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译者: 赵生群 修订
出版年: 2014-8
页数: 4192
定价: 380.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
ISBN: 9787101103144
内容简介 · · · · ·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纪、传、表、志”的体例。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
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最高水准。
2013年10...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纪、传、表、志”的体例。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
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最高水准。
2013年10月,《史记》(修订精装本)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热烈关注,掀起新的一轮“《史记》热”。2014年8月,在吸纳读者意见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推出《史记》(修订平装本),以飨读者。
1,内容丰富,质量上乘
与通行五十年的绿皮点校本《史记》相比,扩大校勘范围,统一体例;增加三千四百余条校勘记;改正标点千余处;
采用繁体竖排全式标点,版式清晰大方;
增加十幅珍贵版本书影;
附录《三皇本纪》、《主要参考文献》等;
每一版每一印次都及时吸收合理建议,持续完善图书品质。
2,细节设计合理,提升阅读体验
正文中的校码均加上灰色底纹,方便查找;
目录增加分册信息,便于检索;
每一册均加上版次记录,解决多印次配书不易的难题。
3,装帧典雅,印制精良
平装本采用与精装本同样的大32开本,阅读舒适;
同样的封面设计,大气庄重;
正文用纸为70克高品质白胶,不易污损,保证每印次无色差;
装订采用锁线胶订,不易散线脱页。
4,平价销售,回馈读者
平装本同样分为十册,4000余面。由于修订本增加了三千余条校勘记,相应地比通行本多出了近一册的内容,定价为380元,比精装本590元的定价,大大减轻读者购买压力。
丛书信息
喜欢读"史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史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85 条 )
-
管宇豪 (卖卜为生)
《史记》作为中国经典史学巨著,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二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一直被后代称之为史学典范,享有史家之绝唱的赞誉。 我自年少时,就对此书闻名许久,一直未能有缘通览。2012年春天,我终于拥有了一套中华书局文白对照版的《史记》 此后两年之间,此书成为我的案头必备,每每闲暇之余,总是手不释卷,细细品读,期间边读之余,总会间有杂感,于是寥寥数笔,记录成篇,终于在今年八... (2回应)2014-11-19 20:56:09 4人喜欢
《史记》作为中国经典史学巨著,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二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一直被后代称之为史学典范,享有史家之绝唱的赞誉。 我自年少时,就对此书闻名许久,一直未能有缘通览。2012年春天,我终于拥有了一套中华书局文白对照版的《史记》 此后两年之间,此书成为我的案头必备,每每闲暇之余,总是手不释卷,细细品读,期间边读之余,总会间有杂感,于是寥寥数笔,记录成篇,终于在今年八月份,通篇阅览完成。 然而此版本只能称之为普及大众版,而非历史爱好者,或研究者的最佳版本,而最佳版本莫过于中华书局最新点校修订版《史记》 但由于书价甚高,与收入微薄的我,多次擦肩而过,作为一个嗜书如命且极具抗拒电子书,而喜欢手捧纸质书的所能带来快感的屌丝,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喜欢的书,却买不起.....唉。 前段时间京东双十一期间,看到中华书局新修订版《史记》促销正热,且优惠很给力,奈何我正处于疾病期间,囊中羞涩。无奈之余,借其朋友之银,而先订购一套,幸而双十一图书活动甚热,花费其书价一半,而收入囊中,了却了我久久以来 想买套正本《史记》的心愿。 闲话少叙,步入正题。前面我提到在看文白对照版的史记过程中,一直在边看之余,顺而把其中所感,所想,记录成篇。但由于身体欠安,一直未能分享出来,近来,疾病有所好转,且又正在研读新中华书局修订版本的《史记》,所以打算在重读《史记》之余,把一些杂感,一些笔记,整理出来,一则鞭策自己,让自己在读书之余,锻炼自己的文笔,汇聚自己的思想,二则分享出来,让同样跟我一样热爱读书,且正在研读史记的朋友们,抛砖引玉,分享读书之乐。 由于本人小学毕业,且文笔粗鄙,但愿以拙劣之笔,引而金山之玉,愿三人行必有吾师者,不吝赐教。 新浪微博@管宇豪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史记》一书,开篇即讲五帝本纪,顾名思义,五帝本纪,主要是记载了远古传说中被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关于五帝,历来说法不一,史记里的五帝主要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帝本纪开篇说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叫轩辕,此人几个月就会说话,而且思维敏捷....说白了,拿现在话说,就是个精英。 他成年后做过几番大事业,比如教会人们种植,而且多次征伐不听从命令的部落,这其中就包括蚩尤,炎帝.....最后天下归心,成为一位非常贤明的首领。 后来他死后,他的孙子颛顼接替了他的位子,颛顼死后,他的侄子帝喾接替了他的位子,然后就是是他的儿子尧接替他的位子。 尧年龄大了的后,又把位子给了贤明的舜,舜后来又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 这段王位的接替,被后代人誉为:禅让制。 但偏偏是这段看似详细的记载,却引出了让人无语的疑惑。至于是什么疑惑,我们暂且不谈,先看看史记原文的一些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史记.五帝本纪》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史记.五帝本纪》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史记.夏本纪》 好了,以上既是《史记》原文对于王位变迁的详细记载,其中最后一条还引用了卷二的《夏本纪》 之所以照搬史记原文,并非是为了填充篇幅,而是恰恰要说明我在读史记之中的疑惑,为了更加一目了然的去阐述我的疑惑,我还在网上寻觅到了一张黄帝世系图表。
以《史记》原文和表格相互参照,可以看出从黄帝到帝尧,他们的王位相传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到了舜一代,不说他们年纪相差很多,而且从家族辈分上讲,相隔了四代,那么《史记》上说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 然后我们继续再看,尧和禹根据记载及表格的分析,他们俩是平辈,也就是说,他们是堂兄弟关系,但为啥比尧跟禹相差四辈的舜又能把位子禅让给禹呢?要知道他们相隔四辈,也就是说舜是禹的旁系玄孙,既然如此,舜如何又能把自己的位子传给自己的曾曾祖父呢?这是根本不符合逻辑的。 而且更匪夷所思的是《史记》上说尧为了考验舜是不是一个贤明的人,而还特意把自己的大女儿娥皇 小女儿女英嫁给舜,且不说他们之间年龄的差距,单就从辈分上来讲,尧的两个女儿,无疑就是舜的曾祖母!!!!!((⊙o⊙)神呢,如果这是真的,那就完全让俺的节操彻底碎了一地) 好,我们暂且不谈事实与否,单就从舜倘若真娶了尧的女儿,那么他们这个家族的辈分又怎么论呢? 舜是尧的旁系子孙,结果娶了自己的曾祖母,也就变成了尧的女婿,也就说舜本来要称尧为高祖,如今却要喊爸爸.......(⊙﹏⊙‖∣再次被震惊) 另外,《史记》上说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不利,被舜杀死在羽山上,尽管这段记载说法不一,单就以史记记载为例,倘若真的是舜杀死了鲧,且不说内部亲属屠杀是否合理,单就凭鲧跟舜隔六代,就很难成立,因为鲧是大禹的父亲,大禹就算是舜的高祖了,那鲧又是舜的啥人呢?称为祖宗,我相信都不过分了.......而且隔六代,他们怎么可能相见呢? 综合以上所述,得出了一个绝对正确的结论:《史记》关于五帝本纪世系的记载,是有错误的,而且错的相对来说,比较明显。 黄帝时代,距今大约4000多年,也就是说;司马迁时代离黄帝时代,还要两千多年呢,怎么可能没有错误呢? 对于这个错误,完全可以理解,但唯独不能理解的是,司马迁本人应该明显知道记载有误,为何还要详细的记录上呢?这个问题,我相信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吧 其实,黄帝时代,至今被视为传说,所以,现在大多讲解史记的,很少会有人讲《五帝本纪》,讲不讲没关系,但是一定要明白史记五帝本纪,是有明显错误的,不能因为是所谓经典史学巨著,就听而任之,发现错误,而不去指出,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我加了一个豆瓣读书群,在里面讲出史记五帝本纪的错误之时,众多的人都是不去考证,反而加以嘲笑,也许在他们心中,《史记》怎么可能有错误,即便有错误,也不是我这样的无名小卒可以去发现的,对此,我只想说,读书不只是学知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用严谨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走马观花,缺乏思考。 管宇豪 2014.11.19 晚
2回应 2014-11-19 20:56:09 -
狗小白 (公众号:往来的白丁)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wFvdpmBcldhcCPq8UfjS_g] 史记 · 淮阴侯列传 最近在刷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很有意思,能看到非常多之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东西被展开说,以及字词的语源,还有单字的意义变化。这套书用的繁体字,简化之后就有很多意义被合并了,还能看到很多日语『漢字』的来源,在查不认识的繁体字的时候还能蹦出来日语词典的释义,跟查不认识且不会读的日语单词时试着输繁体字的感觉有点类似。...2022-01-13 23:02:55 3人喜欢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wFvdpmBcldhcCPq8UfjS_g
史记 · 淮阴侯列传
最近在刷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很有意思,能看到非常多之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东西被展开说,以及字词的语源,还有单字的意义变化。这套书用的繁体字,简化之后就有很多意义被合并了,还能看到很多日语『漢字』的来源,在查不认识的繁体字的时候还能蹦出来日语词典的释义,跟查不认识且不会读的日语单词时试着输繁体字的感觉有点类似。
此外,我自大学开始对法家和道家思想十分感兴趣,而当年网络环境里有不少声音在批判儒家文化,受之影响外加法、道的经典著作也是近几年才陆陆续续抄阅完,除了大一时把《大学》《中庸》《论语》这种篇幅不算长的抄过,后来就没再看过了。这次刷《古代汉语》,例句中出现很多儒家经典的句子,觉得也挺有意思。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这句话可真是太有道理了,13年在第二次抄阅《韩非子》后,才第一次发出感叹,
只是韩非的思想解决不了现实的很多问题。。我又没有精神寄托了,T_T
只是后来才发现自己揪着《墨子》内容批评、说《吕氏春秋》不好看,16、17的时候跟网友对喷说儒家禁锢人的思想,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就学说而言,不论拜入哪家都很蠢,海纳百川,均可为我所用。同样地,经济理论中,要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出于政治目的,也不必站队哪家思想,能解释通能用就好;风险建模中,用什么算法若非出于宣传目的,也大可不必追求新奇的“大数据机器学习”。
题外话太多了,回归正题。
《淮阴侯列传》是《古代汉语 (第三册)》里的第一篇范文,摘自《史记》。
忍不住又要说几句题外话,《史记》可太有意思了!算上《古代汉语》,加上《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也是看了三部文选了,选录的摘自《史记》里的几乎每篇都较其他正史摘录的文章更有吸引力,真不愧为“史家之绝唱”!
《淮阴侯列传》,是司马迁为韩信立的传,讲了韩信生平中的几件大事,从贫寒之际到人生际遇转折点,再到遇伯乐施展生平所长、建功立业,再到一步步走向灭亡,其中不少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韩信忍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吕后宫廷内斩杀韩信。
贫寒到濒死
大抵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韩信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胯下之辱”被编成戏千古传唱,又成了现代的成语,从过去几千年到中华文明还将延续的未来,儒家文化圈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韩信学狗爬”,惨就一个字!
想象一下,那个亵裤还不健全的上古时代,被人用原始版本的“竖中指”对待,还要学狗在地上爬,在那个动不动就抹脖子明志的时代,这真是奇耻大辱了。
贫寒的际遇里,为描绘韩信的性格,司马迁特意点出了三个角色,分别是韩信身边的人对他的三种态度:
- 亭长夫妇,先接济韩信,但心里极嫌弃他,故意摆脸色不给韩信吃食,把韩信给气走了。
- 漂母,也就是以给人洗衣裳为生的老妇人,坚持接济韩信十多天。韩信感念漂母恩情,表示发达之后一定回报。
- 淮阴屠中少年,屠夫子弟年轻爱惹事,给韩信来了个胯下之辱。韩信忍下了,被人嘲笑没种。
要提一嘴的是,漂母对于韩信表示要报恩的话有个回应: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很明显,贫寒之际的韩信,即使受到少数的善意对待,也没人对他能有出息抱有希望,另外“王孙”也大约点出了韩信的出身。
韩信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不用在百家里辗转乞食,是在项羽手下当一个管守卫的小官。韩信雄心勃勃,给项羽献策,从无采纳。郁郁不得志的韩信在刘邦路过时,果断跳槽了,但上一份工作没做出什么成就的他,在刘邦这里也没讨到什么好职位。
很快,韩信面临了短暂人生里的最低谷,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犯了什么法,司马迁没写。这里又要夸一夸司马迁了,譬如我的文字里,不重要的废话一大堆,换成我写,十之八九要说一说到底是犯了啥事。此事对韩信的人生虽说是一个转折点,但对读者而言,犯的到底是什么事重要吗?重要的只是,我们知道韩信犯事了并且面临死亡的威胁,这就够了。
斩了十三人了,下一个就是韩信了。韩信抬着头,刚好与夏侯婴 (滕公) 的目光撞上了,“老大不想要天下吗?想要天下怎么能杀我!”
于是韩信遇到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夏侯婴 (滕公) 因为好奇,拦下了韩信的问斩,跟他聊了几句之后,觉得韩信是个可用之才,举荐给了刘邦。于是韩信升职了,从管守卫的小官变成管粮饷的军官。
遇伯乐、施展平生所长
萧何月下追韩信
升职之后,韩信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萧何。
刘邦没把夏侯婴的举荐放在心上,虽然给了个不大不小的官,但也没把韩信放在眼里。但韩信多次毛遂自荐,引起了萧何的注意。
刘邦大约是有段时间非常艰难,手下都跑掉好多将军了,韩信心想萧何肯定都为自己说过好几次好话了,结果也没见自己被重用,再一看刘邦的形势也不太妙,就也跑了。之后就是千古传唱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韩信以为萧何等人已经为自己美言多次了,刘邦不用自己,就跑了。萧何听闻韩信跑了,来不及跟刘邦打招呼就追去了。
刘邦以为萧何也要跳槽跑了,气急。第二天看到萧何又来拜见,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彼时缺人,丢失大才,那是又恨又痛;等到人才晃悠了一圈决定回来,再气也忍住,还要哄住人才,你可别再走了,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呐!
萧何表示自己是把韩信追回来。
刘邦不信,跑了那么多个将军你不追回来,跑了个韩信你去追,这么扯淡的理由你也太不用心搪塞了。
萧何开始给刘邦举荐韩信了,给他谋了个“大将”的职位,还“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
萧何在这个故事里可太精了,他早知韩信的才具,但在韩信多次找他、希望他能够帮自己美言,萧何并没有拒绝,也没有真的帮他说话。一直等到刘邦没人可用、处于危机之时,韩信已经忍无可忍觉得不跳槽不行的地步,萧何才演了一把月下追人。
帝王心术里有个针对人才的搓磨方法,那就是在人才体现其才能但又未能做出功业之时,打压和搓磨其人,压到他先是心浮气躁,再到后来无力反抗了,才予以施恩让他建功立业。
人才多恃才傲物,拿到超于常人的报酬和职位也觉得理所应当,倘若一直顺风顺水,就会把举荐他的人,甚至给他职位和报酬的老板不放在眼里。有时这种不放在眼里是因为举荐者和老板真的不值得被人放在眼里,但也有不少时候是恃才傲物导致的自以为是。
当然,人活在世上,最好是都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毕竟老板缺了一个其实没那么重要的员工,公司也能运行;而如今世上的老板也没有皇位可以给人继承,也没办法掌握员工身家性命,更何况搓磨人才之后是要给高官厚禄的,决定搓磨人之前也最好照照自己。
而对刘邦呢,萧何这把忠臣戏码也同样相当优秀。先是叫刘邦惊吓,毕竟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再一回来,这种情绪起伏波动,可留下深刻印象了。
相比跑了的臣子,没跑的那些,刘邦肯定是深深感动。但萧何这么一个操作,没跑的那些也落了后尘了——别人跑了,我不仅不跑,还给你追回来一个有大才的。
要说萧何有没有这点心思?至少司马迁是觉得他存了这样心思的,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追回来韩信,为什么还要“居一二日”?刘邦都急得火烧屁股了,跑了那么多手下,连丞相都要跑了,你人回来了不马上会汇报领导“我回来了”,偏等几天,没有点故意的心思我是不信的。
当然刘邦也只有在这种情绪下,萧何为韩信讨一个”大将“的职位,才有了成功的可能性。否则,以夏侯婴与刘邦的好友关系,夏侯婴举荐,刘邦都没当回事,若是平日,萧何去举荐也最多再升一升韩信的职位罢了。
韩信接受面试
虽然职位是给出去了,但还没面试呢。韩信得让刘邦心里舒坦了,“大将”这个被众将虎视眈眈的位子才能坐得安稳。且看他是怎么说服刘邦的。
韩信上来就点破老板你争权天下的对手就是项羽。那么老板你觉得你跟项羽比,谁更勇悍?
刘邦
默然良久
,承认比不上项羽。韩信说,老板你真有B数,我也这么觉得。
紧接着继续,我曾经在项羽那打过工,项羽的勇悍天下难有匹敌,但他有几大致命缺点:
- 妇人之仁:平日里和颜悦色、对谁都挺好的,但要真论功行赏封爵,印抱怀里揉缺角了都舍不得给出去
- 背信弃义:背弃与楚怀王的约定,封赏的都是自己亲近之人
- 残暴失民心:走到哪砍杀到哪,百姓不亲附
老板你虽然现在处境不利,但你最大的对手有这么几大致命缺点,所以,老板你还是有希望的——只要你听我的:
- 避开项羽的那些缺点,不要舍不得赏赐,要“任天下武勇”,要“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要打“义兵”的旗号
-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按照当年灭秦时的约定,本来关中的地是老板你的势力范围,结果现在被项羽占了地盘。关中秦人被项羽诈降后坑杀降卒二十万,对项羽恨得牙痒痒。老板你可以跟关中这块地盘的三位秦王约法三章(约法三章的内容: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扺罪),如此这块地方”传檄而定“。
刘邦听了十分满意,
自以为得信晚
。试分析下这段面试发言的优秀之处:
- 直奔主题,没有半点弯弯绕绕。萧何举荐韩信,说辞是如果老板想逐鹿天下,得要韩信,如果只想做个汉王,那韩信你也留不住。上来抛直球:你想夺天下,最大的对手就是项王。
- 先抑后扬。先问刘邦,你自己觉得自己有没有项羽强,把场上互动的幸运观众直接给问自闭了。情绪给压低了,然后再给甜果子,虽然项羽很强,那是匹夫之勇,其实他有很多弱点。
- 情绪调动起来了——你说他是个纸老虎,但我刘邦现在真的是尊泥菩萨,手下兵都跑了那么多,还没等项羽的弱点把他坑死,我刘邦就已经不行了。那怎么办呢? 紧接着立马丢出可实施方案,一策务虚(宗旨),一策务实(再大的蓝图总要有个落脚地,那么着手做的切入点是哪里呢?)
建功立业
得到刘邦赏识之后的韩信终于有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太史公摘出来韩信以少胜多与赵王的一场战役,井陉口之役。赵王有个谋士广武君(李左车的封号)献策,韩信势头难挡,应当据地利,赵拒不正面迎战,派兵奇袭断其粮草辎重,将敌军主力困在山区进退不得,困死他。
赵王不听,你以为他跟电视剧里演的那种NPC一样昏聩没脑子,但他不采纳的理由竟然十分有道理:
- 兵法说,“十则围之,倍则战”,韩信号称兵力数万,其实不过数千,长途跋涉来打我,已经精疲力尽,此时不打爆他狗头,难道等他等来后援吗?
- 我方兵力几倍于他,这种开局都不打爆他狗头,其他诸侯岂非看我软弱可欺,以后都来打我怎么搞?
事实证明,广武君的策略是对的。
那为什么看着挺有道理的赵王做了错误决策呢?
- 《大秦帝国》主题曲(不记得是第二部还是第三部)有句歌词是“悬崖勒马的是将,悬崖不勒马的是王”。领导和员工在看待一件事情上的角度向来是不同的,员工在献策或者提议时,通常是站在单纯这件事的角度来看,以古代打仗来说,就是站在一战一役的角度来做决策;领导当久了之后,就会陷入思维僵局,觉得员工的“格局不够大”,自觉“虽然你说得有道理,但自己有更多的考虑”。
- 信息差。”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孙子兵法》第十三章《用间》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韩信用间用得不错,知道广武君献策,知道献策的具体内容,还知道赵王没采纳。而赵王这边呢?别说了解韩信那边情况,打起仗来,自己内部的信息都不通,看见壁垒里插满了汉王的旗帜,
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
,众将士自乱阵脚,被“大破”。
韩信此战中,还造了个成语“背水一战”。
战后复盘,手下将士询问,将军此役不合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我们当时不服,结果竟然战胜了,求讲解。
韩信表示,你们看兵法不仔细,兵法还说了“陷之死地而后生”。此战的汉军士卒平日里不归我管,不得言听计从,若非置之死地极可能要各自为战,把后路给断了,才能向着一个方向使劲。
破了赵军后,韩信把广武君给收编了。
收编的台词挺好的,胸有大志的老板们想招大才的时候可以全文背诵:
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原足下勿辞。”
收编广武君后,广武君献上一策,韩信用了,干掉了燕。
一步步走向灭亡
隔阂的产生
广武君献策,韩信干掉了燕,但韩信紧接着就给刘邦请功,
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扶其国。
刘邦同意了。
这个张耳是谁?刘邦升了韩信的官,给他做了左丞相,又派了张耳跟着韩信。刘邦正面跟项羽斗,让韩信带着张耳往北打赵国,拿下赵国后,又带着张耳打下来燕国。
随后韩信就替张耳申请了个“赵王”的位子——跟着你韩信打仗的张耳封了赵王,你韩信想要啥封赏?
是不是身为读者的我想多了?还真没有。后面很快就讲到了,
刘邦跟项羽兜圈子,破了项羽的围攻,跑了,然后
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
滕公是前文有提到的夏侯婴,刘邦还没发达时候的好朋友。
刘邦破了围攻之后,只跟夏侯婴会君,瞒着韩信和张耳以刘邦使者的身份入了赵境,趁着两人睡觉时间,把军队的印符给收了,等二人反应过来,给韩信明升暗降,给了相国的职位但夺了兵权,带着要去打齐国,又把刚被韩信卖了个天大人情的张耳留在赵国——你不是要当赵王吗?好好给我呆着。
韩信又被安排打齐国,手下谋士蒯通献策,韩信听了,把刘邦的一个谋士郦食其给坑大发了。郦食其走的是张仪的路子,前面刘邦打魏国的时候就发挥过作用;在打齐国的时候,忽悠齐王成功了,但韩信听了蒯通的计策没配合郦食其。于是没来得及撤退的郦食其被愤怒的齐王给扔进鼎里活活煮死了。
功高震主 vs 拥军自重
韩信打下来齐国后,又来找刘邦要齐王的位子,又不肯直接,还要婉转一下叫”假王“。
这次刘邦不是简单两字“许之”了,直接对着韩信的来使发了一通脾气:
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这意思要不给了。
后面接着一句,简直搞笑,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想象一下,我都不知道电视剧如果要呈现这个画面要怎么演,两人踩刘邦脚,贴上去说悄悄话——一人踩一只脚吗?
悄悄话我给大家翻译一下:我们现在被项王牵制,韩信铁了心要背叛我们称王,根本分身乏力无法制止;既然他要就给吧,别这个节骨眼上出岔子。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刘邦也是个能忍的,不仅给了齐王,还给抹了“假王”的帽子,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
齐王的帽子给了,但派了张良去传令(这可就是派人去监督了)。
天与弗取,反受其殃
韩信把项羽麾下的龙且灭了后,韩信从刘邦那搞来了齐王的帽子,成了楚汉之外的第三方势力,项羽也慌了,派人来争取他。
来人点出韩信当前的地位: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再表示希望韩信能够帮项王,之后和项王一起分天下,
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於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拒绝了,表示,你项羽给我“官不过郎中”,汉王待我恩重如山。
使者走了后,韩信手下谋士蒯通也来献策,对于当前形势与楚使者的看法一致,但他的建议则是,趁着楚汉相争,韩信应当
参分天下,鼎足而居
。并贡献了千古名句,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但我们知道,这三足鼎立的局面没能在秦亡之后实现,倒在汉亡之后形成了三国,历史也是极有意思。
蒯通献策先以利诱,韩信以回绝楚使者的同样话语拒绝了。蒯通又以不这么干会有什么危害来劝:
- 朋友反目:常山王、成安君,刎颈之交,因利益交恶
- 良弓藏、走狗烹:勾践、文种的故事(应该不会真有人不知道勾践灭了吴王之后,就把帮着他卧薪尝胆振兴越国的大夫种给杀了的这段历史故事吧)
你韩信与刘邦的感情不如常山王与成安君;与文种对勾践的忠信相比,你韩信扪心自问是否比得过,这两对下场你都知道,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韩信表示,你容我想想。
等了些时日,蒯通再来劝,韩信依然犹豫,最终拒绝了: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倍,背叛)。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蒯通见劝不动,不说了,开始装疯卖傻。——真是神人,太牛了!劝韩信的三段话,建议全文背诵。
要玩完
楚汉之争结局已定,刘邦转头就来收拾韩信了,
高祖袭夺齐王军
再把韩信从齐挪到楚。
韩信这段时间在楚地干了些什么呢?乐呵呵封赏了从前的那几波人:
- 漂母,赐千金
- 亭长,赐百钱,“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 给他胯下之辱的少年:给了个中尉的职位。与人表示,这少年是有本事的,但他侮辱我了,我岂能忍,但杀他师出无名,就给他这么个职位吧。
项羽手下有名将锺离眛,以前与韩信交好,项羽死后跑去依附韩信。
刘邦借着有人告韩信造反的机会,用了陈平的计策,假意“巡狩会诸侯”,
实欲袭信,信弗知
。韩信这时才想起来要反汉,没做好准备的他来不及,但又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禽,擒)
,于是听信了姓名没资格计入史书的一人(猜测十之八九是刘邦的托)的进言,要杀锺离眛。韩信还挺下不来面子,表示找锺离眛商量。
锺离眛很懂,直接抹了脖子,死前骂他,刘邦现在跟你僵持,是怕你我联手。你现在把我交出去,下一个就是你小子。
韩信带了锺离眛的头去见刘邦,刘邦见面就把他绑了。韩信还挣着脖子说,“‘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大定,我果然是该死了。
一步错步步错
刘邦到底想不想韩信死?
这大概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情,毕竟一起打天下的同志,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但身为帝王,又不得不防。绑了韩信后,刘邦没杀他,从“王”降为了“侯”。
之后,韩信出了一系列骚操作:
- 称病不上朝,日益怨恨,觉得自己盖世功劳,与灌婴、周勃(这两人在汉武帝时期也是名人)等人为伍太埋没自己
- 十有八九是刘邦授意樊哙试探韩信,韩信没半点警惕心: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樊哙是谁,大家应该不陌生——高中语文课本里有篇是从《史记》里节选了《项羽本纪》,鸿门宴里“怒发冲冠、目眦尽裂”给项羽都吓一跳的就是樊哙。《淮阴侯列传》里,直面项羽的是刘邦和他的一帮将士谋臣,韩信一般都在另外一条线作战。论起来,樊哙和刘邦可比韩信亲近得多,樊哙喊你韩信“大王”,你不得多想想?
- 流传千古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自律难,带团队更难,团队的人数多则难上加难。刘邦问众将士,韩信很是直球,我带兵,多多益善。刘邦面上笑问,那你怎么还被我抓来了?韩信倒是挺佩服刘邦,”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其实这段回复上去,后文就没有了刘邦对他试探的内容了。
- 刘邦不搞他了(也许只是明面上),韩信自己坐不住找事了,策反了陈豨,让他在淮阴造反,刘邦必然出兵镇压,韩信自己则在汉来宫廷政变,里应外合。几乎要计划通了,结果宫廷政变的计划,被他要杀的一舍人的弟弟泄露给了吕后。吕后也是个厉害角色,找来萧何配合演了场戏,韩信中计,被杀。
韩信死后,刘邦也很快收复了陈豨,回来见吕后已经处理了韩信,
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
吕后告诉他,韩信后悔没听蒯通的计策。刘邦瞬间反应过来,
“是齐辩士也。” 乃诏齐捕蒯通。
这11个字有两个信息点:
- 蒯通装疯卖傻,是为了不再与韩信为伍。刘邦是从齐国把蒯通抓来的。
- 蒯通最后一次给韩信献计策是汉五年,韩信死是汉十年。要么就是这个蒯通才能扎眼到五年间隐姓埋名刘邦都对他念念不忘,要么就是刘邦对韩信手下人员非常熟悉且关心。
抓来的蒯通也不装疯卖傻,又给贡献了一个千古名句: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让他逃过一劫的说辞,太优秀建议全文背诵:
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历史人物评说
太史公认为,假如韩信能够不居功自傲,他的功劳可比肩历史上的周、召、太公,福荫后世子孙。可天下大定之后,竟然还再谋反,夷灭宗族也是该当了。
在我看来,韩信落到最后的境地,实在是政治嗅觉太差,且又过于讲究仁义道德、爱惜自己羽毛,怕自己名声不好。又舍不得逍遥日子和权高位重,过于托大了。《淮阴侯列传》里韩信是主角,但刘邦旗下人才济济,抽空就冒出来一个在《淮阴侯列传》里客串一下,韩信总共也没收下几个,相比之下就太寒碜了。谋反计策实施的时候,竟然出了舍人弟弟因为那舍人要被韩信杀了所以去告密的岔子,居然都没有心腹帮衬着抹掉/控制住这些意外因素。
说他政治嗅觉太差,前文里写他一步步走向灭亡那部分,刘邦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盯上他了,但韩信对刘邦的警惕性一直很差。
过于讲究仁义道德,其一,讨要齐王的称号,却迂回说给个“假王”;其二,无论是项羽派的使者,还是蒯通的劝谏,韩信都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反叛——但他若果真忠心耿耿,就不会有临时决议叛变和最后的叛变,这就是承担不起忘恩负义的这个名号;其三,贬为淮阴侯后,对当年贫寒之际几个人的态度;其四,为自己的原因,要杀当年的旧友,却说去找他“商量”。
人就是得对自己几斤几两有点B数,不能啥都想要;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要舍得付出的代价。
回应 2022-01-13 23:02:55 -
恭喜自己,阅读完成《史记》五帝本纪篇!简单概括最深的感受:司马迁是大型玄幻小说/偶像剧的爸爸。 顿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香蜜沉沉烬如霜》和她们的亲戚们,抄的都是《史记》。因为,在这一卷里,满眼的地名都是:轩辕、混沌、青阳;满眼的大怪兽都叫:蚩尤、穷奇、饕餮。最绝的是,老祖宗们都格外玄幻,近乎神。(Btw,五帝指: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 举个🌰,说黄帝活了300年,这倒还挺好理解,... (1回应)
2021-09-05 19:54:39 1人喜欢
恭喜自己,阅读完成《史记》五帝本纪篇!简单概括最深的感受:司马迁是大型玄幻小说/偶像剧的爸爸。
顿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香蜜沉沉烬如霜》和她们的亲戚们,抄的都是《史记》。因为,在这一卷里,满眼的地名都是:轩辕、混沌、青阳;满眼的大怪兽都叫:蚩尤、穷奇、饕餮。最绝的是,老祖宗们都格外玄幻,近乎神。(Btw,五帝指: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
举个🌰,说黄帝活了300年,这倒还挺好理解,因为注解里说,这300年指,「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畏其教百年」。小吴看到这段,床板都被拍烂了,因为实在,太 牛 逼 了。再举个🌰,夸帝喾(kù)(dei,与地库同音)的工作能力,叫做「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夸帝尧这个人,叫做「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帝尧有多值得后世敬仰呢,他驾崩之时,「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他在传位之时,有亲儿子,但他觉得不中用,就果断「不以天下之病而利」,而实行了领先世界1万多年的“禅让制”(所以,我还是略微觉得,虽技术蓬勃发展,但人类在精神意识上,有些方面实际没进步啥,有的地方还退步得紧),传位给了帝舜。小吴看到这段,床板都被拍得更烂了,因为实在,太 牛 逼 了。
y1s1… 司马哥真的夸人一绝。怪不得后世君主想要吹牛逼的时候都要逼史官写自己如黄帝尧舜禹(手动尬笑),怪不得我们都要吹牛逼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把真的不亏啊兄弟姐妹们!!
继续y1s1,我不了解史实,但我心底真心推论,司马迁这个人靠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一个刁钻的角度,他这么会夸人,但却不媚上,因为直言维护李陵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我真心觉得,司马哥要是想溜须拍马讨好老板,这个夸人水平不至于被搞… so 他这个人:好。我很敬佩。
最后,想讲一下,五帝里我最心水的老祖宗:舜。看他的篇章,我直呼「是个狠人」。他出身微贱,盲人之子,父亲愚昧顽劣,母亲奸诈,弟弟傲气歹毒… 他们全家人,总是想杀死他… 比如他去挖井,就用土埋他… 他去盖屋顶,就用火烧他… 到这里我已经看不懂了,但舜怎么做的呢?「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意思就是,他全家要杀他的时候,他就跑,他全家要求他的时候,他就随叫随到(?)。他如此遭遇下,依旧仁爱父母弟弟。虽然非常不鼓励这种近乎无脑的恭顺孝道和对家暴极其错误的处理方式,毕竟几千年的时代局限性在这里(大家体谅一下),但是,这种儒家所提到的「反求诸己」的精神,我还是大为震撼。舜遇到的是极端情况,他仍旧是做好自己,甚至靠自己的仁德和能力感化他人,而我在遇事之时,能够用于不推脱责任吗?能够放下情绪时时反省并严肃实践吗?这些思考,可能才是这一整段看似迂腐愚孝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意义吧。
舜还为了生计,做了一切可做之事而且还业绩特别突出,他耕田、打渔、做陶器、做买卖、然后做帝王(手动尬住)。其间辛苦不在赘述。再一次直呼「是个狠人」。看到这一段,内心澎湃非凡,虽然是上古时期的几句描述,但就是能带给我无穷的能量♾️。浩然百年,也当如此折腾一番,如此用力生活,才是我会怦然心动的此生呀~
最后,恭喜自己完成了攀爬《史记》这珠穆拉玛峰的第一步,正式阅读完毕了《五帝本纪第一》。司马哥在这一篇的末尾写到: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到也。意思是,为了写成这一篇,他东南西北四处闯荡收集资料,各本经典深深研读考据,如果不是如此钻研,就不会有此文篇。感触至深,想起我祖父常常教诲我的一句话,「遇到问题,要肯钻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与诸君共勉。
1回应 2021-09-05 19:54:39
-
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ー ̄) 又及,商朝歌何名朝歌?以諸侯朝而城中載歌故?以諸侯而歌商德故? 朝歌之名真好聽。 #對殷商唯一的好印象#
2016-06-27 21:44:57
-
一,宣王不修藉于千亩,废先王之道 二,军事实力削弱,千亩败于姜戎(申侯姜姓,此恐为幽王娶姜后原因),亡南国之师 三,天灾,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四,申侯联缯及西夷犬戎犯周 五,周人之地戎狄杂居 综上,宣王时期,西周立国已久,社会矛盾重重,宣王不思复兴之道,败于姜戎,丧南国之师,军事实力大为下降,对诸侯的威慑力也进一步下降。西周的分封制也在不断削弱周王实力,立国两百多年,周王实力已大大不如,而宣王征...
2022-07-26 04:51:24
一,宣王不修藉于千亩,废先王之道
二,军事实力削弱,千亩败于姜戎(申侯姜姓,此恐为幽王娶姜后原因),亡南国之师
三,天灾,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四,申侯联缯及西夷犬戎犯周
五,周人之地戎狄杂居
综上,宣王时期,西周立国已久,社会矛盾重重,宣王不思复兴之道,败于姜戎,丧南国之师,军事实力大为下降,对诸侯的威慑力也进一步下降。西周的分封制也在不断削弱周王实力,立国两百多年,周王实力已大大不如,而宣王征伐丧师,现有的实力不足以恢复其所损耗。天灾不断,自然灾害的爆发使得周室经济实力大大下降。西周实力的下降引起西戎的进一步入侵,懿王由此而迁犬丘。幽王为振王权废姜后及宜臼而申侯联缯及西夷犬戎,进犯幽王,而军事实力的下降,诸侯的离心,幽王由而败死骊山,西周因而崩溃
回应 2022-07-26 04:51:24 -
一,封纣子禄父于殷人旧地,此为安殷人之心 二,分派管叔、蔡叔与纣子分割殷人旧地,管蔡实为监视禄父,此可削禄父之力,加强对殷人旧地的控制 三,释放箕子及百姓(即百官),表彰商容,封比干之墓,散纣王之财,此可收殷人之心,扬周人之德 四,分封先王之后之后及同宗,此加强周人新征服之地的控制 五,营建雒邑,加强周对东方的联系 六,休养生息,恢复对翦商时的实力消耗
2022-07-26 03:25:01
论坛 · · · · · ·
“以公权私”的含义 | 来自hjbrave | 9 回应 | 2021-12-07 20:40:38 |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版)的成果,有... | 来自saturnus醉倒在月光下 | 1 回应 | 2021-11-13 08:10:49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3 )
-
中华书局 (1982)9.5分 37354人读过
-
限时抢
-
中华书局 (2006)9.6分 5978人读过
-
限时抢
-
岳麓书社 (1988)9.4分 2896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12)9.5分 540人读过
-
每满100-5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需要抄写和背诵的书 (乱翻词典)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37°暖书单(一) (37°暖)
- 纸质待读 (寰哥)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史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苏幕遮 2020-07-05 08:24:51
惜乎,白起,吴起,伍奢,子胥,大夫种,李牧,晁错之伦,忠而受诛。壮乎侯嬴,豫让,程婴之属……素闻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今甚然之。
7 有用 韧勉 2020-04-11 16:55:05
如若研究上古史部分,学术写作需要大量引注《史记》的学友们,强烈建议买一套这个,各大网站从不打折款,发表论文时许多专家会提醒你最好以本版为准,这一版相对于59年版而言,仍然是十册,每一分册的章节也与59年一致,但是页码差距巨大,到最后两册差不多多出去小一千页左右。
5 有用 冰冻橘子瓣婴宁 2019-10-31 18:09:30
历时四月馀的阶段性学习暂告一段落(书表有缘见orz),忒修斯之船被暗暗修补,新我已重塑。不是读过,是永远在读。
4 有用 一字梦谷 2019-05-12 17:42:52
历时三年,终于读完。撒花!
5 有用 icarus 2016-06-28 18:55:21
这次读新版。
0 有用 阿来XL 2022-08-07 18:00:22
古代公知属于是了。
0 有用 豆友47978561 2022-07-30 21:59:38
终于过全了第一遍【2022.7.30,不是这个版本】历史残忍到无话可说,文明无比脆弱且进程缓慢却依然值得。感谢有文字。可能只有想过写这种书的人才真正知道司马迁有多伟大。
0 有用 太乙 2022-07-30 16:48:17
底本是错的,校勘也是错的,乱删,乱改,乱搞。梁玉绳,王念孙之类的清儒发的疯,放的狗屁居然一个不落的都承袭了。蠢到没救了
0 有用 iPhone国王 2022-07-23 21:44:59
太香了
0 有用 Fr 2022-07-22 10:59:58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子长割势,《太史公书》。难以想象三千年浩淼无边历史的编撰整合需要付出多大心血、经历多大的磨难,呕心沥血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