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出版年: 2014-7
页数: 407
定价: 8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ISBN: 978710110105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辛德勇教授的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碑刻文献和出土文献、器物铭文的学术论文集。“石室”表示以正史为核心的基本传世典籍,而“賸言”是指基本史籍弃而未取的碑刻和其他各类出土文献。本书在把握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碑刻、出土文献进行考证,从中获得基本史料中看不到的历史细节。
作者简介 · · · · · ·
辛德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兼治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和地理学史。代表作有《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旧史舆地文录》、《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等。
目录 · · · · · ·
自 序
金匱石室與殘磚斷瓦——由漢武帝前期紀年文物看文獻與文物互證中的主從地位問題
談歷史上首次出土的簡牘文獻——《茂陵書》
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册的性質與擬名問題
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册初步研究
· · · · · · (更多)
自 序
金匱石室與殘磚斷瓦——由漢武帝前期紀年文物看文獻與文物互證中的主從地位問題
談歷史上首次出土的簡牘文獻——《茂陵書》
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册的性質與擬名問題
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册初步研究
由上海博物館藏竹書《景公瘧》補釋陸梁地問題
龜山楚王墓塞石刻銘與秦地所謂“百二”形勝
補證項羽北上救趙所經停之安陽
補談所謂“匆匆不暇草書”
北齊樂陵王暨王妃斛律氏墓志與百年太子命案本末
《馬天祥造像記》與北齊武平九年紀年
北齊《大安樂寺碑》與長生久視之命名習慣
說阜昌石刻《禹迹圖》與《華夷圖》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石室賸言"的人也喜欢 · · · · · ·
石室賸言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石室賸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若存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石刻文字與傳世紙本文獻的一些重大歧異。援據碑刻文獻研治史事的金石之學,興起於北宋中期,而朱子指出,早在南北兩宋交替之際,便已出現了“近世論者,專以石本爲正”的情况,然實則“所謂石本者之難信”,“其謬可考而知也”[15]。逮至清代中期以後,隨着斯學之臻於全盛,這種過分偏恃新見金石文字的傾向,愈爲突出。 清末通人李慈銘,曾描述當時治學趨向云: 嘉慶以後之爲學者,知經之注疏...2019-10-18 11:05
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石刻文字與傳世紙本文獻的一些重大歧異。援據碑刻文獻研治史事的金石之學,興起於北宋中期,而朱子指出,早在南北兩宋交替之際,便已出現了“近世論者,專以石本爲正”的情况,然實則“所謂石本者之難信”,“其謬可考而知也”[15]。逮至清代中期以後,隨着斯學之臻於全盛,這種過分偏恃新見金石文字的傾向,愈爲突出。
清末通人李慈銘,曾描述當時治學趨向云:
嘉慶以後之爲學者,知經之注疏不能遍觀也,於是講《爾雅》,講《說文》;知史之正雜不能遍觀也,於是講金石,講目錄;志已偷矣。道光以後,其風愈下。《爾雅》、《說文》不能讀而講宋版矣,金石、目錄不能考而講古器矣。
至於今日,則詆郭璞爲不學,許君爲蔑古。偶得一模糊之舊槧,亦未嘗讀也,瞥見一誤字,以爲足補經注矣。間購一缺折之贋器,亦未嘗辨也,隨摸一刻畫,以爲足傲漢儒矣。金石則歐、趙何所說,王、洪何所道,不暇詳也,但取黃小松《小蓬萊閣金石文字》數册,而惡《金石萃編》之繁重,以爲無足觀矣。目錄則晁、陳何所受,焦、黃何所承不及問也,但取錢尊王《讀書敏求記》一書,而厭《四庫提要》之浩博,以爲不勝詰矣。若而人者,何足抗衡公卿,傲睨人物,游談廢務,奔競取名,然已爲鐵中之錚錚,庸中之佼佼,不可痛乎?[16]
近人岑仲勉更進一步從學術方法角度概括此等風尚說:“大有碑志所書,絕無可疑之概,則猶事班史者比《漢書》於麟經,中許迷者等《說文》於聖傳,時風所極,無怪其然”[17]。時下有些學人,在評騭古史辨學派的治學理念和研究方法的時候,常常會談到晚清今文經學的消極影響,殊不知清代後期金石之學的流弊,也會影響到晚近時期力持以金石證史的所謂羅、王之學。羅振玉和王國維本人讀書廣博深淳,固然冠絕一世,但在着意拓展利用新見材料的時候,間或亦不能免除這種偏頗。羅氏在解析樂陵王及王妃斛律氏墓志時,似乎即存在過分信從出土石刻文字的問題。
北宋時期倡導石刻文獻研究的學人歐陽修,有感於銘文記事之“毀譽難信”,爲自己利用碑志史料,訂立了一項原則,即謂“余於碑志,惟取其世次、官壽、鄉里爲正,至於功過善惡,未嘗爲據”[18]。羅振玉在分析北齊樂陵王以及王妃斛律氏墓志時,首先認識到《志》文所記兩人死因含混不足信據,並清醒地指出:“使《(樂陵王)傳》不詳載,後人讀此諱飾之文,鮮不謂樂陵得令終矣。”[19]似此尚能恪守歐公前規,學有淵源,洵非李慈銘、岑仲勉所指斥末流淺學可望項背。不過,歐陽修所說世次、官壽、鄉里一類內容,雖然可信度較高,但仍然會存在一定問題。關於這一點,岑仲勉早就舉述過許多例證[20]。樂陵王死因這一重大關節,既然都可以曲意諱飾,墓志書寫的卒葬時間若是與實際情况有所出入,當然也不會使人驚奇。解决這一問題,還是需要深入分析百年太子失國喪身的具體原委,既不宜拘泥於此樂陵王夫婦墓志之飾終辭語,也並不一定非要坐以靜待地底下再冒出來什麽“新資料”不可。
[15]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朱子全書》本)卷一六《序·送李願歸盤谷》,頁502—503。
[16]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之《札記》,頁1288。
[17]岑仲勉《金石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之《貞石證史·總論碑志之信值》,頁79。
[18]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北京,中國書店,1986,《歐陽修全集》本)卷九“唐白敏中碑”條,頁1203。
[19]羅振玉《雪堂類稿》丙之二《石文跋尾·蒿里遺文·墓志》第193《樂陵王墓志跋》,頁200。
[20]岑仲勉《金石論叢》之《貞石證史·總論碑志之信值》,頁80—81。
回应 2019-10-18 11:05 -
Urbino (心は木石に非ず豈に感無からんや)
《說阜昌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一文,發明幽微,涉獵廣泛,讀來令人頗有啟發與收穫。作為一個純粹的史學外行,這裡僅提一些吹毛求疵的一些語句表述問題,還望方家原諒。 382頁,當論及宋人多種《華夷圖》時,文中指出: 可見在阜昌上石之前所見宋繪《海內華夷圖》,並不僅僅只有王昶所說宋初“樂史《掌上華夷圖》之類”,還有像《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這樣的地圖在社會上傳布。 按此處王昶既言“之類”,就未必僅指樂氏...2017-06-05 18:21
《說阜昌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一文,發明幽微,涉獵廣泛,讀來令人頗有啟發與收穫。作為一個純粹的史學外行,這裡僅提一些吹毛求疵的一些語句表述問題,還望方家原諒。
382頁,當論及宋人多種《華夷圖》時,文中指出:
可見在阜昌上石之前所見宋繪《海內華夷圖》,並不僅僅只有王昶所說宋初“樂史《掌上華夷圖》之類”,還有像《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這樣的地圖在社會上傳布。 引自 賈耽《海內華夷圖》的流傳與阜昌石刻《華夷圖》的出現 按此處王昶既言“之類”,就未必僅指樂氏圖這一種,而完全有可能指當時流傳的多種《華夷圖》。如文中所附書影展示(圖在381頁),《古今》一圖系縮為便攜的普通書版大小,並以雕版印製的地圖,與大幅的石刻模搨或手繪地圖有著體量上的差別,而這也正是樂氏圖名“掌上”的含義(如著名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書名就取其袖珍便攜之意)。如此看來,王昶當然有可能在“之類”里,同時也包含同類的這樣一些地圖,只是以樂氏圖作為典型而已。
又385頁,關於賈耽的《海內華夷圖》,文中認為:
從當年賈耽繪製出《海內華夷圖》後所上進書表來看,他編繪這幅地圖時的胸襟是開闊而舒展的。賈氏所說“別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縮四極於纖縞,分百郡於作繪,宇宙雖廣【按此處應再點一逗】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咸在目”,在華夷之間的關係上,展現的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度量,這也就是所謂盛唐氣象。 引自 賈耽《海內華夷圖》的流傳與阜昌石刻《華夷圖》的出現 按賈耽上表在貞元十七年(801年),距安史之亂平定已有四十年左右,時間自然屬中唐無疑。賈耽生於開元十八載(730年),儘管他繪圖所依據的知識,工作成果或可能來自開天二朝或更早,所體現的疆域亦不可稱不廣闊,但“別章甫左衽”一語,究竟只是因襲經書中的夷狄與中華分立這一類套話,還是已如傅樂成所言,體現了安史之亂之後“夷夏之防因而轉嚴”的觀念,抑或的確是一種“盛唐氣象”,畢竟還有再做考究的餘地。所謂華夷之間關係上的盛唐氣象,如果可視為一種“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韓愈《原道》論孔子作《春秋》語)這類以文化來區分鬆散可變的華夷之觀念,那麼賈耽進表中的語句,因其濃重的文學藻飾色彩,實際未必能有空間供論家留下定論,或者抒發過多的感慨。
又390頁,當論及僧元肇詩時(詩見389頁),文中指出:
他見到的這幅《華夷圖》,應該是刻成石碑,嵌在墻壁中間……很可能也是安放在官學當中。 引自 賈耽《海內華夷圖》的流傳與阜昌石刻《華夷圖》的出現 按今讀元肇此詩,其所見的《華夷圖》,固然有可能如文中所言係石刻為之,但從一些細節來看,也不妨視為文中隨後所說,轉搨為紙本、并進而裝裱為立軸或掛障的地圖。首先,“移向壁間安”一語,實際不見得僅僅意味著“將茫茫宇宙移置壁上石刻”的意味,而同樣有可能指將裝池完畢的捲軸掛在壁上觀看(宋人詩中,這種在“安置轉移可移動的物體”意思上使用“移向”一語的用法頗多,如楊皇后《宮詞》“海棠移向小窗栽”,姜夔《杏花天影》“更移舟向甚處”等)。如果是這樣,下文“從頭指點需開展”一句中的“開展”就落到了圖像載體這一實處:石刻在墻,本不必展開,而只有捲起的立軸才需要展開壁掛。如果元肇所見之圖與存世石刻相同,將地形圖作北上南下,那麼當地圖徐徐展開在觀者面前,出現的就是由北至南的江山形貌。因而,這一句的意思就可讀作“從頭開始向下,自淪入胡虜的北地起一一指示,並隨著輿圖展開,直至江南偏安之所”。觀者如要“東南角上看”,固然“需開展”圖軸才能做到,但展開的過程之中,卻也不可忘記胡塵中的半壁江山。——儘管我們實無法確知元肇本人所見,究竟是什麼載體之上的《華夷圖》,但“移向”、“從頭”、“開展”這些詞語,卻的確提供了此圖或有可能系一幅掛軸的信息。既然文中已經提到,這類石刻地圖的作用,往往也是供人模搨,那麼將其裝為高頭大軸,需要時取出展看,亦不無可能(傳世宋人繪畫大軸,常有寬至三尺者,以阜昌石刻《華夷圖》的尺寸相較,并不誇張)。這樣一來,元肇身為釋家弟子,為何要前往泮宮觀看地圖的問題,也就不破自解了。
回应 2017-06-05 18:21
-
若存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石刻文字與傳世紙本文獻的一些重大歧異。援據碑刻文獻研治史事的金石之學,興起於北宋中期,而朱子指出,早在南北兩宋交替之際,便已出現了“近世論者,專以石本爲正”的情况,然實則“所謂石本者之難信”,“其謬可考而知也”[15]。逮至清代中期以後,隨着斯學之臻於全盛,這種過分偏恃新見金石文字的傾向,愈爲突出。 清末通人李慈銘,曾描述當時治學趨向云: 嘉慶以後之爲學者,知經之注疏...2019-10-18 11:05
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石刻文字與傳世紙本文獻的一些重大歧異。援據碑刻文獻研治史事的金石之學,興起於北宋中期,而朱子指出,早在南北兩宋交替之際,便已出現了“近世論者,專以石本爲正”的情况,然實則“所謂石本者之難信”,“其謬可考而知也”[15]。逮至清代中期以後,隨着斯學之臻於全盛,這種過分偏恃新見金石文字的傾向,愈爲突出。
清末通人李慈銘,曾描述當時治學趨向云:
嘉慶以後之爲學者,知經之注疏不能遍觀也,於是講《爾雅》,講《說文》;知史之正雜不能遍觀也,於是講金石,講目錄;志已偷矣。道光以後,其風愈下。《爾雅》、《說文》不能讀而講宋版矣,金石、目錄不能考而講古器矣。
至於今日,則詆郭璞爲不學,許君爲蔑古。偶得一模糊之舊槧,亦未嘗讀也,瞥見一誤字,以爲足補經注矣。間購一缺折之贋器,亦未嘗辨也,隨摸一刻畫,以爲足傲漢儒矣。金石則歐、趙何所說,王、洪何所道,不暇詳也,但取黃小松《小蓬萊閣金石文字》數册,而惡《金石萃編》之繁重,以爲無足觀矣。目錄則晁、陳何所受,焦、黃何所承不及問也,但取錢尊王《讀書敏求記》一書,而厭《四庫提要》之浩博,以爲不勝詰矣。若而人者,何足抗衡公卿,傲睨人物,游談廢務,奔競取名,然已爲鐵中之錚錚,庸中之佼佼,不可痛乎?[16]
近人岑仲勉更進一步從學術方法角度概括此等風尚說:“大有碑志所書,絕無可疑之概,則猶事班史者比《漢書》於麟經,中許迷者等《說文》於聖傳,時風所極,無怪其然”[17]。時下有些學人,在評騭古史辨學派的治學理念和研究方法的時候,常常會談到晚清今文經學的消極影響,殊不知清代後期金石之學的流弊,也會影響到晚近時期力持以金石證史的所謂羅、王之學。羅振玉和王國維本人讀書廣博深淳,固然冠絕一世,但在着意拓展利用新見材料的時候,間或亦不能免除這種偏頗。羅氏在解析樂陵王及王妃斛律氏墓志時,似乎即存在過分信從出土石刻文字的問題。
北宋時期倡導石刻文獻研究的學人歐陽修,有感於銘文記事之“毀譽難信”,爲自己利用碑志史料,訂立了一項原則,即謂“余於碑志,惟取其世次、官壽、鄉里爲正,至於功過善惡,未嘗爲據”[18]。羅振玉在分析北齊樂陵王以及王妃斛律氏墓志時,首先認識到《志》文所記兩人死因含混不足信據,並清醒地指出:“使《(樂陵王)傳》不詳載,後人讀此諱飾之文,鮮不謂樂陵得令終矣。”[19]似此尚能恪守歐公前規,學有淵源,洵非李慈銘、岑仲勉所指斥末流淺學可望項背。不過,歐陽修所說世次、官壽、鄉里一類內容,雖然可信度較高,但仍然會存在一定問題。關於這一點,岑仲勉早就舉述過許多例證[20]。樂陵王死因這一重大關節,既然都可以曲意諱飾,墓志書寫的卒葬時間若是與實際情况有所出入,當然也不會使人驚奇。解决這一問題,還是需要深入分析百年太子失國喪身的具體原委,既不宜拘泥於此樂陵王夫婦墓志之飾終辭語,也並不一定非要坐以靜待地底下再冒出來什麽“新資料”不可。
[15]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朱子全書》本)卷一六《序·送李願歸盤谷》,頁502—503。
[16]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之《札記》,頁1288。
[17]岑仲勉《金石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之《貞石證史·總論碑志之信值》,頁79。
[18]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北京,中國書店,1986,《歐陽修全集》本)卷九“唐白敏中碑”條,頁1203。
[19]羅振玉《雪堂類稿》丙之二《石文跋尾·蒿里遺文·墓志》第193《樂陵王墓志跋》,頁200。
[20]岑仲勉《金石論叢》之《貞石證史·總論碑志之信值》,頁80—81。
回应 2019-10-18 11:05 -
Urbino (心は木石に非ず豈に感無からんや)
《說阜昌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一文,發明幽微,涉獵廣泛,讀來令人頗有啟發與收穫。作為一個純粹的史學外行,這裡僅提一些吹毛求疵的一些語句表述問題,還望方家原諒。 382頁,當論及宋人多種《華夷圖》時,文中指出: 可見在阜昌上石之前所見宋繪《海內華夷圖》,並不僅僅只有王昶所說宋初“樂史《掌上華夷圖》之類”,還有像《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這樣的地圖在社會上傳布。 按此處王昶既言“之類”,就未必僅指樂氏...2017-06-05 18:21
《說阜昌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一文,發明幽微,涉獵廣泛,讀來令人頗有啟發與收穫。作為一個純粹的史學外行,這裡僅提一些吹毛求疵的一些語句表述問題,還望方家原諒。
382頁,當論及宋人多種《華夷圖》時,文中指出:
可見在阜昌上石之前所見宋繪《海內華夷圖》,並不僅僅只有王昶所說宋初“樂史《掌上華夷圖》之類”,還有像《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這樣的地圖在社會上傳布。 引自 賈耽《海內華夷圖》的流傳與阜昌石刻《華夷圖》的出現 按此處王昶既言“之類”,就未必僅指樂氏圖這一種,而完全有可能指當時流傳的多種《華夷圖》。如文中所附書影展示(圖在381頁),《古今》一圖系縮為便攜的普通書版大小,並以雕版印製的地圖,與大幅的石刻模搨或手繪地圖有著體量上的差別,而這也正是樂氏圖名“掌上”的含義(如著名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書名就取其袖珍便攜之意)。如此看來,王昶當然有可能在“之類”里,同時也包含同類的這樣一些地圖,只是以樂氏圖作為典型而已。
又385頁,關於賈耽的《海內華夷圖》,文中認為:
從當年賈耽繪製出《海內華夷圖》後所上進書表來看,他編繪這幅地圖時的胸襟是開闊而舒展的。賈氏所說“別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縮四極於纖縞,分百郡於作繪,宇宙雖廣【按此處應再點一逗】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咸在目”,在華夷之間的關係上,展現的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度量,這也就是所謂盛唐氣象。 引自 賈耽《海內華夷圖》的流傳與阜昌石刻《華夷圖》的出現 按賈耽上表在貞元十七年(801年),距安史之亂平定已有四十年左右,時間自然屬中唐無疑。賈耽生於開元十八載(730年),儘管他繪圖所依據的知識,工作成果或可能來自開天二朝或更早,所體現的疆域亦不可稱不廣闊,但“別章甫左衽”一語,究竟只是因襲經書中的夷狄與中華分立這一類套話,還是已如傅樂成所言,體現了安史之亂之後“夷夏之防因而轉嚴”的觀念,抑或的確是一種“盛唐氣象”,畢竟還有再做考究的餘地。所謂華夷之間關係上的盛唐氣象,如果可視為一種“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韓愈《原道》論孔子作《春秋》語)這類以文化來區分鬆散可變的華夷之觀念,那麼賈耽進表中的語句,因其濃重的文學藻飾色彩,實際未必能有空間供論家留下定論,或者抒發過多的感慨。
又390頁,當論及僧元肇詩時(詩見389頁),文中指出:
他見到的這幅《華夷圖》,應該是刻成石碑,嵌在墻壁中間……很可能也是安放在官學當中。 引自 賈耽《海內華夷圖》的流傳與阜昌石刻《華夷圖》的出現 按今讀元肇此詩,其所見的《華夷圖》,固然有可能如文中所言係石刻為之,但從一些細節來看,也不妨視為文中隨後所說,轉搨為紙本、并進而裝裱為立軸或掛障的地圖。首先,“移向壁間安”一語,實際不見得僅僅意味著“將茫茫宇宙移置壁上石刻”的意味,而同樣有可能指將裝池完畢的捲軸掛在壁上觀看(宋人詩中,這種在“安置轉移可移動的物體”意思上使用“移向”一語的用法頗多,如楊皇后《宮詞》“海棠移向小窗栽”,姜夔《杏花天影》“更移舟向甚處”等)。如果是這樣,下文“從頭指點需開展”一句中的“開展”就落到了圖像載體這一實處:石刻在墻,本不必展開,而只有捲起的立軸才需要展開壁掛。如果元肇所見之圖與存世石刻相同,將地形圖作北上南下,那麼當地圖徐徐展開在觀者面前,出現的就是由北至南的江山形貌。因而,這一句的意思就可讀作“從頭開始向下,自淪入胡虜的北地起一一指示,並隨著輿圖展開,直至江南偏安之所”。觀者如要“東南角上看”,固然“需開展”圖軸才能做到,但展開的過程之中,卻也不可忘記胡塵中的半壁江山。——儘管我們實無法確知元肇本人所見,究竟是什麼載體之上的《華夷圖》,但“移向”、“從頭”、“開展”這些詞語,卻的確提供了此圖或有可能系一幅掛軸的信息。既然文中已經提到,這類石刻地圖的作用,往往也是供人模搨,那麼將其裝為高頭大軸,需要時取出展看,亦不無可能(傳世宋人繪畫大軸,常有寬至三尺者,以阜昌石刻《華夷圖》的尺寸相較,并不誇張)。這樣一來,元肇身為釋家弟子,為何要前往泮宮觀看地圖的問題,也就不破自解了。
回应 2017-06-05 18:21
0 有用 兩浙節度 2019-02-19
看了最后三篇
1 有用 栗子有毒 2016-10-27
不如预期的好,有时卖弄太过。辛神终究是个耿直的人。耿直到连黄永年都喷。
0 有用 赛百浪子 2020-06-30
个人观感:其可读者,茂陵书,秦藏水陆里程简册,百二形胜与安阳,北齐乐陵王暨王妃斛律氏墓志与百年太子命案本末,马天祥造像记与北齐武平九年纪年诸篇。
5 有用 小米 2015-06-30
才读了一篇,觉得作者见识确实很好,虽然我不能肯定他的结论都对。另外,作者的行文风格,很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常常可以看到饱含的情绪。
0 有用 Urbino 2017-06-03
并不懂,当闲书翻。
0 有用 赛百浪子 2020-06-30
个人观感:其可读者,茂陵书,秦藏水陆里程简册,百二形胜与安阳,北齐乐陵王暨王妃斛律氏墓志与百年太子命案本末,马天祥造像记与北齐武平九年纪年诸篇。
0 有用 东西南北之人也 2020-03-20
太硬核了
0 有用 江州穆瑾 2020-03-02
第一篇论文重复了。
0 有用 蓝道 2019-08-09
能把古文资料这样解读,阅读是件快乐的事。
0 有用 兩浙節度 2019-02-19
看了最后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