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史学史要是都按照这个标准来写,就不会出现史学史被其他专门史嘲笑和批判的情况了。说到底,史学史成今天这样,也是自己自甘堕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所致。还是老眼光老方法,谁还去理你。
与近现代史学史相比,古代史学史研究的确逊色。《汉唐史学的发展》绝对是残花败柳中的一朵鲜花。其关键之处在于注重史学与学术史、社会史的关系;注重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再版序言声称“从史学内部寻找问题”颇赞同。近代领域的王汎森、桑兵,古代领域的胡宝国,简直可视为史学史前进的指向标
这是希望看到的史学史,读之颇有读古时笔记之感。问题点都很敏锐,不过论证时的逻辑似乎只是在“撮合”不同现象,不够透彻。第一部分尤其觉得脑洞大:大的关怀或许成立,但论据实在不足以使人信服。附录一、结论都极好!(从三星一路加到五星)
笔力很重,转弯抹角的大结构
四星半。作者家学渊源,父子俱师从周一良,周也是老辈学人中几乎唯一长期关注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的,本书撰述可说深得老辈治学佳处,读得细密,能以小见大,极见功力。不过继往有余,开新不足。秉持线性进步史观,多涉“发展”的概念,故有“南方史学具有先进性,北方史学自然要受到它的影响”之类断语。本书所谈“史学”大体是现代意义上的,至少是去经学化的史学,但缺乏思想史视角,没怎么探讨当时人历史观、历史著作观,也少比较研究谈论中国史料、史学之缺失或弊病。所讨论多就史学内部理路而言,甚少谈及外部因素——如书写材料的普及是否改变人们对“什么历史值得写下来”的观念。当时史学发展,或也应置于全局中来看,盖当时出现文学自觉、艺术自觉,史学书写的自觉也同步出现,并非偶然。
沉潜的读书功夫,才能写出如此纯粹的作品。开篇“《史》《汉》籍贯书法差异”一则,尤其惊艳。
一式(铁树开花,借尸还魂,本格写法,问题意识,察人所不觉)三洞天(1,“断章”取义,善于利用政治史、经济史、史学史,或经学、文学、史学之空间,把小题做大;2,宏观叙事能力甚佳、风文清和,正是当下史学界的七寸;3,轻柔巧力,腾挪躲闪,柔弱胜刚强,用他见打破定式)。不足:基本是默证,且应然皆推理自实然。收获:以县为籍,战国自西汉中,班彪发扬。东汉起史模拟古文经学(史书名称、体例、注释、传授)。80年代的大环境、社科院的小环境共同成就了胡风。
算得上惜墨如金,大体上遵循前人讲过的不讲,前于先秦后于唐宋的不讲,可见君子爱口,读起来如清人札记,以小见大,又能暗隐纹理,由前证后。最漂亮的是战国文化传至西汉,史记与诸子关系的论述,串起了很多有意思的点,可谓史事勃兴之一例(若用力上溯先秦之源就更强了)。用内外二因推理扎实得很,挖出了不少史学史因果。对编年体、纪传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论述也使人眼前一亮。中间几篇稍散一些。近日多见南北之论,多论及一面一代,如果可以融合起来一定会很有趣。
文字超级棒,平实流畅,哪怕只是业余者,也能读得津津有味。作为外行,胡先生这本书的学术水平不敢置评,只能说我个人从中了解到很多新知识,从史学史里看到了文化史,从文化史里又能瞅到社会史与政治史的一些断面。有个别错别字……
有趣的是,钱穆对刘知幾多有微词,而刘知幾在《史通》中对前代史家也是批评多于赞扬。他不理解,正是这众多遭到他批评的史学著作的存在,才使得他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们都懂
把史学史的问题置于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去考察,而非以现代史学的标准去对古代史学作价值判断,这才是史学史这门学科的魅力啊。
真厉害啊。论证严密干净。本来觉得自己对史学史的兴趣都快被磨掉了,读完还是觉得史学史大有可为。
从《史记》到《史通》,从战国学术到魏晋南北朝学术,难得的史学史好书! 和初版比,修订版大致有如下不同: 1、第四章《<三国志>裴注》:删去第一节《汉末魏晋时期对<汉书>的注释》;把第二节《裴松之之<三国志注>》拆分成《裴松之之<三国志注>的特点》、《裴注出现的原因》两节;在章末附记《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一文节选。 2、第五章《史论》:第三节由《南朝史论》改为《东晋南朝时期的史论》。 3、增补一章为第九章:《读<南史><宋书>推论正史与杂史的关系》。 4、 增补附录二:《<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关系》。
扎实、中肯,不愧是周一良的好徒弟。附录有点逊色,结语一般。其实这样大的题目,注水个几百页不难,但对不起良心,胡老师还真是有一句说一句,哈哈。
重读一遍,这书写的太好了。史学史最忌讳两种,一是完全依赖大到不能再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分析像答题;二是做成史学名著鉴赏,不是说鉴赏不好,而是有那么几本经典的也就够了。同老的研究给人的感觉是跳出任何的思维定式,不断地提问题解决问题,往往用简短的几页来叙述几个时代的史学体裁与思想的变迁,字字新奇却没有故作惊人之语。附录的文章好像《将无同》也有收,地域和文化的分析模型,读来又有几分义宁之学的味道。
作者很可爱
個別篇目有刪改。按圖索驥摸到《文史》刊《知識至上的南朝學風》一文。
条理清晰,分析精彩,好书当如此。对宗教背景考量少了些,很多问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下去,不过启发问题也是好书的一种表现吧。
汉唐之间史学发展的三大特点:经史分离、汉末皇权的衰落与私人修史的盛行、隋唐皇权对修史的干预与官修正史局面的形成。胡宝国先生突破传统写法,将传统史学史与大背景以及社会史、文化史相结合,很不错的新范式。《史记》是对此前战国学术的历史总结,而《史通》则是对此前魏晋南北朝学术的历史总结
我以为史学史本来就这么研究,不然以前是怎么研究的呢?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
85 有用 豆友46369297 2015-05-20 11:09:26
史学史要是都按照这个标准来写,就不会出现史学史被其他专门史嘲笑和批判的情况了。说到底,史学史成今天这样,也是自己自甘堕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所致。还是老眼光老方法,谁还去理你。
45 有用 尚水堂 2016-04-20 14:44:40
与近现代史学史相比,古代史学史研究的确逊色。《汉唐史学的发展》绝对是残花败柳中的一朵鲜花。其关键之处在于注重史学与学术史、社会史的关系;注重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再版序言声称“从史学内部寻找问题”颇赞同。近代领域的王汎森、桑兵,古代领域的胡宝国,简直可视为史学史前进的指向标
33 有用 霜闕〆 2015-01-02 22:54:27
这是希望看到的史学史,读之颇有读古时笔记之感。问题点都很敏锐,不过论证时的逻辑似乎只是在“撮合”不同现象,不够透彻。第一部分尤其觉得脑洞大:大的关怀或许成立,但论据实在不足以使人信服。附录一、结论都极好!(从三星一路加到五星)
14 有用 摸鱼居士 2017-05-07 22:27:57
笔力很重,转弯抹角的大结构
11 有用 维舟 2020-01-10 10:59:04
四星半。作者家学渊源,父子俱师从周一良,周也是老辈学人中几乎唯一长期关注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的,本书撰述可说深得老辈治学佳处,读得细密,能以小见大,极见功力。不过继往有余,开新不足。秉持线性进步史观,多涉“发展”的概念,故有“南方史学具有先进性,北方史学自然要受到它的影响”之类断语。本书所谈“史学”大体是现代意义上的,至少是去经学化的史学,但缺乏思想史视角,没怎么探讨当时人历史观、历史著作观,也少比较研究谈论中国史料、史学之缺失或弊病。所讨论多就史学内部理路而言,甚少谈及外部因素——如书写材料的普及是否改变人们对“什么历史值得写下来”的观念。当时史学发展,或也应置于全局中来看,盖当时出现文学自觉、艺术自觉,史学书写的自觉也同步出现,并非偶然。
9 有用 常州秦某 2017-02-15 19:11:23
沉潜的读书功夫,才能写出如此纯粹的作品。开篇“《史》《汉》籍贯书法差异”一则,尤其惊艳。
7 有用 衛藤美彩 2016-07-22 23:49:06
一式(铁树开花,借尸还魂,本格写法,问题意识,察人所不觉)三洞天(1,“断章”取义,善于利用政治史、经济史、史学史,或经学、文学、史学之空间,把小题做大;2,宏观叙事能力甚佳、风文清和,正是当下史学界的七寸;3,轻柔巧力,腾挪躲闪,柔弱胜刚强,用他见打破定式)。不足:基本是默证,且应然皆推理自实然。收获:以县为籍,战国自西汉中,班彪发扬。东汉起史模拟古文经学(史书名称、体例、注释、传授)。80年代的大环境、社科院的小环境共同成就了胡风。
9 有用 NADPH 2018-07-27 23:20:44
算得上惜墨如金,大体上遵循前人讲过的不讲,前于先秦后于唐宋的不讲,可见君子爱口,读起来如清人札记,以小见大,又能暗隐纹理,由前证后。最漂亮的是战国文化传至西汉,史记与诸子关系的论述,串起了很多有意思的点,可谓史事勃兴之一例(若用力上溯先秦之源就更强了)。用内外二因推理扎实得很,挖出了不少史学史因果。对编年体、纪传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论述也使人眼前一亮。中间几篇稍散一些。近日多见南北之论,多论及一面一代,如果可以融合起来一定会很有趣。
4 有用 #良民#鱼某 2016-06-26 17:28:58
文字超级棒,平实流畅,哪怕只是业余者,也能读得津津有味。作为外行,胡先生这本书的学术水平不敢置评,只能说我个人从中了解到很多新知识,从史学史里看到了文化史,从文化史里又能瞅到社会史与政治史的一些断面。有个别错别字……
4 有用 踔厉疯发作 2015-06-03 14:08:16
有趣的是,钱穆对刘知幾多有微词,而刘知幾在《史通》中对前代史家也是批评多于赞扬。他不理解,正是这众多遭到他批评的史学著作的存在,才使得他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们都懂
4 有用 少年游 2020-01-10 22:28:21
把史学史的问题置于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去考察,而非以现代史学的标准去对古代史学作价值判断,这才是史学史这门学科的魅力啊。
5 有用 琴酒 2020-05-22 16:10:51
真厉害啊。论证严密干净。本来觉得自己对史学史的兴趣都快被磨掉了,读完还是觉得史学史大有可为。
5 有用 劳尔冈萨雷斯 2016-11-29 14:30:42
从《史记》到《史通》,从战国学术到魏晋南北朝学术,难得的史学史好书! 和初版比,修订版大致有如下不同: 1、第四章《<三国志>裴注》:删去第一节《汉末魏晋时期对<汉书>的注释》;把第二节《裴松之之<三国志注>》拆分成《裴松之之<三国志注>的特点》、《裴注出现的原因》两节;在章末附记《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一文节选。 2、第五章《史论》:第三节由《南朝史论》改为《东晋南朝时期的史论》。 3、增补一章为第九章:《读<南史><宋书>推论正史与杂史的关系》。 4、 增补附录二:《<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关系》。
6 有用 文禾斗 2018-01-26 23:37:24
扎实、中肯,不愧是周一良的好徒弟。附录有点逊色,结语一般。其实这样大的题目,注水个几百页不难,但对不起良心,胡老师还真是有一句说一句,哈哈。
3 有用 正字员外置 2020-12-12 16:38:02
重读一遍,这书写的太好了。史学史最忌讳两种,一是完全依赖大到不能再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分析像答题;二是做成史学名著鉴赏,不是说鉴赏不好,而是有那么几本经典的也就够了。同老的研究给人的感觉是跳出任何的思维定式,不断地提问题解决问题,往往用简短的几页来叙述几个时代的史学体裁与思想的变迁,字字新奇却没有故作惊人之语。附录的文章好像《将无同》也有收,地域和文化的分析模型,读来又有几分义宁之学的味道。
2 有用 小波福娃 2017-02-20 16:46:41
作者很可爱
2 有用 難山 2016-04-01 14:25:41
個別篇目有刪改。按圖索驥摸到《文史》刊《知識至上的南朝學風》一文。
1 有用 青团 2016-03-22 14:40:38
条理清晰,分析精彩,好书当如此。对宗教背景考量少了些,很多问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下去,不过启发问题也是好书的一种表现吧。
2 有用 秋山雪見🍁 2023-06-26 01:10:16 福建
汉唐之间史学发展的三大特点:经史分离、汉末皇权的衰落与私人修史的盛行、隋唐皇权对修史的干预与官修正史局面的形成。胡宝国先生突破传统写法,将传统史学史与大背景以及社会史、文化史相结合,很不错的新范式。《史记》是对此前战国学术的历史总结,而《史通》则是对此前魏晋南北朝学术的历史总结
1 有用 沉默观鸟人 2024-07-29 16:13:45 广东
我以为史学史本来就这么研究,不然以前是怎么研究的呢?