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rk Net》的原文摘录

  • 舒勒提出的六种因素分别是:分离匿名性( dissociative anonymity,我的网络行为无追到本人隐身性( invisibility,没人知晓我的长相,或分辨我的语气)非同时asynchronicity,我的行为并不会即时发生);自我中心的内射( solipsistic introjection,我看不见其他人,只能猜测他们的身份和意图);分离想象( dissociative imagination,这不是真实世界,这些网友也并不存在);权力最小化(网络不存在权威式的人物我可以为所欲为) (查看原文)
    Rosalinde 4赞 2019-11-23 16:55:51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揭开网络引战的面纱
  • 目前大众所认知的诱拐模式叫作“芬克霍模式”( Finkelhor Model),即由性虐待而引起的诱拐行为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动机阶段,也就是施虐者萌生出行动的欲望。第二阶段施虐者需要克服内心的自我压抑,即可能会面临的情感和道德遗责。动机一且合理化,施虑者还需克服外在的阻碍:家人、邻居、同伴、紧锁的大门。第四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需要做的,就是让受害者放弃抵抗。 (查看原文)
    Rosalinde 4赞 2019-11-23 16:55:51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三次点击
  • 约翰舒勒著名的网络去抑制效应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分离效应”,即屏幕会使得个人将真实的自我从线上行为中分离出来,用来构建一个或多个虚拟身份和另一种“真实世界”,在这里,社会约束、责任和规范均不适用:网络世界好像是异于现实的领域,显得与众不同。 …… 此类“仅合法内容可见”的论坛在很多方面与其他论坛并无大异:等级制度,内行人才懂的笑话,一触即发的爆款内容,以及各种投诉和抱怨的声音。 (查看原文)
    JL 1赞 2019-06-15 11:41:37
    —— 引自第135页
  • 此外,他还介绍了一种更为先进和安全的支付方式,叫做“多签”契约。这种支付方式是指,卖家确认交易后,网站会自动生成一个新的比特币钱包,卖家确认订单,买家确认收货,平台确认交易(如有问题可取消交易)。只有三方中的两方用PGP密钥签署确认之后,货款才会打入卖家的账户。 当我开始写作本章时,我试图去理解社群中的人们,如何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打造出众人所深信不疑的平台市场,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恰恰相反。第三方支付系统、多签协议以及“混币”都在致力于建立一个无须相互信任的市场,因为一切都由强有力的加密系统及不受监管的去中心化系统来提供保障。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反而是建立一个毫无信任的市场。 (查看原文)
    JL 1赞 2019-06-15 11:59:21
    —— 引自第176页
  • “我发现,人在不顺心的时候,只要与那些善解人意,且不会进行价值判断的人们聊聊自己的生活,就比较容易摆脱自杀的想法。”……简单一句‘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就足以瞬间释放他们内心的压力。 (查看原文)
    JL 1赞 2019-06-15 21:27:06
    —— 引自第224页
  • 此外,A1说道:“运营这个网站并不容易,如果有人表达了求生的欲望,我自然是很开心的;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最终他(她)还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我也是很高兴的,因为我知道自己已经尽全力了。虽然他们的死亡让我很悲痛,但我知道,他们已经不会再像来时那般痛苦无助了。” (查看原文)
    JL 1赞 2019-06-15 21:27:06
    —— 引自第224页
  • 在某些特定情况中极易触发维特效应:当事人的死亡具有浪漫和英雄主义色彩(维特即是如此),且受到外界大量的关注和同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次在媒体大篇幅报道自杀行为之后,紧接着就会引发大规模的维特效应现象。 维特效应理论为自杀者提供了奇怪而诡异的行为动机,这也是理解这类社群为何兼有利弊双重特性的关键所在。自残论坛的基调通常是以鼓励为主,且众人的集体意识很强,你越是痛苦,就越容易得到他人的关注。有学术研究显示,自残及厌食症的行为动机来自同一个源头:释放焦虑感、孤独感、疏离感及自我厌恶的情绪。 (查看原文)
    JL 1赞 2019-06-15 21:33:33
    —— 引自第236页
  • 就我观察而言,网络中任何一种具有破坏性的亚文化都存在相对应的积极正面、有建设性的亚文化。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01:10:19
    —— 引自第6页
  • 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某种形式的引战行为。Youtube、脸书、推特,每个平台都有独特的引战模式,且每种模式为适应平台的环境而不断演进,就像达尔文雀的演化过程一样。 “‘引战’不是欺凌别人,而是一个‘解除’的过程,解除旧有的情境,开创新的局面,打破束缚,想法付诸实践,计算出触发对方反应的最好方式。”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01:12:51
    —— 引自第21页
  • 他对沉默而又顺从的社会感到恐慌,认为如果社会大众处在容易被激怒的环境当中,人人将会走向自我审查的道路。老霍尔本将自己的角色使命定义为探寻激怒大众的底线,以使整个社会保持警觉。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01:18:44
    —— 引自第45页
  • 据其他学术研究成果表明,65%到93%的人际交流属于非语言类型:面部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等。简而言之,人类的大脑经历数百年的演变,会下意识地观察到这些“暗示”,因此我们得以更有效地解读彼此,产生共情。然而,通过电脑交流时,这些“暗示”通通被抹掉了,以至于人际沟通变得模糊且没有判断依据。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01:21:47
    —— 引自第47页
  • 尽管许多网络菜鸟的身份,只是闲得无聊又想搞点事情的中学生,但也有部分认真的菜鸟属于广义上的自由主义者。他们认为,生活在自由社会的前提之一,就是接受任何观点都可以受到挑战或讥讽,对于自由言论而言,没有比“伤不起”的心态更让人沉闷的了。网络菜鸟自互联网诞生之初便存在了,也从侧面表明了许多人内心都有探索人性黑暗面的欲望。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01:21:47
    —— 引自第47页
  • 不论人们的信仰如何,网络和社交媒体确实降低了个人参与政治的门槛,大众前赴后继而言,这本该是一件好事。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01:31:47
    —— 引自第79页
  • 在这些赛博朋克群体中,创造力是第一位的,比什么理论框架重要多了。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11:33:47
    —— 引自第88页
  • 加密货币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单位的货币代表一串独一无二的数字串,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传送货币进行交易。但问题在于数字串极易复制,且无法避免多次交易的情况,这样一来货币就变得毫无价值。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11:35:25
    —— 引自第103页
  • 加密技术对于他们,是依托于数学之上,用来平衡民主与大众的有效方式。 …… 对赛博朋克而言,不论是无政府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匿名制关心的是,大众是否有权可以自由转换多重身份。而加密技术在支持这项权利的同时,也拓展了个人自由的范围。从长期来看,这有利于人们追求更富有生产力且独立的生活状态,也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余地。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11:37:36
    —— 引自第119页
  • 目前大众所认知的诱拐模式叫做“芬克霍模式”(Finkelhor Model),即由性虐待而引起的诱拐行为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动机阶段,也就是施虐者萌生出行动的欲望。第二阶段施虐者需要克服内心的自我压抑,即可能会面临的情感和道德谴责。动机一旦合理化,施虐者还需克服外在的阻碍:家人、邻居、同伴、紧锁的大门。第四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需要做的,就是让受害者放弃抵抗。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11:46:30
    —— 引自第139页
  • 这起案件中有140名儿童获救,也导致了39名被捕者自杀。虽然没有数据佐证,但是廷克认为,网络性犯罪被捕后到自杀率要高于现实世界中的性犯罪,因为网络犯罪者一直处于苏勒提到的分离幻想中,正如迈克尔所说:“只有警察敲门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11:50:37
    —— 引自第147页
  • 此外,关于儿童色情内容一个极为尴尬的情况就是:由受害者自制上传的色情内容数量不断攀升。分离效应在他们身上也起了作用。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11:52:48
    —— 引自第149页
  • 大众会因为“信任线索”(trust cues)对网络做出下意识的判断。一般来说,如果网站设计优良,比如内涵丰富的logo标志及对称的排版,功能简单且使用方便,人们就会倾向于信赖这家网站。因为这意味着,屏幕之后的设计者为打造网站话费了许多精力。 (查看原文)
    JL 2019-06-15 11:54:24
    —— 引自第161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