外的地区,出现一支比侍卫亲军更强大的军队。这是一项防御性的政策,使其无法夺取新地盘,甚至失去部分边镇。不过,如此筹划主要是用来保证中央的安全,并借此巩固中央在王朝中更易控制地区的权力。这项政策相对来说取得了成功,并为河北道和关中道整合河南道奠定了基础。(P172) 刘知远创建的汉朝在短短三年半之后便灭亡了。它的短命成为历史奇谈,史家也不甚注意。这个王朝的重要性在于,在其短暂的统治期内,北中国的藩镇权力下降到了足以对中央权威构成威胁的临界点之下。借此可以推论,藩镇完全由侍卫亲军所主导,并成为新权力结构的基础。河东道的并州河东镇是一个重要的例外,从而为950年十一月在开封的王朝灭亡后尚能在当地成功地存续,创造了条件。藩镇的实力取决于沙陀王室(后唐、后晋和后汉)的政策,河东镇被有意地打造成为堡垒和避难所。尽管由于得到了契丹人的支持,才能与周朝皇帝和宋朝开基二帝相持二十八年,但它本身信念坚定,且该藩镇的资源也可与其他藩镇形成鲜明的对比。事实上这一对照强调了几十年以来,其他藩镇被王朝政策所削弱之程度。(P176) 侍卫亲军的决定性影响,改变了北中国在黄巢之乱后以节度使为基础的权力结构。自叛乱结束迄于晋亡的六十年间,节度使主导了对皇权的争夺。成功登上帝位的节度使以他们的藩镇为原型打造朝廷,并将藩镇组织尝试性地放大重建,首先是在梁朝,然后在李嗣源统治时期规模更为广泛。晋亡之际,藩镇组织中的三类人-文员... (查看原文)
    cc修文 1赞 2022-06-13 07:30:52
    —— 引自章节:第七章 藩镇的衰落与新权力结构的出现 926-947
  • 《東都事略》30卷,王禹偁著,成書於1186年。 (查看原文)
    張仙人 2014-05-16 16:57:53
    —— 引自第214页
  • 五代变革所带来的中央政府之延续,并非由于摈弃节度使体制、恢复唐廷旧章、而是吸收了节度使体制本身的基本特征。这种发展,首先是因为契丹人侵之前的五代帝王本身都是掌权的节度使,从而把藩镇统治中他们自认为有用的方面带入新的朝廷。并且、帝王们也能够在朝廷中创造出新的权力中心,并把其他藩镇的文、武成员吸收进来,从而形成两个主要特点:节度使的亲随通过“内诸司使”(Palace Comissions)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侍卫亲军(Emperor`s Personal Army)效忠皇帝,一如衙兵(governor·g private arm)效忠节度使。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5-20 10:30:45
    —— 引自第4页
  • 并且926年之后,朱温在907-912年间所尝试进行的军事和行政改革,被认为有必要恢复。此后20年里,节度使体制的基本特征改造了帝国政府的性质。到947年,朝廷已经形成一个由衙军、亲吏主导的放大版节度使体制,并由官僚和文人(如判官、书记和推官)点缀其间。朝廷之外,契丹的入侵破坏了持续190年之久的河北割据,并耗尽了其他藩镇的物力、财力,北中国的重新建构要从头开始。从那时起,节度使体制不再是中央权力的威胁,这一体制的遗存则变成了朝廷本身的一部分。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5-20 10:53:35
    —— 引自第6页
  • 当唐廷在885年三月重返长安时,相关的胜利未再重现,渭水流域的三个强藩通过军事压力轻易地干预朝政,而使用“纵横术”则愈发困难。唐廷对付诸藩镇的方案在面对日渐増多的难题时,很快被证明为太简单而行不通。朝廷中有已经住展起来的政治结盟,并取得了强有力的节度使对这一派或那一派的支持。在节度使中间,也有处于守势的联盟,它们既对抗朝廷,也和其他节度使联盟相抗衡。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5-20 11:01:20
    —— 引自第35页
  • 唐朝的最后三十年可明确从两个层面来考量:一方面,有些朝臣成为无用之人,因为他们从藩镇的权利资源里被彻底孤立了;另一方面,军官和投机分子瓜分了帝国,发展为强势的地方政府。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5-20 11:14:30
    —— 引自第86页
  • 至于科举这一最高级官僚选拔制度的基础,在梁朝十六年的历史中实施了十三年。见于记载的登第者总数为进士189人和其他科目及第者34人,其中一部分登科者在后来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科举使唐代的文官传统保持了生机,给予了年轻人填充业已枯竭的各级文官体系的机会。总的来说,文官继续为这个王朝提供一个文治的、谨严的行政,不过他们无法谋求任何政治高位。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5-20 11:16:11
    —— 引自第100页
  • 很明显,梁朝的“武人政治”并非来源于禁军,仅有的身为武人握有权力者并不在京城,而是在藩镇中。朱温有足够的先见之明不让军队的权力在京城发展,但他没能遏制自己派往边境的武人壮大权力。这些边镇节度使对朝廷形成了真正的威胁,并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5-20 11:19:05
    —— 引自第104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