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能断金刚》为全球畅销书《The Diamond Cutter》十周年增订版,台湾版译为《当和尚遇到钻石》。作者麦克·罗奇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宗教修行上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关键词——钻石(金刚石),在娓娓道来钻石的切割、加工、交易的过程以及自己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故事的同 时,解读《金刚经》的精髓所在和这本经书在经商中的运用方法(具体作者列有46个“商业问题”和“金刚解药”)。在这里钻石被赋予了深刻的意味:成功的商人应当像钻石——坚实稳固、无坚不摧却又清澈透明。本书作为十周年增订版,加入了“能断金刚者的成功故事”这一新章节,作者回顾了《能断金刚》出版十周年所取得的成绩,选取了14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普通人通过阅读《能断金刚》并运用其理念来实现其财富和生活成功的实例。
作者简介 · · · · · ·
麦克尔·罗奇格西(Geshe Michael Roach)一名受戒的佛教僧人,学习了22年之后,获得了格西(佛学博士)的学位。以优等成绩自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就读大学期间曾前往美国白宫,接受由总统亲自颁发的总统学术大奖章:也曾接受由普林斯顿大学威尔森国际事务学院所颁发的麦肯奈尔学术奖。自1981年以来,他开始教授佛学,同时也是研究梵文、藏文以及俄文的学者,翻译著作等身。并主持“亚洲经典机构”(Asian classics Institute)“亚洲经典输入计划”(Asiarn Classics Input Project)。此外.他也积极地进行色拉寺的重建整修工作。曾在纽约市一家大规模的钻石公司担任主管数年。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
前言(佛陀和生意)
目标一 创造财富
第一章 智慧从何而来
第二章 《金刚经》书名的意义
第三章 《金刚经》的由来
第四章 万物的潜能
第五章 潜能的法则
第六章 如何运用潜能
第七章 因果关联——常见“商业问题”及其“金刚解药”
第八章 遵循真理
目标二 享受财富,治理身心
第九章 一天始于静默
第十章 心识无垢更健康
第十一章 “圆圈”法则——高瞻远瞩,从长计议
第十二章 问题的空性
目标三 回首人生,无怨无悔
第十三章 雪莉
第十四章 终极管理工具
第十五章 了悟财富真源头,创造无限
大经济
附:“能断金刚者”的成功故事
后记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前言(佛陀和生意)
目标一 创造财富
第一章 智慧从何而来
第二章 《金刚经》书名的意义
第三章 《金刚经》的由来
第四章 万物的潜能
第五章 潜能的法则
第六章 如何运用潜能
第七章 因果关联——常见“商业问题”及其“金刚解药”
第八章 遵循真理
目标二 享受财富,治理身心
第九章 一天始于静默
第十章 心识无垢更健康
第十一章 “圆圈”法则——高瞻远瞩,从长计议
第十二章 问题的空性
目标三 回首人生,无怨无悔
第十三章 雪莉
第十四章 终极管理工具
第十五章 了悟财富真源头,创造无限
大经济
附:“能断金刚者”的成功故事
后记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你总是可以稍做尝试,观察事情的发展,而最糟糕的情况也可能只是你多付出了一些宽容与慈爱,没什么吃亏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如何运用潜能 -
铭印如何开花成熟 有4 个规则影响过去的铭印如何在心中开花成熟,从而左右你看待事物的方式: 1. 经由铭印所生成的感受,必须与铭印的内容相符。 经由一个正面行为——你帮助他人,所植入心中的铭印,最后只能促使你把帮助他人的行为视为一个愉悦的经验。简而言之,一个负面的行为只能导致负面的结果,一个正面的行为只能导致正面的结果。 2. 铭印停留在潜意识的时候,它的强度持续不断地增强; 直到它茁壮成熟,迫使我们经 历一些好的或坏的感受。 其要点在于,即使是十分微小、几乎出自无心的行为都能够在 未来引发巨大的经验感受。 3. 从来没有任何感受的存在,除非引发感受的铭印已经先植入心中。 重点在于,我们所经历的每一种感受,都是由先前的铭印引发出来的。我们周围发生的每一件事情,甚至我们自己的思想,都起于从潜意识升至意识层面的铭印作用,使我们意识到事情的发生。 4. 一旦铭印被植入于心,它必定产生一种感受;没有一个铭印是白白不起任何作用的。 第四条规则有点像第三条规则的延续。的确,从来没有任何感受的发生,除非先前的铭 印引发了感受;同样正确的是,一旦铭印被植入于心,必定导致一种感受。铭印从来不会被白白浪费;它们总是产生作用,总是使我们产生一些感受。 为了说明这一真理,佛陀告诉他的弟子须菩提,与其给予一个人整个世界,甚至 10亿个覆满珍贵珠宝的世界,倒不如阅读《金刚经》,哪怕只是念4 句偈。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能断金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能断金刚"的人也喜欢 · · · · · ·
能断金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1 条 )


心理铭印,真的就是这样运行的?
很奇怪的一本书。作者是本已剃度的和尚,后重回滚滚红尘,从事钻石行业,并成功将佛法与商业结合起来。本书中,他把佛法中很多形而上的概念,重新回归在大家所熟悉的形而下的商业实践。并从基本上强调:成功赚钱和成功修行互相不抵触。 但我看来这个不抵触有一个很大的前提,...
(展开)

手指明月: 看明月,忘手指
以前看《当和尚遇到钻石》的时侯,觉得新颖、有趣; 后来看了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觉得南怀瑾的更胜一筹; 又后来看了张中行的《禅外说禅》,觉得张中行的再胜一筹; 还看过《正见》,觉得佛法讲得份外简单易明; 其实回想起来,Google早就可以找到无量的启发; 现在再看...
(展开)
论坛 · · · · · ·
如何理解空性? | 来自飒岚疗愈 | 1 回应 | 2022-02-13 14:03:13 |
世界上的老板都一样压榨员工吧?把雪梨累死了 | 来自玲玲 | 2021-08-27 07:17:21 | |
如何理解能解释一切的铭印法则? | 来自追风 | 2018-04-16 16:52:14 | |
据说,改变命运可以从一支笔开始? | 来自仰心人生修炼课 | 2016-09-30 21:52:14 | |
精神出轨的影响以及如何让对方成为灵魂伴侣——麦... | 来自加油吧,少年 | 1 回应 | 2015-09-05 14:24:0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京华出版社 (2005)8.0分 1968人读过
-
Three Leaves (2003)7.3分 22人读过
-
Three Rivers Press (2009)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欣频老师创意书单 (蓝蓝的紫)
- 批判思考与创新 (如山似火)
- 灵修在喜马拉雅 (Chandelier)
- 9.0分高分图书(商业类) (Wittgenstei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能断金刚的评论:
feed: rss 2.0
24 有用 philo-sophiee 2018-06-01 12:06:54
在答辩前夕看到这本书感觉很棒,给我的论文提供了一个佛系视角哈哈~关于潜能和铭印、自我与他者、工作与爱好。记得一年前看超体还在吐槽吕克贝松“I am anywhere”理解无能,不过十个月思维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已得到一个质的转变——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每个人”都只是“我们”的一部分:除“我们”之外,没有别人。重要的一直是对思考的思考,拥有一个哲学大脑。感谢作者!但是这杀马特般的迷之封面真的... 在答辩前夕看到这本书感觉很棒,给我的论文提供了一个佛系视角哈哈~关于潜能和铭印、自我与他者、工作与爱好。记得一年前看超体还在吐槽吕克贝松“I am anywhere”理解无能,不过十个月思维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已得到一个质的转变——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每个人”都只是“我们”的一部分:除“我们”之外,没有别人。重要的一直是对思考的思考,拥有一个哲学大脑。感谢作者!但是这杀马特般的迷之封面真的不考虑改善一下? (展开)
2 有用 徐原璐 2020-04-17 21:24:37
很棒!书里所说的“铭印”为什么不去试试呢?这并不会让你损失什么,不是吗?现在就开始去验证。感谢作者的伟大分享。
5 有用 晓畅 2017-09-09 10:55:13
“铭印”→“潜意识” 内容OK,就是不太喜欢文笔
1 有用 睡莲儿 2020-06-06 12:19:23
好书,颠覆了我对佛学的理解。
2 有用 Frank :D 2019-05-21 09:12:15
27/100 这本书的作者简直就是神。
0 有用 jushii 2023-03-21 09:16:34 湖北
一切皆因果
0 有用 温心哲 2023-03-20 10:57:03 上海
需要重读以践行。
0 有用 不让梨 2023-03-12 21:36:54 江苏
意识铭印,意识种子,心识。一切皆为空性,助人即是自助。
0 有用 悟空 2023-03-03 09:45:08 福建
所谓“铭印”即“业”,作者的解释让我的理解更加明晰。确实会有看到因果、联系的那种感觉,被作者用语言描述出来了。其中很多感觉我也有同样的证悟,所以读书时不禁落泪。之前未接触佛经的人很难有如此感受,但算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途径。
0 有用 — 卟拎皮箱的鱼 2023-03-01 19:29:47 上海
很多人推荐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