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短评

热门
  • 0 摸鱼居士 2018-05-29 17:45:06

    时代气息与个人情怀

  • 0 circle 2022-06-19 14:44:26

    已弃。甚合吾思,然既知滋味,便不必读完。看至《沉思的老树的精灵》一篇,跳过《道路:扇形地展开》。另:《再版序言》头一句仿照《百年孤独》,可知魔幻主义之时兴;亦知《檀香刑》的结构为何会如此做作

  • 0 巴托比症候 2024-03-03 21:22:35 浙江

    喜欢那篇《深刻的片面》

  • 0 Booking2023 2017-10-02 12:30:38

    这算新版吧,旧版已经很难看到了

  • 0 XD 2019-09-16 11:19:24

    3.5,我还是觉得他研究诗歌给我一种外行感…还是最后一篇比较精彩

  • 0 我不是。 2020-11-19 21:34:53

    原来前辈也有稚嫩的时候,有了一点点信心。不过即使稚嫩,才气还是捂不住的。

  • 0 少女标本 2020-01-18 12:45:16

    法国作家布朗肖曾经描写过一种可能的“文学共通体”:由于环境(偶然、运气、历史的变幻无常和相遇),有一群人围着桌子坐下来,揭开了某一本书的某一页,高声叫道:读吧,读给大家听吧!阅读,写作,阅读,于是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隐秘的“无限交谈”。

  • 0 Dreams 2021-06-17 23:26:59

    前面只读了几篇比较熟悉的文本的评论,附录部分确实很有“意思”~

  • 0 言槢 2021-04-23 16:16:28

    时代性很强,主观性很强,在21世纪20年代读来略失望。郭小川的诗不叫诗。

  • 0 卜卜 2020-08-23 16:12:08

    黄子平先生八十年代的评论集,起初是《文学自由谈》的专栏文章,又加入了《文学的意思》一集成为这套“新人文论丛”之一。

  • 0 Kukki 2025-03-16 18:35:52 北京

    总觉得黄老师是当代钱钟书,批评兼具知性的机锋与审美感知力。惭愧其中提到的很多当代文本不太熟,倒是围绕某一主题谈的文章读来最有心会。附录一篇堪称文学批评中的哲学手册了,信手拈来各类材料发挥、织就自家的创造性思想。思想外还学到一些批评的语言自觉,黄称自己的批评是一座老桥,但借用他自己的话,他的批评文字其本身是桥也是岸。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