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96年3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曼驱车前往亚力克站报到。
亚力克站是中央情报局的第一个“虚拟”情报站,在组织结构图上,这个站点被标为“恐怖分子资金链”,隶属于中情局反恐中心。实际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踪一个人的活动——奥萨玛•本•拉登。
亚力克情报站已经搜集了35卷有关本•拉登的资料,这35份卷宗描绘了一个以救世者自居的亿万富翁。他出身的家族规模庞大且极具影响力,与沙特王国的统治者关系密切。他自己也因为在阿富汗发动反对苏联入侵的“圣战”而名声大噪。
1996年8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一个山洞里向美国宣战。之后的时间里,谢尔曼独自一人继续对他进行调查。谢尔曼绘出了基地组织的网络分布图,他发现组织的很多同伙都和美国有关,他断定这是一个以摧毁美国为宗旨的国际恐怖组织。可是,当谢尔曼想与上级讨论此事时,上头却连个电话都不回。
无人理睬的谢尔曼,只能独自思索...
1996年3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曼驱车前往亚力克站报到。
亚力克站是中央情报局的第一个“虚拟”情报站,在组织结构图上,这个站点被标为“恐怖分子资金链”,隶属于中情局反恐中心。实际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踪一个人的活动——奥萨玛•本•拉登。
亚力克情报站已经搜集了35卷有关本•拉登的资料,这35份卷宗描绘了一个以救世者自居的亿万富翁。他出身的家族规模庞大且极具影响力,与沙特王国的统治者关系密切。他自己也因为在阿富汗发动反对苏联入侵的“圣战”而名声大噪。
1996年8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一个山洞里向美国宣战。之后的时间里,谢尔曼独自一人继续对他进行调查。谢尔曼绘出了基地组织的网络分布图,他发现组织的很多同伙都和美国有关,他断定这是一个以摧毁美国为宗旨的国际恐怖组织。可是,当谢尔曼想与上级讨论此事时,上头却连个电话都不回。
无人理睬的谢尔曼,只能独自思索那些日后每个人都会去想的问题:这个组织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单单选择攻击美国?怎样才能阻止它?
他就像是一个观察着载玻片的实验室技术员,那上面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毒。在显微镜下,基地组织的致命特性开始显露出来。这个组织很小(当时只有93名成员),但它是更大规模的激进运动的一部分;这种运动遍及伊斯兰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国家。
最可怕的一点是,几乎没有人重视它。它太怪异、太原始,也太遥远。然而,基地组织绝非只是来自7世纪阿拉伯的古董,它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现代工具和现代思维。这并不奇怪,因为基地组织的故事,其实是不久前从美国开始的。
作者简介 · · · · · ·
劳伦斯•赖特(Lawrence Wright),毕业于杜兰大学,曾在埃及开罗的美国大学执教两年。他是《纽约客》杂志的正式撰稿人,也是纽约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安全中心的会员。著有5部非虚构作品——《城市孩子,乡村夏天》、《在新世界》、《圣人与罪人》、《回忆撒旦》,《双胞胎》;还写有小说《上帝的宠儿》,并与人合著了电影《全面围攻》的剧本。他与妻子长年居住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2007年,他因《末日巨塔》一书获普利策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使塔利班日益壮大的三股力量,以惊人的速度在阿富汗全境蔓延开来。第一是来自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的物质支持 金钱和武器。有些塔利班成员曾就读于图尔基王子的幕僚长艾哈迈德·巴兹卜在战争期间设立的职业学;因此,从一开始沙特情报部门就和这些年轻的叛乱分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股力量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的另一侧,是挤满了阿富汗难民子弟的宗教学校(如艾哈迈德·巴兹卜建立的职业学校)。这些学校是亟需的教育设施,因为巴基斯坦是全世界文盲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其公共学校体系连教育本国儿童都力有不逮,更不用说苏联入侵后逃往巴基斯坦的300万阿富汗难民的子弟了。(伊朗境内还有300万阿富汗难民)。这些宗教学校的资金通常由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湾国家的慈善机构筹集,再通过当地宗教团体分发到各个学校。因此,本地原有的许多苏菲派清真寺都被关闭,并改为传授瓦哈比派教义的学校。自然,这些宗教学校为当地的瓦哈比派团体创造了一大批政治支持者,因为它们不仅提供免费膳宿,居然还每月发放津贴 对于许多学生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至关重要的收入来源。 学校里的男孩子们成长在一个只有男性的世界之中,很长时间都不能与家人相见。祖国的传统、习俗和知识与他们天隔地远。他们被指为乞儿和娘娘腔,常沦为那些接触不到女性的男人的猎物。这些学生埋头于严格围绕《古兰经》、沙里亚律法和歌颂圣战的学习之中,脑海中想象着一个完美的伊斯兰世界;而与此同时,他们身边却充斥着无法无天、野蛮残暴的行为。他们生活在打垮了超级大国的父亲与兄长的阴影之下,渴望着为自己赢得荣誉。一旦塔利班的军队需要增援,白沙瓦与部族地区的宗教学校就会直接停课,学生们则坐上送他们过边境的大巴,一边赞美真主一边奔赴战场。坎大哈投降6个月之后,塔利班的战士已达1.2万人;再过6个月,这个数字又翻了一番。 第三股力量是鸦片。夺取坎大哈之后,塔利班立即牢牢地控制了国内鸦片生产的中心赫尔...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1页 -
汉堡是德国最繁荣的城市,居民中百万富翁的比例在欧洲都市之中高居榜首。1999年的汉堡是小资产阶级和自由意志论者的堡垒。这座城市总是认为自己更具英国而非德国的特点——既高贵,又不失礼貌;既有贵族气派,又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它吸引了大批外国学生和政治难民,其中大约有20万人是穆斯林。1992年秋天,穆罕默德·阿塔来到这座城市,报名攻读汉堡哈堡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生。德国的外国学生想在这里呆多久都没问题,他们无需支付学费,还可以到欧盟各国任意旅行。 历史留下的伤痕很容易就能发现:它们不仅表露在旧城区重建的部分,也体现在国家法律与德国人的性格之中。新德国小心翼翼地把容忍奉为宪法中的原则,该国的政治避难政策在全世界也是最为开放的。公认的恐怖主义组织在德国可以合法地活动,募集资金和人员——但这仅限于国外的恐怖主义者,国内的可不行。策划恐怖行动不会触犯法律,只要恐怖袭击发生在国外。自然,许多极端分子充分利用了这个避风港。 除了妨碍对激进群体进行调查的宪法屏障,还有德国国内的戒备之心。以前,德国曾遭受过仇外情绪、种族主义和警察滥用权力的伤害;任何可能唤起这些阴魂的行动都被视为禁忌。联邦警察宁愿把力量集中在本土的右翼分子身上,对外国的组织却很少关注。德国害怕的是它自己,而不是别人。德国人与国内的外国激进势力之间达成了默契:只要德国人自己不遭到袭击,就不会有人去打扰他们。出于对本国极端主义历史的恐惧,德国无意间成为了一种新极权主义运动的寄居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4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末日巨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末日巨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2 条 )



必须正视的事实与真相

> 更多书评 62篇
论坛 · · · · · ·
做了个矢量版的时间线,方便大家阅读 | 来自五香 | 2 回应 | 2022-10-30 13:01:19 |
P36页的错别字 | 来自肉师傅 | 1 回应 | 2020-02-04 02:14:5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Vintage (2007)9.2分 105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9.0分 942人读过
-
Knopf (2006)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一家之鉴 (成知默)
- 高评分kindle电子书 (人闲桂花落)
- 国际关系的莱昂内尔·盖尔伯奖 (柏林见心)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末日巨塔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Seymour 2017-11-28 13:07:30
新闻纪实写作标杆。一,资料翔实,前后采访七百余人,除美国FBI与CIA之外,作者在非洲中东阿富汗实地走访五年,光当地翻译前后找了十来个。二,作者很沉得住气,虽然作品叙述中心始终聚焦于奥萨马本拉登,又不仅止着眼于本拉登。作者扫荡一般地搜罗整理二十世纪以来每一件重要的中东及阿富汗地区的政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与极端宗教文化在本拉登身上的回荡影响。对这些地缘政治冲突的历史愈熟悉,越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手法的震... 新闻纪实写作标杆。一,资料翔实,前后采访七百余人,除美国FBI与CIA之外,作者在非洲中东阿富汗实地走访五年,光当地翻译前后找了十来个。二,作者很沉得住气,虽然作品叙述中心始终聚焦于奥萨马本拉登,又不仅止着眼于本拉登。作者扫荡一般地搜罗整理二十世纪以来每一件重要的中东及阿富汗地区的政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与极端宗教文化在本拉登身上的回荡影响。对这些地缘政治冲突的历史愈熟悉,越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手法的震撼,作者是把拉登们作为被历史与文化侵蚀塑造的活体样本来写。可惜的是,只写到911大幕开启就戛然而止。 (展开)
7 有用 GENKI 2017-01-19 10:35:56
书是好书,但这本就是09年出版的《巨塔杀机》,上译改了个名又买了一遍。
68 有用 旧居 2015-11-22 00:19:43
与《大而不倒》相似,典型的美式大众纪实文学,构想性的事件描写太多,可读性非常强,但思想深度实在一般。以重点人物经历为主线,梳理了现代宗教极端恐怖主义的起源和基地的兴起及活动,前半部极端思想家和恐怖大亨的思想经历是最大看点,后半部则充满了对美国式官僚主义的抨击。总之,宗教是穷人的鸦片,理想主义则诱惑有头脑的人走向极端。伊斯兰教兼具两者特性,成为宗教极端的温床顺利成章。500页篇幅感觉注水了。
3 有用 小沛爵 2016-01-28 16:21:32
10年前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对“911”事件如何产生的分析来到位,采访极扎实。其中,约翰·奥尼尔的人物描述令人心碎。如果不是官僚机构间的倾轧,悲剧本能避免……
14 有用 拔刀诀 2015-07-14 19:32:06
大多极端宗教分子诞生于贫穷、绝望和梦想。某种意义上来说,911是恐怖分子和美国政府官僚部门联手制造的。一个个起初丝毫不起眼的细节连缀起来,指向那个命定的结局。
0 有用 阿拉斯加鳕鱼酱 2023-01-18 15:52:35 安徽
详尽
0 有用 重生之我是碎瓜 2023-01-17 12:28:06 北京
现代化的种种弊病和伊斯兰信仰的冲突致使极端思潮流行,官僚主义让本可以不发生的惨案发生。
0 有用 摇滚死兔子本不应该是一个顽主 2023-01-10 05:12:36 北京
比预想中的稍微枯燥一点,但不多。最近一次看过和本·拉登有关的书还是当年911事件之后的地摊读物。对本·拉登的印象也有了一次全新的校准,关于他家世方面的起点、婚姻、教育、宗教信仰、谋略,还有早期在埃及活动,当时美国为了对抗前苏联将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到中东战场支持阿富汗和其他中东国家,一些人因此致富,更多的人只是死去,就像现在的世界。中东得到的资金和武器支持,再加上对石油的勘探,直接导致了全球石油格局... 比预想中的稍微枯燥一点,但不多。最近一次看过和本·拉登有关的书还是当年911事件之后的地摊读物。对本·拉登的印象也有了一次全新的校准,关于他家世方面的起点、婚姻、教育、宗教信仰、谋略,还有早期在埃及活动,当时美国为了对抗前苏联将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到中东战场支持阿富汗和其他中东国家,一些人因此致富,更多的人只是死去,就像现在的世界。中东得到的资金和武器支持,再加上对石油的勘探,直接导致了全球石油格局的改变。另外就是CIA的一意孤行和FBI被队友坑的尴尬境地,以及911之后反恐探员们在燃烧了100天的世贸大楼下风口体会到的那种深深的绝望和无力。后面的事情关心这段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但这本书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段历史的前奏比我们想象中的时间点早得多得多。 (展开)
0 有用 奥蒂安斯 2023-01-06 19:17:26 浙江
1.直至90年代中期以前,本拉登从不是一个坚定的人,流亡各国的时候一度还在苏丹种上了田……2.基地组织、圣战组织的杀人哲学:异教徒该杀,搞世俗化的也是假msl,也该杀。杀了坏人让他们下地狱,杀了好人也是帮助他们进天堂,至于教义明令禁止的自杀一旦上升为“殉教”就不再是自杀。3.中情局明知道劫机者1年前正大光明持签证入境,却未通报联邦调查局,一系列的信息壁垒终酿惨剧。911从8年前的世贸中心爆炸案、5... 1.直至90年代中期以前,本拉登从不是一个坚定的人,流亡各国的时候一度还在苏丹种上了田……2.基地组织、圣战组织的杀人哲学:异教徒该杀,搞世俗化的也是假msl,也该杀。杀了坏人让他们下地狱,杀了好人也是帮助他们进天堂,至于教义明令禁止的自杀一旦上升为“殉教”就不再是自杀。3.中情局明知道劫机者1年前正大光明持签证入境,却未通报联邦调查局,一系列的信息壁垒终酿惨剧。911从8年前的世贸中心爆炸案、5年前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向本拉登提出袭击建议时就开始了,然而官僚主义的部门掣肘葬送了几十几百次阻止它的机会。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当以整个职业生涯与本拉登对决的前FBI高级探员约翰·奥尼尔望着飞机撞来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展开)
0 有用 霂隰MUXI 2023-01-04 15:26:30 陕西
信息量好大,出场人物真多且名字长,阅读感受“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