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湾 短评

热门 最新
  • 122 有志 2014-09-25 18:18:35

    奈保尔形容自己的写作过程为“字字带血”,在其获诺奖前只是英国小众精英圈层的阅读品味,但却没因其小众而高冷晦涩,文风反而平易近人易读但不易评。又因其第三代殖民后代的“无根性”背景,对身份归属问题的恐慌,《大河湾》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描绘宏大历史变革背景下各路小人物的悲怆命途,这些人物和其一样,不止是迷失,而是从未拥有的虚无,透露着万丈沟壑般的绝望。既然回不去过去,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如就践踏过去,曾以为是在践踏花园,如今不过是践踏在平路上。

  • 115 苏格拉底很闲 2014-09-09 08:28:02

    写的就是中国嘛!

  • 88 只有猫知道 2015-01-31 09:56:42

    出版社下了力气...豆瓣上有太多冠冕堂皇的约稿评论...但是看了书之后会发现,作为小说,这故事缺乏想象力,作为纪实,又缺乏力度,总之就好没吸引力。主人翁从头到尾都没有交代他是什么人——黑人还是白人,非洲人还是欧洲人。。好多个人物都没交代身份,看得人一头雾水。。我知道作者要讲无根性,我get到了,但是你好歹交代一下吧人物背景吧。出版社推的都是些什么书呀。。

  • 20 影随茵动 2014-08-15 17:28:34

    这本小说与《我们的普世文明》里的“刚果新王:蒙博托与非洲虚无主义”那篇是互为观照的,算是对小说的背景补遗。就我已经读过的奈保尔的虚构作品来说,这本和《游击队员》是非常喜欢的两部,绵密的文字彰显出奈保尔扎实的文学功底,冷静克制地描写却又极具洞察性。(《我们的普世文明》里的另一篇“迈克尔•X与特立尼达:黑权运动谋杀案:安宁与权力”是对《游击队员》的背景补遗和解惑)

  • 11 机器猫 2015-07-23 22:16:24

    在天朝的阳光下,我经常会想如果有一天秩序不在了,战争将来不来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本书从一个侧面给了我答案。平平淡淡的生活文字读完才惊觉里面插入了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唯一不喜欢的是通奸部分,每次看到一本“名著”里躲不开来的爱情、奸情之类的描写我总是很茫然,难道写小说不写男女之情会死吗?那么多可以写的题材为什么永远绕不开某些死循环?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的真好,看着就想读,看着就知道是奈保尔。读中总是反反复复的想要去翻翻三毛的撒哈拉故事,也许是同样发生在非洲的原因吧,也有可能是他们都默默地到一个外人觉得浪漫的地方去实打实的生活,只是奈保尔的故事更加深刻。

  • 10 缺德梅 2017-12-31 15:12:17

    混乱的、复杂的、落后的、空虚的、独裁的、虚伪的、腐败的、敏感的、不安分的、充满杀戮和谎言的、赤裸裸的、没有前途的、抵抗欧洲却被欧洲文明入侵的、赶走殖民却找不到自己道路的、自我怀疑却又被沙文主义挟持的、身份认知出现矛盾的、天翻地覆又什么都没变的、繁荣过后又虚无的、所有事情周而复始的、迷茫的、漂泊的、没有归宿的非洲,和不属于非洲的非洲子民。

  • 7 灰兔的影子 2014-09-20 19:06:03

    奈保尔的困惑可以使人看清现实,更加深刻,但同时也会使观察者深陷其中。

  • 6 水仙操 2017-12-12 16:41:56

    P3世界如其所是。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P79很奇怪,枪声竟让人感到安慰, 让人有一种深夜听雨的感觉。P116只要涉及非洲,人们要么不想去了解,要么受自己的原则左右。P117你践踏着过去,你把过去踩烂。一开始,你感觉像是在践踏花园,到后来,你会觉得不过是走在大路上。水葫芦。

  • 11 玑衡 2017-04-24 08:26:47

    一开始读得很不耐烦,后半部却越读越舒畅好看,好久以来第一次让人感觉舒服的小说。

  • 9 长亭 2015-08-16 01:57:38

    这本书触碰了“历史总是挫败它所成就的,成就它所挫败的”这个主题,而当你发觉这一点时,你会觉得奈保尔的倾诉欲是多么轻佻,你会期待真正扎根于故事的伟大文学传统。书还是挺棒的,不过《大河湾》这本书,真心希望他能雇陀思妥耶夫斯基替他写,写上几千零一页。

  • 9 虫虫 2018-12-13 21:01:17

    如果你看到一队蚂蚁在行军,你会发现有一些蚂蚁掉队或者迷路。蚂蚁大军没有时间等它们,只会继续前进。有时候,掉队的蚂蚁会死掉,即便如此,也不会对行进的队伍产生什么影响。死蚂蚁的遗体会带来些许不安,但这不安最终会被克服,到时死去的蚂蚁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其余蚂蚁照样忙忙碌碌,循规蹈矩,在离开巢穴赶往别处,或是从别处赶回巢穴时,遇到迎面赶来的同类,照样会一丝不苟、客客气气地打招呼。 读完两本奈保尔,他的文字属于朴实无华的那种,从不会粉饰太平或者矫揉造作,字里行间能彰显其冷静,这种冷静甚至有些冷漠,“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人们从被压抑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 5 乙左左 2015-11-24 15:42:59

    优秀的小说在我这里只有一个标准:阅读后久久无法平复。喜欢奈保尔这种略带缺陷的叙述方式,也许因为其更适合模仿,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他特有的这种观察式的叙述。

  • 5 幻海 2014-12-28 01:40:37

    “无论时运好坏,我们都清楚自己是可以被牺牲的,我们的辛劳随时可能付诸东流,我们随时可能被击得粉碎。”奈保尔的身心都没有归属,对所经历的地方夹杂着刻薄和温情的羁绊——简直不能有更多的共鸣。

  • 4 锦帆贼 2015-06-27 19:53:59

    可以用脚步丈量的风景是最温暖人心的,而异乡人也并非就一定要与乡愁纠缠。不过,面对生存,大俗大雅都不好使。从大处来看,“小镇终会再次繁荣”,从小处来看,人们也应该有践踏过去的勇气——而且要彻底,否则只不过是冠冕堂皇之语。翻译的非常好,字里行间满是一个比贫穷更让人叹息的70年代的非洲。

  • 6 旁观者 2018-08-15 20:45:54

    2002年,奈保尔刚获奖时我就买了,但16年后才读完,当然,那时我的储备肯定不足以消化此书。很少能看到把宏大史诗和个人命运结合得如此之好的作品:我们这些文明边陲的人们啊,不停寻觅,回家又离开,最后却见证了一场场个人崇拜、语录和国有化的闹剧,只能像无根的水葫芦一样漂流,试图抓住一点虚幻的安全感。

  • 8 上官竹 2014-10-02 21:11:23

    非洲是一艘举步维艰的陈船,在历史长河里浮浮沉沉,或被异族人或被本族人推搡着艰难挪动。只是这些人从来没有想过要陪她走到底,只是各取所需,然后离去。于是非洲,就在大河湾处,湍流激浪中,回旋打转,不辨方向。始终不离左右的,只有苦难的人民和人民的苦难。

  • 9 sissi 2015-04-13 21:23:10

    昨晚看完最后两章,久久不能入睡,这部1978年就已经出版的小说,可能对大多数国内读者来说,都会产生某种略有恐惧的共鸣,我们不探讨后殖民时代的政治立场,仅仅是变革中,不同种族不同家庭背景的每个个体,在肮脏破败的尘土下,在腐烂发霉的非洲面具下,寻找生存和生命意义的过程。我有时看的直起鸡皮疙瘩,有时又看的暗自神伤,这是2015年到目前我觉得最好的一部小说。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写篇读后感。

  • 4 隐于萌 2015-01-29 09:02:48

    虽然不是历史书,但是写特定历史阶段的故事,可读性非常强,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赞叹奈保尔敏感的洞察力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给五星好了。

  • 1 思郁 2018-08-21 17:46:42

    成熟的声音

  • 4 废人王亮 2016-08-09 09:49:21

    奈保尔看待世界和人的眼光可真是犀利,有时甚至有些尖刻,但却让人相当享受。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