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大概是老陀最差的一部作品,本来结构就不是老陀最擅长的东西,这一本简直是毫无中心可言。
有失陀氏水准的一部作品。那些发狂似的,充满孩子气的、爱情的幻想倒是挺符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有的病态、痉挛的风格。
2019140#11月2打#3.5,写于晚年的这部《少年》基本上集合了陀翁一生最为重要的创作母题:兽性与神性如何共存一体、人如何被人性的弱点所控制、宗教与苦难救赎是否可能、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如何被生活碾压,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主题呈现一个人内心的全部深度。甚是疲倦的阅读过程,比《群魔》更芜杂无序、更没有章法,陀翁舍弃了全知的上帝视角,转向限制的、个人独白般的第一人称视角,虽恰好契合了懵懂少年多尔戈鲁基的彷徨、迷惘与摇摆,但“一叶障目式”的写法却人为设置了障碍,大大妨碍了人物塑造、情节推进与可能挖掘的深度,进退失据。对金钱顶礼膜拜、追逐权力与孤独的少年,正映射了天下熙攘、皆为利往的众生相,但无论是迷途少年,还是双重性格的维尔西洛夫,抑或圣洁信徒马卡尔·多尔戈鲁基,都太浮于表面了,苍白而无血肉。
这书不是冗的问题,而是该冗的地方没有冗,不该冗的地方,口水得让人犯困。哪些地方该冗而没有冗呢?茶会、饭局、赌局、客厅……这些表演阳谋的舞台背后的那些阴谋。阴谋当然不宜直接端到舞台上来,但它尚有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过程。简言之,总要见上一见吧,但我们从来只是“听说”,而且听得也不全。总体而言,此书在陀氏的所有创作中算是比较粗糙的一部。
悲苦无知少年因一封神秘信件,卷入没落贵族阶层极尽丑恶绝望的世故人情。其中还牵扯到进步青年读书集会,亦或理想亦或尊严的自杀,还有乡绅救赎亡妻通灵等俄罗斯怪谈。当然,重点还是热病癔症般的激情爱恋,“思想”永远被非理性打败
可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不适合这种第一人称的写作,因为这相当于有一个中心音符打破了复调声音的和谐,其实在陀的另一本《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当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不过那本书中的“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并不是故事的中心人物,而到了《少年》这里就显得有些突兀,如果换做第三人称,可能这部作品会如同《鬼》一样群魔乱舞。或许陀到了晚年,太急于挖掘双重人格这个重要母题而弄巧成拙,让书中好几位重要人物都有一种割裂感。阿尔卡其更像是斯乜尔加科夫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复合体,这是一个无罪的人,但已经被罗特希尔德思想腐化,他所谓追求无外乎是庸俗的意淫,大段大段的独白很让人出戏。另,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陀总共在几部作品出现过“到美国去”这样的设想。
陀老赛高,厚得差点看断气。
感觉像陀爷其他小说里的人物化妆登场开party!对狂热痴癫有种平宁简净的超然化解,以致于不如其他几部激烈,却依然有深度,有力量。
泥沙俱下,泥沙俱下。前90%读的云里雾里几欲弃书。最后也不过“双重人格”一句意在敷衍了事。转念一想竟然被惊到,这无异就是人生。所谓父子仇人,兄弟骑墙,夫妻反目无非人性作祟。我们天天沉醉于自己的思想,或者随波逐流,或者自命不凡。最终也逃不过自己的内心。维尔西洛夫就是我们。
2020019 虽然《卡拉马佐夫兄弟》我还没看,不过还是可以断言这应该是陀翁最不好的一个长篇,而且这本书的翻译,里面的一些关联词的衔接和词语看的有那么点吃力,但这本书里的人物却可以看到我之前看过的陀氏小说中人物的混合,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依然十分到位,小说后面一百来页依然手不释卷,这两点无疑保持着陀氏浓浓的风格,所以以我浅薄的见解来看至少还是四星以上的作品。
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写的问题?总是出现指代不明确问题,明明说着a,突然话题就跑到b身上去了,但你倒是说明白换人了,他不说,他直接用他或她代替新出现的人物,导致阅读极其不流畅,小说又这么长,这么啰嗦。他写了一大堆人,无论这些人多么坏,多么傻,都源于爱,所有的人都是他妈的高尚的。只不过以扭曲的方式表现,比如以恨,坏,自我惩罚的方式等。但都是要表达爱。这种环境论,每个人都是好人,但都是迫不得已做坏事,或变坏了,但关键时刻又展现了所谓人性的光辉。总他妈的这套,有意思吗?!简直就是一本奇葩大全。
就不好看。每个章节都有想要表达的主题,连贯性不太强,连载感强烈。书名为“少年”最直接的是讲述少年阿尔卡其的成长,从自己私生子的身份开始以第一人称讲述。小说中不断提及“我的思想”是一种对自我的强调,因为他与父辈弱联系的生长环境,只能通过自我构建来完成一种肯定,但事实上所谓的思想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也通过经历证明了它是受影响和变化的。还是要结合俄罗斯当时的背景和陀氏本人在创作时的立场综合理解。(怪不得低分且看的人少)
有点冗长
力量意识及其缠斗。
评论不要放屁了。
这本吧,确实太散了……但其中有些论争跟上世纪的中国很像。
图书馆借书最后一本,也是最厚一本,陀翁在刷 少年冒险记,一个怀揣着成为富翁梦想的辍学少年,偶然得到一个可以飞黄腾达的机会,以一封信威胁一位美丽的寡妇,于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就此展开。两个家庭能不能得到安宁,少年有着决定权。少年将何去何从。敬请关注下期报。
2022的最后一个月,距离2023只有短短十几天的时候!终于把陀老全集的最后一本读完了!这一年的KPI总算完成了!相较于陀氏的其他作品,《少年》显得有些弱,可能也有是以一个幼稚混乱的少年人第一口吻阐述的原因,实在太长了,读者甚至有点痛苦,读完真的快成维尔西洛夫一样的精神分裂患者了!!!!!
读得我可太痛苦了。人物众多,且不是所有角色都有典型的个性塑造,所以阅读时也需要反复确认人物关系和名字,有些角色的故事走向还挺出人意料;能够多多少少感觉到每个人物每个事件带有的指向,但仍看得云里雾里,目标感不强。带入阿尔卡其的第一视角,在这样一位出身复杂,对地位和金钱具有渴望的少年身上,能够体验到一位少年的轻狂、不理智甚至沉沦以及对于羞辱的愤怒与冲动,对于自我身份的反问与反抗。而阿尔卡其的两位父亲形象所指代的两种社会思潮,一个是妄图摆脱、怀疑而疯狂;另一个是在奄奄一息之际的虔诚和纯粹。书里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部里关于阿尔卡其上学时代关于母亲一次来探望他时的回忆,温情而又情感充盈。
阿尔卡其非常有拉斯科尔尼科夫和地下室手记主人公的影子,陀翁把一个自小生活不幸的少年那种自卑、高自尊、敏感、反复、在危险边缘尝试的少年的心态写得很具体,很细腻,在一些地方,还很能引起人的共鸣。对当时的社会也有很细致的思考和描写。读起来感觉有些冗长,可读性不如《罪与罚》,但那是跟自己比,放在整个文学史上,仍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佳作。Ps:上译的翻译不是太好
> 少年
67 有用 商夏 2015-09-30 09:51:21
大概是老陀最差的一部作品,本来结构就不是老陀最擅长的东西,这一本简直是毫无中心可言。
62 有用 六道轮回 2015-08-16 15:54:02
有失陀氏水准的一部作品。那些发狂似的,充满孩子气的、爱情的幻想倒是挺符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有的病态、痉挛的风格。
36 有用 成知默 2019-11-15 15:11:03
2019140#11月2打#3.5,写于晚年的这部《少年》基本上集合了陀翁一生最为重要的创作母题:兽性与神性如何共存一体、人如何被人性的弱点所控制、宗教与苦难救赎是否可能、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如何被生活碾压,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主题呈现一个人内心的全部深度。甚是疲倦的阅读过程,比《群魔》更芜杂无序、更没有章法,陀翁舍弃了全知的上帝视角,转向限制的、个人独白般的第一人称视角,虽恰好契合了懵懂少年多尔戈鲁基的彷徨、迷惘与摇摆,但“一叶障目式”的写法却人为设置了障碍,大大妨碍了人物塑造、情节推进与可能挖掘的深度,进退失据。对金钱顶礼膜拜、追逐权力与孤独的少年,正映射了天下熙攘、皆为利往的众生相,但无论是迷途少年,还是双重性格的维尔西洛夫,抑或圣洁信徒马卡尔·多尔戈鲁基,都太浮于表面了,苍白而无血肉。
26 有用 虾米 2016-05-23 16:03:55
这书不是冗的问题,而是该冗的地方没有冗,不该冗的地方,口水得让人犯困。哪些地方该冗而没有冗呢?茶会、饭局、赌局、客厅……这些表演阳谋的舞台背后的那些阴谋。阴谋当然不宜直接端到舞台上来,但它尚有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过程。简言之,总要见上一见吧,但我们从来只是“听说”,而且听得也不全。总体而言,此书在陀氏的所有创作中算是比较粗糙的一部。
10 有用 kylegun 2015-06-19 00:38:45
悲苦无知少年因一封神秘信件,卷入没落贵族阶层极尽丑恶绝望的世故人情。其中还牵扯到进步青年读书集会,亦或理想亦或尊严的自杀,还有乡绅救赎亡妻通灵等俄罗斯怪谈。当然,重点还是热病癔症般的激情爱恋,“思想”永远被非理性打败
12 有用 虫虫 2021-03-19 22:13:55
可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不适合这种第一人称的写作,因为这相当于有一个中心音符打破了复调声音的和谐,其实在陀的另一本《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当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不过那本书中的“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并不是故事的中心人物,而到了《少年》这里就显得有些突兀,如果换做第三人称,可能这部作品会如同《鬼》一样群魔乱舞。或许陀到了晚年,太急于挖掘双重人格这个重要母题而弄巧成拙,让书中好几位重要人物都有一种割裂感。阿尔卡其更像是斯乜尔加科夫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复合体,这是一个无罪的人,但已经被罗特希尔德思想腐化,他所谓追求无外乎是庸俗的意淫,大段大段的独白很让人出戏。另,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陀总共在几部作品出现过“到美国去”这样的设想。
4 有用 秋天的黛西 2018-09-03 00:28:37
陀老赛高,厚得差点看断气。
6 有用 窈窕妃 2017-03-21 19:24:27
感觉像陀爷其他小说里的人物化妆登场开party!对狂热痴癫有种平宁简净的超然化解,以致于不如其他几部激烈,却依然有深度,有力量。
4 有用 2014书虫 2019-09-17 20:42:44
泥沙俱下,泥沙俱下。前90%读的云里雾里几欲弃书。最后也不过“双重人格”一句意在敷衍了事。转念一想竟然被惊到,这无异就是人生。所谓父子仇人,兄弟骑墙,夫妻反目无非人性作祟。我们天天沉醉于自己的思想,或者随波逐流,或者自命不凡。最终也逃不过自己的内心。维尔西洛夫就是我们。
4 有用 铺七咔七 2020-03-16 18:27:51
2020019 虽然《卡拉马佐夫兄弟》我还没看,不过还是可以断言这应该是陀翁最不好的一个长篇,而且这本书的翻译,里面的一些关联词的衔接和词语看的有那么点吃力,但这本书里的人物却可以看到我之前看过的陀氏小说中人物的混合,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依然十分到位,小说后面一百来页依然手不释卷,这两点无疑保持着陀氏浓浓的风格,所以以我浅薄的见解来看至少还是四星以上的作品。
4 有用 GoneSoul 2018-04-11 11:20:45
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写的问题?总是出现指代不明确问题,明明说着a,突然话题就跑到b身上去了,但你倒是说明白换人了,他不说,他直接用他或她代替新出现的人物,导致阅读极其不流畅,小说又这么长,这么啰嗦。他写了一大堆人,无论这些人多么坏,多么傻,都源于爱,所有的人都是他妈的高尚的。只不过以扭曲的方式表现,比如以恨,坏,自我惩罚的方式等。但都是要表达爱。这种环境论,每个人都是好人,但都是迫不得已做坏事,或变坏了,但关键时刻又展现了所谓人性的光辉。总他妈的这套,有意思吗?!简直就是一本奇葩大全。
3 有用 时笙 2021-03-04 20:46:05
就不好看。每个章节都有想要表达的主题,连贯性不太强,连载感强烈。书名为“少年”最直接的是讲述少年阿尔卡其的成长,从自己私生子的身份开始以第一人称讲述。小说中不断提及“我的思想”是一种对自我的强调,因为他与父辈弱联系的生长环境,只能通过自我构建来完成一种肯定,但事实上所谓的思想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也通过经历证明了它是受影响和变化的。还是要结合俄罗斯当时的背景和陀氏本人在创作时的立场综合理解。(怪不得低分且看的人少)
2 有用 ピラミッド 2015-06-16 19:26:20
有点冗长
2 有用 无限灌城 2017-06-12 14:04:50
力量意识及其缠斗。
12 有用 山的寬闊 2019-12-07 14:25:37
评论不要放屁了。
3 有用 小标点儿 2021-01-06 13:55:38
这本吧,确实太散了……但其中有些论争跟上世纪的中国很像。
5 有用 两仪式 2016-04-01 22:26:24
图书馆借书最后一本,也是最厚一本,陀翁在刷 少年冒险记,一个怀揣着成为富翁梦想的辍学少年,偶然得到一个可以飞黄腾达的机会,以一封信威胁一位美丽的寡妇,于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就此展开。两个家庭能不能得到安宁,少年有着决定权。少年将何去何从。敬请关注下期报。
1 有用 婉兮清扬 2022-12-18 16:36:14 四川
2022的最后一个月,距离2023只有短短十几天的时候!终于把陀老全集的最后一本读完了!这一年的KPI总算完成了!相较于陀氏的其他作品,《少年》显得有些弱,可能也有是以一个幼稚混乱的少年人第一口吻阐述的原因,实在太长了,读者甚至有点痛苦,读完真的快成维尔西洛夫一样的精神分裂患者了!!!!!
1 有用 致夏 2022-10-31 22:25:25 北京
读得我可太痛苦了。人物众多,且不是所有角色都有典型的个性塑造,所以阅读时也需要反复确认人物关系和名字,有些角色的故事走向还挺出人意料;能够多多少少感觉到每个人物每个事件带有的指向,但仍看得云里雾里,目标感不强。带入阿尔卡其的第一视角,在这样一位出身复杂,对地位和金钱具有渴望的少年身上,能够体验到一位少年的轻狂、不理智甚至沉沦以及对于羞辱的愤怒与冲动,对于自我身份的反问与反抗。而阿尔卡其的两位父亲形象所指代的两种社会思潮,一个是妄图摆脱、怀疑而疯狂;另一个是在奄奄一息之际的虔诚和纯粹。书里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部里关于阿尔卡其上学时代关于母亲一次来探望他时的回忆,温情而又情感充盈。
1 有用 深呼吸,不生气 2022-10-29 10:14:59 北京
阿尔卡其非常有拉斯科尔尼科夫和地下室手记主人公的影子,陀翁把一个自小生活不幸的少年那种自卑、高自尊、敏感、反复、在危险边缘尝试的少年的心态写得很具体,很细腻,在一些地方,还很能引起人的共鸣。对当时的社会也有很细致的思考和描写。读起来感觉有些冗长,可读性不如《罪与罚》,但那是跟自己比,放在整个文学史上,仍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佳作。Ps:上译的翻译不是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