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伊凡诺夫》中,萨拉反复听到猫头鹰叫所预示的死亡,伊凡诺夫替萨沙掸掉肩上的灰尘所暗示的感情,鲍尔金和伯爵同时挽住巴巴金娜的手臂吻着她的脸所凸显的谐谑效果,以及每场幕落时的戏剧性场景,都显示出契诃夫匠心的设计,这种设计在《海鸥》中趋于浑然无形,妮娜的独角戏映射的是康斯坦丁深沉的灵魂与对超凡脱俗的呓语,却如同飞翔的海鸥般被地上的人随意射杀,这种悲剧性很容易被喧闹的生活场面遮蔽,但在开头玛莎的“为生活戴孝”、多尔恩回忆热那亚的街道、以及终幕妮娜关于十字架的独白中回响,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似,契诃夫笔下的人物有的是敏感和渴望,他们只是没有回旋、折中的余地,当精神的自由背负太多社会压力,自我的实现便无以为继,以至于挣扎与病态成为对沉闷环境的孤绝抵抗。在精神沉沦的单行道上,肉体的终结几乎是唯一的慈悲。
千万别以为这两部剧就是契诃夫的态度,因为后来的三部剧里他没再让任何一个人物自杀。哪怕你因为和剧中人物共同接受某些观点而认定自己与他们在精神上是彼此相连的一群人。契诃夫的注意力始终在普遍的生活秩序上。虽然两部剧看起来在表明,人的行动毫无结果,生活中没有任何可靠的东西,生存无非是一个由意识形态造成的欺骗与自我欺骗不断交替的漩涡。但海鸥里,他已借由尼娜表达了人最重要的是忍耐的能力,这在后面的三部剧非常明显。即便每部剧的主要人物都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这毒素还使生活成了否定的诅咒,而不是积极的行动。可契诃夫知道,生活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并且如我们所知,是不能忍受的,可他仍然教诲我们要不断地以新形式来重造生活秩序。“人类本来赋有智慧和创造力,足以增加他所要使用的财富。可是,他们现在知道破坏而不去创造。”
2015年第65本:与《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不同,《伊凡诺夫•海鸥》里的契诃夫是绝望的,他的主人公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他们眼看着自己的生命在无意义的虚空中徒然消耗,他们意志消沉、幻想破灭、被自己丝毫没有结果的努力压垮,他们妄图从陈腐迟滞的环境中逃脱的努力终是徒劳。他们的自我了结,是最终的缴械投降,还是最高形式的抗争?
两出四幕剧都关乎“天真的男人是傻子,女人的天真是甜蜜、自然、温暖的。”以惯用的鸽灰基调书写身处郊县的无用人们之庸常陈腐境况,曾经热烈鲜活的灵魂如何变得困倦疲累,曾如夜莺歌声般美妙的爱情如何跌入死水,昔日奋发昂扬的壮志青年是怎样华发早生弃绝人世。他们在寂静的乡下高谈哲学来消磨时光,在渴求宇宙和谐的乌托邦梦想中损耗着自己以及爱人的生命,少女如花的情感献祭给空茫的托付,所有的人都在虚空茫然混沌中以不幸惩罚自己或他人。焦菊隐的译后记写得真好哇!
可能会读一辈子,最好别,那就太悲催了
《伊凡诺夫》和《海鸥》的差距很大,《海鸥》几乎预言了二十世纪的戏剧。《伊凡诺夫》让人想到《卡里古拉》,契诃夫和加缪都在二十多岁写出了自己理解的哈姆雷特,但他们与其说是写戏剧,不如说是在写长诗,主体的情绪遮蔽了其他的人物、其他的生活,只有主人公精神世界的角力。加缪的《卡里古拉》比《伊凡诺夫》好,契诃夫不像加缪,善于展露思想的锋芒,不像一个天才。但契诃夫因此能比加缪走得更远,更接近文学的心,他能写出《万尼亚舅舅》、《海鸥》和《樱桃园》,加缪最好的作品却就是《卡里古拉》和《局外人》。因为契诃夫比加缪更爱生活,对人类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我们这代青年,已经很难有锐气写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这是时代的造就。但我觉得还有机会向契诃夫学习,耐心地去写,不带任何观赏性质的走到人们的精神里去写。
开头太绝了:——你为什么总穿着黑衣裳?——我在给我的生活挂孝啊。我很不幸。
一弹解千愁。"多余人"在现实中激烈而敏感,这是一种柔弱的特质;死则是无边的、力量盛大的,向死亡行进来借力成为他们强壮自我的唯一途径,这一点上两剧皆然。后一剧明显闪动着更为纤细和梦魅的青春气息,人物层次也更加丰满。
契诃夫的戏剧真的是每一次读都会喜欢不同的人物和细节。伊凡诺夫:我斗过风车,我拿脑袋撞过墙。海鸥里的多尔恩:我最爱热那亚街上的人群,走在挤满了人的街上,没什么目的,夹在人群当中挤来挤去,顺着弯弯曲曲的路线漫游下去,你活在它的生活当中…焦菊隐的译后记耐读:契诃夫的新形式,是罗马人常常歌颂的“简单之神秘”。比较惊讶的是,原稿里第一幕结尾突然发现玛莎是多尔恩医生的女儿,可是这个点在后面没有提过,所以最终丹钦科劝契诃夫删掉了。(这个讯息突然带来了大量脑补:毕竟玛莎和多尔恩是剧里最喜欢的两个角色)
《戏精宿舍》和《累》,对《海鸥》的好奇到了顶点。 他人日常生活下,是敏感的灵魂崩溃。被刻意击落的妮娜和被无意的话语击落的特里波列夫,女演员的韧性或者女人的韧性很真实。
《海鸥》,我最喜欢的悲剧之一,我爱契诃夫,我爱妮娜,我爱特里波列夫。
过了喜欢美丽与哀愁的阶段,反而更喜欢《伊万诺夫》。没勇气死也没勇气活的中年人,最终也刚烈一回。
高老师非常喜欢《海鸥》,我不懂为什么这个是喜剧。医生说自己太老了,所以不去过真正的生活,而对爱情和生活有渴望的特里波列夫最后会不会被塞上草。
轻描淡写的,又是苦笑,又是叹息。说生活像野地里漂漂亮亮的花,来了一只山羊把它吃了,花就没有了;说湖水边的海鸥纯真自由,偶然有人因为无事可做,就把它射杀了。悲剧展开得如此轻率,仔细想来又确实是这样。《海鸥》比起《伊凡诺夫》更多留白,形式上的嵌套也直接指向新旧戏剧形式与创作观念间的怀疑与纷争。书末所附焦菊隐先生的评论真是太好了。
伊凡诺夫打动我的不是他的理想与良知,而是他的彷徨与苦闷。他说:“我能够忍受一切——痛苦、神经衰弱、破产、太太的死亡、未老先衰、寂寞——但是,我对自己的藐视,却使我受不了。”说得多好呀!生、老、病、死我都能忍,但不能忍受不孕不育——诞生不出任何有价值的文艺作品。里面的人物对话非常有力量,很多语句刺痛了我,然而我还是不满意。《伊凡诺夫》浅尝辄止。他彷徨苦闷,陷入绝望,可临到头往自己脑袋开一枪来解决一切问题,证明他根本上是一个懦弱的人,也反映了作者无力面对这一类人生难题。《海鸥》开场那段未完成的戏极深刻,可是被玻璃心的主创中断,后来围绕男女主角展开的撕心裂肺的苦闷和彷徨,与开场那段神作比起来却显得肤浅和平淡。特里波列夫不是为爱情自杀的,他与伊凡诺夫一样,是为自己的平凡而死的。
“你总是关心大洪水以前的古代人物——我怎么答得上来呢?”
人作为不被了解的孤独个体,被趋同的大多数嘲弄,成为宣泄情绪的对象。就像文中说的“有一只海鸥,自由自在地飞翔,有一个人闲来无事,开枪打死了它,我就是那只海鸥”。
两部剧作都有楔入灵魂的力量,来自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不为人所察的挣扎,也来自契诃夫不为现实粉饰的悲剧笔调。
我想,几年之后,重读这两篇或许可以更能感受到“这就是生活啊”。 契诃夫的小说、戏剧充满哲(生)学(活)色彩,像译后记说得那样:“作者不向读者和观众讨论人生的问题,却让他的人物自己去讨论自己的人生,让读者和观众自己去对生活发出问题。”也许这就是契诃夫不朽的原因。
自杀姊妹篇
> 伊凡诺夫·海鸥
146 有用 censored dump 2017-12-06 13:20:09
《伊凡诺夫》中,萨拉反复听到猫头鹰叫所预示的死亡,伊凡诺夫替萨沙掸掉肩上的灰尘所暗示的感情,鲍尔金和伯爵同时挽住巴巴金娜的手臂吻着她的脸所凸显的谐谑效果,以及每场幕落时的戏剧性场景,都显示出契诃夫匠心的设计,这种设计在《海鸥》中趋于浑然无形,妮娜的独角戏映射的是康斯坦丁深沉的灵魂与对超凡脱俗的呓语,却如同飞翔的海鸥般被地上的人随意射杀,这种悲剧性很容易被喧闹的生活场面遮蔽,但在开头玛莎的“为生活戴孝”、多尔恩回忆热那亚的街道、以及终幕妮娜关于十字架的独白中回响,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似,契诃夫笔下的人物有的是敏感和渴望,他们只是没有回旋、折中的余地,当精神的自由背负太多社会压力,自我的实现便无以为继,以至于挣扎与病态成为对沉闷环境的孤绝抵抗。在精神沉沦的单行道上,肉体的终结几乎是唯一的慈悲。
117 有用 孟冬 2018-08-06 23:06:41
千万别以为这两部剧就是契诃夫的态度,因为后来的三部剧里他没再让任何一个人物自杀。哪怕你因为和剧中人物共同接受某些观点而认定自己与他们在精神上是彼此相连的一群人。契诃夫的注意力始终在普遍的生活秩序上。虽然两部剧看起来在表明,人的行动毫无结果,生活中没有任何可靠的东西,生存无非是一个由意识形态造成的欺骗与自我欺骗不断交替的漩涡。但海鸥里,他已借由尼娜表达了人最重要的是忍耐的能力,这在后面的三部剧非常明显。即便每部剧的主要人物都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这毒素还使生活成了否定的诅咒,而不是积极的行动。可契诃夫知道,生活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并且如我们所知,是不能忍受的,可他仍然教诲我们要不断地以新形式来重造生活秩序。“人类本来赋有智慧和创造力,足以增加他所要使用的财富。可是,他们现在知道破坏而不去创造。”
81 有用 成知默 2015-05-11 10:19:15
2015年第65本:与《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不同,《伊凡诺夫•海鸥》里的契诃夫是绝望的,他的主人公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他们眼看着自己的生命在无意义的虚空中徒然消耗,他们意志消沉、幻想破灭、被自己丝毫没有结果的努力压垮,他们妄图从陈腐迟滞的环境中逃脱的努力终是徒劳。他们的自我了结,是最终的缴械投降,还是最高形式的抗争?
29 有用 欢乐分裂 2019-03-08 14:32:52
两出四幕剧都关乎“天真的男人是傻子,女人的天真是甜蜜、自然、温暖的。”以惯用的鸽灰基调书写身处郊县的无用人们之庸常陈腐境况,曾经热烈鲜活的灵魂如何变得困倦疲累,曾如夜莺歌声般美妙的爱情如何跌入死水,昔日奋发昂扬的壮志青年是怎样华发早生弃绝人世。他们在寂静的乡下高谈哲学来消磨时光,在渴求宇宙和谐的乌托邦梦想中损耗着自己以及爱人的生命,少女如花的情感献祭给空茫的托付,所有的人都在虚空茫然混沌中以不幸惩罚自己或他人。焦菊隐的译后记写得真好哇!
19 有用 Edelirium 2015-06-12 06:57:01
可能会读一辈子,最好别,那就太悲催了
19 有用 胡了了 2021-03-22 13:31:16
《伊凡诺夫》和《海鸥》的差距很大,《海鸥》几乎预言了二十世纪的戏剧。《伊凡诺夫》让人想到《卡里古拉》,契诃夫和加缪都在二十多岁写出了自己理解的哈姆雷特,但他们与其说是写戏剧,不如说是在写长诗,主体的情绪遮蔽了其他的人物、其他的生活,只有主人公精神世界的角力。加缪的《卡里古拉》比《伊凡诺夫》好,契诃夫不像加缪,善于展露思想的锋芒,不像一个天才。但契诃夫因此能比加缪走得更远,更接近文学的心,他能写出《万尼亚舅舅》、《海鸥》和《樱桃园》,加缪最好的作品却就是《卡里古拉》和《局外人》。因为契诃夫比加缪更爱生活,对人类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我们这代青年,已经很难有锐气写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这是时代的造就。但我觉得还有机会向契诃夫学习,耐心地去写,不带任何观赏性质的走到人们的精神里去写。
24 有用 甜圈 2019-10-23 22:53:59
开头太绝了:——你为什么总穿着黑衣裳?——我在给我的生活挂孝啊。我很不幸。
12 有用 雾港 2015-01-31 15:41:34
一弹解千愁。"多余人"在现实中激烈而敏感,这是一种柔弱的特质;死则是无边的、力量盛大的,向死亡行进来借力成为他们强壮自我的唯一途径,这一点上两剧皆然。后一剧明显闪动着更为纤细和梦魅的青春气息,人物层次也更加丰满。
8 有用 vivi 2016-01-04 10:12:09
契诃夫的戏剧真的是每一次读都会喜欢不同的人物和细节。伊凡诺夫:我斗过风车,我拿脑袋撞过墙。海鸥里的多尔恩:我最爱热那亚街上的人群,走在挤满了人的街上,没什么目的,夹在人群当中挤来挤去,顺着弯弯曲曲的路线漫游下去,你活在它的生活当中…焦菊隐的译后记耐读:契诃夫的新形式,是罗马人常常歌颂的“简单之神秘”。比较惊讶的是,原稿里第一幕结尾突然发现玛莎是多尔恩医生的女儿,可是这个点在后面没有提过,所以最终丹钦科劝契诃夫删掉了。(这个讯息突然带来了大量脑补:毕竟玛莎和多尔恩是剧里最喜欢的两个角色)
15 有用 goldenslumber 2020-11-05 13:40:40
《戏精宿舍》和《累》,对《海鸥》的好奇到了顶点。 他人日常生活下,是敏感的灵魂崩溃。被刻意击落的妮娜和被无意的话语击落的特里波列夫,女演员的韧性或者女人的韧性很真实。
5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6-05-18 21:22:16
《海鸥》,我最喜欢的悲剧之一,我爱契诃夫,我爱妮娜,我爱特里波列夫。
8 有用 七七|烂柯人bot 2017-08-31 16:52:46
过了喜欢美丽与哀愁的阶段,反而更喜欢《伊万诺夫》。没勇气死也没勇气活的中年人,最终也刚烈一回。
12 有用 藕粉圆 2018-11-01 21:44:48
高老师非常喜欢《海鸥》,我不懂为什么这个是喜剧。医生说自己太老了,所以不去过真正的生活,而对爱情和生活有渴望的特里波列夫最后会不会被塞上草。
10 有用 Настя 2019-09-23 22:49:06
轻描淡写的,又是苦笑,又是叹息。说生活像野地里漂漂亮亮的花,来了一只山羊把它吃了,花就没有了;说湖水边的海鸥纯真自由,偶然有人因为无事可做,就把它射杀了。悲剧展开得如此轻率,仔细想来又确实是这样。《海鸥》比起《伊凡诺夫》更多留白,形式上的嵌套也直接指向新旧戏剧形式与创作观念间的怀疑与纷争。书末所附焦菊隐先生的评论真是太好了。
11 有用 若昔难得 2018-09-25 08:18:39
伊凡诺夫打动我的不是他的理想与良知,而是他的彷徨与苦闷。他说:“我能够忍受一切——痛苦、神经衰弱、破产、太太的死亡、未老先衰、寂寞——但是,我对自己的藐视,却使我受不了。”说得多好呀!生、老、病、死我都能忍,但不能忍受不孕不育——诞生不出任何有价值的文艺作品。里面的人物对话非常有力量,很多语句刺痛了我,然而我还是不满意。《伊凡诺夫》浅尝辄止。他彷徨苦闷,陷入绝望,可临到头往自己脑袋开一枪来解决一切问题,证明他根本上是一个懦弱的人,也反映了作者无力面对这一类人生难题。《海鸥》开场那段未完成的戏极深刻,可是被玻璃心的主创中断,后来围绕男女主角展开的撕心裂肺的苦闷和彷徨,与开场那段神作比起来却显得肤浅和平淡。特里波列夫不是为爱情自杀的,他与伊凡诺夫一样,是为自己的平凡而死的。
6 有用 李可笑 2015-05-04 20:21:22
“你总是关心大洪水以前的古代人物——我怎么答得上来呢?”
11 有用 社恐胖胖子 2018-04-20 16:01:22
人作为不被了解的孤独个体,被趋同的大多数嘲弄,成为宣泄情绪的对象。就像文中说的“有一只海鸥,自由自在地飞翔,有一个人闲来无事,开枪打死了它,我就是那只海鸥”。
3 有用 沁云 2015-10-18 10:29:42
两部剧作都有楔入灵魂的力量,来自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不为人所察的挣扎,也来自契诃夫不为现实粉饰的悲剧笔调。
5 有用 springsay 2021-06-06 07:12:04
我想,几年之后,重读这两篇或许可以更能感受到“这就是生活啊”。 契诃夫的小说、戏剧充满哲(生)学(活)色彩,像译后记说得那样:“作者不向读者和观众讨论人生的问题,却让他的人物自己去讨论自己的人生,让读者和观众自己去对生活发出问题。”也许这就是契诃夫不朽的原因。
3 有用 Nicola Ivanez 2016-01-02 18:57:28
自杀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