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历史的观念》被西方哲学界盛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柯林伍德反对19世纪以来历史朝自然科学看齐的倾向,主张历史就是思想史,历史的对象就是思想;他指出,历史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历史知识就是对被囊括于现今思想之中的过去思想的重演,否则,便成为“伪历史观念”。
作者简介 · · · · · ·
R·G·柯林伍德(H.G.Collingwood):1889-1943年。英国20世纪哲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生卒于英国兰开郡的科尼斯顿。1908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即在该校任教。一战时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重返学术领域。早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在纯哲学方面,后转入历史哲学。1935至1941年在牛律大学讲授哲学与罗马史。他的思想对20世纪西方的历史理论以及艺术理论有较大影响。
目录 · · · · · ·
[译序][引言] 历史哲学 历史的本质、对象、方法和价值 第一至第四部分的问题[第一章] 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 神权的历史和神话 希罗多德开创的科学历史 希腊思想的反历史倾向 希腊观念中历史的本质和价值 希腊的历史方法与它的局限之处 希罗多德和修西得底斯 希腊化的时期 波里比马斯 李维和塔西 希腊罗马编纂学的特点[第二章] 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督教历史编纂学的特点 中世纪的历史编纂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 笛卡尔 笛卡尔派的历史编纂学 反笛卡尔主义 启蒙运动 人性的科学[第三章] 科学历史的开端 浪漫主义 赫德尔 康德 席勒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黑格尔和马克思 实证主义[第四章] 科学的历史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第五章] 后论 人性与人类历史 历史的想象 历史证据 作为过去经验的重建的历史学 历史的题材 历史与自由 历史思维申创造的进步
[译序][引言] 历史哲学 历史的本质、对象、方法和价值 第一至第四部分的问题[第一章] 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 神权的历史和神话 希罗多德开创的科学历史 希腊思想的反历史倾向 希腊观念中历史的本质和价值 希腊的历史方法与它的局限之处 希罗多德和修西得底斯 希腊化的时期 波里比马斯 李维和塔西 希腊罗马编纂学的特点[第二章] 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督教历史编纂学的特点 中世纪的历史编纂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 笛卡尔 笛卡尔派的历史编纂学 反笛卡尔主义 启蒙运动 人性的科学[第三章] 科学历史的开端 浪漫主义 赫德尔 康德 席勒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黑格尔和马克思 实证主义[第四章] 科学的历史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第五章] 后论 人性与人类历史 历史的想象 历史证据 作为过去经验的重建的历史学 历史的题材 历史与自由 历史思维申创造的进步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真知与意见。意见是我们关于事实问题所具有的经验性的半知识,它总是在变化着的。它是我们关于世界的不断流变着的现实之不断流变的认识人,因此它只在此时此地在它自己本身的延续期内是有效的,并且是瞬间的,没有道理的,又不可能被证明。 真正的知识不仅是此时此地而且在任何地方都永远有效,而且它根据可以证明的推理并且可能通过辩证批评来找出错误和扬弃错误。 对希腊人来说,过程就只有在它被知觉时才能被认识,而且有关它的知识是永远不可能证明的。 历史的特征:必须是有关瞬时性的东西,必须是科学的或者可证明的。这两点在希腊人看到是矛盾的。 在古希腊,人们普遍追求永恒不变的知识对象,即所谓形而上学,而历史事件是瞬间即逝的,因而在古希腊人看来,历史是不可认识的,也就不可能出现历史学。而以希罗多德和波利比乌斯为主要代表历史学家关于历史的观念则弥足珍贵,希罗多德意识到去追究历史背后的理由,历史是人文主义的而不是神权历史学。希罗多德认为只要对于历史的认识越深入,则人类就越可能避免犯历史的错误。波利比乌斯与希罗多德对于历史学的看法基本一致,但他奉行历史决定论,亦即人类不可能规避前人犯过的错误,唯一可做的是当厄运降临,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希腊人认为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的教导对人生是有用的,仅仅因为它那变化节奏很有可能重复,类似的前因会导致类似的后果,著名事件的历史是值得记录的,以便作为判断预兆的一个基础,它不是可证明的但却是可能的,它不是说明将要发生什么而是可能会发生什么,并指出节奏中现在正在行进着的危险之点。 这种历史观正是决定论历史观的对立面,希腊人把历史过程看作是灵活的,并可能接受教养良好的人类意志的改造。所发生的事没有什么不可避免。希腊人对于人类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确实有着一种轻快的而确实是天真的感觉,并且认为这种力量仅仅受他的知识所制约。另一方面,尽管历史的教导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却为它的题材的不可理解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8页 -
今天得历史学家们都认为历史学应当是:(1)一门科学,或者说回答问题;(2)于人类过去的活动有关;(3)通过解释证据来进行;(4)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西风译丛 (共52册),
这套丛书还有
《瓮葬》,《功利主义》,《爱与生的苦恼》,《极乐生活》,《论国民与国家的财富》 等。
喜欢读"历史的观念"的人也喜欢 · · · · · ·
历史的观念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历史的观念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读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我断断续续用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才看完这本不算是大部头的名著,但是因为它是名著,所以我很难看懂,很多时候都是遇到瓶颈而不得不中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直读却不知道作者之所云,等我通篇读完(其实读到后半部分就已经明白)的时候,才知道柯林武德到头来只为...
(展开)



前四编《历史的观念》讲稿的读书总结。(大一暑假写的,不少内容可能有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柯林武德所面临的“问答综合体” 这一部分并非要系统的概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史学史,而是旨在勾画出柯林武德所面临的知识图景。这样的知识图景并非简单的时代概览,而是依据柯林武德思想中他所持有的观点,有所针对地选择了他所承袭的学术传统、他的观点的主要批评对象... (展开)
《历史的观念》的追忆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历史学的工作不可包括预测未来;历史学是经验的一种必然形式,它有自己的规则;历史的知识是在历史学家心中所重现的活着的过去,历史学家的心灵是过去的继承人,他本人也是历史过程的一分子;过去活在现在之中;对历史事实做出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区分是轻率的,因为个体性(与... (展开)

> 更多书评 24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商务印书馆 (1998)8.7分 729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
Oxford Paperbacks (1994)9.8分 42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9.2分 468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4月)9.0分 3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历史的观念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hygge 2014-09-04
翻译不好。
0 有用 羽殇醉月 2014-07-18
垃圾的翻译。错别字多,我忍了,专业性的说不清我也认了,问题是你连一句简简单单的话都捋不顺吗?看的我心头无名火起,终于在我看了一半左右时扔下了。
0 有用 飞机场02:30 2012-04-18
@2012-04-18 00:09:15
0 有用 顾嵩蜻 2018-06-11
该看其他翻译了
0 有用 jimmy 2008-04-07
翻译不通,别字不少,甚至节选(仅在前言进行了声明),可以说是一部很不负责任的译作
0 有用 此项待定 2019-11-09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读的很痛苦
0 有用 世界尽头之海 2019-02-18
真心难读
0 有用 顾嵩蜻 2018-06-11
该看其他翻译了
0 有用 条顿骑士列昂 2017-08-24
翻译的不行,校对的也不认真,本来就挺绕的书更让人看不懂了
0 有用 Orchidsislets 2016-04-15
不愧是大历史哲学家。恨文风晦涩,论证有一种英式散文的风格,感觉译的时候或许能更简明一些(当然也是我水平不够,要反复读,不知道新出增订版有何变化)。柯氏似乎一直在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论证历史学自足于自然科学的地位展开(这应该与他所处的时代学科发展及人们对自我认识的程度有关),更多是分析式,而非如之前习见哲学著作中思辨式的论述。对克罗齐的分析很好,对希腊等中世纪以前的史学梳理部分并没有看太懂,只是知... 不愧是大历史哲学家。恨文风晦涩,论证有一种英式散文的风格,感觉译的时候或许能更简明一些(当然也是我水平不够,要反复读,不知道新出增订版有何变化)。柯氏似乎一直在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论证历史学自足于自然科学的地位展开(这应该与他所处的时代学科发展及人们对自我认识的程度有关),更多是分析式,而非如之前习见哲学著作中思辨式的论述。对克罗齐的分析很好,对希腊等中世纪以前的史学梳理部分并没有看太懂,只是知其大概。用心读的只是第五章后论部分,一切历史都是心灵(沟通的)史,与今日探讨的历史与记忆,经验的重建,思维创造的自由等命题可谓遥相呼应,一脉相承。不知道为什么,读柯氏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比对论证的部分时,总要想起马克思年青时自创,老年后又舍弃了“类本质”一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