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地》的原文摘录

  • 男人跑得更快或者将球踢得更远,并不是为了要让那些基因优良的漂亮女孩来向他们求偶,而是期望得到他们的同龄人——其他那些能够相互赞赏的男人——的赞赏。 (查看原文)
    岂能无怪哉 3赞 2021-04-04 21:26:41
  • 男人是为了能和女人谈谈才和她上床的……把女人变成情妇只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将她变成朋友才是重要的一步……与一个和自己没有上过床的女人交朋友是不可能的 (查看原文)
    一起喝甜酒呀 1回复 3赞 2018-09-16 16:23:04
    —— 引自第3页
  • 一个人可以把生活想象成艺术,若按计划而言,可以分为两个甚或是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你会发现或者向自己提出一个宏伟的问题。第二阶段,你不厌其烦地去解答这个问题。然后,如果活得足够长,你就到了第三阶段,先前那个重大的问题开始令你感到厌倦,这时,你就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寻找答案了。 (查看原文)
    汐之栖枝 2021-07-04 11:25:55
    —— 引自第102页
  • 柏拉图写到过,我们渴望同龄人的敬重,并由此激励自己去追求卓越。在一个仍旧由达尔文、尼采、弗洛伊德所主导的时代,人们对敬重的渴望降至去追求那些不够理想的事务——如追逐权力意志,或渴求四处散播基因,这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在我看来,若把渴望得到人们的尊敬视为灵魂的源动力之一,就能得出一些非同寻常的深刻见解。……男人跑得更快或者将球踢得更远,并不是为了要让那些基因优良的漂亮女孩来向他们求偶,而是期望得到他们的同龄人——其他那些能够互相赞赏的男人——的赞赏。 (查看原文)
    一起喝甜酒呀 1赞 2018-09-16 17:13:35
    —— 引自第11页
  • 保罗奥斯特: 最美好、最长久的友谊都源于赞赏。这是维系两人友情长盛不衰的基石。你赞赏一个人,是因为你赞赏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性格特征以及他通达的人情世故。这种赞赏之情,使他的形象在你的眼中得以提升,变得高大,最后把他摆在了高于自己的位置上。反过来,假如对方也赞赏你——那么他也会提升你的形象,使你变得高大,最后也把你摆在了高于他自己的位置上——这时,你们就处于绝对平等的状态。你们两个都奉献多于收获,也都收获多于奉献,而在这样互惠的交流中,友谊之花便盛开了。儒贝尔在《笔记本》(1809)中说过:“人不仅要交友,还要在内心深处维护友谊。友谊需要维持、关心和浇灌。”他还说,“一旦失去了对朋友的敬意,其友谊往往也就失去了”。)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3-21 18:50:51
  • 婚姻首先是一场对话,如果丈夫和妻子找不到一种成为朋友的方法,那么婚姻就难以维系。友谊是婚姻的组成部分,但婚姻则是一场不断演化、对所有人开放的竞赛,是一项不断前行的工作,不断要求人深入自己的内心并在跟对方的关系中重塑自我;与此同时,友谊则显得纯洁而简单,往往更安定、更文雅、更浅显。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3-21 18:50:51
  • 不用说,我这一生都在探索和思考我自己的名字,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来生成为一个美洲印第安人。保罗:拉丁文是小、少的意思;奥斯特:拉丁文是南风。南风:是一个古老的美国委婉语,意思是直肠的嘟嘟声。那个时候我将重返世界,拥有一个骄傲又绝对合适的名字:小屁。 (查看原文)
    赵大闲 2022-05-30 09:10:59
    —— 引自第96页
  • 我曾经为书中的一个人物取名K(迈克尔·K),想重拳出击,一举夺取卡夫卡曾经对它的所有权②,但是并不太成功。 ———库切 (查看原文)
    赵大闲 2022-05-30 08:54:17
    —— 引自章节:None
  • 狗之外,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狗之内,那就太黑了没法看书。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2018-05-06 23:25:13
    —— 引自第79页
  • 最重要也最难以解释的是,对于人应该如何生存——成人的道德——的问题,我们有着某种难以言说但却是共同的感受。 (查看原文)
    一起喝甜酒呀 2018-09-16 16:34:58
    —— 引自第5页
  • 最美好、最长久的友谊都源于赞赏。这是维系两人友情长盛不衰的基石……一旦失去了对朋友的敬意,其友谊往往也失去了。 不要选择那些如果她是男人你就不会与之交朋友的女人为妻。 友谊是婚姻的组成部分,但婚姻则是一场不断演化、对所有人开放的竞赛,是一项不断前行的工作,不断要求深入自己的内心并在跟对方的关系中重塑自我;与此同时,友谊则显得纯洁而简单,往往更安定、更文雅、更浅显。 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朋友吗?我想是的。只要彼此没有肉体上的吸引力就可以。然而,一旦性介入进来,平衡就会被打破,原有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查看原文)
    一起喝甜酒呀 2018-09-16 16:59:45
    —— 引自第6页
  •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我认为是虚构的力量如何影响现实的问题,而我们这个世界上至高无上的虚构就是货币。 (查看原文)
    一起喝甜酒呀 2018-09-16 17:27:24
    —— 引自第23页
  • 上周重读了《罪与罚》,这不是第三遍就是第四遍了。我突然被其中的清洁设置吓到了,因为它们与查尔顿·赫斯顿的故事何其相似啊。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不知怎么就成了邻居。杜尼亚的未婚夫居然就那么巧,与索尼亚的继母住在了同一幢楼中。那个差点毁了她的男人,也就那么巧,住到了索尼亚的隔壁。难以置信吧?是的,但它对营造一个狂热之梦的外部环境来说绝对有效,而这也恰恰带给了这部小说巨大的魅力。我想,我要表达的是,有些发生在我们身上、出现在现实世界里的事情,颇似虚构;而一旦虚构最终成真,那么,或许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我们为现实所下的定义了。 但是体育迷——不是所有,是大多数的体育迷——那种疯狂的情感,一定来自心灵深处的某个地方。这里面一定有更为利害攸关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消遣或者仅仅是娱乐。 (查看原文)
    风挑一点灯 2019-09-30 15:08:35
    —— 引自章节:巴比松酒店
  • 我发现,这一点与我对艺术名作的反应很像,我在那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思考、分析),后来发现,我对艺术作品的形成有了良好的认识:我很清楚它是如何创作的,但我自己永远都创作不出来,它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然而它是像我这样的男人(有时是女人)创作出来的;同属于他(有时是她)所代表的人类真是荣幸之至啊! 基于此,我不能再把伦理与审美区分开来了。(库切) 竞赛带给我的绝非乐趣,而是一种痴迷状态,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单一而荒谬的目标上:打败那个你对他毫无兴趣、过去从未谋面、未来永不会再见的陌生人。 你的名字就是你的命运。俄狄浦斯,肿胀的脚。唯一令人烦恼的是,你的名字是以神谕女巫的方式来说出你的命运:那是猜谜的形式。唯有在你临终之时,才能意识到被叫作“帖木儿”或是“约翰·史密斯”或是“K”的真正含义。一个博尔赫斯式的启示。 与此同时,我也在考虑颜色的不可约性,即我们认识和了解颜色的唯一途径就是去感知它们,向一位盲人描述“蓝色”或“绿色”就超出了语音的能力范畴,而正如颜色所具有的这种不可约性与难以描述,人也不例外,我们只有去“感知”人,才能说对一个人有所认识和了解,这与我们所说的感知颜色的方式完全一致。 关于小说家和他们灵感的来源问题,应该在此做一说明:有半数时间(绝大部分时间?)他们并无兴趣去彻底了解人物原型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特质,而只对采用一些有趣的、可用的怪癖或外貌特征感兴趣,比如:头发在她耳后卷曲的样子,她说“太棒了”这个词时的发音方式,她走路时脚趾向内弯的样子。 因此,只要他们内部解决了和平交接的问题,我就不会再对他们提出要求。 我缺乏视觉想象力,但我似乎的的确确能感受到一种权且称为氛围或色调的东西。当我的思绪回到我所了解的某本书上时,我仿佛能唤起一种独特的氛围 不仅因为我不喜欢世界变化到今天的模样,还以为假如人与人(“小说人物”)之间都在持续不断地隔空对话,那么,人际间的所有符号与暗... (查看原文)
    风挑一点灯 2019-09-30 15:08:35
    —— 引自章节:巴比松酒店
  • 亲爱的保罗: 我一直都在思考友谊的问题,它们缘何而起及持久的原因——有些友谊,持续的时间那么长久,甚至超过了那些强烈的情感,以至于有时候会被人们(误)认为它不过是情感依恋的仿制品而已。 (查看原文)
    乘风好去 2021-03-07 13:04:44
    —— 引自第1页
  • 亲爱的保罗: 你在信中写道:“最美好、最长久的友谊都源于赞赏。” 如果要我把它当作一般规律来接受的话,我会慎之又慎——在我看来,它用在男人之间尚可,但用于女人之间就不够准确了——但我的确赞同它背后存有的那份情感。柏拉图写到过,我们渴望同龄人的敬重,并由此激励自己去追求卓越。在一个仍旧由达尔文、尼采、弗洛伊德所主导的时代,人们对敬重的渴望降至去追求那些不够理想的事务——如追逐权力意志,或渴求四处散播基因,这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在我看来,若把渴望得到人们的尊敬视为灵魂的源动力之一,就能得出一些非同寻常的深刻见解。 (查看原文)
    乘风好去 2021-03-07 13:15:52
    —— 引自第11页
  • 亲爱的保罗: 我上次提到的“世界金融危机”,看来要持续到新的一年了。此时此刻,我想我应该不要再扮演经济事务评论员的角色了。我想到了埃兹拉·庞德,他的精神迷茫就始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那时候,他以为自己能够看透经济运转的模式,而其他人则因为被虚构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清世事。他很快就把自己变成了格特鲁德·斯坦因所说的“乡村解说员”埃兹大叔。 (查看原文)
    乘风好去 2021-03-07 13:26:06
    —— 引自第34页
  • 生活在充斥着英语的环境中,它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奇特了:它使我在我自己和我随意称为盎格鲁世界观的东西之间,产生了一道越来越宽的怀疑性间距,要知道,在盎格鲁世界观中,有其内置的模版:一个人该如何思考、如何感觉、如何与他人发生关联,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 (查看原文)
    乘风好去 2021-03-07 14:00:20
    —— 引自第83页
  • 于我而言,文学上的晚年风格,始终是一种理想:语言要简约、顺畅、朴素,着力于真正重要的问题,即使是生命与死亡这类大问题。当然,一旦你越过了这起跑线,写作本身就会取而代之,引领你走上它自己的轨道。你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简约,就是顺畅。 (查看原文)
    乘风好去 2021-03-07 16:13:25
    —— 引自第116页
  • 他们的行为似乎在彰显:要以书信的方式,去抵抗一个碎片化的思想的时代。 (查看原文)
    NEKO 2021-05-15 12:58:58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