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短评

热门 最新
  • 10 陆钓雪de飘飘 2017-04-27 14:08:48

    耶拿浪漫派把艺术作品与艺术的关系确定为总体中的无限性即——艺术的无限性实现于作品的总体之中:歌德把它确定为多样性中的统一体即——艺术的统一体反复出现在作品的多样性中。歌德以初始画面的风格概念讲述一种神话,他对形式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哲学上的影响不及他对艺术内容的确定。而且他拒绝承认可批评性是艺术作品的根本因素。这是他文论的最终底色。而浪漫派(本雅明始终是在谈德国早期耶拿浪漫派)则没有能把握艺术理想,或者说将劣质的作品也包含在了一种类似于谢林谈莱布尼茨的斯宾诺莎主义时对恶的问题所说的“有限性的加量和肯定性的减量”。这样看来,歌德的艺术理念与古希腊人接近但更加自然主义。而浪漫派在原则上与之对立,逐渐超出了《威廉·迈斯特》的控制范围,在可批评性中将必然性、无限性、理念与模仿、完善、理想对立,是冷静的光

  • 10 沈辰 2019-03-31 19:03:50

    1.德国早期浪漫派改造了费希特的反思,它不再是一种确证主体性的概念,相反,反思颠覆了主体性。对浪漫派来说,反思直接作为各个个体的中介,任何意义上的个体都成为主体,反思行为本身成为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这时反思的中心不再是费希特的先验自我,而是艺术。这为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提供了必要的认识论前提。 2.在浪漫派看来,艺术作品自身就是反思的主体和客体,而批评则是作品自身对自身批评的延续,即一种艺术的内部批评。作品是不完整的,正是通过批评,艺术作品的反思被唤醒,在反复的批评中作品也得以完成,从而呈现出绝对的形式——永恒的不可毁灭的理念。相反,歌德则秉持希腊式的典范性,认为对艺术的批评不可能且无必要。前者强调总体性,后者则强调多样性。浪漫派的内部批评和歌德的源初现象都成为本雅明思想的重要因素。

  • 8 ardor 2015-08-17 22:13:30

    这本书可以说是本雅明所有思想的起点,很重要且非常难以理解。开篇的献词如果漏掉了势必会走些弯路的:这书与其说是analysis,不如说是synthesis。已经有学者质疑本雅明是否仅仅为了支持自身的世界观而搬弄材料而因此并没有将德国浪漫派的美学观客观地呈现出来。这不是第一次本雅明挨这样的批评,最近才出的阿拉斯中译本中,阿拉斯也就某本雅明某名作发起类似的质疑。不过我始终这类批评完全无效,因为任何主张必然不是客观的,本雅明深谙这点并且相当自如,纯粹的功力问题。

  • 10 kayouka 2014-09-28 17:20:46

    不得不说这是我买过的最坑读者的版本,性价比低得惊人!

  • 4 Adiósardour 2014-08-18 02:40:06

    雅明提倡从作品本身蕴涵的“真理内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这种批评有两大步骤:首先,瓦解作品的“物质内容”,救赎出作品中隐含着的“真理内容”;然后,对其进行阐述使这个被救赎出来的真理成为世俗的启迪。这种文学批评先要“拆毁作品”,在拆毁作品的过程中使小说的“真理内容”与“物质内容”分离,然后用批评去点燃作品真理的火焰,启迪世界,照亮人生。在这一批评过程中,作品的“真理内容”通过艺术审美和批评从它所附属的“物质内容”中得以升华,得以表征,得以救赎。本雅明所主张的“内部批评”主要针对当时在格奥尔格学术圈子中流行的歌德神话,这种神话抛开作品内容而大肆鼓吹作者的天才,将作品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巨大声望联系起来而制造个人神话和崇拜。

  • 5 风后 2016-05-05 15:56:42

    临近毕业,我还在疯狂地读书……

  • 1 琴酒 2016-05-03 15:58:44

    王老师的翻译,不差,但是难懂。句子的重点和行文的逻辑无法在阅读中跳出来,但来来回回对照着读的时候却是很好的助力。

  • 1 SebastianLee 2016-02-22 20:30:22

    文学作品永是未完成形态,只有在批评引发的无限自我认识中才能趋向完成,资瓷这恣意发挥的自我意识。但如果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理性的自我检查,有些搞文学的做哲学,其脑洞真能捅破天。此外,译者哲学功底不好,几处地方把先验和超验弄混了。

  • 0 无非 2017-09-29 00:04:20

    本雅明的博论,书是好书啦,只是有人吐槽太贵,不到两百页卖四十多。哈哈。

  • 2 Octopus 2020-03-21 22:29:24

    本雅明博论(1919),整体文风非常学院派严谨清晰,与30年代(如两篇波德莱尔)气象迥异,其实教师资格论文《起源》(1924)中已能够窥见他对学术写作的挣扎和冲决了。本书将形式与批评确立为早期浪漫派(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文学理论的最重要功绩,如果说作为理念范畴的绝对形式(以自我界定和自我提高的辩证法,在反思的不尽乘方中体现出整体性和无限性)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思维,而在批评中实现对艺术作品偶然性、有限性的分解(对反思的反思)继而完成作品则也将早期浪漫派确立为初代解释学家。有趣的是,本雅明在本书中基本全然遵循“内部批判”,只澄清问题史的关联(即使援引歌德也是如此),他对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生猛反击(寓言理论)在这里竟然没有显露丝毫。

  • 1 A 2014-07-26 23:43:29

    细致,具有内化的空间,许多哲人不过步你后尘;附论荷尔德林的两首诗到位

  • 1 草帽 2017-04-24 15:52:18

    读不太懂,但是还是能隐隐约约摸到点什么,有功夫在读一遍吧。

  • 3 練る 2019-01-03 17:22:59

    当代文学和艺术研究陷入了两重困境:其一是文本细读与形式主义分析,它们将意义圈定于最为表浅的言语和图像符号层面,而自我局限于贫瘠的文本/图画内部和既有的符号结构中——它们繁琐的手法不是在分析文本,而是在对死物进行考古;其二是外部分析与社会批判,它们将意义锚定在文本/图像的外部,通过意识形态的赋魅和作者八卦的闲扯将文本/图像当做文化河流中的任意一颗水滴——它们用傲慢与无知奴役文本/图像,把文本/图像当做工具。浪漫派的内部分析可以说奠定了雅明叔一生的文学批判理念——从文本的深渊中,觅得永恒不变的理念姿态,从而唤醒文本/图像的内在生命力,使文艺批评产生真正的现实力度。对本雅明而言,卡夫卡是将世俗小说当做圣经写作,而他的内部批评是将世俗文本当做圣经解读。此外还有瓦尔堡的无名之学。阿甘本对此多有著述。

  • 1 笨雅明 2016-06-06 00:14:47

    本雅明的博士论文。

  • 0 雙木 2020-08-30 22:13:18

    厉害,相当清晰,在和费希特的比较之中明确了施莱格尔的反思叠着反思叠着反思的模式,人就是在这种思维的嵌套和自身分异里无尽地对自身进行俄罗斯套娃然后膨胀到绝对。在施莱格尔所宣称的那种内蕴于作品自身里的批评中也可窥见一丝丝本雅明后来要说的批评的线索(尽管是以转变和革新的方式)。另外,本雅明他老说自己写这个博论的初稿只用了四个月,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 0 童想 2017-08-09 03:15:25

    似乎是19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的《经验与贫乏》中相关部分的再版,并非新译,译者皆为王炳钧和杨劲二人。本雅明的这本小书,其重要性不必待言。一些关键术语概念的翻译上,可以再商榷,尤其是涉及费希特的部分。

  • 0 🌺五月雨永远 2018-01-28 23:31:05

    本雅明的博士论文。小册子不厚却并不容易消化。阅读之前要补充德国浪漫派理论和作品,作死如我只能慢慢补了:诺瓦利斯和施莱格尔的诗学(尤其的是《雅典娜神殿》中的断片及“渐进的总汇文学”观),从前期的蒂克再到后期集大成者霍夫曼的怪诞志异小说及艺术童话创作,以及费希特的哲学和歌德的艺术批评

  • 1 Ἴκαρος 2019-12-04 23:32:05

    有一种好书叫做别人觉得好我却看不懂,而且我也看不懂别人觉得好的理由。。。而且我也知道我不会再读第二遍,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错过吧

  • 0 王紫 2020-03-06 06:50:16

    【2020年读完第10本】后半部分很精彩,前面讲方法论和哲学基础太多,建议跳过。不过,可能是读过各种乱七八糟的浪漫派解读了,本雅明这本博论好像也不是太新鲜。估计是后人把各种文本混在一块互相抄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