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作者简介 · · · · · ·
张新颖,1967年生,山东招远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韩国釜山大学交换教授(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等多种奖项。
主要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精读》、《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读书这么好的事》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
[第二章] 革命大学:“越学越空虚”
[第三章]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第四章] 川行土改:“群”、“单独”的生命、“有情”的传统
[第五章] 杂乱的工作,纷扰的事
· · · · · · (更多)
[第一章] 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
[第二章] 革命大学:“越学越空虚”
[第三章]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第四章] 川行土改:“群”、“单独”的生命、“有情”的传统
[第五章] 杂乱的工作,纷扰的事
[第六章] 行行重行行
[第七章] “老去”的文学,“不算是学问”的学问
[第八章] “好辛苦的战斗”和“抽象的抒情”
[第九章] 大动荡前:“临深履薄,深怀忧惧”
【下部】 一九六六~一九八八
[第十章] 大字报、检查交代、抄家、批判会
[第十一章] “连根拔除”前的日子
[第十二章] 湖北干校:迁移无定中“麻醉”痛苦、抵抗愚蠢
[第十三章] “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第十四章] 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第十五章] “出土”时期
[第十六章] “一个健康的选择”之后
[第十七章] 生命的完成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影像] 沈从文走过的路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生命“惟以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往,无有阻隔。文学艺术的可贵在此。文学艺术的形成,本身也可说即充满了一种生命延长扩大的愿望。至少人类数千年来,这种挣扎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得到认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8页 -
沈从文在革大,觉得有意义的事只有两件:一是打扫茅房,从具体实践中学习为人民服务;二是到厨房里去坐坐,帮帮忙,或拉几句家常。他说,在这里,“唯一感到爱和友谊,相契于无言,倒是大厨房中八位炊事员,终日忙个不息,极少说话,那种实事求是素朴工作态度,使人爱敬”。他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临事庄肃”、“为而不有”,在整日抽象、教条的空谈环境中,成为唯一觉得亲切的东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革命大学:“越学越空虚”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沈从文的后半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沈从文的后半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6 条 )
> 更多书评 96篇
-
hedgehog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生命“惟以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往,无有阻隔。文学艺术的可贵在此。文学艺术的形成,本身也可说即充满了一种生命延长扩大的愿望。至少人类数千年来,这种挣扎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得到认可。”2014-09-28 15:47:53 7人喜欢
-
胡弃暗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沈从文后半生的故事是一个人自我拯救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对一个时代救赎的故事。这样说会不会有点夸大?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补救一个时代的荒芜吗?从数量上,是不可能的;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时代连一个做事情的人都没有,和有这么许多的个人——沈从文当然不是唯一的这样的个人——来做事情,是不一样的。有这样的个人,证明这个时代还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摧垮,也证明人这个物种不可能被全部摧垮,证明人这个物种...2022-07-15 19:52:15 5人喜欢
-
胡弃暗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他有一个从绝境当中创造事业的特别性格。 后来我慢慢体会到,这个性格的背后,其实是生命的创造能量在支撑,是创造的能量要求释放,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事业上去。 沈从文一九四九年的绝境是比较戏剧化的、冲突极端激烈的时刻,但绝境绝不只是那样的时刻;其实可以把他漫长的整个后半生,就看成一个漫长的绝境。整个漫长的后半生就在对抗这样的一个绝境,以创造事业的方式,以日复一日的方式。 毋庸讳言,我们的注意力通常会更为...2022-07-15 19:43:24 5人喜欢
-
一九四八年后的沈从文,为什么再无作品?本是高产作家的他,为什么突然搁笔,却转而去做古代服饰研究?一九七八年之后,即文革结束后,他为什么没有再度出山写作?我想,以上问题是每个喜欢沈从文的文字的人都会发出的疑问,或是扼腕叹惜的地方。 这是我找到这本书来读的原因。和我之前的猜测相近:建国后,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受到质疑和批判,对此,敏感的作家无法接受,而身边原来的相知友人,接连以极快极决绝的姿态转变,令他...
2015-09-25 17:11:57
一九四八年后的沈从文,为什么再无作品?本是高产作家的他,为什么突然搁笔,却转而去做古代服饰研究?一九七八年之后,即文革结束后,他为什么没有再度出山写作?我想,以上问题是每个喜欢沈从文的文字的人都会发出的疑问,或是扼腕叹惜的地方。 这是我找到这本书来读的原因。和我之前的猜测相近:建国后,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受到质疑和批判,对此,敏感的作家无法接受,而身边原来的相知友人,接连以极快极决绝的姿态转变,令他惊愕不已,以上的种种叠加在一起,冲突他内心的底限,精神几近崩溃,甚至于自杀。被抢救过来,曾经去接受精神病治疗。之后便丧失写作的愿望和冲动,亦努力适应新的形势和写法,写过一篇符合新社会、新革命要求的文章,不成功,未曾发表。 在文革中的沈从文,受迫害的程度不严重,至少没有在身体上遭受摧残。但他的长兄和三弟均受迫害残死,长子亦被定为右派,其心灵上的创作并不算小。 之前听说过在文革中,曾经为其弟子的范曾,极为不尊敬其教师和前辈的沈从文,甚至在公开的场合斥责过沈,令沈极为难堪和气愤,令平和、善良的沈一直耿耿于怀,多次在友人面前发牢骚。拿到这本书时,第一时间反应到这个故事,没想一翻便翻到,果真如此。沈从文曾经就此事写给一位友人长长一封信,详细的记述下范曾的种种恶劣行径。先前范曾拜沈从文的照顾而进入历史博物馆学习工作,受沈的大力引荐和引导,却没想在文革中为求自保而翻脸,在许多场合和材料中斥责沈。想到死,沈也没有原谅范。如今,范曾俨然成为国学大师,其风范一时为全社会推崇,没想当年年轻时,却是反复无常卑劣如此。 再有,原本与沈从文同为患难同志的丁玲,也在文革中打过沈的背后冷枪,最不可理解的是,文革已过,在文革中备受摧残的丁玲,翻身后第一件事,竟是再次写文章抨击沈从文,完全不顾当年沈舍身相救的情谊。对此,沈无可奈何,却也理解丁玲,晓得她急于翻身上位,而不顾一切的心理。但想来,两人间的情份肯定是断了。之前看过一本讲过类似故事的书,叫《历史的误会》,看来令人唏嘘。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最为敏感,可又最缺乏基本的政治训练,往往在重大的变革面前,无所适从。有人急于表态,有人则惶恐至极,有人则绝望。沈从文呢,善良的他绝不会过河拆桥,抛弃原有的道德理念,但也没无法愉快的适应新形势。沈从文在建国后的沉默和消极,是被迫的无奈呢,还是主动的选择呢? 这本书内衬的第一页,是沈从文的照片,摄于一九五九年,戴圆镜片的近视镜,抿嘴微笑着,平静、欢欣、坦然,一看上去便知道是个善良、睿智的人。第一次见到沈的样子,完全符合我内心中的想象,他就是那个写出《边城》的大作家,对,就是这个样子。
回应 2015-09-25 17:11:57 -
凡涉及二十世纪前一半悲剧时代精神时,一般思想家均把握不住大处,只从一群统治者和反统治集团寄托希望,也就把一切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从无人敢承认此实一文化失调教育失败之显明象征。一面系哲学贫困,一面是政治万能,悲剧因之延长扩大至于不可收治。 有取舍的决定才能使人感到生命的意义。一个作家没有中心思想,是不能成功的。 沈从文很快清醒地认识到,北大座谈会所讨论的“红绿灯”问题,是一个不需要、也不可能再讨论...
2016-06-24 10:53:52
凡涉及二十世纪前一半悲剧时代精神时,一般思想家均把握不住大处,只从一群统治者和反统治集团寄托希望,也就把一切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从无人敢承认此实一文化失调教育失败之显明象征。一面系哲学贫困,一面是政治万能,悲剧因之延长扩大至于不可收治。 有取舍的决定才能使人感到生命的意义。一个作家没有中心思想,是不能成功的。 沈从文很快清醒地认识到,北大座谈会所讨论的“红绿灯”问题,是一个不需要、也不可能再讨论的问题,因为即将来临的新时代所要求的文学,不是像他习惯的那样从“思”字出发,而是必须用“信”字起步,也即是说,必须把政治和政治的要求作为一个无可怀疑的前提接受下来,再来进行写作。 无事可做是,把那些旧画一幅一幅的取出,挂到壁间独自来鉴赏,或翻开《西清古鉴》,《薛氏彝器钟鼎款识》这一类书,努力去从文字与形体上认识房中铜器的名称和价值。再去乱翻那些书籍,一部书若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时代的人时,便去翻《四库提要》。 这就是说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分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 由于这点初步认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形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有情”的传统 寂寞能生长东西,寂寞能生长有情,有情和事功有时合而为一,居多却相对存在。 政治要求事功,要求致用,甚至以事功和致用为标准和尺度,有情如果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不符合这个尺度,就可能被判为无能和无知。 沈从文认为应该先“肯定不同,再求所以同”,那是把“有情”和“事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不以一方来衡量、判断,甚至是裁决另一方;但政治未必如此。 没有什么痛苦,但是竟好像是由于麻木或低能的发展,有越来越糟糕情形。 老友本身就是肯定。 正如同小时候看到天上雨后出虹,多好看,可说不出。 根深蒂固的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意识。 带雾的阳光照着一切,从窗口望出去,四月二十日大清早上,还有万千种声音在嚷、在叫、在招呼、船在动、水在流,人坐在电车上计算自己的事情,一切都在动,流动着船只的水,实在十分沉静。 似乎生命全部属于自己所有,再也不必为上班或别的什么老像欠债一般,还来还去又总不会完。 一个人不断努力三十年工作,却会让人用三五百字骂倒,而且许多人也就相信以为真。令人感到毁誉的可怕,好像凡事无是非可言。 全北京都在为苏联卫星上天兴奋。(我觉得真是只有请求入党,来纪念这件大事,才足以表示对社会主义阵营理想全面的拥护和成功深深信心!) 生命“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文学艺术的可贵在此。” 在政治行为中,在生活上,在一般工作里,他完成了他所认识的或信仰的,在写作上,他有困难处。因此不外两种情形,他不写、他胡写。 每一个作者写他的作品时,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效果,教育效果,道德效果。更重要的有时还是某种少数特权人物或多数人“能懂爱听”的阿谀效果。他乐意这么做,他玩了。他不乐意,也完了。 社会还没有进步到“让一切创造力得到正常的不同的发展和应用”。 伟大文学艺术影响人,总是引起爱和崇敬感情,决不使人恐惧忧虑。 这些近代生活正和我在江西景德镇看跳舞差不多,永远和生活习惯隔得远远的,总似乎无什么意义。 现代中国一般的乡土作品,充其量只是表现了忧伤和暴力,缺乏可以相提并论的严肃“视景”。 音乐对于我的效果,或者正是不让我的心在生活上凝固。 即提示我的单纯,统一我复杂矛盾而归于单纯,谧静而回复本性。忘我而又得回一个更近于本来的我。 生命似乎在澄清。 我事先总有那么一种感觉,即此来或如熊猫,能给人看看已完成了一半任务。 我一生从事文学创作,从不知道什么叫“创新”和”突破“,我只知道”完成“……克服困难去”完成“。 我一生的经验和信息就是,不相信权利,只相信智慧。
回应 2016-06-24 10:53:52 -
欢愉 (时光奔腾,欢愉常在)
万千人在历史中而动,或一时功名赫赫,或身边财富万千,存在的即俨然千载永保······但是,一通过时间,什么也不留下,过去了。·····另外一些生死两寂寞的人,从文字保留下来的东东西西,却成了唯一联接历史沟通人我的工具。因之历史如相连续,为时空所阻隔的情感,千载之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对。 沈从文,一九五二年。2017-12-09 14:23:45
-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许多时候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感到失望,但失望之余总能想起鲁迅、沈从文这样的个人,正是他们,担起了这个民族的脊梁,告诉世界和后人,什么是中国人的士大夫。看到他们,才明白几千年的皇权政治,也压不弯这个民族的脊梁。有的人,膝盖就是不会打弯,是要站着的。
2018-12-10 09:30:34
-
“让我们把‘圣母’的青春活力好好保护下去,在困难来时用幽默,在小小失望时用笑脸,在被他人所‘倦’时用我们自己所习惯的解除方式,而更加上个一点信心,对于工作前途的信心,来好好过一阵日子吧。我从镜中看去,头发越来越白得多了,可是从心情上看,只要想有着你十五年来的一切好处,我的心可就越来越年青了。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你却是奇迹中的奇迹。我满意生命中拥有那么多温柔动人的画像……这是一种新的开始,让...
2022-07-26 10:57:20
“让我们把‘圣母’的青春活力好好保护下去,在困难来时用幽默,在小小失望时用笑脸,在被他人所‘倦’时用我们自己所习惯的解除方式,而更加上个一点信心,对于工作前途的信心,来好好过一阵日子吧。我从镜中看去,头发越来越白得多了,可是从心情上看,只要想有着你十五年来的一切好处,我的心可就越来越年青了。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你却是奇迹中的奇迹。我满意生命中拥有那么多温柔动人的画像……这是一种新的开始,让我们把生命好好追究一下,来重新安排……”
作为敏感、浪漫、多情的文人,沈从文珍惜他和妻子之间的爱情,并希翼在今后可预料到的并不容易的日子里,从妻子那里,继续寻觅女性安慰,寻觅爱情中的力量。
回应 2022-07-26 10:57:20 -
“这一年(1948年)沈从文四十六岁。自抗战以来的十余年,与之前的各个时期明显不同,沈从文更加敏感于个人与时代之间密切而又紧张的关系,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精神上的极大困惑和纠结不去的苦恼,长时间身心焦虑疲惫,少有舒心安定的时刻。”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作为文人,沈从文敏感是必定的,所以才有他的精神困惑、他的苦恼、他的焦虑疲惫,可知当时他已觉得累,活得不轻松、不舒心。
2022-07-26 10:29:49
-
胡弃暗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沈从文后半生的故事是一个人自我拯救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对一个时代救赎的故事。这样说会不会有点夸大?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补救一个时代的荒芜吗?从数量上,是不可能的;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时代连一个做事情的人都没有,和有这么许多的个人——沈从文当然不是唯一的这样的个人——来做事情,是不一样的。有这样的个人,证明这个时代还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摧垮,也证明人这个物种不可能被全部摧垮,证明人这个物种...2022-07-15 19:52:15 5人喜欢
-
胡弃暗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他有一个从绝境当中创造事业的特别性格。 后来我慢慢体会到,这个性格的背后,其实是生命的创造能量在支撑,是创造的能量要求释放,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事业上去。 沈从文一九四九年的绝境是比较戏剧化的、冲突极端激烈的时刻,但绝境绝不只是那样的时刻;其实可以把他漫长的整个后半生,就看成一个漫长的绝境。整个漫长的后半生就在对抗这样的一个绝境,以创造事业的方式,以日复一日的方式。 毋庸讳言,我们的注意力通常会更为...2022-07-15 19:43:24 5人喜欢
论坛 · · · · · ·
前半生后半生阅读顺序 | 来自倩邪 | 2021-10-14 16:23:43 | |
喜欢《沈从文的后半生》和《民国男闺蜜》,客观详实 | 来自可儿 | 2016-08-10 09:08:44 | |
沈从文的后半生:总而言之不醒 | 来自深白 | 1 回应 | 2016-05-31 15:40:21 |
边城的电影谁拍适合? | 来自睡睡睡 | 2015-01-05 00:48:56 | |
刻画沈从文精神世界之深,堪比小说,但句句又是“... | 来自红土 | 2014-07-10 09:27:3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9.6分 690人读过
-
麥田 (2015)9.1分 1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豆瓣五星图书【传记】 (爱玛·包法利)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4(上) (ICE CHAN)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沈从文的后半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热带植物 2014-07-10 18:22:02
读过三遍,每一遍都不能平静
25 有用 苦茶 2015-08-18 18:20:59
文章有两种写法,第一把材料按照时间排列,第二把材料按照类型排列,前者成了文学史,后者成了哲学史,不管怎么排列,到最后都是把材料罗列一下。好在作者是按照时间排列,没有塞私货,这都成了学者的底线了。这部书是根据沈从文建国后的回忆、书信编辑而成的一部书,看完之后可以了解沈从文建国后的经历。有些事情,未必惊心动魄,但是看的仍然心惊肉跳。作者没有掉进叙事抒情的老路。中规中矩。
4 有用 韧勉 2015-01-20 19:00:23
或许名人的后半生与诸多八卦和政治交织在一起很有乐趣,作者也引述了许多回忆录的语言把这些内容编排成客观口吻的作品,更有现实感,不过这样真的好吗?
5 有用 布宜諾斯 2015-02-16 12:53:58
一颗心从来没有冷过…
4 有用 芒格学派门徒 2016-04-20 00:35:35
一本越读越慢的书,写得质朴而动人。虽说多年前读过从文先生的边城,只觉得写得很好,唯美干净,不过对先生本人没有太深切的感受。一切自有机缘,多年后让我碰到这本书,掩卷后我最强烈的感觉只有四个字“悲喜交集”。在那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很多人来不及不适应变化成为了古人,有些人进入了老庄逍遥,恕我孤陋寡闻,从文先生是我现在知道的唯一一人,做出了“健康的选择”。不信芳春厌老人,谢谢三十年后他有了一位知音,让我有机... 一本越读越慢的书,写得质朴而动人。虽说多年前读过从文先生的边城,只觉得写得很好,唯美干净,不过对先生本人没有太深切的感受。一切自有机缘,多年后让我碰到这本书,掩卷后我最强烈的感觉只有四个字“悲喜交集”。在那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很多人来不及不适应变化成为了古人,有些人进入了老庄逍遥,恕我孤陋寡闻,从文先生是我现在知道的唯一一人,做出了“健康的选择”。不信芳春厌老人,谢谢三十年后他有了一位知音,让我有机会走进他的世界。 (展开)
0 有用 V 2022-08-12 02:17:59
邹
0 有用 文猫 2022-08-11 21:32:27
值得反复读的一本书,从中获得无穷的能量和勇气。沈从文真的是一个生命力十分旺盛的人,这些生命力都透过他的文字流芳百世,滋养着读者的生命。
0 有用 路德维希的能指 2022-08-10 12:33:02
书极好,虽大多是材料的“汇编”,但取舍中却也见感情。沈从文的“幸运”与他的生存状态有关,窃以为他一直处于一种“酒神式的”醉中,不曾醒来。沉溺于自己的那点“花花草草坛坛罐罐”。沈从文是一个有点“懦弱”的人,没有牛汉,老舍的“勇敢”,但也正是凭借着“懦弱”他活了下来,凭借着“醉”他活得还不算太差。“总而言之不醒”是不能醒,也是不愿醒。(范曾是个市侩小人,丁玲总感觉是真的“相信”,真的有点“傻”。)
0 有用 阿蚊 2022-08-07 20:20:28
读过,具体内容已忘
0 有用 kyna 2022-08-07 17:53:12
读完大哭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