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ristina Kleutghen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副标题: Crossing Pictorial Boundaries in the Qing Palaces
出版年: 2014-11-21
页数: 384
定价: USD 70.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295994109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副标题: Crossing Pictorial Boundaries in the Qing Palaces
出版年: 2014-11-21
页数: 384
定价: USD 70.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295994109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清季政制、政局、人物与思想 (托蒂)
-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暑期書單 (思白)
- NEW BOOKS IN CHINESE STUDIES (helenharris)
- 艺术专题 (南池子)
- 让阅读成为习惯(存档)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8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Imperial Illusions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Derridager 2022-06-10 20:31:25
有一些错误很明显…
1 有用 葉之秋 2018-03-29 05:16:03
对于中西方交流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
0 有用 L 2022-01-14 06:52:20
很多没有写透的点被赖毓芝那篇书评总结得极好,野心即漏洞所在。把通景画作为对象来研究的野心在于重新梳理illusionism在中国画史里的角色;通景画独有的视觉经验既挑战了传统中国绘画的感官体验,又扩张了“画”的范畴。后面的几个案例都是基于这种新的感官模式进行风格分析,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前两章没有完全说服我这种感官模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第一章主要把通景画置于佛教和墓葬壁画写实乃至混淆虚实的传统,以... 很多没有写透的点被赖毓芝那篇书评总结得极好,野心即漏洞所在。把通景画作为对象来研究的野心在于重新梳理illusionism在中国画史里的角色;通景画独有的视觉经验既挑战了传统中国绘画的感官体验,又扩张了“画”的范畴。后面的几个案例都是基于这种新的感官模式进行风格分析,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前两章没有完全说服我这种感官模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第一章主要把通景画置于佛教和墓葬壁画写实乃至混淆虚实的传统,以及这个传统如何被文人画论排挤。但我读时疑问很多:“幻”和西画的illusionism可以等同吗?通景画如果被作为“画”看待,有多少指向被排挤的传统,又有多少指向西方的“画”(这部分有些欠缺)?另外一点:如果能结合其他使用了表面幻景的物件(如瓷器),也许有把“地方”加入全球史叙述的机会。 (展开)
2 有用 Gillian 2018-03-11 05:09:57
作者注意到的这批“通景画”材料有意思,也让我们更全面看到清宫对线法画的使用与室内空间的结合。第三、四章的对画作的细读映射了历史的一面很精彩,第五章总觉得有点过度阐释,第六章基本跟巫鴻之前一篇论文的论断差别不大。
0 有用 annesysu 2020-03-09 19:11:02
赖毓芝的书评值得一读
0 有用 Derridager 2022-06-10 20:31:25
有一些错误很明显…
0 有用 昙华 2022-01-31 00:14:10
理论意义重大,指出目前艺术史学术界缺乏对十八世纪“中国西洋热(Chinese Occidenterie)”的关注,本书对清宫通景画的研究可以算是探索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书中开篇对于欧洲illusionism为清代视觉艺术带来的新visual device的分析很有趣。其后的各个章节在介绍不同的通景画题材时,整理呈现了很不错的材料,但论述显得零散而原创性不足,可读性不强。具体而言,第六章仿佛在转述巫鸿... 理论意义重大,指出目前艺术史学术界缺乏对十八世纪“中国西洋热(Chinese Occidenterie)”的关注,本书对清宫通景画的研究可以算是探索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书中开篇对于欧洲illusionism为清代视觉艺术带来的新visual device的分析很有趣。其后的各个章节在介绍不同的通景画题材时,整理呈现了很不错的材料,但论述显得零散而原创性不足,可读性不强。具体而言,第六章仿佛在转述巫鸿和高居翰做过的研究,第三、四章还有过度解释、主观性太强之嫌。精华都集中在前言、第一章、第二章和最后一章,其他章浏览即可。 (展开)
0 有用 L 2022-01-14 06:52:20
很多没有写透的点被赖毓芝那篇书评总结得极好,野心即漏洞所在。把通景画作为对象来研究的野心在于重新梳理illusionism在中国画史里的角色;通景画独有的视觉经验既挑战了传统中国绘画的感官体验,又扩张了“画”的范畴。后面的几个案例都是基于这种新的感官模式进行风格分析,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前两章没有完全说服我这种感官模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第一章主要把通景画置于佛教和墓葬壁画写实乃至混淆虚实的传统,以... 很多没有写透的点被赖毓芝那篇书评总结得极好,野心即漏洞所在。把通景画作为对象来研究的野心在于重新梳理illusionism在中国画史里的角色;通景画独有的视觉经验既挑战了传统中国绘画的感官体验,又扩张了“画”的范畴。后面的几个案例都是基于这种新的感官模式进行风格分析,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前两章没有完全说服我这种感官模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第一章主要把通景画置于佛教和墓葬壁画写实乃至混淆虚实的传统,以及这个传统如何被文人画论排挤。但我读时疑问很多:“幻”和西画的illusionism可以等同吗?通景画如果被作为“画”看待,有多少指向被排挤的传统,又有多少指向西方的“画”(这部分有些欠缺)?另外一点:如果能结合其他使用了表面幻景的物件(如瓷器),也许有把“地方”加入全球史叙述的机会。 (展开)
0 有用 felsina 2021-02-20 02:24:35
作为领域外的读者,觉得这些看似详尽的作品分析在方法论洞见上非常欠缺,甚至都撑不起所谓的全球视角来,也许也有清宫艺术本身局限的因素,但绝对不止于此。
0 有用 吃饱了撑着才 2020-10-12 14:18:59
看了一半,很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