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短评

热门 最新
  • 32 江仙*响姐 2014-08-06 20:27:02

    历史从来不注定还以公道,时间越久公道越不重要。任何时代,站在“人民”一边喊口号的“知识分子”总能得到当下及历史中的好名,以人民之名放火的亦是如此。可叹北洋一世豪杰,至今洗地还没成规模。“知我罪我”,多么沉重的四个字。

  • 22 Rapheal 2015-07-09 12:41:00

    诸公擘画,不惜令名。内外交困,左支右绌,外交一事,可谓艰辛。

  • 15 白鹇 2014-09-18 11:47:19

    略沉闷,为陆、曹、王、章翻案。

  • 19 豆友3334518 2015-03-23 17:16:53

    好看!各种档案,羡慕啊(⊙v⊙) 王奇生老师说北洋政府各部都不怎么样唯独外交部很不错且教育部远远好于今日-.-

  • 9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9-03-30 18:34:52

    没对比就没伤害,比邓书逊色不少,作者的优势是资料的搜集,但正文中大量罗列史料使得可读性很差,再加上作者文笔也不太好,因而本书更适合做资料汇编使用,作者最差的地方是分析不足,关于国内因素对于和会过程的影响蜻蜓点水般略过,本书重点是针对和会过程,本可与邓书互补(如和会前的凑备工作,研究系在法国的活动),但仅就和会中顾维钧的表现的描述,邓书的分析更能凸显其外交才华与影响。另外关于陆征祥签字心态的变化,保留签字的争议过程也不如邓书。拒签合约原因的分析,本书更着重谈民族主义的影响,将锅甩给了民众,且认为拒签是失算,尽管作者对于拒签不能简单贴上爱国主义的标签论述有理,但明显把拒签的原因简单化了,没有看到多种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使得拒签成为必然结果,与邓书对于民众、政府、代表三重因素的全面分析差的太远。

  • 4 阅湖 2017-06-04 21:56:47

    以坚实史料为基础,扎实亦枯燥,然却多少还原出“五四”光芒下巴黎和会进程之本相。自“外交”在我国诞生以降,真真一日难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相割裂也。【这个日子读起来别有感悟】【最近拍场流出的陈箓旧藏信札对此题目或有助益】

  • 3 Inglourious B 2016-12-27 22:05:39

    竟然津津有味看了一整天看完了,但确实很难读的书,半文半白的直接电文太多。顾维钧闪亮登场,简直可以拍部传记了。讲道理,还是因为国力太弱,英法美更在意日本的地位所以没办法无视日本的威胁,至于林长民的形象确实是跌落谷底了。中华民国好似闯进大人聚会的孩子,不知道规则,不知道如何表现,在结果中挣扎摇摆。

  • 2 阿饭 2017-10-18 01:47:14

    外交官的宿命即忍受当代民意的误解和身后历史的曲解,知我罪我,方看我们从哪个层次期许自己。

  • 2 Vincent ZZZ 2015-03-26 22:07:57

    精彩。解释了很多巴黎和会及五四运动的悬案。对照之前Peacemaking 1919来读更加有趣。

  • 2 宵闇紫 2017-10-01 21:07:03

    突破当时政治宣传,超越悲情民族主义

  • 1 Holder Joe 2014-08-19 18:02:15

    陆征祥的那本法文自传竟有英译本……

  • 2 Charlene 2021-05-22 20:28:56

    邓野的观点不是五四运动的背景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而是外交中国内的博弈是五四运动的成因之一。五四运动这个民族主义运动,是各利益集团纷纷卷入,力图借助民众的力量,求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 0 坐稳扶好 2014-08-19 14:30:40

    传统的或者说古典的外交史不衰落也难。另外全书仍有几处小错,似因编校不细所致,好在不影响阅读。

  • 0 陈美芳˙Ꙫ˙ 2015-02-24 12:50:59

    虽有顾维钧等据理力争、美国相助,但一则国弱、二则国内不团结,本来可以成功最终完败。

  • 2 カZU∃氵 2021-03-19 15:05:09

    翻案了,但还不如不翻 翻案之前:帝国主义欺负人,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经过广大爱国群众的努力,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翻案以后:帝国主义欺负人,北洋政府尽力了,但是也没什么卵用,毕竟弱国无外交,拳头大就是有理 你说前一种解释框架会导致激进的民族主义,而后一种会培养出理性和平的国民?我看未必。

  • 0 lingyun129 2014-11-21 16:49:50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档案为依据的历史著作,读着有点乏味,简单翻翻而已。20141120

  • 1 六平斋旧主人 2015-02-09 21:59:25

    上本但见交涉不见人,这本不知写成什么样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18-11-20 14:28:30

    按需。“这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 0 四处观望 2022-01-13 22:52:50

    加上近年来的《驻比使馆保存档案》,除仍在封存的部分北洋政府档案外,作者几乎穷尽有关巴黎和会的所有史料,廓清了会前准备,会中交涉与会毕善后的所有细节,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外交官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巴黎和会在国内国际牵扯之广,可作一大案。

  • 1 味无味 2022-06-03 12:38:31

    颠覆认知的书。其发人思省者有:1.过去认为北洋政府是某某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却忽略了其一定的独立性。事实上,北洋政府基本上是按政治理性行事的。此势位使然,古今一也。但这种理性确会在内外危险下,逐渐狭隘化,最终失去社会基础。2.北洋内趋实利者冀以亲日而获统一之资,其希声援者冀以亲美而得和会之助,其结果,亲日派固受重创,然亲美派也失民望。至于南方,望美日而为所弃,故转而投苏怀抱。3.弱国无外交。北洋代表团之支点虽谓之全在美国亦不为过。所以和会中美国的退却直接导致北洋外交的失败。但美国力求东亚均势,所以和会之后仍要制衡日本,故有华盛顿会议。4.梁启超欧游所得少,然其《晨报》点燃五四之功多。5.所谓山东问题,日本力争特权而约还主权。但在民众看来,其辱国不减,北洋仍难辞其咎。最后,本书叙事细缓,颇难阅。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