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忠奸之辨?——政权、族国、文化间的选择 (黄金左脚撑小兵)
- 新史学文库 (新史学)
- 新书掠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赵园作品系列 (新史学)
- a acheter (剧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温酒 2018-12-07 16:46:06
驱使史料甚勤,审慎看待“以诗证史”和尽力避免概论化约的论述态度值得赞赏;然文章拖沓,论点泛而模糊——限于论证技巧之稍弱,本书还是显得略偏文学评论。尾注也不如脚注方便阅读 //好像买错了,北大出版社那本比这本多了两百多页,价格折算下来差几块钱,气人。//少了上编“明清之际士人话题研究”,下编的“第八章 关于遗民学术”和附录的“由《鱼山剩稿》看士人于明清之际的伦理困境”
0 有用 蕴华 2016-02-16 11:05:24
其于明清之际的遗民生存状态、“职志”与“节义”的抉择、“处”与“出”的态度、遗民与宗教折中、遗民在时间中的姿态演变等问题都所作有见地有奇趣的剖析,使得“遗民”的身份界定不是更为清晰而是更为复杂。笔下所绘人物、所引材料,均能使后人得窥此中天地,作为附录的《我读傅山》,更是勾起个案研究的无数馋虫。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8-12-28 15:52:46
可以。
1 有用 衣锦夜行 2018-12-03 14:00:11
非专业不读亦可,若作为扩展知识面来说又过于偏狭。如读可不通读,选其总结性阅读扩充即可
5 有用 愚公∞ 2015-11-16 18:25:45
这部书的副标题是《作为一种现象的遗民》,也就是说本册的主题是围绕遗民话题展开,从遗民的生存方式,到遗民如何自视,这一系列的问题。不过,我总觉得赵园九十年代转向明清之际研究,与当时八十、九十年之际的政治运动有关,导致整整一代学人彻底倒向了遗民心态。可以与之印证的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同样产生了某种遗民共鸣。今天,我们还能读出这种仓惶和无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