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行人文化實驗室
原作名: Un ethnologue dans le métro
译者: 周伶芝 / 郭亮廷
出版年: 2014-9
页数: 152
定价: NT$22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9087711
内容简介 · · · · · ·
地鐵路線彷彿攤開的手掌,每一條相互錯綜交疊的折痕分別代表了家庭線、工作線、感情線,這些關於地鐵的個人回憶交織出一個城市的前世今生;擁有不同掌紋的每位乘客彼此互不交集,僅以模糊的面目,孤獨地朝向不同方向移動……
在現代社會,人們經常移動,在到達下一個地點的路徑之間,時常短暫停留在車站月台、機場大廳。當人們身處這種空間時,需要倚賴各種符號指示以完成在該空間的目的;當那些指示被替換,該空間對人們的意義也隨之改變。馬克.歐傑稱這種性質浮動的過渡性空間為「非地方」(non-lieu)。非地方的意義可不斷被重置,所以非地方並不承載歷史,在非地方的人們也不具面孔,僅以信用卡或車票作為身分識別。持著車票當作認同的人們,在非地方中以個體為單位被處理,由此產生了孤獨。
巴黎地鐵的規模龐大、路線交錯複雜,交通網絡從市區核心延伸到近郊,而路線與地鐵站的增長恰恰標誌著這個大都...
地鐵路線彷彿攤開的手掌,每一條相互錯綜交疊的折痕分別代表了家庭線、工作線、感情線,這些關於地鐵的個人回憶交織出一個城市的前世今生;擁有不同掌紋的每位乘客彼此互不交集,僅以模糊的面目,孤獨地朝向不同方向移動……
在現代社會,人們經常移動,在到達下一個地點的路徑之間,時常短暫停留在車站月台、機場大廳。當人們身處這種空間時,需要倚賴各種符號指示以完成在該空間的目的;當那些指示被替換,該空間對人們的意義也隨之改變。馬克.歐傑稱這種性質浮動的過渡性空間為「非地方」(non-lieu)。非地方的意義可不斷被重置,所以非地方並不承載歷史,在非地方的人們也不具面孔,僅以信用卡或車票作為身分識別。持著車票當作認同的人們,在非地方中以個體為單位被處理,由此產生了孤獨。
巴黎地鐵的規模龐大、路線交錯複雜,交通網絡從市區核心延伸到近郊,而路線與地鐵站的增長恰恰標誌著這個大都會區的擴張歷程。馬克.歐傑是個道地的巴黎人,巴黎地鐵在他生命中的各個階段從不缺席,彷彿「可用地鐵站名填寫履歷表」。他從兒時回憶說起,地鐵因他的個人記憶有著不同的意義,但路線和站名並不只是地理的指涉,更承載著集體的身世和整個城市的歷史脈絡。他以人類學家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地鐵空間中進行民族誌的田野調查:所有移動的乘客和短暫停留的流浪漢、扒手、小販等族群都是他觀察的對象。他以自身的觀察穿針引線,串起各方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相關論述,闡明概念、提點思考。在這個快速擴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個體都在進行孤獨的移動,因為孤獨,我們感受到群體,並在地鐵這樣的空間中和群體建立起似有若無的連結,或在交匯的移動中,與空間建立起不同以往的關係。
本書作者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在涂爾幹、牟斯、李維史陀等影響之下,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新穎論述。其許多關於當代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的著作已成必讀經典,也被後進大量引用。他拋開遙遠、原始、嚴肅的人類學研究包袱,率先以這本書展開關於地鐵的人類學論述,開啟了「近在身邊」的人類學研究。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承襲了法國學者的優美書寫傳統,帶有濃濃的文學氣息。在感性親切、平易近人的文字,相隔30年的巴黎地鐵經驗也變得輪廓鮮明。本書採取散步隨筆的形式,份量輕薄,接近小說的散文風格甚至被法國出版社歸為文學類。這也是馬克.歐傑第一本被引進台灣的著作,它不只是一本深度挖掘的都市民族誌,也是一本流暢易讀的文學創作。
閱讀這本書,我們「非地方」的捷運經驗於是連結起30年前的巴黎,讓每天百萬人次的孤獨得以有文字描述、有一個理解的框架。我們與城市、身邊的人、目的地(或出發地)的關聯,也找到幽微的線索:一張交疊著地理、記憶、孤獨與群體的移動地圖。
名人推薦
龔卓軍 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所副教授
胡晴舫 作家
鍾文音 作家
「城市日常生活的觀察家,最細緻的地鐵遊盪報告」──France Culture法國文化廣播電台
「原創觀點,深度挖掘,談論移動的經典」──法國亞馬遜網站
「他的散文寫作風格賦與地鐵觀察一種自由風格,充滿彈性的個人節奏,生動表達他在地鐵裡的親身體驗,更加再現地鐵裡人群來去無常的現象。深入地鐵的哲學思考,重新觸及現代社會隱藏的混亂不安。」──Liège大學文化報
作者简介 · · · · · ·
馬克.歐傑 Marc Augé
生於1935年,1992年和多位人類學者於法國高等社會學院成立當代世界人類學研究中心。他曾撰寫諸多以人類學觀點看待當代社會的作品,由此探討今日人類學研究的可能發展,奠定法國當代重要人類學家的地位,其優美的書寫也讓他成為一位傑出的作家。馬克.歐傑屬於1960年代訓練出身的民族誌者,受到李維史陀、涂爾幹和牟斯的影響,其論述討論面向豐富,從經濟、旅行、電影、攝影、社群網站、城市地景等角度切入當代日常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與人和歷史的關係。重要著作如《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Non-Lieux: Introduction à une anthropologie de la surmodernité)、《人類學家與全球化世界》(Pour une anthropologie des mondes contempora...
馬克.歐傑 Marc Augé
生於1935年,1992年和多位人類學者於法國高等社會學院成立當代世界人類學研究中心。他曾撰寫諸多以人類學觀點看待當代社會的作品,由此探討今日人類學研究的可能發展,奠定法國當代重要人類學家的地位,其優美的書寫也讓他成為一位傑出的作家。馬克.歐傑屬於1960年代訓練出身的民族誌者,受到李維史陀、涂爾幹和牟斯的影響,其論述討論面向豐富,從經濟、旅行、電影、攝影、社群網站、城市地景等角度切入當代日常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與人和歷史的關係。重要著作如《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Non-Lieux: Introduction à une anthropologie de la surmodernité)、《人類學家與全球化世界》(Pour une anthropologie des mondes contemporains)、《重返地鐵》(Le métro revisité)、《遺忘的形式》(Les formes de l'oubli)、《不可能的旅行》(L'impossible voyage: Le tourisme et ses images)等。
目录 · · · · · ·
第二章 複數的孤獨
第三章 交匯點
結語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C'est bien un privilège parisien que de pouvoir utiliser le plan du métro comme un aide-mémoire, un déclencheur de souvenirs, miroir de poche où viennent se refléter et s'affoler un instant les alouettes du pass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铁路线具有的历史“职责”,包含了双重而矛盾的预设。有多少地铁站,就有多少被歌颂、被怀疑的著名的人物和情境:列车加快速度深入我们的历史,努力不懈地往返于彼此相反的方向,穿越了伟人、名胜和重大事迹,毫不犹豫地从甘必大到路易斯·米歇......然后返回。 搭乘地铁就像是在参与纪念祖先的庆典。然后,如果说这是一场仪式,它也是无意识的;对于很多人,这些站名读起来根本没有意义,而这些名字所传达的,和人们所接受的,也未必是同一个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反驳,若真是有什么仪式,那也是一场僵死的仪式:它早已无法让今天的社会对照它的过去,让组成社会的个人对照他们的历史。 地铁的路线只是把匆忙又疲惫的男男女女,分散到巴黎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在紧张的日常生活中,看着地铁路线图上那成串的站名计算着或快或慢的旅程所耗费的时间会令他们早到或迟到时,可以盼望遇到空位多一点的车厢,或空旷一点的站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的人也喜欢 · · · · · ·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巴黎写景:地铁里的读诗人

我是人类学家,我今天坐地铁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购买这本书的理由是凑单包邮,打开这本书的理由是篇幅简短,决定写篇书评的理由是读都读了。很薄的一本小书,里面涉及到的线索却千头万绪。 作者把地铁作为研究对象,将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观点、方法,特别是那些有争议的问题,投射在地铁这一具体的公共空间上讨论。不知道是不... (展开)
“我们谈论地铁,就是谈论阅读和绘制地图”

像人类学家一样坐地铁

艰难困顿在一本小书里,诗意栖居于荒谬之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花了一个半工作日阅读,正襟危坐,手执铅笔。 读的如此慢,每看进去几段话,就要抬头苦笑一下,看看别的什么都可以。 四章,“记忆”是历史与记忆与现实的交错,“复数的孤独”是个体与社会的分合,“交汇站”汇集了所有现代世界的构成分子和寓意。结语,地铁的象征,巴黎地铁... (展开)
巴黎和纽约的两位人类学家的田野生活

人类学视角的巴黎地铁遐想录

【转载】从人类学角度思考地铁,会有什么有趣的观察和发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转自好奇心日报:[http://www.qdaily.com/articles/61179.html?share_from=app&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 作者:曾梦龙 对每个天天搭地铁的人来说,地铁最通俗的定义正是如此:没有节庆的集体性,未被隔离的孤独感。 作者简介: 马克·奥热(Marc Augé),生于 1935 年...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论坛 · · · · · ·
第一章 記憶 | 来自purplecaturra | 1 回应 | 2015-05-02 22:54:2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6.8分 333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2)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
Fayard/Pluriel (2013)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Hachette (1997)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类学著作 (王荣欣)
- 情感/道德现象学(待整理)续 (維舟)
- △胡品清出版補助計劃 (purplecaturra)
- 哪儿哪儿都有人类学家 (卢舍那)
- 我的书单 (子初)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一样的耳朵 2019-05-10 11:29:19
开头对巴黎地铁尤其是地铁站名的描述很有趣,也很长知识/后面开始转入人类学就看不懂了,不知道是因为我缺乏这方面的训练,还是因为本身就太牵强/布面平装我是第一次看到/竖排版真的不能经常加英文注解,否则实在是影响阅读体验
0 有用 王仔小馒头🖤 2015-11-26 13:04:53
请归为随笔类。
0 有用 [已注销] 2015-10-03 18:18:19
侮辱人类学家啊简直是。
3 有用 纪恩同学 2014-10-08 17:42:34
这不算人类学吧,也就是散文。。
0 有用 何阿嵐 2014-09-18 22:33:02
有所啟發,那裡都是人類學家的理想觀察地
0 有用 我在地狱热披萨 2021-11-16 08:23:34
薄薄一本,在挪威的飞机上读完。是给外行人意淫和浪漫化人类学的一本好书。
0 有用 ruby 2021-06-06 13:06:54
总体确实有些碎碎念,看在它比较薄的份上忍住吐槽硬往后读了。读到后面还是有些改观的,不能说作者的观察换个地名也成立,他提出巴黎地铁上以人物名命名的站名就比较特别。但整本书的叙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志,散文风太强烈,对话莫斯的礼物理论又有些突兀,可能巴黎本地人来读会有“转熟为生”的效果。
0 有用 あめ 2020-02-18 22:12:09
有些失望,提出了一些新颖和值得分析的点子,却没有深入分析进去提出什么结论
0 有用 樱花小智子 2019-10-18 01:36:08
原你不要被发现 但还是忍不住mark了你🌟///1018人文主义社会我们都好想念
0 有用 米阿 2019-10-12 21:24:35
认可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结构主义)认为没有任何社会事实能被完整感知的观点。一句题外话,马克欧杰这个译名私以为不如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