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品方: 磨铁·铁葫芦
副标题: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原作名: Voices from Chernobyl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出版年: 2014-6-15
页数: 280
定价: 34.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6071377
内容简介 · · · · · ·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作者简介 · · · · · ·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她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2013年,...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她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记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目录 · · · · · ·
【序 幕】
孤单的人声 006
【第一部/死亡之地】
我们为什么记得 026
和活人、死人聊些什么 029
一生写在门上的人 036
回来的人 039
辐射长什么样 054
没有歌词的歌 058
三段关于家园的独白 059
祈祷时才真切展现自己的灵魂 069
士兵合唱曲 072
【第二部/活人的土地】
古老的预言 092
月光下的风景 096
耶稣死亡时牙痛的人 098
关于一颗子弹的三段独白 104
生活中为何不能没有契诃夫和托尔斯泰 112
战争电影 117
大叫 126
新国度 128
书写切尔诺贝利 137
谎言和真相 144
人民的声音 155
【第三部/出人意料的哀伤】
我们不知道的事:死亡能有多美 168
铲子和原子 172
测量 180
可怕的事总是悄悄发生 183
答案 191
回忆 194
对物理学的热爱 197
昂贵的萨拉米香肠 203
自由与梦想平凡地死去 206
死亡的阴影 213
畸形的婴儿 219
政策 222
苏联政府护卫者的独白 228
指示 230
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 234
我们为什么爱切尔诺贝利 242
儿童的声音 247
孤寂的声音 253
后记 269
· · · · · · (收起)
喜欢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37 条 )






-
“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没有人能逃得掉。地球带走每一个人--好人、坏人、罪人,除此之外,世界上就没有公平的事了。” “亲爱的,你明白我在说什么吗?你了不了解我的悲哀?” “你本来只是平凡渺小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每天上班、回家,薪水不多也不少,每年度假一次。你是很平凡的人!突然有一天,你变成切尔诺贝利人,变成某种特殊生物,大家都对你感兴趣,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你很想和其他人一样,可是你再也做不到。” ...
2016-11-15 10:32:43 26人喜欢
“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没有人能逃得掉。地球带走每一个人--好人、坏人、罪人,除此之外,世界上就没有公平的事了。” “亲爱的,你明白我在说什么吗?你了不了解我的悲哀?” “你本来只是平凡渺小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每天上班、回家,薪水不多也不少,每年度假一次。你是很平凡的人!突然有一天,你变成切尔诺贝利人,变成某种特殊生物,大家都对你感兴趣,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你很想和其他人一样,可是你再也做不到。” “你不能和上帝作对,你得活下去。” “你放眼望去,一切事物都好美。” “我从阿富汗回来时,知道自己可以活下去;而这里正好相反,它在你回家后才把你杀死。” “我不说话,因为没有人用我可以回答的方式或用我的语言跟我说话,没有人明白我从什么样的地方回来,而且我什么也不能讲。” “回家后我去跳舞,遇到喜欢的女孩,我说'我们交往吧。'‘有什么用?你是切尔诺贝利人了,我不敢和你生小孩。’” “我们通常会保持沉默。我们不会大吼大叫,也不会抱怨。我们一直很有耐心,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该如何叙述。我们害怕谈论这些事。我们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衍生的问题也不寻常。这世界已被一分为二: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人;你们,是其他所有人。” “我曾经过得很快乐,快乐得跟疯子一样。”
回应 2016-11-15 10:32:43 -
流沙陷 (迷魂记)
关于切尔诺贝利的笑话与不笑话 1,一个人去过反应炉之后回家,他的妻子问医生:“我该怎么做?”“你要把他洗干净,拥抱他一下,然后停止使用他。” 2,一个乌克兰女人在市场叫卖大红苹果:“来买苹果哟!切尔诺贝利的苹果!”有人劝她不要这样叫卖,没有人会买。“别担心!”她说,“还是有人买的,有些人要买给丈母娘,有些买给老板。” 3,我们之间还流传着一些笑话。比如说这个:一个美国机器人上屋顶作业五分钟,然后就发生... (1回应)2016-05-27 14:14:13 12人喜欢
关于切尔诺贝利的笑话与不笑话 1,一个人去过反应炉之后回家,他的妻子问医生:“我该怎么做?”“你要把他洗干净,拥抱他一下,然后停止使用他。” 2,一个乌克兰女人在市场叫卖大红苹果:“来买苹果哟!切尔诺贝利的苹果!”有人劝她不要这样叫卖,没有人会买。“别担心!”她说,“还是有人买的,有些人要买给丈母娘,有些买给老板。” 3,我们之间还流传着一些笑话。比如说这个:一个美国机器人上屋顶作业五分钟,然后就发生故障了。日本机器人也上去作业了五分钟,然后也发生故障了。俄罗斯机器人来了,一上去就是两个小时!这时扩音器里传来了命令:“二等兵伊凡诺夫!再过两个小时,你就可以下来休息,抽根烟了。”哈哈!(大笑) 4,我从空中看到损毁的建筑,一地残瓦碎片,还有很多小小的人形。他们运来一架东德起重机,但是无法正常运作,起重机一开到反应炉附近就发生故障了。卢卡契夫学院为了探索火星设计的机器人和日本的机器人也坏了,所有线路都被辐射摧毁,但是穿橡胶服、戴橡胶手套的军人还在那里跑来跑去…… 5,官员念着报上的声明,说我们因为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以及精心策划”,所以灾变后仅仅四天,红旗已经在四号反应炉上飘扬。那面红旗一个月后就被辐射吞噬,于是他们又派人插上另一面旗,一个月后又得再插一面。 6,一个囚犯逃出监狱,跑到切尔诺贝利方圆三十公里的地方。他们抓住他,把他带到辐射探测仪旁测量,结果他的辐射剂量高到根本不可能把他关回监狱,也不能带他去医院或人群中。
1回应 2016-05-27 14:14:13 -
这本书是高三的时候买的,读了一半就搁置了。第一感觉是看不下去,代入感不强。生活在无病无灾的和平年代,对于核武器、核泄漏这类的军事方面,只从书本上知道其威力,心里却不惧怕,哪怕是害怕也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因为什么?因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身后是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为什么又把这本束之高阁的书,拿下来读呢?因为疫情。从12月份的消息传出到认定为谣言,辟谣声明后,我相信全国人民都不会相信以及质疑会再次上演200... (1回应)
2020-02-16 23:58:28 6人喜欢
这本书是高三的时候买的,读了一半就搁置了。第一感觉是看不下去,代入感不强。生活在无病无灾的和平年代,对于核武器、核泄漏这类的军事方面,只从书本上知道其威力,心里却不惧怕,哪怕是害怕也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因为什么?因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身后是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为什么又把这本束之高阁的书,拿下来读呢?因为疫情。从12月份的消息传出到认定为谣言,辟谣声明后,我相信全国人民都不会相信以及质疑会再次上演2003年非典SARS。1月下半旬,临近年关,一天一更新的消息,一个又一个官方权威声明,一个又一个专家的访谈....全国人民才逐渐意识到‘喔,原来这么严重’ 就这样,全国人民度过了一个永远都会记忆深刻的庚子年,一个永远都难以忘怀的贰零贰零年。 贰零贰零,爱你爱你。大家都在以一种喜悦,最高期待值来迎接20世纪10年代后的第一个20年代。疫情的来袭,逐渐严重的态势以及各种负面消息铺天盖地的通过各种社交软件给我们传递时,大家又希望重新开启2020年,想让这个年过的不这么“特殊化”,想让这个年过的不这么压抑、难受.... 1999年出生的我,现在是21岁。21年中,我经历了、目睹了国家的哪几件大事件?做了哪几个事件的直接或者间接当事人? 2003年的“非典”战役,我是全无印象的。对“非典”的认知是从柴静的《看见》这本书中了解到的,自然也是看的热泪盈眶,医护人员在所描述的艰苦的条件下拼尽全力,为当时的“抗典人”所感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不满9岁的我,只记得安静有秩序的课堂被较强烈的晃动打破,在老师的吆喝声中慌乱不失秩序的跑到不大的操场上,被全校师生填满的操场似乎更小了。我好像还开心的玩了一下午,因为那一天下午有我不喜欢的数学课。 放学回家后,从爸妈口中才知道有个叫汶川的地方地震了,汶川在哪?四川又在哪?记忆深刻的是换变了所有的电视频道,都在新闻联播,我最喜欢的动画片《奥林匹克星传》看不了了,我还哭了一场,更被妈妈吵了一顿。汶川地震,我拿到了面值最大的100元。上学路上,毛爷爷被我小心翼翼地揣在兜里,手心都出汗了,也不敢离开口袋,生怕丢。只到它“安全抵达”大红色的捐款箱后,我才松了口气,心里莫名的觉得很自豪很欣慰。也许,那个时候的感觉应该是自己也出了一份力,没有不作为的宽慰心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看着一个个切尔诺贝利人被迫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园,离开看似一切正常无异样的炽热的土地,他们无法理解政府当局者口中说的辐射是什么?伦琴是什么?像极了我们跟父母说新型冠壮病毒(2019-nCoV)有多严重,父母不解的模样。那里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别称“切尔诺贝利人”,而不是白俄罗斯人。“每一个人都变得不快乐,变得阴沉,一整天看不到一张友善的面孔”一个受访的反应炉清理人说到。切尔诺贝利核灾让只拥有一千万人口的白俄罗斯,失去了四百八十五座村庄和居住地,其中的七十座永远埋在了地下。无疑,这是国家级的灾难。书中所描述的,对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压抑、窒息、沉重、绝望.... 当时,还未发生东欧剧变的白俄罗斯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跟随着苏联老大哥的步伐。不知是出于对事情态势的无法把控,引起恐慌还是当时社会国际环境下的种种原因,当局者的做法出人意料的是掩盖事实、封锁消息,只到波兰、德国、奥地利等国在领土内检测到高计量辐射后,切尔诺贝利才成为全世界的问题。 反观中国,在疫情发现的紧要关头,立即行动,以“中国速度”书写了“中国力量”,得到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与称赞。全国上下,以一种万众一心的志气,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起来,叙写了多少感人心扉的故事,描绘了多少让人热泪盈眶的画面....网络上的各种看似搞笑,实则温情的段子,让我们知道了,政府在作为,人民在行动。粗浅认为,近几年,“中国梦”的引领,“强国梦”的号召,以及在经历了香港废青暴乱事件,中国人民的爱国心被极大值的唤醒。抗“疫”战中,那些最美的逆行人,那些最真的赤忱心,让我们知道:抗“疫”,从不是在一个人奋战!不可否认,在疫情中,也有让人气恼、寒心、痛骂的事情发生,可,世间哪些事物不是两面性的?正义不会缺席,即便来迟了,也未让邪恶逃脱。邪恶也并非是实际的物质,它是缺乏良善,就像黑暗仅是缺乏光亮一样。 全民做凉皮、全民蒸蛋糕、全民炸猫耳朵、薯片、鸡排....在开心之余,可细想过是谁给了我们在这么严重的疫情下还能听到的欢声笑语?是我们背后强大的祖国,是比男朋友还可靠的安全感,比男朋友还速度的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的祖国! 一页一页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拿书中的事件跟当前的疫情事件做对比,可我好像更加知道了一个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什么样子。写着写着,好像有点不像读后感了,完全变成了对这次疫情的感悟了。东方这头不再沉睡的狮子经历过一切,自然也能平安度过一切 ...只想说,对国家充满信心——不只是老一辈人,当代年轻人也一样。
摘录
己亥年末 庚子年春 荆楚大地疫 染者数万计 众人皆恐足不出户 时 天下震动 南山抵守江南郡 率白衣军数万众 然 九洲一心 能者皆竭力 月余疫尽去 华灯初上 万国称赞 此为 大幸
1回应 2020-02-16 23:58:28 -
世界年纪尚小 (脚踏实地;Keep Simple)
我手里有资料,能证明那些长官都服用过碘剂。我研究所的同事帮他们检查时,他们有干净的甲状腺,不可能没服用过碘。他们还私下把自己的孩子送走,以防万一。当他们进到隔离区时,他们会戴上防毒面具和特制的外衣--这些装备是大家所没有的。他们在明斯克拥有专用的家畜,这也早已不是秘密了--每一头牛都有编号,并且严加管控。他们有专用的土地、专用的苗床,有专人来监督。最令人恶心的是,他们中间没人敢站出来负责!2017-01-25 14:58:03 4人喜欢
-
石寓蝶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该书由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所作,真实记录了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及灾后影响。作者用三年时间逐步访问了上百位与切尔诺贝利核灾相关的人士,包括在核电厂工作的工人、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及其家属、被迫迁移的居民、直升机驾驶、科学家、前共党官僚、医生、士兵。通过这些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道出了对于“切尔诺贝利人”来说世...2015-11-17 22:36:31 1人喜欢
该书由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所作,真实记录了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及灾后影响。作者用三年时间逐步访问了上百位与切尔诺贝利核灾相关的人士,包括在核电厂工作的工人、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及其家属、被迫迁移的居民、直升机驾驶、科学家、前共党官僚、医生、士兵。通过这些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道出了对于“切尔诺贝利人”来说世界末日般的清冷悲剧。全书第一人称的叙述文体,那些细腻的独白,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幸存者在你面前喃喃道来,有时平静得让人窒息,有时情绪激动得泪眼模糊。正如《纽约时报》的评论——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灾难是可怕的,然而还有比灾难更可怕的东西——隐形的杀手以及对这隐形杀手的无知。核、辐射、伦琴、库伦,这些生僻的词汇,1986年切尔诺贝利的无辜居民有多少听说过呢?知情人员又有多少愿意告诉他们呢?甚至那些被征召的士兵、工人、工程师,他们几乎毫无防护就被派去完成最危险的任务。为什么呢?无可厚非,维稳!事后的我们无法定夺是非对错,只能为遇难者们默哀,为永远抹不去伤痛的幸存者们祈福。 中国极客张昕宇与梁红冒险赴过一次切尔诺贝利,亲临了这片公墓般的土地,他们在纪录片“侣行”中讲述了核灾难现场的死寂,当在一个毫无生气的场所,只听得自己的呼吸声,你的耳膜仿佛被震破!我们或许不该再去揭“切尔诺贝利人”的伤疤,但伤痛提醒着人们提防潜在的危险,世界并不安宁,死去的亡灵有一天或许会成为我们的向导。
回应 2015-11-17 22:36:31 -
“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没有人能逃得掉。地球带走每一个人--好人、坏人、罪人,除此之外,世界上就没有公平的事了。” “亲爱的,你明白我在说什么吗?你了不了解我的悲哀?” “你本来只是平凡渺小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每天上班、回家,薪水不多也不少,每年度假一次。你是很平凡的人!突然有一天,你变成切尔诺贝利人,变成某种特殊生物,大家都对你感兴趣,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你很想和其他人一样,可是你再也做不到。” ...
2016-11-15 10:32:43 26人喜欢
“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没有人能逃得掉。地球带走每一个人--好人、坏人、罪人,除此之外,世界上就没有公平的事了。” “亲爱的,你明白我在说什么吗?你了不了解我的悲哀?” “你本来只是平凡渺小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每天上班、回家,薪水不多也不少,每年度假一次。你是很平凡的人!突然有一天,你变成切尔诺贝利人,变成某种特殊生物,大家都对你感兴趣,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你很想和其他人一样,可是你再也做不到。” “你不能和上帝作对,你得活下去。” “你放眼望去,一切事物都好美。” “我从阿富汗回来时,知道自己可以活下去;而这里正好相反,它在你回家后才把你杀死。” “我不说话,因为没有人用我可以回答的方式或用我的语言跟我说话,没有人明白我从什么样的地方回来,而且我什么也不能讲。” “回家后我去跳舞,遇到喜欢的女孩,我说'我们交往吧。'‘有什么用?你是切尔诺贝利人了,我不敢和你生小孩。’” “我们通常会保持沉默。我们不会大吼大叫,也不会抱怨。我们一直很有耐心,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该如何叙述。我们害怕谈论这些事。我们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衍生的问题也不寻常。这世界已被一分为二: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人;你们,是其他所有人。” “我曾经过得很快乐,快乐得跟疯子一样。”
回应 2016-11-15 10:32:43 -
静静看完这本书,感觉有东西噎在喉咙里,有什么东西发不出来。这本书太薄,道不尽切尔诺贝利一点点的悲鸣 。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师姐上最安全、最可靠地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打破了这一神话。 反应堆的威力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 事件发生后,当局政府没有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只想着安抚民众,稳定人心。可怜的切尔诺贝利人民,事件不是他们造成,后果却要他们承受!书中...
2017-04-03 19:45:56 2人喜欢
静静看完这本书,感觉有东西噎在喉咙里,有什么东西发不出来。这本书太薄,道不尽切尔诺贝利一点点的悲鸣 。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师姐上最安全、最可靠地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打破了这一神话。 反应堆的威力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 事件发生后,当局政府没有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只想着安抚民众,稳定人心。可怜的切尔诺贝利人民,事件不是他们造成,后果却要他们承受!书中采访了很多清理人、清理人的家属、科学家、镇府官员、孩童,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个,他丈夫去切尔诺贝利工作了一段时间回来后 生病,妻子看着他一天天的变化直至最后死去,最后遗体还要上交给国家用于科学研究,应该没有比这更让人痛心了。当地的人们爆炸发生之后还是在那里生活,因为政府告诉他们一切都在控制中,他们还在往常的地方生活,他们能去哪儿呢?他们是切尔诺贝利人!去到别处,会受到排挤、指点,他们有何选择?他们别无选择!英雄大概都是被迫称为英雄,他们去反应炉是为什么?为了钱么?十公里以外两倍的薪水,十公里以内三倍?反应炉附近六倍??!!是国家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就这么做了。。。不写了,感觉写不下去了。。。。
回应 2017-04-03 19:45:56
-
是未来在摧毁我,不是过去。 “舞跳完了,把小提琴收回去吧。” 替我告诉大家,也许我不会在这里了,而是在地下,在树根下…… “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还很小。” 我要作证:我的女儿死于切尔诺贝利核灾,他们希望我们忘掉这件事。 他们的工作是高声吼叫,我们则是保持安静。我是集体农场最会收割的人,还得过奖,他们居然想用第十条吓唬我。 所有住在城里的人都死光,只有一个住在村子里的人活下来。那个人看到人的脚印好开心...
2022-05-16 09:28:10
是未来在摧毁我,不是过去。 引自 我们为什么记得 026 “舞跳完了,把小提琴收回去吧。” 引自 和活人、死人聊些什么 029 替我告诉大家,也许我不会在这里了,而是在地下,在树根下…… 引自 和活人、死人聊些什么 029 “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还很小。” 引自 一生写在门上的人 036 我要作证:我的女儿死于切尔诺贝利核灾,他们希望我们忘掉这件事。 引自 一生写在门上的人 036 他们的工作是高声吼叫,我们则是保持安静。我是集体农场最会收割的人,还得过奖,他们居然想用第十条吓唬我。 引自 回来的人 039 所有住在城里的人都死光,只有一个住在村子里的人活下来。那个人看到人的脚印好开心!不是看到人,只是人的脚印。 引自 回来的人 039 以前这里只有共产主义,没有上帝;现在这里只有上帝,所以我们祈祷。 引自 回来的人 039 我没有过世的亲人,所以我替所有人哭,替陌生人哭泣 引自 回来的人 039 妈妈,我是塔吉克人还是俄罗斯人? 引自 三段关于家园的独白 059 我是护士,从来没有看过婴儿死掉,现在……我不应该记得这种事的(开始哭)。遇到这种事,你以后怎么生活?怎么生小孩?(哭泣) 引自 三段关于家园的独白 059 什么东西比人还可怕? 引自 三段关于家园的独白 059 “邪恶并非实际的物质,而是缺乏良善,就像黑暗仅是缺乏光亮。” 引自 祈祷时才真切展现自己的灵魂 069 你看到一间房子,以为里面是空的,打开门,却看到一只猫和小孩写的纸条。 引自 士兵合唱曲 072 “那女孩生来不是要穿衣裳,而是穿盔甲。如果我们让她上电视,没有一个妈妈敢生小孩。” 引自 古老的预言 092 二十个人,一天下来一颗子弹也不剩,一颗也没有。 引自 关于一颗子弹的三段独白 104 如果科学家什么都不知道,作家什么都不知道,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死亡帮助他们。 引自 生活中为何不能没有契诃夫和托尔斯泰 112 我不知道我想不想再见到你,我觉得你也用同样的眼神看我,和他一样,只想观察我,然后记下来,就像在做实验。 引自 生活中为何不能没有契诃夫和托尔斯泰 112 但是圣方济各对鸟儿讲道,平等地和它们说话。如果鸟儿用鸟语和他交谈,会不会感到委屈,因为自己是鸟儿,不是他? 引自 战争电影 117 人们不相信报纸、电视和广播,而是借观察官员的反应来获得信息,这样的信息较为可靠。 引自 书写切尔诺贝利 137 辐射使森林里的动物生病了。这些动物无助地四处走动,眼神也充满悲伤。猎人们感到害怕,也舍不得射杀它们。这些动物不再害怕人类。狐狸和狼现在会跑到镇上,跟孩子们一起玩耍。 引自 书写切尔诺贝利 137 医院里的小女孩玩着洋娃娃。她们会合上洋娃娃的眼睛,假装洋娃娃死了。 “洋娃娃为什么死了?” “因为她们是我们的小孩,小孩子都活不了,生下来以后就会死。” 引自 人民的声音 155 我的孩子读四年级,他是班上唯一从切尔诺贝利来的。其他孩子惧怕他,他们都叫他“亮晶晶”。他的童年就这样提早结束了。 引自 我们不知道的事:死亡能有多美 168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为自己找到借口。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发现可怕的事情总是悄悄发生在生活中。 引自 可怕的事总是悄悄发生 183 “一半国人被处理,一半国人在狱中。” 引自 答案 191 布尔加科夫在《伪善者的奴隶》中写道:“我的一生充满罪恶。我是一个演员。”他意识到戏剧艺术有其罪恶的一面,因为探索他人的人生是不道德的。但或许这就像生了一场小病,使人对他人的过错有了免疫力。切尔诺贝利是个值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的主题,可以试图为人类的行为辩护。 这一事件的寓意也可能比想象中的简单:你悄悄来到世上,你该在门口止步吗,还是进入这个神奇的世界…… 引自 答案 191 被污染的不只是土地,还有人心。长久以来一直如此。 引自 昂贵的萨拉米香肠 203 每当回想起这段日子,我都有某种感觉,奇妙的感觉。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史诗般的”,“神奇的”,这类字眼都不足以形容。这样的感受……是什么呢?就连在爱情里也找不到相似的感受。 引自 自由与梦想平凡地死去 206 我们的政治家不会把个体的生命价值考虑在内,因此我们也不会。这样讲你明白吗? 引自 死亡的阴影 213 人们离去了,屋内仍摆有他们的照片,就好像是他们留下的灵魂一样。 引自 死亡的阴影 213 人类永远遗弃了这片土地,而我们是第一批能体验这种“永远”的人。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引自 死亡的阴影 213 我们都是玄学家,早已脱离这个俗世。我们只生活在梦中,活在高谈阔论里。你一定要在这平凡的生命里增添些什么,才能使一切变得合理,就算在死亡的边缘也一样。 引自 死亡的阴影 213 有时我会想,你不要写有关我们的事会比较好。这样人们就不会害怕了。在癌症病人家里,是不会有人提起癌症的。如果有人被终身监禁,他也同样不会再被家人谈论。 引自 畸形的婴儿 219 我是我们时代的产物。我不是罪人。 ——弗拉基米尔·马特伊维奇·伊凡诺夫,前斯塔夫哥罗德共产党地方委员会第一书记 引自 政策 222 我不是文人,我是物理学家,所以我只会向你陈述事实,不会添油加醋。 引自 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 234 他们的生活原则,他们从那个大机器那里唯一学来的事,就是不要出风头,大家开心就好。 引自 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 234 “教授,为什么你要这样到处吓人?你认为你是唯一关心白俄罗斯人民的人吗?更何况,人免不了一死,就像人难免因为吸烟、车祸或自杀而死一样。” 引自 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 234 我们还活在斯大林的国家里。人们还活在斯大林的统治下。 引自 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 234 回程途中,夕阳西下。 我说:“看看这块土地多么美丽!” 太阳照耀着森林和田野,余晖仿佛在与我们道别。 “没错,”一位会说俄语的德国人说,“是很漂亮,但是被污染了。” 他手里正握着一个辐射剂量计。这时我才知道,只有我的眼里才看得到夕阳。这里是我的家乡,这里是我生活的地方。 引自 我们为什么爱切尔诺贝利 242 我哥哥当时八岁,我才六岁,我们开始回想自己的罪过。他打破了蓝莓果酱的玻璃罐,而我没有跟妈妈说我的新衣服被篱笆勾破了,我把衣服藏在衣橱里。 引自 儿童的声音 247 这位女士,你可以告诉我吗,为什么我不应该被生下来?那我该去哪里?高高地在天上吗?在别的星球上吗? 引自 儿童的声音 247 金龟子也不见了,它们没有再回来。也许再过一百年,或一千年就会回来了,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再也看不到它们了。 引自 儿童的声音 247 “我们什么都见过了,”他们对我说,“我们见过被压扁的人,我们见过支离破碎的人,我们还见过烧焦的小孩尸体。但是都比不上这个。切尔诺贝利人的死状是最恐怖的。”(压低了音量)他死了,就躺在那里,他全身发烫,没有办法碰触他。他死的时候,我把家里的钟都停了下来。时间是早上七点。 引自 孤寂的声音 253 书中的人已经见过他人未知的事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记录着未来。 引自 后记 269 回应 2022-05-16 09:28:10 -
那晚我梦见他在梦里呼唤我了:“露徳米拉!小露!”但是他去世后就没有到我梦中呼唤我了,一次也没有。 白色薄片一层层脱落...脸的颜色...他的身体...蓝色...红色...灰褐色。那些都是我的回忆!无法用言语形容!无法以文字描述!甚至至今无法释怀。唯一拯救我的是一切发生的太快,根本没时间思考,没时间哭泣。 我好爱他!我以前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我们才刚结婚,走在街上,他会抓着我的手把我转一圈,不停吻我,路人都对我们...
2022-03-13 22:00:52 1人喜欢
那晚我梦见他在梦里呼唤我了:“露徳米拉!小露!”但是他去世后就没有到我梦中呼唤我了,一次也没有。 白色薄片一层层脱落...脸的颜色...他的身体...蓝色...红色...灰褐色。那些都是我的回忆!无法用言语形容!无法以文字描述!甚至至今无法释怀。唯一拯救我的是一切发生的太快,根本没时间思考,没时间哭泣。 我好爱他!我以前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我们才刚结婚,走在街上,他会抓着我的手把我转一圈,不停吻我,路人都对我们微笑。 他们在她胸前刺了十八个洞,麻药几乎退不掉。她从前是健康漂亮的姑娘,现在却体弱多病,一直没结婚。 我把他抬起来,他的皮肤粘在我的手上。 床单只要稍微打结,他的身上就会出现伤口。 我抬起他的手臂,感觉骨头晃来晃去的,彷佛已经和身体分离。他的肺和肝的碎片都从嘴里跑出来,他被自己的内脏呛到。 都是我的回忆,我的爱。 他们会说,死者是英雄,不再属于他们家了,他们是国家的英雄,属于国家。 她还没有名字,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灵魂,我埋葬在那里的是一个灵魂。 为什么爱情和死亡会并存,谁能解释给我听? 我没有哭,眼泪却一直流。 现在我有一个让我可以活下去和呼吸的人了....他问我:“妈妈,如果我去奶奶家两天,你能呼吸吗?” 没有人想听和死亡或恐惧有关的故事。 引自 【序 幕】 生和死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是未来在摧毁我,不是过去。 引自 我们为什么记得 026 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没有人逃得掉。 年轻人会死,老人一定要死。 死亡不难,只是很可怕。 我这辈子已经够辛苦、够伤心了,什么都够了,我不要更多。 开枪的是人,提供子弹的却是上帝。 死亡很公平,带走所有生命。 引自 和活人、死人聊些什么 029 我不想醒,只要我人没醒,就还在那里。有时我在这里,有时我在那里。 孩子拿走我们的钱,通货膨胀拿走剩下的。 打仗的时候他们放火烧我们,我们躲到地堡里。他们杀了我的弟弟和两个侄子,我们一家一共失去十七个人。 我可以为祖国做任何事,只有杀人我办不到。 切尔诺贝利是最可怕的战争,你无处可躲,地下、水里、空中都躲不掉。 我流血流汗,建立了共产主义,现在共产主义在哪儿? 世界仍然一样,但是人不一样了。 另一个世界怎么容得下所有灵魂? 引自 回来的人 039 战争、核难,让人像蝼蚁般无处可逃。
我不认为俄罗斯是我的祖国,我们的祖国是苏联。 我们称为祖国的地方已经消失,那段时间也不存在了。 引自 三段关于家园的独白 059 男人不可能快乐,他不应该快乐。 你为肉体禁食,为灵魂祈祷,但是我从来不觉得孤单,有信仰的人不会孤独。 邪恶并非实际的物质,而是缺乏良善,就像黑暗仅是缺乏光亮。 引自 祈祷时才真切展现自己的灵魂 069 我想成为英雄....我既觉得害怕,又觉得有趣。 基辅蛋糕的半衰期是三十六个小时,所以......那我呢?我是三年,三年后我交出党员证,我的小红书。我在隔离区获得自由,切尔诺贝利撼动了我,也释放了我。 我从阿富汗回来时,知道自己可以活下去;而在这里正好相反,它在你回家后才把你杀死。 但是我们永远不缺牺牲奉献的英雄。 留在铁丝网里的只有土地和坟墓,还有我们的健康和信仰,或是我的信仰。 我不说话,因为没有人用我可以回答的方式或事用我的语言跟我说话。 引自 士兵合唱曲 072 那些婴儿很快就死了,但是她没有死,因为我爱她 引自 古老的预言 092 这个地方真的好美!美到不可思议,这让恐怖显得更加恐怖,真的太美了。 是信奉苏联,还是奋勇牺牲? 引自 耶稣死亡时牙痛的人 098 动物是“会走动的骨灰”,人是“会说话的土地”。 让我们把和平的原子带到每个家庭吧! 引自 关于一颗子弹的三段独白 104 他们的童年是战争,我的童年是切尔诺贝利。 对你、某些人来说,生孩子是种罪孽。 爱人也是一种罪孽。 引自 生活中为何不能没有契诃夫和托尔斯泰 112 在这里的人没有人愿意回忆那起事故。大脑的保护机制,让他们不想提及灾难。
政治教育,是让人受苦还是让人幸福。
不知内幕,甚至连基本的常识,也无从得知。
阿富汗战争、车臣战争、苏联解体、核难,经历过苦难的人,内心永远笼罩着阴霾。
在那里,唯一的救赎是幽默。 太阳升起,燕子飞翔,可是天开始下雨,燕子死了。 我闻不到任何气味。花朵盛开,可是没有味道。 一滴眼泪,简短的告别。 为自己的生活烦恼代表不爱国,饥饿才是正常的。 共同经历过那种屈辱,目睹过人在最恶劣的情况下是什么模样的人,会避免和对方见面。 如果鸟儿用鸟语和他交谈,会不会感到委屈,因为自己是鸟儿,不是他? 引自 战争电影 117 他们的世界已经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会死,也要听着音乐死去。 当你走在街上时,你会想要就地躺下来休息。 引自 新国度 128 对于我们而言,消失的是现实与虚假之间的界限。 引自 书写切尔诺贝利 137 一个愿意牺牲自己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个体。他只是想在生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 忽然间,他当上了主角,这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渴望。 这场悲剧中泛滥着谎言。 切尔诺贝利就是我们仅有的世界。 唯一没变的,是人的苦难。苦难是我们的象征,是无价的! 引自 谎言和真相 144 我们知道如何在恐惧中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天性。在这方面,没人能比得上我们俄国人。 引自 人民的声音 155 回应 2022-03-13 22:00:52 -
到了七点,有人告诉我他被送到医院了。我连忙赶去,但警察已经包围了医院,除了救护车,任何人都进不去。 警察喊:“救护车有辐射,离远一点!”不只我在那里,所有当晚丈夫去过反应炉的女人都来了。我四处寻找在那所医院当医生的朋友,一看到她走下救护车,我就抓住她的白袍说:“把我弄进去!” “我不能。他的状况很不好,他们都是。” 我抓着她不放:“我只想见他一面!” “好吧,”她说,“跟我来,只能待十五到二十分钟...
2022-02-25 06:54:25
到了七点,有人告诉我他被送到医院了。我连忙赶去,但警察已经包围了医院,除了救护车,任何人都进不去。 警察喊:“救护车有辐射,离远一点!”不只我在那里,所有当晚丈夫去过反应炉的女人都来了。我四处寻找在那所医院当医生的朋友,一看到她走下救护车,我就抓住她的白袍说:“把我弄进去!” “我不能。他的状况很不好,他们都是。” 我抓着她不放:“我只想见他一面!” “好吧,”她说,“跟我来,只能待十五到二十分钟。” 我看到了他,全身肿胀,几乎看不到眼睛。 “他需要喝牛奶,很多牛奶,”我的朋友说,“每个人至少要喝三升……” “可是他不喜欢牛奶……” “他现在会喝的。”
回应 2022-02-25 06:54:25
论坛 · · · · · ·
请问那位有这本书的电子资源 | 来自Thunder_R | 13 回应 | 2022-06-25 20:50:49 |
这本和《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和《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 来自Syxxxx | 2 回应 | 2022-05-20 15:39:00 |
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来自鸟不逃了 | 3 回应 | 2022-05-18 13:17:15 |
感受 | 来自萧笙 | 2021-08-19 07:43:57 | |
看完了 转给需要的人 | 来自哈哈哈哈哈 | 9 回应 | 2020-11-15 02:05:1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4 )
-
Picador (2006)9.1分 153人读过
-
花城出版社 (2015)9.2分 11313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8)9.0分 7663人读过
-
凤凰出版社 (2012)8.5分 1333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的评论:
feed: rss 2.0
15 有用 Jonathan 2015-11-09 16:26:15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一部记录文学,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我读了一半就觉得索然无趣的放弃了。首先中文翻译太差,其次不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但对切尔贝利灾难的人们还是感到极为同情。
15 有用 巨米雨 2019-01-05 20:17:38
想要有个好心情的话,就别读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我们又何尝没有呢?刚才还在说,现在再读苏联笑话,你们还笑得出来吗?他们的思考方式,被洗脑的程度,对集体和公权的盲目信任,信息的逼仄与封锁,难以掌控的个体生活,将牺牲和付出视为神圣的狂热,都让我觉得熟悉又可怕。仿佛是被诅咒的民族,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又做错了什么呢?
641 有用 Scorpio|千寻 2015-10-24 12:13:50
我一直以为切尔诺贝利在俄罗斯。我以为那是无人区。我以为就算最严重的事故,只要封锁那片土地就可以将核危险值降低至最低。我以为照片比文字更具有冲击力。然而,我花了一个星期才看完这两百多页的文字。黑暗、压抑、恐惧、独裁、世界末日。切尔诺贝利事故有8吨多强辐射物泄露,所不知道的是,石棺之下还有200吨核原材料!我们同情切尔诺贝利人,他们见过他人未知的事物,但有朝一日,我们也会变成切尔诺贝利人。我们现在何尝... 我一直以为切尔诺贝利在俄罗斯。我以为那是无人区。我以为就算最严重的事故,只要封锁那片土地就可以将核危险值降低至最低。我以为照片比文字更具有冲击力。然而,我花了一个星期才看完这两百多页的文字。黑暗、压抑、恐惧、独裁、世界末日。切尔诺贝利事故有8吨多强辐射物泄露,所不知道的是,石棺之下还有200吨核原材料!我们同情切尔诺贝利人,他们见过他人未知的事物,但有朝一日,我们也会变成切尔诺贝利人。我们现在何尝又不是切尔诺贝利人呢?同样的政府同样的意识形态,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天灾人祸,又何不是一个个小小的切尔诺贝利呢?从来没有想过还会有这样一本纪实文学,能深深震撼我,揪心,我真实地感受着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却继续着我的悲伤。 (展开)
1228 有用 思郁 2015-10-01 15:35:37
“我看遍了他人的痛苦”——中文名能不能别这么翻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尼玛,这又不是爱情小说,误导读者。
46 有用 言丫头 2014-11-24 10:24:39
约是一本被采访人的集子,最赞的应该是作者选择的采访对象的多样性。看着看着总会有种熟悉感,约莫是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吧,嗯!
0 有用 嘟噜嘟噜 2022-07-03 19:48:50
补
0 有用 zgr拆逆死 2022-06-30 21:37:03
残酷的切尔诺贝利,在疫情当下看更讽刺了
0 有用 Aki 2022-06-30 18:43:24
(补
0 有用 飘飘咚 2022-06-30 14:47:35
…真实事件太震撼
0 有用 立春 2022-06-29 22:21:06
人们被愚昧惊吓,也被愚昧湮没。群体在义无反顾地高潮,个体却在不断的恐惧、疑惑和失措中挣扎。印象最深的一个描述是,“连蟑螂都舍不得打死,觉得应该让它们在地上爬着”,这是见证了多少重量的死亡才会生发的对生的珍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