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短评

热门 最新
  • 12 燕小乙 2015-05-03 22:06:22

    寫得好,如西方人一如既往的那樣,冷靜描述,直面各個陣營的殘忍和冷酷,少做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價和觀點。最大的弱項就是翻譯,如同google翻譯軟件copy下來的一樣,回不去了,那個由文學家翻譯外文經典的時代。

  • 7 冬眠不觉晓 2014-12-31 18:26:09

    吐槽翻译的较多,但就第一册而言可读性还算可以,装帧也不错,总体是好书。只是小开本的精装4册还是有点太占地方。

  • 4 江绪林 2014-11-22 19:14:52

    不是很习惯某些流水账。1945-斯大林之死(53.03.05);地位下降;伟大叙事消失;欧洲模式;沉默的多数;斯大林和希特勒民族清洗的成就:更加一致化的民族国家。【35】损失-惩罚(学会集体遗忘70;失忆才能迎接未来)-复兴(贝弗利奇报告与英国第一个普遍福利国家221,马歇尔计划)-难以安定(德国问题)-冷战来临(1948柏林封锁、舒曼计划以欧洲融合方式解决德国问题)-卷入斡旋(斯大林的极权和在东欧的奴役,东欧被遗忘)-文化战争(这一章比较有趣:巴黎成文化中心,成名太早的知识分子,习惯和崇尚暴力;萨特、波伏娃、庞蒂、加缪等曾是如此左,“这些草原上神圣日耳曼人的小马屁精们”287;阿蒙“在政治上没有善恶之选,只有好恶之争”:在粗鄙的正确(美国)与失败的乌托邦(苏联)之间的无奈何喜剧情绪)

  • 2 阿巴厮 2018-05-29 22:25:51

    两天就读完了第一册,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么好看的。讲东欧滑进漩涡一段,觉得可惜,而且很快就中国自己也要自发地来一场了。尾声处写得真妙一战前大家都很乐观,二战后又悲观到谁也想不到西欧马上就要开始腾飞。

  • 1 时间之葬 2018-07-06 13:58:24

    战争刚结束的时期,其混乱程度甚至比战争期间还可怕。战争期间人们同仇敌忾针对明确的敌人,战争结束后许多敌人却轻巧地摇身一变,稍微打扮一下就混进了朋友的阵营,因其隐蔽,更显可怕。而这段历史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并不关心也不存在

  • 2 成知默 2018-10-22 16:42:10

    2018年已读100:1945-1953年的战后欧洲,一个旧欧洲的终结和一个新欧洲的艰难重建。托尼·朱特将“欧洲”作为书写的整体,立足于战后过渡期的欧洲,或者说一体化之前的欧洲,条分缕析,论证缜密。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冲突的消亡,而是另一个乱象丛生的野蛮世界的启幕。对内是持续的血腥内战、种族清洗与大面积的人口迁移与流离失所,对外则是不同国家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利益趋同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冷战局势下的东西方阵营,在不得不为之的合作与无法调和的矛盾与对抗中,一个崭新的欧洲格局逐渐建立。

  • 1 饿霸地煮 2014-11-12 12:18:10

    完全用数据和史料说话,像做账一样一笔一笔跟你算清,尤其是看到斯大林血腥清洗东欧共产党那段,死一个人是悲剧,死一堆人只是数据。

  • 1 神仙的腰带 2015-07-28 18:50:28

    通俗流畅,不过感觉还是二元叙事格局,倒是很喜欢此卷的尾声一节

  • 1 都柏林人 2015-01-17 11:00:57

    战后欧洲一片满目疮痍,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也带动了欧洲的一体化。欧洲煤钢共同体从政治上消融德国与法国的敌意,柏林危机让德国一分为二,促进北约的建立。斯大林与铁托的决裂以及布拉格政变让东欧西欧泾渭分明,迈入冷战时代。

  • 0 艾弗砷 2015-03-20 21:34:03

    朱特说欧洲是个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元叙事一类的单一目的所能概括的,但能看出朱特的欧洲有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欧共体的发展成型。第一册写到1952年。这年对东西方阵营来说都算是划时代的年份,马歇尔计划解决了美国自己的产能过剩,通过支援重构欧洲经济使之成为贸易有机体,扩张了贸易渠道和层次,布雷顿体系风头正劲。而欧洲也则利用援助计划的一体化要求,合作制定多边经济需求计划,并成立了防务体系(北约)和关税体系(关贸总协定和煤钢共同体)。西欧还利用韩战期间美国的粮草需求,为美国生产军需用品,大幅减少了美元负债,同时纷纷增加军费。短短几年就告别了干瘪的战后窘境。而东方势力却在遭遇滑铁卢,1948年捷克政变后共产党在西欧开始式微,同年铁托拒绝参加经济互助委员会,跟斯大林翻脸,并逐渐接受西方援助。

  • 0 猫河蓝懒 2014-11-30 13:35:06

    ”其他各种文明慢慢地逐步瓦解,欧洲文明却一下子被炸得粉碎“。

  • 0 秦慕周 2016-05-29 20:22:45

    陆陆续续读了几个月,感觉今天欧洲的太多问题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原因。

  • 0 小车 2018-02-09 08:31:41

    真是皇皇巨著,战后这几年的欧洲,形势瞬息万变,很多事情决定了后来几十年世界的面貌。过去对这一段的印象是非常苍白的,仿佛二战过去然后冷战,就像一块单调的背景布一样--然而显然不是。书围绕政治为主线来写--这一段政治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想想被欧洲抛弃的东欧人吧--简直难以想象除了它还有什么可以做主线的。翻译有一些问题,但是关系不大、靠读者自己脑补就好了。

  • 0 甘草披萨 2018-05-31 11:01:17

    相见恨晚,不仅是作为易读易懂洞察力无与伦比又充满人性关怀的了解战后欧洲史的的不二之选,更是作为散落于别处的观点之大合集,如二战本身是导火索引发民族矛盾内耗导致战争的伤害事实上的持续扩散、所谓中立国家大发战争财、冷战与二战的关系等等,如自己早点读托尼朱特,可省下大量耗在其他书籍的时间。如果你说你不关心历史政治只爱电影,观影人数在战后达到巅峰这一现象促使电影文化也必然是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莱坞入侵、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等也是电影史具有一定价值的背景参考

  • 0 猪头妖怪 2015-03-03 18:01:23

    “从总体上来说,美国电影成为美国魅力的一部分,也成了文化冷战中的宝贵资产。只有知识分子才有可能被谢尔盖·爱森斯坦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中所描述的敖德萨所深深感动,从而将审美鉴赏转化为政治上的亲近感;但是每个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都会欣赏亨弗莱·鲍嘉。”不得不说,书中的这段话几乎已经囊括了我生平最大的几项爱好了~

  • 0 婉菁 2016-04-07 16:24:19

    二战后的欧洲人民 生活和50年前差不多 甚至有些地方的“战后”——穷困潦倒 持续了20年 整个欧洲是彻底地大衰退 整整断层了一代人 当政的 要么是老爷子 要么是4/5小学文化的工人阶级(在东欧某个国家)全书的视角是恢宏的 很多细节 无法一一道来

  • 0 #暗蓝# 2018-10-31 17:26:33

    用冷静的笔触将旧欧洲崩溃谢幕的历程进行梳理,起笔不凡。归根结底仍是战争遗留问题——一战的“遗留”导致了二战,而二战同样留下了一地鸡毛。但这一次,就在人人都以为战争仍旧不可避免时,它却换成了另一种形态——也正是这种悲观促成了这样的局面。乍看上去,欧洲似乎被分成了东西两部,但实际上,作为外来者的“东”与“西”其实都无法永远主宰这块错综复杂的大陆。只是在这一阶段,它还没有力量,拒绝来自他者的牵扯。

  • 0 人无再少年 2014-11-20 16:23:52

    艰难的重建,不仅仅是城市,更是人心,是对未来的希望,对走出战争、建立和平的信心。

  • 0 Samuel 2016-03-20 22:17:00

    以往对苏联士兵反攻时一路奸淫抢掠东欧、德国耳闻一些,看到书里陈述纳粹将300多万关押到集中营的苏军士兵折磨致死,对所占苏区村落扫荡,只是感觉到不管战争哪方得意,最受苦的都是平民。

  • 0 大漠孤烟 2016-07-04 22:07:58

    一点都不枯燥,就像小说一样好看。如果不晓得如何来概括我们现在某些社会现象,背上几段书里形容前苏联和斯大林的原文,简单粗暴地马上变身饭局头牌~~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