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去吴哥,面朝一处佛的微笑,安放现世里,你无处倾诉的心事和秘密。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致。
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
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14次游历吴哥,写就关于吴哥最美的文字,台湾畅销百万册。
作者简介 · · · · · ·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等。
目录 · · · · · ·
微笑记忆
一位伟大的旅行者
一座冥想静定的佛头石雕
一个教跳舞的人
推荐序:
老师的声音—林青霞
幻化之中,美所度脱—许悔之
感动推荐—狄龙/徐克
第一部 大吴哥城
巴肯山:远眺繁华兴落,山丘上的国庙
巴芳寺:走在庄严的引道上,冥想文明
巴扬寺:无处不在的“高棉的微笑”
空中宫殿与象台:七百年前周达观看到的皇宫
第二部 小吴哥城
“城中之城”吴哥寺:肉身里心灵的留白
吴哥寺的黎明:血色金光,朵朵红莲的一堂早课
吴哥寺的浮雕:神话文学的美术绘本
第三部 城东
喀拉凡寺:毗湿奴、吉祥天女与砖雕艺术
变身塔:为自己死亡做准备的国王?
未完成的塔高寺:形式还原的建筑美学
塔普伦寺:美的唤醒与遗忘
第四部 城北与东北郊
涅槃/龙蟠:最谦卑的信仰与沐浴仪式空间
斑蒂丝蕾:玲珑剔透的石雕艺术极致
科巴斯宾山与千阳河:一条生命源源不绝的大河
第五部 罗洛斯遗址
普力科寺:与水共生、崇敬东方
巴孔寺与洛雷寺:在山与水之间,找到人的定位
第六部 心的驻足
美,总是走向废墟
在居美看见吴哥
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附录
附录1:吴哥国王与代表建筑简表
附录2:《真腊风土记》—周达观
· · · · · · (收起)
"吴哥之美"试读 · · · · · ·
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爱恨,超越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巴肯山 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山”成为中心、稳定的象征。没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许我看不到吴哥王朝原来是我静坐时短短的一个梦…… 罗洛斯遗址(Roluos)是耶轮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在位889~908...
丛书信息
喜欢读"吴哥之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吴哥之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8 条 )
> 更多书评 88篇
-
Bobooo™ (嗨,你好吗)
如果不是肤浅的观光,不只是在吴哥,走到世界任何一片曾经繁华过的废墟,我们都似乎是再一次重新经历了自己好几世几劫的一切吧?自己的爱,自己的恨,自己的眷恋,自己的不舍,自己的狂喜与沮丧,自己对繁华永恒永不停止的狂热,以及繁华过后那么致死的寂寞与荒凉。2015-03-27 17:03:17 4人喜欢
-
屿 (美好的小事)
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真腊风土记》元朝周达观,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就依凭这本书,在丛林间发现沉埋了四百多年的吴哥王朝。 印度教系统的肢体,数千年来仿佛在阐述谁的涟漪荡漾,仿佛一直用纤细柔软的手指诉说着一朵朵花,慢慢从含苞到绽放。吴哥窟的墙壁上,每一个女神都在翩翩起舞。上身赤裸,腰肢纤细,她们的手指就像一片一片的花瓣展放。整个印度到东南亚洲,五折都能让手指向外弯曲,仿佛没有骨节,曼...2014-09-10 15:30:40 3人喜欢
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真腊风土记》元朝周达观,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就依凭这本书,在丛林间发现沉埋了四百多年的吴哥王朝。 印度教系统的肢体,数千年来仿佛在阐述谁的涟漪荡漾,仿佛一直用纤细柔软的手指诉说着一朵朵花,慢慢从含苞到绽放。吴哥窟的墙壁上,每一个女神都在翩翩起舞。上身赤裸,腰肢纤细,她们的手指就像一片一片的花瓣展放。整个印度到东南亚洲,五折都能让手指向外弯曲,仿佛没有骨节,曼妙妩媚。女神常常捏着食指、大拇指,做成花的苞蕾形状,放在下腹肚脐处,表示生命的起源。其他三根手指展开,向外弯曲,就是花瓣向外翻卷,花开放到极盛。然而,手指也向下弯曲,是花的凋谢枯萎。东方肢体里的手指婀娜之美,也是生命告白。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每一根手指的柔软,都诉说这生命的领悟,传递着生命的信仰。 向往伟大艺术的游客,在文明的废墟里被现实如地狱的惨状惊吓.... 每一个一个角落,不言不语,静待树林高处初日阳光一线一线照亮高塔上一面一面的微笑。 我想在那里寻找什么?我只是想证明曾经优秀过的文明不会消失吗?而我们的文明呢?会被以后的人纪念吗?或者,我们只有生存,还没有创造文明?吴哥窟是使我思考自己最多的地方。 梁朝伟对这吴哥的一个石洞,讲他不与别人说的心事,并且将其永远封存。 我在吴哥窟感受一种废墟中奇ji的生命力。 虬结的树,从石缝中钻窜而出,阳光照着一张又一张石雕的脸,微笑的脸。 印度教、佛教交叠竞夺,拼贴而成的一个又一个遗址。 不是已然成了废墟吗?为什么又给了我那么不凡的鼓舞? 生住异灭,成住坏空。 一座设计既宏伟又精细的大城,就这样被遗弃,被遗忘了。 吴哥废墟,因为是石城,火不能烧,敌人也只能撤离,任凭时间缓慢地让一座空城,慢慢地掩埋在大海般的树林里,为人所遗忘。 破晓微光照在石城、石雕、石雕上微笑的脸。 这个曾经傲视人类的皇朝,从神秘密林中,被人揭开充满历史痕迹的面貌。这个惊世的古国,从高度善良、极度浪漫的理想中静默淡出,百余年后在世人眼前再出现,带着过去的悲情,跟现代文明紧密接驳起来。
回应 2014-09-10 15:30:40
-
屿 (美好的小事)
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真腊风土记》元朝周达观,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就依凭这本书,在丛林间发现沉埋了四百多年的吴哥王朝。 印度教系统的肢体,数千年来仿佛在阐述谁的涟漪荡漾,仿佛一直用纤细柔软的手指诉说着一朵朵花,慢慢从含苞到绽放。吴哥窟的墙壁上,每一个女神都在翩翩起舞。上身赤裸,腰肢纤细,她们的手指就像一片一片的花瓣展放。整个印度到东南亚洲,五折都能让手指向外弯曲,仿佛没有骨节,曼...2014-09-10 15:30:40 3人喜欢
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真腊风土记》元朝周达观,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就依凭这本书,在丛林间发现沉埋了四百多年的吴哥王朝。 印度教系统的肢体,数千年来仿佛在阐述谁的涟漪荡漾,仿佛一直用纤细柔软的手指诉说着一朵朵花,慢慢从含苞到绽放。吴哥窟的墙壁上,每一个女神都在翩翩起舞。上身赤裸,腰肢纤细,她们的手指就像一片一片的花瓣展放。整个印度到东南亚洲,五折都能让手指向外弯曲,仿佛没有骨节,曼妙妩媚。女神常常捏着食指、大拇指,做成花的苞蕾形状,放在下腹肚脐处,表示生命的起源。其他三根手指展开,向外弯曲,就是花瓣向外翻卷,花开放到极盛。然而,手指也向下弯曲,是花的凋谢枯萎。东方肢体里的手指婀娜之美,也是生命告白。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每一根手指的柔软,都诉说这生命的领悟,传递着生命的信仰。 向往伟大艺术的游客,在文明的废墟里被现实如地狱的惨状惊吓.... 每一个一个角落,不言不语,静待树林高处初日阳光一线一线照亮高塔上一面一面的微笑。 我想在那里寻找什么?我只是想证明曾经优秀过的文明不会消失吗?而我们的文明呢?会被以后的人纪念吗?或者,我们只有生存,还没有创造文明?吴哥窟是使我思考自己最多的地方。 梁朝伟对这吴哥的一个石洞,讲他不与别人说的心事,并且将其永远封存。 我在吴哥窟感受一种废墟中奇ji的生命力。 虬结的树,从石缝中钻窜而出,阳光照着一张又一张石雕的脸,微笑的脸。 印度教、佛教交叠竞夺,拼贴而成的一个又一个遗址。 不是已然成了废墟吗?为什么又给了我那么不凡的鼓舞? 生住异灭,成住坏空。 一座设计既宏伟又精细的大城,就这样被遗弃,被遗忘了。 吴哥废墟,因为是石城,火不能烧,敌人也只能撤离,任凭时间缓慢地让一座空城,慢慢地掩埋在大海般的树林里,为人所遗忘。 破晓微光照在石城、石雕、石雕上微笑的脸。 这个曾经傲视人类的皇朝,从神秘密林中,被人揭开充满历史痕迹的面貌。这个惊世的古国,从高度善良、极度浪漫的理想中静默淡出,百余年后在世人眼前再出现,带着过去的悲情,跟现代文明紧密接驳起来。
回应 2014-09-10 15:30:40 -
木木生 (奋进中的人,难免迷误。)
对《吴哥之美》的阅读,去过吴哥窟才能完成。在异域行走,认知孤独。因为不舍,我们回来。读过蒋勋三书,去旅行。 所有的生命总是不可避免地化为尘土,所有的美总是难以避免地走向废墟。 我们出生,我们死去。我们建起一个个世界,我们赞叹、欣赏、贪爱繁华,我们亲手毁灭崇高、荣耀和安详。历经生生死死的人总在忙于一个个不相同的事业,可否能在某个疲惫、厌倦的瞬间,领悟到自己只是成、住、坏、空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沙? 毗... (1回应)2017-12-25 17:23:07 2人喜欢
对《吴哥之美》的阅读,去过吴哥窟才能完成。在异域行走,认知孤独。因为不舍,我们回来。读过蒋勋三书,去旅行。
所有的生命总是不可避免地化为尘土,所有的美总是难以避免地走向废墟。
我们出生,我们死去。我们建起一个个世界,我们赞叹、欣赏、贪爱繁华,我们亲手毁灭崇高、荣耀和安详。历经生生死死的人总在忙于一个个不相同的事业,可否能在某个疲惫、厌倦的瞬间,领悟到自己只是成、住、坏、空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沙?
毗湿奴躺在巨蛇的背上,漂浮在浩瀚无比的大海中。这位神睡去又醒来,就过去了一劫,芸芸众生的世界却已经历了43亿年。他的肚脐生出莲花,莲花中幻化出了梵天。梵天创造了世界,湿婆又要来毁灭世界。世界总在生灭之间,所有的历史大约只是毗湿奴的一个个梦。
公元9世纪,在商羯罗的愿力之下,佛教、耆那教和早期婆罗门教的部分教义,又融合了古代印度的民间信仰,形成了印度教。商羯罗认为,“梵”是世界的本源,是绝对、永恒的意识。万物依“梵”而生。作为世界本体的“梵”超越区别、属性、主客对立和时空局限。人的解脱之道在于亲力亲证“梵我如一”之境。“梵”是佛陀所教具足圆满的自性吗?商羯罗的时代距离佛陀在世已过去1500年。人却还在自我认知的道路上亦步亦趋。
印度教在19世纪后,逐渐发起了改革的风气。印度教哲学中出现了梵天-毗湿奴-湿婆的三相神体系。这三位主神是高于人类的的提婆(女性神明是提毗)。提婆的世界中还有圣贤者和半人半神。阿修罗是凶恶的神,它们总是与诸善神为敌。
吴哥寺(Angkor Wat)主殿东面的外墙浮雕上就表现着88个阿修罗与92位善神之间的角力。阿修罗在画面的左边,善神在画面的右边,它们在乳海中奋力地拉扯着手中巨蛇的身体。发生这一切只因为对长生不老仙药的追寻。被搅动的乳海翻腾不休,鱼、龙、龟、鳄在海中出现了。飞溅的浪花中生出了飞天神女。生命开始了!无始以来的世界近在眼前。
有科学研究证明,地球史上有过一次“寒武纪生命大爆炸”!难道地球生命的发展史要变革为地球生命的发生史?漫长的历史过程或者只是一个极短的宇宙事件?搅动乳海是一场“大爆炸”?科学竟然和神话都在隐喻地理解世界。我们该相信什么?佛陀说:“我若具说者,或有人狐疑不信。”实证科学的圣殿中容不下神话和信仰的神秘,不过教宗的智慧却在努力包容科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大约是在给所有持怀疑主义信念的众生寻找确定性,让他们理解的混沌世界有坚实可信的脚注,让他们更加坚实地走向本真的人性,或者就是神性。
起因是这么人性的事件?神也会嫉恨?它们何曾离我们太远。人和神不过是众生众生者。借用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话来感叹:人性,太人性的!
七头巨蛇难受之极,吐出了毒气,毒汁也滴进了乳海。巨蛇的毒汁足以毁灭三界。情急之下,湿婆挺身而出,喝下了毒汁,挽救了三界众生,而自己却被毒汁染化,喉咙成了青紫色的。湿婆的悔悟和自我牺牲精神都在展现着慈悲的力量。这个故事流入藏传佛教的时代,湿婆有了新的名字:青颈观世音菩萨。约公元七世纪,敦煌石窟上出现了青颈自在天。湿婆在我们的信念中是大自在天神,由于发挥了内心的慈悲力,它不再具备毁灭世界的愿力,而成了众生的守护神。
印度教的湿婆?汉传佛教的观世音菩萨?都是我们遗忘太久的领悟和慈悲。
青颈观自在心陀罗尼经∶“尔时,如来为此青颈观自在菩萨说心真言,时彼天子才闻即获得大悲三摩地,作是愿言,如有一切众生,若有怖畏厄难,闻我名皆得离苦解脱,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众生,本应“不惊、不怖、不畏”。
所以者何?
众生无时不为慈悲所眷顾。
《吴哥之美》是蒋勋给林觉民写的信。蒋勋是学者,林觉民是舞者。他们有共同的爱好:美。美是什么?早年读到鲍桑葵《美学史》,被实实在在吓坏了,“美”成为“学”竟然是这样枯燥的。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我猜,是说我们内心本知道什么是美,所以我们所见某物,便知是不是美的,所造某物,也是遵照了内心美的标准。或者说,“美”是先天的,人们后天要做的是在生活中实现美之种种具体事、物、人。
当蒋勋和林觉民还是恋人时,他们通过书信描绘、分享千里之外古代的遗迹。这件事情本身就很美。所以,要成书流传,成为一段佳话。人生所幸,是找到一位能与自己一同探寻美的人,那大约就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所谓的另一半自我。美究竟是什么?与其说美来自于对艺术品细心鉴赏的体验和感悟,不如说,美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
然而,究竟无我。美,所有形式的美,也究竟是空。
那片庞大的遗迹曾经属于一个陌生的文明。大约我们去认识任何地域、不同时代的文明都会感到陌生。然而,当你渐渐了解它们时,那种陌生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你可能会感觉到,自己在某个时刻来过这里,那个时刻在记忆中很模糊,然后告诉自己:肯定不在此生此世。所有熟悉的东西都会变得陌生?默念一遍:不惊、不怖、不畏!转身寻找不远处的妻子。她也会在此生结束之后与我形同陌路吗?我要流泪了,因为不舍。再去触摸一遍长满青苔的石块吧!工匠在它们身上刻下了繁复的纹饰,一如人身上的纹身。纹饰就是石头的Tatoo?可有一些是当年我光着脚、挥汗如雨留下的痕迹?千年后,我故地重游,对这里依依不舍起来。不,我还是得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现实?吴哥是我的梦境?“我”只是毗湿奴的一个梦。
巴肯山日落吸引来的各国观光客远远超过300人的限额。我们赶到山下,西天那边已微微泛红光。来得及吗?请大象送我们一程吧!
第一次坐在大象背上,有点儿紧张,拍照片时手在抖,一张又一张模糊的影也是有趣的记忆。终于拿到了牌子,那时的兴奋溢于言表。回想,那是怎样的心态?我们在各种游记、攻略、指南的诱惑下急于赶来,就为一睹美景。算是某种执念吗?我们一定要看到!
远眺吴哥寺游人越聚越多,都在背阴处躲避着烈日的炙烤。我们俩背对着阳光在塔基的台阶下蹲坐着,肩上扛着遮阳扇,搭建了一座临时的小屋。不一会儿,汹涌的光波突然淡下去了。日落开始了吗?起身转脸,万千的失望袭来。乌云遮天蔽日过来。就在山顶所有人用各种语言表达担忧和坚持时,一阵急雨从天而降。人群突然散乱开来,那些无处可躲的人们,看起来真的很可笑,他们甚至紧贴着神龛的外壁寻求安慰,那些神龛里早已挤满了人。我们俩还在那把遮阳扇下,紧紧抱成一团。雨越下越大,我们禁不住笑出了声来。故意笑出很大的声,要比雨声更大!
彩虹惊艳一现!乌云不肯散去。
巴肯山日落,我们执着的美景不能见了。回想刚才的情形,我们还是想要笑。真有趣。很可笑。走吧!向巴肯寺的守卫石狮挥挥帽子:再见!达拉还在山下等着我们呢!
哥通王城的中心就是巴扬寺。54座大大小小四方塔,四面各有一个巨大的石刻面孔。有人说,那是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有人说,是观音菩萨的法相,也听说,是某位神君的脸。我看,好像每面尊容眉宇间都不一样。216个面容就代表着宇宙众生,在不同的方位关照到了宇宙的各个维度。大千世界中的众生,各管各的世界,宇宙间的秩序安定如一、有条不紊。那些形容宽厚的面孔历经千年保持着微笑,依旧给人亲近感。他们有肉眼,有法眼,有天眼,有洞悉一切的智慧。他们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与我们同在。那微微上翘的嘴角,大约在教育我们,慈悲,唯有慈悲才是大千世界所有宇宙秩序的根本。因为慈悲,才有智慧。
有些塔已经坍塌,关照那些方位的面孔已不在世。还有多少个存在?我不知道。达拉也不知道。我有肉眼,看见遗存。我有肉眼,看见毁朽。自在本然。
《吴哥之美》说不尽吴哥全部的美。吴哥窟是一部读不完的文化历史书。
崩密列:事态总有两面——神殿的毁灭,树木的繁盛!班蒂斯蕾:华美和精致是对信仰最高的敬奉!塔普伦寺:生灭反复,废墟中的美,世界从来没有变过。暹粒老市场并没有给我们“异域”的感受。倒是像散漫地逛在广西、贵州的小市镇,那里的人说的土语于我们也是不知所云的。那些黑黑的面孔一点儿也不陌生,只是我们付出了一张张印着白宫的钞票而已。柬埔寨人友善、温和,六百年前被暹罗人屠城,半个世纪前被红色高棉迫害,然而,他们依然固守着自己的生活,如同千年前的祖先,围绕着洞里萨湖和吴哥窟,乐观、豁达地度过在世一天又一天。他们从来不觉得孤独,早有诸神和佛陀的陪伴,现在又有一拨一拨的外国观光客来吵吵嚷嚷。
别看那些老外金发碧眼、毛多腿粗的,大约多少年前他们的老祖父曾经提着枪来这儿闹腾过,还兴致勃勃地挖走了大大小小的雕像石板,也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做过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三世的宫女,随着仪仗出城时,看到过王城桥边细心观察她们的元朝使者周达观。无数的相遇注定了后来相守。都是不舍。舍不得!所以,我们还会回来。哎呀!我们也是老外!
原来是这样的,发现了“美”,就不那么孤单了。
读过蒋老师的几本书,去旅行,体验文字之美和风光之美原本没有差别,我们都会为此感动。读书、行走是为给自己一个机会,那时用泪水和怅然去观看自己,在某个段落,或在某处废墟中凝神,又在一个鼓足了勇气的瞬间,对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说一句:祝福众生!愿你们无敌意、无危险。
1回应 2017-12-25 17:23:07
-
“甘孛智”是明代翻译的Camboja,万历年以后就译为今日通用的“柬埔寨”。 帝国意识愈强,对异族异文化愈容易流露出轻蔑贬损。日久用惯了,可能也感觉不到“寨”这个汉字有“部落”、“草寇”的歧视含义了。 唐代还没有柬埔寨这个名称,是从种族的Khmer翻译成“吉蔑”而来。“蔑”这个汉译也无尊敬之意。现在通用的“高棉”同样是从Khmer翻译而来,但已看不出褒贬了。 地苦炎热,每日非数次澡洗则不可过,入夜亦不免一二次。初...
2022-06-16 23:22:17
-
Walker (我不是小清新)
我没有去过柬埔寨。我的想象中的柬埔寨是炎热,酷暑,色调是土黄色,棕橘色。废墟。乱。佛寺院多。 吴哥其实早已是一片废墟。五百年前吴哥就被毁灭,城市被火焚,建筑上的黄金雕饰和珠宝被劫掠,人民被屠杀,尸体堆积如山,无人收埋,致死的传染病快速蔓延,最后连侵略者也不敢停留,匆匆弃城而去。吴哥被遗忘了,热带大雨冲去了血迹,风吹散了尸体腐烂的臭味,白骨被沙尘掩盖,血肉肥沃了大地,草生长起来,大树扶疏婆娑,有人...2022-03-27 15:03:35
-
hart zheng (无所不知的人)
而来。“蔑”这个汉译也无尊敬之。现在用的“高総、 Khmere翻译而来,但已看不出褒贬了。 我读东南亚史,常常想到青年时喜欢去的台湾原住民王一带的卑南,兰屿的达悟,屏东山区的布农或排湾。他们是、 有发展成帝国,或者连“国”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简单的族群, 生产方式,单纯的人际伦理,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没有太严重 战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美丽的自然里看山看海,很容易满活的温饱不难,不用花太多时间为生活烦恼,...2021-12-25 13:59:09
而来。“蔑”这个汉译也无尊敬之。现在用的“高総、 Khmere翻译而来,但已看不出褒贬了。 我读东南亚史,常常想到青年时喜欢去的台湾原住民王一带的卑南,兰屿的达悟,屏东山区的布农或排湾。他们是、 有发展成帝国,或者连“国”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简单的族群, 生产方式,单纯的人际伦理,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没有太严重 战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美丽的自然里看山看海,很容易满活的温饱不难,不用花太多时间为生活烦恼,可以多出很多时间唱歌舞。一年里有许多敬神敬天的祭典,祭典中人人都唱歌跳舞,部落晴亮亮的孩子都能唱好听的歌,围成圆圈在部落广场跳舞。妇人用简单的工具纺织,抽出苎麻纤维,用植物汁液的红、黄、绿,漂染成鲜艳的色彩,编结出美丽图纹的织品。男子在木板石板上雕刻,都比受专业美术训练的艺术家的作品更让人感动。 “专业”是什么?“专业”使人迷失了吗?迷失在自我张扬的虚里,迷失在矫情的论述中。“专业”变成了种种借口,使艺术家回不到 人”的原点。 卑南一个小小部落走出来多少优秀的歌手,他们大多没有受所谓专业”的训练。除了那些知名的优秀歌手,如果到了南王,才发现,个村口的老妇人,一个树下玩要的孩子,一个乡公所的办事员,开口 引自 新版序: 回应 2021-12-25 13:59:0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遠流出版 (2013)8.7分 329人读过
-
藝術家 (20041101)8.1分 17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引进★ (皮特4)
- 创意设计家们的日常修行 (智渠)
- 热门图书 (豆瓣读书)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台湾人作 (木习习)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吴哥之美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Odair 2020-03-24 16:48:36
蒋勋想必是研究过印度教,吴哥的浮雕故事情节信手拈来,只是语言实在矫情得让人看不下去,遣词造句就像是写给林怀民的情书。我也去过吴哥窟,壮丽、神秘,太阳西沉时阳光投射在方柱回廊里的光影,让人恍然觉得行走于历史的长河,希望时间永远定格在这一瞬。沉默的吴哥窟,见证了高棉王朝、吴哥王朝的兴起与覆灭,见证了佛教与印度教的发扬与更迭,见证着众生的欢乐与苦难。血色往事已随雨打风吹去,空留繁华鼎盛时建造的城池,无言... 蒋勋想必是研究过印度教,吴哥的浮雕故事情节信手拈来,只是语言实在矫情得让人看不下去,遣词造句就像是写给林怀民的情书。我也去过吴哥窟,壮丽、神秘,太阳西沉时阳光投射在方柱回廊里的光影,让人恍然觉得行走于历史的长河,希望时间永远定格在这一瞬。沉默的吴哥窟,见证了高棉王朝、吴哥王朝的兴起与覆灭,见证了佛教与印度教的发扬与更迭,见证着众生的欢乐与苦难。血色往事已随雨打风吹去,空留繁华鼎盛时建造的城池,无言伫立于天地之间。 (展开)
6 有用 巴士底的猫 2015-06-19 13:48:46
蒋勋观吴哥时写给基友林怀民的情信集。14、18章略佳。总之则无甚意味。
5 有用 A-sun* 2015-05-17 14:02:09
月初刚去完柬埔寨,有一股气酝酿在胸臆,看完这本书后,就像与人彻彻底底地交流了一番深刻的感悟,才觉终于可以长长地舒出一口气。
9 有用 yoso 2015-05-26 08:40:20
台湾男就是矫情
8 有用 按时 2014-08-10 14:23:17
这货最近出书怎么都静悄悄的!
0 有用 顾不识 2022-06-27 13:44:52
还是偏个人性的东西,感觉拿出来分享成书差点意思,思考虽多但对没去过的人可能就看一乐呵
0 有用 豆豆 2022-06-19 19:46:14
开启对吴哥窟的关注
0 有用 冷颦 2022-05-25 15:10:15
想起这本书,是在听完同名音频之后,蒋勋一直是我很欣赏的作者,这本书的实体书在我的书架上躺了很久,但各种原因吧,一直也没有去翻开。顺手点开这个音频,是蒋勋当年就吴哥这个题目做的几期演讲,与书并不完全相同。四个半天的演讲,不是特别长,很快就听完了。演讲中提到了不少照片,听是听不到了,于是决定把书再看一遍。果然看书和听演讲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书中大量的插图照片,让想像中的吴哥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书是以蒋... 想起这本书,是在听完同名音频之后,蒋勋一直是我很欣赏的作者,这本书的实体书在我的书架上躺了很久,但各种原因吧,一直也没有去翻开。顺手点开这个音频,是蒋勋当年就吴哥这个题目做的几期演讲,与书并不完全相同。四个半天的演讲,不是特别长,很快就听完了。演讲中提到了不少照片,听是听不到了,于是决定把书再看一遍。果然看书和听演讲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书中大量的插图照片,让想像中的吴哥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书是以蒋先生写给友人的书信整理而成,其中有大量他本人的感悟。吴哥那叹为观止的宏伟建筑和繁复精细的石雕,震惊了世人,但再伟大的帝国,终究也会成为历史的尘埃。站在这一片壮观的废墟之中,我们又在想什么呢?在时间的眼里,我们原来都只是可笑的一点浮尘,却莫名地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正如蒋勋所说:美,总是走向废墟。 (展开)
0 有用 落落 2022-05-24 02:12:00
是王城,是国都,是废墟,更是文明。初读本书是在2019年,年限稍长,已记不清当初是先种草的书,还是先爱上的纪录片。总之,它深深打动了我。再加上对歌曲吴哥窟、电影花样年华的喜爱。同年八月,我终于亲临了这座建于遥远时代的文明古城。假如“石头”会说话,我想吴哥石头“讲的的故事”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期待再去…
0 有用 一束雪花 2022-05-15 17:47:33
有绿意的点缀更显苍凉之美,什么时候能去参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