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以敦煌吐鲁番文献、墓葬出土文书和墓志、日本古抄本等资料为切入点,对照传统的文献史料,对于中古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而直观的探讨,集结成此本《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论述涉及国家礼仪、官制任命、军事边防、宗教、民间信仰以及官修书籍等众多方面的内容,是对于中古史的一部研究力著。
作者致力于敦煌吐鲁番学数年,对于出土文献运用精准纯熟,擅长于将新出的写本、墓志等新资料与传统史料相互对应论证,是采用二重证据法的佳范。本书中《中国中古时期衣物疏的源流》一文,曾被日本学者白须净真先生评价认为是同类研究中最高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有关《修文殿御览》的一系列梳理和探讨,则得到同领域研究者们的高度评价。
作者简介 · · · · · ·
刘安志,1966年生,贵州织金人。1999年获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敦煌吐鲁番学,与陈国灿教授共同主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卷)》(2005),代表作为《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2011)。
目录 · · · · · ·
上编:礼仪 宗教 制度
关于《大唐开元礼》的性质及行用问题
中古衣物疏的源流演变
六朝买地券研究二题
从泰山到东海——中国中古时期民众冥世观念转变之一个侧面
吐鲁番出土的几件佛典注疏残片
唐代府兵简点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
伊西与北庭——唐先天、开元年间西域边防体制考论
关于唐代钟绍京五通告身的初步研究
河南荥阳新出《唐宋华墓志》考释
下编:写本 知识 学术
《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
关于中古官修类书的源流问题
《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太公家教》成书年代新探——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吐鲁番出土《驾幸温泉赋》残卷考释
《括地志》与《坤元录》
关于《括地志》辑校的若干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喜欢读"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的人也喜欢 · · · · · ·
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孙英刚︱从各种羁绊中打捞历史碎片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从明初到明末清初,王祎《大事记续编》、杨慎《升庵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方以智《通雅》都曾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明初《文渊阁书目》、明末清初《绛云楼书目》也都明确著录过该书,而且还记录了此书存世的具体册数。这些皆可充分表明,有明一代,《修文殿御览》一书并未完全散佚。相较而言,清代极少有学者直接引用《修文殿御览》,则其不传于世,当在清初以后。 《文渊阁书目》和《绛云楼书目》确曾著录了《修文... (2回应)
2014-09-19 01:41 10人喜欢
从明初到明末清初,王祎《大事记续编》、杨慎《升庵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方以智《通雅》都曾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明初《文渊阁书目》、明末清初《绛云楼书目》也都明确著录过该书,而且还记录了此书存世的具体册数。这些皆可充分表明,有明一代,《修文殿御览》一书并未完全散佚。相较而言,清代极少有学者直接引用《修文殿御览》,则其不传于世,当在清初以后。 引自 《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文渊阁书目》和《绛云楼书目》确曾著录了《修文殿御览》及其册数。安志先生的推断应该无误。这真是骇人之事,因为我一直觉得,明代人应该不会比我们见到更多的唐前史料。然而这部年代久远、篇幅巨大的珍贵典籍,居然在明代依然存在。那么,这么珍贵的典籍怎么在清代就不传了呢? 按乾隆中鄞县卢址《抱经楼书目》著录有明抄本《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〇卷一百六十三册。 此后严可均也提到:“邢氏澍为余言,汉中张姓有《修文殿御览》。邢氏非谩言者,余将老矣,不无想望。”汉中张氏不知哪家,但看来清代确实还有《修文殿御览》,而且不止一部。 卢址抱经楼的藏书在1916年散出,其中就有《修文殿御览》,为当时学者瞩目。例如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当年记载散书书目中有“《修文殿御览》一部”,定价一万元。但他认为“《御览》是明人伪造之本”,因此没有购买。更为详细的材料是同年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 7月17日信提到抱经楼散书,“其《修文殿御览》,乙老(沈曾植)谓恐系用《北堂书抄》为之者,拟于便中一往观之,便可知也。”22日信又接着说:“现沪上所出之《修文殿御览》,乙老云艺风(缪荃孙)已见过,云是《文苑英华》,并《辨证》语亦录在内。现索一万元。故艺等均劝刘、张不必购之也。”这样,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此本的归宿,但有诸位大师的掌眼,应该可以判定抱经楼所藏《修文殿御览》是部伪书。 另外,孙诒让《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笺迻》提到:“甲戌过沪上,闻书估吴姓云:‘有明钞《修文殿御览》二百册,为楚人某购去。’然则天壤间尚有传本。”如果时间无误,甲戌年即1874同治十三年,孙诒让所见者应不是抱经楼物,是不是汉中张氏所藏也不知道。 这样的话,清代就曾有过至少两部《修文殿御览》。抱经楼的《修文殿御览》是伪书,汉中张氏的那部不知什么情况。囿于见闻,不知这两部《修文殿御览》是不是还在,如果还能找到的话,应该是一件盛事。 另有汪辟疆《读常见书斋小记》“修文殿御览”条称《修文殿御览》为金陵大学刘衡如购得,即以《文苑英华》伪造者。
2回应 2014-09-19 01:41 -
有关中古类书的总体研究,学界成果颇多[1]。然而,由于《皇览》、《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等大型官修类书后世均已失传,致使中古类书源流演变中的若干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二十世纪初叶以来,随着敦煌写本P.2526号的问世,中外学人关于其是否为《修文殿御览》或《华林遍略》的讨论,很大程度推动了中古类书相关问题的研究[2]。1964年,日本学者森鹿三先生发表《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一文[3],据日本兼意撰《香要抄》、《宝要...
2020-04-16 10:23
有关中古类书的总体研究,学界成果颇多[1]。然而,由于《皇览》、《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等大型官修类书后世均已失传,致使中古类书源流演变中的若干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二十世纪初叶以来,随着敦煌写本P.2526号的问世,中外学人关于其是否为《修文殿御览》或《华林遍略》的讨论,很大程度推动了中古类书相关问题的研究[2]。1964年,日本学者森鹿三先生发表《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一文[3],据日本兼意撰《香要抄》、《宝要抄》、《药种抄》等古抄,揭出《修文殿御览》佚文10类71条;1975年,饭田瑞穗先生发表《〈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4],指出日本古书《政事要略》卷二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亦保存有多条《修文殿御览》佚文;1984年,远藤光正先生出版《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5],从《明文抄》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3条。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敦煌写本P.2526号的重新认定,而且对进一步考察中古官修类书的源流演变,进而探寻中古文化演进的若干轨迹及其特征,亦有相当的积极作用。
一、《华林遍略》编纂与P.2526号写本的初步判定
《华林遍略》乃南朝梁武帝萧衍敕令编纂的一部大型官修类书,始撰于天监十五年(516),至普通四年(523)成书,历时八年之久。全书七百余卷[6],其编纂体例与特点,据唐释法琳《辩正论》卷七《品澡众书篇第九》载[7]:
案梁武皇帝使阮孝绪等,于文德政御殿撰“文德政御书”四万四千五百余卷。于时帝修内法,多参佛道,又使刘杳、顾协等一十八人,于华林苑中纂“要语”七百二十卷,名之《遍略》,悉抄撮众书,以类相聚,于是文笔之士须便检用。
所谓“悉抄撮众书,以类相聚”,正是类书的编纂特点,《华林遍略》显然包括经、史、子、集诸书。唐初欧阳询《艺文类聚·序》称《皇览》、《华林遍略》皆“直书其事”[8],说明二书存在一定的关联,且俱以“事”为中心。据唐杜宝《大业杂记》,大业二年(606),虞绰等编纂《长洲玉镜》,称“源本出自《华林遍略》”,秘书监柳顾言曾对隋炀帝说[9]:
然梁朝学士取事,意各不同。至如“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序剑者尽录为溪(剑)事,序溪者亦取为溪事,撰玉者亦编为玉事,以此重出,是以卷多。至如《玉镜》则不然。
观此可知,《华林遍略》有“剑”、“溪”、“玉”诸门,且以“事”囊括一切,以类相聚。又据《艺文类聚》,“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一语,实出自梁吴筠《咏宝剑诗》:“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10]知《华林遍略》不仅“抄撮众书”,还收录了当代学人的诗文作品。就文体而言,梁吴筠《咏宝剑诗》属“文”,并非“事”,却被《华林遍略》分别编入“剑事”、“溪事”、“玉事”,《艺文类聚》称其“直书其事”,果不虚也。这种一切以“事”为中心,对所收条文文体不加区别的类书编纂特点,在P.2526号写本中有充分的体现。
自二十世纪初叶以来,中外学人关于P.2526号写本的定名问题,大致有《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某部佚名类书三种不同的观点[11]。如今,根据中日古籍所载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并综合各种情况分析,可以初步判定,P.2526号并非《修文殿御览》,而极有可能是《华林遍略》。对此,笔者曾有专文探讨[12],现再申述如下:
其一,目前所知,《修文殿御览》佚文总有95条,其中日本典籍载有77条,录入《太平御览》70条,比例为90.9%;中国典籍载有18条,录入《太平御览》10条,比例为55.55%。两者相加,总录入《太平御览》80条,比例达84.21%,尤其是一些条目比较完整的佚文,如“芸香”15条、“琉璃”13条、“马脑”8条、“车渠”7条等,无论是书名还是内容,都与《太平御览》相差无几,故森鹿三先生据以指出,《修文殿御览》实乃《太平御览》之重要蓝本[13]。反观敦煌写本P.2526号,总有88条,与《太平御览》极相似的,仅有22条[14],所占比例为25%,比《修文殿御览》少59.21%。另外,即使不计内容详略、文字差异等因素,写本至少也有29条不见于《太平御览》记载,录入比例约为67.05%,比《修文殿御览》佚文录入总比例84.21%相差14.16%。从录入《太平御览》比例看,写本与《修文殿御览》之间明显存在着差异。
其二,再就编纂体例与编排顺序而言,《修文殿御览》佚文皆先“事”后“文”,这一特点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完全一致。如“芸香”15条,前11条记“事”,后4条载“文”,分别为曹植《芸香赋》、傅玄《芸香赋序》、成公绥《芸香赋》、傅咸《芸香赋》等。除第6、12条外,其余13条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二《香部二·芸香》,同样也是先“事”后“文”;又“琉璃”13条,前7条记“事”,后6条载“文”,分别为杜笃《论都赋》、《诸葛恢集》、傅咸《污巵赋》、左思《吴都赋》、庾阐《杨都赋》、孙公达《琵琶赋》等,除孙公达《琵琶赋》外,其余12条全部载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编排顺序相同;又“马脑”8条,“事”、“文”各4条;“车渠”7条,“事”3、“文”4,俱载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马脑》、同卷《珍宝部七·车渠》,同样是“事”先“文”后。与《修文殿御览》佚文相比,P.2526号写本的编排顺序,则显得“事”、“文”混杂,无章可循,如鹤类总46条,其中王粲《鹄(鹤)赋》置于第33条,湛方生《羁鹤吟叙》系于第36条,傅咸《诗叙》置于第44条,《古歌辞》系于第46条;鸿类总18条,其中成公绥《鸿雁赋叙》置于第10条,曹毗《双鸿诗叙》置于第17条。写本这种杂乱无章的编排顺序,与《修文殿御览》先“事”后“文”之特点迥然有别。
其三,再从写本内容看,其与《太平御览》之相关记载存在着较大不同,二者实为不同系谱,并不存在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如写本所引《相鹤经》、《神境记》,与《初学记》、《太平御览》二书所引《相鹤经》、《神境记》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又如写本所引《赵书》,《太平御览》则引作《十六国春秋》,文字也有不同。这些都可说明写本与《太平御览》没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而《太平御览》又是以《修文殿御览》等书为蓝本编纂的,写本与《太平御览》在内容上的种种差异,可以进一步证明其非《修文殿御览》。
其四,前辈学者洪业先生曾力证写本为《华林遍略》,而非《修文殿御览》,实为卓见。从写本编纂体例看,其特点是“事”、“文”不分,此正与《华林遍略》相合;又通过比较写本内容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之异同,足可证明写本与《艺文类聚》关系密切,二者极有可能同属一个系谱。而《艺文类聚》又是以《华林遍略》为蓝本编纂而成,由此言之,写本为《华林遍略》的可能性最大。
二、继承与创新:北齐《修文殿御览》之编纂
《华林遍略》成书后,何时传入北方?《北齐书》卷三九《祖珽传》载[15]:
后为秘书丞,领舍人,事文襄。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其本曰:“不须也。”珽以《遍略》数帙质钱樗蒲,文襄杖之四十。
胡道静先生指出,文襄即高澄,后为北齐世宗,时领中书监,为东魏兴和二年(540),距南朝梁编成《华林遍略》约十七、八年[16]。这是《华林遍略》传入北方的明确记载,然有迹象表明,是书可能此前就已传入北方。
如所周知,郦道元《水经注》与贾思勰《齐民要术》,乃北朝文人撰写的两部传世名著。郦、贾二人均未到过南方各地,其著述中却引用了不少南朝文人的典籍,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与途径获取这些资料并编入其书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美国学者白馥兰曾指出,《齐民要术》约有一半文字是由引文组成,这些引文来自约160种著作,贾思勰未必直接接触到所有他所引用的著作,有时转引他人的引文,而转相传抄没有直接接触到的材料是中国常见的著述方式[17]。白氏之推断不无道理,所言“转引他人的引文”,恐怕只有类书最为便捷。
《齐民要术》总10卷,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530-540年之间,也有学者认为在533-544年之间[18]。该书第十卷特别标明为“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内容全是引文,这些引文经过胡立初、石声汉、缪启愉等前辈学者的辛苦整理与研究[19],业已比较清楚。如所引南朝时人的著作,既有刘宋元嘉年间(424-453)的何承天《纂文》、刘敬叔《异苑》、盛弘之《荆州记》等,又有南齐、萧梁时代的沈约《春秋元命苞注》、陶隐居《本草》等[20]。此点颇值关注。更为明显的是,其所引书名与文字内容,多见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后世类书,有的甚至基本一致,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为便于说明问题,兹引数例列表分析如下:
《齐民要术》、《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文异同表
《齐民要术》
《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
卷一〇《枣》[21]:
《史记·封禅书》曰:李少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杖击未央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箧里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林也;朔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帝赐帛十匹。
《神异经》曰:北方荒内,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余。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卷八七《果部下·枣》[22]:
《史记》曰:李少君以却老方见上。少君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瓠。”
《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余。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杖击未央前殿槛,呼朔曰:“叱来、叱来,先生知此篋中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林也;曰‘朔来朔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赐帛十匹。
卷九六五《果部二·枣》[23]:
(《史记》)又曰:李少君以却老方见上。少君言上曰:“臣曾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所持杖击未央前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筐中何等物也?”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两木林也;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枚。”上大笑,赐帛十匹。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尺,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乾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干之可以安躯体,益气力。
卷一〇《梨》[24]: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玄光梨。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百丈,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割之,瓤白如素。食之为地仙,辟谷,可入水火也。
《神仙传》曰:介象,吴王所征,在武昌。速求去,不许。象言病,以美梨一奁赐象。须臾,象死。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守苑吏种之。后吏以状闻,即发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卷八六《果部上·梨》[25]: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百丈,敷张自转,叶长一丈,广六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剖之白如素,食之地仙,可入水火。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果有玄光梨。
《神仙传》曰:介象为吴主所征,在武昌。连(速)求去,不许。象言病,帝以美梨一奁赐之。象死,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守苑吏种之。
卷九六九《果部六·梨》[26]: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玄光梨。
《神仙传》曰:介象言病,帝使左右以美梨一奁赐象。象死,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苑吏种之。后吏以状闻,即发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焉,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剖之白如素,食之为地仙。(张华注曰:是故今梨树大耳)
卷一〇《芸》[27]:
《礼记》云: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云:“香草。”
《仓颉解诂》曰:芸蒿,叶似斜蒿,可食。春秋有白蒻,可食之。
卷八一《芸香》[28]:
《礼记·月令》曰:仲春(冬)之月,芸始生。(香草)
《仓颉解诂》曰:芸蒿似邪蒿,香可食。
卷九八二《香部二·芸香》[29]:
《礼记·月令》曰: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曰:芸,香草也)
《礼图》曰:芸蒿曰,叶似蒿,香美可食也。
限于篇幅,本文仅摘取《齐民要术》卷十中的9条引文,以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相关记载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些引文明显存在一定的关联,在具体内容上,有的完全相同,有的存在一、二字之别,有的则文字互有详略。如《汉武内传》,《齐民要术》与《太平御览》所引文字完全相同,《艺文类聚》仅多一“果”字;又如《神异经》,《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所引仅有一字之差;再如《神仙传》,《太平御览》所引仅比《齐民要术》多出“老君”二字。三书引文存在的这种关联,颇值注意。
在《齐民要术·序》中,贾思勰曾自述成书经过:“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其有五谷、果蓏非‘中国’所殖者,存其名目而已。”[30]似乎其书不少内容皆作者“采捃经传”而成。然《齐民要术》引书达一百六十种,有些为东晋南朝文人所撰,而贾氏本人从未到过南方,在当时南北分裂对峙的情况下,他能够全部接触这些著作并摘取编入《齐民要术》一书,恐怕不是容易之事。故美国学者白馥兰推断他并未全部接触过这些书籍,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齐民要术》内容本身看,该书卷十所列五谷、果蓏、菜茹等149类,每类下引书若干,正与类书“以类相聚”之特点相符。如上揭列表所示,“枣”类下引《史记》、《东方朔传》、《神异经》、《神仙传》等书,书名及引文多能从《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枣”门找到对应的内容。因此,《齐民要术》卷十的类书特点非常明显。此外,我们知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皆据前朝类书综合编纂而成,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南朝萧梁所编之《华林遍略》[31],因此,二书之间存在引文的相似性,并不奇怪。而《齐民要术》属农书,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在引文上却存在诸多相同共通之处,其原因恐在于这些引文皆来自于一个共同的源头,即《华林遍略》。
认真比较三书引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更为密切。如上列表中,《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所引《神异经》,二者仅有一字之别,而《太平御览》不仅“其高五丈”作“其高五尺”,而且还缺“敷张枝条一里余”一语,与前二书存在一定差别。又“芸香”门,《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皆引书作《仓颉解诂》,而《太平御览》则作《礼图》,复据日本古籍所存《修文殿御览》佚文,原引书为《承集礼图》[32],知《太平御览》此条源自《修文殿御览》。在一些果名称谓与书写上,如“芭蕉”,《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同,《太平御览》则为“甘蕉”;“荔支”,《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同,《太平御览》则作“荔枝”。这些例证似可说明,《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关系更为密切,二书引文同出一个源头的可能性较大。而《艺文类聚》有关“事”的条文,又主要依据《华林遍略》而来。从这一意义上讲,《齐民要术》卷十极有可能源自《华林遍略》。
上文业已指出,《华林遍略》“直书其事”,一切以“事”为中心,因而所收条文“事”、“文”混杂,与《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事”先“文”后的编纂特点大不相同,P.2526号写本即是如此。《齐民要术》卷十所引文字,亦有这种“事”、“文”混杂不分的特点,如“竹”类,引书相继为《山海经》、《汉书》、《尚书》、《礼斗威仪》、《南方草物状》、《魏志》、《神异经》、《外国图》、《广州记》、《博物志》、《华阳国志》、《风土记》、盛弘之《荆州记》、《异物志》、《南方异物志》、曹毗《湘中赋》、王彪之《闽中赋》、《神仙传》、《南越志》、《孝经河图》、竺法真《登罗浮山疏》、《晋起居注》、《吴录》、《临海异物志》、《字林》等25种[33],其中曹毗《湘中赋》、王彪之《闽中赋》、竺法真《登罗浮山疏》皆属“文”,却混杂其中,可见“事”、“文”不分;又“木堇”类,引书相继为《庄子》、傅玄《朝华赋序》、《东方朔传》、《外国图》、潘尼《朝菌赋》、顾微《广州记》、《诗》等7种[34],同样也是“事”、“文”混杂,与P.2526号写本特点完全相同,都可说明《齐民要术》卷十所引文字,极有可能来自《华林遍略》。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断:《齐民要术》第十卷内容源自类书,当无疑义,此类书或有可能即《华林遍略》。果如是,则《华林遍略》于公元523年成书后,即于540年之前传入北方,并被贾思勰汲取编入《齐民要术》一书中。当然,这一推断目前还缺乏非常直接的证据,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据上引《北齐书·祖珽传》,“州客”携《华林遍略》至邺城,高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还其书,可见北人对此书的重视,由此亦可推知,《华林遍略》成书后,其价值和影响早已为北人所知。不过,面对煌煌七百余卷并代表着南朝文化实力与水平的《华林遍略》,北齐统治者并没有完全表示屈服,而是图谋创新,下令让祖珽召集北方文人,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北方特色的大型类书,以与《华林遍略》相抗衡,一较高下,最终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修文殿御览》。
《修文殿御览》始撰于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二月,八月书成,全书总三百六十卷,五十五部,二百四十门[35]。据唐人丘悦《三国典略》记载,《修文殿御览》以《华林遍略》为蓝本,增加《十六国春秋》、《六经》、《拾遗录》、《魏书》等“旧书”编纂而成[36]。因有《华林遍略》作基础,故仅花七个月时间即编成是书,成为北宋《太平御览》编纂的主要蓝本,惜清初以后散佚不存[37]。
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修文殿御览》有“皇王部”、“服章部”、“果部”等,与《太平御览》同;又有“布帛部”,与《艺文类聚》同。部下有“木甘草”、“鸡舌香”、“芸香”、“人参”、“远志”、“天门冬”、“车渠”、“马脑”、“琉璃”、“金”、“枸橼”、“衣”、“衣裳”、“学校”、“黄柑”、“花生香”、“水滴器”等门类。在部类编排上,其与《太平御览》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如服章部,《修文殿御览》系于卷“第二百卅二”,《太平御览》系于第六八九卷,该部在二书中所处位置大致相当,可以相互对应;至于礼仪部学校门,《修文殿御览》系于第一四四卷,《太平御览》则系于第五四三卷,二者不能完全对应。更为明显的是,“木甘草”属于药部,《修文殿御览》系于“卷第三百”,“芸香”属香部,系于“第三百一卷”,果部系于“第三百十四”,前后顺序依次为药部、香部、果部;而《太平御览》果部系于第九六四至九七五卷,香部系于第九八一至九八三卷,药部系于第九八四至九九三卷,顺序则是果部、香部、药部。可见,二书在一些部类的编排顺序上并不一致[38]。
《修文殿御览》虽是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而成,但也有若干创新和特色,拙文《〈修文殿御览〉辑校》[39]曾对此有所探讨,指出其特点有三:其一,《修文殿御览》条目清晰,编排有体;P.2526号写本则稍显杂乱。其二,《修文殿御览》“事”、“文”分列,开后世类书“事前文后”之先河;P.2526号写本则以“事”为主,“事”、“文”混杂。其三,《修文殿御览》文字简洁、凝练,长文较少;P.2526号写本则较多长文,很大程度反映了南北文风的差异。
《修文殿御览》虽以《华林遍略》为蓝本,但在编纂体例、部类安排、内容增减、文字表述等方面皆有自己的创新,既反映了南朝类书对北朝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北朝类书的某些特色。北齐统治者在梁《华林遍略》成书后的五十年,下令编纂《修文殿御览》,其目的无非是要与南朝类书一较高下,明显带有南北文化之争的意蕴。不管如何,《修文殿御览》的编纂,南北兼容,在某种程度上已有整合南北文化之特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江左余风”:隋及唐初官修类书之编纂
进入隋唐一统,类书编纂更为盛行,但在南北择从问题上却有过变化。《新唐书》卷二〇一《文艺传上·序》载[40]: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是时,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大历、贞元间,美才辈出,擩哜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
序称唐文“三变”:高祖、太宗时期,“沿江左余风”;玄宗时,“崇雅黜浮”;大历、贞元间,“擩哜道真,涵泳圣涯”,是为“三变”。就类书编纂而言,则大致经历了唐初至玄宗时期两个阶段的变化。
隋及唐初的官修类书编纂,尊南抑北,“沿江左余风”,完全以南朝类书为准绳。隋炀帝大业二年,柳顾言、虞绰等编纂《长洲玉镜》四百卷,即依据《华林遍略》而来,唐杜宝《大业杂记》载[41]:
六月,学士秘书监柳顾言、学士著作佐郎王曹等撰《长洲玉镜》一部,四百卷。帝谓顾言曰:“此书源本出自《华林遍略》,然无复可加,事当典要,其卷虽少,其事乃多于《遍略》。”对曰:“……然梁朝学士取事,意各不同。至如‘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序剑者尽录为溪(剑)事,序溪者亦取为溪事,撰玉者亦编为玉事,以此重出,是以卷多。至如《玉镜》则不然”。帝曰:“诚如卿说。”
所谓“源本出自《华林遍略》”,即表明《长洲玉镜》与《华林遍略》之渊源关系。前文业已指出,《华林遍略》的编纂特点是以“事”为中心,《长洲玉镜》亦是如此,炀帝所言“其事乃多于《遍略》”,可表明此点。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编纂的《艺文类聚》,亦同样主要依据《华林遍略》而来。据欧阳询《艺文类聚》序称[42]:
以为前辈缀集,各杼其意,《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徧(遍)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一。爰诏撰其事且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号曰《艺文类聚》,凡一百卷。其有事出于文者,便不破之为事,故事居其前,文列于后,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可以折衷今古,宪章坟典云尔。
欧阳询批评此前的《流别》、《文选》、《皇览》、《徧(遍)略》等书,或“专取其文”,或“直书其事”,故其编纂《艺文类聚》时,改变这一做法,使“事”、“文”相结合,“事居其前”、“文列于后”。序称“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表明《艺文类聚》乃删节前四书而成,即“文取”《流别》、《文选》,“事”依《皇览》、《徧(遍)略》。然《皇览》一书后世散佚严重[43],故《艺文类聚》有关“事”的记载,当主要取自《华林遍略》[44],观今本《艺文类聚》所收《皇览》仅有5条[45],即可明了此点。
有趣的是,欧阳询批评此前的类书,却对北齐所编《修文殿御览》只字不提;而且,“事居其前,文列于后”,这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类书编纂体例,早在《修文殿御览》编纂时就已产生,《艺文类聚》不过是沿袭并有所丰富、完善、发展而已[46],然欧阳询对此并无任何交待与说明。不仅如此,太宗贞观五年(631),魏徴撰《群书治要》五十卷,对以前的类书有过总结和批评,该书序例称:“但《皇览》、《遍略》,随方类聚,名目互显,首尾淆乱,文义断绝,寻究为难。今之所撰,异乎先作,总立新名,各全旧体,欲见本知末,原始要终,并弃彼春华,采兹秋实。”[47]所言此前类书有《皇览》、《华林遍略》,却对《修文殿御览》只字不提,一定程度也透示了《修文殿御览》在当时的境遇。如果说《艺文类聚》的编纂,主要出自南方文人之手,他们对北朝《修文殿御览》的漠视,尚可理解的话;那么,魏徴出生于河北,乃北方文人的代表,其撰《群书治要》,依然把《修文殿御览》摒弃在外,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这实乃当时的形势与风气使然,与隋炀帝以来崇尚南朝文化之风气息息相关,所谓“沿江左余风”是也[48]。从这一意义上讲,贞观十五年(641)尚书左仆射高士廉等所编纂的大型类书《文思博要》,恐怕也与《修文殿御览》没有多大关系。
《文思博要》总一千二百卷、目十二卷[49],据该书“序”,称此前类书《皇览》、《遍略》、《类苑》、《耕录》、《要略》、《御览》等,“虽草创之指,义在兼包,而编录之内,犹多遗阙”,故其“笼缃素则一字必包,举残缺则片言靡弃,繁而有检,简而不失”,力求完备。其书“义出六经,事兼百氏”,未言依据此前哪些类书而编纂。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亦载:“汤仲谋曰:允謩按《文思博要》一千三百卷,太宗贞观年间,诏左仆射高士亷、特进魏徴等十四人,取历代载籍,摭其精义,至十年书成,即此书也。”[50]然有迹象表明,《文思博要》的编纂,似与《修文殿御览》没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
南宋时,《文思博要》失传,仅存“帝王部”卷第一七二一卷[51],知《文思博要》设有“帝王部”,与《艺文类聚》同。上文业已指出,《修文殿御览》设有“皇王部”,此为北宋《太平御览》所承袭,《文思博要》既沿袭《艺文类聚》设“帝王部”,似可表明其在部类的编排上,与《修文殿御览》并不存在直接的渊源关系。另外,武周时期,则天“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下令张昌宗等“增损《文思博要》”而编成《三教珠英》(详后)。此处《修文殿御览》与《文思博要》并提,而不言其他类书,也不难推知二书之关系。换言之,如果《文思博要》与《修文殿御览》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则《修文殿御览》内容当已大多收入《文思博要》书中,然“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一语,似可表明二书并没有这样一种渊源关系。因此,我们推测,《文思博要》的编纂,恐怕主要依据的还是南朝的类书,而与《修文殿御览》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武周时期编纂的《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是在《文思博要》基础上“增损”而成的又一部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卷六〇一《文部一七·著书上》引《唐书》载[52]:
天后圣历中,上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令麟台监张昌宗与麟台少监李峤,广召文学之士给事中徐彦伯、水部郎中员半千等二十六人,增损《文思博要》,勒成一千三百卷,于旧书外,更加佛教、道教及亲属、姓氏、方域等部。至是毕功,上亲制名曰《三教珠英》。彦伯已下,改官加级赐物。
此处“上”即指武则天,《册府元龟》卷六〇七《学校部·撰集》作“帝”[53],说明此《唐书》当为武周时所撰,其价值至为珍贵。复据《唐会要》卷三六《修撰》,《三教珠英》成书于大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54]。所谓“增损《文思博要》”一语,表明《三教珠英》乃是在《文思博要》基础上删补修订而成,同样与《修文殿御览》无关。
以上就隋及唐初的类书编纂问题作了若干粗浅探讨,从中不难看出“沿江左余风”之种种特点。我们知道,西晋灭亡以后,由于胡族大批入据中原,致使南北长期分裂、割据,南北政权各自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宗教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走向[55]。进入隋唐一统后,面对因长期分裂而导致的种种差异,如何择从,将是帝国统治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文化建设方面,隋及唐初统治者从南而不从北,“沿江左余风”,乃在于东晋南朝文化的先进性使然。在类书的编纂上亦是如此,从隋朝《长洲玉镜》,到唐初《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大多主要依据南朝的类书;北齐《修文殿御览》虽有不少特色和优点,但基本被摒弃在外,遭受漠视与冷遇,这种反差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南朝文化的崇尚之风。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到了玄宗开元年间,《修文殿御览》一改唐初遭受冷遇的命运,开始受到统治者的崇重,并被列为类书之首,享有较高的地位。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前期文化转向与变迁之轨迹。
四、《初学记》与《修文殿御览》
唐初,《修文殿御览》虽然不被官方所重视,但在民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唐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一百卷,是一部著名的佛教类书,该书卷六《六道篇·舍宅部·感应缘》载有《修文殿御览》佚文4条[56],卷三六《华香篇·感应缘》有关鸡舌香、芸香的引文,很有可能也属《修文殿御览》佚文[57]。按《法苑珠林》一书,乃道世以十年之功于高宗总章元年(668)撰成,当时正值“江左余风”盛行,《修文殿御览》虽不被官方所重视,然不少内容被佛教类书《法苑珠林》所引用,说明其在民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又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六《举贤》载[58]:
姚崇初不悦学,年逾弱冠,尝过所亲,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遂耽玩坟史,以文华著名。
按姚崇卒于玄宗开元九年(721),享年七十二岁[59],逆推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其“年逾弱冠”之年,乃高宗咸亨年间(670-674),正值“江左余风”盛行之时,姚崇通过亲自阅读《修文殿御览》后,方知晓其价值,并因此发愤读书,最终“以文华著名”,成为一代名相。这一记载表明,《修文殿御览》一书在当时民间确有流传,然由于不受官方重视,故其影响还不广为人知。
玄宗即位后,《修文殿御览》开始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前揭《新唐书·文艺传》序称:“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所谓“崇雅黜浮”,即是崇尚高雅,反对浮华,实是对隋及唐初以来“沿江左余风”的纠正与改变。就类书编纂而言,既不再完全以南朝类书为准绳,也不再沿续此前上千卷大型类书的编纂传统,转而重视北朝类书,追求实用。《初学记》的编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大唐新语》卷九《著述》载[60]:
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说与徐坚、韦述等编此进上,诏以《初学记》为名。赐修撰学士束帛有差。其书行于代。
据《唐会要》卷三六《修撰》载,开元十五年(727)五月一日,徐坚等撰《初学记》成书进上[61]。上揭《大唐新语》记玄宗所言“《御览》”,即指北齐所修之《修文殿御览》。按自《皇览》以来,历代官修类书,著名者有《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长洲玉镜》、《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且《修文殿御览》有三百六十卷,《艺文类聚》仅一百卷,相对而言,部帙并不大,而玄宗只提《修文殿御览》,而不言《艺术类聚》及其他类书,个中原因,或许与《修文殿御览》之“御览”特性有关,即供皇族学习阅览之用,然是书在玄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是不难想见的,这表明《修文殿御览》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自隋以来所遭受的漠视与冷遇命运开始有所改变。
《初学记》总三十卷,是历代官修类书中卷帙较小的一部。该书既奉玄宗之命而编纂,而玄宗又专门提及《修文殿御览》,则《初学记》之编纂,自然与《修文殿御览》存在某种关联。与其他类书一样,《初学记》亦收有大量引文,这些引文源自此前的何种类书?并不清楚。笔者在《〈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一文中,曾就P.2526号写本所引《相鹤经》、《神境记》,与《初学记》、《太平御览》相关内容进行了仔细比较,结果发现,写本内容与《初学记》、《太平御览》大不一样,而《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相鹤经》,除注音及个别字有差异外,其余全同,且皆有双行夹注;所引《神境记》内容则完全一样。从而表明,《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相鹤经》、《神境记》,俱来自同一个源头,而《太平御览》又主要以《修文殿御览》为蓝本,这一源头极有可能就是《修文殿御览》[62]。
我们知道,唐初《艺文类聚》有关“事”的条文,主要依据南朝《华林遍略》而来;北宋《太平御览》隋以前的条文,则主要依据北朝《修文殿御览》。因此,二书引文出现差异,并不难理解。《初学记》引文虽不明渊源,然通过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相关引文异同的比较,仍不难推知其源头之所在。兹举数例论证如下。
《初学记》卷一《天部上·月》“方珠、缺晕”条[63]:
《淮南子》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曰:“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令热以向月,则水生也。”许慎注曰:“诸,珠也;方,名也。”
《淮南子》又曰:画随灰而月晕阙。许慎注曰:“有军事相围守则月晕,以芦灰环,缺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
所引2条《淮南子》及相关注文,皆见于《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月(月蚀附)》[64]:
(《淮南子》)又曰:画随灰而月晕阙。许慎注曰:“有军事相围守则月晕,以芦灰环,缺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
又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曰:“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也。”许慎注曰:“诸,珠也;方,石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升。”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二书引文之相似性,其一,所引2条《淮南子》正文全同,唯顺序稍有差异;其二,注文皆明确标出作者高诱、许慎名,内容除《太平御览》多出“以铜盘受之下,水数升”数字外,其余略同。《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月》虽也同引了《淮南子》,但注文方式及内容大不相同[65]:
(《淮南子》)又曰:画随灰而月晕阙。(以芦灰随晕环,阙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也。)
又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铜盘受之,下水数石也。)
如所周知,《淮南子》一书,有高诱、许慎两家注。《艺文类聚》所引《淮南子》正文,虽与《初学记》、《太平御览》同,然注文却存在较大差异,不仅未标作者,而且内容也与《初学记》、《太平御览》不同。这一明显差异,似可表明《初学记》、《太平御览》与《艺文类聚》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又《初学记》卷一《天部上·月》“吴牛喘、魏鹊飞”条载[66]:
刘义庆《世说》曰:满奋畏风,在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风,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魏武帝《短歌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67]:
《世说》曰:满奋畏风,在晋帝坐。北窗作琉璃扉,实密似疏,奋有寒色。帝笑。奋答:“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吴牛,水牛也。南土多暑,而水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喘。奋,太尉宠之孙也。)
比较二书所引《世说》,除双行夹注外,正文仅存四、五字之别。又同书卷九二一《羽族部八·鹊》引曹操《短歌行》:“魏太祖诗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68]与上揭《初学记》所引文字全同。而《艺文类聚》所引相关内容,则与此有较大差异。该书卷八四《宝玉部下·琉璃》载[69]:
《世说》曰:满奋畏风,在武帝琉璃窗内坐,实密似疏,奋有疑,帝问之,答曰:“臣犹吴牛,见光而喘。”
今本《世说新语》所记,与上揭《初学记》、《太平御览》引文相比较,除个别字有差异外,其余全同[70],而《艺文类聚》所记则大不一样。至于曹操《短歌行》,《艺文类聚》卷四二、卷九二两处引及[71],文字比《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四句要详实得多,其差异昭然可见。
《初学记》引文与《艺文类聚》无关,还可从二书所引傅玄《两仪诗》之不同得到证明。《初学记》卷一《天部上·天》“晋傅玄《两仪诗》”条[72]:
两仪始分元气清,列宿垂象六位成,日月西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名,圣人忧代念群生。
此为七言诗,《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天》所引傅玄《两仪诗》,则为四言诗[73]:
两仪始分,元气上清,列宿垂象,六位时成,日月西迈,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齐名,圣人忧世,实念群生。
两相比较,《初学记》比《艺文类聚》少了“上、时、迈、齐、实”五字。南宋吴曾较早注意到二书所引四言与七言之差异,但未能解释其缘由[74]。笔者推测,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当在二书源头之不同所致,即《艺文类聚》来自《华林遍略》,《初学记》则引自《修文殿御览》。至于傅玄原诗为七言还是四言,已不甚清楚,然《修文殿御览》曾对《华林遍略》进行过删节,不排除其删改傅玄原诗的可能。当然,这纯属推测。不管如何,《初学记》与《艺文类聚》所引傅玄《两仪诗》,出现四言与七言之别,足可证明二书引文源头不同。
总之,《初学记》引文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之异同,尚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仅引录上揭数条。从中不难看出,《初学记》引文多与《太平御览》同,而与《艺文类聚》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其与《艺文类聚》并非出自同一个源头,而《艺文类聚》又主要依据南朝《华林遍略》而来,据此可知,《初学记》与南朝类书并没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又因《太平御览》所引隋以前的条文,主要依据北朝《修文殿御览》,而《初学记》引文又多与《太平御览》同,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初学记》所引隋以前条文,同样依据《修文殿御览》而来。上文业已指出,《初学记》乃张说、徐坚等人奉玄宗之令而作,而玄宗又专门提及《修文殿御览》,故其书编纂主要依据《修文殿御览》而来,实乃顺理成章之事。
南北朝时期的官修类书,南有《华林遍略》,北有《修文殿御览》,分别代表了南北两种文化。进入隋唐之际,《长洲玉镜》、《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官修类书的编纂,无不以南朝类书《华林遍略》为准绳,北朝类书《修文殿御览》则被摒弃在外,遭到漠视与冷遇,这种崇南抑北的类书编纂之风,正是当时整个社会“沿江左余风”的真实写照。然“江左余风”因注重形式,追求辞藻华丽,故也受到时人的批评,被指斥为“淫放”、“轻薄”、“浮艳”等[75]。逮至开元年间,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开始对此前的浮华文风有所改变,转而推重务实的北朝文化。玄宗令张说、徐坚等编纂《初学记》,特别提及北朝类书《修文殿御览》,要求“务取省便”,无不反映了其追求务实、力矫浮华之作风与心态。徐坚等编纂《初学记》,也因此不再以南朝类书为准绳,而改以北朝《修文殿御览》为依据,从北不从南,最终撰成仅三十卷的传世名作。相比此前上千卷的《文思博要》与《三教珠英》而言,《初学记》卷帙确实少得可怜,不过,它却是体现唐朝前后两期类书编纂变化的重要标识,同时也反映了开元年间文风之转变[76]。从此,代表北朝文化的《修文殿御览》,因为统治者的推重而走向历史的前台,地位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中古第一大类书。
此后,在杜佑撰成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一书中,左补阙李翰作序称[77]:
近代学士,多有撰集,其最著者《御览》、《艺文》、《玉烛》之类,网罗古今,博则博矣,然率多文章之事,记问之学,至于刊列百度,缉熙王猷,至精至纯,其道不杂,比于《通典》,非其伦也。
李翰称“近代学士”撰集之类书,最著者有《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玉烛宝典》等,其中《修文殿御览》即列于诸类书之首,可见地位崇高,这与隋唐之际所遭受的冷遇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然,这一改变,与玄宗即位以后开始“崇雅黜浮”、推重北朝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政治与文化之关系由此也可见一斑。
五、余论:整合南北之《太平御览》
历史进入隋唐大一统时期,虽然统治者源出北朝,然面临因长期分裂对峙而造成的种种南北差异,如何择从,恐怕也是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文化方面,由于东晋南朝以来文化的先进性使然,隋及唐初统治者“沿江左余风”,选择了南朝文化。就这一时期的类书编纂而言,《长洲玉镜》、《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官修类书,莫不以南朝类书为准绳、为依据,北朝《修文殿御览》则被摒弃在外,遭受冷遇。玄宗即位后,好经术,去浮华,求实用,革“江左余风”,开始重视北朝文化,《修文殿御览》也因此一改过去遭受漠视和冷遇的处境,走向历史前台,并成为开元年间编纂《初学记》的主要蓝本。类书编纂由此前的“从南”转向“从北”,这是隋唐类书编纂史上的一大变化。
类书编纂不管是“从南”还是“从北”,都各有其利弊与优劣,不能真切反映大一统国家的文化全貌,历史的发展走向应是南北类书的交融与整合。然而,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的爆发,打乱了唐朝历史的进程,统治者也因此未能完成整合南北类书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最终落到了北宋王朝统治者的头上,煌煌千卷《太平御览》的成功编纂,就是对南北朝以来南北类书的一次大整合,类书文化终归一统。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太宗“阅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诏令翰林学士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分定门目”,历时六年,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二月修成[78]。知《太平御览》乃是以前朝类书《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为蓝本编纂而成。关于此点,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类书类》特别指出[79]:
《太平御览》一千卷,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撰。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修纂。本号《太平总类》,太平兴国二年受诏,八年书成,改名《御览》。或言,国初古书多未亡,以《御览》所引用书名故也。其实不然,特因前诸家类书之旧尔。以《三朝国史》考之,馆阁及禁中书总三万六千余卷,而《御览》所引书多不著录,盖可见矣。
所谓“特因前诸家类书之旧尔”,即反映了《太平御览》与前朝类书之渊源承袭关系。问题是,南北朝以来,历代官修类书不少,除《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外,尚有《长洲玉镜》、《编珠》、《三教珠英》、《初学记》等,为何只言前三部而不及其他类书?虽然不排除有些类书至宋初已散佚不存的可能,但如《初学记》在当时仍存,且在引文方面与《太平御览》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何没有提及?选择《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为编纂《太平御览》的蓝本,不管是出自太宗之旨意还是李昉等的主张,恐怕都不是随意之举,或有其特别的考虑。
按《修文殿御览》乃北齐所修类书,虽依据南朝梁《华林遍略》而来,但有不少创新与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北朝文化。唐武德年间修《艺文类聚》,则主要依据《华林遍略》,然全书仅百卷,相对七百余卷的《华林遍略》而言,其所收该书内容当然不会太多,而且文字也会有不少删节。其后,贞观年间修《文思博要》,同样依据南朝类书,然总卷数高达一千二百卷,《华林遍略》之大部内容当收入是书,从而弥补了《艺文类聚》简略之不足。不管如何,《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皆以南朝类书为蓝本,“沿江左余风”,代表着南朝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北宋初编纂《太平御览》,以前朝《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为蓝本,其实就是南北类书的一次大整合,这种整合标志着自西晋灭亡以后,因长期分裂而导致的南北类书差异,在经历隋唐时期不断的选择和磨合之后,最终于北宋初年整合为一,重归一统,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
注释
[1]张涤华:《类书流别》,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年;张涤华:《类书流别》(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方师铎:《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台湾东海大学,1971年;方师铎:《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杤尾武:《类书の研究序说(一)——魏晋六朝唐代类书略史》,《成城国文学论集》第十辑(坂本浩教授古稀庆贺),1978年;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あさま书房刊,1984年;刘叶秋:《类书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王三庆:《敦煌类书》,台北: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戚志芬:《中国的类书、政书和丛书》(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加地伸行(研究代表者):《类书の总合的研究》,日本研究报告书,1996年;彭邦炯《古代类书与丛书》,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福田俊昭:《敦煌类书の研究》,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东洋研究所,2003年;赵含坤《中国类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相关讨论与研究,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载高田时雄主编:《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七号,2013年,第167-201页。修订稿已收入本书。
[3]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载《东方学报》第三十六卷,1964年;又收入同著《本草学研究》,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1999年,第276-305页。
[4]饭田瑞穗:《〈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载《中央大学九十周年记念论文集》,中央大学文学部,1975年,第293-331页;又收入同著《古代史籍の研究》(中),饭田瑞穗著作集3,东京:吉川弘文馆,2000年,第161-199页。
[5]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あさま书房刊,1984年,第36-45页。
[6]关于《华林遍略》的卷数,有七百二十卷、七百卷、六百二十卷等不同说法,本文对此不拟展开讨论,仅取折中之说而已。
[7]《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东京大正一切刊经行会,1924-1934,第541页,下栏;《中华大藏经》第六十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581页,下栏。按“华林苑”,《中华大藏经》作“华苑”,无“林”字。
[8]《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第27页。
[9]杜宝撰、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10]《艺文类聚》卷六〇《军器部•剑》,第1082页。
[11]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
[12]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八辑,2012年,第281-302页,修订稿已收入本书;又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
[13]森鹿三:《修文殿御覽について》。
[14]限于条件,洪业先生当时未能看到P.2526号写本全貌,故其统计仅为17条。写本第83条之后的《璅语》、《史记》、《琴操》、《周礼》、《汉书》5条,皆与《太平御览》所记相近,故统计为22条。
[15]《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14-515页。又《北史》卷四七《祖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7页。
[16]参见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6页。
[17]白馥兰著、曾雄生译:《齐民要术》,载《法国汉学》第六辑“科技史专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46-171页。
[18]参见梁家勉:《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题的再探讨》,原载《农史研究》第二辑,1982年;收入倪根金主编:《梁家勉农史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19]胡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载《齐鲁大学国学汇编》第二册,1934年,第52-112页;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05-1167页(按:此书最初由科学出版社于1957-1958年出版);后魏贾思勰原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第689-879页。
[20]参见梁家勉:《〈齐民要术〉的撰者、注者和撰期》,原载广东农业科学院、华南农学院主办《广东农业科学》1957年第3期,收入倪根金主编:《梁家勉农史文集》,第20页。
[21]《齐民要术今释》,第1026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05-706页。按二书标点不一,此择善而从,下同。
[22]《艺文类聚》,第1485-1486页。
[23]《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280-4282页。
[24]《齐民要术今释》,第1030-1031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11页。
[25]《艺文类聚》,第1473页。
[26]《太平御览》,第4296-4297页。
[27]《齐民要术今释》,第1101-1102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98页。
[28]《艺文类聚》,第1395页。
[29]《太平御览》,第4350页。
[30]《齐民要术今释》,第12页;《齐民要术校释》,第18-19页。
[31]《艺文类聚》是在《皇览》、《华林遍略》、《文选》、《文章流别集》等书基础上删削编纂而成,而《太平御览》则是以《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前朝类书为蓝本修撰而成,而《修文殿御览》又是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修而成。因此,《华林遍略》实为《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之共同源头。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
[32]兼意:《香要抄》(二),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9年,图版第53页,释文第157页。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84页。又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33]《齐民要术今释》,第1084-1087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75-777页。
[34]《齐民要术今释》,第1153-1154页;《齐民要术校释》,第856-857页。
[35]参见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7-49页。
[36]《太平御览》卷六〇一《文部一七·著书上》载:“《三国典略》曰:(前略)阳休之创意,取《芳(华)林遍略》,加《十六国春秋》、《六经》、《拾遗录》、《魏史》第(旧)书,以士素所撰之名,称为《玄洲苑御览》,后改为《圣寿堂御览》。至是,珽等又改为《修文殿》,上之。”第2707页。
[37]参见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第302页。
[38]参见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第301页。
[39]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第301-302页。
[40]《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25-5726页。
[41]杜宝撰、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辑校》,第23页。
[42]《艺文类聚》,第27页。
[43]《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三》子部载“《皇览》一百二十卷”,后注云:“缪袭等撰。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览》一百二十三卷,何承天合;《皇览》五十卷,徐爰合,《皇览目》四卷;又有《皇览抄》二十卷,梁特进萧琛抄。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09页。
[44]参见付晨晨:《〈修文殿御览〉初探》,武汉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9年。
[45]《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天》有“皇览记”1条,卷三《岁时上·夏、秋》有“皇览逸礼”2条,卷四〇《礼部下·冢墓》有“皇览”2条。第2页、第46页、第48页、第731-732页。
[46]从目前所知《修文殿御览》佚文看,该书编纂虽“事”先“文”后,然对“文”并没有具体的区分;而《艺文类聚》则把“文”区分为诗、赋、颂、碑、铭、赞、表、启、序、书、论、寺碑、墓志、祭文等,这是其对《修文殿御览》的丰富、完善与发展之处。
[47]《册府元龟》卷607《学校部·撰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84页。
[48]关于隋及唐初崇尚南朝文化之风,参见唐长孺先生《论南朝文学的北传》第二节《隋唐间的江左遗风》,原载《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又收入《山居存稿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0-230页。
[49]《唐会要》卷三六《修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56页。《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并称有目十二卷,总一千二百十二卷。
[50]周密《云烟过眼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页。
[51]《玉海》卷五四《艺文》“唐文思博要”条载:“《书目》:一卷,大中十年,秘书监杨汉公奏,排理乱书,得此书第一百七十二一卷墨迹。今藏于皇朝秘阁。乾道七年,录副本藏之集库。”(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第1028页)又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云:“《文思博要》帝王一部,唐类书也,所引《蓟子》、《慎子》、《尸子》等,皆古书也。”(第15页)参见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85页。
[52]《太平御览》,第2707页。
[53]《册府元龟》,第7285页。
[54]《唐会要》,第657页。
[55]参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二篇《论南北朝的差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3-237页;该书又收入《唐长孺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78-227页。
[56]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00-201页。
[57]参见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58]《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1页。
[59]《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26页。
[60]《大唐新语》,第137页。
[61]《唐会要》,第658页。
[62]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第183-186页。
[63]《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9页。
[64]《太平御览》,第21页。
[65]《艺文类聚》,第7页。
[66]《初学记》,第9页。
[67]《太平御览》,第3591页。
[68]《太平御览》,第4086页。
[69]《艺文类聚》,第1441页。
[70]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上《言语第二》:“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2页。
[71]《艺文类聚》,第752页、第1593页。
[72]《初学记》,第4页。
[73]《艺文类聚》,第3页。
[74]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辨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16页。
[75]参见唐长孺先生:《论南朝文学的北传》。
[76]开元、天宝年间,官、私所修书籍,极少有四、五百卷以上乃至上千卷的大部头著作,这与唐初情况迥然不同,其原因实与玄宗力矫“江左余风”之浮华有关。
[77]《通典》“序”,中华书局,1988年,第2页。
[78]《太平御览》引《国朝会要》云:“先是,帝阅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诏修此书,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分定门目。八年十二月书成。”第3页。
[79]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5页。
回应 2020-04-16 10:23 -
南北朝时期,虽南北对峙、分裂割据,然类书编纂却颇盛行。其中《华林遍略》七百余卷[1],乃南朝梁武帝下令华林园学士编纂的大型官修类书;《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则是北朝北齐后主诏令祖珽等,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的又一部大型官修类书。一南一北两大类书的成功编纂,均对后世类书的编修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两大类书后来都失传了,致使后人对二书的认识与了解极不充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古类书...
2020-04-16 10:07
南北朝时期,虽南北对峙、分裂割据,然类书编纂却颇盛行。其中《华林遍略》七百余卷[1],乃南朝梁武帝下令华林园学士编纂的大型官修类书;《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则是北朝北齐后主诏令祖珽等,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的又一部大型官修类书。一南一北两大类书的成功编纂,均对后世类书的编修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两大类书后来都失传了,致使后人对二书的认识与了解极不充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古类书的深入研究。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二十世纪初叶敦煌藏经洞所出P.2526号写本的正式问世,这一情况开始有所改变。P.2526号为唐写本,所抄内容为古类书,价值异常珍贵,引起中外学人的高度关注。罗振玉先生率先定其名为《修文殿御览》[2],洪业先生则持不同意见,认为写本有可能是比之更早的《华林遍略》[3]。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参照比对资料,该写本究竟是《华林遍略》,还是《修文殿御览》,仍无法得到证实。1964年,日本学者森鹿三先生发表《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4]一文,据日本高僧亮阿阇梨兼意撰《香要抄》、《宝要抄》、《药种抄》等古抄,揭出《修文殿御览》佚文10类71条,并以之与《太平御览》进行比较,指出《修文殿御览》实乃《太平御览》重要蓝本;1975年,饭田瑞穗先生发表《〈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5],指出日本古书《政事要略》卷二五、卷六七、卷九五亦保存有多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其引文形式与《太平御览》相一致;1984年,远藤光正先生出版《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6],从日本类书《明文抄》中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3条。日本学者对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的介绍、整理与研究,为深入认识和研究该书提供了至为珍贵的新资料。不仅如此,中国典籍也保存有十数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对这些佚文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以有助于解决P.2526号写本的性质和定名问题,而且对今后中古类书的深入研究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日本古籍所存《修文殿御览》佚文(总77条)
(一)兼意《香要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19条)
“鸡舌香”(4条)[7]
1.应劭《汉官仪》曰:桓帝时,侍中迺存年老口臭,上岀鸡舌香与含之。鸡舌颇小辛螫,不敢咀咽,嫌有过,赐毒药,归舍辨决[8],欲就便宜。家人哀泣,不知其故。僚友求服其故僚药[9],存出口香,咸嗤笑之。
2.《吴时外国传》曰:五马州出鸡舌香。
3.《续捜神记》曰:刘广,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见一女,云:“我是何参军女,年十四而夭,为西王母所养,使与下土人交。”广与之缠绵,其日于席下得手巾,裹[10]鸡舌香。其母取巾烧之,乃是火浣布。
4.《南州异物志》曰:鸡舌香出杜薄州[11],云是草花,可含香口。
按:亮阿阇梨兼意乃日本高僧,生于1072年,卒年不详,可能活了八十七岁以上,撰有《香要抄》、《宝要抄》、《谷类抄》、《药种抄》等书。这些书约成于日本保元元年(1156)前后[12],抄录了大量中国典籍,史料价值极高。
上揭“鸡舌香”4条,其中第1条“应劭《汉官仪》”前有朱笔“以下《御览》文”五字,表明4条有关“鸡舌香”的记载全部出自“御览”,据森鹿三先生考证,此“御览”即《修文殿御览》[13]。4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一《香部一·鸡舌》[14],可见二书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上揭第2、3、4条佚文,又见于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六《华香篇》“鸡舌香”条[15],除个别字有差异外,其余全同,由此也不难看出《法苑珠林》与《修文殿御览》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法苑珠林》有关“鸡舌香”的记载,很有可能即源自《修文殿御览》。
“芸香”(15条)[16]
1.《大戴礼·夏小正》曰:正月采芸为庙菜。
2.《礼记·月令》曰:仲冬[17]之月,芸始生。(郑玄曰:芸,香草也。)
3.《说文》曰:芸草似苜[18]宿。《淮南》说[19]“芸可以死而复生”。
4.《杂字解诂》[20]曰:芸,杜荣也。
5.《魏略》曰:大秦出云胶。
6.《博物志》曰:南阳梁正伯夷芸台。
7.《承集礼图》[21]曰:芸即蒿也,叶似耶蒿,香美可食。
8.《洛阳宫殿薄》曰:显阳殿前芸香一株,徽音、含章殿前各二株。[22]
9.《晋宫阁名》曰:太极殿前芸香四畦,式干殿前芸香八畦,徽音殿前芸香杂花十一畦,明光殿前芸香杂花八畦,显阳殿前芸香二畦。
10.《广志》曰:芸胶有安息胶,有黑胶。
1.《吴氏本草》曰:石芸一名𮑇列,一名頋喙。
12.曹植《芸香赋》曰:西都丽草。
13.傅玄《芸香赋序》曰:始以微香进御,终于捐弃黄壤,吁可闵也,遂咏而赋之。
14.成公绥《芸香赋》曰:美芸香之修[23]洁,禀阴[24]阳之淑精,茎类秋竹,枝像春松[25]。
15.傅咸《芸香赋》[26]曰:先君作《芸香赋》,辞义[27]高丽有覩,斯卉蔚茂馨香,同游使余为赋[28]。
按:上揭“芸香”15条,其中第1条前有“已上(下)文出《御览》第三百一卷”十一字,而《太平御览·香部》“芸香”条见于第九八二卷,亦可证明此“御览”非《太平御览》,而是《修文殿御览》。
15条佚文中,除第6、12条外,其余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二《香部二·芸香》[29]。此外,第1、2、3条又见于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六《华香篇》“芸香”条[30],尤其是“《淮南》说:芸可以死而复生”一语,二者所记完全相同,此可证明《法苑珠林》“芸香”诸条实出自《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卷八一《药香草部·芸香》也有多条记载[31],然文字与上揭佚文有较大差异,似表明《艺文类聚》与《修文殿御览》之间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二)兼意《药种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9条)
“人参”(3条)[32]
1.《异菀》曰:人参一名土精,生[33]上党者佳。人形皆具[34],能儿啼[35]。昔有人掘之,始下数铧(音华),便闻土中有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36],头长二尺,四体必[37]备,而髪有损缺处。采[38]是掘伤,所以呻也。
2.《石勒别传》曰:初,勒家园中生[39]人参,葩茂甚盛。于时父老相者皆云[40]:此胡体奇貌异,有大[41]志量,其[42]终不可知[43]。劝邑人厚遇之。
3.《潜夫论》曰:理世不真贤,譬由治[44]疾不得真药也。治疾当得真人参,反得支[45]罗菔,以不识真而饮之,病侵以剧,不知为人所欺也[46]。
按:以上3条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九一《药部八·人参》[47],其中第3条后有“《异菀》以后出《御览》文也”九字。
“木甘草”(1条)[48]
1.木甘草 《吴氏本草》曰:木甘草,叶四四当。
按:本条前明确记有“《修文殿御览》卷第三百云”十字,然相关内容不见于《太平御览》及其他类书。“木甘草”为药类,归属药部,《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六》即有“甘草”1条[49]。“芸香”属香部,《修文殿御览》系于第三〇一卷(参见前揭“芸香”条),“木甘草”属药部,系于第三〇〇卷,说明该书是按药部、香部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的,而《太平御览》则是先香部后药部,反映了二书之间的区别。《艺文类聚》卷八一、八二为“药香草部”,叙述也是先药部后香部,与《修文殿御览》同。
“远志”(2条)[50]
1.《抱朴子内篇》曰:陵阳仲服[51]远志廿年,有子卅七人,坐在立亡[52]。
2.《世说》曰:谢大傅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53],始就[54]桓公司马。于时人有致[55]桓公药草者,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56]名小草,何以一物而[57]有二称?”谢未即答[58]。尓时郝隆在坐,谢问[59]曰:“郝参军多知识,试复通者。”[60]郝应声答曰:“此甚易解,隐[61]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于是谢公殊有愧色[62]。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通[63]乃不恶,亦甚有会。”
按:上揭2条佚文,俱载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六·远志》[64],其中第2条后有双行夹注:“《抱朴》以后出《御览》。”
“天门冬”(3条)[65]
1.《列仙传》曰:赤须子,丰人。好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66]。
2.《神仙传》曰: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门冬,人间三百余年。
3.《抱朴子》曰:杜[67]子微服天门冬,御十八妾,有子百卌人[68],行三百里。
按:上揭3条佚文,俱见于《艺文类聚》卷八一《药香草部·天门冬》[69]、《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六·天门冬》[70],其中第3条后记有“《列仙》以下出《御览》”七字。
(三)兼意《宝要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33条)
“金”(5条)[71]
1.《白虎通》曰:金在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
2.《穆天子传》曰:观天子之宝[72]、黄金之膏。(金膏亦犹玉膏,皆其精液[73]也。)
3.《玄中记》:金之精为牛马[74]。
4.《神异经》曰:西方白[75]宫之外有金山,上有金人,长[76]五丈余,名曰金犀守[77]之。
5.《典术》曰:天地之宝,藏于中极,命曰雌黄,千年化为雄黄,雄黄千年为黄金。
按:上述5条佚文,前4条见于《太平御览》卷八一一《珍宝部十·金下》[78],第5条见于同书卷九八八《药部五·雌黄》[79],其后有双行夹注:“《白虎通》以下出《御览》而已。”
“琉璃”(13条)[80]
1.《广雅》曰:琉璃,珠也。
2.《韵集》曰:琉璃,火齐珠也。
3.《续汉书》曰:哀牢夷出火精琉璃。
4.《魏略》曰:大秦国出赤、白、黒、黄、青、绿、绀、缥、红、紫十种琉璃。
5.《后魏[81]书》曰:天竺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暎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珎之。
6.《广志》曰:琉璃出黄支、斯调、大秦、日南诸国。
7.《十州记》曰:方丈山上有琉璃宫。
8.杜笃《论都赋》曰:槌蜯蛤,碎琉璃。
9.《诸葛恢集》曰:诏答恢,今[82]致琉璃枕[83]一。
10.傅咸《污巵[84]赋》曰:人有遗余[85]琉璃巵者,小儿窃弄,堕[86]之不洁,意[87]既惜之。不感物之污辱,乃丧其所以为宝,况君子行身而可以有玷乎?
11.左思《吴都赋》曰:致远琉璃与珂珬(音恤)。
12.庾阐《杨都赋》曰:琉璃冰朗而外焽[88]。
13.孙公达《琵琶赋》曰:向风临乐,刻饰琉璃[89]。
按:上揭13条佚文,除第12条外,其余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90],第1、2、4、6、7、9诸条又见于《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琉璃》[91],第10条见于卷七三《杂器物部·巵》,第12条见于卷六一《居处部一·总载居处》[92],第13条见于卷四四《乐部四·琵琶》[93],后有双行夹注:“《广雅》以下出《御览》。”
“马脑”(8条)[94]
1.《广雅》曰:马脑,石次玉也。
2.《魏略》曰:大秦国多马脑。
3.《凉州记》曰:吕纂咸宁[95]二年,盗发张骏陵,得马脑钟榼。
4.《玄中记》曰:马脑出月氏。
5.魏文帝《马勒赋》曰:马脑,玉属也,出自西域[96],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
6.陈琳《马脑勒赋》曰:讬[97]瑶溪之宝岸,临赤水之朱波。
7.陆机《灵龟[98]赋》曰:若车渠绕理,马脑缛文,灵龟甲错,鼋鼍龙鳞[99]。
8.王粲《马脑勒赋》曰:游大国以广观兮,览希世之伟宝,总众材[100]而课[101]美兮,信莫臧[102]于马脑、琉璃[103]。
按:上述8条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104],第1、2、3、4、5、8诸条见于《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马脑》[105],第8条后有双行夹注:“《广雅》以下出《御览》之”。
“车渠”(7条)[106]
1.《广雅》曰:车渠,石次玉也。
2.《魏略》曰:大秦国多车渠。
3.《玄中记》曰:车渠出天竺国。
4.魏文帝《车渠椀赋》[107]曰:车渠玉属,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小以[108]系颈,大以为器。
5.王粲《车渠椀赋》曰:杂玄黄以为质,似乾坤[109]之未分;兼五德之上美,起[110]众宝而绝伦。
6.陈思王《车渠盌赋》曰:惟斯盌之所生,于凉风之峻须[111],光如激电,景若浮星,何神恠之瓌玮,信一览而九惊。
7.王处[112]道《车[113]渠觯赋》曰:温若腾螭之升天,曜似游鸿之远臻。
按:上揭7条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车渠》[114],第1、3、4、5诸条又见于《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车渠》[115],第7条后有“《广雅》以下出《御览》”七字。
(四)惟宗允亮《政事要略》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9条)
“枸橼”(3条)[116]
1.裴[117]渊《广州记》曰:枸橼,树[118]似橘,实如柚,大而倍长,味奇酢。皮以蜜煮为粽。
2.刘欣期《交州记》曰:枸橼如柚,核细。
3.《异物志》曰:枸橼实似橘,大如饭筥,皮不香,味不美,可以浣治葛、紵,若酸浆。
按:《政事要略》乃日本平安时代政书,成书于1002年(一说1008年),作者惟宗允亮系明法博士,出身日本明法世家,他集录关于年中行事、公务交替、纠弹杂事等条文与事件,编成此书,其中大量引用中日典籍。原书一百三十卷,后散佚,现仅存二十六卷,收入日本增补新订国史大系[119]。
上述3条佚文俱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七二《果部九·枸橼》[120],第1、3条又见于《齐民要术》卷一〇《枸橼》[121],其中第1条前明确注明:“《御览》(第三百十四果部四)云。”而《太平御览》“果部”系于第九七二卷,知《政事要略》所引《御览》,实即《修文殿御览》,而非《太平御览》。又第3条后有双行夹注“《广志》同也”四字,恐非《御览》原文。
“衣”(4条)[122]
1.《礼记·礼运》曰:孔子曰:昔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123],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2.《白虎通》曰: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蔽也。
3.《易》曰:黄帝垂衣裳[124]。
4.《吕氏春秋》[125]曰:胡曹作衣。[126]
按:上述4条佚文俱见于《太平御览》卷六八九《服章部六·衣》[127],且第1条前注明“《御览》(第二百卅二服章二衣)”,可知此《御览》也是《修文殿御览》。又第2条后有“事始”二字,夹注“下卷衣裳”四字;第4条后有有“同书”二字,夹注“布帛”二字。
“学校”(2条)[128]
1.《周礼·地官下》:师氏曰: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为知逆恶。又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兄;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郑玄注曰:德行,外内之称也。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2.《魏名臣奏》曰[129]:凡学受业,皆当须十五以上;公卿大夫子弟在学者,以年齿长幼相次也。学者不恭,甬慢师肃,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130]。
按:上揭2条佚文俱见于《艺文类聚》卷三八《礼部上·学校》[131]、《太平御览》卷五三四《礼仪部十三·学校》[132],然文字互有详略。其中第1条前标明出自“《御览》(百四十四学校)”,也表明其为《修文殿御览》佚文。
(五)具平亲王《弘决外典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4条)
1.《御览》云:八眉,如八字也;重曈者,目有四曈子也。[133]
2.《御览》云:《三五历记》云: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也。(天如鸡子白,地如鸡子黄)[134]
3.《御览》云:《艺经》曰:筹,成都也。[135]
4.《御览》云:《杂字解诂》云:鸡䴊,似凤凰;鸡䴊,山鸡也。[136]
按:《弘决外典钞》四卷,日本具平亲王(964-1009)撰,是对唐代高僧湛然大师着《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一书所引外典的注疏书,成书于正历二年(991年)。书中引用了大量中国典籍,不少今已失传,至为珍贵[137]。该书所引《御览》佚文4条,明确注明出自《修文殿御览》,其中第1条未注明引自何书,然相关内容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皇王部五·帝尧陶唐氏》[138],《初学记》卷九《帝王部·总叙帝王》亦有类似记载[139]。第2条正文内容见于《法苑珠林》卷四《日月篇·地动部》[140]、《太平御览》卷一《天部一·元气》[141],但夹注“天如鸡子白,地如鸡子黄”一语,未见相关记载[142]。第3、4条不见于《太平御览》及相关类书。
(六)《明文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3条)
1.为人臣侮其主者,其罪死而又死。(《修文殿御览》)[143]
2.饥而思食,壮而恶,自然之性。(《修文殿御览》)[144]
3.以往圣之法治将来,譬如胶柱而调瑟。(《修文殿御览》)[145]
按:《明文抄》五卷,日本古类书,镰仓中期藤原孝范编,是书征引大量中国典籍,非常珍贵。上述3条佚文,明确注明出自《修文殿御览》,其中第1条见于《太平御览》卷三五三《兵部八十四戟下》引刘向《新序》[146],第2条见于卷五一〇《逸民部十》引《高士传》[147],第3条出自杨雄《法言》[148],未见《太平御览》记载。
以上据日本典籍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77条,其中70条见于《太平御览》,录入比例高达90.9%,二书之密切关系于此可见。
二、中国古籍所存《修文殿御览》佚文(18条)
中国典籍也收有十数条《修文殿御览》佚文,付晨晨、桂罗敏曾做过初步辑佚工作[149],然有不少遗漏。今按引书时代先后具列分析如下。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六道篇·舍宅部·感应缘》载[150]:
1.《韩诗外传》曰:死为鬼[151]。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膏归于露,发归于草[152],呼吸之气复归于人。
2.《礼记·祭义》曰: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之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3.依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张倾,安定马氏人。初倾之杀麴俭,俭有恨言。恨言是月光见白狗。拔剑斫之,倾萎地不起。左右见俭在傍,遂乃暴卒。
4.依《神异经》[153]曰:东北方有鬼星石室。屋三百户而共所[154]。石傍[155]题曰鬼门,门昼日不闭[156],至暮则有人语。有火青色。(右此四验出其《御览》。)
“右此四验出其《御览》”一语,表明上述4条引文源自《修文殿御览》。除《十六国春秋》条外,《韩诗外传》、《神异经》2条见于《太平御览》卷八八三《神鬼部三·鬼上》[157],《礼记·祭义》条见于同书卷八八一《神鬼部·神上》[158]。苏晋仁先生曾指出:“除佛教的类书外,世俗的类书如《修文殿御览》见于卷六《六道篇·舍宅部·感应缘》。又如卷四五《审察篇·审学部·感应缘》引有《博物志》、《白泽图》、《抱朴子》三书,与《太平御览》卷八八六《精部》所引次第、文字全同,如出一辙,可证二者当是引自同一类书,但出自何家,则无从得知。”[159]除苏先生所言外,《法苑珠林》一书中,应该还有不少内容取自《修文殿御览》,如卷三六《华香篇·感应缘》所记“鸡舌香”、“芸香”诸条,即与前揭日本古籍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完全相同,其源自《修文殿御览》应无疑义。其余诸香也多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一、九八二《香部》,考虑到《太平御览》与《修文殿御览》的直接渊源关系,《法苑珠林》卷三六《华香篇·感应缘》有关诸香的记载,很有可能多源自《修文殿御览》。
又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七“鹰鹞”条[160]:
5.《御览》云:鸟之勇锐者,名之为鸷。
日本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一书已指出,此《御览》即《修文殿御览》[161],然相关内容未见《太平御览》及其他类书转录。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红蟹殻”条载[162]:
6.招潮(《修文殿御览》:招潮,小蟚螖,殻白,依潮,潮长皆坎外举螯,不失常期,俗言招潮子也。)
《太平御览》卷九四三《鳞介部十五·招潮》引书名为《临海异物志》,文字略有差异[163]。又《北户录》卷二“睡菜”条注称[164]:
7.又《御览》:顾凯之《启蒙记》曰:如何随刀而改味也。
此条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六一《木部十·如何》[165],内容完全一样,无疑也属《修文殿御览》佚文。又《北户录》卷三“无核茘枝”条载[166]:
8.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中略)俗呼为荔枝,奴非虚语耳。(《修文殿御览》云:龙眼子一名龙目。左思《蜀都赋》云:旁挺龙目,侧生荔枝也。)
“龙眼子一名龙目”,据《太平御览》卷九七三《果部十·龙眼》,出自《吴氏本草》[167]。其后所引左思《蜀都赋》,亦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果部八·荔支》[168],当也出自《修文殿御览》。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五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正月《考异》载[169]:
9.祖孝徴《修文殿御览》云:太安二年,特大赦,改年建初元年,特见杀。
据《太平御览》卷一二三《偏霸部七·蜀李特》,此条当引自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太安二年,都下推特为大将军,大赦,改元为建初元年。(中略)特军败绩,死之。”[170]又同书卷《偏霸部七·李流》载:“建初元年,特既见杀,流自称大将军、益州牧。”[171]
北宋陆佃注《鹖冠子》卷上《道端第六》称[172]:
10.《修文殿御览》引《鹖冠子》曰:进贤者受上赏,则下不蔽善。为政者赏之不多而民喜,罚之不多而民畏焉。
陆佃所引此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又见于《太平御览》卷六三三《治道部十四·赏赐》:“《鹖冠子》曰:进贤者受上赏,则下不蔽善。为政赏人不多而民喜,罚人不多而民畏。(言赏罚中)”[173]。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〇《绢纸》载[174]:
11.隋《修文殿御览》载:晋人藏书数,有白绢草书、白绢行书、白锻绢楷书之目。
按《修文殿御览》为北齐祖珽等所修,周密称“隋《修文殿御览》”,或有误记。《齐东野语》所载此段佚文,虽不见于它书记载,然南宋时《修文殿御览》尚未全佚,周密所记当有所本。
元代吴师道《战国策校注》卷三《秦》“美男破老”条注称[175]:
12.《修文御览》引《周书》作“美男破产,美女破居”。
“《周书》”,《太平御览》卷三七九《人事部二十·美丈夫上》引作“《十二国史》”,云“又曰:美男破老,美女破居”。[176]
明初王祎(1322-1373)《大事记续编》卷六六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八月解题注称[177]:
13.《修文殿御览》:上党郡石碎关。
本条不见《太平御览》等书记载,王祎当据《修文殿御览》原书所引,且同书卷三六“魏皇子太平王焘临朝”条解题明确记载:“刘恕校正《后魏书·太宗纪》:‘四月,封皇子焘为太平王;五月,诏皇子临朝听政。’《世祖纪》:‘四月,封太平王;五月,为监国。’亦不言曾立为皇太子。惟《北史》书‘立太平王焘为皇太子,临朝听政’。《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亦无立皇太子事,今从之。”[178]王祎参据《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书,最终认同《后魏书》所记拓跋焘未曾立为皇太子之事,说明他曾参阅过《修文殿御览》原书。又据明初内府藏书《文渊阁书目》卷一一《类书》载:“《修文御览》一部,四十五册,阙。”[179]因此,可以肯定,明初《修文殿御览》尚存,并未完全亡佚。
明中叶杨慎(1488-1559)《升菴集》卷五二《古蜡祝丁零威歌遗句》载[180]:
14.《丁零威歌》:“城郭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而《修文御览》所引云:“何不学仙去,空伴冢纍纍。”增此三字,文义始明,书所以贵乎博考也。
明梅鼎祚(1549-1615)《古乐苑》卷五一《丁令威歌》载:“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塜垒垒。”其后注云:“《修文殿御览》所引云:‘城郭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去,空伴冢纍纍。’”[181]按梅氏生活时代比杨慎晚了六十余年,其所引《修文殿御览》佚文同于杨慎,是他自己直接取自《修文殿御览》,还是源自杨慎之书,并不清楚。但不管如何,《修文殿御览》载有《丁令威歌》,则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又《升菴集》卷五四《李陵诗》载[182]:
15.《修文殿御览》载李陵诗云:“红尘蔽天地,白日何冥冥;微阴盛杀气,凄风从此兴。招揺西北指,天汉东南倾;嗟尔穹庐子,独行如履冰。裋褐中无绪,带断续以绳;泻水置瓶中,焉辨淄与渑,巢父不洗耳,后世有何称。”
杨慎称:“此诗《古文苑》止载首二句,注云‘下缺’,当补入之,以传好古者。”其后冯惟讷(1513-1572)《古诗纪》卷二〇《李陵录别诗八首》收录此诗,并注明:“《升菴诗话》云见《修文殿御览》。”[183]又李攀龙(1514-1570)《古今诗删》卷六《李陵录别诗四首》[184]、曹学佺(1574-1646)《石仓历代诗选》卷一《拟苏李诗》[185]亦收录此诗。然明末清初人冯舒(1593-1645),在其《诗纪匡谬》一书中,曾对杨慎据《修文殿御览》复原的此诗有所批评,云:“《升菴诗话》云‘出《修文御览》’。此书亡来已久,所不敢信。”[186]今人逯钦立先生亦赞同冯舒之说,认为此诗“白日何冥冥”后诸句乃杨慎伪造[187]。不过,冯舒乃明末清初人,他看不到《修文殿御览》,并不等于明代的其他学人也看不到,因为除杨慎外,明初王祎撰《大事记续编》,就曾参考利用过《修文殿御览》;明末清初,方以智(1611-1671)所撰《通雅》,也引用过该书(详后)。因此,冯舒所言“此书亡来已久,所不敢信”,恐有疑问。至于说此诗乃杨慎所伪造,若无充分有力证据,似不可完全凭信。
又《升菴集》卷六八《范蠡西施》载[188]:
16.后检《修文御览》见引《吴越春秋》逸篇云:“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其后徐应秋(?-1621)《玉芝堂谈荟》卷六《西施随蠡》亦引用此条[189],惜不见《太平御览》及相关类书记载。清人陈厚耀(1648-1722)《春秋战国异辞》卷三七《吴》载:“《吴越春秋》:‘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修文御览》引,今本无。墨子曰:‘西施之沈,其美也。’按诸书不载西施所终,翟去灭吴未远,此言当必有据。”[190]其对《修文殿御览》所引《吴越春秋》的这段佚文,也给予了肯定。
又明中叶王世贞(1526-1590)《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八《说部》载[191]:
17.昔人以王右军《兰亭诗叙》比石崇《金谷园诗序》,云“右军甚喜”。杨用修尝得其全文传之。及览《修文御览》所载云:“吾有庐在河南金谷中,去城十里,有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属,莫不毕备。”用修所载缺此,恐亦未是全文。
《太平御览》卷九一九《羽族部六·鸭》云:“石崇《金谷诗序》曰:‘吾有庐在河南金谷中,去城十里,有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属,莫不毕备。’”[192]与王世贞据《修文殿御览》所引全同。按杨用修即杨慎,观王氏上揭文字,似此段佚文为其亲自阅读《修文殿御览》所得,而不见杨慎书所载。果如此,则明代中期《修文殿御览》尚未全佚。
逮至明末清初,方以智所撰《通雅》一书,也曾直接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据该书卷二〇《姓名(人名)》载[193]:
19.叴由:《韩子》作“仇繇”。《修文御览》引《吕览》曰:‘中山有𠘯繇者,智伯欲攻之,遗以钟。’升菴引作“夙繇”,则《吕览》之讹本也,今本皆是“夙繇”。厹由又作“㕤由”。
智伯攻𠘯繇之事,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五七、五七五,然一引书作《台甲孔丛子》[194],一作《韩子》[195],知此条未为《太平御览》所沿用。值得注意的是,与方以智大致同时代的钱谦益(1582-1664),在其《绛云楼书目》卷三《类书类》中也明确记载:“《修文殿御览》,一百六十四册(三百六十卷,祖珽)。”[196]据此可以判断,明末清初时,《修文殿御览》仍未散佚。
以上据中国典籍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18条,其中10条见于《太平御览》,录入比例为55.55%。
三、后论
《修文殿御览》虽已亡佚,但自二十世纪初叶敦煌写本P.2526号问世以来,中外学人关于其是否为《修文殿御览》残卷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修文殿御览》本身的研究,其中胡道静、森鹿三、胜村哲也三位先生的研究最为突出。胡氏系统考察了该书的编纂、体例、特点及流传情况[197],森氏则从兼意诸抄中揭出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为深入认识和研究该书提供了不少新资料[198];胜村氏在森氏基础上致力于《修文殿御览》的探讨与复原工作,取得不少新进展[199]。根据《修文殿御览》佚文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修文殿御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目前所知,《修文殿御览》总有佚文95条(77+18),收入《太平御览》即达80条(70+10),约占总条数比例的84.21%,从中不难看出二书之间的直接渊源关系。而敦煌写本P.2526号条文内容收入《太平御览》并不多,且文字差异较大,其与《修文殿御览》的关系,反而不如《艺文类聚》密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P.2526号写本绝非《修文殿御览》,而更有可能是比之更早的《华林遍略》[200]。
《修文殿御览》总三百六十卷,五十五部[201],部下的门类,据《玉海》卷五四《艺文》“北齐《修文殿御览》”条,称其“采摭群书,分二百四十部以集之”[202],胡道静先生指出“部”是五十五部下面的门类[203],则其书当有二百四十门类。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二“如《御览》之流”条注云[204]:
《御览》三百六十卷,有乾坤万物部,北齐尚书左仆射祖孝征所撰也。
所谓“乾坤万物部”,当指包罗万象的天地万物诸部。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可以确认《修文殿御览》有“皇王部”[205]、“服章部”[206]、“果部”[207]等,此与《太平御览》同;又前揭《政事要略》所引《吕氏春秋》后有“同书”二字,夹注“布帛”,似《修文殿御览》有“布帛部”,同于《艺文类聚》,而与《太平御览》有异。至于部下的门类,据前揭佚文,可知有“木甘草”、“鸡舌香”、“芸香”、“人参”、“远志”、“天门冬”、“车渠”、“马脑”、“琉璃”、“金”、“枸橼”、“衣”、“衣裳”、“学校”等;此外尚有“黄柑”[208]、“花生香”[209]、“水滴器”[210]等门类,其中“水滴器”见于《太平御览》卷六〇六《文部》,而“黄柑”、“花生香”两门则未见,说明二书在部类名称上还是存在着某些差异。在具体编排上,《修文殿御览》与《太平御览》既有相对应之处,又有不一致之处,如服章部,《修文》系于卷“第二百卅二”,《太平御览》系于第六八九卷,该部在二书中所处位置大致相当,可以相互对应;至于礼仪部学校门,《修文殿御览》系于第一四四卷,《太平御览》则系于第五三四卷,二者则不能完全相对应。更为明显的是,“木甘草”属于药部,《修文殿御览》系于“卷第三百”,“芸香”属香部,系于“第三百一卷”,果部系于“第三百十四”,前后顺序依次为药部、香部、果部;而《太平御览》果部系于第九六四至九七五卷,香部系于第九八一至九八三卷,药部系于第九八四至九九三卷,顺序则是果部、香部、药部。可见,二书在一些部类的编排顺序上并不一致。
《修文殿御览》在《华林遍略》基础上,增补了《十六国春秋》、《拾遗录》、《魏书》等书内容,有自己的编纂体例和特点,对南朝类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体现了北朝文化的某些特色。胡道静先生曾指出,撰例谨严是《修文殿御览》一书的特点,故能流传[211]。综合现有材料分析,该书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条目清晰,编排有序。日本学者胜村哲也先生指出,《修文殿御览》条文是按“经部书·字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的顺序排列的[212];付晨晨女史则认为,《修文殿御览》在修撰体例上杂采了四部分类法,和《七录》的分类思想相近,并以《七录》分类为主,但在具体分类中却体现出其后四部分类法的倾向[213]。不管如何,《修文殿御览》有自己的编纂体例,这是可以肯定的,而敦煌写本P.2526号的条文编排,则显得较为混乱,无章可循,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第二,“事”“文”分列,开后世类书“事前文后”之先河。过去学界皆认为《艺文类聚》首创类书“事前文后”的编纂体例,现在看来,这一观点大有修正之必要。因为北齐所撰《修文殿御览》已率先采用了这一体例,如前揭“芸香”佚文15条,其中“事”11条,“赋”4条,“事”居前,“赋”处后;又“琉璃”13条、“马脑”8条也是如此,这一编纂体例完全为北宋《太平御览》所承袭,而与“事”、“文”混杂的P.2526号写本大不相同。第三,文字简洁、凝练,长文较少。《华林遍略》总七百余卷,内容繁多,胜村哲也先生已指出其长文居多的特点[214]。如唐释法琳《辩正论》卷七“有新鬼不得饮食”条,所引内容明确为《华林遍略》佚文,字数多达316字(不计标点符号)[215]。而《修文殿御览》在《华林遍略》基础上增补了不少北朝典籍内容,然总卷数却只有三百六十卷,比《华林遍略》少了将近一半,其原因即是对《华林遍略》原书内容进行了大量删节和精简。观目前所辑《修文殿御览》佚文,可以发现,条文多者80左右字,少者仅7、8字,其简洁、凝练特点跃然纸上。《修文殿御览》所以能传承长久,恐怕是与这些特点分不开的。
然而,《修文殿御览》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保存至今。至于其具体亡佚时间,胡道静先生指出,明、清两代学者,从未见引用此书者,其不传于世,当在明初以后[216]。然据上文分析,从明初到明末清初,王祎《大事记续编》、杨慎《升菴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方以智《通雅》都曾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明初《文渊阁书目》、明末清初《绛云楼书目》也都明确著录过该书,而且还记录了此书存世的具体册数。这些皆可充分表明,有明一代,《修文殿御览》一书并未完全散佚。相较而言,清代极少有学者直接引用《修文殿御览》,则其不传于世,当在清初以后。
注释
[1]关于《华林遍略》的实际卷数,有七百二十卷、七百卷、六百二十卷等诸种不同说法,本文对此不拟展开讨论,仅取折中之说而已。
[2]1911年,罗振玉率先将该写本刊布于《国学季刊》,并定名为《修文殿御览》。1913年,罗振玉又以珂罗版影印此卷于《鸣沙石室佚书》中,并撰提要加以详考,指出其抄写年代在开天之前。罗氏宸翰楼影印本,1913年;又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第四编第五册,台北文华出版公司、台北大通书局,1972年,第2197—2226页。
[3]洪业:《所谓〈修文殿御览〉者》,载《燕京学报》第十二期,1932年;修订本又收入同著《洪业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94页。
[4]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载《东方学报》第三十六卷,1964年;又收入同著《本草学研究》,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1999年,第276-305页。
[5]饭田瑞穗:《〈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载《中央大学九十周年记念论文集》,东京:中央大学文学部,1975年,第293-331页;又收入同著《古代史籍の研究》(中),饭田瑞穗著作集3,东京:吉川弘文馆,2000年,第161-199页。
[6]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あさま书房刊,1984年,第36-45页。
[7]兼意:《香要抄》(一),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8年,图版第50-51页,释文第188-189页。录文又参见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本草学研究》,第287页。
[8]“归舍辨决”,《太平御览》作“归舍辞决”,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5页。
[9]“僚友求服其故僚药,存出口香”,《太平御览》作“僚友求眂其药,出在口香”,第4345页。
[10]“裹”原缺,据《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补。唐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58页;《太平御览》,第4346页。
[11]“杜薄州”,《太平御览》作“苏州”,第4346页。
[12]参见森鹿三:《亮阿阇梨兼意の「香要抄」について》,载《塜本博士颂寿记念佛教史学论集》,塜本博士颂寿记念会刊,1961年;又收入同著《本草学研究》,第261-275页。
[13]参见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
[14]《太平御览》,第4345-4346页。
[15]《法苑珠林校注》,第1158页。
[16]兼意:《香要抄》(二),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9年,图版第53-55页,释文第157-159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84页。本录文主要依据原图版,与森鹿三氏等录文及标点略有差异,下同。
[17]“冬”,《艺文类聚》作“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第1395页。
[18]“苜”原缺,据《法苑珠林》(第1163页)、《太平御览》(第4350页)补。
[19]“《淮南》说”,《法苑珠林》(第1163页)同,《太平御览》(第4350页)作“《淮南子》曰”,单独另列一条。按《说文》卷1下《艸部》载:“芸:艸也,似目宿,从艸云声。《淮南子》说‘芸艸可以死复生。’”知“《淮南》说”乃《说文》中的内容,《修文殿御览》所引实为1条。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9页。
[20]“《杂字解诂》”,《太平御览》作“《杂字解释诂》”,第4350页。
[21]本条原作“《承集礼图》曰:蒿也,叶似耶蒿,香美可食”,《太平御览》(第4350页)作“《礼图》曰:芸蒿曰叶似蒿,香美可食也”,《艺文类聚》(第1395页)作“《仓颉解诂》曰:芸蒿似邪蒿,香可食”,宋高似孙《纬略》卷一〇《芸台》作“《杂礼图》曰:芸即蒿也,叶似邪蒿,香美可食”。综合而言,《纬略》所记似较为全面准确,今据以补“芸即”二字。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3页。
[22]“《晋宫阁名》”,《艺文类聚》作“《晋室阁名》”,第1395页。
[23]“修”,《艺文类聚》作“循”,第1395页。
[24]“阴”,《太平御览》作“隆”,第4350页。
[25]“枝像春松”,《艺文类聚》作“叶象春柽”,第1396页。
[26]“芸香赋”,《太平御览》作“芸香赋序”,第4350页。
[27]“义”,《太平御览》作“美”,第4350页。
[28]“赋”,《太平御览》作“序”,第4350页。
[29]《太平御览》,第4350页。
[30]《法苑珠林校注》,第1163页。按“芸香”与“兰香”等,同为单独一门,然原校注者却误把“芸香”二字上属,点入《南越志》中,致使其后《大戴礼》、《礼记》、《说文》诸条误入“苓陵香”门,“芸香”门因此不存。
[31]《艺文类聚》,第1395-1396页。
[32]兼意:《药种抄》(一),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10年,图版第21-22页,释文第121-122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1页。
[33]“生”,原抄本缺,此据今本《异苑》、《太平御览》(第4385页)补。宋刘敬叔:《异苑》卷二《土精》,收入《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07页。
[34]原抄本作“人形形比具”,《异苑》、《太平御览》俱作“人形皆具”,今据改。
[35]“能儿啼”,《异苑》、《太平御览》皆作“能作儿啼”。
[36]今本《异苑》至“寻音而取,果得人参”止,后无内容,与《修文殿御览》所引有异。
[37]“必”,《太平御览》作“毕”,第4385页。
[38]“采”,《太平御览》作“将”,第4385页。
[39]原作“王”,《太平御览》作“生”,今据改。第4385页。
[40]原作“于将父老皆云”,《太平御览》作“于时父老相者皆云”,今据以改、补。第4385页。
[41]原作“人”,《太平御览》作“大”,今据改。第4385页。
[42]原作“甚”,《太平御览》作“其”,今据改。第4385页。
[43]原作“和”,《太平御览》作“知”,今据改。第4385页。
[44]“治”,《太平御览》无,下同。第4385页。
[45]“支”,《太平御览》无,第4385页。
[46]今本《潜夫论》卷二《思贤第八》载:“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良医也。治疾当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烝横麦。已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剧,不自知为人所欺也。”明程荣:《汉魏丛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23页。
[47]《太平御览》,第4385页。
[48]兼意:《药种抄》(一),图版第64页,释文第164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82页。
[49]《太平御览》,第4376页。
[50]兼意:《药种抄》(一),图版第75-76页,释文第175-176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2页。
[51]原作“复”,《太平御览》作“服”,今据改。第4378页。
[52]今本《抱朴子内篇》卷一一《仙药》载:“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开书所视不忘,坐在立亡。”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8页。
[53]“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今本《世说新语》卷下之下《排调第二十五》同,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03页;《太平御览》作“后命属□不获已”,当有缺讹,第4378页。
[54]原作“𤎼”,旁有朱字“就”,《太平御览》作“就”,今据改。第4378页。
[55]原作“致”,旁有朱字“饷”,《太平御览》作“致”,第4378页;《世说新语》作“饷”,第803页。
[56]原作“人”,旁有朱字“又”,《世说新语》、《太平御览》俱作“又”,今据改。
[57]原作“如”,旁有朱字“而”,此句《太平御览》作“何以物有二称”。第4378页。
[58]原作“对”,旁有朱字“答”,《世说新语》、《太平御览》俱作“答”,今据改。
[59]“问”,《太平御览》作“因”,第4378页。
[60]“谢问曰:郝参军多知识,试复通者”二语,今本《世说新语》无。
[61]原作“隐”,旁有朱字“处”,《世说新语》、《太平御览》俱作“处”,今据改。
[62]“于是谢公殊有愧色”,《世说新语》作“谢甚有愧色”。
[63]“通”旁有朱字“过”,《世说新语》作“过”,《太平御览》作“通”。
[64]《太平御览》,第4378页。
[65]兼意:《药种抄》(一),图版第103页,释文第203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2页。
[66]《太平御览》卷九八九无“细发”二字,余同,第4375页。《艺文类聚》卷八一《药香草部·天门冬》则为:“《列仙传》曰:赤项子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复出。”第1384页。今本《列仙传》卷下《赤须子》载:“赤须子者,丰人也……好食松实、天门冬、石脂,齿落更生,发堕再出。”王叔岷:《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1页。
[67]原作“松”,《抱朴子内篇》(第208页)、《艺文类聚》(1384页)、《太平御览》(第4375页)作“杜”,今据改。
[68]原作“有子卌人”,《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俱作“百四十人”,《抱朴子内篇》作“百三十人”,今据以补“百”字。
[69]《艺文类聚》,第1384页。
[70]《太平御览》,第4375页。
[71]兼意:《宝要抄》,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2年,图版第32页,释文第105-106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3-294页。
[72]“宝”,今本《穆天子传》卷一作“珤器”,明程荣:《汉魏丛书》,第294页。
[73]“精液”,《穆天子传》作“精汋”。
[74]此条《太平御览》作“《玄记纪》:金之精为牛”,第3604页。
[75]“白”,今本《神异经》作“日”。明程荣:《汉魏丛书》,第690页。
[76]“长”,《神异经》作“高”。
[77]原作“字”,《太平御览》作“守”,今据改。第3602页。
[78]《太平御览》,第3602-3604页。
[79]《太平御览》,第4372页。
[80]兼意:《宝要抄》,图版第36-38页,释文第110-112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9-300页。
[81]原作“汉”,《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魏”,“汉”乃“魏”之误,今据改。按此条见于今本《魏书》卷一〇二《西域传》,所言乃大月氏国人,而非“天竺国人”,又“国中”作“中国”。北京:中华书局,1970年,第2275页。
[82]原作“令”,旁书“今”字,《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今”,今据改。
[83]“枕”,《艺文类聚》作“椀”,第1441页。
[84]原作“后”,《艺文类聚》(第1259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巵”,今据改。
[85]原作“途”,《艺文类聚》(第1259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余”,今据改。
[86]原作“随”,《艺文类聚》(第1259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堕”,今据改。
[87]原作“寻”,旁书“意”字,《艺文类聚》(第1260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意”,今据改。
[88]“焽”,《艺文类聚》作“映”,第1109页。
[89]“向风临乐,刻饰琉璃”,《艺文类聚》(第789页)作“迴风临乐,刻饰流离”,《太平御览》(第3592页)作“回风临乐刻琉璃”。
[90]《太平御览》,第3591-3592页。
[91]《艺文类聚》,第1441页。
[92]《艺文类聚》,第1109页。
[93]《艺文类聚》,第789页。
[94]兼意:《宝要抄》,图版第59-60页,释文第133-134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301页。
[95]“咸宁”,《太平御览》作“咸和”,第3590页。
[96]原作“城”,《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域”,今据改。
[97]原作“记”,《太平御览》作“讬”,今据改。第3591页。
[98]原作“云”,《太平》作“灵龟”,今据改。第3591页。
[99]“灵龟甲错,鼋鼍龙鳞”,《太平御览》作“龟甲错鼋龙鳞”,当有脱文。第3591页。
[100]原作“林”,《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材”,今据改。
[101]原作“谓”,《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课”,今据改。
[102]原作“盛”,《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臧”,今据改。
[103]“琉璃”,《艺文类聚》无,第1441页。
[104]《太平御览》,第3590-3591页。
[105]《艺文类聚》,第1441页。
[106]兼意:《宝要抄》,图版第68-69页,释文第142-143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302页。
[107]“魏文帝《车渠椀赋》”,《太平御览》作“《古车渠椀赋》”,第3592页。
[108]原作“似”,《太平御览》作“以”,今据改。第3592页。
[109]原作“干川”,《太平御览》作“乾坤”,今据改。第3592页。
[110]“起”,《太平御览》作“超”,第3592页。
[111]“须”,《太平御览》作“湄”,第3592页。
[112]原作“边”,《太平御览》作“处”,今据改。第3592页。
[113]原缺“车”,据《太平御览》补,第3592页。
[114]《太平御览》,第3592页。
[115]《艺文类聚》,第1442页。
[116]惟宗允亮:《政事要略》卷二五,增补新订国史大系第二十八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37年,第90页。参见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第658页。
[117]原作“斐”,《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第4310页)皆作“裴”,今据改。北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743页。
[118]“树”原缺,据《齐民要术》、《太平御览》补。
[119]参见李贞德:《唐代的性别与医疗》,载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42页注释(63)。
[120]《太平御览》,第4310-4311页。
[121]《齐民要术校释》,第743页。
[122]惟宗允亮:《政事要略》卷六七,第539页。参见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第658页。
[123]“麻丝”,《太平御览》作“丝麻”,下同。第3073页。
[124]“黄帝垂衣裳”,《太平御览》为“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上衣下裳,乾坤之象)”,第3073页。
[125]“《吕氏春秋》”,《太平御览》引作“《世本》”,第3073页。
[126]《太平御览》“胡曹作衣”后有双行夹注:“宗衷注曰:黄帝臣也。”第3073页。
[127]《太平御览》,第3073页。
[128]惟宗允亮:《政事要略》卷九五,第715页。参见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第658页。
[129]《艺文类聚》(第692页)、《太平御览》(第2424页)“曰”字后皆有“蒋济奏”三字。
[130]“学者不恭,甬慢师肃,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艺文类聚》(第692页)、《太平御览》(第2424页)皆作“学者不恭肃,慢师、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
[131]《艺文类聚》,第691、692页。
[132]《太平御览》,第2423、2424页。
[133]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一“目有重曈”条,东京:春秋社,1989年,第13页。录文又参见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68年,第117页。
[134]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一“元气未分混而为一”条,第17页。《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注云:“称名寺本句末有‘天如鸡子白地如鸡子黄’十字。”第117页。
[135]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一“固留决都都讫”条,第26页。《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注云:“称名寺本‘筹’作‘十’。”第117页。
[136]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四“楚人凤凰其实山鸡”条,第103页。《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录文与此稍异,第117页。
[137]参见河野贵美子著、葛继勇译:《〈弘决外典钞〉所引汉籍考——具平亲王的学问及周边的汉籍》,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38]《太平御览》:“《尚书大传》曰:尧八眉,舜四瞳子。八者,如八字也。”第373页。
[139]《初学记》:“《尚书大传》曰:尧八眉,八眉者,如八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
[140]《法苑珠林》:“《三五历纪》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溟涬始可,蒙鸿滋分。岁起摄提,元气启肇。”第122页。
[141]《太平御览》:“《三五历纪》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涬始牙,濛(莫孔切)鸿(胡孔切)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第1页。
[142]按《太平御览》卷二《天部下·浑仪》载:“《浑天仪》曰:天如鸡子,地如中黄,居其天内,天大地小。”《修文殿御览》佚文是否出自《浑天仪》,并不清楚。第10页。
[143]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录文第40页,图版第565页。
[144]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录文第40页,图版第591页。
[145]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录文第40页,图版第613页。
[146]《太平御览》,第1623页。
[147]《太平御览》,第2322页。按“壮而恶”,当为“壮而思室”之误。
[148]《法言》卷六《先知篇》作“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明程荣编:《汉魏丛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11页。
[149]付晨晨:《〈修文殿御览〉初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笔者指导),2009年;桂罗敏:《〈修文殿御览〉考辨》,载《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期。
[150]《法苑珠林校注》,第200-201页。
[151]“死为鬼”,《太平御览》作“人死曰鬼”,第3923页。
[152]“草”,《太平御览》作“革”,第3923页。
[153]按此条不见今本《神异经》记载。
[154]“屋三百户而共所”,《太平御览》作“三百户而共一门”,第3924页。
[155]“傍”,《太平御览》作“牓”,第3924页。
[156]“闭”,《太平御览》作“开”,第3924页。
[157]《太平御览》,第3923页、第3924页。
[158]《太平御览》,第3913页。
[159]《法苑珠林校注》“校注叙录”,第5页。
[160]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81页。
[161]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第117页。
[162]《北户录》,收入张智主编:《中国风土志丛刊》第六十二册,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第28页。
[163]《太平御览》载:“《临海异物志》曰:招潮,小如彭螖,殻白,依潮长背坎外向,举螯不失常期,俗言招潮水也。”第4187页。
[164]《北户录》,第82页。
[165]《太平御览》,第4265页。
[166]《北户录》,第92页。
[167]《太平御览》,第4312页。
[168]《太平御览》,第4307页。
[169]《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2677页。
[170]《太平御览》,第596页。
[171]《太平御览》,第596页。
[172]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页。
[173]《太平御览》,第2839页。
[174]《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185页。
[175]《战国策校注》,四部丛刊本。
[176]《太平御览》,第1752页。
[177]《大事记续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三三四册,第293页。
[178]《大事记续编》,第三三四册,第502页。
[179]《文渊阁书目》,丛书集成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3页。
[180]《升菴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二七〇册,第456页。
[181]《古乐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九五册,第532-533页。
[182]《升菴集》,第一二七〇册,第475页。
[183]《古诗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七九册,第159-160页。
[184]《古今诗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八二册,第41页。
[185]《石仓历代诗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八七册,第9页。
[186]《诗纪匡谬》,知不足斋本,第13-14页。
[18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0页。
[188]《升菴集》,第一二七〇册,第668页。
[189]《玉芝堂谈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八八三册,第148页。
[190]《春秋战国异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四○三册,第763页。
[191]《弇州山人四部稿》,北台: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7216页。
[192]《太平御览》,第4078页。
[193]《通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八五七册,第431页。
[194]《太平御览》,第2103页。
[195]《太平御览》,第2596页。
[196]《绛云楼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9页。
[197]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7-54页。
[198]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
[199]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卷第三百一香部の复元——森鹿三氏「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を手挂りとして》,《日本仏教学会年报》第三十八号,1973年,第153-176页;《〈修文殿御览〉新考》,《森鹿三博士颂寿记念史学论文集》,京都:同朋社,1977年,第159-194页;《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中国の科学と科学者》,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8年,第643-690页。
[200]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拟刊高田时雄先生主编《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七号,2013年。修订稿已收入本书。
[201]史籍记为五十部,胡道静先生考证指出是五十五部,极有道理,此从之。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8页注释①。
[202]《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第1026页。
[203]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9页。
[204]《弘决外典钞》,第41页。
[205]参见《魏书》卷三《太宗纪》校勘记(一)所引宋人校语:“又案《北史》、《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皇王部》皆抄略魏收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页。
[206]参见正文所引“《御览》(第二百卅二服章二衣)”。
[207]参见正文所引“《御览》(第三百十四果部四)”。
[208]《北户录》卷三“变柑”条注称:“据杂书,如《翰林》、《要海》、《御览》、贾思协皆列在黄柑门中。”知《修文殿御览》有“黄柑”门。第94页。
[209]《说郛》卷二四下引宋施青臣《继古藂编》“藕花诗”条云:“又北齐《修文御览》有花生香一门,专载此事,诸家集注韩诗,皆遗而不收,特表出之。”知《修文殿御览》有“花生香”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八七七册,第374页。
[210]日本源顺撰:《倭名类聚抄》卷一三《调度部上·文书具》“水滴器”条载:“《御览》寺(等)目录云‘水滴器’。”知《修文殿御览》有“水滴器”门。此据那波道圆校注本,第四册,第8页。
[211]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51页。
[212]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
[213]付晨晨:《〈修文殿御览〉初探》。
[214]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
[215]《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东京大正一切刊经行会,1924-1934,第538页,中栏;《中华大藏经》第六十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7页,中栏。
[216]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51-52页。
回应 2020-04-16 10:07
-
从明初到明末清初,王祎《大事记续编》、杨慎《升庵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方以智《通雅》都曾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明初《文渊阁书目》、明末清初《绛云楼书目》也都明确著录过该书,而且还记录了此书存世的具体册数。这些皆可充分表明,有明一代,《修文殿御览》一书并未完全散佚。相较而言,清代极少有学者直接引用《修文殿御览》,则其不传于世,当在清初以后。 《文渊阁书目》和《绛云楼书目》确曾著录了《修文... (2回应)
2014-09-19 01:41 10人喜欢
从明初到明末清初,王祎《大事记续编》、杨慎《升庵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方以智《通雅》都曾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明初《文渊阁书目》、明末清初《绛云楼书目》也都明确著录过该书,而且还记录了此书存世的具体册数。这些皆可充分表明,有明一代,《修文殿御览》一书并未完全散佚。相较而言,清代极少有学者直接引用《修文殿御览》,则其不传于世,当在清初以后。 引自 《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文渊阁书目》和《绛云楼书目》确曾著录了《修文殿御览》及其册数。安志先生的推断应该无误。这真是骇人之事,因为我一直觉得,明代人应该不会比我们见到更多的唐前史料。然而这部年代久远、篇幅巨大的珍贵典籍,居然在明代依然存在。那么,这么珍贵的典籍怎么在清代就不传了呢? 按乾隆中鄞县卢址《抱经楼书目》著录有明抄本《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〇卷一百六十三册。 此后严可均也提到:“邢氏澍为余言,汉中张姓有《修文殿御览》。邢氏非谩言者,余将老矣,不无想望。”汉中张氏不知哪家,但看来清代确实还有《修文殿御览》,而且不止一部。 卢址抱经楼的藏书在1916年散出,其中就有《修文殿御览》,为当时学者瞩目。例如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当年记载散书书目中有“《修文殿御览》一部”,定价一万元。但他认为“《御览》是明人伪造之本”,因此没有购买。更为详细的材料是同年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 7月17日信提到抱经楼散书,“其《修文殿御览》,乙老(沈曾植)谓恐系用《北堂书抄》为之者,拟于便中一往观之,便可知也。”22日信又接着说:“现沪上所出之《修文殿御览》,乙老云艺风(缪荃孙)已见过,云是《文苑英华》,并《辨证》语亦录在内。现索一万元。故艺等均劝刘、张不必购之也。”这样,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此本的归宿,但有诸位大师的掌眼,应该可以判定抱经楼所藏《修文殿御览》是部伪书。 另外,孙诒让《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笺迻》提到:“甲戌过沪上,闻书估吴姓云:‘有明钞《修文殿御览》二百册,为楚人某购去。’然则天壤间尚有传本。”如果时间无误,甲戌年即1874同治十三年,孙诒让所见者应不是抱经楼物,是不是汉中张氏所藏也不知道。 这样的话,清代就曾有过至少两部《修文殿御览》。抱经楼的《修文殿御览》是伪书,汉中张氏的那部不知什么情况。囿于见闻,不知这两部《修文殿御览》是不是还在,如果还能找到的话,应该是一件盛事。 另有汪辟疆《读常见书斋小记》“修文殿御览”条称《修文殿御览》为金陵大学刘衡如购得,即以《文苑英华》伪造者。
2回应 2014-09-19 01:41 -
有关中古类书的总体研究,学界成果颇多[1]。然而,由于《皇览》、《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等大型官修类书后世均已失传,致使中古类书源流演变中的若干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二十世纪初叶以来,随着敦煌写本P.2526号的问世,中外学人关于其是否为《修文殿御览》或《华林遍略》的讨论,很大程度推动了中古类书相关问题的研究[2]。1964年,日本学者森鹿三先生发表《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一文[3],据日本兼意撰《香要抄》、《宝要...
2020-04-16 10:23
有关中古类书的总体研究,学界成果颇多[1]。然而,由于《皇览》、《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等大型官修类书后世均已失传,致使中古类书源流演变中的若干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二十世纪初叶以来,随着敦煌写本P.2526号的问世,中外学人关于其是否为《修文殿御览》或《华林遍略》的讨论,很大程度推动了中古类书相关问题的研究[2]。1964年,日本学者森鹿三先生发表《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一文[3],据日本兼意撰《香要抄》、《宝要抄》、《药种抄》等古抄,揭出《修文殿御览》佚文10类71条;1975年,饭田瑞穗先生发表《〈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4],指出日本古书《政事要略》卷二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亦保存有多条《修文殿御览》佚文;1984年,远藤光正先生出版《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5],从《明文抄》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3条。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敦煌写本P.2526号的重新认定,而且对进一步考察中古官修类书的源流演变,进而探寻中古文化演进的若干轨迹及其特征,亦有相当的积极作用。
一、《华林遍略》编纂与P.2526号写本的初步判定
《华林遍略》乃南朝梁武帝萧衍敕令编纂的一部大型官修类书,始撰于天监十五年(516),至普通四年(523)成书,历时八年之久。全书七百余卷[6],其编纂体例与特点,据唐释法琳《辩正论》卷七《品澡众书篇第九》载[7]:
案梁武皇帝使阮孝绪等,于文德政御殿撰“文德政御书”四万四千五百余卷。于时帝修内法,多参佛道,又使刘杳、顾协等一十八人,于华林苑中纂“要语”七百二十卷,名之《遍略》,悉抄撮众书,以类相聚,于是文笔之士须便检用。
所谓“悉抄撮众书,以类相聚”,正是类书的编纂特点,《华林遍略》显然包括经、史、子、集诸书。唐初欧阳询《艺文类聚·序》称《皇览》、《华林遍略》皆“直书其事”[8],说明二书存在一定的关联,且俱以“事”为中心。据唐杜宝《大业杂记》,大业二年(606),虞绰等编纂《长洲玉镜》,称“源本出自《华林遍略》”,秘书监柳顾言曾对隋炀帝说[9]:
然梁朝学士取事,意各不同。至如“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序剑者尽录为溪(剑)事,序溪者亦取为溪事,撰玉者亦编为玉事,以此重出,是以卷多。至如《玉镜》则不然。
观此可知,《华林遍略》有“剑”、“溪”、“玉”诸门,且以“事”囊括一切,以类相聚。又据《艺文类聚》,“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一语,实出自梁吴筠《咏宝剑诗》:“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10]知《华林遍略》不仅“抄撮众书”,还收录了当代学人的诗文作品。就文体而言,梁吴筠《咏宝剑诗》属“文”,并非“事”,却被《华林遍略》分别编入“剑事”、“溪事”、“玉事”,《艺文类聚》称其“直书其事”,果不虚也。这种一切以“事”为中心,对所收条文文体不加区别的类书编纂特点,在P.2526号写本中有充分的体现。
自二十世纪初叶以来,中外学人关于P.2526号写本的定名问题,大致有《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某部佚名类书三种不同的观点[11]。如今,根据中日古籍所载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并综合各种情况分析,可以初步判定,P.2526号并非《修文殿御览》,而极有可能是《华林遍略》。对此,笔者曾有专文探讨[12],现再申述如下:
其一,目前所知,《修文殿御览》佚文总有95条,其中日本典籍载有77条,录入《太平御览》70条,比例为90.9%;中国典籍载有18条,录入《太平御览》10条,比例为55.55%。两者相加,总录入《太平御览》80条,比例达84.21%,尤其是一些条目比较完整的佚文,如“芸香”15条、“琉璃”13条、“马脑”8条、“车渠”7条等,无论是书名还是内容,都与《太平御览》相差无几,故森鹿三先生据以指出,《修文殿御览》实乃《太平御览》之重要蓝本[13]。反观敦煌写本P.2526号,总有88条,与《太平御览》极相似的,仅有22条[14],所占比例为25%,比《修文殿御览》少59.21%。另外,即使不计内容详略、文字差异等因素,写本至少也有29条不见于《太平御览》记载,录入比例约为67.05%,比《修文殿御览》佚文录入总比例84.21%相差14.16%。从录入《太平御览》比例看,写本与《修文殿御览》之间明显存在着差异。
其二,再就编纂体例与编排顺序而言,《修文殿御览》佚文皆先“事”后“文”,这一特点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完全一致。如“芸香”15条,前11条记“事”,后4条载“文”,分别为曹植《芸香赋》、傅玄《芸香赋序》、成公绥《芸香赋》、傅咸《芸香赋》等。除第6、12条外,其余13条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二《香部二·芸香》,同样也是先“事”后“文”;又“琉璃”13条,前7条记“事”,后6条载“文”,分别为杜笃《论都赋》、《诸葛恢集》、傅咸《污巵赋》、左思《吴都赋》、庾阐《杨都赋》、孙公达《琵琶赋》等,除孙公达《琵琶赋》外,其余12条全部载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编排顺序相同;又“马脑”8条,“事”、“文”各4条;“车渠”7条,“事”3、“文”4,俱载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马脑》、同卷《珍宝部七·车渠》,同样是“事”先“文”后。与《修文殿御览》佚文相比,P.2526号写本的编排顺序,则显得“事”、“文”混杂,无章可循,如鹤类总46条,其中王粲《鹄(鹤)赋》置于第33条,湛方生《羁鹤吟叙》系于第36条,傅咸《诗叙》置于第44条,《古歌辞》系于第46条;鸿类总18条,其中成公绥《鸿雁赋叙》置于第10条,曹毗《双鸿诗叙》置于第17条。写本这种杂乱无章的编排顺序,与《修文殿御览》先“事”后“文”之特点迥然有别。
其三,再从写本内容看,其与《太平御览》之相关记载存在着较大不同,二者实为不同系谱,并不存在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如写本所引《相鹤经》、《神境记》,与《初学记》、《太平御览》二书所引《相鹤经》、《神境记》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又如写本所引《赵书》,《太平御览》则引作《十六国春秋》,文字也有不同。这些都可说明写本与《太平御览》没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而《太平御览》又是以《修文殿御览》等书为蓝本编纂的,写本与《太平御览》在内容上的种种差异,可以进一步证明其非《修文殿御览》。
其四,前辈学者洪业先生曾力证写本为《华林遍略》,而非《修文殿御览》,实为卓见。从写本编纂体例看,其特点是“事”、“文”不分,此正与《华林遍略》相合;又通过比较写本内容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之异同,足可证明写本与《艺文类聚》关系密切,二者极有可能同属一个系谱。而《艺文类聚》又是以《华林遍略》为蓝本编纂而成,由此言之,写本为《华林遍略》的可能性最大。
二、继承与创新:北齐《修文殿御览》之编纂
《华林遍略》成书后,何时传入北方?《北齐书》卷三九《祖珽传》载[15]:
后为秘书丞,领舍人,事文襄。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其本曰:“不须也。”珽以《遍略》数帙质钱樗蒲,文襄杖之四十。
胡道静先生指出,文襄即高澄,后为北齐世宗,时领中书监,为东魏兴和二年(540),距南朝梁编成《华林遍略》约十七、八年[16]。这是《华林遍略》传入北方的明确记载,然有迹象表明,是书可能此前就已传入北方。
如所周知,郦道元《水经注》与贾思勰《齐民要术》,乃北朝文人撰写的两部传世名著。郦、贾二人均未到过南方各地,其著述中却引用了不少南朝文人的典籍,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与途径获取这些资料并编入其书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美国学者白馥兰曾指出,《齐民要术》约有一半文字是由引文组成,这些引文来自约160种著作,贾思勰未必直接接触到所有他所引用的著作,有时转引他人的引文,而转相传抄没有直接接触到的材料是中国常见的著述方式[17]。白氏之推断不无道理,所言“转引他人的引文”,恐怕只有类书最为便捷。
《齐民要术》总10卷,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530-540年之间,也有学者认为在533-544年之间[18]。该书第十卷特别标明为“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内容全是引文,这些引文经过胡立初、石声汉、缪启愉等前辈学者的辛苦整理与研究[19],业已比较清楚。如所引南朝时人的著作,既有刘宋元嘉年间(424-453)的何承天《纂文》、刘敬叔《异苑》、盛弘之《荆州记》等,又有南齐、萧梁时代的沈约《春秋元命苞注》、陶隐居《本草》等[20]。此点颇值关注。更为明显的是,其所引书名与文字内容,多见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后世类书,有的甚至基本一致,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为便于说明问题,兹引数例列表分析如下:
《齐民要术》、《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文异同表
《齐民要术》
《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
卷一〇《枣》[21]:
《史记·封禅书》曰:李少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杖击未央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箧里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林也;朔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帝赐帛十匹。
《神异经》曰:北方荒内,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余。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卷八七《果部下·枣》[22]:
《史记》曰:李少君以却老方见上。少君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瓠。”
《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余。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杖击未央前殿槛,呼朔曰:“叱来、叱来,先生知此篋中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林也;曰‘朔来朔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赐帛十匹。
卷九六五《果部二·枣》[23]:
(《史记》)又曰:李少君以却老方见上。少君言上曰:“臣曾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所持杖击未央前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筐中何等物也?”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两木林也;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枚。”上大笑,赐帛十匹。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尺,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乾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干之可以安躯体,益气力。
卷一〇《梨》[24]: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玄光梨。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百丈,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割之,瓤白如素。食之为地仙,辟谷,可入水火也。
《神仙传》曰:介象,吴王所征,在武昌。速求去,不许。象言病,以美梨一奁赐象。须臾,象死。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守苑吏种之。后吏以状闻,即发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卷八六《果部上·梨》[25]: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百丈,敷张自转,叶长一丈,广六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剖之白如素,食之地仙,可入水火。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果有玄光梨。
《神仙传》曰:介象为吴主所征,在武昌。连(速)求去,不许。象言病,帝以美梨一奁赐之。象死,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守苑吏种之。
卷九六九《果部六·梨》[26]: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玄光梨。
《神仙传》曰:介象言病,帝使左右以美梨一奁赐象。象死,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苑吏种之。后吏以状闻,即发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焉,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剖之白如素,食之为地仙。(张华注曰:是故今梨树大耳)
卷一〇《芸》[27]:
《礼记》云: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云:“香草。”
《仓颉解诂》曰:芸蒿,叶似斜蒿,可食。春秋有白蒻,可食之。
卷八一《芸香》[28]:
《礼记·月令》曰:仲春(冬)之月,芸始生。(香草)
《仓颉解诂》曰:芸蒿似邪蒿,香可食。
卷九八二《香部二·芸香》[29]:
《礼记·月令》曰: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曰:芸,香草也)
《礼图》曰:芸蒿曰,叶似蒿,香美可食也。
限于篇幅,本文仅摘取《齐民要术》卷十中的9条引文,以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相关记载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些引文明显存在一定的关联,在具体内容上,有的完全相同,有的存在一、二字之别,有的则文字互有详略。如《汉武内传》,《齐民要术》与《太平御览》所引文字完全相同,《艺文类聚》仅多一“果”字;又如《神异经》,《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所引仅有一字之差;再如《神仙传》,《太平御览》所引仅比《齐民要术》多出“老君”二字。三书引文存在的这种关联,颇值注意。
在《齐民要术·序》中,贾思勰曾自述成书经过:“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其有五谷、果蓏非‘中国’所殖者,存其名目而已。”[30]似乎其书不少内容皆作者“采捃经传”而成。然《齐民要术》引书达一百六十种,有些为东晋南朝文人所撰,而贾氏本人从未到过南方,在当时南北分裂对峙的情况下,他能够全部接触这些著作并摘取编入《齐民要术》一书,恐怕不是容易之事。故美国学者白馥兰推断他并未全部接触过这些书籍,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齐民要术》内容本身看,该书卷十所列五谷、果蓏、菜茹等149类,每类下引书若干,正与类书“以类相聚”之特点相符。如上揭列表所示,“枣”类下引《史记》、《东方朔传》、《神异经》、《神仙传》等书,书名及引文多能从《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枣”门找到对应的内容。因此,《齐民要术》卷十的类书特点非常明显。此外,我们知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皆据前朝类书综合编纂而成,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南朝萧梁所编之《华林遍略》[31],因此,二书之间存在引文的相似性,并不奇怪。而《齐民要术》属农书,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在引文上却存在诸多相同共通之处,其原因恐在于这些引文皆来自于一个共同的源头,即《华林遍略》。
认真比较三书引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更为密切。如上列表中,《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所引《神异经》,二者仅有一字之别,而《太平御览》不仅“其高五丈”作“其高五尺”,而且还缺“敷张枝条一里余”一语,与前二书存在一定差别。又“芸香”门,《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皆引书作《仓颉解诂》,而《太平御览》则作《礼图》,复据日本古籍所存《修文殿御览》佚文,原引书为《承集礼图》[32],知《太平御览》此条源自《修文殿御览》。在一些果名称谓与书写上,如“芭蕉”,《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同,《太平御览》则为“甘蕉”;“荔支”,《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同,《太平御览》则作“荔枝”。这些例证似可说明,《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关系更为密切,二书引文同出一个源头的可能性较大。而《艺文类聚》有关“事”的条文,又主要依据《华林遍略》而来。从这一意义上讲,《齐民要术》卷十极有可能源自《华林遍略》。
上文业已指出,《华林遍略》“直书其事”,一切以“事”为中心,因而所收条文“事”、“文”混杂,与《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事”先“文”后的编纂特点大不相同,P.2526号写本即是如此。《齐民要术》卷十所引文字,亦有这种“事”、“文”混杂不分的特点,如“竹”类,引书相继为《山海经》、《汉书》、《尚书》、《礼斗威仪》、《南方草物状》、《魏志》、《神异经》、《外国图》、《广州记》、《博物志》、《华阳国志》、《风土记》、盛弘之《荆州记》、《异物志》、《南方异物志》、曹毗《湘中赋》、王彪之《闽中赋》、《神仙传》、《南越志》、《孝经河图》、竺法真《登罗浮山疏》、《晋起居注》、《吴录》、《临海异物志》、《字林》等25种[33],其中曹毗《湘中赋》、王彪之《闽中赋》、竺法真《登罗浮山疏》皆属“文”,却混杂其中,可见“事”、“文”不分;又“木堇”类,引书相继为《庄子》、傅玄《朝华赋序》、《东方朔传》、《外国图》、潘尼《朝菌赋》、顾微《广州记》、《诗》等7种[34],同样也是“事”、“文”混杂,与P.2526号写本特点完全相同,都可说明《齐民要术》卷十所引文字,极有可能来自《华林遍略》。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断:《齐民要术》第十卷内容源自类书,当无疑义,此类书或有可能即《华林遍略》。果如是,则《华林遍略》于公元523年成书后,即于540年之前传入北方,并被贾思勰汲取编入《齐民要术》一书中。当然,这一推断目前还缺乏非常直接的证据,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据上引《北齐书·祖珽传》,“州客”携《华林遍略》至邺城,高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还其书,可见北人对此书的重视,由此亦可推知,《华林遍略》成书后,其价值和影响早已为北人所知。不过,面对煌煌七百余卷并代表着南朝文化实力与水平的《华林遍略》,北齐统治者并没有完全表示屈服,而是图谋创新,下令让祖珽召集北方文人,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北方特色的大型类书,以与《华林遍略》相抗衡,一较高下,最终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修文殿御览》。
《修文殿御览》始撰于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二月,八月书成,全书总三百六十卷,五十五部,二百四十门[35]。据唐人丘悦《三国典略》记载,《修文殿御览》以《华林遍略》为蓝本,增加《十六国春秋》、《六经》、《拾遗录》、《魏书》等“旧书”编纂而成[36]。因有《华林遍略》作基础,故仅花七个月时间即编成是书,成为北宋《太平御览》编纂的主要蓝本,惜清初以后散佚不存[37]。
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修文殿御览》有“皇王部”、“服章部”、“果部”等,与《太平御览》同;又有“布帛部”,与《艺文类聚》同。部下有“木甘草”、“鸡舌香”、“芸香”、“人参”、“远志”、“天门冬”、“车渠”、“马脑”、“琉璃”、“金”、“枸橼”、“衣”、“衣裳”、“学校”、“黄柑”、“花生香”、“水滴器”等门类。在部类编排上,其与《太平御览》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如服章部,《修文殿御览》系于卷“第二百卅二”,《太平御览》系于第六八九卷,该部在二书中所处位置大致相当,可以相互对应;至于礼仪部学校门,《修文殿御览》系于第一四四卷,《太平御览》则系于第五四三卷,二者不能完全对应。更为明显的是,“木甘草”属于药部,《修文殿御览》系于“卷第三百”,“芸香”属香部,系于“第三百一卷”,果部系于“第三百十四”,前后顺序依次为药部、香部、果部;而《太平御览》果部系于第九六四至九七五卷,香部系于第九八一至九八三卷,药部系于第九八四至九九三卷,顺序则是果部、香部、药部。可见,二书在一些部类的编排顺序上并不一致[38]。
《修文殿御览》虽是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而成,但也有若干创新和特色,拙文《〈修文殿御览〉辑校》[39]曾对此有所探讨,指出其特点有三:其一,《修文殿御览》条目清晰,编排有体;P.2526号写本则稍显杂乱。其二,《修文殿御览》“事”、“文”分列,开后世类书“事前文后”之先河;P.2526号写本则以“事”为主,“事”、“文”混杂。其三,《修文殿御览》文字简洁、凝练,长文较少;P.2526号写本则较多长文,很大程度反映了南北文风的差异。
《修文殿御览》虽以《华林遍略》为蓝本,但在编纂体例、部类安排、内容增减、文字表述等方面皆有自己的创新,既反映了南朝类书对北朝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北朝类书的某些特色。北齐统治者在梁《华林遍略》成书后的五十年,下令编纂《修文殿御览》,其目的无非是要与南朝类书一较高下,明显带有南北文化之争的意蕴。不管如何,《修文殿御览》的编纂,南北兼容,在某种程度上已有整合南北文化之特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江左余风”:隋及唐初官修类书之编纂
进入隋唐一统,类书编纂更为盛行,但在南北择从问题上却有过变化。《新唐书》卷二〇一《文艺传上·序》载[40]: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是时,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大历、贞元间,美才辈出,擩哜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
序称唐文“三变”:高祖、太宗时期,“沿江左余风”;玄宗时,“崇雅黜浮”;大历、贞元间,“擩哜道真,涵泳圣涯”,是为“三变”。就类书编纂而言,则大致经历了唐初至玄宗时期两个阶段的变化。
隋及唐初的官修类书编纂,尊南抑北,“沿江左余风”,完全以南朝类书为准绳。隋炀帝大业二年,柳顾言、虞绰等编纂《长洲玉镜》四百卷,即依据《华林遍略》而来,唐杜宝《大业杂记》载[41]:
六月,学士秘书监柳顾言、学士著作佐郎王曹等撰《长洲玉镜》一部,四百卷。帝谓顾言曰:“此书源本出自《华林遍略》,然无复可加,事当典要,其卷虽少,其事乃多于《遍略》。”对曰:“……然梁朝学士取事,意各不同。至如‘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序剑者尽录为溪(剑)事,序溪者亦取为溪事,撰玉者亦编为玉事,以此重出,是以卷多。至如《玉镜》则不然”。帝曰:“诚如卿说。”
所谓“源本出自《华林遍略》”,即表明《长洲玉镜》与《华林遍略》之渊源关系。前文业已指出,《华林遍略》的编纂特点是以“事”为中心,《长洲玉镜》亦是如此,炀帝所言“其事乃多于《遍略》”,可表明此点。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编纂的《艺文类聚》,亦同样主要依据《华林遍略》而来。据欧阳询《艺文类聚》序称[42]:
以为前辈缀集,各杼其意,《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徧(遍)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一。爰诏撰其事且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号曰《艺文类聚》,凡一百卷。其有事出于文者,便不破之为事,故事居其前,文列于后,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可以折衷今古,宪章坟典云尔。
欧阳询批评此前的《流别》、《文选》、《皇览》、《徧(遍)略》等书,或“专取其文”,或“直书其事”,故其编纂《艺文类聚》时,改变这一做法,使“事”、“文”相结合,“事居其前”、“文列于后”。序称“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表明《艺文类聚》乃删节前四书而成,即“文取”《流别》、《文选》,“事”依《皇览》、《徧(遍)略》。然《皇览》一书后世散佚严重[43],故《艺文类聚》有关“事”的记载,当主要取自《华林遍略》[44],观今本《艺文类聚》所收《皇览》仅有5条[45],即可明了此点。
有趣的是,欧阳询批评此前的类书,却对北齐所编《修文殿御览》只字不提;而且,“事居其前,文列于后”,这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类书编纂体例,早在《修文殿御览》编纂时就已产生,《艺文类聚》不过是沿袭并有所丰富、完善、发展而已[46],然欧阳询对此并无任何交待与说明。不仅如此,太宗贞观五年(631),魏徴撰《群书治要》五十卷,对以前的类书有过总结和批评,该书序例称:“但《皇览》、《遍略》,随方类聚,名目互显,首尾淆乱,文义断绝,寻究为难。今之所撰,异乎先作,总立新名,各全旧体,欲见本知末,原始要终,并弃彼春华,采兹秋实。”[47]所言此前类书有《皇览》、《华林遍略》,却对《修文殿御览》只字不提,一定程度也透示了《修文殿御览》在当时的境遇。如果说《艺文类聚》的编纂,主要出自南方文人之手,他们对北朝《修文殿御览》的漠视,尚可理解的话;那么,魏徴出生于河北,乃北方文人的代表,其撰《群书治要》,依然把《修文殿御览》摒弃在外,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这实乃当时的形势与风气使然,与隋炀帝以来崇尚南朝文化之风气息息相关,所谓“沿江左余风”是也[48]。从这一意义上讲,贞观十五年(641)尚书左仆射高士廉等所编纂的大型类书《文思博要》,恐怕也与《修文殿御览》没有多大关系。
《文思博要》总一千二百卷、目十二卷[49],据该书“序”,称此前类书《皇览》、《遍略》、《类苑》、《耕录》、《要略》、《御览》等,“虽草创之指,义在兼包,而编录之内,犹多遗阙”,故其“笼缃素则一字必包,举残缺则片言靡弃,繁而有检,简而不失”,力求完备。其书“义出六经,事兼百氏”,未言依据此前哪些类书而编纂。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亦载:“汤仲谋曰:允謩按《文思博要》一千三百卷,太宗贞观年间,诏左仆射高士亷、特进魏徴等十四人,取历代载籍,摭其精义,至十年书成,即此书也。”[50]然有迹象表明,《文思博要》的编纂,似与《修文殿御览》没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
南宋时,《文思博要》失传,仅存“帝王部”卷第一七二一卷[51],知《文思博要》设有“帝王部”,与《艺文类聚》同。上文业已指出,《修文殿御览》设有“皇王部”,此为北宋《太平御览》所承袭,《文思博要》既沿袭《艺文类聚》设“帝王部”,似可表明其在部类的编排上,与《修文殿御览》并不存在直接的渊源关系。另外,武周时期,则天“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下令张昌宗等“增损《文思博要》”而编成《三教珠英》(详后)。此处《修文殿御览》与《文思博要》并提,而不言其他类书,也不难推知二书之关系。换言之,如果《文思博要》与《修文殿御览》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则《修文殿御览》内容当已大多收入《文思博要》书中,然“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一语,似可表明二书并没有这样一种渊源关系。因此,我们推测,《文思博要》的编纂,恐怕主要依据的还是南朝的类书,而与《修文殿御览》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武周时期编纂的《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是在《文思博要》基础上“增损”而成的又一部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卷六〇一《文部一七·著书上》引《唐书》载[52]:
天后圣历中,上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令麟台监张昌宗与麟台少监李峤,广召文学之士给事中徐彦伯、水部郎中员半千等二十六人,增损《文思博要》,勒成一千三百卷,于旧书外,更加佛教、道教及亲属、姓氏、方域等部。至是毕功,上亲制名曰《三教珠英》。彦伯已下,改官加级赐物。
此处“上”即指武则天,《册府元龟》卷六〇七《学校部·撰集》作“帝”[53],说明此《唐书》当为武周时所撰,其价值至为珍贵。复据《唐会要》卷三六《修撰》,《三教珠英》成书于大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54]。所谓“增损《文思博要》”一语,表明《三教珠英》乃是在《文思博要》基础上删补修订而成,同样与《修文殿御览》无关。
以上就隋及唐初的类书编纂问题作了若干粗浅探讨,从中不难看出“沿江左余风”之种种特点。我们知道,西晋灭亡以后,由于胡族大批入据中原,致使南北长期分裂、割据,南北政权各自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宗教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走向[55]。进入隋唐一统后,面对因长期分裂而导致的种种差异,如何择从,将是帝国统治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文化建设方面,隋及唐初统治者从南而不从北,“沿江左余风”,乃在于东晋南朝文化的先进性使然。在类书的编纂上亦是如此,从隋朝《长洲玉镜》,到唐初《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大多主要依据南朝的类书;北齐《修文殿御览》虽有不少特色和优点,但基本被摒弃在外,遭受漠视与冷遇,这种反差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南朝文化的崇尚之风。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到了玄宗开元年间,《修文殿御览》一改唐初遭受冷遇的命运,开始受到统治者的崇重,并被列为类书之首,享有较高的地位。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前期文化转向与变迁之轨迹。
四、《初学记》与《修文殿御览》
唐初,《修文殿御览》虽然不被官方所重视,但在民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唐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一百卷,是一部著名的佛教类书,该书卷六《六道篇·舍宅部·感应缘》载有《修文殿御览》佚文4条[56],卷三六《华香篇·感应缘》有关鸡舌香、芸香的引文,很有可能也属《修文殿御览》佚文[57]。按《法苑珠林》一书,乃道世以十年之功于高宗总章元年(668)撰成,当时正值“江左余风”盛行,《修文殿御览》虽不被官方所重视,然不少内容被佛教类书《法苑珠林》所引用,说明其在民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又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六《举贤》载[58]:
姚崇初不悦学,年逾弱冠,尝过所亲,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遂耽玩坟史,以文华著名。
按姚崇卒于玄宗开元九年(721),享年七十二岁[59],逆推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其“年逾弱冠”之年,乃高宗咸亨年间(670-674),正值“江左余风”盛行之时,姚崇通过亲自阅读《修文殿御览》后,方知晓其价值,并因此发愤读书,最终“以文华著名”,成为一代名相。这一记载表明,《修文殿御览》一书在当时民间确有流传,然由于不受官方重视,故其影响还不广为人知。
玄宗即位后,《修文殿御览》开始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前揭《新唐书·文艺传》序称:“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所谓“崇雅黜浮”,即是崇尚高雅,反对浮华,实是对隋及唐初以来“沿江左余风”的纠正与改变。就类书编纂而言,既不再完全以南朝类书为准绳,也不再沿续此前上千卷大型类书的编纂传统,转而重视北朝类书,追求实用。《初学记》的编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大唐新语》卷九《著述》载[60]:
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说与徐坚、韦述等编此进上,诏以《初学记》为名。赐修撰学士束帛有差。其书行于代。
据《唐会要》卷三六《修撰》载,开元十五年(727)五月一日,徐坚等撰《初学记》成书进上[61]。上揭《大唐新语》记玄宗所言“《御览》”,即指北齐所修之《修文殿御览》。按自《皇览》以来,历代官修类书,著名者有《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长洲玉镜》、《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且《修文殿御览》有三百六十卷,《艺文类聚》仅一百卷,相对而言,部帙并不大,而玄宗只提《修文殿御览》,而不言《艺术类聚》及其他类书,个中原因,或许与《修文殿御览》之“御览”特性有关,即供皇族学习阅览之用,然是书在玄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是不难想见的,这表明《修文殿御览》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自隋以来所遭受的漠视与冷遇命运开始有所改变。
《初学记》总三十卷,是历代官修类书中卷帙较小的一部。该书既奉玄宗之命而编纂,而玄宗又专门提及《修文殿御览》,则《初学记》之编纂,自然与《修文殿御览》存在某种关联。与其他类书一样,《初学记》亦收有大量引文,这些引文源自此前的何种类书?并不清楚。笔者在《〈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一文中,曾就P.2526号写本所引《相鹤经》、《神境记》,与《初学记》、《太平御览》相关内容进行了仔细比较,结果发现,写本内容与《初学记》、《太平御览》大不一样,而《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相鹤经》,除注音及个别字有差异外,其余全同,且皆有双行夹注;所引《神境记》内容则完全一样。从而表明,《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相鹤经》、《神境记》,俱来自同一个源头,而《太平御览》又主要以《修文殿御览》为蓝本,这一源头极有可能就是《修文殿御览》[62]。
我们知道,唐初《艺文类聚》有关“事”的条文,主要依据南朝《华林遍略》而来;北宋《太平御览》隋以前的条文,则主要依据北朝《修文殿御览》。因此,二书引文出现差异,并不难理解。《初学记》引文虽不明渊源,然通过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相关引文异同的比较,仍不难推知其源头之所在。兹举数例论证如下。
《初学记》卷一《天部上·月》“方珠、缺晕”条[63]:
《淮南子》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曰:“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令热以向月,则水生也。”许慎注曰:“诸,珠也;方,名也。”
《淮南子》又曰:画随灰而月晕阙。许慎注曰:“有军事相围守则月晕,以芦灰环,缺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
所引2条《淮南子》及相关注文,皆见于《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月(月蚀附)》[64]:
(《淮南子》)又曰:画随灰而月晕阙。许慎注曰:“有军事相围守则月晕,以芦灰环,缺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
又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曰:“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也。”许慎注曰:“诸,珠也;方,石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升。”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二书引文之相似性,其一,所引2条《淮南子》正文全同,唯顺序稍有差异;其二,注文皆明确标出作者高诱、许慎名,内容除《太平御览》多出“以铜盘受之下,水数升”数字外,其余略同。《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月》虽也同引了《淮南子》,但注文方式及内容大不相同[65]:
(《淮南子》)又曰:画随灰而月晕阙。(以芦灰随晕环,阙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也。)
又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铜盘受之,下水数石也。)
如所周知,《淮南子》一书,有高诱、许慎两家注。《艺文类聚》所引《淮南子》正文,虽与《初学记》、《太平御览》同,然注文却存在较大差异,不仅未标作者,而且内容也与《初学记》、《太平御览》不同。这一明显差异,似可表明《初学记》、《太平御览》与《艺文类聚》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又《初学记》卷一《天部上·月》“吴牛喘、魏鹊飞”条载[66]:
刘义庆《世说》曰:满奋畏风,在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风,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魏武帝《短歌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67]:
《世说》曰:满奋畏风,在晋帝坐。北窗作琉璃扉,实密似疏,奋有寒色。帝笑。奋答:“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吴牛,水牛也。南土多暑,而水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喘。奋,太尉宠之孙也。)
比较二书所引《世说》,除双行夹注外,正文仅存四、五字之别。又同书卷九二一《羽族部八·鹊》引曹操《短歌行》:“魏太祖诗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68]与上揭《初学记》所引文字全同。而《艺文类聚》所引相关内容,则与此有较大差异。该书卷八四《宝玉部下·琉璃》载[69]:
《世说》曰:满奋畏风,在武帝琉璃窗内坐,实密似疏,奋有疑,帝问之,答曰:“臣犹吴牛,见光而喘。”
今本《世说新语》所记,与上揭《初学记》、《太平御览》引文相比较,除个别字有差异外,其余全同[70],而《艺文类聚》所记则大不一样。至于曹操《短歌行》,《艺文类聚》卷四二、卷九二两处引及[71],文字比《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四句要详实得多,其差异昭然可见。
《初学记》引文与《艺文类聚》无关,还可从二书所引傅玄《两仪诗》之不同得到证明。《初学记》卷一《天部上·天》“晋傅玄《两仪诗》”条[72]:
两仪始分元气清,列宿垂象六位成,日月西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名,圣人忧代念群生。
此为七言诗,《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天》所引傅玄《两仪诗》,则为四言诗[73]:
两仪始分,元气上清,列宿垂象,六位时成,日月西迈,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齐名,圣人忧世,实念群生。
两相比较,《初学记》比《艺文类聚》少了“上、时、迈、齐、实”五字。南宋吴曾较早注意到二书所引四言与七言之差异,但未能解释其缘由[74]。笔者推测,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当在二书源头之不同所致,即《艺文类聚》来自《华林遍略》,《初学记》则引自《修文殿御览》。至于傅玄原诗为七言还是四言,已不甚清楚,然《修文殿御览》曾对《华林遍略》进行过删节,不排除其删改傅玄原诗的可能。当然,这纯属推测。不管如何,《初学记》与《艺文类聚》所引傅玄《两仪诗》,出现四言与七言之别,足可证明二书引文源头不同。
总之,《初学记》引文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之异同,尚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仅引录上揭数条。从中不难看出,《初学记》引文多与《太平御览》同,而与《艺文类聚》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其与《艺文类聚》并非出自同一个源头,而《艺文类聚》又主要依据南朝《华林遍略》而来,据此可知,《初学记》与南朝类书并没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又因《太平御览》所引隋以前的条文,主要依据北朝《修文殿御览》,而《初学记》引文又多与《太平御览》同,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初学记》所引隋以前条文,同样依据《修文殿御览》而来。上文业已指出,《初学记》乃张说、徐坚等人奉玄宗之令而作,而玄宗又专门提及《修文殿御览》,故其书编纂主要依据《修文殿御览》而来,实乃顺理成章之事。
南北朝时期的官修类书,南有《华林遍略》,北有《修文殿御览》,分别代表了南北两种文化。进入隋唐之际,《长洲玉镜》、《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官修类书的编纂,无不以南朝类书《华林遍略》为准绳,北朝类书《修文殿御览》则被摒弃在外,遭到漠视与冷遇,这种崇南抑北的类书编纂之风,正是当时整个社会“沿江左余风”的真实写照。然“江左余风”因注重形式,追求辞藻华丽,故也受到时人的批评,被指斥为“淫放”、“轻薄”、“浮艳”等[75]。逮至开元年间,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开始对此前的浮华文风有所改变,转而推重务实的北朝文化。玄宗令张说、徐坚等编纂《初学记》,特别提及北朝类书《修文殿御览》,要求“务取省便”,无不反映了其追求务实、力矫浮华之作风与心态。徐坚等编纂《初学记》,也因此不再以南朝类书为准绳,而改以北朝《修文殿御览》为依据,从北不从南,最终撰成仅三十卷的传世名作。相比此前上千卷的《文思博要》与《三教珠英》而言,《初学记》卷帙确实少得可怜,不过,它却是体现唐朝前后两期类书编纂变化的重要标识,同时也反映了开元年间文风之转变[76]。从此,代表北朝文化的《修文殿御览》,因为统治者的推重而走向历史的前台,地位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中古第一大类书。
此后,在杜佑撰成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一书中,左补阙李翰作序称[77]:
近代学士,多有撰集,其最著者《御览》、《艺文》、《玉烛》之类,网罗古今,博则博矣,然率多文章之事,记问之学,至于刊列百度,缉熙王猷,至精至纯,其道不杂,比于《通典》,非其伦也。
李翰称“近代学士”撰集之类书,最著者有《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玉烛宝典》等,其中《修文殿御览》即列于诸类书之首,可见地位崇高,这与隋唐之际所遭受的冷遇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然,这一改变,与玄宗即位以后开始“崇雅黜浮”、推重北朝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政治与文化之关系由此也可见一斑。
五、余论:整合南北之《太平御览》
历史进入隋唐大一统时期,虽然统治者源出北朝,然面临因长期分裂对峙而造成的种种南北差异,如何择从,恐怕也是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文化方面,由于东晋南朝以来文化的先进性使然,隋及唐初统治者“沿江左余风”,选择了南朝文化。就这一时期的类书编纂而言,《长洲玉镜》、《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官修类书,莫不以南朝类书为准绳、为依据,北朝《修文殿御览》则被摒弃在外,遭受冷遇。玄宗即位后,好经术,去浮华,求实用,革“江左余风”,开始重视北朝文化,《修文殿御览》也因此一改过去遭受漠视和冷遇的处境,走向历史前台,并成为开元年间编纂《初学记》的主要蓝本。类书编纂由此前的“从南”转向“从北”,这是隋唐类书编纂史上的一大变化。
类书编纂不管是“从南”还是“从北”,都各有其利弊与优劣,不能真切反映大一统国家的文化全貌,历史的发展走向应是南北类书的交融与整合。然而,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的爆发,打乱了唐朝历史的进程,统治者也因此未能完成整合南北类书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最终落到了北宋王朝统治者的头上,煌煌千卷《太平御览》的成功编纂,就是对南北朝以来南北类书的一次大整合,类书文化终归一统。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太宗“阅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诏令翰林学士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分定门目”,历时六年,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二月修成[78]。知《太平御览》乃是以前朝类书《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为蓝本编纂而成。关于此点,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类书类》特别指出[79]:
《太平御览》一千卷,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撰。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修纂。本号《太平总类》,太平兴国二年受诏,八年书成,改名《御览》。或言,国初古书多未亡,以《御览》所引用书名故也。其实不然,特因前诸家类书之旧尔。以《三朝国史》考之,馆阁及禁中书总三万六千余卷,而《御览》所引书多不著录,盖可见矣。
所谓“特因前诸家类书之旧尔”,即反映了《太平御览》与前朝类书之渊源承袭关系。问题是,南北朝以来,历代官修类书不少,除《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外,尚有《长洲玉镜》、《编珠》、《三教珠英》、《初学记》等,为何只言前三部而不及其他类书?虽然不排除有些类书至宋初已散佚不存的可能,但如《初学记》在当时仍存,且在引文方面与《太平御览》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何没有提及?选择《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为编纂《太平御览》的蓝本,不管是出自太宗之旨意还是李昉等的主张,恐怕都不是随意之举,或有其特别的考虑。
按《修文殿御览》乃北齐所修类书,虽依据南朝梁《华林遍略》而来,但有不少创新与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北朝文化。唐武德年间修《艺文类聚》,则主要依据《华林遍略》,然全书仅百卷,相对七百余卷的《华林遍略》而言,其所收该书内容当然不会太多,而且文字也会有不少删节。其后,贞观年间修《文思博要》,同样依据南朝类书,然总卷数高达一千二百卷,《华林遍略》之大部内容当收入是书,从而弥补了《艺文类聚》简略之不足。不管如何,《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皆以南朝类书为蓝本,“沿江左余风”,代表着南朝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北宋初编纂《太平御览》,以前朝《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为蓝本,其实就是南北类书的一次大整合,这种整合标志着自西晋灭亡以后,因长期分裂而导致的南北类书差异,在经历隋唐时期不断的选择和磨合之后,最终于北宋初年整合为一,重归一统,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
注释
[1]张涤华:《类书流别》,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年;张涤华:《类书流别》(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方师铎:《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台湾东海大学,1971年;方师铎:《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杤尾武:《类书の研究序说(一)——魏晋六朝唐代类书略史》,《成城国文学论集》第十辑(坂本浩教授古稀庆贺),1978年;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あさま书房刊,1984年;刘叶秋:《类书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王三庆:《敦煌类书》,台北: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戚志芬:《中国的类书、政书和丛书》(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加地伸行(研究代表者):《类书の总合的研究》,日本研究报告书,1996年;彭邦炯《古代类书与丛书》,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福田俊昭:《敦煌类书の研究》,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东洋研究所,2003年;赵含坤《中国类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相关讨论与研究,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载高田时雄主编:《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七号,2013年,第167-201页。修订稿已收入本书。
[3]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载《东方学报》第三十六卷,1964年;又收入同著《本草学研究》,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1999年,第276-305页。
[4]饭田瑞穗:《〈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载《中央大学九十周年记念论文集》,中央大学文学部,1975年,第293-331页;又收入同著《古代史籍の研究》(中),饭田瑞穗著作集3,东京:吉川弘文馆,2000年,第161-199页。
[5]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あさま书房刊,1984年,第36-45页。
[6]关于《华林遍略》的卷数,有七百二十卷、七百卷、六百二十卷等不同说法,本文对此不拟展开讨论,仅取折中之说而已。
[7]《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东京大正一切刊经行会,1924-1934,第541页,下栏;《中华大藏经》第六十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581页,下栏。按“华林苑”,《中华大藏经》作“华苑”,无“林”字。
[8]《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第27页。
[9]杜宝撰、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10]《艺文类聚》卷六〇《军器部•剑》,第1082页。
[11]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
[12]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八辑,2012年,第281-302页,修订稿已收入本书;又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
[13]森鹿三:《修文殿御覽について》。
[14]限于条件,洪业先生当时未能看到P.2526号写本全貌,故其统计仅为17条。写本第83条之后的《璅语》、《史记》、《琴操》、《周礼》、《汉书》5条,皆与《太平御览》所记相近,故统计为22条。
[15]《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14-515页。又《北史》卷四七《祖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7页。
[16]参见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6页。
[17]白馥兰著、曾雄生译:《齐民要术》,载《法国汉学》第六辑“科技史专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46-171页。
[18]参见梁家勉:《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题的再探讨》,原载《农史研究》第二辑,1982年;收入倪根金主编:《梁家勉农史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19]胡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载《齐鲁大学国学汇编》第二册,1934年,第52-112页;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05-1167页(按:此书最初由科学出版社于1957-1958年出版);后魏贾思勰原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第689-879页。
[20]参见梁家勉:《〈齐民要术〉的撰者、注者和撰期》,原载广东农业科学院、华南农学院主办《广东农业科学》1957年第3期,收入倪根金主编:《梁家勉农史文集》,第20页。
[21]《齐民要术今释》,第1026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05-706页。按二书标点不一,此择善而从,下同。
[22]《艺文类聚》,第1485-1486页。
[23]《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280-4282页。
[24]《齐民要术今释》,第1030-1031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11页。
[25]《艺文类聚》,第1473页。
[26]《太平御览》,第4296-4297页。
[27]《齐民要术今释》,第1101-1102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98页。
[28]《艺文类聚》,第1395页。
[29]《太平御览》,第4350页。
[30]《齐民要术今释》,第12页;《齐民要术校释》,第18-19页。
[31]《艺文类聚》是在《皇览》、《华林遍略》、《文选》、《文章流别集》等书基础上删削编纂而成,而《太平御览》则是以《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前朝类书为蓝本修撰而成,而《修文殿御览》又是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修而成。因此,《华林遍略》实为《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之共同源头。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
[32]兼意:《香要抄》(二),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9年,图版第53页,释文第157页。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84页。又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33]《齐民要术今释》,第1084-1087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75-777页。
[34]《齐民要术今释》,第1153-1154页;《齐民要术校释》,第856-857页。
[35]参见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7-49页。
[36]《太平御览》卷六〇一《文部一七·著书上》载:“《三国典略》曰:(前略)阳休之创意,取《芳(华)林遍略》,加《十六国春秋》、《六经》、《拾遗录》、《魏史》第(旧)书,以士素所撰之名,称为《玄洲苑御览》,后改为《圣寿堂御览》。至是,珽等又改为《修文殿》,上之。”第2707页。
[37]参见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第302页。
[38]参见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第301页。
[39]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第301-302页。
[40]《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25-5726页。
[41]杜宝撰、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辑校》,第23页。
[42]《艺文类聚》,第27页。
[43]《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三》子部载“《皇览》一百二十卷”,后注云:“缪袭等撰。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览》一百二十三卷,何承天合;《皇览》五十卷,徐爰合,《皇览目》四卷;又有《皇览抄》二十卷,梁特进萧琛抄。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09页。
[44]参见付晨晨:《〈修文殿御览〉初探》,武汉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9年。
[45]《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天》有“皇览记”1条,卷三《岁时上·夏、秋》有“皇览逸礼”2条,卷四〇《礼部下·冢墓》有“皇览”2条。第2页、第46页、第48页、第731-732页。
[46]从目前所知《修文殿御览》佚文看,该书编纂虽“事”先“文”后,然对“文”并没有具体的区分;而《艺文类聚》则把“文”区分为诗、赋、颂、碑、铭、赞、表、启、序、书、论、寺碑、墓志、祭文等,这是其对《修文殿御览》的丰富、完善与发展之处。
[47]《册府元龟》卷607《学校部·撰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84页。
[48]关于隋及唐初崇尚南朝文化之风,参见唐长孺先生《论南朝文学的北传》第二节《隋唐间的江左遗风》,原载《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又收入《山居存稿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0-230页。
[49]《唐会要》卷三六《修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56页。《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并称有目十二卷,总一千二百十二卷。
[50]周密《云烟过眼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页。
[51]《玉海》卷五四《艺文》“唐文思博要”条载:“《书目》:一卷,大中十年,秘书监杨汉公奏,排理乱书,得此书第一百七十二一卷墨迹。今藏于皇朝秘阁。乾道七年,录副本藏之集库。”(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第1028页)又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云:“《文思博要》帝王一部,唐类书也,所引《蓟子》、《慎子》、《尸子》等,皆古书也。”(第15页)参见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85页。
[52]《太平御览》,第2707页。
[53]《册府元龟》,第7285页。
[54]《唐会要》,第657页。
[55]参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二篇《论南北朝的差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3-237页;该书又收入《唐长孺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78-227页。
[56]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00-201页。
[57]参见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58]《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1页。
[59]《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26页。
[60]《大唐新语》,第137页。
[61]《唐会要》,第658页。
[62]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第183-186页。
[63]《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9页。
[64]《太平御览》,第21页。
[65]《艺文类聚》,第7页。
[66]《初学记》,第9页。
[67]《太平御览》,第3591页。
[68]《太平御览》,第4086页。
[69]《艺文类聚》,第1441页。
[70]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上《言语第二》:“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2页。
[71]《艺文类聚》,第752页、第1593页。
[72]《初学记》,第4页。
[73]《艺文类聚》,第3页。
[74]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辨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16页。
[75]参见唐长孺先生:《论南朝文学的北传》。
[76]开元、天宝年间,官、私所修书籍,极少有四、五百卷以上乃至上千卷的大部头著作,这与唐初情况迥然不同,其原因实与玄宗力矫“江左余风”之浮华有关。
[77]《通典》“序”,中华书局,1988年,第2页。
[78]《太平御览》引《国朝会要》云:“先是,帝阅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诏修此书,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分定门目。八年十二月书成。”第3页。
[79]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5页。
回应 2020-04-16 10:23 -
南北朝时期,虽南北对峙、分裂割据,然类书编纂却颇盛行。其中《华林遍略》七百余卷[1],乃南朝梁武帝下令华林园学士编纂的大型官修类书;《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则是北朝北齐后主诏令祖珽等,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的又一部大型官修类书。一南一北两大类书的成功编纂,均对后世类书的编修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两大类书后来都失传了,致使后人对二书的认识与了解极不充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古类书...
2020-04-16 10:07
南北朝时期,虽南北对峙、分裂割据,然类书编纂却颇盛行。其中《华林遍略》七百余卷[1],乃南朝梁武帝下令华林园学士编纂的大型官修类书;《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则是北朝北齐后主诏令祖珽等,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的又一部大型官修类书。一南一北两大类书的成功编纂,均对后世类书的编修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两大类书后来都失传了,致使后人对二书的认识与了解极不充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古类书的深入研究。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二十世纪初叶敦煌藏经洞所出P.2526号写本的正式问世,这一情况开始有所改变。P.2526号为唐写本,所抄内容为古类书,价值异常珍贵,引起中外学人的高度关注。罗振玉先生率先定其名为《修文殿御览》[2],洪业先生则持不同意见,认为写本有可能是比之更早的《华林遍略》[3]。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参照比对资料,该写本究竟是《华林遍略》,还是《修文殿御览》,仍无法得到证实。1964年,日本学者森鹿三先生发表《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4]一文,据日本高僧亮阿阇梨兼意撰《香要抄》、《宝要抄》、《药种抄》等古抄,揭出《修文殿御览》佚文10类71条,并以之与《太平御览》进行比较,指出《修文殿御览》实乃《太平御览》重要蓝本;1975年,饭田瑞穗先生发表《〈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5],指出日本古书《政事要略》卷二五、卷六七、卷九五亦保存有多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其引文形式与《太平御览》相一致;1984年,远藤光正先生出版《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6],从日本类书《明文抄》中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3条。日本学者对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的介绍、整理与研究,为深入认识和研究该书提供了至为珍贵的新资料。不仅如此,中国典籍也保存有十数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对这些佚文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以有助于解决P.2526号写本的性质和定名问题,而且对今后中古类书的深入研究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日本古籍所存《修文殿御览》佚文(总77条)
(一)兼意《香要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19条)
“鸡舌香”(4条)[7]
1.应劭《汉官仪》曰:桓帝时,侍中迺存年老口臭,上岀鸡舌香与含之。鸡舌颇小辛螫,不敢咀咽,嫌有过,赐毒药,归舍辨决[8],欲就便宜。家人哀泣,不知其故。僚友求服其故僚药[9],存出口香,咸嗤笑之。
2.《吴时外国传》曰:五马州出鸡舌香。
3.《续捜神记》曰:刘广,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见一女,云:“我是何参军女,年十四而夭,为西王母所养,使与下土人交。”广与之缠绵,其日于席下得手巾,裹[10]鸡舌香。其母取巾烧之,乃是火浣布。
4.《南州异物志》曰:鸡舌香出杜薄州[11],云是草花,可含香口。
按:亮阿阇梨兼意乃日本高僧,生于1072年,卒年不详,可能活了八十七岁以上,撰有《香要抄》、《宝要抄》、《谷类抄》、《药种抄》等书。这些书约成于日本保元元年(1156)前后[12],抄录了大量中国典籍,史料价值极高。
上揭“鸡舌香”4条,其中第1条“应劭《汉官仪》”前有朱笔“以下《御览》文”五字,表明4条有关“鸡舌香”的记载全部出自“御览”,据森鹿三先生考证,此“御览”即《修文殿御览》[13]。4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一《香部一·鸡舌》[14],可见二书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上揭第2、3、4条佚文,又见于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六《华香篇》“鸡舌香”条[15],除个别字有差异外,其余全同,由此也不难看出《法苑珠林》与《修文殿御览》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法苑珠林》有关“鸡舌香”的记载,很有可能即源自《修文殿御览》。
“芸香”(15条)[16]
1.《大戴礼·夏小正》曰:正月采芸为庙菜。
2.《礼记·月令》曰:仲冬[17]之月,芸始生。(郑玄曰:芸,香草也。)
3.《说文》曰:芸草似苜[18]宿。《淮南》说[19]“芸可以死而复生”。
4.《杂字解诂》[20]曰:芸,杜荣也。
5.《魏略》曰:大秦出云胶。
6.《博物志》曰:南阳梁正伯夷芸台。
7.《承集礼图》[21]曰:芸即蒿也,叶似耶蒿,香美可食。
8.《洛阳宫殿薄》曰:显阳殿前芸香一株,徽音、含章殿前各二株。[22]
9.《晋宫阁名》曰:太极殿前芸香四畦,式干殿前芸香八畦,徽音殿前芸香杂花十一畦,明光殿前芸香杂花八畦,显阳殿前芸香二畦。
10.《广志》曰:芸胶有安息胶,有黑胶。
1.《吴氏本草》曰:石芸一名𮑇列,一名頋喙。
12.曹植《芸香赋》曰:西都丽草。
13.傅玄《芸香赋序》曰:始以微香进御,终于捐弃黄壤,吁可闵也,遂咏而赋之。
14.成公绥《芸香赋》曰:美芸香之修[23]洁,禀阴[24]阳之淑精,茎类秋竹,枝像春松[25]。
15.傅咸《芸香赋》[26]曰:先君作《芸香赋》,辞义[27]高丽有覩,斯卉蔚茂馨香,同游使余为赋[28]。
按:上揭“芸香”15条,其中第1条前有“已上(下)文出《御览》第三百一卷”十一字,而《太平御览·香部》“芸香”条见于第九八二卷,亦可证明此“御览”非《太平御览》,而是《修文殿御览》。
15条佚文中,除第6、12条外,其余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二《香部二·芸香》[29]。此外,第1、2、3条又见于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六《华香篇》“芸香”条[30],尤其是“《淮南》说:芸可以死而复生”一语,二者所记完全相同,此可证明《法苑珠林》“芸香”诸条实出自《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卷八一《药香草部·芸香》也有多条记载[31],然文字与上揭佚文有较大差异,似表明《艺文类聚》与《修文殿御览》之间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二)兼意《药种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9条)
“人参”(3条)[32]
1.《异菀》曰:人参一名土精,生[33]上党者佳。人形皆具[34],能儿啼[35]。昔有人掘之,始下数铧(音华),便闻土中有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36],头长二尺,四体必[37]备,而髪有损缺处。采[38]是掘伤,所以呻也。
2.《石勒别传》曰:初,勒家园中生[39]人参,葩茂甚盛。于时父老相者皆云[40]:此胡体奇貌异,有大[41]志量,其[42]终不可知[43]。劝邑人厚遇之。
3.《潜夫论》曰:理世不真贤,譬由治[44]疾不得真药也。治疾当得真人参,反得支[45]罗菔,以不识真而饮之,病侵以剧,不知为人所欺也[46]。
按:以上3条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九一《药部八·人参》[47],其中第3条后有“《异菀》以后出《御览》文也”九字。
“木甘草”(1条)[48]
1.木甘草 《吴氏本草》曰:木甘草,叶四四当。
按:本条前明确记有“《修文殿御览》卷第三百云”十字,然相关内容不见于《太平御览》及其他类书。“木甘草”为药类,归属药部,《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六》即有“甘草”1条[49]。“芸香”属香部,《修文殿御览》系于第三〇一卷(参见前揭“芸香”条),“木甘草”属药部,系于第三〇〇卷,说明该书是按药部、香部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的,而《太平御览》则是先香部后药部,反映了二书之间的区别。《艺文类聚》卷八一、八二为“药香草部”,叙述也是先药部后香部,与《修文殿御览》同。
“远志”(2条)[50]
1.《抱朴子内篇》曰:陵阳仲服[51]远志廿年,有子卅七人,坐在立亡[52]。
2.《世说》曰:谢大傅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53],始就[54]桓公司马。于时人有致[55]桓公药草者,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56]名小草,何以一物而[57]有二称?”谢未即答[58]。尓时郝隆在坐,谢问[59]曰:“郝参军多知识,试复通者。”[60]郝应声答曰:“此甚易解,隐[61]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于是谢公殊有愧色[62]。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通[63]乃不恶,亦甚有会。”
按:上揭2条佚文,俱载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六·远志》[64],其中第2条后有双行夹注:“《抱朴》以后出《御览》。”
“天门冬”(3条)[65]
1.《列仙传》曰:赤须子,丰人。好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66]。
2.《神仙传》曰: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门冬,人间三百余年。
3.《抱朴子》曰:杜[67]子微服天门冬,御十八妾,有子百卌人[68],行三百里。
按:上揭3条佚文,俱见于《艺文类聚》卷八一《药香草部·天门冬》[69]、《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六·天门冬》[70],其中第3条后记有“《列仙》以下出《御览》”七字。
(三)兼意《宝要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33条)
“金”(5条)[71]
1.《白虎通》曰:金在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
2.《穆天子传》曰:观天子之宝[72]、黄金之膏。(金膏亦犹玉膏,皆其精液[73]也。)
3.《玄中记》:金之精为牛马[74]。
4.《神异经》曰:西方白[75]宫之外有金山,上有金人,长[76]五丈余,名曰金犀守[77]之。
5.《典术》曰:天地之宝,藏于中极,命曰雌黄,千年化为雄黄,雄黄千年为黄金。
按:上述5条佚文,前4条见于《太平御览》卷八一一《珍宝部十·金下》[78],第5条见于同书卷九八八《药部五·雌黄》[79],其后有双行夹注:“《白虎通》以下出《御览》而已。”
“琉璃”(13条)[80]
1.《广雅》曰:琉璃,珠也。
2.《韵集》曰:琉璃,火齐珠也。
3.《续汉书》曰:哀牢夷出火精琉璃。
4.《魏略》曰:大秦国出赤、白、黒、黄、青、绿、绀、缥、红、紫十种琉璃。
5.《后魏[81]书》曰:天竺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暎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珎之。
6.《广志》曰:琉璃出黄支、斯调、大秦、日南诸国。
7.《十州记》曰:方丈山上有琉璃宫。
8.杜笃《论都赋》曰:槌蜯蛤,碎琉璃。
9.《诸葛恢集》曰:诏答恢,今[82]致琉璃枕[83]一。
10.傅咸《污巵[84]赋》曰:人有遗余[85]琉璃巵者,小儿窃弄,堕[86]之不洁,意[87]既惜之。不感物之污辱,乃丧其所以为宝,况君子行身而可以有玷乎?
11.左思《吴都赋》曰:致远琉璃与珂珬(音恤)。
12.庾阐《杨都赋》曰:琉璃冰朗而外焽[88]。
13.孙公达《琵琶赋》曰:向风临乐,刻饰琉璃[89]。
按:上揭13条佚文,除第12条外,其余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90],第1、2、4、6、7、9诸条又见于《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琉璃》[91],第10条见于卷七三《杂器物部·巵》,第12条见于卷六一《居处部一·总载居处》[92],第13条见于卷四四《乐部四·琵琶》[93],后有双行夹注:“《广雅》以下出《御览》。”
“马脑”(8条)[94]
1.《广雅》曰:马脑,石次玉也。
2.《魏略》曰:大秦国多马脑。
3.《凉州记》曰:吕纂咸宁[95]二年,盗发张骏陵,得马脑钟榼。
4.《玄中记》曰:马脑出月氏。
5.魏文帝《马勒赋》曰:马脑,玉属也,出自西域[96],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
6.陈琳《马脑勒赋》曰:讬[97]瑶溪之宝岸,临赤水之朱波。
7.陆机《灵龟[98]赋》曰:若车渠绕理,马脑缛文,灵龟甲错,鼋鼍龙鳞[99]。
8.王粲《马脑勒赋》曰:游大国以广观兮,览希世之伟宝,总众材[100]而课[101]美兮,信莫臧[102]于马脑、琉璃[103]。
按:上述8条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104],第1、2、3、4、5、8诸条见于《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马脑》[105],第8条后有双行夹注:“《广雅》以下出《御览》之”。
“车渠”(7条)[106]
1.《广雅》曰:车渠,石次玉也。
2.《魏略》曰:大秦国多车渠。
3.《玄中记》曰:车渠出天竺国。
4.魏文帝《车渠椀赋》[107]曰:车渠玉属,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小以[108]系颈,大以为器。
5.王粲《车渠椀赋》曰:杂玄黄以为质,似乾坤[109]之未分;兼五德之上美,起[110]众宝而绝伦。
6.陈思王《车渠盌赋》曰:惟斯盌之所生,于凉风之峻须[111],光如激电,景若浮星,何神恠之瓌玮,信一览而九惊。
7.王处[112]道《车[113]渠觯赋》曰:温若腾螭之升天,曜似游鸿之远臻。
按:上揭7条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车渠》[114],第1、3、4、5诸条又见于《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车渠》[115],第7条后有“《广雅》以下出《御览》”七字。
(四)惟宗允亮《政事要略》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9条)
“枸橼”(3条)[116]
1.裴[117]渊《广州记》曰:枸橼,树[118]似橘,实如柚,大而倍长,味奇酢。皮以蜜煮为粽。
2.刘欣期《交州记》曰:枸橼如柚,核细。
3.《异物志》曰:枸橼实似橘,大如饭筥,皮不香,味不美,可以浣治葛、紵,若酸浆。
按:《政事要略》乃日本平安时代政书,成书于1002年(一说1008年),作者惟宗允亮系明法博士,出身日本明法世家,他集录关于年中行事、公务交替、纠弹杂事等条文与事件,编成此书,其中大量引用中日典籍。原书一百三十卷,后散佚,现仅存二十六卷,收入日本增补新订国史大系[119]。
上述3条佚文俱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七二《果部九·枸橼》[120],第1、3条又见于《齐民要术》卷一〇《枸橼》[121],其中第1条前明确注明:“《御览》(第三百十四果部四)云。”而《太平御览》“果部”系于第九七二卷,知《政事要略》所引《御览》,实即《修文殿御览》,而非《太平御览》。又第3条后有双行夹注“《广志》同也”四字,恐非《御览》原文。
“衣”(4条)[122]
1.《礼记·礼运》曰:孔子曰:昔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123],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2.《白虎通》曰: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蔽也。
3.《易》曰:黄帝垂衣裳[124]。
4.《吕氏春秋》[125]曰:胡曹作衣。[126]
按:上述4条佚文俱见于《太平御览》卷六八九《服章部六·衣》[127],且第1条前注明“《御览》(第二百卅二服章二衣)”,可知此《御览》也是《修文殿御览》。又第2条后有“事始”二字,夹注“下卷衣裳”四字;第4条后有有“同书”二字,夹注“布帛”二字。
“学校”(2条)[128]
1.《周礼·地官下》:师氏曰: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为知逆恶。又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兄;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郑玄注曰:德行,外内之称也。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2.《魏名臣奏》曰[129]:凡学受业,皆当须十五以上;公卿大夫子弟在学者,以年齿长幼相次也。学者不恭,甬慢师肃,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130]。
按:上揭2条佚文俱见于《艺文类聚》卷三八《礼部上·学校》[131]、《太平御览》卷五三四《礼仪部十三·学校》[132],然文字互有详略。其中第1条前标明出自“《御览》(百四十四学校)”,也表明其为《修文殿御览》佚文。
(五)具平亲王《弘决外典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4条)
1.《御览》云:八眉,如八字也;重曈者,目有四曈子也。[133]
2.《御览》云:《三五历记》云: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也。(天如鸡子白,地如鸡子黄)[134]
3.《御览》云:《艺经》曰:筹,成都也。[135]
4.《御览》云:《杂字解诂》云:鸡䴊,似凤凰;鸡䴊,山鸡也。[136]
按:《弘决外典钞》四卷,日本具平亲王(964-1009)撰,是对唐代高僧湛然大师着《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一书所引外典的注疏书,成书于正历二年(991年)。书中引用了大量中国典籍,不少今已失传,至为珍贵[137]。该书所引《御览》佚文4条,明确注明出自《修文殿御览》,其中第1条未注明引自何书,然相关内容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皇王部五·帝尧陶唐氏》[138],《初学记》卷九《帝王部·总叙帝王》亦有类似记载[139]。第2条正文内容见于《法苑珠林》卷四《日月篇·地动部》[140]、《太平御览》卷一《天部一·元气》[141],但夹注“天如鸡子白,地如鸡子黄”一语,未见相关记载[142]。第3、4条不见于《太平御览》及相关类书。
(六)《明文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3条)
1.为人臣侮其主者,其罪死而又死。(《修文殿御览》)[143]
2.饥而思食,壮而恶,自然之性。(《修文殿御览》)[144]
3.以往圣之法治将来,譬如胶柱而调瑟。(《修文殿御览》)[145]
按:《明文抄》五卷,日本古类书,镰仓中期藤原孝范编,是书征引大量中国典籍,非常珍贵。上述3条佚文,明确注明出自《修文殿御览》,其中第1条见于《太平御览》卷三五三《兵部八十四戟下》引刘向《新序》[146],第2条见于卷五一〇《逸民部十》引《高士传》[147],第3条出自杨雄《法言》[148],未见《太平御览》记载。
以上据日本典籍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77条,其中70条见于《太平御览》,录入比例高达90.9%,二书之密切关系于此可见。
二、中国古籍所存《修文殿御览》佚文(18条)
中国典籍也收有十数条《修文殿御览》佚文,付晨晨、桂罗敏曾做过初步辑佚工作[149],然有不少遗漏。今按引书时代先后具列分析如下。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六道篇·舍宅部·感应缘》载[150]:
1.《韩诗外传》曰:死为鬼[151]。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膏归于露,发归于草[152],呼吸之气复归于人。
2.《礼记·祭义》曰: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之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3.依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张倾,安定马氏人。初倾之杀麴俭,俭有恨言。恨言是月光见白狗。拔剑斫之,倾萎地不起。左右见俭在傍,遂乃暴卒。
4.依《神异经》[153]曰:东北方有鬼星石室。屋三百户而共所[154]。石傍[155]题曰鬼门,门昼日不闭[156],至暮则有人语。有火青色。(右此四验出其《御览》。)
“右此四验出其《御览》”一语,表明上述4条引文源自《修文殿御览》。除《十六国春秋》条外,《韩诗外传》、《神异经》2条见于《太平御览》卷八八三《神鬼部三·鬼上》[157],《礼记·祭义》条见于同书卷八八一《神鬼部·神上》[158]。苏晋仁先生曾指出:“除佛教的类书外,世俗的类书如《修文殿御览》见于卷六《六道篇·舍宅部·感应缘》。又如卷四五《审察篇·审学部·感应缘》引有《博物志》、《白泽图》、《抱朴子》三书,与《太平御览》卷八八六《精部》所引次第、文字全同,如出一辙,可证二者当是引自同一类书,但出自何家,则无从得知。”[159]除苏先生所言外,《法苑珠林》一书中,应该还有不少内容取自《修文殿御览》,如卷三六《华香篇·感应缘》所记“鸡舌香”、“芸香”诸条,即与前揭日本古籍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完全相同,其源自《修文殿御览》应无疑义。其余诸香也多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一、九八二《香部》,考虑到《太平御览》与《修文殿御览》的直接渊源关系,《法苑珠林》卷三六《华香篇·感应缘》有关诸香的记载,很有可能多源自《修文殿御览》。
又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七“鹰鹞”条[160]:
5.《御览》云:鸟之勇锐者,名之为鸷。
日本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一书已指出,此《御览》即《修文殿御览》[161],然相关内容未见《太平御览》及其他类书转录。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红蟹殻”条载[162]:
6.招潮(《修文殿御览》:招潮,小蟚螖,殻白,依潮,潮长皆坎外举螯,不失常期,俗言招潮子也。)
《太平御览》卷九四三《鳞介部十五·招潮》引书名为《临海异物志》,文字略有差异[163]。又《北户录》卷二“睡菜”条注称[164]:
7.又《御览》:顾凯之《启蒙记》曰:如何随刀而改味也。
此条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六一《木部十·如何》[165],内容完全一样,无疑也属《修文殿御览》佚文。又《北户录》卷三“无核茘枝”条载[166]:
8.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中略)俗呼为荔枝,奴非虚语耳。(《修文殿御览》云:龙眼子一名龙目。左思《蜀都赋》云:旁挺龙目,侧生荔枝也。)
“龙眼子一名龙目”,据《太平御览》卷九七三《果部十·龙眼》,出自《吴氏本草》[167]。其后所引左思《蜀都赋》,亦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果部八·荔支》[168],当也出自《修文殿御览》。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五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正月《考异》载[169]:
9.祖孝徴《修文殿御览》云:太安二年,特大赦,改年建初元年,特见杀。
据《太平御览》卷一二三《偏霸部七·蜀李特》,此条当引自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太安二年,都下推特为大将军,大赦,改元为建初元年。(中略)特军败绩,死之。”[170]又同书卷《偏霸部七·李流》载:“建初元年,特既见杀,流自称大将军、益州牧。”[171]
北宋陆佃注《鹖冠子》卷上《道端第六》称[172]:
10.《修文殿御览》引《鹖冠子》曰:进贤者受上赏,则下不蔽善。为政者赏之不多而民喜,罚之不多而民畏焉。
陆佃所引此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又见于《太平御览》卷六三三《治道部十四·赏赐》:“《鹖冠子》曰:进贤者受上赏,则下不蔽善。为政赏人不多而民喜,罚人不多而民畏。(言赏罚中)”[173]。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〇《绢纸》载[174]:
11.隋《修文殿御览》载:晋人藏书数,有白绢草书、白绢行书、白锻绢楷书之目。
按《修文殿御览》为北齐祖珽等所修,周密称“隋《修文殿御览》”,或有误记。《齐东野语》所载此段佚文,虽不见于它书记载,然南宋时《修文殿御览》尚未全佚,周密所记当有所本。
元代吴师道《战国策校注》卷三《秦》“美男破老”条注称[175]:
12.《修文御览》引《周书》作“美男破产,美女破居”。
“《周书》”,《太平御览》卷三七九《人事部二十·美丈夫上》引作“《十二国史》”,云“又曰:美男破老,美女破居”。[176]
明初王祎(1322-1373)《大事记续编》卷六六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八月解题注称[177]:
13.《修文殿御览》:上党郡石碎关。
本条不见《太平御览》等书记载,王祎当据《修文殿御览》原书所引,且同书卷三六“魏皇子太平王焘临朝”条解题明确记载:“刘恕校正《后魏书·太宗纪》:‘四月,封皇子焘为太平王;五月,诏皇子临朝听政。’《世祖纪》:‘四月,封太平王;五月,为监国。’亦不言曾立为皇太子。惟《北史》书‘立太平王焘为皇太子,临朝听政’。《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亦无立皇太子事,今从之。”[178]王祎参据《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书,最终认同《后魏书》所记拓跋焘未曾立为皇太子之事,说明他曾参阅过《修文殿御览》原书。又据明初内府藏书《文渊阁书目》卷一一《类书》载:“《修文御览》一部,四十五册,阙。”[179]因此,可以肯定,明初《修文殿御览》尚存,并未完全亡佚。
明中叶杨慎(1488-1559)《升菴集》卷五二《古蜡祝丁零威歌遗句》载[180]:
14.《丁零威歌》:“城郭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而《修文御览》所引云:“何不学仙去,空伴冢纍纍。”增此三字,文义始明,书所以贵乎博考也。
明梅鼎祚(1549-1615)《古乐苑》卷五一《丁令威歌》载:“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塜垒垒。”其后注云:“《修文殿御览》所引云:‘城郭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去,空伴冢纍纍。’”[181]按梅氏生活时代比杨慎晚了六十余年,其所引《修文殿御览》佚文同于杨慎,是他自己直接取自《修文殿御览》,还是源自杨慎之书,并不清楚。但不管如何,《修文殿御览》载有《丁令威歌》,则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又《升菴集》卷五四《李陵诗》载[182]:
15.《修文殿御览》载李陵诗云:“红尘蔽天地,白日何冥冥;微阴盛杀气,凄风从此兴。招揺西北指,天汉东南倾;嗟尔穹庐子,独行如履冰。裋褐中无绪,带断续以绳;泻水置瓶中,焉辨淄与渑,巢父不洗耳,后世有何称。”
杨慎称:“此诗《古文苑》止载首二句,注云‘下缺’,当补入之,以传好古者。”其后冯惟讷(1513-1572)《古诗纪》卷二〇《李陵录别诗八首》收录此诗,并注明:“《升菴诗话》云见《修文殿御览》。”[183]又李攀龙(1514-1570)《古今诗删》卷六《李陵录别诗四首》[184]、曹学佺(1574-1646)《石仓历代诗选》卷一《拟苏李诗》[185]亦收录此诗。然明末清初人冯舒(1593-1645),在其《诗纪匡谬》一书中,曾对杨慎据《修文殿御览》复原的此诗有所批评,云:“《升菴诗话》云‘出《修文御览》’。此书亡来已久,所不敢信。”[186]今人逯钦立先生亦赞同冯舒之说,认为此诗“白日何冥冥”后诸句乃杨慎伪造[187]。不过,冯舒乃明末清初人,他看不到《修文殿御览》,并不等于明代的其他学人也看不到,因为除杨慎外,明初王祎撰《大事记续编》,就曾参考利用过《修文殿御览》;明末清初,方以智(1611-1671)所撰《通雅》,也引用过该书(详后)。因此,冯舒所言“此书亡来已久,所不敢信”,恐有疑问。至于说此诗乃杨慎所伪造,若无充分有力证据,似不可完全凭信。
又《升菴集》卷六八《范蠡西施》载[188]:
16.后检《修文御览》见引《吴越春秋》逸篇云:“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其后徐应秋(?-1621)《玉芝堂谈荟》卷六《西施随蠡》亦引用此条[189],惜不见《太平御览》及相关类书记载。清人陈厚耀(1648-1722)《春秋战国异辞》卷三七《吴》载:“《吴越春秋》:‘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修文御览》引,今本无。墨子曰:‘西施之沈,其美也。’按诸书不载西施所终,翟去灭吴未远,此言当必有据。”[190]其对《修文殿御览》所引《吴越春秋》的这段佚文,也给予了肯定。
又明中叶王世贞(1526-1590)《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八《说部》载[191]:
17.昔人以王右军《兰亭诗叙》比石崇《金谷园诗序》,云“右军甚喜”。杨用修尝得其全文传之。及览《修文御览》所载云:“吾有庐在河南金谷中,去城十里,有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属,莫不毕备。”用修所载缺此,恐亦未是全文。
《太平御览》卷九一九《羽族部六·鸭》云:“石崇《金谷诗序》曰:‘吾有庐在河南金谷中,去城十里,有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属,莫不毕备。’”[192]与王世贞据《修文殿御览》所引全同。按杨用修即杨慎,观王氏上揭文字,似此段佚文为其亲自阅读《修文殿御览》所得,而不见杨慎书所载。果如此,则明代中期《修文殿御览》尚未全佚。
逮至明末清初,方以智所撰《通雅》一书,也曾直接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据该书卷二〇《姓名(人名)》载[193]:
19.叴由:《韩子》作“仇繇”。《修文御览》引《吕览》曰:‘中山有𠘯繇者,智伯欲攻之,遗以钟。’升菴引作“夙繇”,则《吕览》之讹本也,今本皆是“夙繇”。厹由又作“㕤由”。
智伯攻𠘯繇之事,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五七、五七五,然一引书作《台甲孔丛子》[194],一作《韩子》[195],知此条未为《太平御览》所沿用。值得注意的是,与方以智大致同时代的钱谦益(1582-1664),在其《绛云楼书目》卷三《类书类》中也明确记载:“《修文殿御览》,一百六十四册(三百六十卷,祖珽)。”[196]据此可以判断,明末清初时,《修文殿御览》仍未散佚。
以上据中国典籍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18条,其中10条见于《太平御览》,录入比例为55.55%。
三、后论
《修文殿御览》虽已亡佚,但自二十世纪初叶敦煌写本P.2526号问世以来,中外学人关于其是否为《修文殿御览》残卷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修文殿御览》本身的研究,其中胡道静、森鹿三、胜村哲也三位先生的研究最为突出。胡氏系统考察了该书的编纂、体例、特点及流传情况[197],森氏则从兼意诸抄中揭出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为深入认识和研究该书提供了不少新资料[198];胜村氏在森氏基础上致力于《修文殿御览》的探讨与复原工作,取得不少新进展[199]。根据《修文殿御览》佚文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修文殿御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目前所知,《修文殿御览》总有佚文95条(77+18),收入《太平御览》即达80条(70+10),约占总条数比例的84.21%,从中不难看出二书之间的直接渊源关系。而敦煌写本P.2526号条文内容收入《太平御览》并不多,且文字差异较大,其与《修文殿御览》的关系,反而不如《艺文类聚》密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P.2526号写本绝非《修文殿御览》,而更有可能是比之更早的《华林遍略》[200]。
《修文殿御览》总三百六十卷,五十五部[201],部下的门类,据《玉海》卷五四《艺文》“北齐《修文殿御览》”条,称其“采摭群书,分二百四十部以集之”[202],胡道静先生指出“部”是五十五部下面的门类[203],则其书当有二百四十门类。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二“如《御览》之流”条注云[204]:
《御览》三百六十卷,有乾坤万物部,北齐尚书左仆射祖孝征所撰也。
所谓“乾坤万物部”,当指包罗万象的天地万物诸部。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可以确认《修文殿御览》有“皇王部”[205]、“服章部”[206]、“果部”[207]等,此与《太平御览》同;又前揭《政事要略》所引《吕氏春秋》后有“同书”二字,夹注“布帛”,似《修文殿御览》有“布帛部”,同于《艺文类聚》,而与《太平御览》有异。至于部下的门类,据前揭佚文,可知有“木甘草”、“鸡舌香”、“芸香”、“人参”、“远志”、“天门冬”、“车渠”、“马脑”、“琉璃”、“金”、“枸橼”、“衣”、“衣裳”、“学校”等;此外尚有“黄柑”[208]、“花生香”[209]、“水滴器”[210]等门类,其中“水滴器”见于《太平御览》卷六〇六《文部》,而“黄柑”、“花生香”两门则未见,说明二书在部类名称上还是存在着某些差异。在具体编排上,《修文殿御览》与《太平御览》既有相对应之处,又有不一致之处,如服章部,《修文》系于卷“第二百卅二”,《太平御览》系于第六八九卷,该部在二书中所处位置大致相当,可以相互对应;至于礼仪部学校门,《修文殿御览》系于第一四四卷,《太平御览》则系于第五三四卷,二者则不能完全相对应。更为明显的是,“木甘草”属于药部,《修文殿御览》系于“卷第三百”,“芸香”属香部,系于“第三百一卷”,果部系于“第三百十四”,前后顺序依次为药部、香部、果部;而《太平御览》果部系于第九六四至九七五卷,香部系于第九八一至九八三卷,药部系于第九八四至九九三卷,顺序则是果部、香部、药部。可见,二书在一些部类的编排顺序上并不一致。
《修文殿御览》在《华林遍略》基础上,增补了《十六国春秋》、《拾遗录》、《魏书》等书内容,有自己的编纂体例和特点,对南朝类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体现了北朝文化的某些特色。胡道静先生曾指出,撰例谨严是《修文殿御览》一书的特点,故能流传[211]。综合现有材料分析,该书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条目清晰,编排有序。日本学者胜村哲也先生指出,《修文殿御览》条文是按“经部书·字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的顺序排列的[212];付晨晨女史则认为,《修文殿御览》在修撰体例上杂采了四部分类法,和《七录》的分类思想相近,并以《七录》分类为主,但在具体分类中却体现出其后四部分类法的倾向[213]。不管如何,《修文殿御览》有自己的编纂体例,这是可以肯定的,而敦煌写本P.2526号的条文编排,则显得较为混乱,无章可循,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第二,“事”“文”分列,开后世类书“事前文后”之先河。过去学界皆认为《艺文类聚》首创类书“事前文后”的编纂体例,现在看来,这一观点大有修正之必要。因为北齐所撰《修文殿御览》已率先采用了这一体例,如前揭“芸香”佚文15条,其中“事”11条,“赋”4条,“事”居前,“赋”处后;又“琉璃”13条、“马脑”8条也是如此,这一编纂体例完全为北宋《太平御览》所承袭,而与“事”、“文”混杂的P.2526号写本大不相同。第三,文字简洁、凝练,长文较少。《华林遍略》总七百余卷,内容繁多,胜村哲也先生已指出其长文居多的特点[214]。如唐释法琳《辩正论》卷七“有新鬼不得饮食”条,所引内容明确为《华林遍略》佚文,字数多达316字(不计标点符号)[215]。而《修文殿御览》在《华林遍略》基础上增补了不少北朝典籍内容,然总卷数却只有三百六十卷,比《华林遍略》少了将近一半,其原因即是对《华林遍略》原书内容进行了大量删节和精简。观目前所辑《修文殿御览》佚文,可以发现,条文多者80左右字,少者仅7、8字,其简洁、凝练特点跃然纸上。《修文殿御览》所以能传承长久,恐怕是与这些特点分不开的。
然而,《修文殿御览》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保存至今。至于其具体亡佚时间,胡道静先生指出,明、清两代学者,从未见引用此书者,其不传于世,当在明初以后[216]。然据上文分析,从明初到明末清初,王祎《大事记续编》、杨慎《升菴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方以智《通雅》都曾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明初《文渊阁书目》、明末清初《绛云楼书目》也都明确著录过该书,而且还记录了此书存世的具体册数。这些皆可充分表明,有明一代,《修文殿御览》一书并未完全散佚。相较而言,清代极少有学者直接引用《修文殿御览》,则其不传于世,当在清初以后。
注释
[1]关于《华林遍略》的实际卷数,有七百二十卷、七百卷、六百二十卷等诸种不同说法,本文对此不拟展开讨论,仅取折中之说而已。
[2]1911年,罗振玉率先将该写本刊布于《国学季刊》,并定名为《修文殿御览》。1913年,罗振玉又以珂罗版影印此卷于《鸣沙石室佚书》中,并撰提要加以详考,指出其抄写年代在开天之前。罗氏宸翰楼影印本,1913年;又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第四编第五册,台北文华出版公司、台北大通书局,1972年,第2197—2226页。
[3]洪业:《所谓〈修文殿御览〉者》,载《燕京学报》第十二期,1932年;修订本又收入同著《洪业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94页。
[4]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载《东方学报》第三十六卷,1964年;又收入同著《本草学研究》,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1999年,第276-305页。
[5]饭田瑞穗:《〈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载《中央大学九十周年记念论文集》,东京:中央大学文学部,1975年,第293-331页;又收入同著《古代史籍の研究》(中),饭田瑞穗著作集3,东京:吉川弘文馆,2000年,第161-199页。
[6]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あさま书房刊,1984年,第36-45页。
[7]兼意:《香要抄》(一),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8年,图版第50-51页,释文第188-189页。录文又参见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本草学研究》,第287页。
[8]“归舍辨决”,《太平御览》作“归舍辞决”,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5页。
[9]“僚友求服其故僚药,存出口香”,《太平御览》作“僚友求眂其药,出在口香”,第4345页。
[10]“裹”原缺,据《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补。唐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58页;《太平御览》,第4346页。
[11]“杜薄州”,《太平御览》作“苏州”,第4346页。
[12]参见森鹿三:《亮阿阇梨兼意の「香要抄」について》,载《塜本博士颂寿记念佛教史学论集》,塜本博士颂寿记念会刊,1961年;又收入同著《本草学研究》,第261-275页。
[13]参见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
[14]《太平御览》,第4345-4346页。
[15]《法苑珠林校注》,第1158页。
[16]兼意:《香要抄》(二),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9年,图版第53-55页,释文第157-159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84页。本录文主要依据原图版,与森鹿三氏等录文及标点略有差异,下同。
[17]“冬”,《艺文类聚》作“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第1395页。
[18]“苜”原缺,据《法苑珠林》(第1163页)、《太平御览》(第4350页)补。
[19]“《淮南》说”,《法苑珠林》(第1163页)同,《太平御览》(第4350页)作“《淮南子》曰”,单独另列一条。按《说文》卷1下《艸部》载:“芸:艸也,似目宿,从艸云声。《淮南子》说‘芸艸可以死复生。’”知“《淮南》说”乃《说文》中的内容,《修文殿御览》所引实为1条。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9页。
[20]“《杂字解诂》”,《太平御览》作“《杂字解释诂》”,第4350页。
[21]本条原作“《承集礼图》曰:蒿也,叶似耶蒿,香美可食”,《太平御览》(第4350页)作“《礼图》曰:芸蒿曰叶似蒿,香美可食也”,《艺文类聚》(第1395页)作“《仓颉解诂》曰:芸蒿似邪蒿,香可食”,宋高似孙《纬略》卷一〇《芸台》作“《杂礼图》曰:芸即蒿也,叶似邪蒿,香美可食”。综合而言,《纬略》所记似较为全面准确,今据以补“芸即”二字。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3页。
[22]“《晋宫阁名》”,《艺文类聚》作“《晋室阁名》”,第1395页。
[23]“修”,《艺文类聚》作“循”,第1395页。
[24]“阴”,《太平御览》作“隆”,第4350页。
[25]“枝像春松”,《艺文类聚》作“叶象春柽”,第1396页。
[26]“芸香赋”,《太平御览》作“芸香赋序”,第4350页。
[27]“义”,《太平御览》作“美”,第4350页。
[28]“赋”,《太平御览》作“序”,第4350页。
[29]《太平御览》,第4350页。
[30]《法苑珠林校注》,第1163页。按“芸香”与“兰香”等,同为单独一门,然原校注者却误把“芸香”二字上属,点入《南越志》中,致使其后《大戴礼》、《礼记》、《说文》诸条误入“苓陵香”门,“芸香”门因此不存。
[31]《艺文类聚》,第1395-1396页。
[32]兼意:《药种抄》(一),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10年,图版第21-22页,释文第121-122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1页。
[33]“生”,原抄本缺,此据今本《异苑》、《太平御览》(第4385页)补。宋刘敬叔:《异苑》卷二《土精》,收入《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07页。
[34]原抄本作“人形形比具”,《异苑》、《太平御览》俱作“人形皆具”,今据改。
[35]“能儿啼”,《异苑》、《太平御览》皆作“能作儿啼”。
[36]今本《异苑》至“寻音而取,果得人参”止,后无内容,与《修文殿御览》所引有异。
[37]“必”,《太平御览》作“毕”,第4385页。
[38]“采”,《太平御览》作“将”,第4385页。
[39]原作“王”,《太平御览》作“生”,今据改。第4385页。
[40]原作“于将父老皆云”,《太平御览》作“于时父老相者皆云”,今据以改、补。第4385页。
[41]原作“人”,《太平御览》作“大”,今据改。第4385页。
[42]原作“甚”,《太平御览》作“其”,今据改。第4385页。
[43]原作“和”,《太平御览》作“知”,今据改。第4385页。
[44]“治”,《太平御览》无,下同。第4385页。
[45]“支”,《太平御览》无,第4385页。
[46]今本《潜夫论》卷二《思贤第八》载:“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良医也。治疾当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烝横麦。已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剧,不自知为人所欺也。”明程荣:《汉魏丛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23页。
[47]《太平御览》,第4385页。
[48]兼意:《药种抄》(一),图版第64页,释文第164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82页。
[49]《太平御览》,第4376页。
[50]兼意:《药种抄》(一),图版第75-76页,释文第175-176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2页。
[51]原作“复”,《太平御览》作“服”,今据改。第4378页。
[52]今本《抱朴子内篇》卷一一《仙药》载:“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开书所视不忘,坐在立亡。”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8页。
[53]“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今本《世说新语》卷下之下《排调第二十五》同,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03页;《太平御览》作“后命属□不获已”,当有缺讹,第4378页。
[54]原作“𤎼”,旁有朱字“就”,《太平御览》作“就”,今据改。第4378页。
[55]原作“致”,旁有朱字“饷”,《太平御览》作“致”,第4378页;《世说新语》作“饷”,第803页。
[56]原作“人”,旁有朱字“又”,《世说新语》、《太平御览》俱作“又”,今据改。
[57]原作“如”,旁有朱字“而”,此句《太平御览》作“何以物有二称”。第4378页。
[58]原作“对”,旁有朱字“答”,《世说新语》、《太平御览》俱作“答”,今据改。
[59]“问”,《太平御览》作“因”,第4378页。
[60]“谢问曰:郝参军多知识,试复通者”二语,今本《世说新语》无。
[61]原作“隐”,旁有朱字“处”,《世说新语》、《太平御览》俱作“处”,今据改。
[62]“于是谢公殊有愧色”,《世说新语》作“谢甚有愧色”。
[63]“通”旁有朱字“过”,《世说新语》作“过”,《太平御览》作“通”。
[64]《太平御览》,第4378页。
[65]兼意:《药种抄》(一),图版第103页,释文第203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2页。
[66]《太平御览》卷九八九无“细发”二字,余同,第4375页。《艺文类聚》卷八一《药香草部·天门冬》则为:“《列仙传》曰:赤项子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复出。”第1384页。今本《列仙传》卷下《赤须子》载:“赤须子者,丰人也……好食松实、天门冬、石脂,齿落更生,发堕再出。”王叔岷:《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1页。
[67]原作“松”,《抱朴子内篇》(第208页)、《艺文类聚》(1384页)、《太平御览》(第4375页)作“杜”,今据改。
[68]原作“有子卌人”,《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俱作“百四十人”,《抱朴子内篇》作“百三十人”,今据以补“百”字。
[69]《艺文类聚》,第1384页。
[70]《太平御览》,第4375页。
[71]兼意:《宝要抄》,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2年,图版第32页,释文第105-106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3-294页。
[72]“宝”,今本《穆天子传》卷一作“珤器”,明程荣:《汉魏丛书》,第294页。
[73]“精液”,《穆天子传》作“精汋”。
[74]此条《太平御览》作“《玄记纪》:金之精为牛”,第3604页。
[75]“白”,今本《神异经》作“日”。明程荣:《汉魏丛书》,第690页。
[76]“长”,《神异经》作“高”。
[77]原作“字”,《太平御览》作“守”,今据改。第3602页。
[78]《太平御览》,第3602-3604页。
[79]《太平御览》,第4372页。
[80]兼意:《宝要抄》,图版第36-38页,释文第110-112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9-300页。
[81]原作“汉”,《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魏”,“汉”乃“魏”之误,今据改。按此条见于今本《魏书》卷一〇二《西域传》,所言乃大月氏国人,而非“天竺国人”,又“国中”作“中国”。北京:中华书局,1970年,第2275页。
[82]原作“令”,旁书“今”字,《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今”,今据改。
[83]“枕”,《艺文类聚》作“椀”,第1441页。
[84]原作“后”,《艺文类聚》(第1259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巵”,今据改。
[85]原作“途”,《艺文类聚》(第1259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余”,今据改。
[86]原作“随”,《艺文类聚》(第1259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堕”,今据改。
[87]原作“寻”,旁书“意”字,《艺文类聚》(第1260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意”,今据改。
[88]“焽”,《艺文类聚》作“映”,第1109页。
[89]“向风临乐,刻饰琉璃”,《艺文类聚》(第789页)作“迴风临乐,刻饰流离”,《太平御览》(第3592页)作“回风临乐刻琉璃”。
[90]《太平御览》,第3591-3592页。
[91]《艺文类聚》,第1441页。
[92]《艺文类聚》,第1109页。
[93]《艺文类聚》,第789页。
[94]兼意:《宝要抄》,图版第59-60页,释文第133-134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301页。
[95]“咸宁”,《太平御览》作“咸和”,第3590页。
[96]原作“城”,《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域”,今据改。
[97]原作“记”,《太平御览》作“讬”,今据改。第3591页。
[98]原作“云”,《太平》作“灵龟”,今据改。第3591页。
[99]“灵龟甲错,鼋鼍龙鳞”,《太平御览》作“龟甲错鼋龙鳞”,当有脱文。第3591页。
[100]原作“林”,《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材”,今据改。
[101]原作“谓”,《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课”,今据改。
[102]原作“盛”,《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臧”,今据改。
[103]“琉璃”,《艺文类聚》无,第1441页。
[104]《太平御览》,第3590-3591页。
[105]《艺文类聚》,第1441页。
[106]兼意:《宝要抄》,图版第68-69页,释文第142-143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302页。
[107]“魏文帝《车渠椀赋》”,《太平御览》作“《古车渠椀赋》”,第3592页。
[108]原作“似”,《太平御览》作“以”,今据改。第3592页。
[109]原作“干川”,《太平御览》作“乾坤”,今据改。第3592页。
[110]“起”,《太平御览》作“超”,第3592页。
[111]“须”,《太平御览》作“湄”,第3592页。
[112]原作“边”,《太平御览》作“处”,今据改。第3592页。
[113]原缺“车”,据《太平御览》补,第3592页。
[114]《太平御览》,第3592页。
[115]《艺文类聚》,第1442页。
[116]惟宗允亮:《政事要略》卷二五,增补新订国史大系第二十八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37年,第90页。参见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第658页。
[117]原作“斐”,《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第4310页)皆作“裴”,今据改。北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743页。
[118]“树”原缺,据《齐民要术》、《太平御览》补。
[119]参见李贞德:《唐代的性别与医疗》,载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42页注释(63)。
[120]《太平御览》,第4310-4311页。
[121]《齐民要术校释》,第743页。
[122]惟宗允亮:《政事要略》卷六七,第539页。参见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第658页。
[123]“麻丝”,《太平御览》作“丝麻”,下同。第3073页。
[124]“黄帝垂衣裳”,《太平御览》为“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上衣下裳,乾坤之象)”,第3073页。
[125]“《吕氏春秋》”,《太平御览》引作“《世本》”,第3073页。
[126]《太平御览》“胡曹作衣”后有双行夹注:“宗衷注曰:黄帝臣也。”第3073页。
[127]《太平御览》,第3073页。
[128]惟宗允亮:《政事要略》卷九五,第715页。参见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第658页。
[129]《艺文类聚》(第692页)、《太平御览》(第2424页)“曰”字后皆有“蒋济奏”三字。
[130]“学者不恭,甬慢师肃,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艺文类聚》(第692页)、《太平御览》(第2424页)皆作“学者不恭肃,慢师、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
[131]《艺文类聚》,第691、692页。
[132]《太平御览》,第2423、2424页。
[133]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一“目有重曈”条,东京:春秋社,1989年,第13页。录文又参见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68年,第117页。
[134]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一“元气未分混而为一”条,第17页。《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注云:“称名寺本句末有‘天如鸡子白地如鸡子黄’十字。”第117页。
[135]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一“固留决都都讫”条,第26页。《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注云:“称名寺本‘筹’作‘十’。”第117页。
[136]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四“楚人凤凰其实山鸡”条,第103页。《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录文与此稍异,第117页。
[137]参见河野贵美子著、葛继勇译:《〈弘决外典钞〉所引汉籍考——具平亲王的学问及周边的汉籍》,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38]《太平御览》:“《尚书大传》曰:尧八眉,舜四瞳子。八者,如八字也。”第373页。
[139]《初学记》:“《尚书大传》曰:尧八眉,八眉者,如八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
[140]《法苑珠林》:“《三五历纪》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溟涬始可,蒙鸿滋分。岁起摄提,元气启肇。”第122页。
[141]《太平御览》:“《三五历纪》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涬始牙,濛(莫孔切)鸿(胡孔切)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第1页。
[142]按《太平御览》卷二《天部下·浑仪》载:“《浑天仪》曰:天如鸡子,地如中黄,居其天内,天大地小。”《修文殿御览》佚文是否出自《浑天仪》,并不清楚。第10页。
[143]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录文第40页,图版第565页。
[144]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录文第40页,图版第591页。
[145]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录文第40页,图版第613页。
[146]《太平御览》,第1623页。
[147]《太平御览》,第2322页。按“壮而恶”,当为“壮而思室”之误。
[148]《法言》卷六《先知篇》作“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明程荣编:《汉魏丛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11页。
[149]付晨晨:《〈修文殿御览〉初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笔者指导),2009年;桂罗敏:《〈修文殿御览〉考辨》,载《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期。
[150]《法苑珠林校注》,第200-201页。
[151]“死为鬼”,《太平御览》作“人死曰鬼”,第3923页。
[152]“草”,《太平御览》作“革”,第3923页。
[153]按此条不见今本《神异经》记载。
[154]“屋三百户而共所”,《太平御览》作“三百户而共一门”,第3924页。
[155]“傍”,《太平御览》作“牓”,第3924页。
[156]“闭”,《太平御览》作“开”,第3924页。
[157]《太平御览》,第3923页、第3924页。
[158]《太平御览》,第3913页。
[159]《法苑珠林校注》“校注叙录”,第5页。
[160]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81页。
[161]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第117页。
[162]《北户录》,收入张智主编:《中国风土志丛刊》第六十二册,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第28页。
[163]《太平御览》载:“《临海异物志》曰:招潮,小如彭螖,殻白,依潮长背坎外向,举螯不失常期,俗言招潮水也。”第4187页。
[164]《北户录》,第82页。
[165]《太平御览》,第4265页。
[166]《北户录》,第92页。
[167]《太平御览》,第4312页。
[168]《太平御览》,第4307页。
[169]《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2677页。
[170]《太平御览》,第596页。
[171]《太平御览》,第596页。
[172]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页。
[173]《太平御览》,第2839页。
[174]《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185页。
[175]《战国策校注》,四部丛刊本。
[176]《太平御览》,第1752页。
[177]《大事记续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三三四册,第293页。
[178]《大事记续编》,第三三四册,第502页。
[179]《文渊阁书目》,丛书集成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3页。
[180]《升菴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二七〇册,第456页。
[181]《古乐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九五册,第532-533页。
[182]《升菴集》,第一二七〇册,第475页。
[183]《古诗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七九册,第159-160页。
[184]《古今诗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八二册,第41页。
[185]《石仓历代诗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八七册,第9页。
[186]《诗纪匡谬》,知不足斋本,第13-14页。
[18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0页。
[188]《升菴集》,第一二七〇册,第668页。
[189]《玉芝堂谈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八八三册,第148页。
[190]《春秋战国异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四○三册,第763页。
[191]《弇州山人四部稿》,北台: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7216页。
[192]《太平御览》,第4078页。
[193]《通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八五七册,第431页。
[194]《太平御览》,第2103页。
[195]《太平御览》,第2596页。
[196]《绛云楼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9页。
[197]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7-54页。
[198]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
[199]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卷第三百一香部の复元——森鹿三氏「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を手挂りとして》,《日本仏教学会年报》第三十八号,1973年,第153-176页;《〈修文殿御览〉新考》,《森鹿三博士颂寿记念史学论文集》,京都:同朋社,1977年,第159-194页;《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中国の科学と科学者》,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8年,第643-690页。
[200]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拟刊高田时雄先生主编《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七号,2013年。修订稿已收入本书。
[201]史籍记为五十部,胡道静先生考证指出是五十五部,极有道理,此从之。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8页注释①。
[202]《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第1026页。
[203]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9页。
[204]《弘决外典钞》,第41页。
[205]参见《魏书》卷三《太宗纪》校勘记(一)所引宋人校语:“又案《北史》、《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皇王部》皆抄略魏收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页。
[206]参见正文所引“《御览》(第二百卅二服章二衣)”。
[207]参见正文所引“《御览》(第三百十四果部四)”。
[208]《北户录》卷三“变柑”条注称:“据杂书,如《翰林》、《要海》、《御览》、贾思协皆列在黄柑门中。”知《修文殿御览》有“黄柑”门。第94页。
[209]《说郛》卷二四下引宋施青臣《继古藂编》“藕花诗”条云:“又北齐《修文御览》有花生香一门,专载此事,诸家集注韩诗,皆遗而不收,特表出之。”知《修文殿御览》有“花生香”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八七七册,第374页。
[210]日本源顺撰:《倭名类聚抄》卷一三《调度部上·文书具》“水滴器”条载:“《御览》寺(等)目录云‘水滴器’。”知《修文殿御览》有“水滴器”门。此据那波道圆校注本,第四册,第8页。
[211]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51页。
[212]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
[213]付晨晨:《〈修文殿御览〉初探》。
[214]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
[215]《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东京大正一切刊经行会,1924-1934,第538页,中栏;《中华大藏经》第六十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7页,中栏。
[216]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51-52页。
回应 2020-04-16 10:07
-
有关中古类书的总体研究,学界成果颇多[1]。然而,由于《皇览》、《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等大型官修类书后世均已失传,致使中古类书源流演变中的若干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二十世纪初叶以来,随着敦煌写本P.2526号的问世,中外学人关于其是否为《修文殿御览》或《华林遍略》的讨论,很大程度推动了中古类书相关问题的研究[2]。1964年,日本学者森鹿三先生发表《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一文[3],据日本兼意撰《香要抄》、《宝要...
2020-04-16 10:23
有关中古类书的总体研究,学界成果颇多[1]。然而,由于《皇览》、《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等大型官修类书后世均已失传,致使中古类书源流演变中的若干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二十世纪初叶以来,随着敦煌写本P.2526号的问世,中外学人关于其是否为《修文殿御览》或《华林遍略》的讨论,很大程度推动了中古类书相关问题的研究[2]。1964年,日本学者森鹿三先生发表《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一文[3],据日本兼意撰《香要抄》、《宝要抄》、《药种抄》等古抄,揭出《修文殿御览》佚文10类71条;1975年,饭田瑞穗先生发表《〈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4],指出日本古书《政事要略》卷二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亦保存有多条《修文殿御览》佚文;1984年,远藤光正先生出版《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5],从《明文抄》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3条。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敦煌写本P.2526号的重新认定,而且对进一步考察中古官修类书的源流演变,进而探寻中古文化演进的若干轨迹及其特征,亦有相当的积极作用。
一、《华林遍略》编纂与P.2526号写本的初步判定
《华林遍略》乃南朝梁武帝萧衍敕令编纂的一部大型官修类书,始撰于天监十五年(516),至普通四年(523)成书,历时八年之久。全书七百余卷[6],其编纂体例与特点,据唐释法琳《辩正论》卷七《品澡众书篇第九》载[7]:
案梁武皇帝使阮孝绪等,于文德政御殿撰“文德政御书”四万四千五百余卷。于时帝修内法,多参佛道,又使刘杳、顾协等一十八人,于华林苑中纂“要语”七百二十卷,名之《遍略》,悉抄撮众书,以类相聚,于是文笔之士须便检用。
所谓“悉抄撮众书,以类相聚”,正是类书的编纂特点,《华林遍略》显然包括经、史、子、集诸书。唐初欧阳询《艺文类聚·序》称《皇览》、《华林遍略》皆“直书其事”[8],说明二书存在一定的关联,且俱以“事”为中心。据唐杜宝《大业杂记》,大业二年(606),虞绰等编纂《长洲玉镜》,称“源本出自《华林遍略》”,秘书监柳顾言曾对隋炀帝说[9]:
然梁朝学士取事,意各不同。至如“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序剑者尽录为溪(剑)事,序溪者亦取为溪事,撰玉者亦编为玉事,以此重出,是以卷多。至如《玉镜》则不然。
观此可知,《华林遍略》有“剑”、“溪”、“玉”诸门,且以“事”囊括一切,以类相聚。又据《艺文类聚》,“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一语,实出自梁吴筠《咏宝剑诗》:“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10]知《华林遍略》不仅“抄撮众书”,还收录了当代学人的诗文作品。就文体而言,梁吴筠《咏宝剑诗》属“文”,并非“事”,却被《华林遍略》分别编入“剑事”、“溪事”、“玉事”,《艺文类聚》称其“直书其事”,果不虚也。这种一切以“事”为中心,对所收条文文体不加区别的类书编纂特点,在P.2526号写本中有充分的体现。
自二十世纪初叶以来,中外学人关于P.2526号写本的定名问题,大致有《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某部佚名类书三种不同的观点[11]。如今,根据中日古籍所载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并综合各种情况分析,可以初步判定,P.2526号并非《修文殿御览》,而极有可能是《华林遍略》。对此,笔者曾有专文探讨[12],现再申述如下:
其一,目前所知,《修文殿御览》佚文总有95条,其中日本典籍载有77条,录入《太平御览》70条,比例为90.9%;中国典籍载有18条,录入《太平御览》10条,比例为55.55%。两者相加,总录入《太平御览》80条,比例达84.21%,尤其是一些条目比较完整的佚文,如“芸香”15条、“琉璃”13条、“马脑”8条、“车渠”7条等,无论是书名还是内容,都与《太平御览》相差无几,故森鹿三先生据以指出,《修文殿御览》实乃《太平御览》之重要蓝本[13]。反观敦煌写本P.2526号,总有88条,与《太平御览》极相似的,仅有22条[14],所占比例为25%,比《修文殿御览》少59.21%。另外,即使不计内容详略、文字差异等因素,写本至少也有29条不见于《太平御览》记载,录入比例约为67.05%,比《修文殿御览》佚文录入总比例84.21%相差14.16%。从录入《太平御览》比例看,写本与《修文殿御览》之间明显存在着差异。
其二,再就编纂体例与编排顺序而言,《修文殿御览》佚文皆先“事”后“文”,这一特点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完全一致。如“芸香”15条,前11条记“事”,后4条载“文”,分别为曹植《芸香赋》、傅玄《芸香赋序》、成公绥《芸香赋》、傅咸《芸香赋》等。除第6、12条外,其余13条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二《香部二·芸香》,同样也是先“事”后“文”;又“琉璃”13条,前7条记“事”,后6条载“文”,分别为杜笃《论都赋》、《诸葛恢集》、傅咸《污巵赋》、左思《吴都赋》、庾阐《杨都赋》、孙公达《琵琶赋》等,除孙公达《琵琶赋》外,其余12条全部载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编排顺序相同;又“马脑”8条,“事”、“文”各4条;“车渠”7条,“事”3、“文”4,俱载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马脑》、同卷《珍宝部七·车渠》,同样是“事”先“文”后。与《修文殿御览》佚文相比,P.2526号写本的编排顺序,则显得“事”、“文”混杂,无章可循,如鹤类总46条,其中王粲《鹄(鹤)赋》置于第33条,湛方生《羁鹤吟叙》系于第36条,傅咸《诗叙》置于第44条,《古歌辞》系于第46条;鸿类总18条,其中成公绥《鸿雁赋叙》置于第10条,曹毗《双鸿诗叙》置于第17条。写本这种杂乱无章的编排顺序,与《修文殿御览》先“事”后“文”之特点迥然有别。
其三,再从写本内容看,其与《太平御览》之相关记载存在着较大不同,二者实为不同系谱,并不存在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如写本所引《相鹤经》、《神境记》,与《初学记》、《太平御览》二书所引《相鹤经》、《神境记》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又如写本所引《赵书》,《太平御览》则引作《十六国春秋》,文字也有不同。这些都可说明写本与《太平御览》没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而《太平御览》又是以《修文殿御览》等书为蓝本编纂的,写本与《太平御览》在内容上的种种差异,可以进一步证明其非《修文殿御览》。
其四,前辈学者洪业先生曾力证写本为《华林遍略》,而非《修文殿御览》,实为卓见。从写本编纂体例看,其特点是“事”、“文”不分,此正与《华林遍略》相合;又通过比较写本内容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之异同,足可证明写本与《艺文类聚》关系密切,二者极有可能同属一个系谱。而《艺文类聚》又是以《华林遍略》为蓝本编纂而成,由此言之,写本为《华林遍略》的可能性最大。
二、继承与创新:北齐《修文殿御览》之编纂
《华林遍略》成书后,何时传入北方?《北齐书》卷三九《祖珽传》载[15]:
后为秘书丞,领舍人,事文襄。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其本曰:“不须也。”珽以《遍略》数帙质钱樗蒲,文襄杖之四十。
胡道静先生指出,文襄即高澄,后为北齐世宗,时领中书监,为东魏兴和二年(540),距南朝梁编成《华林遍略》约十七、八年[16]。这是《华林遍略》传入北方的明确记载,然有迹象表明,是书可能此前就已传入北方。
如所周知,郦道元《水经注》与贾思勰《齐民要术》,乃北朝文人撰写的两部传世名著。郦、贾二人均未到过南方各地,其著述中却引用了不少南朝文人的典籍,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与途径获取这些资料并编入其书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美国学者白馥兰曾指出,《齐民要术》约有一半文字是由引文组成,这些引文来自约160种著作,贾思勰未必直接接触到所有他所引用的著作,有时转引他人的引文,而转相传抄没有直接接触到的材料是中国常见的著述方式[17]。白氏之推断不无道理,所言“转引他人的引文”,恐怕只有类书最为便捷。
《齐民要术》总10卷,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530-540年之间,也有学者认为在533-544年之间[18]。该书第十卷特别标明为“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内容全是引文,这些引文经过胡立初、石声汉、缪启愉等前辈学者的辛苦整理与研究[19],业已比较清楚。如所引南朝时人的著作,既有刘宋元嘉年间(424-453)的何承天《纂文》、刘敬叔《异苑》、盛弘之《荆州记》等,又有南齐、萧梁时代的沈约《春秋元命苞注》、陶隐居《本草》等[20]。此点颇值关注。更为明显的是,其所引书名与文字内容,多见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后世类书,有的甚至基本一致,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为便于说明问题,兹引数例列表分析如下:
《齐民要术》、《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文异同表
《齐民要术》
《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
卷一〇《枣》[21]:
《史记·封禅书》曰:李少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杖击未央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箧里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林也;朔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帝赐帛十匹。
《神异经》曰:北方荒内,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余。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卷八七《果部下·枣》[22]:
《史记》曰:李少君以却老方见上。少君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瓠。”
《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余。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杖击未央前殿槛,呼朔曰:“叱来、叱来,先生知此篋中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林也;曰‘朔来朔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赐帛十匹。
卷九六五《果部二·枣》[23]:
(《史记》)又曰:李少君以却老方见上。少君言上曰:“臣曾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所持杖击未央前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筐中何等物也?”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两木林也;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枚。”上大笑,赐帛十匹。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尺,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乾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干之可以安躯体,益气力。
卷一〇《梨》[24]: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玄光梨。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百丈,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割之,瓤白如素。食之为地仙,辟谷,可入水火也。
《神仙传》曰:介象,吴王所征,在武昌。速求去,不许。象言病,以美梨一奁赐象。须臾,象死。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守苑吏种之。后吏以状闻,即发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卷八六《果部上·梨》[25]: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百丈,敷张自转,叶长一丈,广六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剖之白如素,食之地仙,可入水火。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果有玄光梨。
《神仙传》曰:介象为吴主所征,在武昌。连(速)求去,不许。象言病,帝以美梨一奁赐之。象死,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守苑吏种之。
卷九六九《果部六·梨》[26]: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玄光梨。
《神仙传》曰:介象言病,帝使左右以美梨一奁赐象。象死,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苑吏种之。后吏以状闻,即发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焉,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剖之白如素,食之为地仙。(张华注曰:是故今梨树大耳)
卷一〇《芸》[27]:
《礼记》云: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云:“香草。”
《仓颉解诂》曰:芸蒿,叶似斜蒿,可食。春秋有白蒻,可食之。
卷八一《芸香》[28]:
《礼记·月令》曰:仲春(冬)之月,芸始生。(香草)
《仓颉解诂》曰:芸蒿似邪蒿,香可食。
卷九八二《香部二·芸香》[29]:
《礼记·月令》曰: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曰:芸,香草也)
《礼图》曰:芸蒿曰,叶似蒿,香美可食也。
限于篇幅,本文仅摘取《齐民要术》卷十中的9条引文,以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相关记载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些引文明显存在一定的关联,在具体内容上,有的完全相同,有的存在一、二字之别,有的则文字互有详略。如《汉武内传》,《齐民要术》与《太平御览》所引文字完全相同,《艺文类聚》仅多一“果”字;又如《神异经》,《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所引仅有一字之差;再如《神仙传》,《太平御览》所引仅比《齐民要术》多出“老君”二字。三书引文存在的这种关联,颇值注意。
在《齐民要术·序》中,贾思勰曾自述成书经过:“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其有五谷、果蓏非‘中国’所殖者,存其名目而已。”[30]似乎其书不少内容皆作者“采捃经传”而成。然《齐民要术》引书达一百六十种,有些为东晋南朝文人所撰,而贾氏本人从未到过南方,在当时南北分裂对峙的情况下,他能够全部接触这些著作并摘取编入《齐民要术》一书,恐怕不是容易之事。故美国学者白馥兰推断他并未全部接触过这些书籍,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齐民要术》内容本身看,该书卷十所列五谷、果蓏、菜茹等149类,每类下引书若干,正与类书“以类相聚”之特点相符。如上揭列表所示,“枣”类下引《史记》、《东方朔传》、《神异经》、《神仙传》等书,书名及引文多能从《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枣”门找到对应的内容。因此,《齐民要术》卷十的类书特点非常明显。此外,我们知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皆据前朝类书综合编纂而成,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南朝萧梁所编之《华林遍略》[31],因此,二书之间存在引文的相似性,并不奇怪。而《齐民要术》属农书,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在引文上却存在诸多相同共通之处,其原因恐在于这些引文皆来自于一个共同的源头,即《华林遍略》。
认真比较三书引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更为密切。如上列表中,《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所引《神异经》,二者仅有一字之别,而《太平御览》不仅“其高五丈”作“其高五尺”,而且还缺“敷张枝条一里余”一语,与前二书存在一定差别。又“芸香”门,《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皆引书作《仓颉解诂》,而《太平御览》则作《礼图》,复据日本古籍所存《修文殿御览》佚文,原引书为《承集礼图》[32],知《太平御览》此条源自《修文殿御览》。在一些果名称谓与书写上,如“芭蕉”,《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同,《太平御览》则为“甘蕉”;“荔支”,《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同,《太平御览》则作“荔枝”。这些例证似可说明,《齐民要术》与《艺文类聚》关系更为密切,二书引文同出一个源头的可能性较大。而《艺文类聚》有关“事”的条文,又主要依据《华林遍略》而来。从这一意义上讲,《齐民要术》卷十极有可能源自《华林遍略》。
上文业已指出,《华林遍略》“直书其事”,一切以“事”为中心,因而所收条文“事”、“文”混杂,与《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事”先“文”后的编纂特点大不相同,P.2526号写本即是如此。《齐民要术》卷十所引文字,亦有这种“事”、“文”混杂不分的特点,如“竹”类,引书相继为《山海经》、《汉书》、《尚书》、《礼斗威仪》、《南方草物状》、《魏志》、《神异经》、《外国图》、《广州记》、《博物志》、《华阳国志》、《风土记》、盛弘之《荆州记》、《异物志》、《南方异物志》、曹毗《湘中赋》、王彪之《闽中赋》、《神仙传》、《南越志》、《孝经河图》、竺法真《登罗浮山疏》、《晋起居注》、《吴录》、《临海异物志》、《字林》等25种[33],其中曹毗《湘中赋》、王彪之《闽中赋》、竺法真《登罗浮山疏》皆属“文”,却混杂其中,可见“事”、“文”不分;又“木堇”类,引书相继为《庄子》、傅玄《朝华赋序》、《东方朔传》、《外国图》、潘尼《朝菌赋》、顾微《广州记》、《诗》等7种[34],同样也是“事”、“文”混杂,与P.2526号写本特点完全相同,都可说明《齐民要术》卷十所引文字,极有可能来自《华林遍略》。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断:《齐民要术》第十卷内容源自类书,当无疑义,此类书或有可能即《华林遍略》。果如是,则《华林遍略》于公元523年成书后,即于540年之前传入北方,并被贾思勰汲取编入《齐民要术》一书中。当然,这一推断目前还缺乏非常直接的证据,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据上引《北齐书·祖珽传》,“州客”携《华林遍略》至邺城,高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还其书,可见北人对此书的重视,由此亦可推知,《华林遍略》成书后,其价值和影响早已为北人所知。不过,面对煌煌七百余卷并代表着南朝文化实力与水平的《华林遍略》,北齐统治者并没有完全表示屈服,而是图谋创新,下令让祖珽召集北方文人,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北方特色的大型类书,以与《华林遍略》相抗衡,一较高下,最终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修文殿御览》。
《修文殿御览》始撰于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二月,八月书成,全书总三百六十卷,五十五部,二百四十门[35]。据唐人丘悦《三国典略》记载,《修文殿御览》以《华林遍略》为蓝本,增加《十六国春秋》、《六经》、《拾遗录》、《魏书》等“旧书”编纂而成[36]。因有《华林遍略》作基础,故仅花七个月时间即编成是书,成为北宋《太平御览》编纂的主要蓝本,惜清初以后散佚不存[37]。
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修文殿御览》有“皇王部”、“服章部”、“果部”等,与《太平御览》同;又有“布帛部”,与《艺文类聚》同。部下有“木甘草”、“鸡舌香”、“芸香”、“人参”、“远志”、“天门冬”、“车渠”、“马脑”、“琉璃”、“金”、“枸橼”、“衣”、“衣裳”、“学校”、“黄柑”、“花生香”、“水滴器”等门类。在部类编排上,其与《太平御览》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如服章部,《修文殿御览》系于卷“第二百卅二”,《太平御览》系于第六八九卷,该部在二书中所处位置大致相当,可以相互对应;至于礼仪部学校门,《修文殿御览》系于第一四四卷,《太平御览》则系于第五四三卷,二者不能完全对应。更为明显的是,“木甘草”属于药部,《修文殿御览》系于“卷第三百”,“芸香”属香部,系于“第三百一卷”,果部系于“第三百十四”,前后顺序依次为药部、香部、果部;而《太平御览》果部系于第九六四至九七五卷,香部系于第九八一至九八三卷,药部系于第九八四至九九三卷,顺序则是果部、香部、药部。可见,二书在一些部类的编排顺序上并不一致[38]。
《修文殿御览》虽是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而成,但也有若干创新和特色,拙文《〈修文殿御览〉辑校》[39]曾对此有所探讨,指出其特点有三:其一,《修文殿御览》条目清晰,编排有体;P.2526号写本则稍显杂乱。其二,《修文殿御览》“事”、“文”分列,开后世类书“事前文后”之先河;P.2526号写本则以“事”为主,“事”、“文”混杂。其三,《修文殿御览》文字简洁、凝练,长文较少;P.2526号写本则较多长文,很大程度反映了南北文风的差异。
《修文殿御览》虽以《华林遍略》为蓝本,但在编纂体例、部类安排、内容增减、文字表述等方面皆有自己的创新,既反映了南朝类书对北朝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北朝类书的某些特色。北齐统治者在梁《华林遍略》成书后的五十年,下令编纂《修文殿御览》,其目的无非是要与南朝类书一较高下,明显带有南北文化之争的意蕴。不管如何,《修文殿御览》的编纂,南北兼容,在某种程度上已有整合南北文化之特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江左余风”:隋及唐初官修类书之编纂
进入隋唐一统,类书编纂更为盛行,但在南北择从问题上却有过变化。《新唐书》卷二〇一《文艺传上·序》载[40]: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是时,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大历、贞元间,美才辈出,擩哜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
序称唐文“三变”:高祖、太宗时期,“沿江左余风”;玄宗时,“崇雅黜浮”;大历、贞元间,“擩哜道真,涵泳圣涯”,是为“三变”。就类书编纂而言,则大致经历了唐初至玄宗时期两个阶段的变化。
隋及唐初的官修类书编纂,尊南抑北,“沿江左余风”,完全以南朝类书为准绳。隋炀帝大业二年,柳顾言、虞绰等编纂《长洲玉镜》四百卷,即依据《华林遍略》而来,唐杜宝《大业杂记》载[41]:
六月,学士秘书监柳顾言、学士著作佐郎王曹等撰《长洲玉镜》一部,四百卷。帝谓顾言曰:“此书源本出自《华林遍略》,然无复可加,事当典要,其卷虽少,其事乃多于《遍略》。”对曰:“……然梁朝学士取事,意各不同。至如‘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序剑者尽录为溪(剑)事,序溪者亦取为溪事,撰玉者亦编为玉事,以此重出,是以卷多。至如《玉镜》则不然”。帝曰:“诚如卿说。”
所谓“源本出自《华林遍略》”,即表明《长洲玉镜》与《华林遍略》之渊源关系。前文业已指出,《华林遍略》的编纂特点是以“事”为中心,《长洲玉镜》亦是如此,炀帝所言“其事乃多于《遍略》”,可表明此点。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编纂的《艺文类聚》,亦同样主要依据《华林遍略》而来。据欧阳询《艺文类聚》序称[42]:
以为前辈缀集,各杼其意,《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徧(遍)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一。爰诏撰其事且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号曰《艺文类聚》,凡一百卷。其有事出于文者,便不破之为事,故事居其前,文列于后,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可以折衷今古,宪章坟典云尔。
欧阳询批评此前的《流别》、《文选》、《皇览》、《徧(遍)略》等书,或“专取其文”,或“直书其事”,故其编纂《艺文类聚》时,改变这一做法,使“事”、“文”相结合,“事居其前”、“文列于后”。序称“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表明《艺文类聚》乃删节前四书而成,即“文取”《流别》、《文选》,“事”依《皇览》、《徧(遍)略》。然《皇览》一书后世散佚严重[43],故《艺文类聚》有关“事”的记载,当主要取自《华林遍略》[44],观今本《艺文类聚》所收《皇览》仅有5条[45],即可明了此点。
有趣的是,欧阳询批评此前的类书,却对北齐所编《修文殿御览》只字不提;而且,“事居其前,文列于后”,这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类书编纂体例,早在《修文殿御览》编纂时就已产生,《艺文类聚》不过是沿袭并有所丰富、完善、发展而已[46],然欧阳询对此并无任何交待与说明。不仅如此,太宗贞观五年(631),魏徴撰《群书治要》五十卷,对以前的类书有过总结和批评,该书序例称:“但《皇览》、《遍略》,随方类聚,名目互显,首尾淆乱,文义断绝,寻究为难。今之所撰,异乎先作,总立新名,各全旧体,欲见本知末,原始要终,并弃彼春华,采兹秋实。”[47]所言此前类书有《皇览》、《华林遍略》,却对《修文殿御览》只字不提,一定程度也透示了《修文殿御览》在当时的境遇。如果说《艺文类聚》的编纂,主要出自南方文人之手,他们对北朝《修文殿御览》的漠视,尚可理解的话;那么,魏徴出生于河北,乃北方文人的代表,其撰《群书治要》,依然把《修文殿御览》摒弃在外,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这实乃当时的形势与风气使然,与隋炀帝以来崇尚南朝文化之风气息息相关,所谓“沿江左余风”是也[48]。从这一意义上讲,贞观十五年(641)尚书左仆射高士廉等所编纂的大型类书《文思博要》,恐怕也与《修文殿御览》没有多大关系。
《文思博要》总一千二百卷、目十二卷[49],据该书“序”,称此前类书《皇览》、《遍略》、《类苑》、《耕录》、《要略》、《御览》等,“虽草创之指,义在兼包,而编录之内,犹多遗阙”,故其“笼缃素则一字必包,举残缺则片言靡弃,繁而有检,简而不失”,力求完备。其书“义出六经,事兼百氏”,未言依据此前哪些类书而编纂。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亦载:“汤仲谋曰:允謩按《文思博要》一千三百卷,太宗贞观年间,诏左仆射高士亷、特进魏徴等十四人,取历代载籍,摭其精义,至十年书成,即此书也。”[50]然有迹象表明,《文思博要》的编纂,似与《修文殿御览》没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
南宋时,《文思博要》失传,仅存“帝王部”卷第一七二一卷[51],知《文思博要》设有“帝王部”,与《艺文类聚》同。上文业已指出,《修文殿御览》设有“皇王部”,此为北宋《太平御览》所承袭,《文思博要》既沿袭《艺文类聚》设“帝王部”,似可表明其在部类的编排上,与《修文殿御览》并不存在直接的渊源关系。另外,武周时期,则天“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下令张昌宗等“增损《文思博要》”而编成《三教珠英》(详后)。此处《修文殿御览》与《文思博要》并提,而不言其他类书,也不难推知二书之关系。换言之,如果《文思博要》与《修文殿御览》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则《修文殿御览》内容当已大多收入《文思博要》书中,然“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一语,似可表明二书并没有这样一种渊源关系。因此,我们推测,《文思博要》的编纂,恐怕主要依据的还是南朝的类书,而与《修文殿御览》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武周时期编纂的《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是在《文思博要》基础上“增损”而成的又一部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卷六〇一《文部一七·著书上》引《唐书》载[52]:
天后圣历中,上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令麟台监张昌宗与麟台少监李峤,广召文学之士给事中徐彦伯、水部郎中员半千等二十六人,增损《文思博要》,勒成一千三百卷,于旧书外,更加佛教、道教及亲属、姓氏、方域等部。至是毕功,上亲制名曰《三教珠英》。彦伯已下,改官加级赐物。
此处“上”即指武则天,《册府元龟》卷六〇七《学校部·撰集》作“帝”[53],说明此《唐书》当为武周时所撰,其价值至为珍贵。复据《唐会要》卷三六《修撰》,《三教珠英》成书于大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54]。所谓“增损《文思博要》”一语,表明《三教珠英》乃是在《文思博要》基础上删补修订而成,同样与《修文殿御览》无关。
以上就隋及唐初的类书编纂问题作了若干粗浅探讨,从中不难看出“沿江左余风”之种种特点。我们知道,西晋灭亡以后,由于胡族大批入据中原,致使南北长期分裂、割据,南北政权各自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宗教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走向[55]。进入隋唐一统后,面对因长期分裂而导致的种种差异,如何择从,将是帝国统治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文化建设方面,隋及唐初统治者从南而不从北,“沿江左余风”,乃在于东晋南朝文化的先进性使然。在类书的编纂上亦是如此,从隋朝《长洲玉镜》,到唐初《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大多主要依据南朝的类书;北齐《修文殿御览》虽有不少特色和优点,但基本被摒弃在外,遭受漠视与冷遇,这种反差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南朝文化的崇尚之风。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到了玄宗开元年间,《修文殿御览》一改唐初遭受冷遇的命运,开始受到统治者的崇重,并被列为类书之首,享有较高的地位。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前期文化转向与变迁之轨迹。
四、《初学记》与《修文殿御览》
唐初,《修文殿御览》虽然不被官方所重视,但在民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唐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一百卷,是一部著名的佛教类书,该书卷六《六道篇·舍宅部·感应缘》载有《修文殿御览》佚文4条[56],卷三六《华香篇·感应缘》有关鸡舌香、芸香的引文,很有可能也属《修文殿御览》佚文[57]。按《法苑珠林》一书,乃道世以十年之功于高宗总章元年(668)撰成,当时正值“江左余风”盛行,《修文殿御览》虽不被官方所重视,然不少内容被佛教类书《法苑珠林》所引用,说明其在民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又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六《举贤》载[58]:
姚崇初不悦学,年逾弱冠,尝过所亲,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遂耽玩坟史,以文华著名。
按姚崇卒于玄宗开元九年(721),享年七十二岁[59],逆推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其“年逾弱冠”之年,乃高宗咸亨年间(670-674),正值“江左余风”盛行之时,姚崇通过亲自阅读《修文殿御览》后,方知晓其价值,并因此发愤读书,最终“以文华著名”,成为一代名相。这一记载表明,《修文殿御览》一书在当时民间确有流传,然由于不受官方重视,故其影响还不广为人知。
玄宗即位后,《修文殿御览》开始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前揭《新唐书·文艺传》序称:“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所谓“崇雅黜浮”,即是崇尚高雅,反对浮华,实是对隋及唐初以来“沿江左余风”的纠正与改变。就类书编纂而言,既不再完全以南朝类书为准绳,也不再沿续此前上千卷大型类书的编纂传统,转而重视北朝类书,追求实用。《初学记》的编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大唐新语》卷九《著述》载[60]:
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说与徐坚、韦述等编此进上,诏以《初学记》为名。赐修撰学士束帛有差。其书行于代。
据《唐会要》卷三六《修撰》载,开元十五年(727)五月一日,徐坚等撰《初学记》成书进上[61]。上揭《大唐新语》记玄宗所言“《御览》”,即指北齐所修之《修文殿御览》。按自《皇览》以来,历代官修类书,著名者有《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长洲玉镜》、《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且《修文殿御览》有三百六十卷,《艺文类聚》仅一百卷,相对而言,部帙并不大,而玄宗只提《修文殿御览》,而不言《艺术类聚》及其他类书,个中原因,或许与《修文殿御览》之“御览”特性有关,即供皇族学习阅览之用,然是书在玄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是不难想见的,这表明《修文殿御览》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自隋以来所遭受的漠视与冷遇命运开始有所改变。
《初学记》总三十卷,是历代官修类书中卷帙较小的一部。该书既奉玄宗之命而编纂,而玄宗又专门提及《修文殿御览》,则《初学记》之编纂,自然与《修文殿御览》存在某种关联。与其他类书一样,《初学记》亦收有大量引文,这些引文源自此前的何种类书?并不清楚。笔者在《〈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一文中,曾就P.2526号写本所引《相鹤经》、《神境记》,与《初学记》、《太平御览》相关内容进行了仔细比较,结果发现,写本内容与《初学记》、《太平御览》大不一样,而《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相鹤经》,除注音及个别字有差异外,其余全同,且皆有双行夹注;所引《神境记》内容则完全一样。从而表明,《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相鹤经》、《神境记》,俱来自同一个源头,而《太平御览》又主要以《修文殿御览》为蓝本,这一源头极有可能就是《修文殿御览》[62]。
我们知道,唐初《艺文类聚》有关“事”的条文,主要依据南朝《华林遍略》而来;北宋《太平御览》隋以前的条文,则主要依据北朝《修文殿御览》。因此,二书引文出现差异,并不难理解。《初学记》引文虽不明渊源,然通过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相关引文异同的比较,仍不难推知其源头之所在。兹举数例论证如下。
《初学记》卷一《天部上·月》“方珠、缺晕”条[63]:
《淮南子》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曰:“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令热以向月,则水生也。”许慎注曰:“诸,珠也;方,名也。”
《淮南子》又曰:画随灰而月晕阙。许慎注曰:“有军事相围守则月晕,以芦灰环,缺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
所引2条《淮南子》及相关注文,皆见于《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月(月蚀附)》[64]:
(《淮南子》)又曰:画随灰而月晕阙。许慎注曰:“有军事相围守则月晕,以芦灰环,缺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
又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曰:“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也。”许慎注曰:“诸,珠也;方,石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升。”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二书引文之相似性,其一,所引2条《淮南子》正文全同,唯顺序稍有差异;其二,注文皆明确标出作者高诱、许慎名,内容除《太平御览》多出“以铜盘受之下,水数升”数字外,其余略同。《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月》虽也同引了《淮南子》,但注文方式及内容大不相同[65]:
(《淮南子》)又曰:画随灰而月晕阙。(以芦灰随晕环,阙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也。)
又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铜盘受之,下水数石也。)
如所周知,《淮南子》一书,有高诱、许慎两家注。《艺文类聚》所引《淮南子》正文,虽与《初学记》、《太平御览》同,然注文却存在较大差异,不仅未标作者,而且内容也与《初学记》、《太平御览》不同。这一明显差异,似可表明《初学记》、《太平御览》与《艺文类聚》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又《初学记》卷一《天部上·月》“吴牛喘、魏鹊飞”条载[66]:
刘义庆《世说》曰:满奋畏风,在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风,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魏武帝《短歌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67]:
《世说》曰:满奋畏风,在晋帝坐。北窗作琉璃扉,实密似疏,奋有寒色。帝笑。奋答:“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吴牛,水牛也。南土多暑,而水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喘。奋,太尉宠之孙也。)
比较二书所引《世说》,除双行夹注外,正文仅存四、五字之别。又同书卷九二一《羽族部八·鹊》引曹操《短歌行》:“魏太祖诗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68]与上揭《初学记》所引文字全同。而《艺文类聚》所引相关内容,则与此有较大差异。该书卷八四《宝玉部下·琉璃》载[69]:
《世说》曰:满奋畏风,在武帝琉璃窗内坐,实密似疏,奋有疑,帝问之,答曰:“臣犹吴牛,见光而喘。”
今本《世说新语》所记,与上揭《初学记》、《太平御览》引文相比较,除个别字有差异外,其余全同[70],而《艺文类聚》所记则大不一样。至于曹操《短歌行》,《艺文类聚》卷四二、卷九二两处引及[71],文字比《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四句要详实得多,其差异昭然可见。
《初学记》引文与《艺文类聚》无关,还可从二书所引傅玄《两仪诗》之不同得到证明。《初学记》卷一《天部上·天》“晋傅玄《两仪诗》”条[72]:
两仪始分元气清,列宿垂象六位成,日月西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名,圣人忧代念群生。
此为七言诗,《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天》所引傅玄《两仪诗》,则为四言诗[73]:
两仪始分,元气上清,列宿垂象,六位时成,日月西迈,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齐名,圣人忧世,实念群生。
两相比较,《初学记》比《艺文类聚》少了“上、时、迈、齐、实”五字。南宋吴曾较早注意到二书所引四言与七言之差异,但未能解释其缘由[74]。笔者推测,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当在二书源头之不同所致,即《艺文类聚》来自《华林遍略》,《初学记》则引自《修文殿御览》。至于傅玄原诗为七言还是四言,已不甚清楚,然《修文殿御览》曾对《华林遍略》进行过删节,不排除其删改傅玄原诗的可能。当然,这纯属推测。不管如何,《初学记》与《艺文类聚》所引傅玄《两仪诗》,出现四言与七言之别,足可证明二书引文源头不同。
总之,《初学记》引文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之异同,尚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仅引录上揭数条。从中不难看出,《初学记》引文多与《太平御览》同,而与《艺文类聚》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其与《艺文类聚》并非出自同一个源头,而《艺文类聚》又主要依据南朝《华林遍略》而来,据此可知,《初学记》与南朝类书并没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又因《太平御览》所引隋以前的条文,主要依据北朝《修文殿御览》,而《初学记》引文又多与《太平御览》同,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初学记》所引隋以前条文,同样依据《修文殿御览》而来。上文业已指出,《初学记》乃张说、徐坚等人奉玄宗之令而作,而玄宗又专门提及《修文殿御览》,故其书编纂主要依据《修文殿御览》而来,实乃顺理成章之事。
南北朝时期的官修类书,南有《华林遍略》,北有《修文殿御览》,分别代表了南北两种文化。进入隋唐之际,《长洲玉镜》、《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官修类书的编纂,无不以南朝类书《华林遍略》为准绳,北朝类书《修文殿御览》则被摒弃在外,遭到漠视与冷遇,这种崇南抑北的类书编纂之风,正是当时整个社会“沿江左余风”的真实写照。然“江左余风”因注重形式,追求辞藻华丽,故也受到时人的批评,被指斥为“淫放”、“轻薄”、“浮艳”等[75]。逮至开元年间,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开始对此前的浮华文风有所改变,转而推重务实的北朝文化。玄宗令张说、徐坚等编纂《初学记》,特别提及北朝类书《修文殿御览》,要求“务取省便”,无不反映了其追求务实、力矫浮华之作风与心态。徐坚等编纂《初学记》,也因此不再以南朝类书为准绳,而改以北朝《修文殿御览》为依据,从北不从南,最终撰成仅三十卷的传世名作。相比此前上千卷的《文思博要》与《三教珠英》而言,《初学记》卷帙确实少得可怜,不过,它却是体现唐朝前后两期类书编纂变化的重要标识,同时也反映了开元年间文风之转变[76]。从此,代表北朝文化的《修文殿御览》,因为统治者的推重而走向历史的前台,地位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中古第一大类书。
此后,在杜佑撰成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一书中,左补阙李翰作序称[77]:
近代学士,多有撰集,其最著者《御览》、《艺文》、《玉烛》之类,网罗古今,博则博矣,然率多文章之事,记问之学,至于刊列百度,缉熙王猷,至精至纯,其道不杂,比于《通典》,非其伦也。
李翰称“近代学士”撰集之类书,最著者有《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玉烛宝典》等,其中《修文殿御览》即列于诸类书之首,可见地位崇高,这与隋唐之际所遭受的冷遇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然,这一改变,与玄宗即位以后开始“崇雅黜浮”、推重北朝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政治与文化之关系由此也可见一斑。
五、余论:整合南北之《太平御览》
历史进入隋唐大一统时期,虽然统治者源出北朝,然面临因长期分裂对峙而造成的种种南北差异,如何择从,恐怕也是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文化方面,由于东晋南朝以来文化的先进性使然,隋及唐初统治者“沿江左余风”,选择了南朝文化。就这一时期的类书编纂而言,《长洲玉镜》、《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官修类书,莫不以南朝类书为准绳、为依据,北朝《修文殿御览》则被摒弃在外,遭受冷遇。玄宗即位后,好经术,去浮华,求实用,革“江左余风”,开始重视北朝文化,《修文殿御览》也因此一改过去遭受漠视和冷遇的处境,走向历史前台,并成为开元年间编纂《初学记》的主要蓝本。类书编纂由此前的“从南”转向“从北”,这是隋唐类书编纂史上的一大变化。
类书编纂不管是“从南”还是“从北”,都各有其利弊与优劣,不能真切反映大一统国家的文化全貌,历史的发展走向应是南北类书的交融与整合。然而,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的爆发,打乱了唐朝历史的进程,统治者也因此未能完成整合南北类书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最终落到了北宋王朝统治者的头上,煌煌千卷《太平御览》的成功编纂,就是对南北朝以来南北类书的一次大整合,类书文化终归一统。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太宗“阅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诏令翰林学士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分定门目”,历时六年,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二月修成[78]。知《太平御览》乃是以前朝类书《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为蓝本编纂而成。关于此点,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类书类》特别指出[79]:
《太平御览》一千卷,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撰。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修纂。本号《太平总类》,太平兴国二年受诏,八年书成,改名《御览》。或言,国初古书多未亡,以《御览》所引用书名故也。其实不然,特因前诸家类书之旧尔。以《三朝国史》考之,馆阁及禁中书总三万六千余卷,而《御览》所引书多不著录,盖可见矣。
所谓“特因前诸家类书之旧尔”,即反映了《太平御览》与前朝类书之渊源承袭关系。问题是,南北朝以来,历代官修类书不少,除《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外,尚有《长洲玉镜》、《编珠》、《三教珠英》、《初学记》等,为何只言前三部而不及其他类书?虽然不排除有些类书至宋初已散佚不存的可能,但如《初学记》在当时仍存,且在引文方面与《太平御览》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何没有提及?选择《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为编纂《太平御览》的蓝本,不管是出自太宗之旨意还是李昉等的主张,恐怕都不是随意之举,或有其特别的考虑。
按《修文殿御览》乃北齐所修类书,虽依据南朝梁《华林遍略》而来,但有不少创新与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北朝文化。唐武德年间修《艺文类聚》,则主要依据《华林遍略》,然全书仅百卷,相对七百余卷的《华林遍略》而言,其所收该书内容当然不会太多,而且文字也会有不少删节。其后,贞观年间修《文思博要》,同样依据南朝类书,然总卷数高达一千二百卷,《华林遍略》之大部内容当收入是书,从而弥补了《艺文类聚》简略之不足。不管如何,《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皆以南朝类书为蓝本,“沿江左余风”,代表着南朝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北宋初编纂《太平御览》,以前朝《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为蓝本,其实就是南北类书的一次大整合,这种整合标志着自西晋灭亡以后,因长期分裂而导致的南北类书差异,在经历隋唐时期不断的选择和磨合之后,最终于北宋初年整合为一,重归一统,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
注释
[1]张涤华:《类书流别》,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年;张涤华:《类书流别》(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方师铎:《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台湾东海大学,1971年;方师铎:《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杤尾武:《类书の研究序说(一)——魏晋六朝唐代类书略史》,《成城国文学论集》第十辑(坂本浩教授古稀庆贺),1978年;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あさま书房刊,1984年;刘叶秋:《类书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王三庆:《敦煌类书》,台北: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戚志芬:《中国的类书、政书和丛书》(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加地伸行(研究代表者):《类书の总合的研究》,日本研究报告书,1996年;彭邦炯《古代类书与丛书》,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福田俊昭:《敦煌类书の研究》,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东洋研究所,2003年;赵含坤《中国类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相关讨论与研究,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载高田时雄主编:《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七号,2013年,第167-201页。修订稿已收入本书。
[3]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载《东方学报》第三十六卷,1964年;又收入同著《本草学研究》,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1999年,第276-305页。
[4]饭田瑞穗:《〈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载《中央大学九十周年记念论文集》,中央大学文学部,1975年,第293-331页;又收入同著《古代史籍の研究》(中),饭田瑞穗著作集3,东京:吉川弘文馆,2000年,第161-199页。
[5]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あさま书房刊,1984年,第36-45页。
[6]关于《华林遍略》的卷数,有七百二十卷、七百卷、六百二十卷等不同说法,本文对此不拟展开讨论,仅取折中之说而已。
[7]《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东京大正一切刊经行会,1924-1934,第541页,下栏;《中华大藏经》第六十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581页,下栏。按“华林苑”,《中华大藏经》作“华苑”,无“林”字。
[8]《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第27页。
[9]杜宝撰、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10]《艺文类聚》卷六〇《军器部•剑》,第1082页。
[11]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
[12]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八辑,2012年,第281-302页,修订稿已收入本书;又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
[13]森鹿三:《修文殿御覽について》。
[14]限于条件,洪业先生当时未能看到P.2526号写本全貌,故其统计仅为17条。写本第83条之后的《璅语》、《史记》、《琴操》、《周礼》、《汉书》5条,皆与《太平御览》所记相近,故统计为22条。
[15]《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14-515页。又《北史》卷四七《祖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7页。
[16]参见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6页。
[17]白馥兰著、曾雄生译:《齐民要术》,载《法国汉学》第六辑“科技史专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46-171页。
[18]参见梁家勉:《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题的再探讨》,原载《农史研究》第二辑,1982年;收入倪根金主编:《梁家勉农史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19]胡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载《齐鲁大学国学汇编》第二册,1934年,第52-112页;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05-1167页(按:此书最初由科学出版社于1957-1958年出版);后魏贾思勰原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第689-879页。
[20]参见梁家勉:《〈齐民要术〉的撰者、注者和撰期》,原载广东农业科学院、华南农学院主办《广东农业科学》1957年第3期,收入倪根金主编:《梁家勉农史文集》,第20页。
[21]《齐民要术今释》,第1026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05-706页。按二书标点不一,此择善而从,下同。
[22]《艺文类聚》,第1485-1486页。
[23]《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4280-4282页。
[24]《齐民要术今释》,第1030-1031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11页。
[25]《艺文类聚》,第1473页。
[26]《太平御览》,第4296-4297页。
[27]《齐民要术今释》,第1101-1102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98页。
[28]《艺文类聚》,第1395页。
[29]《太平御览》,第4350页。
[30]《齐民要术今释》,第12页;《齐民要术校释》,第18-19页。
[31]《艺文类聚》是在《皇览》、《华林遍略》、《文选》、《文章流别集》等书基础上删削编纂而成,而《太平御览》则是以《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前朝类书为蓝本修撰而成,而《修文殿御览》又是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修而成。因此,《华林遍略》实为《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之共同源头。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
[32]兼意:《香要抄》(二),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9年,图版第53页,释文第157页。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84页。又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33]《齐民要术今释》,第1084-1087页;《齐民要术校释》,第775-777页。
[34]《齐民要术今释》,第1153-1154页;《齐民要术校释》,第856-857页。
[35]参见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7-49页。
[36]《太平御览》卷六〇一《文部一七·著书上》载:“《三国典略》曰:(前略)阳休之创意,取《芳(华)林遍略》,加《十六国春秋》、《六经》、《拾遗录》、《魏史》第(旧)书,以士素所撰之名,称为《玄洲苑御览》,后改为《圣寿堂御览》。至是,珽等又改为《修文殿》,上之。”第2707页。
[37]参见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第302页。
[38]参见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第301页。
[39]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第301-302页。
[40]《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25-5726页。
[41]杜宝撰、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辑校》,第23页。
[42]《艺文类聚》,第27页。
[43]《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三》子部载“《皇览》一百二十卷”,后注云:“缪袭等撰。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览》一百二十三卷,何承天合;《皇览》五十卷,徐爰合,《皇览目》四卷;又有《皇览抄》二十卷,梁特进萧琛抄。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09页。
[44]参见付晨晨:《〈修文殿御览〉初探》,武汉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9年。
[45]《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天》有“皇览记”1条,卷三《岁时上·夏、秋》有“皇览逸礼”2条,卷四〇《礼部下·冢墓》有“皇览”2条。第2页、第46页、第48页、第731-732页。
[46]从目前所知《修文殿御览》佚文看,该书编纂虽“事”先“文”后,然对“文”并没有具体的区分;而《艺文类聚》则把“文”区分为诗、赋、颂、碑、铭、赞、表、启、序、书、论、寺碑、墓志、祭文等,这是其对《修文殿御览》的丰富、完善与发展之处。
[47]《册府元龟》卷607《学校部·撰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84页。
[48]关于隋及唐初崇尚南朝文化之风,参见唐长孺先生《论南朝文学的北传》第二节《隋唐间的江左遗风》,原载《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又收入《山居存稿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0-230页。
[49]《唐会要》卷三六《修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56页。《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并称有目十二卷,总一千二百十二卷。
[50]周密《云烟过眼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页。
[51]《玉海》卷五四《艺文》“唐文思博要”条载:“《书目》:一卷,大中十年,秘书监杨汉公奏,排理乱书,得此书第一百七十二一卷墨迹。今藏于皇朝秘阁。乾道七年,录副本藏之集库。”(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第1028页)又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云:“《文思博要》帝王一部,唐类书也,所引《蓟子》、《慎子》、《尸子》等,皆古书也。”(第15页)参见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85页。
[52]《太平御览》,第2707页。
[53]《册府元龟》,第7285页。
[54]《唐会要》,第657页。
[55]参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二篇《论南北朝的差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3-237页;该书又收入《唐长孺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78-227页。
[56]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00-201页。
[57]参见拙文《〈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58]《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1页。
[59]《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26页。
[60]《大唐新语》,第137页。
[61]《唐会要》,第658页。
[62]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第183-186页。
[63]《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9页。
[64]《太平御览》,第21页。
[65]《艺文类聚》,第7页。
[66]《初学记》,第9页。
[67]《太平御览》,第3591页。
[68]《太平御览》,第4086页。
[69]《艺文类聚》,第1441页。
[70]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上《言语第二》:“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2页。
[71]《艺文类聚》,第752页、第1593页。
[72]《初学记》,第4页。
[73]《艺文类聚》,第3页。
[74]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辨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16页。
[75]参见唐长孺先生:《论南朝文学的北传》。
[76]开元、天宝年间,官、私所修书籍,极少有四、五百卷以上乃至上千卷的大部头著作,这与唐初情况迥然不同,其原因实与玄宗力矫“江左余风”之浮华有关。
[77]《通典》“序”,中华书局,1988年,第2页。
[78]《太平御览》引《国朝会要》云:“先是,帝阅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诏修此书,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分定门目。八年十二月书成。”第3页。
[79]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5页。
回应 2020-04-16 10:23 -
南北朝时期,虽南北对峙、分裂割据,然类书编纂却颇盛行。其中《华林遍略》七百余卷[1],乃南朝梁武帝下令华林园学士编纂的大型官修类书;《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则是北朝北齐后主诏令祖珽等,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的又一部大型官修类书。一南一北两大类书的成功编纂,均对后世类书的编修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两大类书后来都失传了,致使后人对二书的认识与了解极不充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古类书...
2020-04-16 10:07
南北朝时期,虽南北对峙、分裂割据,然类书编纂却颇盛行。其中《华林遍略》七百余卷[1],乃南朝梁武帝下令华林园学士编纂的大型官修类书;《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则是北朝北齐后主诏令祖珽等,在《华林遍略》基础上编纂的又一部大型官修类书。一南一北两大类书的成功编纂,均对后世类书的编修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两大类书后来都失传了,致使后人对二书的认识与了解极不充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古类书的深入研究。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二十世纪初叶敦煌藏经洞所出P.2526号写本的正式问世,这一情况开始有所改变。P.2526号为唐写本,所抄内容为古类书,价值异常珍贵,引起中外学人的高度关注。罗振玉先生率先定其名为《修文殿御览》[2],洪业先生则持不同意见,认为写本有可能是比之更早的《华林遍略》[3]。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参照比对资料,该写本究竟是《华林遍略》,还是《修文殿御览》,仍无法得到证实。1964年,日本学者森鹿三先生发表《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4]一文,据日本高僧亮阿阇梨兼意撰《香要抄》、《宝要抄》、《药种抄》等古抄,揭出《修文殿御览》佚文10类71条,并以之与《太平御览》进行比较,指出《修文殿御览》实乃《太平御览》重要蓝本;1975年,饭田瑞穗先生发表《〈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5],指出日本古书《政事要略》卷二五、卷六七、卷九五亦保存有多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其引文形式与《太平御览》相一致;1984年,远藤光正先生出版《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6],从日本类书《明文抄》中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3条。日本学者对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的介绍、整理与研究,为深入认识和研究该书提供了至为珍贵的新资料。不仅如此,中国典籍也保存有十数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对这些佚文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以有助于解决P.2526号写本的性质和定名问题,而且对今后中古类书的深入研究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日本古籍所存《修文殿御览》佚文(总77条)
(一)兼意《香要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19条)
“鸡舌香”(4条)[7]
1.应劭《汉官仪》曰:桓帝时,侍中迺存年老口臭,上岀鸡舌香与含之。鸡舌颇小辛螫,不敢咀咽,嫌有过,赐毒药,归舍辨决[8],欲就便宜。家人哀泣,不知其故。僚友求服其故僚药[9],存出口香,咸嗤笑之。
2.《吴时外国传》曰:五马州出鸡舌香。
3.《续捜神记》曰:刘广,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见一女,云:“我是何参军女,年十四而夭,为西王母所养,使与下土人交。”广与之缠绵,其日于席下得手巾,裹[10]鸡舌香。其母取巾烧之,乃是火浣布。
4.《南州异物志》曰:鸡舌香出杜薄州[11],云是草花,可含香口。
按:亮阿阇梨兼意乃日本高僧,生于1072年,卒年不详,可能活了八十七岁以上,撰有《香要抄》、《宝要抄》、《谷类抄》、《药种抄》等书。这些书约成于日本保元元年(1156)前后[12],抄录了大量中国典籍,史料价值极高。
上揭“鸡舌香”4条,其中第1条“应劭《汉官仪》”前有朱笔“以下《御览》文”五字,表明4条有关“鸡舌香”的记载全部出自“御览”,据森鹿三先生考证,此“御览”即《修文殿御览》[13]。4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一《香部一·鸡舌》[14],可见二书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上揭第2、3、4条佚文,又见于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六《华香篇》“鸡舌香”条[15],除个别字有差异外,其余全同,由此也不难看出《法苑珠林》与《修文殿御览》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法苑珠林》有关“鸡舌香”的记载,很有可能即源自《修文殿御览》。
“芸香”(15条)[16]
1.《大戴礼·夏小正》曰:正月采芸为庙菜。
2.《礼记·月令》曰:仲冬[17]之月,芸始生。(郑玄曰:芸,香草也。)
3.《说文》曰:芸草似苜[18]宿。《淮南》说[19]“芸可以死而复生”。
4.《杂字解诂》[20]曰:芸,杜荣也。
5.《魏略》曰:大秦出云胶。
6.《博物志》曰:南阳梁正伯夷芸台。
7.《承集礼图》[21]曰:芸即蒿也,叶似耶蒿,香美可食。
8.《洛阳宫殿薄》曰:显阳殿前芸香一株,徽音、含章殿前各二株。[22]
9.《晋宫阁名》曰:太极殿前芸香四畦,式干殿前芸香八畦,徽音殿前芸香杂花十一畦,明光殿前芸香杂花八畦,显阳殿前芸香二畦。
10.《广志》曰:芸胶有安息胶,有黑胶。
1.《吴氏本草》曰:石芸一名𮑇列,一名頋喙。
12.曹植《芸香赋》曰:西都丽草。
13.傅玄《芸香赋序》曰:始以微香进御,终于捐弃黄壤,吁可闵也,遂咏而赋之。
14.成公绥《芸香赋》曰:美芸香之修[23]洁,禀阴[24]阳之淑精,茎类秋竹,枝像春松[25]。
15.傅咸《芸香赋》[26]曰:先君作《芸香赋》,辞义[27]高丽有覩,斯卉蔚茂馨香,同游使余为赋[28]。
按:上揭“芸香”15条,其中第1条前有“已上(下)文出《御览》第三百一卷”十一字,而《太平御览·香部》“芸香”条见于第九八二卷,亦可证明此“御览”非《太平御览》,而是《修文殿御览》。
15条佚文中,除第6、12条外,其余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二《香部二·芸香》[29]。此外,第1、2、3条又见于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六《华香篇》“芸香”条[30],尤其是“《淮南》说:芸可以死而复生”一语,二者所记完全相同,此可证明《法苑珠林》“芸香”诸条实出自《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卷八一《药香草部·芸香》也有多条记载[31],然文字与上揭佚文有较大差异,似表明《艺文类聚》与《修文殿御览》之间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二)兼意《药种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9条)
“人参”(3条)[32]
1.《异菀》曰:人参一名土精,生[33]上党者佳。人形皆具[34],能儿啼[35]。昔有人掘之,始下数铧(音华),便闻土中有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36],头长二尺,四体必[37]备,而髪有损缺处。采[38]是掘伤,所以呻也。
2.《石勒别传》曰:初,勒家园中生[39]人参,葩茂甚盛。于时父老相者皆云[40]:此胡体奇貌异,有大[41]志量,其[42]终不可知[43]。劝邑人厚遇之。
3.《潜夫论》曰:理世不真贤,譬由治[44]疾不得真药也。治疾当得真人参,反得支[45]罗菔,以不识真而饮之,病侵以剧,不知为人所欺也[46]。
按:以上3条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九一《药部八·人参》[47],其中第3条后有“《异菀》以后出《御览》文也”九字。
“木甘草”(1条)[48]
1.木甘草 《吴氏本草》曰:木甘草,叶四四当。
按:本条前明确记有“《修文殿御览》卷第三百云”十字,然相关内容不见于《太平御览》及其他类书。“木甘草”为药类,归属药部,《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六》即有“甘草”1条[49]。“芸香”属香部,《修文殿御览》系于第三〇一卷(参见前揭“芸香”条),“木甘草”属药部,系于第三〇〇卷,说明该书是按药部、香部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的,而《太平御览》则是先香部后药部,反映了二书之间的区别。《艺文类聚》卷八一、八二为“药香草部”,叙述也是先药部后香部,与《修文殿御览》同。
“远志”(2条)[50]
1.《抱朴子内篇》曰:陵阳仲服[51]远志廿年,有子卅七人,坐在立亡[52]。
2.《世说》曰:谢大傅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53],始就[54]桓公司马。于时人有致[55]桓公药草者,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56]名小草,何以一物而[57]有二称?”谢未即答[58]。尓时郝隆在坐,谢问[59]曰:“郝参军多知识,试复通者。”[60]郝应声答曰:“此甚易解,隐[61]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于是谢公殊有愧色[62]。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通[63]乃不恶,亦甚有会。”
按:上揭2条佚文,俱载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六·远志》[64],其中第2条后有双行夹注:“《抱朴》以后出《御览》。”
“天门冬”(3条)[65]
1.《列仙传》曰:赤须子,丰人。好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66]。
2.《神仙传》曰: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门冬,人间三百余年。
3.《抱朴子》曰:杜[67]子微服天门冬,御十八妾,有子百卌人[68],行三百里。
按:上揭3条佚文,俱见于《艺文类聚》卷八一《药香草部·天门冬》[69]、《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六·天门冬》[70],其中第3条后记有“《列仙》以下出《御览》”七字。
(三)兼意《宝要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33条)
“金”(5条)[71]
1.《白虎通》曰:金在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
2.《穆天子传》曰:观天子之宝[72]、黄金之膏。(金膏亦犹玉膏,皆其精液[73]也。)
3.《玄中记》:金之精为牛马[74]。
4.《神异经》曰:西方白[75]宫之外有金山,上有金人,长[76]五丈余,名曰金犀守[77]之。
5.《典术》曰:天地之宝,藏于中极,命曰雌黄,千年化为雄黄,雄黄千年为黄金。
按:上述5条佚文,前4条见于《太平御览》卷八一一《珍宝部十·金下》[78],第5条见于同书卷九八八《药部五·雌黄》[79],其后有双行夹注:“《白虎通》以下出《御览》而已。”
“琉璃”(13条)[80]
1.《广雅》曰:琉璃,珠也。
2.《韵集》曰:琉璃,火齐珠也。
3.《续汉书》曰:哀牢夷出火精琉璃。
4.《魏略》曰:大秦国出赤、白、黒、黄、青、绿、绀、缥、红、紫十种琉璃。
5.《后魏[81]书》曰:天竺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暎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珎之。
6.《广志》曰:琉璃出黄支、斯调、大秦、日南诸国。
7.《十州记》曰:方丈山上有琉璃宫。
8.杜笃《论都赋》曰:槌蜯蛤,碎琉璃。
9.《诸葛恢集》曰:诏答恢,今[82]致琉璃枕[83]一。
10.傅咸《污巵[84]赋》曰:人有遗余[85]琉璃巵者,小儿窃弄,堕[86]之不洁,意[87]既惜之。不感物之污辱,乃丧其所以为宝,况君子行身而可以有玷乎?
11.左思《吴都赋》曰:致远琉璃与珂珬(音恤)。
12.庾阐《杨都赋》曰:琉璃冰朗而外焽[88]。
13.孙公达《琵琶赋》曰:向风临乐,刻饰琉璃[89]。
按:上揭13条佚文,除第12条外,其余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90],第1、2、4、6、7、9诸条又见于《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琉璃》[91],第10条见于卷七三《杂器物部·巵》,第12条见于卷六一《居处部一·总载居处》[92],第13条见于卷四四《乐部四·琵琶》[93],后有双行夹注:“《广雅》以下出《御览》。”
“马脑”(8条)[94]
1.《广雅》曰:马脑,石次玉也。
2.《魏略》曰:大秦国多马脑。
3.《凉州记》曰:吕纂咸宁[95]二年,盗发张骏陵,得马脑钟榼。
4.《玄中记》曰:马脑出月氏。
5.魏文帝《马勒赋》曰:马脑,玉属也,出自西域[96],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
6.陈琳《马脑勒赋》曰:讬[97]瑶溪之宝岸,临赤水之朱波。
7.陆机《灵龟[98]赋》曰:若车渠绕理,马脑缛文,灵龟甲错,鼋鼍龙鳞[99]。
8.王粲《马脑勒赋》曰:游大国以广观兮,览希世之伟宝,总众材[100]而课[101]美兮,信莫臧[102]于马脑、琉璃[103]。
按:上述8条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琉璃》[104],第1、2、3、4、5、8诸条见于《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马脑》[105],第8条后有双行夹注:“《广雅》以下出《御览》之”。
“车渠”(7条)[106]
1.《广雅》曰:车渠,石次玉也。
2.《魏略》曰:大秦国多车渠。
3.《玄中记》曰:车渠出天竺国。
4.魏文帝《车渠椀赋》[107]曰:车渠玉属,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小以[108]系颈,大以为器。
5.王粲《车渠椀赋》曰:杂玄黄以为质,似乾坤[109]之未分;兼五德之上美,起[110]众宝而绝伦。
6.陈思王《车渠盌赋》曰:惟斯盌之所生,于凉风之峻须[111],光如激电,景若浮星,何神恠之瓌玮,信一览而九惊。
7.王处[112]道《车[113]渠觯赋》曰:温若腾螭之升天,曜似游鸿之远臻。
按:上揭7条佚文,全部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八《珍宝部七·车渠》[114],第1、3、4、5诸条又见于《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车渠》[115],第7条后有“《广雅》以下出《御览》”七字。
(四)惟宗允亮《政事要略》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9条)
“枸橼”(3条)[116]
1.裴[117]渊《广州记》曰:枸橼,树[118]似橘,实如柚,大而倍长,味奇酢。皮以蜜煮为粽。
2.刘欣期《交州记》曰:枸橼如柚,核细。
3.《异物志》曰:枸橼实似橘,大如饭筥,皮不香,味不美,可以浣治葛、紵,若酸浆。
按:《政事要略》乃日本平安时代政书,成书于1002年(一说1008年),作者惟宗允亮系明法博士,出身日本明法世家,他集录关于年中行事、公务交替、纠弹杂事等条文与事件,编成此书,其中大量引用中日典籍。原书一百三十卷,后散佚,现仅存二十六卷,收入日本增补新订国史大系[119]。
上述3条佚文俱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七二《果部九·枸橼》[120],第1、3条又见于《齐民要术》卷一〇《枸橼》[121],其中第1条前明确注明:“《御览》(第三百十四果部四)云。”而《太平御览》“果部”系于第九七二卷,知《政事要略》所引《御览》,实即《修文殿御览》,而非《太平御览》。又第3条后有双行夹注“《广志》同也”四字,恐非《御览》原文。
“衣”(4条)[122]
1.《礼记·礼运》曰:孔子曰:昔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123],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2.《白虎通》曰: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蔽也。
3.《易》曰:黄帝垂衣裳[124]。
4.《吕氏春秋》[125]曰:胡曹作衣。[126]
按:上述4条佚文俱见于《太平御览》卷六八九《服章部六·衣》[127],且第1条前注明“《御览》(第二百卅二服章二衣)”,可知此《御览》也是《修文殿御览》。又第2条后有“事始”二字,夹注“下卷衣裳”四字;第4条后有有“同书”二字,夹注“布帛”二字。
“学校”(2条)[128]
1.《周礼·地官下》:师氏曰: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为知逆恶。又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兄;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郑玄注曰:德行,外内之称也。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2.《魏名臣奏》曰[129]:凡学受业,皆当须十五以上;公卿大夫子弟在学者,以年齿长幼相次也。学者不恭,甬慢师肃,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130]。
按:上揭2条佚文俱见于《艺文类聚》卷三八《礼部上·学校》[131]、《太平御览》卷五三四《礼仪部十三·学校》[132],然文字互有详略。其中第1条前标明出自“《御览》(百四十四学校)”,也表明其为《修文殿御览》佚文。
(五)具平亲王《弘决外典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4条)
1.《御览》云:八眉,如八字也;重曈者,目有四曈子也。[133]
2.《御览》云:《三五历记》云: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也。(天如鸡子白,地如鸡子黄)[134]
3.《御览》云:《艺经》曰:筹,成都也。[135]
4.《御览》云:《杂字解诂》云:鸡䴊,似凤凰;鸡䴊,山鸡也。[136]
按:《弘决外典钞》四卷,日本具平亲王(964-1009)撰,是对唐代高僧湛然大师着《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一书所引外典的注疏书,成书于正历二年(991年)。书中引用了大量中国典籍,不少今已失传,至为珍贵[137]。该书所引《御览》佚文4条,明确注明出自《修文殿御览》,其中第1条未注明引自何书,然相关内容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皇王部五·帝尧陶唐氏》[138],《初学记》卷九《帝王部·总叙帝王》亦有类似记载[139]。第2条正文内容见于《法苑珠林》卷四《日月篇·地动部》[140]、《太平御览》卷一《天部一·元气》[141],但夹注“天如鸡子白,地如鸡子黄”一语,未见相关记载[142]。第3、4条不见于《太平御览》及相关类书。
(六)《明文抄》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3条)
1.为人臣侮其主者,其罪死而又死。(《修文殿御览》)[143]
2.饥而思食,壮而恶,自然之性。(《修文殿御览》)[144]
3.以往圣之法治将来,譬如胶柱而调瑟。(《修文殿御览》)[145]
按:《明文抄》五卷,日本古类书,镰仓中期藤原孝范编,是书征引大量中国典籍,非常珍贵。上述3条佚文,明确注明出自《修文殿御览》,其中第1条见于《太平御览》卷三五三《兵部八十四戟下》引刘向《新序》[146],第2条见于卷五一〇《逸民部十》引《高士传》[147],第3条出自杨雄《法言》[148],未见《太平御览》记载。
以上据日本典籍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77条,其中70条见于《太平御览》,录入比例高达90.9%,二书之密切关系于此可见。
二、中国古籍所存《修文殿御览》佚文(18条)
中国典籍也收有十数条《修文殿御览》佚文,付晨晨、桂罗敏曾做过初步辑佚工作[149],然有不少遗漏。今按引书时代先后具列分析如下。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六道篇·舍宅部·感应缘》载[150]:
1.《韩诗外传》曰:死为鬼[151]。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膏归于露,发归于草[152],呼吸之气复归于人。
2.《礼记·祭义》曰: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之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3.依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张倾,安定马氏人。初倾之杀麴俭,俭有恨言。恨言是月光见白狗。拔剑斫之,倾萎地不起。左右见俭在傍,遂乃暴卒。
4.依《神异经》[153]曰:东北方有鬼星石室。屋三百户而共所[154]。石傍[155]题曰鬼门,门昼日不闭[156],至暮则有人语。有火青色。(右此四验出其《御览》。)
“右此四验出其《御览》”一语,表明上述4条引文源自《修文殿御览》。除《十六国春秋》条外,《韩诗外传》、《神异经》2条见于《太平御览》卷八八三《神鬼部三·鬼上》[157],《礼记·祭义》条见于同书卷八八一《神鬼部·神上》[158]。苏晋仁先生曾指出:“除佛教的类书外,世俗的类书如《修文殿御览》见于卷六《六道篇·舍宅部·感应缘》。又如卷四五《审察篇·审学部·感应缘》引有《博物志》、《白泽图》、《抱朴子》三书,与《太平御览》卷八八六《精部》所引次第、文字全同,如出一辙,可证二者当是引自同一类书,但出自何家,则无从得知。”[159]除苏先生所言外,《法苑珠林》一书中,应该还有不少内容取自《修文殿御览》,如卷三六《华香篇·感应缘》所记“鸡舌香”、“芸香”诸条,即与前揭日本古籍所收《修文殿御览》佚文完全相同,其源自《修文殿御览》应无疑义。其余诸香也多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一、九八二《香部》,考虑到《太平御览》与《修文殿御览》的直接渊源关系,《法苑珠林》卷三六《华香篇·感应缘》有关诸香的记载,很有可能多源自《修文殿御览》。
又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七“鹰鹞”条[160]:
5.《御览》云:鸟之勇锐者,名之为鸷。
日本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一书已指出,此《御览》即《修文殿御览》[161],然相关内容未见《太平御览》及其他类书转录。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红蟹殻”条载[162]:
6.招潮(《修文殿御览》:招潮,小蟚螖,殻白,依潮,潮长皆坎外举螯,不失常期,俗言招潮子也。)
《太平御览》卷九四三《鳞介部十五·招潮》引书名为《临海异物志》,文字略有差异[163]。又《北户录》卷二“睡菜”条注称[164]:
7.又《御览》:顾凯之《启蒙记》曰:如何随刀而改味也。
此条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六一《木部十·如何》[165],内容完全一样,无疑也属《修文殿御览》佚文。又《北户录》卷三“无核茘枝”条载[166]:
8.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中略)俗呼为荔枝,奴非虚语耳。(《修文殿御览》云:龙眼子一名龙目。左思《蜀都赋》云:旁挺龙目,侧生荔枝也。)
“龙眼子一名龙目”,据《太平御览》卷九七三《果部十·龙眼》,出自《吴氏本草》[167]。其后所引左思《蜀都赋》,亦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果部八·荔支》[168],当也出自《修文殿御览》。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五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正月《考异》载[169]:
9.祖孝徴《修文殿御览》云:太安二年,特大赦,改年建初元年,特见杀。
据《太平御览》卷一二三《偏霸部七·蜀李特》,此条当引自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太安二年,都下推特为大将军,大赦,改元为建初元年。(中略)特军败绩,死之。”[170]又同书卷《偏霸部七·李流》载:“建初元年,特既见杀,流自称大将军、益州牧。”[171]
北宋陆佃注《鹖冠子》卷上《道端第六》称[172]:
10.《修文殿御览》引《鹖冠子》曰:进贤者受上赏,则下不蔽善。为政者赏之不多而民喜,罚之不多而民畏焉。
陆佃所引此条《修文殿御览》佚文,又见于《太平御览》卷六三三《治道部十四·赏赐》:“《鹖冠子》曰:进贤者受上赏,则下不蔽善。为政赏人不多而民喜,罚人不多而民畏。(言赏罚中)”[173]。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〇《绢纸》载[174]:
11.隋《修文殿御览》载:晋人藏书数,有白绢草书、白绢行书、白锻绢楷书之目。
按《修文殿御览》为北齐祖珽等所修,周密称“隋《修文殿御览》”,或有误记。《齐东野语》所载此段佚文,虽不见于它书记载,然南宋时《修文殿御览》尚未全佚,周密所记当有所本。
元代吴师道《战国策校注》卷三《秦》“美男破老”条注称[175]:
12.《修文御览》引《周书》作“美男破产,美女破居”。
“《周书》”,《太平御览》卷三七九《人事部二十·美丈夫上》引作“《十二国史》”,云“又曰:美男破老,美女破居”。[176]
明初王祎(1322-1373)《大事记续编》卷六六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八月解题注称[177]:
13.《修文殿御览》:上党郡石碎关。
本条不见《太平御览》等书记载,王祎当据《修文殿御览》原书所引,且同书卷三六“魏皇子太平王焘临朝”条解题明确记载:“刘恕校正《后魏书·太宗纪》:‘四月,封皇子焘为太平王;五月,诏皇子临朝听政。’《世祖纪》:‘四月,封太平王;五月,为监国。’亦不言曾立为皇太子。惟《北史》书‘立太平王焘为皇太子,临朝听政’。《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亦无立皇太子事,今从之。”[178]王祎参据《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书,最终认同《后魏书》所记拓跋焘未曾立为皇太子之事,说明他曾参阅过《修文殿御览》原书。又据明初内府藏书《文渊阁书目》卷一一《类书》载:“《修文御览》一部,四十五册,阙。”[179]因此,可以肯定,明初《修文殿御览》尚存,并未完全亡佚。
明中叶杨慎(1488-1559)《升菴集》卷五二《古蜡祝丁零威歌遗句》载[180]:
14.《丁零威歌》:“城郭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而《修文御览》所引云:“何不学仙去,空伴冢纍纍。”增此三字,文义始明,书所以贵乎博考也。
明梅鼎祚(1549-1615)《古乐苑》卷五一《丁令威歌》载:“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塜垒垒。”其后注云:“《修文殿御览》所引云:‘城郭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去,空伴冢纍纍。’”[181]按梅氏生活时代比杨慎晚了六十余年,其所引《修文殿御览》佚文同于杨慎,是他自己直接取自《修文殿御览》,还是源自杨慎之书,并不清楚。但不管如何,《修文殿御览》载有《丁令威歌》,则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又《升菴集》卷五四《李陵诗》载[182]:
15.《修文殿御览》载李陵诗云:“红尘蔽天地,白日何冥冥;微阴盛杀气,凄风从此兴。招揺西北指,天汉东南倾;嗟尔穹庐子,独行如履冰。裋褐中无绪,带断续以绳;泻水置瓶中,焉辨淄与渑,巢父不洗耳,后世有何称。”
杨慎称:“此诗《古文苑》止载首二句,注云‘下缺’,当补入之,以传好古者。”其后冯惟讷(1513-1572)《古诗纪》卷二〇《李陵录别诗八首》收录此诗,并注明:“《升菴诗话》云见《修文殿御览》。”[183]又李攀龙(1514-1570)《古今诗删》卷六《李陵录别诗四首》[184]、曹学佺(1574-1646)《石仓历代诗选》卷一《拟苏李诗》[185]亦收录此诗。然明末清初人冯舒(1593-1645),在其《诗纪匡谬》一书中,曾对杨慎据《修文殿御览》复原的此诗有所批评,云:“《升菴诗话》云‘出《修文御览》’。此书亡来已久,所不敢信。”[186]今人逯钦立先生亦赞同冯舒之说,认为此诗“白日何冥冥”后诸句乃杨慎伪造[187]。不过,冯舒乃明末清初人,他看不到《修文殿御览》,并不等于明代的其他学人也看不到,因为除杨慎外,明初王祎撰《大事记续编》,就曾参考利用过《修文殿御览》;明末清初,方以智(1611-1671)所撰《通雅》,也引用过该书(详后)。因此,冯舒所言“此书亡来已久,所不敢信”,恐有疑问。至于说此诗乃杨慎所伪造,若无充分有力证据,似不可完全凭信。
又《升菴集》卷六八《范蠡西施》载[188]:
16.后检《修文御览》见引《吴越春秋》逸篇云:“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其后徐应秋(?-1621)《玉芝堂谈荟》卷六《西施随蠡》亦引用此条[189],惜不见《太平御览》及相关类书记载。清人陈厚耀(1648-1722)《春秋战国异辞》卷三七《吴》载:“《吴越春秋》:‘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修文御览》引,今本无。墨子曰:‘西施之沈,其美也。’按诸书不载西施所终,翟去灭吴未远,此言当必有据。”[190]其对《修文殿御览》所引《吴越春秋》的这段佚文,也给予了肯定。
又明中叶王世贞(1526-1590)《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八《说部》载[191]:
17.昔人以王右军《兰亭诗叙》比石崇《金谷园诗序》,云“右军甚喜”。杨用修尝得其全文传之。及览《修文御览》所载云:“吾有庐在河南金谷中,去城十里,有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属,莫不毕备。”用修所载缺此,恐亦未是全文。
《太平御览》卷九一九《羽族部六·鸭》云:“石崇《金谷诗序》曰:‘吾有庐在河南金谷中,去城十里,有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属,莫不毕备。’”[192]与王世贞据《修文殿御览》所引全同。按杨用修即杨慎,观王氏上揭文字,似此段佚文为其亲自阅读《修文殿御览》所得,而不见杨慎书所载。果如此,则明代中期《修文殿御览》尚未全佚。
逮至明末清初,方以智所撰《通雅》一书,也曾直接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据该书卷二〇《姓名(人名)》载[193]:
19.叴由:《韩子》作“仇繇”。《修文御览》引《吕览》曰:‘中山有𠘯繇者,智伯欲攻之,遗以钟。’升菴引作“夙繇”,则《吕览》之讹本也,今本皆是“夙繇”。厹由又作“㕤由”。
智伯攻𠘯繇之事,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五七、五七五,然一引书作《台甲孔丛子》[194],一作《韩子》[195],知此条未为《太平御览》所沿用。值得注意的是,与方以智大致同时代的钱谦益(1582-1664),在其《绛云楼书目》卷三《类书类》中也明确记载:“《修文殿御览》,一百六十四册(三百六十卷,祖珽)。”[196]据此可以判断,明末清初时,《修文殿御览》仍未散佚。
以上据中国典籍辑出《修文殿御览》佚文18条,其中10条见于《太平御览》,录入比例为55.55%。
三、后论
《修文殿御览》虽已亡佚,但自二十世纪初叶敦煌写本P.2526号问世以来,中外学人关于其是否为《修文殿御览》残卷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修文殿御览》本身的研究,其中胡道静、森鹿三、胜村哲也三位先生的研究最为突出。胡氏系统考察了该书的编纂、体例、特点及流传情况[197],森氏则从兼意诸抄中揭出数十条《修文殿御览》佚文,为深入认识和研究该书提供了不少新资料[198];胜村氏在森氏基础上致力于《修文殿御览》的探讨与复原工作,取得不少新进展[199]。根据《修文殿御览》佚文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修文殿御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目前所知,《修文殿御览》总有佚文95条(77+18),收入《太平御览》即达80条(70+10),约占总条数比例的84.21%,从中不难看出二书之间的直接渊源关系。而敦煌写本P.2526号条文内容收入《太平御览》并不多,且文字差异较大,其与《修文殿御览》的关系,反而不如《艺文类聚》密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P.2526号写本绝非《修文殿御览》,而更有可能是比之更早的《华林遍略》[200]。
《修文殿御览》总三百六十卷,五十五部[201],部下的门类,据《玉海》卷五四《艺文》“北齐《修文殿御览》”条,称其“采摭群书,分二百四十部以集之”[202],胡道静先生指出“部”是五十五部下面的门类[203],则其书当有二百四十门类。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二“如《御览》之流”条注云[204]:
《御览》三百六十卷,有乾坤万物部,北齐尚书左仆射祖孝征所撰也。
所谓“乾坤万物部”,当指包罗万象的天地万物诸部。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可以确认《修文殿御览》有“皇王部”[205]、“服章部”[206]、“果部”[207]等,此与《太平御览》同;又前揭《政事要略》所引《吕氏春秋》后有“同书”二字,夹注“布帛”,似《修文殿御览》有“布帛部”,同于《艺文类聚》,而与《太平御览》有异。至于部下的门类,据前揭佚文,可知有“木甘草”、“鸡舌香”、“芸香”、“人参”、“远志”、“天门冬”、“车渠”、“马脑”、“琉璃”、“金”、“枸橼”、“衣”、“衣裳”、“学校”等;此外尚有“黄柑”[208]、“花生香”[209]、“水滴器”[210]等门类,其中“水滴器”见于《太平御览》卷六〇六《文部》,而“黄柑”、“花生香”两门则未见,说明二书在部类名称上还是存在着某些差异。在具体编排上,《修文殿御览》与《太平御览》既有相对应之处,又有不一致之处,如服章部,《修文》系于卷“第二百卅二”,《太平御览》系于第六八九卷,该部在二书中所处位置大致相当,可以相互对应;至于礼仪部学校门,《修文殿御览》系于第一四四卷,《太平御览》则系于第五三四卷,二者则不能完全相对应。更为明显的是,“木甘草”属于药部,《修文殿御览》系于“卷第三百”,“芸香”属香部,系于“第三百一卷”,果部系于“第三百十四”,前后顺序依次为药部、香部、果部;而《太平御览》果部系于第九六四至九七五卷,香部系于第九八一至九八三卷,药部系于第九八四至九九三卷,顺序则是果部、香部、药部。可见,二书在一些部类的编排顺序上并不一致。
《修文殿御览》在《华林遍略》基础上,增补了《十六国春秋》、《拾遗录》、《魏书》等书内容,有自己的编纂体例和特点,对南朝类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体现了北朝文化的某些特色。胡道静先生曾指出,撰例谨严是《修文殿御览》一书的特点,故能流传[211]。综合现有材料分析,该书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条目清晰,编排有序。日本学者胜村哲也先生指出,《修文殿御览》条文是按“经部书·字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的顺序排列的[212];付晨晨女史则认为,《修文殿御览》在修撰体例上杂采了四部分类法,和《七录》的分类思想相近,并以《七录》分类为主,但在具体分类中却体现出其后四部分类法的倾向[213]。不管如何,《修文殿御览》有自己的编纂体例,这是可以肯定的,而敦煌写本P.2526号的条文编排,则显得较为混乱,无章可循,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第二,“事”“文”分列,开后世类书“事前文后”之先河。过去学界皆认为《艺文类聚》首创类书“事前文后”的编纂体例,现在看来,这一观点大有修正之必要。因为北齐所撰《修文殿御览》已率先采用了这一体例,如前揭“芸香”佚文15条,其中“事”11条,“赋”4条,“事”居前,“赋”处后;又“琉璃”13条、“马脑”8条也是如此,这一编纂体例完全为北宋《太平御览》所承袭,而与“事”、“文”混杂的P.2526号写本大不相同。第三,文字简洁、凝练,长文较少。《华林遍略》总七百余卷,内容繁多,胜村哲也先生已指出其长文居多的特点[214]。如唐释法琳《辩正论》卷七“有新鬼不得饮食”条,所引内容明确为《华林遍略》佚文,字数多达316字(不计标点符号)[215]。而《修文殿御览》在《华林遍略》基础上增补了不少北朝典籍内容,然总卷数却只有三百六十卷,比《华林遍略》少了将近一半,其原因即是对《华林遍略》原书内容进行了大量删节和精简。观目前所辑《修文殿御览》佚文,可以发现,条文多者80左右字,少者仅7、8字,其简洁、凝练特点跃然纸上。《修文殿御览》所以能传承长久,恐怕是与这些特点分不开的。
然而,《修文殿御览》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保存至今。至于其具体亡佚时间,胡道静先生指出,明、清两代学者,从未见引用此书者,其不传于世,当在明初以后[216]。然据上文分析,从明初到明末清初,王祎《大事记续编》、杨慎《升菴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方以智《通雅》都曾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明初《文渊阁书目》、明末清初《绛云楼书目》也都明确著录过该书,而且还记录了此书存世的具体册数。这些皆可充分表明,有明一代,《修文殿御览》一书并未完全散佚。相较而言,清代极少有学者直接引用《修文殿御览》,则其不传于世,当在清初以后。
注释
[1]关于《华林遍略》的实际卷数,有七百二十卷、七百卷、六百二十卷等诸种不同说法,本文对此不拟展开讨论,仅取折中之说而已。
[2]1911年,罗振玉率先将该写本刊布于《国学季刊》,并定名为《修文殿御览》。1913年,罗振玉又以珂罗版影印此卷于《鸣沙石室佚书》中,并撰提要加以详考,指出其抄写年代在开天之前。罗氏宸翰楼影印本,1913年;又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第四编第五册,台北文华出版公司、台北大通书局,1972年,第2197—2226页。
[3]洪业:《所谓〈修文殿御览〉者》,载《燕京学报》第十二期,1932年;修订本又收入同著《洪业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94页。
[4]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载《东方学报》第三十六卷,1964年;又收入同著《本草学研究》,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1999年,第276-305页。
[5]饭田瑞穗:《〈秘府略〉に关する考察》,载《中央大学九十周年记念论文集》,东京:中央大学文学部,1975年,第293-331页;又收入同著《古代史籍の研究》(中),饭田瑞穗著作集3,东京:吉川弘文馆,2000年,第161-199页。
[6]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あさま书房刊,1984年,第36-45页。
[7]兼意:《香要抄》(一),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8年,图版第50-51页,释文第188-189页。录文又参见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本草学研究》,第287页。
[8]“归舍辨决”,《太平御览》作“归舍辞决”,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5页。
[9]“僚友求服其故僚药,存出口香”,《太平御览》作“僚友求眂其药,出在口香”,第4345页。
[10]“裹”原缺,据《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补。唐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58页;《太平御览》,第4346页。
[11]“杜薄州”,《太平御览》作“苏州”,第4346页。
[12]参见森鹿三:《亮阿阇梨兼意の「香要抄」について》,载《塜本博士颂寿记念佛教史学论集》,塜本博士颂寿记念会刊,1961年;又收入同著《本草学研究》,第261-275页。
[13]参见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
[14]《太平御览》,第4345-4346页。
[15]《法苑珠林校注》,第1158页。
[16]兼意:《香要抄》(二),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9年,图版第53-55页,释文第157-159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84页。本录文主要依据原图版,与森鹿三氏等录文及标点略有差异,下同。
[17]“冬”,《艺文类聚》作“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第1395页。
[18]“苜”原缺,据《法苑珠林》(第1163页)、《太平御览》(第4350页)补。
[19]“《淮南》说”,《法苑珠林》(第1163页)同,《太平御览》(第4350页)作“《淮南子》曰”,单独另列一条。按《说文》卷1下《艸部》载:“芸:艸也,似目宿,从艸云声。《淮南子》说‘芸艸可以死复生。’”知“《淮南》说”乃《说文》中的内容,《修文殿御览》所引实为1条。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9页。
[20]“《杂字解诂》”,《太平御览》作“《杂字解释诂》”,第4350页。
[21]本条原作“《承集礼图》曰:蒿也,叶似耶蒿,香美可食”,《太平御览》(第4350页)作“《礼图》曰:芸蒿曰叶似蒿,香美可食也”,《艺文类聚》(第1395页)作“《仓颉解诂》曰:芸蒿似邪蒿,香可食”,宋高似孙《纬略》卷一〇《芸台》作“《杂礼图》曰:芸即蒿也,叶似邪蒿,香美可食”。综合而言,《纬略》所记似较为全面准确,今据以补“芸即”二字。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3页。
[22]“《晋宫阁名》”,《艺文类聚》作“《晋室阁名》”,第1395页。
[23]“修”,《艺文类聚》作“循”,第1395页。
[24]“阴”,《太平御览》作“隆”,第4350页。
[25]“枝像春松”,《艺文类聚》作“叶象春柽”,第1396页。
[26]“芸香赋”,《太平御览》作“芸香赋序”,第4350页。
[27]“义”,《太平御览》作“美”,第4350页。
[28]“赋”,《太平御览》作“序”,第4350页。
[29]《太平御览》,第4350页。
[30]《法苑珠林校注》,第1163页。按“芸香”与“兰香”等,同为单独一门,然原校注者却误把“芸香”二字上属,点入《南越志》中,致使其后《大戴礼》、《礼记》、《说文》诸条误入“苓陵香”门,“芸香”门因此不存。
[31]《艺文类聚》,第1395-1396页。
[32]兼意:《药种抄》(一),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10年,图版第21-22页,释文第121-122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1页。
[33]“生”,原抄本缺,此据今本《异苑》、《太平御览》(第4385页)补。宋刘敬叔:《异苑》卷二《土精》,收入《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07页。
[34]原抄本作“人形形比具”,《异苑》、《太平御览》俱作“人形皆具”,今据改。
[35]“能儿啼”,《异苑》、《太平御览》皆作“能作儿啼”。
[36]今本《异苑》至“寻音而取,果得人参”止,后无内容,与《修文殿御览》所引有异。
[37]“必”,《太平御览》作“毕”,第4385页。
[38]“采”,《太平御览》作“将”,第4385页。
[39]原作“王”,《太平御览》作“生”,今据改。第4385页。
[40]原作“于将父老皆云”,《太平御览》作“于时父老相者皆云”,今据以改、补。第4385页。
[41]原作“人”,《太平御览》作“大”,今据改。第4385页。
[42]原作“甚”,《太平御览》作“其”,今据改。第4385页。
[43]原作“和”,《太平御览》作“知”,今据改。第4385页。
[44]“治”,《太平御览》无,下同。第4385页。
[45]“支”,《太平御览》无,第4385页。
[46]今本《潜夫论》卷二《思贤第八》载:“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良医也。治疾当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烝横麦。已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剧,不自知为人所欺也。”明程荣:《汉魏丛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23页。
[47]《太平御览》,第4385页。
[48]兼意:《药种抄》(一),图版第64页,释文第164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82页。
[49]《太平御览》,第4376页。
[50]兼意:《药种抄》(一),图版第75-76页,释文第175-176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2页。
[51]原作“复”,《太平御览》作“服”,今据改。第4378页。
[52]今本《抱朴子内篇》卷一一《仙药》载:“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开书所视不忘,坐在立亡。”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8页。
[53]“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今本《世说新语》卷下之下《排调第二十五》同,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03页;《太平御览》作“后命属□不获已”,当有缺讹,第4378页。
[54]原作“𤎼”,旁有朱字“就”,《太平御览》作“就”,今据改。第4378页。
[55]原作“致”,旁有朱字“饷”,《太平御览》作“致”,第4378页;《世说新语》作“饷”,第803页。
[56]原作“人”,旁有朱字“又”,《世说新语》、《太平御览》俱作“又”,今据改。
[57]原作“如”,旁有朱字“而”,此句《太平御览》作“何以物有二称”。第4378页。
[58]原作“对”,旁有朱字“答”,《世说新语》、《太平御览》俱作“答”,今据改。
[59]“问”,《太平御览》作“因”,第4378页。
[60]“谢问曰:郝参军多知识,试复通者”二语,今本《世说新语》无。
[61]原作“隐”,旁有朱字“处”,《世说新语》、《太平御览》俱作“处”,今据改。
[62]“于是谢公殊有愧色”,《世说新语》作“谢甚有愧色”。
[63]“通”旁有朱字“过”,《世说新语》作“过”,《太平御览》作“通”。
[64]《太平御览》,第4378页。
[65]兼意:《药种抄》(一),图版第103页,释文第203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2页。
[66]《太平御览》卷九八九无“细发”二字,余同,第4375页。《艺文类聚》卷八一《药香草部·天门冬》则为:“《列仙传》曰:赤项子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复出。”第1384页。今本《列仙传》卷下《赤须子》载:“赤须子者,丰人也……好食松实、天门冬、石脂,齿落更生,发堕再出。”王叔岷:《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1页。
[67]原作“松”,《抱朴子内篇》(第208页)、《艺文类聚》(1384页)、《太平御览》(第4375页)作“杜”,今据改。
[68]原作“有子卌人”,《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俱作“百四十人”,《抱朴子内篇》作“百三十人”,今据以补“百”字。
[69]《艺文类聚》,第1384页。
[70]《太平御览》,第4375页。
[71]兼意:《宝要抄》,大阪:(财)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2年,图版第32页,释文第105-106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3-294页。
[72]“宝”,今本《穆天子传》卷一作“珤器”,明程荣:《汉魏丛书》,第294页。
[73]“精液”,《穆天子传》作“精汋”。
[74]此条《太平御览》作“《玄记纪》:金之精为牛”,第3604页。
[75]“白”,今本《神异经》作“日”。明程荣:《汉魏丛书》,第690页。
[76]“长”,《神异经》作“高”。
[77]原作“字”,《太平御览》作“守”,今据改。第3602页。
[78]《太平御览》,第3602-3604页。
[79]《太平御览》,第4372页。
[80]兼意:《宝要抄》,图版第36-38页,释文第110-112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299-300页。
[81]原作“汉”,《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魏”,“汉”乃“魏”之误,今据改。按此条见于今本《魏书》卷一〇二《西域传》,所言乃大月氏国人,而非“天竺国人”,又“国中”作“中国”。北京:中华书局,1970年,第2275页。
[82]原作“令”,旁书“今”字,《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今”,今据改。
[83]“枕”,《艺文类聚》作“椀”,第1441页。
[84]原作“后”,《艺文类聚》(第1259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巵”,今据改。
[85]原作“途”,《艺文类聚》(第1259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余”,今据改。
[86]原作“随”,《艺文类聚》(第1259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堕”,今据改。
[87]原作“寻”,旁书“意”字,《艺文类聚》(第1260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作“意”,今据改。
[88]“焽”,《艺文类聚》作“映”,第1109页。
[89]“向风临乐,刻饰琉璃”,《艺文类聚》(第789页)作“迴风临乐,刻饰流离”,《太平御览》(第3592页)作“回风临乐刻琉璃”。
[90]《太平御览》,第3591-3592页。
[91]《艺文类聚》,第1441页。
[92]《艺文类聚》,第1109页。
[93]《艺文类聚》,第789页。
[94]兼意:《宝要抄》,图版第59-60页,释文第133-134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301页。
[95]“咸宁”,《太平御览》作“咸和”,第3590页。
[96]原作“城”,《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域”,今据改。
[97]原作“记”,《太平御览》作“讬”,今据改。第3591页。
[98]原作“云”,《太平》作“灵龟”,今据改。第3591页。
[99]“灵龟甲错,鼋鼍龙鳞”,《太平御览》作“龟甲错鼋龙鳞”,当有脱文。第3591页。
[100]原作“林”,《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材”,今据改。
[101]原作“谓”,《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课”,今据改。
[102]原作“盛”,《艺文类聚》(第1441页)、《太平御览》(第3591页)俱作“臧”,今据改。
[103]“琉璃”,《艺文类聚》无,第1441页。
[104]《太平御览》,第3590-3591页。
[105]《艺文类聚》,第1441页。
[106]兼意:《宝要抄》,图版第68-69页,释文第142-143页。又参见森鹿三:《本草学研究》,第302页。
[107]“魏文帝《车渠椀赋》”,《太平御览》作“《古车渠椀赋》”,第3592页。
[108]原作“似”,《太平御览》作“以”,今据改。第3592页。
[109]原作“干川”,《太平御览》作“乾坤”,今据改。第3592页。
[110]“起”,《太平御览》作“超”,第3592页。
[111]“须”,《太平御览》作“湄”,第3592页。
[112]原作“边”,《太平御览》作“处”,今据改。第3592页。
[113]原缺“车”,据《太平御览》补,第3592页。
[114]《太平御览》,第3592页。
[115]《艺文类聚》,第1442页。
[116]惟宗允亮:《政事要略》卷二五,增补新订国史大系第二十八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37年,第90页。参见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第658页。
[117]原作“斐”,《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第4310页)皆作“裴”,今据改。北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743页。
[118]“树”原缺,据《齐民要术》、《太平御览》补。
[119]参见李贞德:《唐代的性别与医疗》,载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42页注释(63)。
[120]《太平御览》,第4310-4311页。
[121]《齐民要术校释》,第743页。
[122]惟宗允亮:《政事要略》卷六七,第539页。参见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第658页。
[123]“麻丝”,《太平御览》作“丝麻”,下同。第3073页。
[124]“黄帝垂衣裳”,《太平御览》为“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上衣下裳,乾坤之象)”,第3073页。
[125]“《吕氏春秋》”,《太平御览》引作“《世本》”,第3073页。
[126]《太平御览》“胡曹作衣”后有双行夹注:“宗衷注曰:黄帝臣也。”第3073页。
[127]《太平御览》,第3073页。
[128]惟宗允亮:《政事要略》卷九五,第715页。参见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第658页。
[129]《艺文类聚》(第692页)、《太平御览》(第2424页)“曰”字后皆有“蒋济奏”三字。
[130]“学者不恭,甬慢师肃,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艺文类聚》(第692页)、《太平御览》(第2424页)皆作“学者不恭肃,慢师、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
[131]《艺文类聚》,第691、692页。
[132]《太平御览》,第2423、2424页。
[133]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一“目有重曈”条,东京:春秋社,1989年,第13页。录文又参见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68年,第117页。
[134]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一“元气未分混而为一”条,第17页。《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注云:“称名寺本句末有‘天如鸡子白地如鸡子黄’十字。”第117页。
[135]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一“固留决都都讫”条,第26页。《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注云:“称名寺本‘筹’作‘十’。”第117页。
[136]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卷四“楚人凤凰其实山鸡”条,第103页。《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录文与此稍异,第117页。
[137]参见河野贵美子著、葛继勇译:《〈弘决外典钞〉所引汉籍考——具平亲王的学问及周边的汉籍》,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38]《太平御览》:“《尚书大传》曰:尧八眉,舜四瞳子。八者,如八字也。”第373页。
[139]《初学记》:“《尚书大传》曰:尧八眉,八眉者,如八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
[140]《法苑珠林》:“《三五历纪》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溟涬始可,蒙鸿滋分。岁起摄提,元气启肇。”第122页。
[141]《太平御览》:“《三五历纪》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涬始牙,濛(莫孔切)鸿(胡孔切)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第1页。
[142]按《太平御览》卷二《天部下·浑仪》载:“《浑天仪》曰:天如鸡子,地如中黄,居其天内,天大地小。”《修文殿御览》佚文是否出自《浑天仪》,并不清楚。第10页。
[143]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录文第40页,图版第565页。
[144]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录文第40页,图版第591页。
[145]远藤光正:《类书の传来と明文抄の研究——军记物语への影响——》,录文第40页,图版第613页。
[146]《太平御览》,第1623页。
[147]《太平御览》,第2322页。按“壮而恶”,当为“壮而思室”之误。
[148]《法言》卷六《先知篇》作“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明程荣编:《汉魏丛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11页。
[149]付晨晨:《〈修文殿御览〉初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笔者指导),2009年;桂罗敏:《〈修文殿御览〉考辨》,载《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期。
[150]《法苑珠林校注》,第200-201页。
[151]“死为鬼”,《太平御览》作“人死曰鬼”,第3923页。
[152]“草”,《太平御览》作“革”,第3923页。
[153]按此条不见今本《神异经》记载。
[154]“屋三百户而共所”,《太平御览》作“三百户而共一门”,第3924页。
[155]“傍”,《太平御览》作“牓”,第3924页。
[156]“闭”,《太平御览》作“开”,第3924页。
[157]《太平御览》,第3923页、第3924页。
[158]《太平御览》,第3913页。
[159]《法苑珠林校注》“校注叙录”,第5页。
[160]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81页。
[161]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续),第117页。
[162]《北户录》,收入张智主编:《中国风土志丛刊》第六十二册,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第28页。
[163]《太平御览》载:“《临海异物志》曰:招潮,小如彭螖,殻白,依潮长背坎外向,举螯不失常期,俗言招潮水也。”第4187页。
[164]《北户录》,第82页。
[165]《太平御览》,第4265页。
[166]《北户录》,第92页。
[167]《太平御览》,第4312页。
[168]《太平御览》,第4307页。
[169]《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2677页。
[170]《太平御览》,第596页。
[171]《太平御览》,第596页。
[172]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页。
[173]《太平御览》,第2839页。
[174]《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185页。
[175]《战国策校注》,四部丛刊本。
[176]《太平御览》,第1752页。
[177]《大事记续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三三四册,第293页。
[178]《大事记续编》,第三三四册,第502页。
[179]《文渊阁书目》,丛书集成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3页。
[180]《升菴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二七〇册,第456页。
[181]《古乐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九五册,第532-533页。
[182]《升菴集》,第一二七〇册,第475页。
[183]《古诗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七九册,第159-160页。
[184]《古今诗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八二册,第41页。
[185]《石仓历代诗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三八七册,第9页。
[186]《诗纪匡谬》,知不足斋本,第13-14页。
[18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0页。
[188]《升菴集》,第一二七〇册,第668页。
[189]《玉芝堂谈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八八三册,第148页。
[190]《春秋战国异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四○三册,第763页。
[191]《弇州山人四部稿》,北台: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7216页。
[192]《太平御览》,第4078页。
[193]《通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八五七册,第431页。
[194]《太平御览》,第2103页。
[195]《太平御览》,第2596页。
[196]《绛云楼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9页。
[197]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7-54页。
[198]森鹿三:《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
[199]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卷第三百一香部の复元——森鹿三氏「修文殿御览について」を手挂りとして》,《日本仏教学会年报》第三十八号,1973年,第153-176页;《〈修文殿御览〉新考》,《森鹿三博士颂寿记念史学论文集》,京都:同朋社,1977年,第159-194页;《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中国の科学と科学者》,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8年,第643-690页。
[200]参见拙文《〈华林遍略〉乎?〈修文殿御览〉乎?——敦煌写本P.2526号新探》,拟刊高田时雄先生主编《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七号,2013年。修订稿已收入本书。
[201]史籍记为五十部,胡道静先生考证指出是五十五部,极有道理,此从之。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8页注释①。
[202]《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第1026页。
[203]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49页。
[204]《弘决外典钞》,第41页。
[205]参见《魏书》卷三《太宗纪》校勘记(一)所引宋人校语:“又案《北史》、《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皇王部》皆抄略魏收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页。
[206]参见正文所引“《御览》(第二百卅二服章二衣)”。
[207]参见正文所引“《御览》(第三百十四果部四)”。
[208]《北户录》卷三“变柑”条注称:“据杂书,如《翰林》、《要海》、《御览》、贾思协皆列在黄柑门中。”知《修文殿御览》有“黄柑”门。第94页。
[209]《说郛》卷二四下引宋施青臣《继古藂编》“藕花诗”条云:“又北齐《修文御览》有花生香一门,专载此事,诸家集注韩诗,皆遗而不收,特表出之。”知《修文殿御览》有“花生香”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八七七册,第374页。
[210]日本源顺撰:《倭名类聚抄》卷一三《调度部上·文书具》“水滴器”条载:“《御览》寺(等)目录云‘水滴器’。”知《修文殿御览》有“水滴器”门。此据那波道圆校注本,第四册,第8页。
[211]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51页。
[212]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
[213]付晨晨:《〈修文殿御览〉初探》。
[214]胜村哲也:《修文殿御览天部の复元》。
[215]《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东京大正一切刊经行会,1924-1934,第538页,中栏;《中华大藏经》第六十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7页,中栏。
[216]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51-52页。
回应 2020-04-16 10:07 -
从明初到明末清初,王祎《大事记续编》、杨慎《升庵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方以智《通雅》都曾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明初《文渊阁书目》、明末清初《绛云楼书目》也都明确著录过该书,而且还记录了此书存世的具体册数。这些皆可充分表明,有明一代,《修文殿御览》一书并未完全散佚。相较而言,清代极少有学者直接引用《修文殿御览》,则其不传于世,当在清初以后。 《文渊阁书目》和《绛云楼书目》确曾著录了《修文... (2回应)
2014-09-19 01:41 10人喜欢
从明初到明末清初,王祎《大事记续编》、杨慎《升庵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方以智《通雅》都曾引用过《修文殿御览》,明初《文渊阁书目》、明末清初《绛云楼书目》也都明确著录过该书,而且还记录了此书存世的具体册数。这些皆可充分表明,有明一代,《修文殿御览》一书并未完全散佚。相较而言,清代极少有学者直接引用《修文殿御览》,则其不传于世,当在清初以后。 引自 《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文渊阁书目》和《绛云楼书目》确曾著录了《修文殿御览》及其册数。安志先生的推断应该无误。这真是骇人之事,因为我一直觉得,明代人应该不会比我们见到更多的唐前史料。然而这部年代久远、篇幅巨大的珍贵典籍,居然在明代依然存在。那么,这么珍贵的典籍怎么在清代就不传了呢? 按乾隆中鄞县卢址《抱经楼书目》著录有明抄本《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〇卷一百六十三册。 此后严可均也提到:“邢氏澍为余言,汉中张姓有《修文殿御览》。邢氏非谩言者,余将老矣,不无想望。”汉中张氏不知哪家,但看来清代确实还有《修文殿御览》,而且不止一部。 卢址抱经楼的藏书在1916年散出,其中就有《修文殿御览》,为当时学者瞩目。例如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当年记载散书书目中有“《修文殿御览》一部”,定价一万元。但他认为“《御览》是明人伪造之本”,因此没有购买。更为详细的材料是同年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 7月17日信提到抱经楼散书,“其《修文殿御览》,乙老(沈曾植)谓恐系用《北堂书抄》为之者,拟于便中一往观之,便可知也。”22日信又接着说:“现沪上所出之《修文殿御览》,乙老云艺风(缪荃孙)已见过,云是《文苑英华》,并《辨证》语亦录在内。现索一万元。故艺等均劝刘、张不必购之也。”这样,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此本的归宿,但有诸位大师的掌眼,应该可以判定抱经楼所藏《修文殿御览》是部伪书。 另外,孙诒让《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笺迻》提到:“甲戌过沪上,闻书估吴姓云:‘有明钞《修文殿御览》二百册,为楚人某购去。’然则天壤间尚有传本。”如果时间无误,甲戌年即1874同治十三年,孙诒让所见者应不是抱经楼物,是不是汉中张氏所藏也不知道。 这样的话,清代就曾有过至少两部《修文殿御览》。抱经楼的《修文殿御览》是伪书,汉中张氏的那部不知什么情况。囿于见闻,不知这两部《修文殿御览》是不是还在,如果还能找到的话,应该是一件盛事。 另有汪辟疆《读常见书斋小记》“修文殿御览”条称《修文殿御览》为金陵大学刘衡如购得,即以《文苑英华》伪造者。
2回应 2014-09-19 01:4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已注销] 2018-11-08
扎实且有新见。
0 有用 第二齋 2018-11-24
推证严密周全,审慎笃实之作
9 有用 文在兹 2014-09-19
运用新材料的典范。关于《修文殿御览》与《华林遍略》、《括地志》与《坤元录》的研究才叫真正的文献学。第一次知道《齐民要术》后面引用的那些材料来自《华林遍略》。
1 有用 文禾斗 2019-06-29
地劵研究(看到我们县的文物了!)、类书研究都很精彩,只是一些论文互见的内容太多了。《齐民要术》居然利用了《华林遍略》,贾思勰你这种浓眉大眼的人居然也抄类书?《坤元录》跟《括地志》不是同一本书,贺次君辑本的改善空间非常大…
1 有用 難山 2016-03-28
K240.7/24 利用《修文殿御览》《华林遍略》辑佚,整理了唐后类书编纂南北方地域之争的关系,使得唐后大型类书源流清晰可见。厉害的文献功底。
0 有用 西野鱼竿 2021-03-03
最喜欢从从泰山到东海这篇
0 有用 背叛者 2020-12-14
《從東山到東海》《中古衣物疏的源流演變》兩文對買地券的運用比較有意思,材料的文字比對做得可算是細緻了。 *買地話語的程式:因往南山採藥,遇見仙人飲酒,蒙賜一杯,至今酩酊不回。
1 有用 . 2020-04-16
先读了《修文殿御览》的两篇
1 有用 文禾斗 2019-06-29
地劵研究(看到我们县的文物了!)、类书研究都很精彩,只是一些论文互见的内容太多了。《齐民要术》居然利用了《华林遍略》,贾思勰你这种浓眉大眼的人居然也抄类书?《坤元录》跟《括地志》不是同一本书,贺次君辑本的改善空间非常大…
0 有用 [已注销] 2019-03-14
中古类书研究。【真是个奇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