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品方: 甲骨文
副标题: 地中海大决战
原作名: 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译者: 陆大鹏
出版年: 2014-6
页数: 450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ISBN: 9787509744208
内容简介 · · · · · ·
海洋帝国
从马耳他到勒班陀,夺取世界的中心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在整个欧洲史中,没有任何故事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世界争夺地中海的较量更令人热血沸腾……本书是讲述这个故事的翘楚之作。
——《华尔街日报》
克劳利的洞见极其精妙,描写波澜起伏。很少有一本书能如此鞭策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的评判。克劳利的《海洋帝国》是关于一个被人低估、常被忽视的主题的诚实记载,是一本罕见的奇书。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大手笔!准确捕捉了争夺世界中心的激烈斗争的宗教狂热、残暴和大浩劫。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海洋帝国》确立了克劳利地中海历史大师的地位……他渊博而引人入胜地描绘了奥斯曼海盗和十字军航海家,他对这些人的理解就像他们对海潮的精通一样。
——《文学评论》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
海洋帝国
从马耳他到勒班陀,夺取世界的中心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在整个欧洲史中,没有任何故事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世界争夺地中海的较量更令人热血沸腾……本书是讲述这个故事的翘楚之作。
——《华尔街日报》
克劳利的洞见极其精妙,描写波澜起伏。很少有一本书能如此鞭策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的评判。克劳利的《海洋帝国》是关于一个被人低估、常被忽视的主题的诚实记载,是一本罕见的奇书。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大手笔!准确捕捉了争夺世界中心的激烈斗争的宗教狂热、残暴和大浩劫。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海洋帝国》确立了克劳利地中海历史大师的地位……他渊博而引人入胜地描绘了奥斯曼海盗和十字军航海家,他对这些人的理解就像他们对海潮的精通一样。
——《文学评论》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第一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一系列为了权势和生存而战斗的海盗、十字军武士和宗教战士。《海洋帝国》是一个色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当代的文明冲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背景。
作者简介 · · · · · ·
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历史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剑桥大学毕业后,曾久居伊斯坦布尔,并对土耳其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费数年时间广泛游历了地中海世界,这使他拥有对地中海的渊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著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和《财富之城》。
目录 · · · · · ·
插图一览表
序言:托勒密的地图
第一部 凯撒们:海上角逐,1521—1558年
1. 苏丹驾到
2. 求援
3. 邪恶之王
4. 远征突尼斯
5. 多里亚与巴巴罗萨
6. 土耳其的海
第二部 震中:马耳他战役,1560—1565年
7. 毒蛇的巢穴
8. 入侵舰队
9. 死亡的岗位
10. 欧洲的三角堡
11. 最后的求援者
12. 血债血还
13. 堑壕战
14. “马耳他不存在”
第三部 大决战:冲向勒班陀,1566—1580年
15. 教皇的梦想
16. 盘子上的头颅
17. 法马古斯塔
18. 基督的将军
19. 着魔的毒蛇
20. “决一死战!”
21. 火海
22. 其他的海洋
尾声: 遗迹
· · · · · · (收起)
"海洋帝国"试读 · · · · · ·
在金角湾沿岸的写字楼群拔地而起的很久以前,甚至在清真寺群兴建之前,那里矗立着基督教的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在地平线上独自屹立了一千年。在中世纪,如果人们登上大教堂的屋顶,就能鸟瞰整个“环水之城”,视野极其开阔。站在这里,人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君士坦丁堡曾经能够统治世界。 1453年5月29日下午,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就这样登上了圣索菲亚大教堂..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土耳其人希望能够把当地居民争取到自己这边的幻想也很快破灭了,马耳他人偷袭敌人,并对其加以羞辱,他们杀死了一个土耳其人,在附近找到一只猪,将其屠宰,把死人放置在一个合适地点,将猪嘴塞进他的嘴甲,然后躲在堵墙后其他穆斯林看到尸体时,恐惧而愤怒地冲上前去,想将战友从这死后的凌辱中解脱出来,却被伏击者全部击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1页 -
苏莱曼登基时没有屠杀自己的兄弟,因为他是唯一的男性继承人。他的父亲塞利姆一世很可能在六年前就已经将其他儿子处死,以断绝政变的后患。二十六岁登基的苏莱曼得到的是一份独一无二的遗产。他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统一而掌控着无与伦比资源的大帝国。对虔诚的穆斯林们来说,苏莱曼将给他们带来好运。他的父亲在给他取名时打开了一本《古兰经》,随机选择了一个词,就挑中了“所罗门”(也就是土耳其语中的“苏莱曼”),这预示着他将成为一位像古以色列贤君所罗门那样以智慧和公正著称的伟大帝王。在这个迷信预兆的年代,苏莱曼登基时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认为具有预言意义。苏莱曼是奥斯曼帝国的第十位苏丹,而且出生于穆斯林纪年法第十世纪的第十年。“十”是完美的数字。《古兰经》分为十个部分,先知穆罕默德有十个门徒,《摩西五经》中有十诫,伊斯兰占星学里的天界分为十层。他登上世界舞台的时机正是帝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苏丹驾到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海洋帝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海洋帝国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海洋帝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3 条 )
> 更多书评 73篇
-
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 (膝盖中箭庆元旦)
土耳其人希望能够把当地居民争取到自己这边的幻想也很快破灭了,马耳他人偷袭敌人,并对其加以羞辱,他们杀死了一个土耳其人,在附近找到一只猪,将其屠宰,把死人放置在一个合适地点,将猪嘴塞进他的嘴甲,然后躲在堵墙后其他穆斯林看到尸体时,恐惧而愤怒地冲上前去,想将战友从这死后的凌辱中解脱出来,却被伏击者全部击毙。 (1回应)2014-08-12 15:06 3人喜欢
-
苏莱曼登基时没有屠杀自己的兄弟,因为他是唯一的男性继承人。他的父亲塞利姆一世很可能在六年前就已经将其他儿子处死,以断绝政变的后患。二十六岁登基的苏莱曼得到的是一份独一无二的遗产。他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统一而掌控着无与伦比资源的大帝国。对虔诚的穆斯林们来说,苏莱曼将给他们带来好运。他的父亲在给他取名时打开了一本《古兰经》,随机选择了一个词,就挑中了“所罗门”(也就是土耳其语中的“苏莱曼”),这预示...
2019-11-13 21:09 1人喜欢
苏莱曼登基时没有屠杀自己的兄弟,因为他是唯一的男性继承人。他的父亲塞利姆一世很可能在六年前就已经将其他儿子处死,以断绝政变的后患。二十六岁登基的苏莱曼得到的是一份独一无二的遗产。他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统一而掌控着无与伦比资源的大帝国。对虔诚的穆斯林们来说,苏莱曼将给他们带来好运。他的父亲在给他取名时打开了一本《古兰经》,随机选择了一个词,就挑中了“所罗门”(也就是土耳其语中的“苏莱曼”),这预示着他将成为一位像古以色列贤君所罗门那样以智慧和公正著称的伟大帝王。在这个迷信预兆的年代,苏莱曼登基时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认为具有预言意义。苏莱曼是奥斯曼帝国的第十位苏丹,而且出生于穆斯林纪年法第十世纪的第十年。“十”是完美的数字。《古兰经》分为十个部分,先知穆罕默德有十个门徒,《摩西五经》中有十诫,伊斯兰占星学里的天界分为十层。他登上世界舞台的时机正是帝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引自 1. 苏丹驾到 总感觉像中国皇帝出生时的吉兆一样,不知真假
回应 2019-11-13 21:09 -
Luinrandr老刚 (Etwas endet, etwas beginnt)
幸存的穆斯林无比英勇地死战到底。有的时刻充满了诡异的喜剧性。有些土耳其战船拒绝投降,投射武器用完后就捡起柠檬和桔子,将它们投向敌人。狄多记载道:“基督徒们出于鄙夷和嘲弄,将这些水果扔了回去。这种互相投水果的战斗似乎在战役快结束时在很多地方都发生了,让大家捧腹大笑”2015-09-20 10:48 1人喜欢
-
罗杰·克劳利——《海洋帝国》 主要战役 罗德岛战役 今属于希腊,非常靠近土耳其安纳塔利亚半岛南部沿岸 医院骑士团的根据地 穆斯林夺取罗德岛,十字军东征的梦想寿终正寝 马耳他战役 基督教胜利,但没有阻挡住土耳其继续东进占领罗马的野心 勒班陀海战 基督教侥幸获胜。自此,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划清界限,各执东西,西方继续开拓大西洋和新大陆,奥斯曼土耳其在陆地上开疆拓土,进攻波斯和匈牙利。地中海不再是世界权力的...
2020-04-14 11:33 1人喜欢
罗杰·克劳利——《海洋帝国》
主要战役
- 人物:
- 苏莱曼
- 查理五世
- 塞勒姆二世:苏莱曼的继承人,相貌不扬,上位后急需一场胜仗来帮他巩固军中的地位
- 腓力二世:查理五世的继承人。
- 庇护五世:严格自律的虔诚基督徒。生活简朴,弘扬天主教会,反对教会敌人,有着十字军东征般的宗教热忱。决心建立一个长期性的神圣联盟来弥合各国利益分歧,共同对付伊斯兰教。
- 拉瓦莱特:马耳他的大团长。马耳他英雄人物,瓦莱塔以他的名字命名。
- 堂胡安
- 巴巴罗萨
- 海盗与北非
- 海雷丁·巴巴罗萨。“海雷丁”意为“信仰之善”,是苏莱曼钦点的海盗头子,帮助洗劫并建立北非根据地,巩固奥斯曼帝国在北非(阿尔及尔、突尼斯)的统治。建立阿尔及尔海盗窝点,贩卖大量基督徒奴隶。
- 苏莱曼之所以任命海盗去控制北非和地中海,是因为苏莱曼苏丹本身对大海并不感兴趣。他的野心体现在陆地上,开疆拓土才能带来头衔和土地以及战利品。海洋留给海盗就好。
- 圣约翰骑士团(医院骑士团)
- “举着十字架的海盗”
- 在坚固的棱堡后抵抗伊斯兰世界入侵近五百年,骑士分布在欧洲各地。
- 拼死抵抗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敌人,丝毫不畏惧大屠杀、殉道和死亡。这是骑士团存在的意义:基督教的屏障
- 基督教欧洲与伊斯兰亚洲的区别
- 奥斯曼帝国无可比拟的高效率:“造船需要的大量原材料:木材、沥青、油脂、黑铁和帆布均可在本土获得。工匠、水手以及桨手可以从中央政府高效征募。”每次战败后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再次集结武装力量。而对于基督教海军,征调人手始终是一个永久的难题。一旦战败则很可能一蹶不振。
- 基督教内部分裂严重:威尼斯想着好好做生意赚钱,左右逢源谁也不想惹,又只想着保护好塞浦路斯;教皇想要收复圣地;西班牙国王贪图教皇的资助,又顾着国内新教徒叛乱、葡萄牙敌对、法国战争、新大陆开拓等等繁琐事务。
- 人性的残忍
- 海雷丁蹂躏利帕里:
- “年老体衰的人和没有价值的人被木棒狠揍一顿,然后释放...海盗们发现有些高龄的居民躲在教堂内,于是抓住他们,扒掉他们的衣服,将他们活活开膛破肚,借此泄愤。”
- 莫朗,法国神父,目睹利帕里惨剧后说:“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如此残酷地对待可怜的基督徒,他们回答说,这种行为具有极大的美德。”莫朗无法理解上帝为何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只能得出是由于基督徒自己的罪孽的结论。
- 奴役:巴巴罗萨从1534年首次出征的40年里,意大利和西班牙损失了巨大的人口。
- 1535,梅诺卡岛1800人
- 1544,那不勒斯7000人
- 1551,戈佐岛5000人
- 1554,卡拉布里亚6000人
- 1566,格拉纳达4000人
- 欧洲人此时正在西非劫掠黑奴,但地中海他们自己确实被劫掠的对象。在16世纪,被伊斯兰世界奴役的欧洲人数量远超欧洲人掠走的黑奴。目的不仅是补充人手,更是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打击。
- 桨帆船:
- 桨帆船吃水浅,速度快,适航性差,是一个死亡陷阱、海上泔水沟,臭气熏天,需要隔段时间就泡在水里清洗上面的屎尿和老鼠。桨手们被枷锁锁在座位上,死去就被扔进海里,因此桨帆船总是缺乏人手,由此引发了双方对沿海居民疯狂的奴役。
- 海雷丁蹂躏利帕里:
- 人性的光辉
- 胡玛:
- 16世纪50年代末,一名叫“胡玛”的女子不断向苏莱曼哭诉,请求追回自己在麦加朝圣路上被圣约翰骑士团掳走的孩子。她的两个女儿一个被劫持到法国改宗基督教。她坚持不懈地守候在大街上,一旦苏丹骑马经过,就将请愿书塞在他的手里,胡玛因此成为了路人皆知的人物。在胡玛的孩子失踪了24年后,后世即位的苏丹穆拉德三世仍然写道,“名叫胡玛的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拦住我的坐骑,呈上请愿书”。而两个女孩始终没有被追回来,她们的兄弟们可能被卖作划桨奴隶,死在了桨帆船上。类似的悲剧在16世纪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里数不胜数。
- 战争中基督徒与穆斯林友好互动:
- 巴尔比:“有时候我们离敌人很近,完全可以和他们握手”。士兵在前线一起受苦,双方都士气低下,甚至对敌人也产生了伙伴情谊
- 在马耳他的森格来阿,有些土耳其人和基督徒交谈,互相信任,一起讨论战局
- 1565年8月31日,一名土耳其士兵近卫军给敌人送上石榴和用手帕包着的黄瓜,基督徒回赠面包和奶酪。
- 勒班陀战役在最后的时间里,穆斯林士兵甚至和基督徒互相扔水果,在浮尸万里硝烟弥漫的海上残局里,大家捧腹大笑
- 胡玛:
- 塞浦路斯的过往:
- 塞浦路斯曾经是威尼斯人的殖民地,塞浦路斯人则是威尼斯人的奴隶。
- 塞浦路斯向威尼斯输送粮食、食盐、烈酒、糖、棉花。这些财富帮助威尼斯建起了辉煌的教堂和宫殿、大运河。
- 收入的1/3上交官府,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塞浦路斯的老百姓极度穷苦。
- 流放地。杀人犯和政治异见者被流放到塞浦路斯。因此塞浦路斯人对威尼斯非常不忠心,多次向奥斯曼帝国请求合并。
- 塞利姆二世遂下定决心占领塞浦路斯,因此爆发了尼科西亚和法玛古斯塔的战争。
- 勒班陀之后的地中海世界
- 勒班陀被认为是“没有下文的胜利”,土耳其人又在短暂的时间里恢复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但在马耳他和勒班陀两场失败后,土耳其人打消了进军罗马的梦想,稳固的控制着东地中海,对大海失去了征服的热情;
- 西班牙拖欠大量债务,又在征服葡萄牙和计划入侵英格兰,而且西班牙也清晰地意识到,北非已经被穆斯林牢牢掌控,查理五世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梦想也早已灰飞烟灭。1580年代给十字军东征的梦想彻底画上了句号。
- 勒班陀后,双方打成了僵局。过去都为一份难以捉摸的奖品而加入了一场昂贵的军备竞赛,严重消耗了人力和资源。
- 在此之后,欧洲人开始集中精力在美洲的开拓上。金银的大量涌入,货币贬值,基督教欧洲往往出价更高,生产成本更低,正一点点削弱传统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的资源动员力远超任何国家,但传统、自给自足的帝国无法抵抗全球化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无法应对金银带来的通货膨胀。此后的奥斯曼帝国忙于在陆地上东征西讨,无暇再顾及地中海。桨帆船风起云涌的时代落下帷幕,地中海变成了一潭死水,被新的帝国事业绕过。
- 1580后,海盗们也渐渐放弃了苏丹的使命,各自自行在马格里布烧杀劫掠,地中海还将继续面临200年的海盗肆虐,直到美国人的到来。威尼斯和土耳其被永远封锁在没有潮涌的地中海东部,继续争夺微不足道的希腊海岸,直到1719,但世界霸权早已移至别处。
回应 2020-04-14 11:33 - 人物:
-
anonymous (粗陶梦想)
16世纪初,帝国权力发生了新的集中: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聚集人力和资源,并且还能找到足以支撑这些运作的经济手段。战争的引擎就是位于马德里和伊斯坦布尔的中央集权式官僚政府。 四十四年前,相隔大半个世界和人的一生,拉?瓦莱特曾经站在罗德岛的壁垒上,目睹这样的情景。曾和他一起在马耳他的一些年老的希腊人也能回忆起年轻的苏莱曼的入侵舰队在东升旭日中从亚洲海岸驶来的景象。...2016-03-16 17:47
16世纪初,帝国权力发生了新的集中: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聚集人力和资源,并且还能找到足以支撑这些运作的经济手段。战争的引擎就是位于马德里和伊斯坦布尔的中央集权式官僚政府。 四十四年前,相隔大半个世界和人的一生,拉?瓦莱特曾经站在罗德岛的壁垒上,目睹这样的情景。曾和他一起在马耳他的一些年老的希腊人也能回忆起年轻的苏莱曼的入侵舰队在东升旭日中从亚洲海岸驶来的景象。穆斯塔法帕夏当年也曾在罗德岛上观看骑士团在一个冬日的清晨起航离去。 在差不多半个世纪中,争夺地中海的战线一直在向西推进,现在已经到达了大海的中央。 马耳他人……杀死了一个土耳其人,在附近找到一只猪,将其屠宰,把死人放置在一个合适地点,将猪嘴塞进他的嘴里,然后躲在一堵墙后。(马耳他岛守卫战土著居民设置的小伏击) (大炮和火枪出现在战场的时代。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战争,每一场标志守卫战均是贵族骑士以寡敌众战斗到最后欣然赴死。) 1567年菲利普二世发布敕令,旨在消灭伊斯兰教在西班牙留下的最后文化痕迹:不准使用阿拉伯语,禁止带面纱,公共浴场也被禁止。(比现在的ZG官员聪明多了) 勒班陀海战,塞万提斯在这场战役中胸部中了两弹,左手永久性伤残。他总结基督徒们的情绪:过去,当今和未来最辉煌的伟业。 马耳他战役对奥斯曼人的遏制和勒班陀的胜利阻断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中心的扩张。1565-1571年的事件决定了现代地中海世界的疆域。 1520-1580年,宗教热忱和帝国霸业合二为一,是的这场战争达到了可怕的强度,战争的形式也是人类历史上两个迥然不同时期的巅峰,这场战争的风格既是原始的,也是现代的;既有荷马史诗的青铜时代的人性本能的残暴,也有火炮武器的巨大破坏力。 16世纪末开始,全球化力量开始隐秘地摧残奥斯曼帝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力量基础。伊斯兰教世界与西方的关系都呈现出这样的模式。 1580年之后的岁月,海盗们也抛弃了苏丹的事业,自行杀人越货。最终解除海盗威胁的是来自新大陆的美国人。
回应 2016-03-16 17:47 -
此去经年 (跃千年纵有风情万种终是荒冢一片)
1、苏莱曼苏丹与查理五世对地中海乃至世界霸权的争夺,更多是出于对“凯撒”这一称号以及此称号所代表恢复罗马帝国荣光的强烈渴望。苏莱曼自认为是古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从这个角度看,宗教因素反而是其次的,是低于帝国霸业因素的。1532年春,奥斯曼土耳其攻下贝尔格莱德城,苏莱曼上演了堪比古罗马的凯旋入城式,完全复制了古罗马的风俗。 2、1532年秋季,在苏莱曼从东欧战场艰难撤退时,查理五世麾下海军指挥官,热那亚人多里...2016-12-20 23:27
1、苏莱曼苏丹与查理五世对地中海乃至世界霸权的争夺,更多是出于对“凯撒”这一称号以及此称号所代表恢复罗马帝国荣光的强烈渴望。苏莱曼自认为是古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从这个角度看,宗教因素反而是其次的,是低于帝国霸业因素的。1532年春,奥斯曼土耳其攻下贝尔格莱德城,苏莱曼上演了堪比古罗马的凯旋入城式,完全复制了古罗马的风俗。 2、1532年秋季,在苏莱曼从东欧战场艰难撤退时,查理五世麾下海军指挥官,热那亚人多里亚率舰队猛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具有战略地位的克罗尼要塞,并占领了克罗尼(波罗奔尼撒半岛南端),1533年土耳其人的围攻再次被轻松打退,充分暴露了奥斯曼帝国海军的薄弱,从此苏莱曼认识到必须将地中海地区作为主战场来对待,并任命了北非穆斯林海盗头子海雷丁(传奇中的巴巴罗萨兄弟,是穆斯林楔入西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的一枚钉子,直接威胁西班牙王国与整个基督教西方)作为苏丹的海军司令,双方的重心都移到了地中海区域。 对基督教海军来说,最为困难的资源与人力统筹,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奥斯曼土耳其,得以高效完成。 3、1534-1535年,查理五世御驾亲征,组织庞大舰队占领并摧毁了先前被海雷丁的奥斯曼海军占领的突尼斯,这一场胜利要耗费100万杜卡特,查理五世本来没那么多钱,但1533年,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勒索并杀害了印加王国末代国王阿塔瓦尔帕,为查理五世奉上了一笔意外横财——价值120万杜卡特的南美黄金,这是新大陆第一次影响了旧大陆的历史轨迹。
回应 2016-12-20 23:27 -
二胖儿 (土肥圆闲二)
《地中海三部曲》之二,时间线开始于君士坦丁堡陷落半个世纪之后,以罗德岛、马耳他和勒班陀三大战役为主要节点,展现了16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帝国和基督教欧洲围绕地中海展开的争夺。 与现在的脏乱差形象不同,过去的地中海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除了东亚南亚自成一体之外,从中亚到英格兰,从北极圈到非洲北部,各种宗教、文化、经济,几乎把地中海交织的满满当当。有交织必然有碰撞,有十字军东征,也有君士坦丁堡之围。再往后...2017-12-17 17:01
《地中海三部曲》之二,时间线开始于君士坦丁堡陷落半个世纪之后,以罗德岛、马耳他和勒班陀三大战役为主要节点,展现了16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帝国和基督教欧洲围绕地中海展开的争夺。 与现在的脏乱差形象不同,过去的地中海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除了东亚南亚自成一体之外,从中亚到英格兰,从北极圈到非洲北部,各种宗教、文化、经济,几乎把地中海交织的满满当当。有交织必然有碰撞,有十字军东征,也有君士坦丁堡之围。再往后,随着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逐渐深入基督教的核心地区,抵抗愈加激烈,进展也日渐放缓,奥斯曼帝国逐渐把目光从陆地转移到海洋,一幕幕大戏随之在地中海上演。 奥斯曼帝国之前毫无海洋传统,而基督教国家,尤其是意大利半岛上以威尼斯为代表的商业化城邦长期靠海吃海,当真在海上打起来,就好比黑旋风碰上浪里白条,一艘打五艘毫无压力。但欧洲大陆基督教国家多,长期处于一盘散沙状态。而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统一专治帝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是基督教国家无法比拟的。它一方面利用被征服国家的人力物力稳步提升海战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强大的陆上军事实力,逐步蚕食基督教国家沿海据点,罗德岛和马耳他攻防战就是其中的两个焦点之战。防守一方均为基督教骑士团,完全代表了基督教精英的战斗能力、坚定意志和高尚品格。而不同的是罗德岛为苏莱曼苏丹御驾亲征,在战役进入白热化且双方都精疲力尽时,他可以拍板用十分优待的条件换取守军投降。但到了马耳他之战,双方将领均不肯或不敢放弃,结局就更加血腥悲惨。 而勒班陀战役是正儿八经的海战,经过了无数次勾心斗角,基督教才组成联合舰队,将方兴未艾的土耳其舰队击败。但是一次战役的全胜并没有让奥斯曼帝国偃旗息鼓,只是暂时延缓了它沿地中海沿岸扩张的脚步,这是后话了。 书中有两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将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推到顶点的旷日持久而又残酷的堡垒攻防战,一个是在正规海战之外的地中海海盗血腥掠夺袭扰。在那个时代,基督教和伊斯兰对对方沿海地区进行的官方非官方的袭击已经成为战争的辅助手段,对财物的抢劫倒还其次,对人口的掠夺十分触目惊心,连之后向美洲贩运非洲黑奴比起来都小巫见大巫。被掳走的不是做奴隶,就是锁在战船底层做桨手。无论兴亡,最悲惨的还是普通百姓。
回应 2017-12-17 17:01
-
没事看看书 (开卷有益)
P22 对虔诚的穆斯林们来说, 苏莱曼将给他们带来好运。 他的父亲在给他取名时打开了一本《古兰经》 , 随机选择了一个词, 就挑中了“ 所罗门” ( 也就是土耳其语中的“ 苏莱曼” ) , 这预示着他将成为一位像古以色列贤君所罗门那样以智慧和公正著称的伟大帝王。 在这个迷信预兆的年代, 苏莱曼登基时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认为具有预言意义。 苏莱曼是奥斯曼帝国的第十位苏丹, 而且出生于穆斯林纪年法 第十世纪的第十年。 “ 十...2020-05-04 17:19
P22
对虔诚的穆斯林们来说, 苏莱曼将给他们带来好运。 他的父亲在给他取名时打开了一本《古兰经》 , 随机选择了一个词, 就挑中了“ 所罗门” ( 也就是土耳其语中的“ 苏莱曼” ) , 这预示着他将成为一位像古以色列贤君所罗门那样以智慧和公正著称的伟大帝王。 在这个迷信预兆的年代, 苏莱曼登基时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认为具有预言意义。 苏莱曼是奥斯曼帝国的第十位苏丹, 而且出生于穆斯林纪年法 第十世纪的第十年。 “ 十” 是完美的数字。 《古兰经》 分为十个部分, 先知穆罕默德有十个门徒, 《摩西五经》 中有十诫, 伊斯兰占星学里的天界分为十层。 他登上世界舞台的时机正是帝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P38
骑士们英勇的抵抗也让他心生敬意。 通过译员, 他用同情的话语抚慰了明显在衰老的李尔· 亚当, 谈及了世事的难料, “ 由于人的命运浮沉不定, 丧失城市和王国也屡见不鲜” 。他转向他的维齐 , 喃喃道: “ 我不得不将这位勇敢的老人逐出自己的家园, 这令我非常忧伤。 P51-52
赫兹尔认识到, 他在马格里布的地位是岌岌可危的。 如果他这样一个外来入侵者想要在阿拉伯海岸生存下去, 需要的不仅仅是兵员和装备, 还需要宗教和政治上的权威。 他决定放弃兄长独立建国的梦想。 他派了一艘船到伊斯坦布尔, 给苏丹献上新的礼物, 并正式向后者俯首称臣。 他请求将阿尔及尔并入奥斯曼帝国。 苏丹塞利姆做出了友好的回应: 他正式任命赫兹尔为“ 阿拉伯人的阿尔及利亚” 的总督, 并将传统规定的总督身份的标志物赏赐给他——一匹骏马、 一把弯刀和华贵的马尾旌旗。
苏莱曼给这位年轻的海盗授予了一个新的荣誉称号: 海雷丁, 意思是“ 信仰之善” 。 于是, 随着时间的流逝, 他成了众所周知的海雷丁· 巴巴罗萨。这些事件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海雷丁正式向苏莱曼效忠, “ 亲吻圣旨, 并毕恭毕敬地将其放置在自己头上” [10]的那一刻起, 斗争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从此以后, 北非就不再仅仅是西班牙和一些惹麻烦的海盗之间的局部问题, 而变成了苏莱曼和查理五世之间斗争的最前沿, 这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一场海上的全面战争。
P65
冲突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 16世纪初, 帝国权力发生了新的集中: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聚集人力和资源, 并且还能找到足以支撑这些运作的经济手段。 战争的引擎就是位于马德里和伊斯坦布尔的中央集权式官僚政府, 它们能够以相当高的效率征收赋税、 招募军队、 调度船只、 组织补给、 制造火炮和生产火药, 这种高效在完全依赖手工劳动的中世纪战争中是无法想象的。
P69
土耳其人将希腊视为本土海域,对其的防御却十分疲软。 如果多里亚能够占领科罗尼, 还有什么能阻止他进攻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正规海军的缺陷暴露无遗; 海军是整个帝国的一个可怕弱点。 苏莱曼认识到, 为了自己的安全和荣誉, 地中海不再是一个次要战场了——它是一个主要战区, 必须牢牢控制。
P75
海雷丁目瞪口呆地看着帝国军队逼近突尼斯城。 他的地位岌岌可危; 他尤其担心数千名被铁链锁住的基督徒奴隶会暴动。 他提议把奴隶斩尽杀绝, 但受到身边随从的强烈反对。 这倒不是因为出于道德上的顾虑, 而是因为奴隶主们不愿意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
P76
针对巴巴罗萨的远征之所以能实现, 要感谢在世界的另一端发生的事件。1533年8月29日, 弗朗西斯科· 皮萨罗绑架了阿塔瓦尔帕——安第斯山脉卡哈马卡地区的印加王国的末代国王。 他在勒索了一大笔黄金作为赎金之后, 将人质扼杀。 于是, 西班牙盖伦帆船 的队伍为查理五世奉上了一笔意外横财——价值120万杜卡特的南美黄金, “ 用以对土耳其人、 路德和信仰异教的其他敌人开展圣战” [19]。 阿塔瓦尔帕的金库为查理五世的圣战付了账。 这是新大陆第一次影响了旧大陆的历史轨迹
P81
(1536年) 次日早上, 人们发现了易卜拉欣被砍得血肉模糊的尸体。 从鲜血四溅的墙壁上可以明显看出, 易卜拉欣一直反抗到倒地毙命。 这个血污的房间被保留下来, 多年都维持原状, 用来警告所有野心勃勃的维齐们, 只消苏丹一声令下, 宠臣也会立刻变成死尸。
P85
(多里亚、巴巴罗萨) 这些协商说明, 两位海军统帅之间有着某种合谋关系。 他们两人都是受人雇佣, 而且名望都受到了威胁。 两人都有足够的理由去谨慎行事; 对他们来说, 如果不顾风向而鲁莽地冒险, 损失都将远远大于收益。 西班牙人记起了一句谚语: 一只乌鸦不会去啄另一只的眼睛。
P95
这种恐惧因种族差异而加剧。 在狭窄的地中海上, 两个文明通过突然的暴行和复仇互相接触。 欧洲人此时正在西非劫掠黑奴, 但在地中海, 他们自己却是被奴役的对象, 尽管在16世纪, 被伊斯兰世界奴役的欧洲人的数量远远超过欧洲人掳走的黑奴。 …… 成千上万的俘虏被关在奴隶营地里——这些营地由澡堂改建而成, 黑暗、 拥挤、 臭气熏天——每天奴隶们都戴着镣铐, 从这里被领出去做苦工。 富有的俘虏, 比如在阿尔及尔被关押了五年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 在等待赎金的时间里或许会得到相当程度的善待。 贫穷的俘虏就必须搬运石头、 伐木、 采盐、 修建宫殿和壁垒, 最糟糕的情况是去船上划桨, 直到疾病、 虐待和营养不良夺去他们的生命。
P107
在欧洲人绘制的晚年苏丹的肖像上, 他形容憔悴、 心神不宁、 眼窝深陷。 他心中有很多悔恨。 除了和西方的异教徒以及东方的穆斯林竞争者——波斯国王——进行了无休无止的战争之外, 他还受到了很多奥斯曼体制内部问题的困扰: 近卫军的蠢蠢欲动、 文武官员的腐败和野心、皇子们的内战、 不服从中央的少数民族的反叛、 通货膨胀、 宗教异端的爆发、 瘟疫和饥荒。 他在私人生活中则表现出了软弱和判断失误, 经历了很多悲剧。 在历代苏丹中独一无二的是, 他为了爱情迎娶了自己最宠爱的女奴罗克塞拉娜( 后来更名为许蕾姆 ) , 但奥斯曼帝国皇位继承的残酷逻辑——只有一位皇子能够存活和统治——让他的家庭四分五裂。 他经历了一些伤心欲绝的时刻。 他目睹了最宠爱的儿子穆斯塔法被扼死, 后者的罪名是密谋反对他。 后来他才发现, 穆斯塔法是无辜的。
P146
穆斯塔法开始准备他希望是最后一次的进攻, 运用的是屡试不爽的奥斯曼帝国战术: 日夜不停的持续炮击、 小规模突袭、 局部地区的进攻和不计其数的佯攻——目的是让守军得不到任何睡眠, 以致精疲力竭,然后才发动最后主攻。
P154
大团长计划即刻对敌人进行报复。 所有土耳其俘虏都被押出地牢, 在城墙上被全部处决。 他还派遣一名信使到姆迪纳, 通知那里的指挥官处死所有俘虏, 但要缓慢地进行, 一天杀一个, 每天都要杀。 当天晚些时候, 圣安杰洛堡的大炮开始轰鸣。 它们射出的不是炮弹而是人头, 雨点般落向对岸的奥斯曼帝国营地。 罗得岛那样充满骑士风度的停战不会再上演了。
P181
在有些地段, 两军之间只隔几英尺, 分别蹲在自己的壁垒后, 忍受着瓢泼秋雨。 “ 我们有时离敌人很近, ” 巴尔比回忆道, “ 完全可以和他们握手。 ” [2]双方的指挥官都注意到, 前线士兵因为一起受苦而对敌人也产生了伙伴情谊, 对此非常害怕。 据报告称, 在森格莱阿, “ 有些土耳其人和我们的人交谈, 他们甚至互相信任, 一起讨论战局” 。
P190
苏莱曼于1566年9月5日或6日去世时, 锡盖特堡还在坚守。 对敌人的顽抗感到不耐烦和恼火的苏丹在去世前几个小时写道: “ 这座烟囱还在冒烟, 征服的连续鼓点还没有敲响。 ” [26]伟大苏丹的戎马一生以攻克贝尔格莱德的辉煌胜利拉开帷幕, 又以这句话为尾声。 他的临终话语暗示了他的失望、 痛心和挫败感。 不管占领了多少岛屿, 攻克了多少城堡, 伊斯兰世界帝国的梦想就像沙子一样从他手心流去, 再也无法实现了。 这时他离莫哈奇有37英里远, 1526年他曾在那里大败匈牙利军队。 在广阔平原上, 基督徒的头骨还在泥土里缓缓褪色。在地中海, 所有人都知道奥斯曼帝国的攻势将持续下去。 马耳他是个未完成的故事, 还缺个结局。 这一次南欧只能算是侥幸过关。
P193
富丽堂皇的作战营帐和旗帜, 镶嵌宝石的利剑和高贵典雅、 镶有《古兰经》 中的胜利章节文字的头盔都强调了苏丹作为伊斯兰战士的身份。 只有伟大的征服才能巩固苏丹的地位。 战争并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 而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帝国霸业, 受到伊斯兰教的佑护。
P194
塞利姆二世不得不匆忙向士兵们分发金币, 才解决了事端, 但他从中吸取了教训。 常备军就像只老虎, 每一位苏丹都必须学会驾驭它。 要驾驭它, 就需要胜利, 以及随之而来的战利品和土地的赏赐。
P199
更富有戏剧性的是, 秘鲁波托西的银矿既在支持, 也在破坏旧世界的经济。 从16世纪40年代起, 南美的金银被运过大西洋, 给西班牙王室提供战争经费。 西班牙国王因此能够建造船只、 雇佣职业军队, 开展规模空前的宏大战争。 但财富的流入产生了一种通货膨胀的压力, 这是哈布斯堡家族所无法理解的。 …… 物价上涨蔓延到整个欧洲, 也影响到了奥斯曼帝国。 战争成了一种极端昂贵的游戏。 “ 要想打仗, 必须有三样东西, ” 特里武尔奇奥元帅 在1499年颇有先见之明地评论道, “ 金钱, 金钱, 还是金钱。 ” [10] 现在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土耳其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国——拥有足够的资源来开展大规模战争, 而且它们势均力敌。
明眼人能看得出, 战争的条件其实都已经具备: 塞利姆二世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庇护五世激情满怀地煽动圣战, 两个超级大国都在聚集资源, 地中海的空间越来越小——某个导火索必将引爆战争, 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P283
占领塞浦路斯之后, 土耳其人几乎已经完全控制了地中海东部, 尽管克里特还在威尼斯控制下。 马耳他的失败和勒班陀的灾难打破了奥斯曼帝国进军罗马的希望。 突尼斯被土耳其收复后, 西班牙清楚地认识到, 北非已经稳稳当当地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查理五世的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梦想早已是明日黄花。 在1580年, 十字军东征的梦想彻底粉碎了; 大型桨帆船的时代也画上了句号。 两个海洋帝国打成了僵局。但假如当初基督教世界没能赢得勒班陀战役, 就必然会把整个地中海都输掉。
P285
1580年之后的岁月里,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在地中海脱离了战斗, 前者转向内部事务, 后者则开始向外探索。力量开始远离地中海。 官僚机构过于集权化、 坚信君权神授的土耳其人和哈布斯堡家族都无法理解这一点。 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出发的新教徒水手们在积极进取的中产阶级资助下乘坐坚固的帆船, 开始从新大陆获取财富。 桨帆船称霸的地中海变成了一潭死水, 被新的帝国霸业绕过。 地图绘制师皮里雷斯的生与死象征着奥斯曼帝国彻底丧失了转向外界和探索世界的机遇。
回应 2020-05-04 17:19 -
东阿桂 (悦己则荣。)
巴尔比瞥见一名士兵的身形被地平线映衬着,‘手里拿着一具火焰喷射器,好像着了魔一般拼死战斗’。 七个小时的血战之后,攻方开始退缩。土耳其人撤退了。胜利的呼喊飘过了海湾:‘胜利!基督的信仰胜利了!’精疲力竭的守军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他们看着敌人撤退,累得几乎站不住脚。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代价很惨重:150人战死,相当于全部守军的1/3。有人用意大利语对他们的胜利欢呼做了最后的反驳:‘闭嘴!你们今天没完蛋,...2020-04-23 11:11
巴尔比瞥见一名士兵的身形被地平线映衬着,‘手里拿着一具火焰喷射器,好像着了魔一般拼死战斗’。 引自 10. 欧洲的三角堡 七个小时的血战之后,攻方开始退缩。土耳其人撤退了。胜利的呼喊飘过了海湾:‘胜利!基督的信仰胜利了!’精疲力竭的守军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他们看着敌人撤退,累得几乎站不住脚。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代价很惨重:150人战死,相当于全部守军的1/3。有人用意大利语对他们的胜利欢呼做了最后的反驳:‘闭嘴!你们今天没完蛋,明天也会完蛋。’ 煽动土耳其人发动此次猛攻的那个意大利叛徒虽然逃走了,但也没有好下场。几天后,姆迪纳的马耳他平民抓住了这个身穿土耳其服装的叛徒,把他捆在马尾上拖走。一群儿童用棍棒将他活活打死。战争一天天变得愈发丑恶。 引自 10. 欧洲的三角堡 回应 2020-04-23 11:11 -
罗杰·克劳利——《海洋帝国》 主要战役 罗德岛战役 今属于希腊,非常靠近土耳其安纳塔利亚半岛南部沿岸 医院骑士团的根据地 穆斯林夺取罗德岛,十字军东征的梦想寿终正寝 马耳他战役 基督教胜利,但没有阻挡住土耳其继续东进占领罗马的野心 勒班陀海战 基督教侥幸获胜。自此,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划清界限,各执东西,西方继续开拓大西洋和新大陆,奥斯曼土耳其在陆地上开疆拓土,进攻波斯和匈牙利。地中海不再是世界权力的...
2020-04-14 11:33 1人喜欢
罗杰·克劳利——《海洋帝国》
主要战役
- 人物:
- 苏莱曼
- 查理五世
- 塞勒姆二世:苏莱曼的继承人,相貌不扬,上位后急需一场胜仗来帮他巩固军中的地位
- 腓力二世:查理五世的继承人。
- 庇护五世:严格自律的虔诚基督徒。生活简朴,弘扬天主教会,反对教会敌人,有着十字军东征般的宗教热忱。决心建立一个长期性的神圣联盟来弥合各国利益分歧,共同对付伊斯兰教。
- 拉瓦莱特:马耳他的大团长。马耳他英雄人物,瓦莱塔以他的名字命名。
- 堂胡安
- 巴巴罗萨
- 海盗与北非
- 海雷丁·巴巴罗萨。“海雷丁”意为“信仰之善”,是苏莱曼钦点的海盗头子,帮助洗劫并建立北非根据地,巩固奥斯曼帝国在北非(阿尔及尔、突尼斯)的统治。建立阿尔及尔海盗窝点,贩卖大量基督徒奴隶。
- 苏莱曼之所以任命海盗去控制北非和地中海,是因为苏莱曼苏丹本身对大海并不感兴趣。他的野心体现在陆地上,开疆拓土才能带来头衔和土地以及战利品。海洋留给海盗就好。
- 圣约翰骑士团(医院骑士团)
- “举着十字架的海盗”
- 在坚固的棱堡后抵抗伊斯兰世界入侵近五百年,骑士分布在欧洲各地。
- 拼死抵抗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敌人,丝毫不畏惧大屠杀、殉道和死亡。这是骑士团存在的意义:基督教的屏障
- 基督教欧洲与伊斯兰亚洲的区别
- 奥斯曼帝国无可比拟的高效率:“造船需要的大量原材料:木材、沥青、油脂、黑铁和帆布均可在本土获得。工匠、水手以及桨手可以从中央政府高效征募。”每次战败后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再次集结武装力量。而对于基督教海军,征调人手始终是一个永久的难题。一旦战败则很可能一蹶不振。
- 基督教内部分裂严重:威尼斯想着好好做生意赚钱,左右逢源谁也不想惹,又只想着保护好塞浦路斯;教皇想要收复圣地;西班牙国王贪图教皇的资助,又顾着国内新教徒叛乱、葡萄牙敌对、法国战争、新大陆开拓等等繁琐事务。
- 人性的残忍
- 海雷丁蹂躏利帕里:
- “年老体衰的人和没有价值的人被木棒狠揍一顿,然后释放...海盗们发现有些高龄的居民躲在教堂内,于是抓住他们,扒掉他们的衣服,将他们活活开膛破肚,借此泄愤。”
- 莫朗,法国神父,目睹利帕里惨剧后说:“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如此残酷地对待可怜的基督徒,他们回答说,这种行为具有极大的美德。”莫朗无法理解上帝为何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只能得出是由于基督徒自己的罪孽的结论。
- 奴役:巴巴罗萨从1534年首次出征的40年里,意大利和西班牙损失了巨大的人口。
- 1535,梅诺卡岛1800人
- 1544,那不勒斯7000人
- 1551,戈佐岛5000人
- 1554,卡拉布里亚6000人
- 1566,格拉纳达4000人
- 欧洲人此时正在西非劫掠黑奴,但地中海他们自己确实被劫掠的对象。在16世纪,被伊斯兰世界奴役的欧洲人数量远超欧洲人掠走的黑奴。目的不仅是补充人手,更是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打击。
- 桨帆船:
- 桨帆船吃水浅,速度快,适航性差,是一个死亡陷阱、海上泔水沟,臭气熏天,需要隔段时间就泡在水里清洗上面的屎尿和老鼠。桨手们被枷锁锁在座位上,死去就被扔进海里,因此桨帆船总是缺乏人手,由此引发了双方对沿海居民疯狂的奴役。
- 海雷丁蹂躏利帕里:
- 人性的光辉
- 胡玛:
- 16世纪50年代末,一名叫“胡玛”的女子不断向苏莱曼哭诉,请求追回自己在麦加朝圣路上被圣约翰骑士团掳走的孩子。她的两个女儿一个被劫持到法国改宗基督教。她坚持不懈地守候在大街上,一旦苏丹骑马经过,就将请愿书塞在他的手里,胡玛因此成为了路人皆知的人物。在胡玛的孩子失踪了24年后,后世即位的苏丹穆拉德三世仍然写道,“名叫胡玛的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拦住我的坐骑,呈上请愿书”。而两个女孩始终没有被追回来,她们的兄弟们可能被卖作划桨奴隶,死在了桨帆船上。类似的悲剧在16世纪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里数不胜数。
- 战争中基督徒与穆斯林友好互动:
- 巴尔比:“有时候我们离敌人很近,完全可以和他们握手”。士兵在前线一起受苦,双方都士气低下,甚至对敌人也产生了伙伴情谊
- 在马耳他的森格来阿,有些土耳其人和基督徒交谈,互相信任,一起讨论战局
- 1565年8月31日,一名土耳其士兵近卫军给敌人送上石榴和用手帕包着的黄瓜,基督徒回赠面包和奶酪。
- 勒班陀战役在最后的时间里,穆斯林士兵甚至和基督徒互相扔水果,在浮尸万里硝烟弥漫的海上残局里,大家捧腹大笑
- 胡玛:
- 塞浦路斯的过往:
- 塞浦路斯曾经是威尼斯人的殖民地,塞浦路斯人则是威尼斯人的奴隶。
- 塞浦路斯向威尼斯输送粮食、食盐、烈酒、糖、棉花。这些财富帮助威尼斯建起了辉煌的教堂和宫殿、大运河。
- 收入的1/3上交官府,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塞浦路斯的老百姓极度穷苦。
- 流放地。杀人犯和政治异见者被流放到塞浦路斯。因此塞浦路斯人对威尼斯非常不忠心,多次向奥斯曼帝国请求合并。
- 塞利姆二世遂下定决心占领塞浦路斯,因此爆发了尼科西亚和法玛古斯塔的战争。
- 勒班陀之后的地中海世界
- 勒班陀被认为是“没有下文的胜利”,土耳其人又在短暂的时间里恢复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但在马耳他和勒班陀两场失败后,土耳其人打消了进军罗马的梦想,稳固的控制着东地中海,对大海失去了征服的热情;
- 西班牙拖欠大量债务,又在征服葡萄牙和计划入侵英格兰,而且西班牙也清晰地意识到,北非已经被穆斯林牢牢掌控,查理五世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梦想也早已灰飞烟灭。1580年代给十字军东征的梦想彻底画上了句号。
- 勒班陀后,双方打成了僵局。过去都为一份难以捉摸的奖品而加入了一场昂贵的军备竞赛,严重消耗了人力和资源。
- 在此之后,欧洲人开始集中精力在美洲的开拓上。金银的大量涌入,货币贬值,基督教欧洲往往出价更高,生产成本更低,正一点点削弱传统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的资源动员力远超任何国家,但传统、自给自足的帝国无法抵抗全球化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无法应对金银带来的通货膨胀。此后的奥斯曼帝国忙于在陆地上东征西讨,无暇再顾及地中海。桨帆船风起云涌的时代落下帷幕,地中海变成了一潭死水,被新的帝国事业绕过。
- 1580后,海盗们也渐渐放弃了苏丹的使命,各自自行在马格里布烧杀劫掠,地中海还将继续面临200年的海盗肆虐,直到美国人的到来。威尼斯和土耳其被永远封锁在没有潮涌的地中海东部,继续争夺微不足道的希腊海岸,直到1719,但世界霸权早已移至别处。
回应 2020-04-14 11:33 - 人物:
论坛 · · · · · ·
两个小问题,烦劳译者得便看一下 | 来自烟知 | 1 回应 | 2020-11-22 |
人名翻译 | 来自冯斯特罗夫斯基 | 4 回应 | 2020-05-11 |
海洋帝国405疑问求译者解惑 | 来自撒撒 | 3 回应 | 2019-06-20 |
上海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读书”节目采访罗杰·... | 来自陆大鹏Hans | 3 回应 | 2018-01-29 |
我在上海电视台“今晚我们读书”节目做的访谈,聊... | 来自陆大鹏Hans | 2016-06-07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Faber & Faber (201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馬可孛羅 (2016)9.4分 5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海洋帝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韧勉 2015-12-17
历时八个月终于在喜马拉雅上断断续续的听完了“地中海三部曲”,第一部讲伊斯兰世界的土耳其,这一部讲基督教世界的西班牙,最后一部讲介于二者之间夹缝生存利益至上的威尼斯,这三部曲中尤以此部所讲历史最为鲜为人知但又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在终章的最后,克劳利记述到没有一个史家能够把惨绝人寰的勒班陀海战全面细致的描写到位,明显是在自夸自己终于完美的完成了这一壮举。亦如中途岛海战一般,勒班陀的惨胜也是曲折艰难纵横捭... 历时八个月终于在喜马拉雅上断断续续的听完了“地中海三部曲”,第一部讲伊斯兰世界的土耳其,这一部讲基督教世界的西班牙,最后一部讲介于二者之间夹缝生存利益至上的威尼斯,这三部曲中尤以此部所讲历史最为鲜为人知但又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在终章的最后,克劳利记述到没有一个史家能够把惨绝人寰的勒班陀海战全面细致的描写到位,明显是在自夸自己终于完美的完成了这一壮举。亦如中途岛海战一般,勒班陀的惨胜也是曲折艰难纵横捭阖,西班牙海洋帝国因此崛起,书中所写大战最后的记录者竟然是塞万提斯,亦算作者的野心所向。 (展开)
2 有用 hombre pobre 2018-03-10
克劳利的屁股还是偏向奥斯曼一边 不断寻找天主教黑点但也是徒劳
3 有用 2koo 2017-06-16
一口气读完,勒班陀海战一幕实在壮烈。
3 有用 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 2014-08-13
比第一部略差,居士坦丁堡的陷落时间集中,人物事件冲突性更强,富有戏剧性。而在类似的篇幅里写长时间跨度多事件的争霸战争,难免稀薄了。译者打磨的程度似乎也较第一部略欠缺。有些让人出戏的句子,第一部就没发现。
3 有用 丁丁虫 2015-07-21
大航海时代2即视感!!
0 有用 自由的海豹 2021-03-03
现场纪实
0 有用 神奇大福 2021-03-02
中世纪的地中海就是哈布斯堡家族和奥斯曼的角斗场,克劳利的笔很会写大场面下的小细节,不论是惨烈的马耳他战役还是史诗级的勒班陀海战,前者听得到骑士团置之死地的呐喊,后者看得见希腊海湾里阻挡着挪不开船的断杆、残肢。变幻莫测的潮流风向、朝令夕改的君王臣下、谨慎的菲二和热血的庇护五世,禁不住地感叹真实历史的荒诞不经远超脑洞最大的小说。 16世纪的对垒基本划定了现代地中海的格局,然而勒班陀海战也好塞浦路斯围城... 中世纪的地中海就是哈布斯堡家族和奥斯曼的角斗场,克劳利的笔很会写大场面下的小细节,不论是惨烈的马耳他战役还是史诗级的勒班陀海战,前者听得到骑士团置之死地的呐喊,后者看得见希腊海湾里阻挡着挪不开船的断杆、残肢。变幻莫测的潮流风向、朝令夕改的君王臣下、谨慎的菲二和热血的庇护五世,禁不住地感叹真实历史的荒诞不经远超脑洞最大的小说。 16世纪的对垒基本划定了现代地中海的格局,然而勒班陀海战也好塞浦路斯围城也罢,在百度词条里也只剩寥寥一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展开)
0 有用 爱书 2021-02-27
欧洲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在海上占据优势,奥斯曼的海军实力在16世纪不可小觑
0 有用 飞行的丁丁10422 2021-02-25
惊心动魄的大海战……太残酷了
1 有用 Echo. 2021-02-21
非常优秀的一部通俗历史,整个地中海的多股力量角逐描写的精彩非常,对得起“地中海大决战”这个题目,最后一章直接升华,历史的虚无感体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