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好书不怕重印,哪怕沉淀了二三十年,后之来者再读依然会觉得兴味盎然、元气淋漓。对照当下文学批评状况很不理想的现实,再看八十年代那一批初出茅庐的新锐井喷式地涌上舞台,只能喟叹事过境迁。《批评的幻想》这篇长文的质量全书最高,推荐对当代文学批评有兴趣的同学读。
限于自身阅读量,无法对其中品评大家作品的部分派生太多共鸣,但对文学批评本身的反思是领先时代一个身位的,即使在近三十年再版之后,依旧掷地有声。
如此张扬的批评文章现在已经很难在“正规”期刊上读到了,必不可少的学术规范的确无法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术文章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恰恰是这门学科至关重要的东西,如果把文章扭曲成证明题,那么这个规范本身的合理性就需要商榷了。晓明老师的这些文章与其说是“学术论文”,不如说是学术随笔,或者说是一篇篇精妙的读后感和思想速写,在作品、作家、现实、历史、思想史以及自我的多重对话中,文学批评的真正精到之处才显现出来,又一次验证了乔治·斯坦纳的名言“文学批评出于对文学的回报之情”~~~
怪不得程老师好几次在课堂上讲转向文化研究的王晓明“可惜了”,虽然我不认同这个判断,但是读完80年代写下的如此精彩的作家论,也确实觉得“前一个”王晓明的文学才华真是令人尊敬!
要说书的内容本身,我说不出什么来。我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另外一种接触文学的方式:有时候去懂一个作家或者一本著作,并不需要从头到尾把原著一字一句读完才叫读过。这种文论,也是一种有趣的接触方式,虽说读多了难免枯燥无味。但是不能说无益。且我发现把一些东西集结成一本书,是松散又牵强的,比如一些短篇小说集等。因为里面这些文字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出成一本完整又系统的书,所以集结起来之后,就并不能使人趣味盎然地从头读到尾。收藏性质大于阅读性质。这样一来,我就不大容易找到它在我内心的定位。也许是我阅读习惯的问题,因为我的书都是借来的,所以为了在期限内读完,我必须得从头读到尾,一本一本地读,这很影响我读这种集子的阅读体验。无论如何我也算是读完了,虽说个别片段有些囫囵吞枣,但是我记住了一些,兴许以后还会想翻开来看看。
才气逼人,金句频出。王老师思考过大问题,却走不进信仰,这也似乎是一代学人的缩影。
正如王自己总结的,他的批评总是一套拳——从作者的心理活动出发,集子里份量最重的应该是篇幅最长的《批评的幻想》,我的困惑在于,既然批评不执着于寻找规律,那阐释为什么会有这种审美效果又算什么?批评者放弃对作者与作品的执法者特权,又怎么能凌驾于全体读者上,觉得自己的审美更胜一筹呢?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批评观的实践产物,从艺术感受来谈文学作品,附带几篇对文学批评的思考,后记中他说“我往往能浮泛地接受某一种理论,却不能把它和文学现象的具体感受结合起来”,作为青年学生的我深感自己也是如此,由此感觉作者诚意满满
当时写当代文学论文的参考书。跳着读了关于感兴趣的作家们的几篇。
一流
转向文化研究之后这货就在臭流氓下三滥的路上一骑绝尘了。 再也没有如此惊艳的批判文章了。
一流学者。
文学评论中的堂吉诃德梦幻病 批评家实际上是和作家涉入了同一条文学表达的河流。这本比半张脸的神话好读多了´༎ຶД༎ຶ`
王晓明老师的文学批评很有自己的个人特点,并且完全严肃的学术化语言却一样的严谨,带有浓重的人文关怀。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值得认真去看,王晓明老师、陈平原老师等一批学者,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思路都给人很多启发。批评类丛书大大弥补了教科书中的空白
补标。才华横溢的王老师😭😭😭
哈哈,挺多逆主流观点的,比如鲁迅心理包袱太重,导致不少偏激情绪(和我观感一致);茅盾文学感受力很强,后来不搞小说创作太可惜;阿城过于在意语言风格,不如莫言放得开,也错过了开发自己的可能性。文论类文章年代感较强,逻辑性弱,总在论题周围打转的感觉,注意力易被分散,作者在后记也有提及这一点。
朝气蓬勃,感受到一种急切的努力前进的力量。
高晓声、张贤亮
八十年代的东西丝毫没有过时 启发性很强
> 所罗门的瓶子
8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5-07-03 02:50:41
好书不怕重印,哪怕沉淀了二三十年,后之来者再读依然会觉得兴味盎然、元气淋漓。对照当下文学批评状况很不理想的现实,再看八十年代那一批初出茅庐的新锐井喷式地涌上舞台,只能喟叹事过境迁。《批评的幻想》这篇长文的质量全书最高,推荐对当代文学批评有兴趣的同学读。
5 有用 买驴子 2019-03-28 18:28:15
限于自身阅读量,无法对其中品评大家作品的部分派生太多共鸣,但对文学批评本身的反思是领先时代一个身位的,即使在近三十年再版之后,依旧掷地有声。
7 有用 南鑫 2018-07-24 01:22:38
如此张扬的批评文章现在已经很难在“正规”期刊上读到了,必不可少的学术规范的确无法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术文章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恰恰是这门学科至关重要的东西,如果把文章扭曲成证明题,那么这个规范本身的合理性就需要商榷了。晓明老师的这些文章与其说是“学术论文”,不如说是学术随笔,或者说是一篇篇精妙的读后感和思想速写,在作品、作家、现实、历史、思想史以及自我的多重对话中,文学批评的真正精到之处才显现出来,又一次验证了乔治·斯坦纳的名言“文学批评出于对文学的回报之情”~~~
2 有用 远树 2021-04-09 20:55:04
怪不得程老师好几次在课堂上讲转向文化研究的王晓明“可惜了”,虽然我不认同这个判断,但是读完80年代写下的如此精彩的作家论,也确实觉得“前一个”王晓明的文学才华真是令人尊敬!
0 有用 鳏螤溟 2022-05-27 09:39:30
要说书的内容本身,我说不出什么来。我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另外一种接触文学的方式:有时候去懂一个作家或者一本著作,并不需要从头到尾把原著一字一句读完才叫读过。这种文论,也是一种有趣的接触方式,虽说读多了难免枯燥无味。但是不能说无益。且我发现把一些东西集结成一本书,是松散又牵强的,比如一些短篇小说集等。因为里面这些文字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出成一本完整又系统的书,所以集结起来之后,就并不能使人趣味盎然地从头读到尾。收藏性质大于阅读性质。这样一来,我就不大容易找到它在我内心的定位。也许是我阅读习惯的问题,因为我的书都是借来的,所以为了在期限内读完,我必须得从头读到尾,一本一本地读,这很影响我读这种集子的阅读体验。无论如何我也算是读完了,虽说个别片段有些囫囵吞枣,但是我记住了一些,兴许以后还会想翻开来看看。
1 有用 王假面7 2022-11-13 18:24:27 山西
才气逼人,金句频出。王老师思考过大问题,却走不进信仰,这也似乎是一代学人的缩影。
1 有用 我不是。 2022-04-16 15:13:02
正如王自己总结的,他的批评总是一套拳——从作者的心理活动出发,集子里份量最重的应该是篇幅最长的《批评的幻想》,我的困惑在于,既然批评不执着于寻找规律,那阐释为什么会有这种审美效果又算什么?批评者放弃对作者与作品的执法者特权,又怎么能凌驾于全体读者上,觉得自己的审美更胜一筹呢?
0 有用 momo 2024-01-28 01:20:17 广东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批评观的实践产物,从艺术感受来谈文学作品,附带几篇对文学批评的思考,后记中他说“我往往能浮泛地接受某一种理论,却不能把它和文学现象的具体感受结合起来”,作为青年学生的我深感自己也是如此,由此感觉作者诚意满满
0 有用 旋风小狗 2022-08-14 12:24:01
当时写当代文学论文的参考书。跳着读了关于感兴趣的作家们的几篇。
0 有用 庄克剃 2024-04-15 15:39:19 越南
一流
0 有用 寻章摘句老雕虫 2023-05-12 18:04:30 湖北
转向文化研究之后这货就在臭流氓下三滥的路上一骑绝尘了。 再也没有如此惊艳的批判文章了。
0 有用 木海 2017-04-09 09:28:35
一流学者。
0 有用 闪闪 2021-03-22 17:58:04
文学评论中的堂吉诃德梦幻病 批评家实际上是和作家涉入了同一条文学表达的河流。这本比半张脸的神话好读多了´༎ຶД༎ຶ`
0 有用 日已歌 2018-07-10 16:21:35
王晓明老师的文学批评很有自己的个人特点,并且完全严肃的学术化语言却一样的严谨,带有浓重的人文关怀。
0 有用 R. right 2019-01-03 11:14:15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值得认真去看,王晓明老师、陈平原老师等一批学者,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思路都给人很多启发。批评类丛书大大弥补了教科书中的空白
0 有用 迟鹿・カギ 2021-01-14 11:12:32
补标。才华横溢的王老师😭😭😭
0 有用 小青虫gogo 2021-09-09 17:00:42
哈哈,挺多逆主流观点的,比如鲁迅心理包袱太重,导致不少偏激情绪(和我观感一致);茅盾文学感受力很强,后来不搞小说创作太可惜;阿城过于在意语言风格,不如莫言放得开,也错过了开发自己的可能性。文论类文章年代感较强,逻辑性弱,总在论题周围打转的感觉,注意力易被分散,作者在后记也有提及这一点。
0 有用 luluojoy 2024-08-15 13:22:15 浙江
朝气蓬勃,感受到一种急切的努力前进的力量。
0 有用 青莎客 2024-10-19 11:01:43 江苏
高晓声、张贤亮
0 有用 莲雾 2018-12-31 02:58:02
八十年代的东西丝毫没有过时 启发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