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拓宽的街道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飞年 2018-03-28 07:05:41

    略失望。更喜欢陈老师写的旅行随笔。

  • 0 一样的耳朵 2015-12-17 14:04:50

    比较喜欢万国公墓、裘小龙、颜永京、菊花那几篇/第一次和鼹鼠皮一起读一本书,还交流感想咧/有不少史料还是第一次看到/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虽然挺气愤的,可是最后一篇才更让人无力,那么凄厉的悲剧,让住在25层高楼的我不寒而栗

  • 2 戚韶 2015-04-29 18:04:12

    细数上海的64条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道,这才是真正的上海腔调:)

  • 1 Figo 2015-08-30 00:02:38

    南大社在学校活动的时候买的,用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为线索,钩沉出上海往事,陈丹燕已经做了很久了。宜人的街道永远需要人的尺度,而不是车的尺度,这或许是我永远喜欢不了深圳的原因……为上海浦西大面积的成功保护感到欣喜,武汉的老城却已令我绝望……同样是近代城市,少了点名人故居,少了点文化气息就不值得保护了吗?保留几处文物建筑,改变整个街区的风貌,意义何在?自己觉得自己没有历史,那谁都不会觉得你有历史

  • 0 2018-04-15 20:35:03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每条街道都有它的故事。永不拓宽的街道,上海在城市文化保护上真的还是走在了很前面。今天听说深圳渔人码头在拆了,要建海洋主题馆,呵呵

  • 0 nob 2014-12-26 09:30:59

    陈小姐老有腔调

  • 0 木子珥 2015-06-09 16:10:04

    以街道为线索穿起来的上海传奇,恰好陈丹燕老师写的都是上海故事所以只是讨巧将作者既往的作品摘选出来

  • 0 太阳的蓝 2016-02-11 12:50:55

    8/100 of 2016. 年初二的晚上,难得星夜。听着杜普蕾的大提琴,我选择平日不敢搭乘的公车回家。电车慢悠悠的晃过平时急匆匆的街区,我饕餮着空落落的夜色里亲切而陌生的街景,曾被那个年少轻狂的我无视的泛黄旧意。#日琐记#

  • 0 GuJi 2015-05-30 13:23:16

    附录可以浏览上海浦西的故道名。

  • 0 雪莱 2018-02-13 17:37:29

    其实和街道无关,是某些特殊上海人的回忆录。前面不少留恋解放前日子的老科勒的回忆读了无感,反倒是最后一篇胶州路大火中普通人的记录让人动容,可能因为缅怀旧日多少有些无病呻吟,但普通人的伤悲却有触及心灵的故事和细节。上海普通人最大的特点,不是谈大历史、大格局,而是过好自己简单又精细、朴素又动人的小日子。

  • 0 D.A.D.A. 2021-11-17 15:22:12

    裘小龙颜永京两篇印象深刻。这个版本装帧太差了,读到一半就散架了,而且为什么要给文字加个底色.....

  • 0 Dostoevskaya 2022-04-17 16:35:07

    虚构和非虚构交杂 有洞察 有情怀 形容上海人对和平饭店是“陌生,但却亲切不已,连那陌生也亲切不已” 真是非常贴切

  • 0 长青藤 2023-06-20 19:40:59 上海

    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是假托街道地理的上海故事集。严重的蓝血意识注定了陈女士的书地域性极强,不受大众待见,但上海的社会文化确是中国所能期待的,最好的未来。

  • 0 2017-06-25 13:29:19

    倒数的几篇有打动到我,感谢用文字记录街道,记住这座城市。

  • 1 西子 2020-05-15 20:31:20

    作者应该是在本人原本写过的内容里截选了18个能与上海规定的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相关的故事集成这本书,与自己打算读的并不一致,不过,也是别有一番收获。故事,虚虚实实,的确记载了上海这个城市在不同时代的记忆。只是,作者的述说方式,黏黏糊糊,看得出来 作者知道好多好多的内容,恨不得全部点一遍,却又不干脆地就某一两个重点说个爽气。如果 对于相关的历史完全没有概念的,看的时候要做不少功课的。虽然这段历史本身是沉重的,但是作者文字过于沉浸于消极中。历史已经不能改变,但是上海保留保护承载历史的建筑并不是为了感叹不幸,应该是以历为鉴,警惕政治的磋磨,唤起人性的善处,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 0 柠檬瓣 2019-08-13 08:22:07

    梧桐荫蔽的街道、街道上的建筑,几乎是旧日上海生活的全部象征。从来到这座城市开始,我就开启了上海的城市漫步,期待将64条街道一一走过。

  • 0 小茉莉 2019-03-15 16:50:00

    重读陈丹燕的《永不拓宽的街道》,这次读新版,知道后面会有增加的关于上海火灾的文字。书读得很慢,一边做笔记,一边对照书看看地图。重读一本书的好处是会发现自己在认知和思维上的成长,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关注点,获得和读到的东西是很不一样的。

  • 0 2018-12-03 16:48:48

    在竖侧看到这个书名就知道一定是写上海无疑了。

  • 0 跳房子 2021-01-30 20:32:14

    不容易读进去的,是优雅却很沉重的东西。近,却又苍远。惬意的咖啡馆里不适合读,工作之余的消遣不适合读,当作史料研究也不适合。我曾经拿起又放下,却在这种情况下深深读了进去:外部世界笼罩防疫的隔离衣,又连着几日自身行动受限,不便走动。这样的情境下,对外界的好奇,对故事的渴望,恰好酿成读这本书的心境。有几篇,标题悲戚,内容也是会掉眼泪的。等好了,去看看它们。

  • 0 阿然和阿夭 2018-12-27 21:19:07

    原来惊心动魄的往事会在时间的调剂里,变成一张沧桑的名片。人擅长记忆,也擅长遗忘,深情和疏离近在咫尺,自尊和虚荣混为一谈。城市默默看人们演绎人生,自我沉醉,自故风流,自我痴狂,自贻伊戚,自作自受,当真是“百年寂莫何时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