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副标题: 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
出版年: 2014-7
页数: 288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607438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作者简介 · · · · · ·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国著名文理学院——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经济系终身教授。当过知青,与中国的“三农”问题结下不解之缘。
文贯中于1982年夏,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冬,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在芝大做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期间,文贯中专攻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曾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现为《中国经济学前沿》共同主编,《中国经济评论》、《中国经济季刊》、《当代中国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主要学术方向:中国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业生产力及大饥荒,城市化的内生性,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等。
目录 · · · · · ·
田国强:九州之上,公地之殇 // 007
第一篇 什么在掣肘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章 进退维谷的中国 //
一、中国社会悖论:上升的国民收入与积贫积弱的农民 //
二、源于土地制度的双重结构性扭曲 //
· · · · · · (更多)
田国强:九州之上,公地之殇 // 007
第一篇 什么在掣肘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章 进退维谷的中国 //
一、中国社会悖论:上升的国民收入与积贫积弱的农民 //
二、源于土地制度的双重结构性扭曲 //
三、户籍制度与“伪城市化” //
四、相对贫困化的中国内地农村 //
五、中国如何实现公平、有效的现代化? //
六、中国城市化:反全球发展之道而行的“弯路” //
第二章 扭曲变形的中国城市化之路 //
一、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一:“化地不化人” //
二、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导致城市自我现代化 //
三、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三:现行土地制度的“四宗罪” //
四、中国城市化困局之四:政府越俎代疱,法制与市场无法发育 //
五、中国城市化困局之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同步进行 //
第三章 古今中外的“富农法则” //
一、中国古村“桃花源”的必要条件:土地产权和人伦秩序 //
二、创造东亚经济奇迹的条件:人口自由迁徙和土地私有、自由买卖 //
三、使中国深陷农本社会的观念性和制度性障碍 //
四、“城中村”:进城务工农民身份与住房的缓冲带 //
五、消灭“鬼城”的关键:市场导向的地权和户籍改革 //
第二篇 现行土地制度的原罪
第四章 地权的“国进民退” //
一、现行土地制度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作用已原形毕露 //
二、土地交易市场被政府的双重垄断“一手遮天” //
三、空前的“国进民退”:城市化何故等同于农地国有化? //
四、中国的土地悖论:用“国情”代替市场规律 //
五、走出现行土地制度困局之路:土地多元所有制和自由退出权 //
第五章 现行土地制度“于农无益” //
一、现行土地制度只是权宜之计,无法构造“和谐社会” //
二、土地私有制为何遭到反对? //
三、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城市化,导致“制度性”排斥农村人口 //
四、农民的土地资产无法金融化 //
五、现行土地制度对农户分享繁荣的致命伤害 //
第六章 土地私有制真的行不通吗? //
一、“小产权房”:土地私有后的理性房价样本 //
二、“小产权房”转正之难一:“集体土地不准入市”论 //
三、“小产权房”转正之难二:“影响房屋市场的公平竞争”论 //
四、“小产权房”转正之难三:“确保城市规划、土地区划”论 //
五、允许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国民经济良性运转 //
第七章 土地制度改革向谁取经? //
一、香港模式:一剂毒药,一口陷阱 //
二、新加坡模式: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
三、美国模式:和平、互利的农地征收过程 //
四、日本经验:体制不改,只学皮毛,于事无补 //
第三篇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户籍制度
第八章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城市化陷阱 //
一、一线城市吸收外来人口的能力已近消失 //
二、身份尴尬的农民工:只提供劳力,无权分享繁荣 //
三、庞大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往何处去? //
四、深圳样本:用“城中村”消化农民工 //
第九章 中国城市化实验的成与败 //
一、无人的城市与无家的农民工 //
二、市场导向的“老浦西”与政府导向的“新浦东” //
三、扑朔迷离的重庆模式 //
四、重庆政府的“第三只手”:政府伸向市场的另一只“粗手” //
五、重庆公租房的高调和深圳“小产权房”的低调 //
六、重庆模式:一场基于价格人为扭曲的赌局 //
第四篇 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第十章 中国须重启内生型城市化之路 //
一、中国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应与世界趋同 //
二、城市化难以回避的普遍规律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七大特色 //
四、遵循经济学的普遍规律,中国必须重启内生型城市化 //
第十一章 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城市化之路 //
一、城市化的真谛是农村人口进城定居 //
二、内生型城市化:城市集聚效应取代政府成为主要推动力 //
三、黄浦江两岸的两种实验 //
四、“老浦西”VS“新浦东”:一座城,两种模式 //
五、借鉴“老浦西”市场导向型的城市化道路 //
第十二章 新型城镇化:好风需借哪些力? //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需要法治精神 //
二、要素市场亟须法制的匡扶 //
三、贸易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化至关重要 //
四、入世赐中国城市化良机 //
五、让有序、开放的市场引导城市化轻装上阵 //
附 录 采访实录
给予农民第三次退出权 //
中国需要第二次“土改” //
后 记 //
· · · · · · (收起)
喜欢读"吾民无地"的人也喜欢 · · · · · ·
吾民无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吾民无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 更多书评 17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Phaedo卒卒 (The Moon and Sixpence)
11月读的书是经济学家文贯中的《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版,购买于2014年底。当时看到一些书评周刊评论本书为2014年度好书之一,恰好这个书名击中我长久以来对土地制度的困惑,赶上年底网店促销活动,一个激动就买了。但直到最近才开读,真是惭愧。 对经济学涉猎甚少,没办法像有些书评一样,用专业术语将作者划分为哪个经济学派。 以自己浅薄的思想史知识,理解作者是自由...2015-11-20 08:47
11月读的书是经济学家文贯中的《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版,购买于2014年底。当时看到一些书评周刊评论本书为2014年度好书之一,恰好这个书名击中我长久以来对土地制度的困惑,赶上年底网店促销活动,一个激动就买了。但直到最近才开读,真是惭愧。 对经济学涉猎甚少,没办法像有些书评一样,用专业术语将作者划分为哪个经济学派。 以自己浅薄的思想史知识,理解作者是自由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主张大市场小政府。在本书后记中,作者说道,“这本集子所收的文章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论证现行土地制度如何扼杀土地市场发育的空间而必须加以改革的必要性;第二类是论证阻碍中国社会转型的户籍制度为何违反社会正义;第三类是论证城市化在目前的制度下为何必然走上“化地不化人”的外生道路,违背内生增长的经济规律,难以持续;第四类论证以上三者的综合作用为何导致中国经济的结构扭曲,就业难以扩大,内需不振,房市泡沫和人民币趋于过度升值等问题。 如作者所言,全书四篇,第一篇什么在掣肘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化地不化人。所谓化地不化人就是以政府买卖土地主导的城市化,已经陷入城市建筑疯狂增长,空有高楼大厦,没有人气聚集的外生型增长模式。别看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城市化率也已经达到53.7%,但这53.7%的城市化率却包含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2亿流动人口,即农民工,这种城市化率是伪城市化。中国真实的的城市化率也就36%左右。而作者认为城市化的真谛,是通过及时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降低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使他们分享城市的繁荣。城市化不等于城市的现代化。显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速度远远大于城市化速度。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正是现有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 第二篇现行土地制度的原罪,深入分析为什么现有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本篇有四章,第一章地权的“国进民退”和第二章现行土地制度“于农无益’。中国的土地市场被政府一手垄断,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无法直接从农民手上进入交易市场,转化为农民的资本,而是必须以较低的价格被政府征收,化为国有土地,再由政府高价出卖给开发商。拿到高价土地的开发商必然会以更高的价格出卖房屋,进而抬高房价。也因此公权力在这块寻租现象十分严重。这中间,农民是被剥削最严重的群体,他们无法分享到土地增值的繁荣,近些年征地拆迁纠纷的根源无非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公。作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解决之道就是土地的私有化,更准确的说是土地多元所有制和自由退出权。也就是除现有的土地国有化和集体化以外,承认农民对土地的完整所有权,允许其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自由买卖,也可以选择留在集体作为农地使用。作者举出深圳城市化发展中的“小产权房”为例,认可这种土地私有后的理性房价样本。但由于与政府的利益相冲突,“小产权房”现在身份尴尬。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的土地制度借鉴的是香港和新加坡模式,由政府垄断规划。但二者与大陆最大的区别是,二者作为城市化已经基本完成的弹丸之地,不像大陆绝大部分土地是农村,没有农民化为城市人的问题,所以不可学习。反倒是国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的美国,以及社会转型方式与大陆差不多的东亚韩国、日本、台湾的土地改革模式值得借鉴,而这几个地区无疑都是土地私有制的社会。 第三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户籍制度。作者没有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现行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我也曾对户籍制度产生极大的困惑,买过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的梳理中国户籍制度历史的书,但至今也没看,此处再次惭愧。印象中现在的户籍制度也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中国的产物,八成又是学了前苏联。从作者的修饰词“全世界独一无二”,大概也能猜出现行户籍制度是如何逆世界潮流而行。本篇有两章,一章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城市化陷阱,一章中国城市化实验的成与败。显然本篇逻辑性不够强,这里重点探讨一下作者对比的市场导向的“老浦西”与政府导向的“新浦东”。浦西自鸦片战争上海开埠后发展起来,那时仍为土地私有制,土地资源由市场主导发挥了最大利用率。所以你看现在的浦西虽然建筑有些破破旧旧,但人口密度极高,公共设施齐备,生活极为便利,资源利用率极高,走在浦西的街道,你总能感受到浓浓的人味儿,这种味道带来舒适,正应了那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浦东却不同,由政府垄断的土地市场伴随着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走在浦东的宽阔大路上,常常看不到什么人,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唯独少了那浓浓的人情味。作者推崇的是前一种发展模式,但显然整个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都是后者。因为在上海读书生活过,所以对浦西和浦东有实地的经验感受。作者的这段分析真是道破了我心里的某种感受。 最后第四篇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作者总结性的观点就是中国应该遵循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实行土地私有化,放开户籍制度,走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内生型城市化之路,而不是如今的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城市化之路。至于具体性的操作方法,作者没有能力设计。只是提出了可能的理论方向,这种理论本身在前些年还是理论禁区,现在宣扬这种理论的书籍可以出版,本身就值得欣慰。 再摘两段作者的洞见如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七大特色。第一,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对卖地财政的追求。虽然政府获得土地极为容易且价廉,但导致政府处处与民争利,官民关系十分紧张。第二,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两大支柱,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要素在城乡之间无法自由流动和组合,需要依靠权力,甚至需要用暴力才能完成资源的强制性配置。第三,老城区改造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城市化基础设施突飞猛进,但是中心城区日益变得富丽堂皇,贫民窟从人们的视线中几乎消失的同时,低收入居民被挤到越来越远的城郊,与世界各国富人区和贫民区相互交杂,分享繁荣和基础设施的格局迥然不同。第四,新城区和新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却往往只有土地和资本的堆积,缺乏人气和商机,不少新区人口密度极低,犹如“鬼城”,与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和人均收入仍然较低的基本国情极为相悖。而且,由于投资没有后续效应,政府往往债台高筑。第五,尽管由政府主导城市化,但相对人均收入而言,一边是房价高得完全离谱的楼盘被大量空置,一边是政府提供的廉价房长期短缺,导致严重的政府失灵。恰成对比的是,尽管不合法,人气旺、商机多的“城中村”以及其中的“小产权房”作为新形成的贫民窟应运而生,方兴未艾,为满足外来打工者的住房需求做出重大贡献。这种市场冲破制度性障碍对民间需求的自发回应,却因“妾身不明”,长期处于不合法状态。第六,城市化并未导致现代农业的全面崛起。农村人口中的老弱妇病残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经营规模仍然十分零碎,城乡收入差长期居于世界高位。第七,进城打工的农村人口由于无法在城市的环境中完成人口的再生产,而发生世代断裂,滞留老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庞大,成年后需要重新被城市化,并使伪城市化(即城市常住人口远远超过城市的户籍人口)越演越烈。第七点,余心有戚戚焉。第一代农民工或已返乡,或仍在大城市漂泊,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有人沦为新一代低端农民工,有人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高级技工在城市里为梦想和房子打拼,不想重复父辈或回乡或漂泊的命运。 二是中国内地现行体制最大的问题是,不同的要素所有权在要素市场上享有极为不同的权利,因而不同所有制所属的要素,在要素市场上处于极为不平等的地位,这表现为公有制属下的要素依仗政府的力量,享有其他所有制属下的要素所没有的天生特权,完全违反了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要素,在市场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在要求。读完这段话,大概能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公务员热。 全书读下来感觉作者的断言实际上大过论证。毕竟是一本发表过的文章的集合,不是一 本逻辑完整的著作,有些话语难免重复。另外两个感受是我们的政府真是与民争利的政府,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还真是赤裸裸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等级森严且剥削严重。常常会怀疑,人类历史的进程表明了公有制的失败以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到底只是理想而已。我们国家为什么明明已经比资本主义还要资本主义了,每个人生活在这个资本逐利的时代,不是都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去,却在外宣上还是死守着社会主义的外壳。原谅我对经济学几乎一窍不通。 2015年11月19日
回应 2015-11-20 08:47 -
土地乃根本问题,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剥离。我国当今的土地制度乃世间罕见。也是独有的二元体制。 草读其书,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分配问题。还是谁真正的能够为民发声,为民着想的问题。如若政府是在与民争利,国家是在“扮演角色”。这样的棘手问题谁都不敢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关系没有理顺。矛盾只能是在逐渐积累。 国,矣。
2015-04-13 17:43
-
土地乃根本问题,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剥离。我国当今的土地制度乃世间罕见。也是独有的二元体制。 草读其书,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分配问题。还是谁真正的能够为民发声,为民着想的问题。如若政府是在与民争利,国家是在“扮演角色”。这样的棘手问题谁都不敢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关系没有理顺。矛盾只能是在逐渐积累。 国,矣。
2015-04-13 17:43
-
Phaedo卒卒 (The Moon and Sixpence)
11月读的书是经济学家文贯中的《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版,购买于2014年底。当时看到一些书评周刊评论本书为2014年度好书之一,恰好这个书名击中我长久以来对土地制度的困惑,赶上年底网店促销活动,一个激动就买了。但直到最近才开读,真是惭愧。 对经济学涉猎甚少,没办法像有些书评一样,用专业术语将作者划分为哪个经济学派。 以自己浅薄的思想史知识,理解作者是自由...2015-11-20 08:47
11月读的书是经济学家文贯中的《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版,购买于2014年底。当时看到一些书评周刊评论本书为2014年度好书之一,恰好这个书名击中我长久以来对土地制度的困惑,赶上年底网店促销活动,一个激动就买了。但直到最近才开读,真是惭愧。 对经济学涉猎甚少,没办法像有些书评一样,用专业术语将作者划分为哪个经济学派。 以自己浅薄的思想史知识,理解作者是自由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主张大市场小政府。在本书后记中,作者说道,“这本集子所收的文章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论证现行土地制度如何扼杀土地市场发育的空间而必须加以改革的必要性;第二类是论证阻碍中国社会转型的户籍制度为何违反社会正义;第三类是论证城市化在目前的制度下为何必然走上“化地不化人”的外生道路,违背内生增长的经济规律,难以持续;第四类论证以上三者的综合作用为何导致中国经济的结构扭曲,就业难以扩大,内需不振,房市泡沫和人民币趋于过度升值等问题。 如作者所言,全书四篇,第一篇什么在掣肘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化地不化人。所谓化地不化人就是以政府买卖土地主导的城市化,已经陷入城市建筑疯狂增长,空有高楼大厦,没有人气聚集的外生型增长模式。别看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城市化率也已经达到53.7%,但这53.7%的城市化率却包含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2亿流动人口,即农民工,这种城市化率是伪城市化。中国真实的的城市化率也就36%左右。而作者认为城市化的真谛,是通过及时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降低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使他们分享城市的繁荣。城市化不等于城市的现代化。显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速度远远大于城市化速度。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正是现有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 第二篇现行土地制度的原罪,深入分析为什么现有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本篇有四章,第一章地权的“国进民退”和第二章现行土地制度“于农无益’。中国的土地市场被政府一手垄断,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无法直接从农民手上进入交易市场,转化为农民的资本,而是必须以较低的价格被政府征收,化为国有土地,再由政府高价出卖给开发商。拿到高价土地的开发商必然会以更高的价格出卖房屋,进而抬高房价。也因此公权力在这块寻租现象十分严重。这中间,农民是被剥削最严重的群体,他们无法分享到土地增值的繁荣,近些年征地拆迁纠纷的根源无非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公。作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解决之道就是土地的私有化,更准确的说是土地多元所有制和自由退出权。也就是除现有的土地国有化和集体化以外,承认农民对土地的完整所有权,允许其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自由买卖,也可以选择留在集体作为农地使用。作者举出深圳城市化发展中的“小产权房”为例,认可这种土地私有后的理性房价样本。但由于与政府的利益相冲突,“小产权房”现在身份尴尬。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的土地制度借鉴的是香港和新加坡模式,由政府垄断规划。但二者与大陆最大的区别是,二者作为城市化已经基本完成的弹丸之地,不像大陆绝大部分土地是农村,没有农民化为城市人的问题,所以不可学习。反倒是国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的美国,以及社会转型方式与大陆差不多的东亚韩国、日本、台湾的土地改革模式值得借鉴,而这几个地区无疑都是土地私有制的社会。 第三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户籍制度。作者没有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现行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我也曾对户籍制度产生极大的困惑,买过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的梳理中国户籍制度历史的书,但至今也没看,此处再次惭愧。印象中现在的户籍制度也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中国的产物,八成又是学了前苏联。从作者的修饰词“全世界独一无二”,大概也能猜出现行户籍制度是如何逆世界潮流而行。本篇有两章,一章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城市化陷阱,一章中国城市化实验的成与败。显然本篇逻辑性不够强,这里重点探讨一下作者对比的市场导向的“老浦西”与政府导向的“新浦东”。浦西自鸦片战争上海开埠后发展起来,那时仍为土地私有制,土地资源由市场主导发挥了最大利用率。所以你看现在的浦西虽然建筑有些破破旧旧,但人口密度极高,公共设施齐备,生活极为便利,资源利用率极高,走在浦西的街道,你总能感受到浓浓的人味儿,这种味道带来舒适,正应了那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浦东却不同,由政府垄断的土地市场伴随着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走在浦东的宽阔大路上,常常看不到什么人,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唯独少了那浓浓的人情味。作者推崇的是前一种发展模式,但显然整个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都是后者。因为在上海读书生活过,所以对浦西和浦东有实地的经验感受。作者的这段分析真是道破了我心里的某种感受。 最后第四篇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作者总结性的观点就是中国应该遵循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实行土地私有化,放开户籍制度,走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内生型城市化之路,而不是如今的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城市化之路。至于具体性的操作方法,作者没有能力设计。只是提出了可能的理论方向,这种理论本身在前些年还是理论禁区,现在宣扬这种理论的书籍可以出版,本身就值得欣慰。 再摘两段作者的洞见如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七大特色。第一,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对卖地财政的追求。虽然政府获得土地极为容易且价廉,但导致政府处处与民争利,官民关系十分紧张。第二,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两大支柱,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要素在城乡之间无法自由流动和组合,需要依靠权力,甚至需要用暴力才能完成资源的强制性配置。第三,老城区改造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城市化基础设施突飞猛进,但是中心城区日益变得富丽堂皇,贫民窟从人们的视线中几乎消失的同时,低收入居民被挤到越来越远的城郊,与世界各国富人区和贫民区相互交杂,分享繁荣和基础设施的格局迥然不同。第四,新城区和新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却往往只有土地和资本的堆积,缺乏人气和商机,不少新区人口密度极低,犹如“鬼城”,与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和人均收入仍然较低的基本国情极为相悖。而且,由于投资没有后续效应,政府往往债台高筑。第五,尽管由政府主导城市化,但相对人均收入而言,一边是房价高得完全离谱的楼盘被大量空置,一边是政府提供的廉价房长期短缺,导致严重的政府失灵。恰成对比的是,尽管不合法,人气旺、商机多的“城中村”以及其中的“小产权房”作为新形成的贫民窟应运而生,方兴未艾,为满足外来打工者的住房需求做出重大贡献。这种市场冲破制度性障碍对民间需求的自发回应,却因“妾身不明”,长期处于不合法状态。第六,城市化并未导致现代农业的全面崛起。农村人口中的老弱妇病残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经营规模仍然十分零碎,城乡收入差长期居于世界高位。第七,进城打工的农村人口由于无法在城市的环境中完成人口的再生产,而发生世代断裂,滞留老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庞大,成年后需要重新被城市化,并使伪城市化(即城市常住人口远远超过城市的户籍人口)越演越烈。第七点,余心有戚戚焉。第一代农民工或已返乡,或仍在大城市漂泊,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有人沦为新一代低端农民工,有人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高级技工在城市里为梦想和房子打拼,不想重复父辈或回乡或漂泊的命运。 二是中国内地现行体制最大的问题是,不同的要素所有权在要素市场上享有极为不同的权利,因而不同所有制所属的要素,在要素市场上处于极为不平等的地位,这表现为公有制属下的要素依仗政府的力量,享有其他所有制属下的要素所没有的天生特权,完全违反了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要素,在市场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在要求。读完这段话,大概能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公务员热。 全书读下来感觉作者的断言实际上大过论证。毕竟是一本发表过的文章的集合,不是一 本逻辑完整的著作,有些话语难免重复。另外两个感受是我们的政府真是与民争利的政府,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还真是赤裸裸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等级森严且剥削严重。常常会怀疑,人类历史的进程表明了公有制的失败以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到底只是理想而已。我们国家为什么明明已经比资本主义还要资本主义了,每个人生活在这个资本逐利的时代,不是都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去,却在外宣上还是死守着社会主义的外壳。原谅我对经济学几乎一窍不通。 2015年11月19日
回应 2015-11-20 08:47
-
Phaedo卒卒 (The Moon and Sixpence)
11月读的书是经济学家文贯中的《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版,购买于2014年底。当时看到一些书评周刊评论本书为2014年度好书之一,恰好这个书名击中我长久以来对土地制度的困惑,赶上年底网店促销活动,一个激动就买了。但直到最近才开读,真是惭愧。 对经济学涉猎甚少,没办法像有些书评一样,用专业术语将作者划分为哪个经济学派。 以自己浅薄的思想史知识,理解作者是自由...2015-11-20 08:47
11月读的书是经济学家文贯中的《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版,购买于2014年底。当时看到一些书评周刊评论本书为2014年度好书之一,恰好这个书名击中我长久以来对土地制度的困惑,赶上年底网店促销活动,一个激动就买了。但直到最近才开读,真是惭愧。 对经济学涉猎甚少,没办法像有些书评一样,用专业术语将作者划分为哪个经济学派。 以自己浅薄的思想史知识,理解作者是自由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主张大市场小政府。在本书后记中,作者说道,“这本集子所收的文章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论证现行土地制度如何扼杀土地市场发育的空间而必须加以改革的必要性;第二类是论证阻碍中国社会转型的户籍制度为何违反社会正义;第三类是论证城市化在目前的制度下为何必然走上“化地不化人”的外生道路,违背内生增长的经济规律,难以持续;第四类论证以上三者的综合作用为何导致中国经济的结构扭曲,就业难以扩大,内需不振,房市泡沫和人民币趋于过度升值等问题。 如作者所言,全书四篇,第一篇什么在掣肘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化地不化人。所谓化地不化人就是以政府买卖土地主导的城市化,已经陷入城市建筑疯狂增长,空有高楼大厦,没有人气聚集的外生型增长模式。别看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城市化率也已经达到53.7%,但这53.7%的城市化率却包含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2亿流动人口,即农民工,这种城市化率是伪城市化。中国真实的的城市化率也就36%左右。而作者认为城市化的真谛,是通过及时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降低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使他们分享城市的繁荣。城市化不等于城市的现代化。显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速度远远大于城市化速度。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正是现有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 第二篇现行土地制度的原罪,深入分析为什么现有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本篇有四章,第一章地权的“国进民退”和第二章现行土地制度“于农无益’。中国的土地市场被政府一手垄断,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无法直接从农民手上进入交易市场,转化为农民的资本,而是必须以较低的价格被政府征收,化为国有土地,再由政府高价出卖给开发商。拿到高价土地的开发商必然会以更高的价格出卖房屋,进而抬高房价。也因此公权力在这块寻租现象十分严重。这中间,农民是被剥削最严重的群体,他们无法分享到土地增值的繁荣,近些年征地拆迁纠纷的根源无非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公。作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解决之道就是土地的私有化,更准确的说是土地多元所有制和自由退出权。也就是除现有的土地国有化和集体化以外,承认农民对土地的完整所有权,允许其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自由买卖,也可以选择留在集体作为农地使用。作者举出深圳城市化发展中的“小产权房”为例,认可这种土地私有后的理性房价样本。但由于与政府的利益相冲突,“小产权房”现在身份尴尬。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的土地制度借鉴的是香港和新加坡模式,由政府垄断规划。但二者与大陆最大的区别是,二者作为城市化已经基本完成的弹丸之地,不像大陆绝大部分土地是农村,没有农民化为城市人的问题,所以不可学习。反倒是国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的美国,以及社会转型方式与大陆差不多的东亚韩国、日本、台湾的土地改革模式值得借鉴,而这几个地区无疑都是土地私有制的社会。 第三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户籍制度。作者没有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现行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我也曾对户籍制度产生极大的困惑,买过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的梳理中国户籍制度历史的书,但至今也没看,此处再次惭愧。印象中现在的户籍制度也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中国的产物,八成又是学了前苏联。从作者的修饰词“全世界独一无二”,大概也能猜出现行户籍制度是如何逆世界潮流而行。本篇有两章,一章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城市化陷阱,一章中国城市化实验的成与败。显然本篇逻辑性不够强,这里重点探讨一下作者对比的市场导向的“老浦西”与政府导向的“新浦东”。浦西自鸦片战争上海开埠后发展起来,那时仍为土地私有制,土地资源由市场主导发挥了最大利用率。所以你看现在的浦西虽然建筑有些破破旧旧,但人口密度极高,公共设施齐备,生活极为便利,资源利用率极高,走在浦西的街道,你总能感受到浓浓的人味儿,这种味道带来舒适,正应了那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浦东却不同,由政府垄断的土地市场伴随着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走在浦东的宽阔大路上,常常看不到什么人,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唯独少了那浓浓的人情味。作者推崇的是前一种发展模式,但显然整个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都是后者。因为在上海读书生活过,所以对浦西和浦东有实地的经验感受。作者的这段分析真是道破了我心里的某种感受。 最后第四篇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作者总结性的观点就是中国应该遵循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实行土地私有化,放开户籍制度,走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内生型城市化之路,而不是如今的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城市化之路。至于具体性的操作方法,作者没有能力设计。只是提出了可能的理论方向,这种理论本身在前些年还是理论禁区,现在宣扬这种理论的书籍可以出版,本身就值得欣慰。 再摘两段作者的洞见如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七大特色。第一,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对卖地财政的追求。虽然政府获得土地极为容易且价廉,但导致政府处处与民争利,官民关系十分紧张。第二,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两大支柱,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要素在城乡之间无法自由流动和组合,需要依靠权力,甚至需要用暴力才能完成资源的强制性配置。第三,老城区改造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城市化基础设施突飞猛进,但是中心城区日益变得富丽堂皇,贫民窟从人们的视线中几乎消失的同时,低收入居民被挤到越来越远的城郊,与世界各国富人区和贫民区相互交杂,分享繁荣和基础设施的格局迥然不同。第四,新城区和新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却往往只有土地和资本的堆积,缺乏人气和商机,不少新区人口密度极低,犹如“鬼城”,与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和人均收入仍然较低的基本国情极为相悖。而且,由于投资没有后续效应,政府往往债台高筑。第五,尽管由政府主导城市化,但相对人均收入而言,一边是房价高得完全离谱的楼盘被大量空置,一边是政府提供的廉价房长期短缺,导致严重的政府失灵。恰成对比的是,尽管不合法,人气旺、商机多的“城中村”以及其中的“小产权房”作为新形成的贫民窟应运而生,方兴未艾,为满足外来打工者的住房需求做出重大贡献。这种市场冲破制度性障碍对民间需求的自发回应,却因“妾身不明”,长期处于不合法状态。第六,城市化并未导致现代农业的全面崛起。农村人口中的老弱妇病残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经营规模仍然十分零碎,城乡收入差长期居于世界高位。第七,进城打工的农村人口由于无法在城市的环境中完成人口的再生产,而发生世代断裂,滞留老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庞大,成年后需要重新被城市化,并使伪城市化(即城市常住人口远远超过城市的户籍人口)越演越烈。第七点,余心有戚戚焉。第一代农民工或已返乡,或仍在大城市漂泊,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有人沦为新一代低端农民工,有人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高级技工在城市里为梦想和房子打拼,不想重复父辈或回乡或漂泊的命运。 二是中国内地现行体制最大的问题是,不同的要素所有权在要素市场上享有极为不同的权利,因而不同所有制所属的要素,在要素市场上处于极为不平等的地位,这表现为公有制属下的要素依仗政府的力量,享有其他所有制属下的要素所没有的天生特权,完全违反了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要素,在市场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在要求。读完这段话,大概能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公务员热。 全书读下来感觉作者的断言实际上大过论证。毕竟是一本发表过的文章的集合,不是一 本逻辑完整的著作,有些话语难免重复。另外两个感受是我们的政府真是与民争利的政府,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还真是赤裸裸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等级森严且剥削严重。常常会怀疑,人类历史的进程表明了公有制的失败以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到底只是理想而已。我们国家为什么明明已经比资本主义还要资本主义了,每个人生活在这个资本逐利的时代,不是都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去,却在外宣上还是死守着社会主义的外壳。原谅我对经济学几乎一窍不通。 2015年11月19日
回应 2015-11-20 08:47 -
土地乃根本问题,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剥离。我国当今的土地制度乃世间罕见。也是独有的二元体制。 草读其书,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分配问题。还是谁真正的能够为民发声,为民着想的问题。如若政府是在与民争利,国家是在“扮演角色”。这样的棘手问题谁都不敢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关系没有理顺。矛盾只能是在逐渐积累。 国,矣。
2015-04-13 17:43
1 有用 明明如月 2015-02-04
2014-11-26,当当。
0 有用 星河~努力煮粥 2015-01-27
驱逐新市民的城市化,是违背经济社会规律的城市化。土地问题、户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两大社会顽疾。整本书有理论有数据,但还是偏书面化,可以和《城乡中国》共读。
9 有用 Novus 2017-11-03
“必须说新问题,可它肯定全是旧的”。问题总是被重新表述,大多数解释也无非是在澄清概念和演绎知识。读者如果看不到荒草掩映下的路径,则大多会执迷于捕捉蝴蝶,批判其身上的象征主义。记住,虚伪者批判书籍,愚钝者沉迷思辨,诚实者思考问题,有力者改变世界。
0 有用 timeregister 2014-11-25
文贯中秉承芝加哥的自由传统,给中国开出的药方其实很简单,就是市场化,更进一步讲,是要素的市场化。中国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那是产品的市场化,而资本、劳力、土地三大要素中,现在说得上自由流动的,也就是资本,所以要改革户籍制度,是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化,是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正是中国畸形经济发展、畸形城市化的根源。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学过经济学的人,不管文贯中是... 文贯中秉承芝加哥的自由传统,给中国开出的药方其实很简单,就是市场化,更进一步讲,是要素的市场化。中国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那是产品的市场化,而资本、劳力、土地三大要素中,现在说得上自由流动的,也就是资本,所以要改革户籍制度,是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化,是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正是中国畸形经济发展、畸形城市化的根源。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学过经济学的人,不管文贯中是来自信奉自由市场的芝加哥学派,还是保罗·克鲁格曼那凯恩斯一脉喜欢政府干预的咸水学派,其实都知道,这些不过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而已,文贯中不过说了几句实话。而仅仅说了几句实话,这本书就被《新京报》列入2014年度社科好书榜评选的首位,可见,社科方面,说实话的可贵。 (展开)
0 有用 [已注销] 2014-09-07
虽然内容多有重复,也没有深刻论证,也没有具体执行路线,但是整体方向上对的。
0 有用 z1835 2021-02-13
“化地不化人”的城市化是伪城市化。大量的农民被排除在现在化和富裕之外。一边是现代摩登的都市,一边是烤老无所依的孤独。现在很多的矛盾的都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没有完全做到公平和法治,遛狗不栓绳,违章停车。
0 有用 シゴフミ 2021-02-05
一刷读到第三篇。诚然如评论所言,围绕以市场中心推动土地私有(当然书中倾向多元制)和流动化动辄都是车轱辘话。借用的“化地不化人”形容城市化(和户籍制度)对于农村人口的排斥是条好线索,但是文中论证很空洞,尤其是比较经济史(例如新加坡和日本模式根本没有分析),让人觉得比起土地制度更多是行政上的掣肘。文还提及市场化道路上贫民窟的不可避免(包括资本流动产业转型后的“等级差”),参照发达国家的undercla... 一刷读到第三篇。诚然如评论所言,围绕以市场中心推动土地私有(当然书中倾向多元制)和流动化动辄都是车轱辘话。借用的“化地不化人”形容城市化(和户籍制度)对于农村人口的排斥是条好线索,但是文中论证很空洞,尤其是比较经济史(例如新加坡和日本模式根本没有分析),让人觉得比起土地制度更多是行政上的掣肘。文还提及市场化道路上贫民窟的不可避免(包括资本流动产业转型后的“等级差”),参照发达国家的underclass和贫富差距现象,就未免太撑不起来自己的主张,还不如走费边主义。换个主题吧,“吾民无籍”,城市化携市场户籍歧视才算有个恰当的中心论点。ps不过82年宪法才确定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50年代的土地私有被运动所支撑时一个新知识点。 (展开)
0 有用 会飞的羊 2021-01-10
作者描述的社会问题到现在还是普遍存在。非常悲哀,化地不化人的城市化扭曲,导致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分享城市发展红利,住进违规的城中村,却始终无法得到妥善安置和配套公共设施的保障,从而进一步导致贫富分化,农村土地无人耕种进一步浪费荒芜。国家未能做到农业比重下降的同时减少农村人口的比重,造成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和城乡收入差的恶化。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土地私有,放开户籍管制,让土地和各种要素结合进一步推进城市... 作者描述的社会问题到现在还是普遍存在。非常悲哀,化地不化人的城市化扭曲,导致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分享城市发展红利,住进违规的城中村,却始终无法得到妥善安置和配套公共设施的保障,从而进一步导致贫富分化,农村土地无人耕种进一步浪费荒芜。国家未能做到农业比重下降的同时减少农村人口的比重,造成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和城乡收入差的恶化。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土地私有,放开户籍管制,让土地和各种要素结合进一步推进城市化。不可否认作者观点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土地私有和户籍制度的取消,势必会导致既得利益者的强力抵抗,因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会导致社会出现严重割裂,会引起其他更多的社会矛盾。 (展开)
0 有用 布衣 2021-01-05
数十年未解决问题,其实早有良策,可惜……值得一读
0 有用 180Degrees 2020-10-31
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导致了中国特有的城市化道路——化地不化人,大型楼盘空置、大量小产权房和城中村长期不合法,城乡收入长期高位。第六章驳斥反调论要是多一点分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