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 短评

热门
  • 1 Epic1919 2015-08-28 22:12:05

    从去年断断续续看到今年,苏曼殊一文现在看来也十分惊艳。

  • 1 Ikera 2015-06-06 15:51:52

    新瓶旧酒。

  • 1 宁奈 2022-05-04 10:20:45

    陈平原八十年代论文集,可以看出大师的成长足迹。识见敏锐,但判断略为情绪化。对历史与文学的掌握不如现在有分寸、精准了。即便当年写的文章带有很深的年代痕迹,但已可见逼人的识见与表达才华,这大概是后来与同时代很多人拉开距离的起点。其中几篇文章以现在的眼光看也未过时,已令人惊叹。最喜欢讲苏曼殊和许地山的第一篇论文。

  • 0 頨譞 2023-11-23 00:12:16 北京

    陈平原老师中大时期的早期论文集,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学术文章还没有那些条条框框,文学论文可以理直气壮天马行空地写成文化散文。从这几篇论文的选题就可以窥见其未来的学术取向,东西文化结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路径已经初见端倪。

  • 0 智术师 2022-10-28 01:35:38 广东

    本书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陈平原在中山大学硕士阶段所写,可看出他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的一面。

  • 0 木海 2017-09-19 22:54:23

    不错,序言也很好。林语堂那一章看得我很佩服。行文潇洒,时有妙语。与其说是专业性很强、摆着严肃面孔的论文,莫如说是具有生命温度的随笔。

  • 0 应未眠 2017-05-01 12:18:37

    《再版后记》中云:即便以我当年的眼光,这本集子中,比较得意的也只有《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以及《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二文。

  • 0 二佳的养乐多 2018-08-31 18:36:06

    从个别很典型的作家(苏曼殊、林语堂、许地山等,都是有中“西”方背景的)切入,探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交融与改变,有东对中、有西对中、有时候也涉及中对西,但终究是少,不是重点,看似讨论的是五四前后的新文学,但是最后的文章偶尔一笔,其实道出了背景:正是八十年代这批新人文论推出的那个时期对中国文化寻根的一个思索——怎样认识我们的文化的“根”,民族的?世界的?一味回归原始淳朴的?还是与时俱进的?从这个角度看,很有深意,也很有感慨。 2018年9月1日 每天都要读好书

  • 0 不想起名字 2019-12-22 19:33:58

    骂林语堂骂得尤其好: 这些文人从来都是无特操,然后还要把漂亮话说尽。林语堂在西方推崇东方的享乐主义,可这享乐并不能代表东方,东方的大多数人吃饭也吃不饱。林语堂带给世界的东方,绝对是东方主义式的。 乡土文学那一章不错。

  • 0 AhFloyd 2017-12-06 23:38:52

    陈平原老师的处女作,其实跟比较文学的关系不大。青年学者的意气风发从行文都可看出来,批判起来用词真犀利,尤其是对林语堂的评价真是爽快。

  • 0 木南 2016-12-21 20:26:16

    年轻时候的陈老师真是行文洒脱肆意,读完博士之后行文就克制了太多。

  • 0 野客 2016-11-08 11:58:05

    平原君最早的论文集,大部分收录硕士时期撰写的文章,是处在青年学者期稚嫩的探索。

  • 0 废物 2019-12-26 23:52:18

    #忘了是不是这本书里的了#清朝一个叫啥我忘了的秀才云:心中小不平,酒可以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 0 孤家不寡 2017-03-23 18:30:12

    硕士时期的陈平原先生好有激情。

  • 0 R. right 2017-03-30 21:48:47

    春风本无意,总是乱翻书……

  • 0 金太来我怀里 2020-10-21 17:20:26

    68/100 林语堂和讽刺文学部分写得最好,鲁迅和布莱希特的比较角度也有借鉴意义,初生牛犊之作,整体看来难免有些粗糙

  • 0 最好的叶子 2020-01-29 16:36:51

    此书大部分为陈老师硕士期间作品,受才气与学力的限制,自是没有他后来的学理深度和行文潇洒,但确实也记录了八十年代一代文学研究生的真实面目。风气渐开的年代,少年意气的风发使得当时的陈老师敢于用主观点评文学作品,不少分析也可零星见到他后来学术著作的观点闪光。苏曼殊、许地山、林语堂的三篇论文尤为值得回味,陈老师关于林语堂的东西方审美观分析虽有偏颇之处,但亦不乏犀利见解。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