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对打破左的教条主义,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系列禁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 · · · · ·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诗论》等。
目录 · · · · · ·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三、谈人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 · · · · · (更多)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三、谈人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共产主义就是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制的彻底废除,因而就是通过人而且为着人,来真正占有人的本质。 劳动首先是一种人和自然都参加的一种过程,说明主体和客体都不可偏废。 人们便习惯于把全部文明归功于脑的活动即思维的活动,这样就产生了唯心主义世界观,认识不到劳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 人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他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所在,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艺术模仿自然”,这个“自然”主要就指“人性”。西方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还有一句流行的信条,说文艺作品的价值高低取决于它摹仿(表现、反映)自然是否真实。 人道主义在西方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却有一个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 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都是凭内摹仿作用体会出来的。其中如“魄力雄强”“气象浑穆”“意志奇逸”“精神飞动”之类显然都显出移情作用的内摹仿。 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美人的客观存在。不过这种姿态可以由无数不同的美人表现出,这就使美的本质问题复杂化。其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美就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 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资源、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就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做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绝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谈美书简》摘抄 -
其次,如果还没有掌握一种外语到能自由阅读的程度,就要抓紧补课,因为在今天学任何科学都要先掌握国际最新资料,闭关自守决没有出路。第三,要随时注意国内文艺动态,拿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余力,最好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避免将来当空头美学家或不懂文艺的文艺理论家。 人愈老愈感到时间可贵,所以对问到学外语和美学的朋友们,我经常只讲这样几句简短的忠告。不要再打游击战,象猴子掰包谷,随掰随丢,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要敢于攻坚。不过歼灭战或攻坚战还是要一仗接着一仗打,不要囫囵吞枣。 我想起法国人有一句名言:“世界对爱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 崇高的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精神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有一个由不愉快而转化到高度愉快的过程。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至于秀美感则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是愉快的。刚柔相济,是人生应有的节奏。崇高固可贵,秀美也不可少。这两个审美范畴说明美感的复杂性,可以随人而异,也可以随对象而异。 我个人生平爱读的一部书是《世说新语》,语言既简练而意味又隽永,是典型的速写作品。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姑举古代民歌《箜篌引》为例: “公毋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将奈公何!” 这就是直陈其事,是一首三部曲的挽歌,完全使用形象思维,声泪俱下,感染力很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谈美书简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谈美书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1 条 )

从《谈美》到《书简》变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谈谈“美”

不被历史淘汰的书就值得一读
> 更多书评 81篇
-
《谈美书简》 艺术典型作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所涉及的首要问题是在创作过程中究竟先从哪一方面出发,是从共性还是从个性这也就是从公式、概念出发还是从具体现实人物事迹出发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德国诗人歌德。他在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很大的分别。由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
2020-05-15 15:41
《谈美书简》
艺术典型作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所涉及的首要问题是在创作过程中究竟先从哪一方面出发,是从共性还是从个性这也就是从公式、概念出发还是从具体现实人物事迹出发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德国诗人歌德。他在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很大的分别。由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藏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识到。
《谈美书简》
这三条都是作家的金科玉律,对于青年作家来说,第四条特切合实际,要多作短小精悍的速写,不要一来就写长篇大作。我因此联想起德国青年爱克曼不畏长途跋涉,走向歌德求教,初到不久,歌德就谆谆教导他“不要写大部头作品”,说许多作家包括他自己在内都在“贪图写大部头作品上吃过苦头”,接着他就说出理由:
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情感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可是如果你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此外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丧失掉生活本身的乐趣……结果所获得的也不过是困倦和精力的瘫痪。反之,如果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歌德的这番话劝青年作家多就日常现实生活作短篇速写,和鲁迅的教导是不谋而合的。
《谈美书简》
“艺术”(Art)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并不全是外在于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这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谈美书简》
马克思说过:
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现。
《谈美书简》
视,听,嗅,味,触,思维,观照,情感,意志,活动,生活,总之,人的个体所有的全部器官,以及在形式上属于社会器官一类的那些器官,都是针对着对象,要占领或掌管该对象,要占领或掌管人类的现实界,它们针对对象的活动就是人类的现实生活的活动。
《谈美书简》
我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为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 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谈美书简》
马克思给真正的共产主义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定义:
共产主义就是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制的彻底废除,因而就是通过人而且为着人,来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所以共产主义就是人在前此发展出来的全部财富范围之内,全面地自觉地回到人自己,即回到一种社会性的(即人性的)人的地位。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善化的自然主义,就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善化的人道主义也就等于自然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的真正解决,也就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肯定,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物种之间纠纷的真正解决。共产主义就是历史谜语的解决,而且认识到自己就是这种解决。
《谈美书简》
我自己经常就这个问题进行反省,还是不敢打保票,保证自己已免疫了。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统治了我前大半生的思想,先入为主,我怎么能打这种保票呢?不过有一点我现在是确信不移的,这就是:研究美学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有人会问:你的那些祖师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都没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在美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吗?我回答说:他们行,我们现在可不行!理由很简单。历史在进展,我们和他们处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的社会。他们的现实生活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凭借的物质基础、思想资料和他们的已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已掌握了广大群众,工人阶级已成了主宰世界的力量。我们已进入了大工业时代。
《谈美书简》
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你我都是人,还不知道人是怎么回事吗?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古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可不是吗?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还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仙子也渺茫难测。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入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回应 2020-05-15 15:41 -
-
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情感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可是如果你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此外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丧失掉生活本身的乐趣 结果所获得的也不过是困倦和精力的瘫瘓。反之,如果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想来,不知写文章,过这一生...
2019-01-28 10:49
-
## 怎样学美学 * 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或相反,都是极大的欠缺 * 输入输出 * 联系现实 实事求是 ## 从现实生活出发 - 现实生活经验和文艺修养是基本条件 - 艺术必根据自然 ,但艺术美!=自然美,自然丑也可转化艺术美 ## 谈人 - 食,色,性也 - 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 认识一个整体,...
2017-03-06 23:05
## 怎样学美学 * 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或相反,都是极大的欠缺 * 输入输出 * 联系现实 实事求是 ## 从现实生活出发 - 现实生活经验和文艺修养是基本条件 - 艺术必根据自然 ,但艺术美!=自然美,自然丑也可转化艺术美 ## 谈人 - 食,色,性也 - 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 认识一个整体,一个多反面的内在联系着的个人能力的统一体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 研究美学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 - 研究马克思的美学主义需要系统的学习马克思理论体系 - 全球化时代形成世界文学,在世界市场中系统学习 ##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互相依存 * 社会是人和自然的的完善化的统一,--自然的真正复活--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 * 人在劳动中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 美感首先是由生产劳动本身引起的 ## 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些禁区 * 人性论 * 人道主义 * 人情味 * 共同美感 --- 文艺创作是为人所服务的,如果摒弃人所特有的人性倾向,那文艺作品也不再具备艺术性 --- ##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 节奏感 +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 + 节奏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 - 移情作用:观念联想 + 指人在聚精会神关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有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是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请 + 诗词咏物警局大半显出移情作用 -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 姜夔(kuí)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秦观 + 英国经验主义派的“观念联想”(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 - 这种看法偏移情作用的由我及物一面,唯心色彩较浓 - 移情作用:内摹仿 + 审美活动应只有内在的摹仿而不应由货真价实的摹仿(破坏美感) + 内摹仿带有游戏得性质 - 审美者和审美对象各有两种类型 + 心理学把人分为“知觉型”和“运动型” + 美学家把人分为“旁观型”和“分享型” + 审美对象也有动态(如诗)和静态(如画)两种类型 ##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 思维 + 思维就是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思维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事一种认识活动 - 形象思维 + 掌握具体事务的形象,如声色嗅味触之类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形式和运动都在头脑里产 生一种映像 + 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像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目的,这就叫做形象思维 -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 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 - 文艺的思想性 + 主要表现于倾向性 +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指点出 - 情致 + 文艺不但要有理,而且要有情,情理交融的统一体才形成人格,才形成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 + 文艺的作用在传染情感 --- 托尔斯泰《艺术论》 ##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 艺术 + art本义为“人为”或“人工造作” + 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是自然 + 要有创造主体和创造对象 -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语言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 - 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 + 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艺术,是一切门类艺术的共同要素 + 克罗齐人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 - 语言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杠杆,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 - 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 - 艺术的作用 ---- 叙事、抒情、状物、说理
回应 2017-03-06 23:05 -
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情感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可是如果你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此外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丧失掉生活本身的乐趣 结果所获得的也不过是困倦和精力的瘫瘓。反之,如果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想来,不知写文章,过这一生...
2019-01-28 10:49
-
-
《谈美书简》 艺术典型作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所涉及的首要问题是在创作过程中究竟先从哪一方面出发,是从共性还是从个性这也就是从公式、概念出发还是从具体现实人物事迹出发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德国诗人歌德。他在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很大的分别。由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
2020-05-15 15:41
《谈美书简》
艺术典型作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所涉及的首要问题是在创作过程中究竟先从哪一方面出发,是从共性还是从个性这也就是从公式、概念出发还是从具体现实人物事迹出发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德国诗人歌德。他在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很大的分别。由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藏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识到。
《谈美书简》
这三条都是作家的金科玉律,对于青年作家来说,第四条特切合实际,要多作短小精悍的速写,不要一来就写长篇大作。我因此联想起德国青年爱克曼不畏长途跋涉,走向歌德求教,初到不久,歌德就谆谆教导他“不要写大部头作品”,说许多作家包括他自己在内都在“贪图写大部头作品上吃过苦头”,接着他就说出理由:
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情感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可是如果你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此外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丧失掉生活本身的乐趣……结果所获得的也不过是困倦和精力的瘫痪。反之,如果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歌德的这番话劝青年作家多就日常现实生活作短篇速写,和鲁迅的教导是不谋而合的。
《谈美书简》
“艺术”(Art)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并不全是外在于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这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谈美书简》
马克思说过:
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现。
《谈美书简》
视,听,嗅,味,触,思维,观照,情感,意志,活动,生活,总之,人的个体所有的全部器官,以及在形式上属于社会器官一类的那些器官,都是针对着对象,要占领或掌管该对象,要占领或掌管人类的现实界,它们针对对象的活动就是人类的现实生活的活动。
《谈美书简》
我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为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 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谈美书简》
马克思给真正的共产主义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定义:
共产主义就是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制的彻底废除,因而就是通过人而且为着人,来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所以共产主义就是人在前此发展出来的全部财富范围之内,全面地自觉地回到人自己,即回到一种社会性的(即人性的)人的地位。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善化的自然主义,就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善化的人道主义也就等于自然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的真正解决,也就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肯定,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物种之间纠纷的真正解决。共产主义就是历史谜语的解决,而且认识到自己就是这种解决。
《谈美书简》
我自己经常就这个问题进行反省,还是不敢打保票,保证自己已免疫了。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统治了我前大半生的思想,先入为主,我怎么能打这种保票呢?不过有一点我现在是确信不移的,这就是:研究美学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有人会问:你的那些祖师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都没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在美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吗?我回答说:他们行,我们现在可不行!理由很简单。历史在进展,我们和他们处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的社会。他们的现实生活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凭借的物质基础、思想资料和他们的已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已掌握了广大群众,工人阶级已成了主宰世界的力量。我们已进入了大工业时代。
《谈美书简》
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你我都是人,还不知道人是怎么回事吗?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古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可不是吗?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还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仙子也渺茫难测。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入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回应 2020-05-15 15:41 -
-
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情感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可是如果你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此外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丧失掉生活本身的乐趣 结果所获得的也不过是困倦和精力的瘫瘓。反之,如果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想来,不知写文章,过这一生...
2019-01-28 10:49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4 )
-
北京出版社 (2004)7.3分 2034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7.8分 740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2)7.2分 588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7.5分 569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北京地铁书单(豆列) (向北向北)
- 伏维阁·夏来馆 / 雨来馆 (伏维阁主)
- 专业书目 / 拓展视野 (宁止水)
- 001.读书破万卷 (三日以往)
- 008.2019阅读记录 (三日以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谈美书简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已注销] 2019-02-24
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写的,每一章之前都要表明忠心,不得不说当时的学术环境比较困顿。 但是内容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依旧从东西方哲学,东西方文学,心理学中解释审美和文艺创作中的误解,虽然提出的一些文艺观点放到现在已经是深入人心的不二法门了。非常喜欢"谈人"这一章,以及对于西方哲学家的悲剧观点的整合。 李洋老师上课的思路感觉跟本书的思路有些相似,尤其在于大量的旁证博引以及"吾尤爱真理"的思辨。
1 有用 e 2018-02-07
读的我意兴阑珊。想到先生写作时的境遇、心境,不胜唏嘘。
2 有用 大二日 2017-09-14
想想时代背景,觉得挺让人心酸的。
0 有用 接天流 2020-07-21
大部分在吹捧马克思主义美学,但还是可以看出老作家的心血,朱光潜提倡“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共同美感”,反对“三突出”和极端阶级论。文革后的发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0 有用 浮生若熙 2019-05-03
作者在浩劫结束后面对渴求知识的青年人对美学的兴趣而用时代语境下的词答复的十三封书信,因为是“扫盲”所以较为浅显易懂。但可洞见作者对浩劫的憎恨以及对自己以往观点的坚持。作者用心良苦啊。
0 有用 薰 2021-01-17
唉
0 有用 电子羊 2021-01-09
80多岁的老人将生活经验 学术经验 审美经验分享给青年们。
0 有用 许诗婷 2020-12-23
有几篇觉得参考价值蛮高的。 但大部分内容读完之后感觉就是论文的参考文献形式的表达,有一种看教科书的感觉。 No.4
0 有用 yuzu 2020-12-20
12.20 “我对‘四人帮的迫害’倒不是‘心有余悸’而是‘心有余恨’,对文风的丑陋现象经常发点脾气,这确实是缺乏涵养。我不能以一个龙钟老汉冒充年青人来说话,把话说得痛快淋漓,我只好认输,对青年人还有一大段光明前途只有深为羡慕而已”
0 有用 小九九儿 2020-12-01
前几章感觉小老头挺有意思的,后面看不下去了,反复就是那么几段话,艺术结合马列主义,不能独立谈艺术要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