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小说叙述了在京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德语的教材为著名的《安妮日记》。老师要求大家背诵日记片段,并告知安妮真正的秘密就在背诵的文字中。女孩们开始挑战背诵,在日本式的单纯努力下,一次又一次克服内心的恐惧。
作者简介 · · · · · ·
赤染晶子(1974-),京都府舞鹤市人。毕业于京都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部德语学科,后来到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锦绣德语文学博士课程,期间退学。2004年,凭《初子》获得第99届文学界新人奖。2010年,以小说《少女的告密》获得第143届芥川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女孩们,请呕心沥血一下。”巴赫曼教授十分钟爱日本式的努力和根性,最喜欢的日语词就是”呕心沥血“,认为这是日本最炽热的情怀,平时总是对女孩子们发自肺腑地说:”就是这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美佳子收拾停当,打开冰箱。 ”啊。“ 美佳子小声叫出声来。冰箱空空如也,明晃晃地刺眼,这是常态。京都的家中暗暗的,厨房尤甚,这样的寒冬里更是变本加厉。外面还能勉强看得到天光,一不留神家里已经一片 漆黑。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打开的冰箱是京都家里最明亮的地方。 冰箱里的光透出来照在变黑了的木地板上。美佳子让冰箱大门敞开了一会儿,借着这亮光照照这昏暗的世界也挺好的。总觉得啪嗒一声随手关上冰箱门显得很冷酷。家里又是一片漆黑。美佳子打开灯。就算开了灯,还是冰箱里最为明亮。这就是京都的家。 世界一片昏暗,太过昏暗,美佳子抱着膝盖想心事,她翻开《Het Achterhuis》,读读这本书,就觉得这个世界仿佛有了一丝光亮,接下来的这个世界只会愈加昏暗,入夜了,唯有时间在不停前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少女的告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少女的告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少女的告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梁州 (永劫回归)
大屠杀夺去的不仅是人的生命和财产,还有名字,剥夺了一个个犹太人的名字。不允许人们再做自我,强加给他们一个名字,那就是“他者'。与众不同的存在在“他者这一名头笼罩下,被全世界所排斥。不论犹太人、吉普赛人、敌人、政治犯、同性恋,还是其他什么理由,被迫害的人们只剩了一个名字,“他者。2020-08-19 20:44
-
美佳子不禁陷人沉思,这么说来,我又到底是谁呢? 是梅普,吉斯吗? 梅普。吉斯是所有跟安妮有关的人里唯一还在世的人,现在已经有一百岁了。如今只有梅普还能讲述当时真实的情景了,她的脑子里存储着历史真相。 美佳子抱紧安杰丽卡娃娃,心中稍觉安定。终于找到了那个词,找到了那个名字。我就是梅普,吉斯,为安妮的隐匿生活提供了援助。这就是答案。 ——摘自《少女的告密》 和美佳子一样,我总喜欢在书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在这...
2018-03-03 19:01
美佳子不禁陷人沉思,这么说来,我又到底是谁呢? 是梅普,吉斯吗? 梅普。吉斯是所有跟安妮有关的人里唯一还在世的人,现在已经有一百岁了。如今只有梅普还能讲述当时真实的情景了,她的脑子里存储着历史真相。 美佳子抱紧安杰丽卡娃娃,心中稍觉安定。终于找到了那个词,找到了那个名字。我就是梅普,吉斯,为安妮的隐匿生活提供了援助。这就是答案。
——摘自《少女的告密》
和美佳子一样,我总喜欢在书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在这个故事里,谁是我,我是谁。然后他契合我,我扮演他,他偶尔在我不知如何抉择时冒出来当一个向导。可是人都是复杂的,没有谁和我是一样的。读《少女的告密》时,我是美佳子,不愿流进陷入谣言的女孩儿里;我是丽子,“我喜欢的既不是威士忌,也不是大福饼,而是秒表”;我是贵代,害怕着“似乎让自己变得混浊不清,不成其为自己了”的现状。读《萤火虫小巷》时,我既是塔莉又是凯蒂,既不是凯蒂也不是塔莉。 我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角色,也找到自己的独特。
回应 2018-03-03 19:01 -
“1944年4月15 日。” 那是安妮和彼得接吻的日子彼得是和安妮一起藏身在密室里的少年,比安妮大三岁。安妮自己也说了,“那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日子”。 “错。”巴赫曼教授说。他对安妮•弗兰克别有想法,绝不允许有把安妮浪漫化的言论。他认为日本的女孩们尤其对安妮•弗兰克抱有强烈的少女幻想。 ——摘自《少女的告密》P2 女孩是会做梦的存在,女孩的眼睛看的不是这个世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女孩是痴痴望着天空说话的。女...
2018-03-03 18:49
“1944年4月15 日。” 那是安妮和彼得接吻的日子彼得是和安妮一起藏身在密室里的少年,比安妮大三岁。安妮自己也说了,“那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日子”。 “错。”巴赫曼教授说。他对安妮•弗兰克别有想法,绝不允许有把安妮浪漫化的言论。他认为日本的女孩们尤其对安妮•弗兰克抱有强烈的少女幻想。
——摘自《少女的告密》P2
女孩是会做梦的存在,女孩的眼睛看的不是这个世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女孩是痴痴望着天空说话的。女孩所说的话,说的绝对不是现实。女孩喜欢美轮美奂的比喻,她们常说“比如”。安妮•弗兰克就像一支玫瑰。女孩们没有错,她们把安妮身上发生的悲剧仅仅看做一支玫瑰身上发生的事情,仅仅沉迷于这朵玫瑰之美,仅仅为这朵玫瑰不再存在于世而流泪。女孩们喜欢的仅仅是一支玫瑰而已。但安妮•弗兰克不是玫瑰,女孩们不懂得“安妮•弗兰克”真正的意义。她们只是把安妮•弗兰克个词当做漂亮的比喻来使用,她们漂亮的比喻把真实变成了捏造。女孩们口中的捏造甚至耀耀生辉,不输于现实本身。
——摘自《少女的告密》P32
我在看书时也总是如此,对情节不求甚解,按自己的想法对其中人物抱有片面的扁平的幻想,无法立体与全面。正如美佳子印象里的安妮只是个可爱的少女,失去了犹太人的身份,失去了苦难与一切精神力量,只有浪漫悲剧的女主角这一面。
回应 2018-03-03 18:49
-
“1944年4月15 日。” 那是安妮和彼得接吻的日子彼得是和安妮一起藏身在密室里的少年,比安妮大三岁。安妮自己也说了,“那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日子”。 “错。”巴赫曼教授说。他对安妮•弗兰克别有想法,绝不允许有把安妮浪漫化的言论。他认为日本的女孩们尤其对安妮•弗兰克抱有强烈的少女幻想。 ——摘自《少女的告密》P2 女孩是会做梦的存在,女孩的眼睛看的不是这个世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女孩是痴痴望着天空说话的。女...
2018-03-03 18:49
“1944年4月15 日。” 那是安妮和彼得接吻的日子彼得是和安妮一起藏身在密室里的少年,比安妮大三岁。安妮自己也说了,“那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日子”。 “错。”巴赫曼教授说。他对安妮•弗兰克别有想法,绝不允许有把安妮浪漫化的言论。他认为日本的女孩们尤其对安妮•弗兰克抱有强烈的少女幻想。
——摘自《少女的告密》P2
女孩是会做梦的存在,女孩的眼睛看的不是这个世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女孩是痴痴望着天空说话的。女孩所说的话,说的绝对不是现实。女孩喜欢美轮美奂的比喻,她们常说“比如”。安妮•弗兰克就像一支玫瑰。女孩们没有错,她们把安妮身上发生的悲剧仅仅看做一支玫瑰身上发生的事情,仅仅沉迷于这朵玫瑰之美,仅仅为这朵玫瑰不再存在于世而流泪。女孩们喜欢的仅仅是一支玫瑰而已。但安妮•弗兰克不是玫瑰,女孩们不懂得“安妮•弗兰克”真正的意义。她们只是把安妮•弗兰克个词当做漂亮的比喻来使用,她们漂亮的比喻把真实变成了捏造。女孩们口中的捏造甚至耀耀生辉,不输于现实本身。
——摘自《少女的告密》P32
我在看书时也总是如此,对情节不求甚解,按自己的想法对其中人物抱有片面的扁平的幻想,无法立体与全面。正如美佳子印象里的安妮只是个可爱的少女,失去了犹太人的身份,失去了苦难与一切精神力量,只有浪漫悲剧的女主角这一面。
回应 2018-03-03 18:49 -
“女孩们,请呕心沥血一下。”巴赫曼教授十分钟爱日本式的努力和根性,最喜欢的日语词就是”呕心沥血“,认为这是日本最炽热的情怀,平时总是对女孩子们发自肺腑地说:”就是这样!“ ——这里的”呕心沥血“指的是「一生悬命(いっしょうけんめい)」吧?总觉得翻译成呕心沥血不是非常贴切······
2015-07-25 21:04
-
美佳子收拾停当,打开冰箱。 ”啊。“ 美佳子小声叫出声来。冰箱空空如也,明晃晃地刺眼,这是常态。京都的家中暗暗的,厨房尤甚,这样的寒冬里更是变本加厉。外面还能勉强看得到天光,一不留神家里已经一片 漆黑。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打开的冰箱是京都家里最明亮的地方。 冰箱里的光透出来照在变黑了的木地板上。美佳子让冰箱大门敞开了一会儿,借着这亮光照照这昏暗的世界也挺好的。总觉得啪嗒一声随手关上冰箱门显得很冷酷。...
2015-07-25 21:09
美佳子收拾停当,打开冰箱。 ”啊。“ 美佳子小声叫出声来。冰箱空空如也,明晃晃地刺眼,这是常态。京都的家中暗暗的,厨房尤甚,这样的寒冬里更是变本加厉。外面还能勉强看得到天光,一不留神家里已经一片 漆黑。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打开的冰箱是京都家里最明亮的地方。 冰箱里的光透出来照在变黑了的木地板上。美佳子让冰箱大门敞开了一会儿,借着这亮光照照这昏暗的世界也挺好的。总觉得啪嗒一声随手关上冰箱门显得很冷酷。家里又是一片漆黑。美佳子打开灯。就算开了灯,还是冰箱里最为明亮。这就是京都的家。 世界一片昏暗,太过昏暗,美佳子抱着膝盖想心事,她翻开《Het Achterhuis》,读读这本书,就觉得这个世界仿佛有了一丝光亮,接下来的这个世界只会愈加昏暗,入夜了,唯有时间在不停前进。 引自第17页 回应 2015-07-25 21:09 -
美佳子不禁陷人沉思,这么说来,我又到底是谁呢? 是梅普,吉斯吗? 梅普。吉斯是所有跟安妮有关的人里唯一还在世的人,现在已经有一百岁了。如今只有梅普还能讲述当时真实的情景了,她的脑子里存储着历史真相。 美佳子抱紧安杰丽卡娃娃,心中稍觉安定。终于找到了那个词,找到了那个名字。我就是梅普,吉斯,为安妮的隐匿生活提供了援助。这就是答案。 ——摘自《少女的告密》 和美佳子一样,我总喜欢在书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在这...
2018-03-03 19:01
美佳子不禁陷人沉思,这么说来,我又到底是谁呢? 是梅普,吉斯吗? 梅普。吉斯是所有跟安妮有关的人里唯一还在世的人,现在已经有一百岁了。如今只有梅普还能讲述当时真实的情景了,她的脑子里存储着历史真相。 美佳子抱紧安杰丽卡娃娃,心中稍觉安定。终于找到了那个词,找到了那个名字。我就是梅普,吉斯,为安妮的隐匿生活提供了援助。这就是答案。
——摘自《少女的告密》
和美佳子一样,我总喜欢在书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在这个故事里,谁是我,我是谁。然后他契合我,我扮演他,他偶尔在我不知如何抉择时冒出来当一个向导。可是人都是复杂的,没有谁和我是一样的。读《少女的告密》时,我是美佳子,不愿流进陷入谣言的女孩儿里;我是丽子,“我喜欢的既不是威士忌,也不是大福饼,而是秒表”;我是贵代,害怕着“似乎让自己变得混浊不清,不成其为自己了”的现状。读《萤火虫小巷》时,我既是塔莉又是凯蒂,既不是凯蒂也不是塔莉。 我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角色,也找到自己的独特。
回应 2018-03-03 19:01
-
梁州 (永劫回归)
大屠杀夺去的不仅是人的生命和财产,还有名字,剥夺了一个个犹太人的名字。不允许人们再做自我,强加给他们一个名字,那就是“他者'。与众不同的存在在“他者这一名头笼罩下,被全世界所排斥。不论犹太人、吉普赛人、敌人、政治犯、同性恋,还是其他什么理由,被迫害的人们只剩了一个名字,“他者。2020-08-19 20:44
-
美佳子不禁陷人沉思,这么说来,我又到底是谁呢? 是梅普,吉斯吗? 梅普。吉斯是所有跟安妮有关的人里唯一还在世的人,现在已经有一百岁了。如今只有梅普还能讲述当时真实的情景了,她的脑子里存储着历史真相。 美佳子抱紧安杰丽卡娃娃,心中稍觉安定。终于找到了那个词,找到了那个名字。我就是梅普,吉斯,为安妮的隐匿生活提供了援助。这就是答案。 ——摘自《少女的告密》 和美佳子一样,我总喜欢在书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在这...
2018-03-03 19:01
美佳子不禁陷人沉思,这么说来,我又到底是谁呢? 是梅普,吉斯吗? 梅普。吉斯是所有跟安妮有关的人里唯一还在世的人,现在已经有一百岁了。如今只有梅普还能讲述当时真实的情景了,她的脑子里存储着历史真相。 美佳子抱紧安杰丽卡娃娃,心中稍觉安定。终于找到了那个词,找到了那个名字。我就是梅普,吉斯,为安妮的隐匿生活提供了援助。这就是答案。
——摘自《少女的告密》
和美佳子一样,我总喜欢在书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在这个故事里,谁是我,我是谁。然后他契合我,我扮演他,他偶尔在我不知如何抉择时冒出来当一个向导。可是人都是复杂的,没有谁和我是一样的。读《少女的告密》时,我是美佳子,不愿流进陷入谣言的女孩儿里;我是丽子,“我喜欢的既不是威士忌,也不是大福饼,而是秒表”;我是贵代,害怕着“似乎让自己变得混浊不清,不成其为自己了”的现状。读《萤火虫小巷》时,我既是塔莉又是凯蒂,既不是凯蒂也不是塔莉。 我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角色,也找到自己的独特。
回应 2018-03-03 19:01 -
“1944年4月15 日。” 那是安妮和彼得接吻的日子彼得是和安妮一起藏身在密室里的少年,比安妮大三岁。安妮自己也说了,“那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日子”。 “错。”巴赫曼教授说。他对安妮•弗兰克别有想法,绝不允许有把安妮浪漫化的言论。他认为日本的女孩们尤其对安妮•弗兰克抱有强烈的少女幻想。 ——摘自《少女的告密》P2 女孩是会做梦的存在,女孩的眼睛看的不是这个世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女孩是痴痴望着天空说话的。女...
2018-03-03 18:49
“1944年4月15 日。” 那是安妮和彼得接吻的日子彼得是和安妮一起藏身在密室里的少年,比安妮大三岁。安妮自己也说了,“那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日子”。 “错。”巴赫曼教授说。他对安妮•弗兰克别有想法,绝不允许有把安妮浪漫化的言论。他认为日本的女孩们尤其对安妮•弗兰克抱有强烈的少女幻想。
——摘自《少女的告密》P2
女孩是会做梦的存在,女孩的眼睛看的不是这个世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女孩是痴痴望着天空说话的。女孩所说的话,说的绝对不是现实。女孩喜欢美轮美奂的比喻,她们常说“比如”。安妮•弗兰克就像一支玫瑰。女孩们没有错,她们把安妮身上发生的悲剧仅仅看做一支玫瑰身上发生的事情,仅仅沉迷于这朵玫瑰之美,仅仅为这朵玫瑰不再存在于世而流泪。女孩们喜欢的仅仅是一支玫瑰而已。但安妮•弗兰克不是玫瑰,女孩们不懂得“安妮•弗兰克”真正的意义。她们只是把安妮•弗兰克个词当做漂亮的比喻来使用,她们漂亮的比喻把真实变成了捏造。女孩们口中的捏造甚至耀耀生辉,不输于现实本身。
——摘自《少女的告密》P32
我在看书时也总是如此,对情节不求甚解,按自己的想法对其中人物抱有片面的扁平的幻想,无法立体与全面。正如美佳子印象里的安妮只是个可爱的少女,失去了犹太人的身份,失去了苦难与一切精神力量,只有浪漫悲剧的女主角这一面。
回应 2018-03-03 18:4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新潮社 (2010)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新潮社 (2013)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少女的告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低等游民 2018-03-31
一件子虚乌有的小八卦的起始与消弭,却绕了三五道弯,最后在文学作品里得到了“粉红色”的救赎,确实是符合少女的作风,所以真的是:“女孩的心思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3 有用 表层生活 2014-12-29
本想说点什么,但书后译者的评论已说明一切
2 有用 paradiso 2016-06-11
虽然思路转折写得偏生硬但看得出作者有在思考。安妮日记和女生小团体排它/传谣/青春洁癖等等的并置,安妮对于自我/他者/犹太人身份的困惑是少女们不关心的,她们只想看玫瑰夭折的悲剧,而谣言的真相是不该去看的。
1 有用 七哥 2016-09-05
得了芥川奖的小说,这个,不知道是怎么得的。交代主要人物,然后是关于丽子谣言的开端,发展,这时候美佳子发现了真相,而她却成了新谣言的主角。关于丽子的谣言终结于沉默的安妮,而关于美佳子的谣言终结于 告密者是安妮,故事的主体框架是这样的。。故事巧妙的寻找到了《安妮日记》作为故事的重要线索,而不是重要内容,关于安妮的讨论和演讲只是情节。我觉得过于浅显的主题,包含了太多铺垫。索然无味。
1 有用 焰 2019-02-28
安妮恐惧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努力想要成为他者,想要遗忘并抛弃自身的本质。因此,忘记的词汇正是对于自己最为重要的东西。主人公对于安妮抱有浪漫的幻想,可那为暴力杀害的浪漫少女只是假象。安妮不愿面对本质的自我,因此,在演讲的最后关头,主人公揭发了安妮的真实身份,这种揭发也是期望我们能做无可替代的自我,而非他者。安妮无法正视身为犹太人的自己,她失去了自己,所以她死掉了。本书篇幅短小,却蕴含微妙的思考,颇有... 安妮恐惧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努力想要成为他者,想要遗忘并抛弃自身的本质。因此,忘记的词汇正是对于自己最为重要的东西。主人公对于安妮抱有浪漫的幻想,可那为暴力杀害的浪漫少女只是假象。安妮不愿面对本质的自我,因此,在演讲的最后关头,主人公揭发了安妮的真实身份,这种揭发也是期望我们能做无可替代的自我,而非他者。安妮无法正视身为犹太人的自己,她失去了自己,所以她死掉了。本书篇幅短小,却蕴含微妙的思考,颇有趣味。 (展开)
1 有用 虾米 2021-01-13
写坏了。作者毕业于德语专业, 似乎习得了德语的哲思而没有习得德语的艺术。让《安妮日记》介入并反射自身的生活,这是小说有意思的一个地方,但《安妮日记》和少女故事本身接榫得并不融洽。日常逻辑近乎错乱,因为和男教授相处一室所以就“不纯洁”了,为了证明纯洁就必须偷走教授的洋娃娃,这个洋娃娃需要每天听莫扎特,教授的生活则围绕着洋娃娃打转,上下班和洋娃娃一同挤车,闲下来就跟洋娃娃说话,丢了洋娃娃便要生起大病来... 写坏了。作者毕业于德语专业, 似乎习得了德语的哲思而没有习得德语的艺术。让《安妮日记》介入并反射自身的生活,这是小说有意思的一个地方,但《安妮日记》和少女故事本身接榫得并不融洽。日常逻辑近乎错乱,因为和男教授相处一室所以就“不纯洁”了,为了证明纯洁就必须偷走教授的洋娃娃,这个洋娃娃需要每天听莫扎特,教授的生活则围绕着洋娃娃打转,上下班和洋娃娃一同挤车,闲下来就跟洋娃娃说话,丢了洋娃娃便要生起大病来……情节上崩得让人叹为观止。作者没有花费任何工夫来向我们说明以上这些东西是“正常”的、可信的,而不是发神经。作者需要学习的,是像卡夫卡那样,告诉读者一个人变甲虫这件事情是真实的、再自然不过的。否则,小说很难立得起来。 (展开)
0 有用 废纸罐头 2020-12-15
情节较简单,结构较精巧,有玩味余地,但阅读起来和文本隔了两层,只能雾里看花般理解其中的身份政治寓意。
0 有用 Z 2020-11-13
情节简单,但隐喻性强。模式不合适,但好在有点意思。
0 有用 r 2020-11-08
话说当初买的时候就刻意跳过了这一本,这世上那么多国家的作者,最不能接受的除了耶茨之外的美国人的文字,就数实在无法接受日本韩国人的文学了。这里也是同样的问题,故事原本就建立在一个更为让人厌恶的历史事实基础上,二次叠加出来的剧情就更为恶心。众所周知《安妮日记》在文学界有着多大的影响力,可我真的不明白一个14岁被关在阁楼里生活了2年多的犹太小女孩的日记有多大的价值,好吧,就算它真实反映了历史现实体现了犹... 话说当初买的时候就刻意跳过了这一本,这世上那么多国家的作者,最不能接受的除了耶茨之外的美国人的文字,就数实在无法接受日本韩国人的文学了。这里也是同样的问题,故事原本就建立在一个更为让人厌恶的历史事实基础上,二次叠加出来的剧情就更为恶心。众所周知《安妮日记》在文学界有着多大的影响力,可我真的不明白一个14岁被关在阁楼里生活了2年多的犹太小女孩的日记有多大的价值,好吧,就算它真实反映了历史现实体现了犹太难民的可怜之处,那也上升不到文学世界至高无上的地步吧?然而赤染晶子又在这个不招人待见的故事的架构上生生编造了女大学生之间相互谣传八卦的剧情,最后还获了芥川奖,我也是醉得和一部分评委一样一样的。是不是所有日本年轻姑娘都想和金发碧眼的德国人有一腿?得不到就安排对方是个变态…题材太过幼稚,思想让人不齿。 (展开)
0 有用 鸢Ryyyy 2020-11-06
……在图书馆等机器开机消磨时光读的 叙事太跳脱了 和安妮的联系其实和有点强行 感觉只是把握了相似性 承认自己成为他者 然后呢? 这是讲究自我身份认同的主题 却绕绕弯弯的……没有什么必要 虽然我能接受安妮就是告密者本人 但她如果是在最后才告密 那又怎会被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