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载于2014年7月11日《苏州日报》B07版
□一 舟
网络用语的重要性,至今仍是一个被成年社会和主流文化忽视、漠视乃至敌视的问题。从当年的“火星文”开始,到一系列的网络表情语言、数字语言,再到今日深受日本ACG(即动画、漫画、游戏)文化影响通过网络直接引入的词汇如“宅男”、“御姐”、“正太”等,基本上在主流媒体面前能够换到的只是一记哂笑。《新华词典》这样的权威工具书迟迟不愿收录网络用语,一些红头文件强令类似语词不能在正规媒体出现,都是一些刺眼的证明。这令人回想起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努力。当时鲁迅即对墨守成规敌视白话的旧式文人说:“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竟至总共不值一哂,真是可怜煞人!”而今,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六亿五千万,可近百年前的一幕某种程度上却仍在重演。
苏州大学马中红、陈霖两位教授致力于青年亚文化研究,近日推出最新编写的著作《网络那些词儿》,将网络空间中具有创造性和文化意味的新词新语收入书中,同时挖掘、展示这些网络词语所代表的文化。书中将“网络用语”分为四块,即“热词”、“流行语”、“创作体”和“圈言圈语”,全书按此顺序将正文划为四大章节,并在每个章节中以音序排列逐个讲述“网络用语”的前世今生。与前期出版的若干同类型作品相比,本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词汇搜罗的广度和深度,从大陆互联网初兴时期的“灌水”“拍砖”到书稿完成前夕刚露头的“三观尽毁”“青年与禅师对话”等,一网打尽。其次是对词语的起源、传播做了细致的考证,使读者可以就相应语词得到立体而丰富的认知。再次,本书使用了大量漫画插图来配合讲解,达到了图文并茂、简单易记的效果。最后,本书对网络用语解释的最大特点是“述而不评”。这并非编者偷懒,因为就在2012年本书的两位作者刚刚主持推出了七卷本的“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丛书,其中的研究对象即包括COSPLAY、御宅族、网游族等等,本书由于主要面向非研究性读者推出,所以选择了陈述大于分析的方式。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能指(词汇本身)与所指(词汇指向的事物)之间的关联本身是不固定的,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力量经常能够重塑两者间的勾连,而其中体现的正是不同势力集团间能量的博弈。从并不遥远的历史看,如“小姐”“同志”“师傅”这些“能指”对应的“所指”均反复发生过变化。因此今天我们称呼一个十来岁的初中生为“男孩”还是“正太”同样反映着类似斗争。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背景是,自中国于1997年大步迈入网络社会以来,“网民”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凭借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开辟了一块越来越大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的存在或表达形式多种多样,而对“网络用语”而言则可谓是其孕育壮大的母体。首先,现实社会中各类突发事件在此被迅速酝酿成“热词”或“流行语”,在广泛传播的同时对传统媒体构成威慑性“反哺”,这方面例子可以从书中“俯卧撑”“HOLD住”“我爸是李刚”等词条中看到。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这一空间方便了很多异质文化绕过传统的媒体监管直接哺育青年群体,使得社会纷纷惊叹“九零后不是下一代人而是另一种人”“零零后想什么大人读不懂”。异质文化对青年人的改造可以表现在服饰、发型、生活习惯等很多方面,但语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在美剧、韩剧特别是日本ACG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们通过社交平台、手机短信或直接面对面交流着自己父母老师辈根本无法听懂的词汇:傲娇、耽美、腹黑、鬼畜、腐女、玛丽苏……用英国文化研究大师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来看,这些青年人用以交流的语词“符号”就是一种有意识的“编码”,而对应的解码密钥则生长在网络亚文化圈子当中。由于成年人基本不会进入这样的圈子,因此青年人通过这些公开而又秘密的语词,实现了从文化层面对成人社会的嘲弄或抵抗。
写到这里,这部《网络那些词儿》的重要性也就愈发凸现出来。首先它可以是一部揭秘之作,对青年人充分感知身边的“亚文化”并查遗补缺。其次它又是一部解密之作,可以让成年人从零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们眼中的“接班人”顺畅交流。最后它还是一部站在流行前沿展望未来之作:当“那些词儿”依然背负着草莽标签时,它起到筚路蓝缕的译介功用;当“那些词儿”有朝一日登入大雅之堂后,它则变成一段艰辛博弈历程的最好见证。
那些公开而又秘密的语词:评《网络那些词儿》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