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红楼梦写的是青春,是桃花源,金瓶梅写的是成人,是大染缸。红楼女儿各有各的美好,金瓶中的女人却各有各的不堪。红楼是情而不淫,金瓶是淫而无情。红楼是理想,金瓶是现实。红楼读毕是伤感如临大雪,金瓶读完是冷酷如对深渊。
挺好的背景资料补充,结合十六世纪前后全球社会转型与文化变革的大趋势,视角变得开阔了。总抱怨大环境不好的人应该多读书啊,看看大环境什么时候好过……
妙。酒色财气肌肤相亲是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外的另一种美,真实粗鄙,可恨可爱。坊间对《金瓶梅》的评判,扯到日神酒神人格什么的,似乎远了些,不过我真心觉着那些破口大骂淫书的白莲花大可不必:没研读过,没资格发声;研读过,淫者见淫,风月宝鉴照哪一面,全在你自己。这是个薛宝钗偷读西厢后还来训斥黛玉不该看一样反讽的悖论(更反讽的是黛玉还因此感激宝姐姐,回头被宝玉说孟光何时接了梁鸿案,也是活该)。当然,大学就有老师说过我之所以对许多文学典故里的道德问题不以为然,是因为“你尺度太宽”,这一点,我既没否认过,也没想改变。看问题,要有理性的分析,也有超然的综合,欠缺任何一点的,我都不佩服。
不好看。选材上野心太大,每个话题都写,又都写得浅尝辄止,最后就导致了整本书读起来像wikipedia。很多篇都实在太短了,真让我觉得也许就是从wikipedia上摘抄下来的吧……
先睹为快。近年难得的用心之作,编辑和装帧补了一星。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谈法律与经济,是将小说放置在社会史的背景中,文史互证。第二部分谈思想与道德,是将小说放置在思想史的背景中,并与红楼对比。这两部分时有新意。第三部分是文本细读,谈修辞与叙述,格非作家出身,于此最有心得。金瓶梅研究博大精深,本书有吸纳,有创新。引入萨德等西方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别开生面。不过,貌似格非老师对于十八世纪法国地下文学看的还是不够多,其中哲学与色情混杂的特质,市民社会与启蒙的实质,正该好好比较一下。
自《博尔赫斯的面孔》之后,再一次对格非的文学评论研究失望。有洞见,但不多,时常觉得分析流于表面,不能提供更深入的视角。我觉得他的这方面成就其实一般。
格非先后做过两个作家(或作品)研究,即废名研究与金瓶梅研究。这自然有学术的考虑,但在我看来,更多的出于其写作意图寻求走出困境的努力。格非早期写作,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亦步亦趋效仿,后来写不下去了,停滞近十年。待找寻本土叙事资源后,《人面桃花》于乡村场景,有废名之风,古典气息,亦有红楼梦乃至金瓶梅的影响;《春尽江南》,于衰世之渲染,几乎全面得自金瓶梅的礼崩乐坏的四百年前之世道;《望春风》的赵礼平一角,乃西门庆之翻版。
不难看出整理成文的部分大约只是格非读《金瓶梅》心得的冰山一角,这种以一己之力全情投入某部大书,读出广阔天地的路子,确实让人向往。
泛泛而谈~
这应该是我读过的《金瓶梅》评论类书籍中料最足的了。作者格非有学院气派,旁征博引,角度多元,下笔机趣。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经济与法律”,主要从制度入手来探讨《金瓶梅》的舞台、版本以及经济法律背景;第二部分为“思想与道德”,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基础,方能理解透彻;第三部分“修辞例话”,主要讲人物和世情,这部分适合初读金瓶梅的读者品评。个人建议《金瓶梅》的新读者可以先读第三部分,再读第一部分,这样就不至于觉得无趣艰难。
前两卷为学者格非解金瓶,从经济、法律、思想等宏观处回望,视野开阔,全景解析;第三卷为作家格非解金瓶,零零碎碎,细致入微,从不起眼处更见作者匠心独妙。鹭鸶为雪所隐,唯慧眼兰心者始能见之。
总体不错,后1/3文本分析蛮有趣的,中间有些太发散了,东拉西扯的中西方文化对比,明朝历史典章制度有点鸡肋。
格非到底是写小说出身,用字雅训,卷三《修辞例话》也最能显得他当行本色。他的好处,在于考据处如铁线游丝,针脚细密,发散处又能穿插藏闪,草灰蛇线。笔触荡得开,又收得回、扣得住。考据固然是立根于前人线索思路,有时未免繁琐无趣,比如考证阳明学派与禅宗关系之类的文章。发散的地方倒总显得趣味盎然,也给我了颇多提示。
作者本非金学家,只是爱好者,本书确实也算不上体大思精的专著,但每一条都力求有独到之见,看完还是觉得颇为收益
格非说《金瓶梅》是“第一部全景式、多层次描绘社会人情及现实状况的旷世之作”,它透过色欲展现世情人伦,透过世情来写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经济、商业、道德、法律、官场及种种世态。格非将其放置于晚明文化背景中,揭示《金瓶梅》纵情声色、吏治腐败、人伦败亡的污浊,以及这背后的激愤、悲悯与空无。对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对词话本绣像本的异同、对人物塑造的解读极尽幽微。
信息量不错,提供了很多很有用的信息,理论是一套一套的,但是对文本阅读本身,以及细致把握实在是比田晓菲(以及大把大把的西方批评家)差了太多。
从整个晚明政经法律思想风俗大格局入手,以小说见出时代之变迁,细读文本的功夫可佩,时时新意迭出。其论世之语往往可烛照当下。格局过大也会导致面面俱到,难以深入。
完全可以做《金瓶梅》的导读,结合《秋水堂论金瓶梅》,足够了,余下的就是直接读原著了。时隔多年,到重读的时候了。
没读够
有幸在上海图书节的时候买到签名本。很值得一读。视角广阔,内容翔实,观点独到。
> 雪隐鹭鸶
226 有用 亚比煞 2016-12-28 10:06:09
红楼梦写的是青春,是桃花源,金瓶梅写的是成人,是大染缸。红楼女儿各有各的美好,金瓶中的女人却各有各的不堪。红楼是情而不淫,金瓶是淫而无情。红楼是理想,金瓶是现实。红楼读毕是伤感如临大雪,金瓶读完是冷酷如对深渊。
89 有用 大鲤鱼(丹AI) 2014-10-04 15:53:42
挺好的背景资料补充,结合十六世纪前后全球社会转型与文化变革的大趋势,视角变得开阔了。总抱怨大环境不好的人应该多读书啊,看看大环境什么时候好过……
50 有用 十三 2014-09-13 12:23:05
妙。酒色财气肌肤相亲是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外的另一种美,真实粗鄙,可恨可爱。坊间对《金瓶梅》的评判,扯到日神酒神人格什么的,似乎远了些,不过我真心觉着那些破口大骂淫书的白莲花大可不必:没研读过,没资格发声;研读过,淫者见淫,风月宝鉴照哪一面,全在你自己。这是个薛宝钗偷读西厢后还来训斥黛玉不该看一样反讽的悖论(更反讽的是黛玉还因此感激宝姐姐,回头被宝玉说孟光何时接了梁鸿案,也是活该)。当然,大学就有老师说过我之所以对许多文学典故里的道德问题不以为然,是因为“你尺度太宽”,这一点,我既没否认过,也没想改变。看问题,要有理性的分析,也有超然的综合,欠缺任何一点的,我都不佩服。
28 有用 玑衡 2014-10-29 01:35:12
不好看。选材上野心太大,每个话题都写,又都写得浅尝辄止,最后就导致了整本书读起来像wikipedia。很多篇都实在太短了,真让我觉得也许就是从wikipedia上摘抄下来的吧……
14 有用 malingcat 2014-08-19 09:00:00
先睹为快。近年难得的用心之作,编辑和装帧补了一星。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谈法律与经济,是将小说放置在社会史的背景中,文史互证。第二部分谈思想与道德,是将小说放置在思想史的背景中,并与红楼对比。这两部分时有新意。第三部分是文本细读,谈修辞与叙述,格非作家出身,于此最有心得。金瓶梅研究博大精深,本书有吸纳,有创新。引入萨德等西方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别开生面。不过,貌似格非老师对于十八世纪法国地下文学看的还是不够多,其中哲学与色情混杂的特质,市民社会与启蒙的实质,正该好好比较一下。
11 有用 邓安庆 2016-05-04 11:10:02
自《博尔赫斯的面孔》之后,再一次对格非的文学评论研究失望。有洞见,但不多,时常觉得分析流于表面,不能提供更深入的视角。我觉得他的这方面成就其实一般。
9 有用 齐物秋水 2020-04-07 13:52:18
格非先后做过两个作家(或作品)研究,即废名研究与金瓶梅研究。这自然有学术的考虑,但在我看来,更多的出于其写作意图寻求走出困境的努力。格非早期写作,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亦步亦趋效仿,后来写不下去了,停滞近十年。待找寻本土叙事资源后,《人面桃花》于乡村场景,有废名之风,古典气息,亦有红楼梦乃至金瓶梅的影响;《春尽江南》,于衰世之渲染,几乎全面得自金瓶梅的礼崩乐坏的四百年前之世道;《望春风》的赵礼平一角,乃西门庆之翻版。
6 有用 袁长庚 2017-11-01 22:45:57
不难看出整理成文的部分大约只是格非读《金瓶梅》心得的冰山一角,这种以一己之力全情投入某部大书,读出广阔天地的路子,确实让人向往。
5 有用 麦子 2016-03-11 09:37:53
泛泛而谈~
3 有用 大-燕-威-王 2019-01-11 18:55:53
这应该是我读过的《金瓶梅》评论类书籍中料最足的了。作者格非有学院气派,旁征博引,角度多元,下笔机趣。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经济与法律”,主要从制度入手来探讨《金瓶梅》的舞台、版本以及经济法律背景;第二部分为“思想与道德”,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基础,方能理解透彻;第三部分“修辞例话”,主要讲人物和世情,这部分适合初读金瓶梅的读者品评。个人建议《金瓶梅》的新读者可以先读第三部分,再读第一部分,这样就不至于觉得无趣艰难。
2 有用 芦哲峰 2018-11-28 13:49:29
前两卷为学者格非解金瓶,从经济、法律、思想等宏观处回望,视野开阔,全景解析;第三卷为作家格非解金瓶,零零碎碎,细致入微,从不起眼处更见作者匠心独妙。鹭鸶为雪所隐,唯慧眼兰心者始能见之。
3 有用 希夷子 2018-08-01 16:19:41
总体不错,后1/3文本分析蛮有趣的,中间有些太发散了,东拉西扯的中西方文化对比,明朝历史典章制度有点鸡肋。
5 有用 安提戈涅 2016-08-11 15:33:02
格非到底是写小说出身,用字雅训,卷三《修辞例话》也最能显得他当行本色。他的好处,在于考据处如铁线游丝,针脚细密,发散处又能穿插藏闪,草灰蛇线。笔触荡得开,又收得回、扣得住。考据固然是立根于前人线索思路,有时未免繁琐无趣,比如考证阳明学派与禅宗关系之类的文章。发散的地方倒总显得趣味盎然,也给我了颇多提示。
4 有用 宇文飞升 2015-03-09 18:08:21
作者本非金学家,只是爱好者,本书确实也算不上体大思精的专著,但每一条都力求有独到之见,看完还是觉得颇为收益
4 有用 成知默 2014-09-20 22:08:01
格非说《金瓶梅》是“第一部全景式、多层次描绘社会人情及现实状况的旷世之作”,它透过色欲展现世情人伦,透过世情来写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经济、商业、道德、法律、官场及种种世态。格非将其放置于晚明文化背景中,揭示《金瓶梅》纵情声色、吏治腐败、人伦败亡的污浊,以及这背后的激愤、悲悯与空无。对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对词话本绣像本的异同、对人物塑造的解读极尽幽微。
3 有用 SWX 2018-10-24 18:20:37
信息量不错,提供了很多很有用的信息,理论是一套一套的,但是对文本阅读本身,以及细致把握实在是比田晓菲(以及大把大把的西方批评家)差了太多。
2 有用 把吴钩看了 2015-03-06 23:10:15
从整个晚明政经法律思想风俗大格局入手,以小说见出时代之变迁,细读文本的功夫可佩,时时新意迭出。其论世之语往往可烛照当下。格局过大也会导致面面俱到,难以深入。
1 有用 种瓜得瓜 2018-06-13 16:03:37
完全可以做《金瓶梅》的导读,结合《秋水堂论金瓶梅》,足够了,余下的就是直接读原著了。时隔多年,到重读的时候了。
1 有用 加州站街男孩 2016-01-04 16:34:44
没读够
1 有用 听候清退旧精魂 2015-10-01 13:38:53
有幸在上海图书节的时候买到签名本。很值得一读。视角广阔,内容翔实,观点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