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神童加工厂 短评

热门 最新
  • 45 祝英台与海菲兹 2016-08-23 07:59:50

    谢爸妈不培养之恩。

  • 29 Margret 2016-09-05 15:17:10

    音乐职业相比其他职业而言,是一条更加狭窄与艰辛的职业道路。到达顶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10岁之后每天6-8小时)去练习纯粹的技巧,需要巨额的金钱去购买工具(好琴本身可达上百万人民币)、积累行业人脉(参加名师的课程)和声誉(参加国际比赛),需要放弃通常的学校通识教育(因为这会导致没时间练琴),并必须牺牲父母中一个人的事业全职陪伴孩子。 收获一:除非下定决心让孩子走音乐道路,否则疯狂的督促孩子练琴考级之类的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仅仅是培养对音乐的爱好,那么对兴趣的保护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比获得个业余几级重要太多。 收获二:再次思考,将一个人的人生从童年开始全部押在音乐事业上,对个体而言是“值得”的吗。

  • 31 辄馨 2016-08-16 10:41:26

    本来因为长度只打四星,但看完最后的方法论部分,还是再加一星。小提琴演奏界如同武林,门派和出身非常重要——这为武林的师道传承提供了可能。当然,就像所有的武侠小说,“名门正派”贡献了最多反派,绝世高手都是野生的。。。

  • 20 tata 2016-08-30 09:16:41

    不错的书,国外灰色地带也不少,按这书的标准 中国小孩是根本没机会出头的,除非像朗总那样走极端或者是内部关系户

  • 27 Sarcophagus 2020-05-09 11:12:07

    作为职业社会学优秀,作为教育人类学优良,作为以乐童养成为例的文化艺术社会学,材料全面细致,理论乏善可陈。至于个体生命和音乐艺术本身,没有,或许这正是在验证工业生产。受众和传媒角度的社会维度也几近于无。完全可以期待同样饱满的《战黄庄》或《韩娱爱豆养成记》。

  • 12 印奥采 2017-01-17 21:00:48

    职业音乐教师对家长说的最致命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孩子很有天赋,千万不能埋没了它”。

  • 7 浮山湾消波块🌊 2020-08-02 08:12:59

    职业民族志-教育社会学--古典音乐-独奏家精英教育。喜欢这个选题,沉迷子毓和小衡,来康康除了practice40hrs之外的世界,书中多次提到顺从刻苦的Asian Lingling。此书没有陷入无止境的文献引用和理论堆砌之中,作者将理论分析与事例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戈夫曼,布迪厄] 短评看到好几条在吐槽科研,想起作者在最后说‘田野’从音乐圈转向了生物科研的职业生涯,不知会有什么新的洞见。另外,作为曾经的accordion gang,也是国内教学滥用改编曲目产出的小炮灰。这是今年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五百多页不锁线有点坑,果然一印把piano错译为钢琴..二印仍“和家长‘呆’在一起”sacrlegious!

  • 4 浊克斯 2016-07-18 10:26:16

    古典乐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4 schonne 2016-08-12 17:04:16

    揭示了一个大型国际化中世纪宗教体系,嗯

  • 3 食梦貘 2019-02-24 00:27:24

    书很有意思翻译整体质量也不错,但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细节翻译错误(比如想当然地把piano翻译成钢琴),很多附注的编号也是错的,不知道是不是编辑太粗心

  • 3 anisolus 2020-07-01 00:46:57

    1.很详细的偏描述性质的研究,能够让读者一窥成为小提琴独奏家这条道路的样貌。2.是学术研究和生命体验相结合的典范。3.附录方法论中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你无法从田野中抽身,与其保持距离,那就必须一直观察下去。4.期待作者正在进行的关于精英生物科学家的职业生涯的研究。5.好想读作者几次引用的(Nathalie Heinich,1999),这是一篇关于作家的文献,可惜自己不懂法语。。。

  • 3 test 2019-12-28 01:08:53

    作为一个曾经的琴童,读完了还挺耿耿于怀. 不过当年国内的大环境不如西方世界,音乐系统培养的体系不健全,我们用的手风琴大部分练习曲的曲谱都是钢琴曲谱再编曲,有一部分老师直接放弃左手和弦的教学. 看完此书,还是感慨朗朗爸爸的坚持,郎爸的眼光远超同时代的国人30年水平,特别是在那个资讯并不发达的改革开放初期,啧啧称奇...PS:1.吐槽这本书的注释,居然把放在每个章节后面,需要看注释的时候还得一番查找,这要是电子版本的,绝对会刷吐血. 2.中间人物人物采访口述过于冗长,可以用数据总结概括. 综上,有意走音乐专业道路的家庭,可以把此书当工具书看待.

  • 4 糖糖candynight 2017-03-25 10:56:24

    非常扎实的田野,因为作者本身是琴童的家长,所以有更加独特专业的视角。对于音乐培养中的阶级、分层、个体作用和关系网都做了很好的梳理和判断。基本上来说,一个琴童能成为郎朗那样的音乐家,天时地利人和,老天爷赏饭。

  • 1 伯樵·阿苏勒 2016-07-07 22:46:42

    一直想到了某个下国际象棋的基友…所以这个世界还是属于能者无所不能的人

  • 3 יוֹחָנָן 2019-05-21 21:37:45

    有的时候所谓神童不只是天赋,而且还需要各种人际关系网的支撑才可以。培养音乐神童是个体系化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家长、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复杂的互动;等正式进入国际舞台上,还有和评委、小提琴制造商以及赞助商之间的交易。在这个流水线“制造工厂”中,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够笑到最后成为大师,其他的人只能沦落为中等乐团的首席或者音乐教师。学术何尝不是这样,哪有什么学术天赋,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培养加上新闻操作,里面存在复杂的交易网络,能够成名地屈指可数,所以开心就好。

  • 5 混沌IPA 2019-08-25 11:50:41

    社会关系网、琴二代、少数成名者和绝大多数被消耗的琴童,这活脱脱不就是另外一个学术界吗…… https://www.douban.com/note/836616395/

  • 3 王瑞仪 2016-10-11 23:16:35

    用语文阅读题的方法来说就是揭露了音乐界黑暗的一面,不过最后作者也说,这本书是献给那些热爱音乐或者读完后仍旧热爱音乐的人们(书中有几处piano译错了)

  • 3 withpope 2019-02-01 18:40:43

    更像是一篇由黑龙江机器人AI写出来的研究论文,充斥着机器的无灵性,又满是人类的偏见。总之写出了一切与音乐无关的东西。

  • 2 💦🍀💦 2018-06-25 02:40:26

    小提琴演奏就是作用在社会结构下,个人极限创造的挑战。作为一个拉琴的人,看的我五味杂陈。。。

  • 1 NEVER4U 2017-04-12 14:20:14

    当年犹太人逃难时总能看到随身带着的身家里就有小孩子随身背着的琴盒,为啥是小提琴?可能是小提琴本身器质性带来的吧。没有太多其他乐器能比小提琴更适合单纲做SOLO了吧?音调最高的弦乐乐器?大悲大喜都容易被关联到小提琴声上(低沉的更适合悲?)并且可以很自然的把大家注意力吸引过去。还有一点就是小提琴也适合做伴奏和旋和做背景声。其实我也没大明白独奏之王为啥不是钢琴,钢琴虽是乐器之王,虽宽泛但也更平和,并且在表演上和视觉上,一个人在一架钢琴边应该没有一个人手里攥着个小提琴这么更显得solo吧?想想这些非音乐家庭里非要培养自己孩子走职业音乐道路的父母得有多无知,空洒一腔热心而已。经营一条这样的职业的首要条件no1家庭音乐背景no2地理位置no3我觉得才是背后的热情,熟不知热情驱动下最多只能技不压身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