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一种实践社会学的基本立场,即强调将社会事实看作一种动态的实践过程,将“居住”视作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并力图将其提升到“居住的政治”这一高度来解析其中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其内在的机制与逻辑。
在此意义上,本书也可作为从微观社区开始对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的社会学考查与评估。
另外,本书还引入了公民权理论、行动社会学理论等新的理论视角,力图对以往大部分研究主要停留于社会运动范式有所超越,进而更加有助于揭示当前城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本质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 · · · · ·
郭于华:博士,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口述历史研究;重点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社会公正与公民社会建设。著有《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2013)、《倾听底层》(2011)、《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1992)等。
沈原:博士,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工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主持“都市运动与社区自治”、“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著有《市场、阶级与社会》(2007)、《社会转型与新生代农民工》(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六辑,2013)及论文多篇。
陈鹏: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师。研究领域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城市社区治理;主要研究成果有《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2010)、《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野...
郭于华:博士,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口述历史研究;重点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社会公正与公民社会建设。著有《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2013)、《倾听底层》(2011)、《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1992)等。
沈原:博士,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工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主持“都市运动与社区自治”、“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著有《市场、阶级与社会》(2007)、《社会转型与新生代农民工》(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六辑,2013)及论文多篇。
陈鹏: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师。研究领域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城市社区治理;主要研究成果有《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2010)、《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野下的业委会研究》(2013)等多篇论文。
目录 · · · · · ·
一、城市化进程与居住形态的演变
二、日常生活的政治
三、维权行动——私人生活空间的公共转化
第2章 都市运动的基本谱系
一、都市运动的实践:抗争空间、组织机制与行动策略
· · · · · · (更多)
一、城市化进程与居住形态的演变
二、日常生活的政治
三、维权行动——私人生活空间的公共转化
第2章 都市运动的基本谱系
一、都市运动的实践:抗争空间、组织机制与行动策略
二、都市运动的谱系:权利认同、公民生产与社会重建
第3章 社会生产的双重困境:“国家化”与“市场化”
一、社会生产的新契机
二、理论回顾
三、社会生产的两条进路
四、困境抑或路径
附录:业主委员会的四种基本类型
第4章 产权界定的权利实践:“主体错位”与产权建构
一、经租房问题:一项用于透视产权界定的关键个案
二、产权界定的主体错位
三、产权界定的策略
四、产权错位界定的逻辑碰撞与原因探析
五、产权具有建构属性
第5章 业主维权的诉讼策略:“加码逻辑”及其意外后果
一、问题的提出
二、MLY案业主的维权过程与诉讼策略
三、MLY小区业主诉讼维权的行动策略分析
四、加码逻辑的形成及其制度空间
五、结论与讨论
第6章 业主维权的组织形式:社区自治与“跨区联合”
一、万人联署事件:发出全国业主们的声音
二、“业申委”的兴起:在跨社区层面新的“中间群体”的形成
三、公民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吸纳211
四、结论
第7章 社区政体的二重维度:从“维权”到“自治”的转型
一、业主维权:从“上访”到“立法”
二、业主自治:从“内部”到“外部”
三、业主运动:从“产权”走向“公民权”
第8章 迈向对公民成长的社会学理解:公民的勇气与智慧
一、案例概况与制度背景
二、抗争空间的营造
三、抗争空间的形态
四、简单的结语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喜欢读"居住的政治"的人也喜欢 · · · · · ·
居住的政治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居住的政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盒中甲虫 (Segel hoch!)
论及当代中国社会的都市运动,本文从四个环境条件说明了其特殊性:司法系统无法独立、没有多党政治、缺乏媒体支持、资源动员和行动空间有限。从而造成当代中国社会的都市运动行动建构特征尤其明显,行动的切入点也集中在了法律之间、法律和政策之间、法律文本和法律实践之间的矛盾和缝隙中。2016-02-13 16:02
-
围绕着居住利益的抗争通常很少具有政治性,但是这种利益之争在实践过程中势必唤醒行动者的权利意识,以及对制度文本与制度运行实践之间距离的感知。行动过程会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社会位置,也有可能改变其结构性性位置。而无论抗争的结果是成是败,这一过程都会通过社区关系和记忆留下某些印记,产生比抗争过程本身更久远的社会性效果。在此意义上,行动者机器行动正在改变着当代中国城市的基层社会生活。
2014-08-18 17:33
-
围绕着居住利益的抗争通常很少具有政治性,但是这种利益之争在实践过程中势必唤醒行动者的权利意识,以及对制度文本与制度运行实践之间距离的感知。行动过程会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社会位置,也有可能改变其结构性性位置。而无论抗争的结果是成是败,这一过程都会通过社区关系和记忆留下某些印记,产生比抗争过程本身更久远的社会性效果。在此意义上,行动者机器行动正在改变着当代中国城市的基层社会生活。
2014-08-18 17:33
-
盒中甲虫 (Segel hoch!)
论及当代中国社会的都市运动,本文从四个环境条件说明了其特殊性:司法系统无法独立、没有多党政治、缺乏媒体支持、资源动员和行动空间有限。从而造成当代中国社会的都市运动行动建构特征尤其明显,行动的切入点也集中在了法律之间、法律和政策之间、法律文本和法律实践之间的矛盾和缝隙中。2016-02-13 16:02
-
盒中甲虫 (Segel hoch!)
论及当代中国社会的都市运动,本文从四个环境条件说明了其特殊性:司法系统无法独立、没有多党政治、缺乏媒体支持、资源动员和行动空间有限。从而造成当代中国社会的都市运动行动建构特征尤其明显,行动的切入点也集中在了法律之间、法律和政策之间、法律文本和法律实践之间的矛盾和缝隙中。2016-02-13 16:02
-
围绕着居住利益的抗争通常很少具有政治性,但是这种利益之争在实践过程中势必唤醒行动者的权利意识,以及对制度文本与制度运行实践之间距离的感知。行动过程会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社会位置,也有可能改变其结构性性位置。而无论抗争的结果是成是败,这一过程都会通过社区关系和记忆留下某些印记,产生比抗争过程本身更久远的社会性效果。在此意义上,行动者机器行动正在改变着当代中国城市的基层社会生活。
2014-08-18 17:33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7天前曾上架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 其一 (消逝风中的墓地)
- 城市书籍推荐2 (到里斯本看海)
- 中国社会政治分析① (皇甫杰)
- 藏书进项2014 (到里斯本看海)
- 城市与社会治理 (baoqg)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居住的政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张小吉 2018-01-12
冗长,很多重复,可以简洁一点
2 有用 翰墨 2020-05-20
看了下评论,觉得还是有必要插上一嘴。前一段和郭老师聊到这本书。她说她知道豆瓣上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论,说这书是对业主weiquan的“造神”。这些行动根本无法说明civil的崛起。但在十几年前她做这项研究的时候,业主weiquan之势之态让很多学者都抱有期待。中产们一起学习相关法律法条,共同参与公共讨论和有关活动,难道不是一种信号?但几年之后这一空间就被迅速被迫缩小了。接着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业主we... 看了下评论,觉得还是有必要插上一嘴。前一段和郭老师聊到这本书。她说她知道豆瓣上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论,说这书是对业主weiquan的“造神”。这些行动根本无法说明civil的崛起。但在十几年前她做这项研究的时候,业主weiquan之势之态让很多学者都抱有期待。中产们一起学习相关法律法条,共同参与公共讨论和有关活动,难道不是一种信号?但几年之后这一空间就被迅速被迫缩小了。接着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业主weiquan似乎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草草了事。虽然如此,但她仍然不觉得自己当初的研究结论是错的。错的不在她,而在....emmm (展开)
1 有用 挫猫一只 2015-03-25
清华社会学“弱干预”实践集结本,科普了北京业主维权始末、“经租房”和“政治机会结构”。至于分析框架,不懂,但觉了无新意。标语一股浓浓微博风。
3 有用 杜修琪 2015-02-16
大失所望,概念、方法论、框架都八百万年以前的,鸡巴新意都没得,净是些扯犊子的时髦词,差劲。远远没有肉唐僧来办公室讲的一下午带劲啊……
0 有用 。x。 2019-01-02
我一开始以为是比较人类学的研究 看着看着发现是维权/居委会一类的东西,不是我想象的社会分层blabla……大概讲的是在我国住房的变革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策的变化?章节之间断的厉害,有点絮叨。不在现在的兴趣范围内。引用很多很多,文体看着很学术但内容也不深。翻了1/2。
0 有用 Dynamo 2021-01-03
清华十年前的论文集,不是很建议购买。首先要肯定的是研究的完成度还是挺高的,主题也挺有趣,业主维权现象触及的问题其实是挺触目惊心的。就是理论套得十分生硬,有点类似本科生憋毕业论文的感觉(是的,就是想到了自己),最终导致结论也没太有说服力。好几篇的内容感觉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读着读着就烦了,弃。
2 有用 翰墨 2020-05-20
看了下评论,觉得还是有必要插上一嘴。前一段和郭老师聊到这本书。她说她知道豆瓣上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论,说这书是对业主weiquan的“造神”。这些行动根本无法说明civil的崛起。但在十几年前她做这项研究的时候,业主weiquan之势之态让很多学者都抱有期待。中产们一起学习相关法律法条,共同参与公共讨论和有关活动,难道不是一种信号?但几年之后这一空间就被迅速被迫缩小了。接着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业主we... 看了下评论,觉得还是有必要插上一嘴。前一段和郭老师聊到这本书。她说她知道豆瓣上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论,说这书是对业主weiquan的“造神”。这些行动根本无法说明civil的崛起。但在十几年前她做这项研究的时候,业主weiquan之势之态让很多学者都抱有期待。中产们一起学习相关法律法条,共同参与公共讨论和有关活动,难道不是一种信号?但几年之后这一空间就被迅速被迫缩小了。接着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业主weiquan似乎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草草了事。虽然如此,但她仍然不觉得自己当初的研究结论是错的。错的不在她,而在....emmm (展开)
0 有用 🙇🏼Pippin 2019-11-27
导论可读 后面论述一般
1 有用 盒中甲虫 2019-09-03
全书对业主、业主权益和住房相关的政治、组织和法律各方面展开的剖析,尽管囿于全书是不同论文构成,整体逻辑框架略显松散,但单独的各篇文章依然是深刻且有见地的。
0 有用 半仙儿 2019-03-14
新的“国家-市场-社会”共存的场域,各方力量汇集、摩擦、博弈。未来的社区生活到底如何?社区文化如何建立?社区商业的根本正是建立在这些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