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出版的《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新增詹宏志、陳湘琪專訪,並全新修訂、全新設計。
《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6889
各界好評
「或許台灣新電影對我的創作影響,無法用寫實美學,庶民觀點,素人演員,標準鏡頭,長拍鏡頭,或畫外音畫外空間充分說明,最接近的感覺應該就是《再見楊德昌》這本書呈現的錯綜複雜的感情。」 ──易智言(導演)
「透過楊德昌電影如何被發想、編寫、設計與執行,為台灣新電影共同參與推動的電影人留下珍貴的口述歷史,並從實際製作面為『台灣新電影美學』提供了具體而微的闡釋。」──林文淇(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
「即使楊德昌在《恐怖份子》裡,透過長鏡頭冷冷地看著眾生相,到了《一一》,他還是給出一幅人間有情的溫馨畫面。楊德昌以他獨特的方式關照這個世界,這是本書所要見證的事實。」──陳儒修(政大廣電系教授)
「王昀燕的《再見楊德昌》某種程度彌補了我們未能親聆或親睹楊導自道心聲的遺憾,並不是說這些旁人對他的觀察或描述足以替他發聲,而是透過不同的在場旁觀者彼此印證,有助於我們還原楊德昌的創作現場,了解他所面對的困境與掣肘,捕捉其創作意圖及理念,從而對台灣新電影那段歷史做出更適切的總結──這才能真正告別新浪潮!」──686(影評人)
「國外關於楊德昌的英文法文書一本接一本的出,唯有這一本才是台灣第一手的精采史料,絕不能錯過!」──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我喜歡把《再見楊德昌》這本訪談紀事看成一部紀錄片,一部沒有機會在楊德昌生前訪問到他,楊德昌卻無所不在,所有檔案影像都與楊德昌及他的電影相關,所有受訪者或是他新電影時期親密戰友、或是不同階段的工作夥伴及合作演員,既談楊德昌其人其事,也爬梳台灣新電影的起落,從製片、編劇、聲音、剪接、攝影、表演等多重視角深度剖析楊德昌創作的精彩『紙上紀錄片』。
陳湘琪在訪談中是這麼形容楊德昌的:『他有一種絕對,一種固執,和一種堅持。』這句話幾乎讓我熱淚盈眶。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要完成嘔心瀝血的作品,靠的就是絕對、固執、堅持;然而我相信,要完成一本深入偉大藝術家創作心靈的訪談集,也需要這樣的絕對、固執、還有堅持。」──鄭秉泓(影評人)
「如果你想了解台灣新電影,以及電影人,應該看這本書。如果你想看如何訪談,怎樣提問,應該看這本書。如果你想了解楊德昌以及他的電影;如果你想支持年輕人的天真與志氣;如果你也珍惜每個創作者,他們引領這時代的光.......」──范宜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在台灣新浪潮導演中,楊德昌是永恆的Icon,他拍出城市裡疏離而離奇的人際關係,也是我自己最喜歡的導演。好友昀燕完成了一本不同世代文青都想寫,卻沒有寫成的夢想之書。」──駱亭伶(《小日子》主編)
「楊導的視野總是看得好遠,深刻犀利的批判中,滿是他對於這個民族,這座城市滿溢的愛。也因為走得太前太快,旁人總跟不太上他的腳步,這些年,楊德昌的電影竟只能成為知識份子間的一種通關密碼(說有多可惜就有多可惜!)。雖然根據鴻鴻老師的說法,歐美的楊德昌論述書籍文章一本一本出,但在台灣,坊間能寫、敢寫他的作品還是太少了!
當年拿到這本書,滿是驚喜的花了兩天不到讀完它,廣泛深入兼具的一本訪談書,更驚訝的是作者竟然只長我一兩歲!或許這也再次印證楊導生前所說:只要你覺得有可能,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汪兆謙(導演、阮劇團創辦人)
「以楊德昌為主角的電影書不少,王昀燕的《再見楊德昌》是最好的一本。第一回讀完新版的《再見楊德昌》,淚流滿面,第一個感想是:『好用心的一本書,楊德昌,我們再見楊德昌』。無法訪問楊德昌,也不願意從作品中主觀解讀,於是王昀燕從楊導的文物史料田調,選擇以周遭人物的大量訪談,建構起楊德昌的生命和美學。每一篇訪談除了建立楊德昌的樣貌,與認識了18位受訪者的電影人生,並從他們的口述中,建構了台灣70到90年代的電影史。」──尚恩(影評人)
《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2016年新版)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