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书评 (32)

列文获得信仰,内心平静
托翁大作,终有拜读,缘起陈丹青和柴静两个我奉为当代民国人物的共同推荐。只是陈推捧《战争与和平》,柴更喜《安娜》。他们说起各自的喜好都是捧着书反复读,在留白处写笔记。柴说如果说是什么对她采访最有益,不是哪位前辈,不是什么方法论和实战术,而是这本《安娜》。 看...
(展开)

安娜的行为是女性解放,还是女性堕落?
开始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来阅读,从安娜第一次出场,到她欲推还迎地进入婚外恋,想离婚,又不够又魄力,做错了事情,一边安慰自己是真爱,自己是勇敢的先驱者,但又不接纳社会对她的评价,我觉得她好矛盾啊。到了后期,又质疑伏伦斯爱不爱她?生活中患得患失。但凡怀疑的,就不是...
(展开)

人敌不过社会环境,既然相爱就还请好好珍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历时18h34min!我终于看完了! 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可能是之前读这种类型的书比较多就有点麻木了。但是要我写肯定是写不出来一点。看书批判的角度和正儿八经自己写是完全两码事哈哈哈哈。 anna死后也就只能影响到爱她的f,这也是她选择死亡的原因。但,,她后期确实非常抑郁,... (展开)
她的自由与爱情等价,将全部的希望都系于他一人身上。 让他心生厌倦,让她心死如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死得真惨呐!”一位先生在旁边走过说,“听说被轧成两段了。”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这是最好过的死法,一眨眼就完了。” 我不知道,当她满怀着痛苦,如疯如魔一般怔怔地往火车站台上走去,当初和伏伦斯基初见时路人的只言片语是否进入了她的心。 这是最好过的死法,... (展开)
结婚或单身,你准备好了吗?
我知道以婚恋角度解读《安娜·卡列尼娜》,格局小了,托翁的浩瀚绝不仅限于此。但是,我以一个已婚已育中年妇女的视角阅读本书,发现真的是句句良言,只恨没有早些拜读。谨以此文写给正值妙龄的姐妹们参考。 一、命运的车轮碾压一切 开场和终场的火车暗示命运的无情碾压。可究...
(展开)

评《安娜·卡列尼娜》
虽然我对最后安娜的结局和伏伦斯基的反应的描写匆匆一过,还有一大段列文的自白有点不满,但是不得不说还是非常非常非常伟大的作品。从来没有看过哪本小说,有这样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只是场景,而是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伏尔泰对每个人内心的描述简直太过细腻,到目前为止,从...
(展开)

由《安娜·卡列尼娜》到对俄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浅显对比
读之前看书名,以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主角,阅读的过程中才发现太狭隘了,人人都可以是主角,伏伦斯基、吉娣、列文、卡列宁、奥勃朗斯基、陶丽……个个戏份十足,参与感十足,特别是列文,书名改为叫《农夫列文的田园生活与理想》也不为过。或许列夫托尔斯泰是为了讨巧,迎合大...
(展开)

对安娜卡列尼娜的一些所思所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对安娜的看法经历了从偏见到偏爱的历程,这在我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初看时不能接受她的婚内出轨,对无辜丈夫的冷嘲热讽(在我看来卡列宁的过错只占很小一部分,造成安娜热情的天性被抑制的更多的是社会伦理和家庭教育的捆绑),以及对自己不完全接纳的模糊不决与犹豫,后来渐... (展开)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和托尔斯泰相关的个人碎笔
电子书,大半个月,早晚通勤时间在地铁上读完。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标题不太贴切,正如一些短评中所说的那样,就好比是作品明明是“红楼梦”却起了个“林黛玉”的标题。我理解托尔斯泰并不只是想写一个出轨女人的故事、而是想要展现当时的俄国贵族社会的全景,但是,无论怎...
(展开)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终于有勇气完整地读完了托尔斯泰的第一步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故事的开始大家都耳熟能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许真正理想的幸福家庭是不存在的,而这种各自的不幸才是生活的精彩之处吧。本书牵涉到的人物众多,从贵族到贫民,背景复杂, 从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