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是孤岛 短评

热门 最新
  • 38 朱熠 2014-09-29 23:53:23

    四星半。作为侯孝贤的脑残粉,自认读过几乎所有市面上关于侯的文献,侯的个人经历和相关文本分析几乎倒背如流,但本书仍让我惊喜连连,散落着许多我首次得见的微观典故,涵盖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电影工业等全方位的宏观背景,还有屌炸天的技术分析和数据比对。扣掉的半星在于翻译不甚流畅,当然作为曾有翻译作品的人,深知在版权到期前日夜赶工的不易,表示完全理解。

  • 15 果然 2015-08-26 15:31:57

    喜欢!分析《风柜》时联系了沈从文对侯孝贤的影响,沈氏世界观的提法很清新;大篇幅分析《海上花》的场面调度、布光、摄影机运动与长镜头的结合尤其是最初一个8分钟长镜头,独出心裁地强调和解构侯孝贤的“中国性”,酣畅淋漓,鞭辟入里。佩服。

  • 15 LOOK 2015-10-09 12:19:37

    最值得肯定的观点是解构中国性。用Barry Salt那套大数据方法去计算镜头时长实在意义不大。吐嘈一句,没有一个华人老婆真的没法当汉学家。

  • 13 malingcat 2016-02-08 11:25:22

    有粗线条的背景介绍,有非常精细的技术分析,有旁观者的立场。对于绞缠在复杂政治与文化漩涡里的台湾电影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解读“出于其中却超乎其上”的侯孝贤电影,游刃有余。译者也是复旦版电影图书的责编,双胞胎的父亲,本院博士,各种不容易。如果图片能更精美清晰,那就完美了。

  • 5 Peter Cat 2015-07-11 19:33:44

    把侯孝贤放回到台湾经验里去研究,不应该是一种学术方法纠正或纷争,而是做更细致个案研究的必然需求。看得出作者很细心花了功夫,但是全景式扫描侯孝贤作品辅以历史背景介绍,依旧体现相关个案研究的落后和平庸。

  • 6 豆友103300724 2015-09-09 04:34:47

    平庸之作,方法论无聊透了,废话又多,实在不耐烦读完。本来想大略翻完写个书评,也就作罢了。戴锦华《昨日之岛》里有关于侯孝贤的论文,写得都要比这整本书有见识有深度!

  • 5 1先森 2015-12-13 16:19:35

    5h. 这本书相对传记类的文学更侧重于理论与研究,光是从文献的引用部分就可见一斑。全书并非关注侯孝贤其人,而是通过关注他生活和成长的环境,通过描述台湾在政治和电影发展进程这些微妙的情景来光谱般的解读侯的每一步作品。对于这些作品也并非单纯的解读,而是通过大量与同期甚至可能对侯产生影响的历史因素进行比对论证,得出的结果清晰而又有突破性,若非读过此书,我绝不会知道沈从文在侯的电影观甚至世界观的形成中起到了如此巨大的作用。通过对侯的调度、机位甚至精细到每一个镜头的详尽分析,带领读者看到侯在自己的电影探索之旅上所经的历程与考验。除此之外,对于侯与台湾文化、中国历史与价值观,甚至是东方美学之间的交汇观点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态度,虽然这些态度不过是一家之言,但依旧是我们可以看向世界的视角之一。

  • 2 艾吉奥 2015-10-01 17:14:11

    侯孝贤年轻的时候看文艺片也会睡,他想到没,看聂隐娘的观众中途也走了好些,还有书中提到他与小津以及巴赞的尴尬关系,这些只能说明侯孝贤是因为本土化而后国际化的,当然并不是说前者就是狭隘的内在封闭的,作者所要传达的就是要从族群后殖民等复杂的本土情景出发才能理解侯孝贤的影像世界。

  • 2 HurryShit 2015-06-29 05:58:22

    歷史淵源的爬梳,美學演進的釐清,各方論述的點評臧否,可說面面俱到、扎實有料。台灣無人翻譯或引進,愧對本書核心觀點--侯孝賢不該妄以東西方二元論框限,因其為台灣這塊土地長出來的電影大師。

  • 3 㺯春公子 2015-12-12 15:23:05

    书中于侯孝贤电影长镜头、固定机位、大纲式剧本种种特点阐释自不待言,妙在依时序介绍其电影后,实则披露出台海百年历史政治、人心取向,他处反不易见,亦不易如此真切;《海上花》本来挚爱,见诸纸端解析益能心会

  • 2 黑Nancy 2015-09-02 17:58:41

    非常真诚,有理有据。译者也非常打动我。

  • 3 江流 2015-11-29 08:53:01

    “侯孝贤可能是一个电影叙事人,但是他通过唤起深层的、微妙的、深邃的情感,通过提供人类经验和不受其控制的环境的精致外形,通过以一种既不完全投入也不完全疏远的特定距离来处理所有这一切,证明了他同样是一个电影诗人。”

  • 1 扭腰客 2015-03-31 21:33:59

    非常严谨、系统、精确的史料搜集,分析上有真正独到的见解,而且对某些台湾电影人如焦雄屏有隐晦且到位的吐槽,非常好。

  • 2 小卫 2015-09-03 02:47:10

    跟很多写书的一样,大部分力气花在了书的前半部分(倒是整好补了我最弱的台湾史部分)。理论敏锐度不够。“中国性”问题没说到位。

  • 2 ākinī 2015-10-19 18:15:35

    重温完记忆中的经典又刷完没看过的低分片 还意犹未尽正好借劲头把书看掉~ 叙述以台湾近现代史为背景 对了解侯孝贤电影冰山下的部分非常有益 内容不牵强不枯燥不八卦 好看!

  • 2 一时 2018-04-12 18:03:53

    终于翻完了。太厚了…后面只看了看过影片的部分。太专业的部分也跳过了。不只是侯孝贤和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真实形态。再喊一次,《海上花》真•杰作。

  • 2 潜心解剖学 2018-11-28 10:30:12

    好庞大的历史气度,不仅是电影,对于理解台湾历史也是很好的书。

  • 1 STARFISH 2015-09-02 12:58:36

    P8 ”在汉朝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以前,它只是一种思想混合体的组成部分……“有歧义!百家之始便是儒与墨!而非儒家博采众长!是为后采前!还好是外国人写的!

  • 3 沙仑 2015-08-23 00:01:57

    HKU電影類出版物的選取角度都相當獨到,總體上覺得這本要比之前朱天文的那本豐富得多。朱或許是在實際當中最接近侯的人,却囿于就作品論作品的尷尬,而美國人James Udden反而可以將侯放在大的歷史時代和文化背景中去探討他的作品(雖然也很極品的數出每個長鏡頭的秒數),好比《悲情城市》,如果不知道關于二二八的歷史背景,只將視角放在長鏡頭、演員調度甚至是英俊的男主角身上,就根本無法接收到這部影片的“先體驗后理解”的文本現象。

  • 2 地下丝绒east 2014-08-26 20:22:48

    最令人惊喜的是他的导论,材料搜集的还是比较细致的,重新从技术角度解读长镜头是特点。不过在新千年后的一些解读就比较马虎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