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新闻工作者在中国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shichalo 2019-09-03 15:06:15

    这一本写得简直不像是海外汉学家的调性。资料挺扎实,但是越到后面越是琐碎散乱,尤其是最后两张,分别谈林乐知的主要功绩,即教会新报和万国公报,作者对新闻学大概是缺乏一定的概念,基本上就是纯内容分析,两个报纸都划分成同样的四类逐一讨论。但是这究竟是要给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当然,基于一手材料的好处也在这里,这本书有不少线索,包括与上海新报的关系,邮政对于语言的偏向,乃至,中国基督徒,西人基督徒,中西非基督徒在报纸上的论述与交往,等等。这些都是还可以另起炉灶的研究选题。

  • 1 我是喵叔 2020-03-05 20:53:18

    评述性传记,亮点在于大量原始档案史料的运用,对《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等中文报刊的全面梳理和归纳亦难能可贵。遗憾的是研究时段到1883年为止,没能进一步探讨《万国公报》在1889年后复刊的内容。作者认为,“19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思想的孕育期,本书讨论的发生于1868年至1883年间的这些文章,使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第一次接触到新知识的挑战。林乐知在1883年前创办的杂志,在中国近代知识史关键性的十年里,为中国人提供了最多、最全面的新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翻译相当完整,附录和参考文献等均按原书影印并作译注。此外,贝奈特尚有《傅兰雅著译考略》(博士论文),虽有不少缺陷,但似乎至今仍是有关傅兰雅的最好研究。

  • 2 舍利子 2017-12-21 13:58:13

    “我們可以說林樂之的貢獻在於他創造了一個論壇,在這個論壇上,至少部分中國人,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以及一些傳教士,都樂於在這裡表達他們自己。”

  • 2 花样吾女 2015-01-20 11:06:15

    如果能够看看那时候的报纸,就会发现东西方之间互相不了解程度之可怕

  • 0 悬镜长洲 2023-11-11 04:02:49 江苏

    《教会新报》《万国公报》,中西书院

  • 0 蚂蚁有问题 2020-04-01 19:08:08

    敬佩林乐知先生。他扩展了基督教的定义,认为基督教不仅处理人与上帝、人与人的关系,还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相较于其他宗教,基督教能铸造“完整的人”(这一点和马克思主义倒是挺像),在这种广义基督教观念的指导下,他把科学视作上帝在自然界的工作,通过教育、翻译、新闻工作传播科学知识,并且关注人的平等,特别是妇女的地位。四十余年,他甚至比中国人更忧心中国的发展,看他女婿为他写的传记,深深感动。 一件挺悖谬的事,从晚明开始,传教士传播科学都可以算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但手段造成的影响反而超越了目的,甚至显示出目的的不必要。当然,在林等看来,没有基督教作为背景的物质文明不会产生一个公平和人性化的社会。 贝奈特此传,后两章做得不好,因为目光从传主转向了林所办报刊,体量庞大,最终流于描述,写得太琐碎。

  • 0 合羽 2023-11-21 19:19:51 北京

    读完之后发现自己的研究对象确实没有“创新”和“突破”😭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