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麥田
副标题: (完整導讀版,詹偉雄導讀)
译者: 江灝
出版年: 2014-10
页数: 232
定价: NT$350
装帧: 平装
丛书: 時代感
ISBN: 9789863441397
内容简介 · · · · · ·
當欲望跌進一條死巷,東京打開了千百個出口。
一九七○年,巴特宣稱日本將是符號產製與消費的終極國度。
如今,將此書置於日本戰後重新崛起、各類商品風行全球的脈絡,
會發現巴特或許無心插柳,卻極為精準地預言了日本當代文化經濟的核心構成:
操作符號、製造意義、深植人心。
這對與日本有著深刻複雜關係的我們來說,
正是重新探究日本有別於歐美、「另類現代性」的一個閱讀起點。
日本是書寫的國度,
羅蘭.巴特在日本邂逅了最貼近他理念與狂熱的符號系統。
日本最能遠離西方符號驅力在我身上引發的一切厭惡、惱怒、拒斥。日本的符號很強烈:令人激賞地井然有序、安排得宜、標示清晰,保有自主,從不西化或理性化。日本的符號是空的:它的符徵逃逸了,在這些無償支配一切的符徵深處,無神、無真理、無道德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到處揭示著這種符號呈現出來的優越特質、高尚的自我肯定及情欲魅力,...
當欲望跌進一條死巷,東京打開了千百個出口。
一九七○年,巴特宣稱日本將是符號產製與消費的終極國度。
如今,將此書置於日本戰後重新崛起、各類商品風行全球的脈絡,
會發現巴特或許無心插柳,卻極為精準地預言了日本當代文化經濟的核心構成:
操作符號、製造意義、深植人心。
這對與日本有著深刻複雜關係的我們來說,
正是重新探究日本有別於歐美、「另類現代性」的一個閱讀起點。
日本是書寫的國度,
羅蘭.巴特在日本邂逅了最貼近他理念與狂熱的符號系統。
日本最能遠離西方符號驅力在我身上引發的一切厭惡、惱怒、拒斥。日本的符號很強烈:令人激賞地井然有序、安排得宜、標示清晰,保有自主,從不西化或理性化。日本的符號是空的:它的符徵逃逸了,在這些無償支配一切的符徵深處,無神、無真理、無道德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到處揭示著這種符號呈現出來的優越特質、高尚的自我肯定及情欲魅力,一切表露在物品及最微不足道的舉止(那些我們通常視為毫無意義或庸鄙不堪的行為)之中。因此,符號場域將不會透過它的制度面來探求:重點不在於藝術、民間傳說,甚至是「文明」(我們不會將封建日本與現代科技的日本互為對比)。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都市、商店、戲劇、禮儀、庭園、暴力;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幾個動作、幾道菜、幾首詩;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臉孔、眼睛,還有畫筆。這一切,乃是運筆寫下,而非畫下來的。——羅蘭.巴特
作者简介 · · · · · ·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1915/11/12~1980/3/26)
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
法國「新批評」大師,是繼沙特之後,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他在符號學、詮釋學、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的思想領域,都有極為傑出的貢獻,與傅柯、李維史陀並稱於世。巴特不僅擅長以其獨特的秀異文章,為讀者尋回「閱讀的歡愉」,並將「流行」、「時尚」等大眾語言,融入當代的文化主流,為現代人開啟21世紀的認知視窗。
他的諸多著作對於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的影響。1980年2月,一個午後,巴特在穿越法蘭西學院門前的大街時,不幸因車禍猝死。
譯者簡介
江灝
輔仁大學法文學士、碩士。現任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室專員,曾任中央廣播電台法語節目主持人。著有《符號帝國增...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1915/11/12~1980/3/26)
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
法國「新批評」大師,是繼沙特之後,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他在符號學、詮釋學、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的思想領域,都有極為傑出的貢獻,與傅柯、李維史陀並稱於世。巴特不僅擅長以其獨特的秀異文章,為讀者尋回「閱讀的歡愉」,並將「流行」、「時尚」等大眾語言,融入當代的文化主流,為現代人開啟21世紀的認知視窗。
他的諸多著作對於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的影響。1980年2月,一個午後,巴特在穿越法蘭西學院門前的大街時,不幸因車禍猝死。
譯者簡介
江灝
輔仁大學法文學士、碩士。現任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室專員,曾任中央廣播電台法語節目主持人。著有《符號帝國增補篇—羅蘭.巴特與艾蜜莉.諾彤眼中之日本及其工作想像》,譯有《楊英風全集》(法文書信)。賜教信箱:winston0509@hotmail.com
目录 · · · · · ·
導讀│ 詹偉雄
第一章 那邊
第二章 陌生語言
第三章 無須言語
第四章 湯水與薄切片
第五章 筷子
第六章 沒有中心的食物
第七章 間隙
第八章 柏青哥
第九章 空洞的市中心
第十章 沒有地址
第十一章 車站
第十二章 包裝
第十三章 三種書寫
第十四章 有生命與無生命
第十五章 內心與外表
第十六章 鞠躬
第十七章 打破意義
第十八章 擺脫意義
第十九章 偶發事件
第二十章 這樣
第二十一章 文具店
第二十二章 寫出來的臉孔
第二十三章 百萬人體
第二十四章 眼瞼
第二十五章 書寫暴力
第二十六章 符號小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本不“评注”图像,图像不“例示”文本:对我来说,它们各自只是对某种视觉摇曳的取向,可能类似于禅宗谓之悟(satori)的那种意义丢失。文本和图像在它们的交织中,想要确保身体、面孔和书写这些能指的流通和交换,并从中读出符号的退隐。 写作是以自身的方式进行的悟:悟(禅宗事件)是一种或多或少强烈的大震荡,它会撼动认知和主体:它实施一种话语空白。而这也是一种构成写作的话语空白,禅宗在免除一切意义中,书写花园、姿态、房屋、花束、面孔和暴力的种种表达方式,正是从这个空白出发的。 认得一门外国的语言,但并不去弄懂这门语言,这是一个梦想。这是在这个语言中感知差异,但这个差异又绝不是在语言的肤浅的社会性中获得的;这就是认识到一门新语言所能积极折射出来的我们自身语言的种种不可能性;这就是学习难以理解之物的系统所在;这就是在别样的划分、别样的句法效应下,拆解我们的“真实”;这就是发现主体在陈述中闻所未闻的境地,移动其拓扑学位置;简言之,就是进入不可译之物中,直至我们身上的所有西方元素被撼动,直至来自我们父辈的完全被历史转变成“自然”的文化发生摇晃,去体验这种震动,而绝不试图减弱这种震动。 未知的语言,但我能抓住它的呼吸,它情感的流转,总之一句话,我能抓住它承载含义的纯粹事实。随着我的走动,我周围未知的语言让我产生轻微的晕眩,将我卷入它人为的空无---只是对我才会实现这种空无:我生活在这种空隙中,摆脱了所有充分的含义。 不是声音在交流,而是整个身体(眼睛、微笑、发绺(liu)、姿势、衣着)与你保持一种喋喋不休的会话;在这种会话中,对规则的完美掌控去除了所有倒退和幼稚的特征。(用手势、绘画、专名)确定一次约会可能需要一个小时,但在这一个小时里,为了得到一个一说出来就很快会去魅的信息,你认识、品味、接收的是另一个人的整个身体,是这个人的整个身体展开了他自己的叙述、他自己的文本。 绘画就是面与体的展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我有一個夢想:認識一門外國(奇怪的)語言,卻不理解它:觀察它與母語之間的不同,卻無法透過語言的詞語、溝通或庸言俗語等社會表面因素破除差異;在新奇語言的投射之下,實際地認識母語的不足;領會那些難以想象事物的運作;在其他句法、結構的影響之下,拆解我們自身的[真實];在言談中,發掘主體未測知的位序,挪動主體的拓樸結構;總之,進入那個不可解釋的境界,感受那股震撼甚至不用削弱它,直到我們內在的每一分西方性步履蹣跚,且父權言語開始顫抖。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符號帝國"的人也喜欢 · · · · · ·
符號帝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一种显示着饥渴的赞扬


不是所有的自嗨都是呓语,尤其是巴特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巴特谈日本文化,我感觉他脑洞开的比女娲要补的那个洞还大。但不得不说毕竟是巴特,就算是自嗨式的发散,也隐约是围绕着一些主题在转的。这本书里面看似写到了各方面的主题,在我看来,主要就是两个,一个是“无中心”,一个是“空无”。 无中心是一个比较高层的文化现象,而空... (展开)
《符号帝国》:它创造出一种无言之境
> 更多书评 20篇
-
俳句的精确度,是符征符旨的和谐一致、消解的边界、经常超越或穿透语义关系的墨痕及缝隙。 西方艺术把“印象”转变为描述。俳句从描写什么,它的艺术精神是反对描写的,在这情况之下,事物的一切状态快速、固执、成功地转化为一种脆弱本质,于是出现了一个严格说来“无法持续”的时刻。虽然,事物在其中只是话语,但还是会变成言语,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成为这未来语言的记忆,而且早已存在。因为在俳句中,支配的不只是事...
2020-03-13 22:12:10 1人喜欢
俳句的精确度,是符征符旨的和谐一致、消解的边界、经常超越或穿透语义关系的墨痕及缝隙。
西方艺术把“印象”转变为描述。俳句从描写什么,它的艺术精神是反对描写的,在这情况之下,事物的一切状态快速、固执、成功地转化为一种脆弱本质,于是出现了一个严格说来“无法持续”的时刻。虽然,事物在其中只是话语,但还是会变成言语,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成为这未来语言的记忆,而且早已存在。因为在俳句中,支配的不只是事件本身:
(我看到初降之雪。
那个早上我忘了洗脸。)
俳句展现在一种无主体、无神灵的形象学之中,呼应佛法的无与禅宗的悟,绝不是上帝神光降临的显圣,而是“事物面前的觉醒”,将其捕捉成一个事件而非物质,从而抵达语言出现之前的彼岸,很接近探险过程中(偶然出现在语言中,较少在主体中)那抹灰暗色调(一切都引人追忆,并重新塑造)。
俳句的主要目的是透过一则完美可读的话语,将意义抽离(西方艺术反对这种矛盾逻辑,因为西方只懂得把话语搞的看不懂,借以对抗意义)。
回应 2020-03-13 22:12:10 -
A0507143 (是我)
我有一個夢想:認識一門外國(奇怪的)語言,卻不理解它:觀察它與母語之間的不同,卻無法透過語言的詞語、溝通或庸言俗語等社會表面因素破除差異;在新奇語言的投射之下,實際地認識母語的不足;領會那些難以想象事物的運作;在其他句法、結構的影響之下,拆解我們自身的[真實];在言談中,發掘主體未測知的位序,挪動主體的拓樸結構;總之,進入那個不可解釋的境界,感受那股震撼甚至不用削弱它,直到我們內在的每一分西方性...2018-10-02 20:42:00 1人喜欢
我有一個夢想:認識一門外國(奇怪的)語言,卻不理解它:觀察它與母語之間的不同,卻無法透過語言的詞語、溝通或庸言俗語等社會表面因素破除差異;在新奇語言的投射之下,實際地認識母語的不足;領會那些難以想象事物的運作;在其他句法、結構的影響之下,拆解我們自身的[真實];在言談中,發掘主體未測知的位序,挪動主體的拓樸結構;總之,進入那個不可解釋的境界,感受那股震撼甚至不用削弱它,直到我們內在的每一分西方性步履蹣跚,且父權言語開始顫抖。 引自 本筆記為個人課堂交流用01 第二章\ 陌生的語言\P68
作者以西方人的視角去認識一門外國語言(日語)。其中的分析描寫讓我想起自己初學英文的經驗,雖然早在幼稚園時就有老師授教,正式開始學英文納入考試範圍已是我小學三年級的事了(我是大陸浙江人,摸約八九歲)。儘管自身對於與學習這門與母語語法結構相差甚遠的“外國語言”表示過抗拒,但因為年紀尚小未曾思考到其他層面且算是隨波逐流地應對教育體制,在大人們的苦苦教育之下,還是“被迫”挨過了那段初學時光。
我學習它,卻不理解它。課堂上老師只講應試的語法,課本里甚至佈滿大片歸納出來的知識點,儘管我背的滾瓜爛熟,我卻還是無法真正了解每天使用這個語言交流的人們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只是一味地背誦它,按照老師教導的“新的語法規則”去學習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自身的成長,接觸到的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也在不斷展現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莫種程度上來說千禧年前后出生的我們,幾乎是被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同時所餵食滋養),我還是能感受到兩者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蘇兩極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日本開始了二戰後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無疑是當時以西方為主導的社會中較耀眼的“東方色彩”,因而吸引多方學者開始了解和研究日本文化,羅蘭.巴特便是其中之一。
我在尚且年幼時在“不自知,不主動”的情況下開啟了對我來說全新的語言學習,而生活在二十世紀的羅蘭.巴特,在全球化發展初見苗頭的七十年代主動地去學習來自東方(日本)的“新語言”無疑比我難上加難。
我試圖站在他的角度去類比我自身的“外語”學習經歷,只是能感同身受的或許只有印象中模糊的茫然感:像被某種新的世界觀所說服,且當你詢問他人時被告知理所應當,而那其中的文化是獨立於你原本世界的“完美存在”,不容置疑,就像你不曾質疑過你自身的母語一樣。
除此之外,還有聯想到的是我與母語同時進行學習的方言(0-12歲)以及近期開始(20歲)學習的日語(我本身母語為中文,覺得在初期的學習上儘管並非完全容易,但是兩種語言的歷史關聯性並不不像日語與英語那樣兩極分化明顯,所以不做深入探討)。其中想到的是,或許語言一詞不能完全概括我們所學的語言(雖然字面上真的很難理清),其中你所被影響的包括在後期運用時的,是連同著它的整個根、它的文化脈絡。
書名的“符號”,比“語言”要更龐大,而“語言”也不僅僅是語言。
疑問:這裡的“父權言語”是指?與前文“母語”的區別聯繫又是...?
回应 2018-10-02 20:42:00 -
日本文乐不会隐藏什么,也不会渲染那种夸张的表现手法,它因而抹除了演员在表演时的一切神圣韵味,斩断了西方人不断想要建立的形而上连结,这些连结存在于灵魂与身体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动力与机制之间、操偶师与演员之间、命运与人之间、上帝与生物之间。如果幕后操纵者没有躲起来,为何你要把它变成上帝?如何变法?在日本文乐里木偶并未用任何线绑住。没有线,不再运用隐喻,也没有命运之神。木偶不再滑稽地模仿各种生物...
2020-03-13 21:04:06
-
要说每个街区如此狭窄、密集,在其名称所涵盖的地带都塞得满满的,那是因为它有一个中心,而此中心完全没有信仰、心灵上的象征意义:往往,它是座车站。车站是个巨大的有机体,长途火车、市区火车、地铁、百货公司及整个地下商业活动都在此容身落脚。根据某些都市设计师的说法,车站在区域中负起标志作用,让城市产生意义,供人解读。日本的车站里有千百条大小路径穿越来往,功能多样,从旅行到购物,从服装到饮食,一应俱全:...
2020-03-12 21:36:32
要说每个街区如此狭窄、密集,在其名称所涵盖的地带都塞得满满的,那是因为它有一个中心,而此中心完全没有信仰、心灵上的象征意义:往往,它是座车站。车站是个巨大的有机体,长途火车、市区火车、地铁、百货公司及整个地下商业活动都在此容身落脚。根据某些都市设计师的说法,车站在区域中负起标志作用,让城市产生意义,供人解读。日本的车站里有千百条大小路径穿越来往,功能多样,从旅行到购物,从服装到饮食,一应俱全:每列火车都可以通往一家鞋店。车站用于消费、过路、出发,保有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它(这全新的复杂结构是否应称之为车站?)的神圣特性消除了,而这神圣特质通常是我们西方都市的主要标志元素:大教堂、小教堂、市政府、历史古迹。在此,这种标记平凡乏味,毫无诗意。 引自 第十一章 車站 回应 2020-03-12 21:36:32
-
A0507143 (是我)
我有一個夢想:認識一門外國(奇怪的)語言,卻不理解它:觀察它與母語之間的不同,卻無法透過語言的詞語、溝通或庸言俗語等社會表面因素破除差異;在新奇語言的投射之下,實際地認識母語的不足;領會那些難以想象事物的運作;在其他句法、結構的影響之下,拆解我們自身的[真實];在言談中,發掘主體未測知的位序,挪動主體的拓樸結構;總之,進入那個不可解釋的境界,感受那股震撼甚至不用削弱它,直到我們內在的每一分西方性...2018-10-02 20:42:00 1人喜欢
我有一個夢想:認識一門外國(奇怪的)語言,卻不理解它:觀察它與母語之間的不同,卻無法透過語言的詞語、溝通或庸言俗語等社會表面因素破除差異;在新奇語言的投射之下,實際地認識母語的不足;領會那些難以想象事物的運作;在其他句法、結構的影響之下,拆解我們自身的[真實];在言談中,發掘主體未測知的位序,挪動主體的拓樸結構;總之,進入那個不可解釋的境界,感受那股震撼甚至不用削弱它,直到我們內在的每一分西方性步履蹣跚,且父權言語開始顫抖。 引自 本筆記為個人課堂交流用01 第二章\ 陌生的語言\P68
作者以西方人的視角去認識一門外國語言(日語)。其中的分析描寫讓我想起自己初學英文的經驗,雖然早在幼稚園時就有老師授教,正式開始學英文納入考試範圍已是我小學三年級的事了(我是大陸浙江人,摸約八九歲)。儘管自身對於與學習這門與母語語法結構相差甚遠的“外國語言”表示過抗拒,但因為年紀尚小未曾思考到其他層面且算是隨波逐流地應對教育體制,在大人們的苦苦教育之下,還是“被迫”挨過了那段初學時光。
我學習它,卻不理解它。課堂上老師只講應試的語法,課本里甚至佈滿大片歸納出來的知識點,儘管我背的滾瓜爛熟,我卻還是無法真正了解每天使用這個語言交流的人們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只是一味地背誦它,按照老師教導的“新的語法規則”去學習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自身的成長,接觸到的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也在不斷展現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莫種程度上來說千禧年前后出生的我們,幾乎是被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同時所餵食滋養),我還是能感受到兩者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蘇兩極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日本開始了二戰後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無疑是當時以西方為主導的社會中較耀眼的“東方色彩”,因而吸引多方學者開始了解和研究日本文化,羅蘭.巴特便是其中之一。
我在尚且年幼時在“不自知,不主動”的情況下開啟了對我來說全新的語言學習,而生活在二十世紀的羅蘭.巴特,在全球化發展初見苗頭的七十年代主動地去學習來自東方(日本)的“新語言”無疑比我難上加難。
我試圖站在他的角度去類比我自身的“外語”學習經歷,只是能感同身受的或許只有印象中模糊的茫然感:像被某種新的世界觀所說服,且當你詢問他人時被告知理所應當,而那其中的文化是獨立於你原本世界的“完美存在”,不容置疑,就像你不曾質疑過你自身的母語一樣。
除此之外,還有聯想到的是我與母語同時進行學習的方言(0-12歲)以及近期開始(20歲)學習的日語(我本身母語為中文,覺得在初期的學習上儘管並非完全容易,但是兩種語言的歷史關聯性並不不像日語與英語那樣兩極分化明顯,所以不做深入探討)。其中想到的是,或許語言一詞不能完全概括我們所學的語言(雖然字面上真的很難理清),其中你所被影響的包括在後期運用時的,是連同著它的整個根、它的文化脈絡。
書名的“符號”,比“語言”要更龐大,而“語言”也不僅僅是語言。
疑問:這裡的“父權言語”是指?與前文“母語”的區別聯繫又是...?
回应 2018-10-02 20:42:00 -
俳句的精确度,是符征符旨的和谐一致、消解的边界、经常超越或穿透语义关系的墨痕及缝隙。 西方艺术把“印象”转变为描述。俳句从描写什么,它的艺术精神是反对描写的,在这情况之下,事物的一切状态快速、固执、成功地转化为一种脆弱本质,于是出现了一个严格说来“无法持续”的时刻。虽然,事物在其中只是话语,但还是会变成言语,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成为这未来语言的记忆,而且早已存在。因为在俳句中,支配的不只是事...
2020-03-13 22:12:10 1人喜欢
俳句的精确度,是符征符旨的和谐一致、消解的边界、经常超越或穿透语义关系的墨痕及缝隙。
西方艺术把“印象”转变为描述。俳句从描写什么,它的艺术精神是反对描写的,在这情况之下,事物的一切状态快速、固执、成功地转化为一种脆弱本质,于是出现了一个严格说来“无法持续”的时刻。虽然,事物在其中只是话语,但还是会变成言语,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成为这未来语言的记忆,而且早已存在。因为在俳句中,支配的不只是事件本身:
(我看到初降之雪。
那个早上我忘了洗脸。)
俳句展现在一种无主体、无神灵的形象学之中,呼应佛法的无与禅宗的悟,绝不是上帝神光降临的显圣,而是“事物面前的觉醒”,将其捕捉成一个事件而非物质,从而抵达语言出现之前的彼岸,很接近探险过程中(偶然出现在语言中,较少在主体中)那抹灰暗色调(一切都引人追忆,并重新塑造)。
俳句的主要目的是透过一则完美可读的话语,将意义抽离(西方艺术反对这种矛盾逻辑,因为西方只懂得把话语搞的看不懂,借以对抗意义)。
回应 2020-03-13 22:12:10 -
日本文乐不会隐藏什么,也不会渲染那种夸张的表现手法,它因而抹除了演员在表演时的一切神圣韵味,斩断了西方人不断想要建立的形而上连结,这些连结存在于灵魂与身体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动力与机制之间、操偶师与演员之间、命运与人之间、上帝与生物之间。如果幕后操纵者没有躲起来,为何你要把它变成上帝?如何变法?在日本文乐里木偶并未用任何线绑住。没有线,不再运用隐喻,也没有命运之神。木偶不再滑稽地模仿各种生物...
2020-03-13 21:04:06
-
要说每个街区如此狭窄、密集,在其名称所涵盖的地带都塞得满满的,那是因为它有一个中心,而此中心完全没有信仰、心灵上的象征意义:往往,它是座车站。车站是个巨大的有机体,长途火车、市区火车、地铁、百货公司及整个地下商业活动都在此容身落脚。根据某些都市设计师的说法,车站在区域中负起标志作用,让城市产生意义,供人解读。日本的车站里有千百条大小路径穿越来往,功能多样,从旅行到购物,从服装到饮食,一应俱全:...
2020-03-12 21:36:32
要说每个街区如此狭窄、密集,在其名称所涵盖的地带都塞得满满的,那是因为它有一个中心,而此中心完全没有信仰、心灵上的象征意义:往往,它是座车站。车站是个巨大的有机体,长途火车、市区火车、地铁、百货公司及整个地下商业活动都在此容身落脚。根据某些都市设计师的说法,车站在区域中负起标志作用,让城市产生意义,供人解读。日本的车站里有千百条大小路径穿越来往,功能多样,从旅行到购物,从服装到饮食,一应俱全:每列火车都可以通往一家鞋店。车站用于消费、过路、出发,保有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它(这全新的复杂结构是否应称之为车站?)的神圣特性消除了,而这神圣特质通常是我们西方都市的主要标志元素:大教堂、小教堂、市政府、历史古迹。在此,这种标记平凡乏味,毫无诗意。 引自 第十一章 車站 回应 2020-03-12 21:36:32
-
俳句的精确度,是符征符旨的和谐一致、消解的边界、经常超越或穿透语义关系的墨痕及缝隙。 西方艺术把“印象”转变为描述。俳句从描写什么,它的艺术精神是反对描写的,在这情况之下,事物的一切状态快速、固执、成功地转化为一种脆弱本质,于是出现了一个严格说来“无法持续”的时刻。虽然,事物在其中只是话语,但还是会变成言语,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成为这未来语言的记忆,而且早已存在。因为在俳句中,支配的不只是事...
2020-03-13 22:12:10 1人喜欢
俳句的精确度,是符征符旨的和谐一致、消解的边界、经常超越或穿透语义关系的墨痕及缝隙。
西方艺术把“印象”转变为描述。俳句从描写什么,它的艺术精神是反对描写的,在这情况之下,事物的一切状态快速、固执、成功地转化为一种脆弱本质,于是出现了一个严格说来“无法持续”的时刻。虽然,事物在其中只是话语,但还是会变成言语,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成为这未来语言的记忆,而且早已存在。因为在俳句中,支配的不只是事件本身:
(我看到初降之雪。
那个早上我忘了洗脸。)
俳句展现在一种无主体、无神灵的形象学之中,呼应佛法的无与禅宗的悟,绝不是上帝神光降临的显圣,而是“事物面前的觉醒”,将其捕捉成一个事件而非物质,从而抵达语言出现之前的彼岸,很接近探险过程中(偶然出现在语言中,较少在主体中)那抹灰暗色调(一切都引人追忆,并重新塑造)。
俳句的主要目的是透过一则完美可读的话语,将意义抽离(西方艺术反对这种矛盾逻辑,因为西方只懂得把话语搞的看不懂,借以对抗意义)。
回应 2020-03-13 22:12:10 -
日本文乐不会隐藏什么,也不会渲染那种夸张的表现手法,它因而抹除了演员在表演时的一切神圣韵味,斩断了西方人不断想要建立的形而上连结,这些连结存在于灵魂与身体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动力与机制之间、操偶师与演员之间、命运与人之间、上帝与生物之间。如果幕后操纵者没有躲起来,为何你要把它变成上帝?如何变法?在日本文乐里木偶并未用任何线绑住。没有线,不再运用隐喻,也没有命运之神。木偶不再滑稽地模仿各种生物...
2020-03-13 21:04:06
-
要说每个街区如此狭窄、密集,在其名称所涵盖的地带都塞得满满的,那是因为它有一个中心,而此中心完全没有信仰、心灵上的象征意义:往往,它是座车站。车站是个巨大的有机体,长途火车、市区火车、地铁、百货公司及整个地下商业活动都在此容身落脚。根据某些都市设计师的说法,车站在区域中负起标志作用,让城市产生意义,供人解读。日本的车站里有千百条大小路径穿越来往,功能多样,从旅行到购物,从服装到饮食,一应俱全:...
2020-03-12 21:36:32
要说每个街区如此狭窄、密集,在其名称所涵盖的地带都塞得满满的,那是因为它有一个中心,而此中心完全没有信仰、心灵上的象征意义:往往,它是座车站。车站是个巨大的有机体,长途火车、市区火车、地铁、百货公司及整个地下商业活动都在此容身落脚。根据某些都市设计师的说法,车站在区域中负起标志作用,让城市产生意义,供人解读。日本的车站里有千百条大小路径穿越来往,功能多样,从旅行到购物,从服装到饮食,一应俱全:每列火车都可以通往一家鞋店。车站用于消费、过路、出发,保有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它(这全新的复杂结构是否应称之为车站?)的神圣特性消除了,而这神圣特质通常是我们西方都市的主要标志元素:大教堂、小教堂、市政府、历史古迹。在此,这种标记平凡乏味,毫无诗意。 引自 第十一章 車站 回应 2020-03-12 21:36:32 -
所有的西方城市都围绕着中心发展,而且与西方形而上运动观念一致,每一个中心都是真理的场所。我们的都市中心区总是满载意义,地点醒目、重要,文明的价值观汇集、聚结在此:信仰(教堂)、权力(办公厅)、金钱(银行)、商品(百货公司)、言语(古代集会所——咖啡厅及散步区)。前往市中心,就是与社会的“真理”相遇,就是投入“现实”无边的丰富世界。 我要谈论的城市“东京”呈现出这样珍贵的矛盾之处:它的确拥有一个中...
2020-03-12 20:31:21
所有的西方城市都围绕着中心发展,而且与西方形而上运动观念一致,每一个中心都是真理的场所。我们的都市中心区总是满载意义,地点醒目、重要,文明的价值观汇集、聚结在此:信仰(教堂)、权力(办公厅)、金钱(银行)、商品(百货公司)、言语(古代集会所——咖啡厅及散步区)。前往市中心,就是与社会的“真理”相遇,就是投入“现实”无边的丰富世界。 我要谈论的城市“东京”呈现出这样珍贵的矛盾之处:它的确拥有一个中心,但这个中心却是空的。整座都市围绕着一个既禁闭且无人关注的地方,这处居所绿荫掩蔽,护城河保护着它,天皇居住于此,无人得见,也就是说,照字面来看,我们不知道谁住在里面。日复一日,计程车敏捷、迅速、动力十足地奔驰在子弹般的高速车道上,却避开这个圆形地区,低矮的屋檐是这隐形地带的可见形式,将那神圣的“空无一物”隐藏起来。于是,两座最强盛现代都市的其中之一,便由高墙、沟圳、屋顶、树木所围绕筑起,建造在一个不透明的隐暗环状物上,它的中心仅仅是个草率的概念,其存在不是为了炫耀权力,而是为了让所有的都市活动能够去支撑那种空无的中心特性,车辆永远必须绕道行驶。据说如此一来,这些想象之物,以循环的方式展现着,围绕着空无的主体旋移回转,来去往返。 引自 第九章 空洞的市中心 回应 2020-03-12 20:31:21
论坛 · · · · · ·
一神论文明为什么不断要求诠释和意义呢? | 来自已注销 | 2021-01-24 11:22:48 | |
导读是个什么鬼?要我吃别人嚼过的东西吗? | 来自Zion | 1 回应 | 2021-01-22 16:55:0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商务印书馆 (1994)8.0分 845人读过
-
Hill and Wang (01 September, 1983)8.6分 66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8.2分 448人读过
-
重庆出版社 (2008年03月)6.8分 2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DESIGN BY 王志弘 (purplecaturra)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人文社会科学经典 (皇甫杰)
- wangzhihong王志弘設計手冊 (差梨)
- 一个神奇的民族—— 日本文化 (小马过河)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符號帝國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桴齋 2014-12-28 21:31:41
有些過分相信日本的自我宣傳。導讀實在荒唐。
1 有用 ehongbo 2018-01-02 12:02:49
最喜罗兰巴特,肤浅低俗以致诘屈聱牙,许舜英从此学会说话。
6 有用 傅红雪 2016-04-10 20:14:07
216页的书,导读和序就占了60页。
1 有用 yakiya 2015-12-21 19:44:19
文社老师编辑的麦田系列,一星期一本加星期四讲座,棒呆的消化【不会读到一半就翘掉的办法其实很简单~
0 有用 清水和豆腐 2018-04-10 14:43:50
洋人看日本……
0 有用 Brill8023 2022-04-30 17:21:13
202239 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的“日本遊記“。導讀有將近50頁,一直在解釋巴特所謂“作者式“的閱讀體驗,我就一直很好奇那到底是個什麼體驗,直到我看到了這些: “餐盤就像一幅精緻的圖畫:深色的背景襯托著,上面放著各式各樣的東西,這些餐具和這幾小堆食物,量小質細,但品目繁多,我們可以說,這些餐盤擺設完成了圖畫的定義……“ “這幅畫其實只是一張調色盤,你在用餐過程中邊吃邊玩、東弄西弄,這裡夾點菜... 202239 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的“日本遊記“。導讀有將近50頁,一直在解釋巴特所謂“作者式“的閱讀體驗,我就一直很好奇那到底是個什麼體驗,直到我看到了這些: “餐盤就像一幅精緻的圖畫:深色的背景襯托著,上面放著各式各樣的東西,這些餐具和這幾小堆食物,量小質細,但品目繁多,我們可以說,這些餐盤擺設完成了圖畫的定義……“ “這幅畫其實只是一張調色盤,你在用餐過程中邊吃邊玩、東弄西弄,這裡夾點菜,那裡挖點飯,這裡沾點醬,那裡又喝口湯,好似一位美術設計師……“ “筷子使用時的動作,因其木頭或漆的材質而更顯輕柔,這裡頭有一種溫柔的質感,甚至是某種收斂,分寸拿捏恰到好處,正是用來抱小孩的那股力道……“ 確實讓人有一種很奇妙的體驗,意想不到的體驗。 (展开)
0 有用 乔木查 2022-03-16 11:51:02
巴特的文字气息节奏太好了。同时那些括号的插入又十分任性,他大概需要一个五线谱那样的结构,让两句话同时被听见。
0 有用 杨伊伊伊伊伊 2021-12-29 14:39:19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强烈并且十分有魅力的。我们永远都只能站在东方的角度来看西方,借这本书以西方角度去试着理解他们眼中的我们
0 有用 月小兰 2021-09-11 14:26:04
阅于三联韬奋 可能因为繁体竖版的缘故 字的排列略显拥挤
0 有用 kikikiki 2021-07-25 14:33:58
導讀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